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經濟論文

經濟全球化的論文【精品多篇】

經濟全球化的論文【精品多篇】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論文 篇一

經濟全球化自21世紀代以來發展迅猛,表現爲生產、市場貿易及金融等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爲中國經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經濟全球化是社會斌予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一次契機,我們要抓住這一契機,積極制定應策略略,實現中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經濟全球化機遇經濟

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及表現

經濟全球化自二戰後蓬勃興起,又叫世界經濟國際化,是指世界各國經濟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環節的全球趨同化趨勢。

經濟全球化的表現有:

1、生產的全球化:生產的目的是爲了滿足人們需要,它不僅爲了滿足本國的人民,而且也爲滿足全球人們;經濟全球化使得生產過程的分工與協作在國際空間中進行更加頻繁,以便在全球範圍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2、市場貿易全球化:國際貿易發展速度加快,超過了生產的增長速度。

3、金融全球化:經濟全球化還表現在金融全球化,即一個國家的金融活動日益與國際間的金融活動融合在一起,即資金的籌集、分配和運用,超越國家疆界,在全球範圍內進行。

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今天,經濟全球化已成爲強勁的時代潮流,但是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加快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又擴大了世界經濟貧富差距。如果不能有效地制約它的消極的發展因素,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也將陷入困境。

(一)經濟全球化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1、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推動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更充分利用國內外的資金、技術、資源和市場是我國對外開放獲得的最主要的利益。也就是說,經濟全球化加大了我國對外開放力度,更大的發揮我們的比較優勢,形成了我們的競爭優勢,從而推動我國整個經濟增長。

2、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深化我國國產業結構調整,爲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機遇。經濟全球化完全打破了我國經濟以前的自我封閉形式,促使我國經濟更好的融入世界經濟大環境之中。同時,快速增長的國際貿易也給我國調整了產業結構,讓我國產品需求從內需擴大地全球,獲得了由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的更大經濟空間。

3、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提高我國的社會福利水平。我國加入WTO,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降低,產品和生產要素流動的避開了人爲的限制,產品價格和生產要素流動避開了扭曲,商品可以在世界範圍內更加自由的流動,各國的消費者可以享受更加豐富的商品,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

(二)經濟全球化也給我國帶來了不可忽視的挑戰

1、經濟全球化增加了國內經濟波動的可能性。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世界金融一體化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中國國內經濟的穩定取決於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的影響。國際性的經濟波動,如金融危機等,必定會波及整個世界經濟,使各國的經濟發展不同程度地受到衝擊。

2、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管理職能提出了挑戰。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特別是世界金融一體化使得各國相互依賴。當任何一個國家出現了內部失衡,很快會影響到與其有緊密聯繫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世界各國陷入失衡和危機的境地。在這種情形下,就要求我國務必要提高我國的經濟管理職能,防範由其他國家傳導的金融風險的發生。

3、經濟全球化將使中國政治更加不穩定。主要表現在:國家主權受到專門國際經濟組織的約束。爲西方發達國家干擾我國提供了更多發熱機會和藉口。

4、經濟全球化增大了發展中國家經濟運轉的風險。由於長期的殖民掠奪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的理由,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在國際經濟風險面前更具脆弱性。

三、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不僅是一種潮流,更是一種現實。經濟全球化給予了各個國家民族大發展大飛躍可能性的時機,又使每個國家民族的存活力既受到了嚴峻考驗。競爭中,我國就只有採取積極有效的策略,才能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趨利避害,跟上時代的步伐。

1、堅定不移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經濟全球化當中去。經濟全球化是跨世紀國際經濟關係變化的總體趨勢。因此,應解放思想,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參與經濟全球化應對它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要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

2、大力調整我國經濟結構,集中保護國內民族產業,努力擴大國內需求,一步一步減少經濟增長對出口的高度依賴,進而減弱世界經濟增長對我國不利的影響,以及減小金融危機等的傳導。

3、加快我國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強宏觀調控與有效的監管。在我國加入WTO後,我國金融業進一步開放,所以要求我國要注意穩妥、有制約地進行。我國也必須進一步規範國內金融市場,提高金融機構信息透明度,保證我國金融行業健康穩定地發展。

4、要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結合起來。目前,經濟全球化下我國與國外的經濟密切聯繫,而且近幾年都出現了雙順差的情況。所以我國經濟的發展既要自力更生又不盲目排外;既獨立自主又不閉關自守,進一步推進我國經濟健康的增長。

5、注重科技的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在全球的高速發展和加速傳遞,創造了知識資源,以確立應對全球化的根本之策。我國應該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有效地實施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真正把科教興國落到實處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由提供海量免費論文範文的整理提供,希望對您的論文寫作有幫助。,爭取使我國成爲科技大國。

參考文獻

[1]嶽躍。論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的發展[J]。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

(02):34-37.

[2]徐忠,海洪芳。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其應對措施[J]。經濟理由探索,2011(03):8-12.

[3]關春芳。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及策略[J]。林區教學,2010(06)。

[4]耿亞萍。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策略研究[J]。商業環境,2009(03)。

作者簡介:楊洋(1989-),女,江西上饒人,江西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金融。

(編輯:陳岑)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論文 篇二

一、對國際經濟法原則的五大影響

經濟全球化不斷推動市場一體化進程,各國在得到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益處的同時,也在承受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隨着國內市場國際化趨勢的加快,貿易摩擦日益增多。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隨着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繫不斷加強,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各種利益與矛盾交集,作爲調整國際經濟關係的國際經濟法必然要隨之加以調整。經濟全球化對國際經濟法原則的影響(1)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際經濟法原則日趨統一

經濟全球化導致世界各國經濟聯繫日益密切,跨國經濟交易大量增加。爲了降低交易風險,保障預期利益,就需要爲跨國交易設立能被交易各方普遍接受的規則。同時,隨着國內市場國際化的趨勢不斷增強,各國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市場一體化必然要求市場規則的統一;市場規則的統一又使市場的統一成爲可能。國際經濟法原則統一主要通過四種方式進行:一是國際公約,二是國際慣例,三是各國法律,主要是各國經濟法、商法方面的趨同化,四是通過各種跨國交流平臺,如國際會議等開展學術交流,通過教學等方式來促進各國法學界觀念的逐漸接近。其中,世界貿易組織的34個協議則是最具影響力、成員最多的國際公約,而且其基本原則都是爲了實現世界貿易自由化。因此,人們常說世界貿易組織(WTO)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進器和象徵。

國際經濟法原則統一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一是處理各種國際經貿關係的國際公約的數量日益增多、作用不斷增強。在這方面,以WTO爲代表的各類經貿國際公約和國際協定是效果最爲顯著的實體法統一化的突出範例。二是作爲相關國際經濟法(特別是國際商法)主要法律淵源的現存條約或公約的參加國的數目大幅增加。三是商法慣例日趨統一。近幾十年來,國際商會主持修訂了各種商事慣例,它們將商業實踐中形成的習慣做法確定爲統一的商事慣例,以便利跨國交易的開展。四是各國規制市場的經濟立法、商事立法出現趨同現象。五是調整跨國交易關係的國際統一規則迅速發展。最初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只涉及國際貨物貿易的政府管理問題,而且主要是規定關稅問題。但在隨後的幾十年時間裏,總協定條約體系所涉及的領域不斷擴大,至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束,已從國際貨物貿易擴展到國際服務貿易、國際投資、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在貿易管理措施方面已具體到反傾銷、反補貼、政府採購、海關估價等各個領域。同時,WTO新一輪多邊談判還將更多地涉及環境保護、勞工標準和競爭政策等議題,從而可能導致上述領域內新的國際統一規範的形成。

(二)對各國國內法影響日益加深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各國在普遍選擇實行經濟對外開放發展戰略的同時,對內也進行了市場化改革,以市場經濟作爲國內經濟運作的基礎,從而推動作爲國際經濟法淵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各國國內經濟法律制度,尤其是有關涉外經濟法律之間的差異性進一步縮小。隨着WTO、歐盟等國際公約或組織的影響越來越大,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不斷加快,加入或準備加入的國家或地區越來越多,各締約方及申請加入方必然要依據有關公約或協定等對國內法做出相應的調整。例如,我國在加入WTO前後對國內經濟法做了大量修訂及完善工作,以便同WTO規則相一致。又如,包括經濟法在內的歐盟各成員國的法律制度必須與歐委會確立的相關法律原則一致,各成員國應將歐委會立法貫徹到其國內法之中。因此,國際經濟法律規則也就越來越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權威性。

(三)非政府組織對國際經濟立法作用加大隨着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國際經濟立法的主體日漸呈現多元化的趨勢。除了傳統的主權國家、國際組織之外,非政府組織在國際經濟法制定過程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著名歐盟法專家施奈德教授將這一趨勢視爲國際經濟法等國際立法的一個新動向。施耐德等專家學者認爲,至少有三類非政府組織對國際經濟立法的影響值得關注。一是跨國公司。爲實施全球經濟擴張戰略,跨國公司爲其全球生產、銷售、管理等各個環節制定了統一的內部規則和標準,這些規則和標準包括產品質量標準、操作流程、知識產權保護模式、員工守則以及標準合同等,這些統一的規則和標準對一些技術性較強的國際經濟法的立法及其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如1980年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和1994年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等。二是在跨國公司推動下成立的非政府組織。如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會計標準化委員會(IASO)等。其中,IASO目前已在世界112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153個專業會計機構,其主要工作就是制定國際會計標準和準則。儘管IASO標準在法律上並不具有約束力和強制執行力,但實際上已成爲所謂的國際“公認會計原則”(GAAP),如果公司財務報表與之不符,那麼其在全球的股票發行和籌資行爲就會遇到困難。三是一些公益性的非政府組織。在國際環境保護非政府組織的有力推動下,多國公司迅速行動,建立了爲保護國際生態環境服務的網絡組織。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國際社會環保鑑定和標籤聯盟,它包含了七個國際環境網絡,其制定的認證和簽證規則已成爲被廣泛接受的國際標準。雖然上述非政府組織制定的行業標準和行爲準則原則上不應具有法律約束力,但由於被許多國家的企業和律師所熟悉並廣泛採用,因此事實上在全球通行,對跨國公司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產生了很大影響。

(四)貿易方式及經營業態創新帶來新挑戰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推動了生產、經營和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創新,併爲其提供相應的基礎和手段。電子商務、互聯網等新交易方式和手段不斷涌現並快速發展,這些從洽談、簽約、交貨到付款等各環節均依託電信網絡進行的無紙貿易方式是對傳統貿易方式的一場革命,必然會帶來新的法律問題。對於涉及電子合同的訂立與履行、電子貨幣與網上支付、稅收徵管、知識產權保護等環節的一系列法律問題,各國現行的法律制度和有關的國際條約均缺乏相應的調整手段和規範措施。因此這種新型的經濟活動在改變傳統的生產、銷售和經營管理模式的同時,也對現行的適應於傳統商業交易活動方式的國際經濟法律制度帶來了嚴重的挑戰和衝擊。

(五)與其他領域立法互動趨勢加強

隨着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在國際經濟法律制度逐步整合的同時,與經濟活動相關的環境、外交、衛生、社會等領域的法律制度同國際經濟法律制度的聯繫也日趨緊密,互動影響不斷加深。從當前我國立法的情況看,涉及環保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和《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涉及醫藥衛生的《食品安全法》和《藥品管理法》、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中小企業促進法》、保護知識產權的《知識產權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在立法及修訂完善過程中,國務院都要求這些法律法規必須同我國《外貿法》及WTO規則相銜接。從國際經濟立法的情況看,雖然反傾銷、補貼和反補貼、保障措施、原產地規則、技術壁壘、檢驗和檢疫措施、海關估價、知識產權保護等協定本身所調整的對象各不相同,但由於它們都與國際貿易密切相關,所以均被納入WTO多邊貿易法律規則,它們互相影響和聯繫,成爲一個國際貿易法整體,大大促進了國際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二、高起點構建我國市場經濟法律體系

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國際經濟法原則日趨統一,出現大量的統一規則,且其調整的力度和範圍不斷增強和擴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國家主權。同時,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完全適應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衝擊。因此,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經濟立法工作來說是一個巨大挑戰。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也爲國際經濟法學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和空間,有利於我國學習其他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和制度安排,高起點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

(一)高度重視構建系統完備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

當前世界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領域中的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競爭國際化,這就要求中國法律的發展也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爲更好地應對人世及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我國應加強對國際經濟法的研究,從國情出發,加強國際經濟法與國內經濟法、民商法的相互貫通和聯結,使我國的法制建設與國際法緊密結合,真正建立起全球意識和國際化觀念,爲我國對外貿易和經濟社會的高效、可持續發展提供法律支撐。人世以來,我國已先後完成了《商業銀行法》、《外貿法》、《證券法》、《公司法》、《個人所得稅法》等法律的修訂,制訂並公佈了《企業所得稅法》、《物權法》、《勞動合同法》、《反壟斷法》、《保險法》等法律,《電信法》正在加緊制訂過程中。此外,對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方面的《著作權法》、《商標法》、《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商標法實施細則》、《專利法》等法律進行了修訂和完善,並將原《專利法實施細則》修訂爲《專利法實施條例》。在看到立法工作不斷取得成效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法律體系還很不完善,不適應經濟全球化及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尤其是服務貿易領域的立法比較薄弱和滯後。既沒有專門的服務貿易法,而且服務領域的單行法規也不完善。隨着服務貿易國際化不斷深入,加快服務貿易領域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服務貿易法律體系是我國經濟法制建設中的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同時,爲維護國內經濟和產業安全及可持續發展,應進一步完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法律體系,並儘快制訂規範電子商務等新型交易方式及業態的法律法規。

(二)靈活銜接、遵守、運用國際慣例及國際法原則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履行人世承諾以及其他加入的國際公約、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定或自貿協定,遵守有關國際慣例和國際法原則。另一方面,應順應全球化推動的國際法原則趨同的潮流,按照WTO規則和我國參加的其他國際公約或協定的要求,繼續梳理我國現行的有關經濟法律制度,在國內立法、司法、執法過程中注重司法公正、透明度、國民待遇、非歧視、市場準入等原則的適用,使國內立法、司法及執法制度與有關國際規則相銜接。同時,要積極研究和運用國際規則,把履行國際義務與中國的經濟發展相結合,充分利用多邊規則維護我國的經濟權益,包括注重對其中例外原則的運用等,爲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爲我國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等經濟活動保駕護航。

(三)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法規則制訂

在國際法、國際條約及國際慣例的制訂過程中,由於各國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政治經濟實力存在較大差異,在國際條約的談判及規則制訂過程中擁有不同的話語權,往往出現大國、強國利益優先的現象。當今世界南北衝突日趨激烈、貧富差距不斷加劇,廣大發展中國家必須站在民族發展的高度重視國際規則的制訂,增強各類國際經濟組織的參與權和話語權,使國際法最大限度地反映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更有效地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因此,要更加重視對現行國際經濟法規則的深入研究,進一步加強相關人力資源建設,培養一大批精通國際法和國際談判的高素質人才。中國作爲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要與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積極合作,在國際規則的制訂和完善中發揮更具建設性的作用。堅持以我爲主,爲我所用,使國際規則能更好地爲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及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經濟全球化論文 篇三

《淺議經濟全球化》

摘要:隨着國際分工深化,各個國家都不同程度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對於經濟全球化的理解應當以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結合的角度,綜合考慮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作用,將經濟全球化看做客觀發展的過程。經濟全球化的特徵主要體現爲貿易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對中國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中國應當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加速經濟體制改革,充分利用兩個市場的資源;發揮企業力量,提高企業法律意識;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加強社會主義政治和文化建設。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發展策略;社會主義

隨着國際分工的深化,國家間的經濟往來日益密切,國家的經濟發展早已不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而是各國間形成榮損相依的經濟網絡。一個國家不瞭解經濟全球化、不適應經濟全球化,就意味着經濟上的出局,甚至政治上的淘汰。對於中國來說,應當把握機遇,積極應對挑戰,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

一、經濟全球化的概念

到目前爲止,經濟全球化還沒有統一的定義,這主要是由於歷史背景、文化傳統以及階級立場等差異造成的。關於經濟全球化的概念,應掌握以下幾點:

1、應當以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相結合的方式定義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範圍內的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在談及經濟全球化時,如果只強調生產力的作用,經濟全球化就只呈現出客觀發展的趨勢,只是標記着貿易額、外匯儲備量、GDP等數字化的全球化。但事實上,經濟全球化也同時受到各國意志的影響,是各國家根據自身利益相互博弈的結果。忽略了生產關係對經濟全球化的作用,就只會看到經濟全球化的一片繁榮,看不到強國對弱國的不公待遇。相反,如果只強調生產關係的作用,將全球化等同於西方化或美國化,就會忽視了經濟全球化的客觀性,導致對經濟全球化的排斥和牴觸。因此,應當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爲指導,將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結合起來正視經濟全球化。

2、應當將經濟全球化理解爲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

經濟全球化不是自始就存在,而是伴隨15世紀地理大發現以及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而興起。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繫。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爲世界性的了。”[1]在普遍交往、相互依賴的基礎上,世界性的交往代替了國家內部的交往,世界相互依存的經濟狀態代替了民族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的自然經濟狀態。

3、應當注意經濟全球化與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關係

在談及經濟全球化時,時常將經濟全球化與經濟一體化等同,甚至將經濟一體化的趨勢類推到政治和文化方面,但各個國家由於歷史傳統以及政治主權等因素的制約,是不可能形成政治一體化或文化一體化。所以,經濟全球化的定義不可能取代全球化,也不能強硬涵蓋到政治和文化上,但要承認經濟、政治和文化幾個要素間的相互影響。

綜上所述,經濟全球化的含義是指由於生產力的發展而引起,在國家間政治、文化等因素綜合作用下所體現的各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經濟一體化發展過程。

二、經濟全球化的特徵

1、貿易全球化

貿易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內容。通過國際貿易,各國間的商品、技術、服務等得以交換和交流。國際貿易是各國間實現經濟交往、經濟分工和經濟合作的基本手段。20世紀80年代以後特別是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發展勢頭強勁,貿易全進程獲得快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後期世界貿易依存度超過了20%,21世紀以來更是接近25%。對外貿易已經成爲各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和運行的重要因素。

除了世界貿易額增長、各國貿易依存度增強外,當今的國際貿易的格局也在發生着變化。電子商務及網絡採購在國際貿易中成爲主要方式,非實物的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日益增大。

2、生產全球化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生產全球化成爲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形態。生產全球化包括直接生產過程的全球化和生產要素的全球化。直接生產過程全球化是衡量生產全球化深度的重要指標,它不僅使世界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真正成爲全球性的,而且使各國的直接生產過程成爲世界直接生產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形成統一的全球生產組織體系和一體化的再生產循環系統。正是以直接生產過程全球化爲中心的全球生產組織體系和再生產循環體系的形成,使世界經濟成爲一個市場經濟、資本經濟、知識經濟三位一體的全球綜合集成經濟系統[2]。

3、金融全球化

在國際貿易大發展、國際生產廣泛推行的同時,金融全球化的勢頭更加迅猛。國際金融流量巨大,遠遠超過國際貿易額。據統計,現在國際金融市場一天的流量是6萬億美元,每天僅外匯市場的平均交易額就達2萬億美元。如果說生產和貿易是建立在有形資產和現實價值基礎上,國際金融則更像是在虛擬世界裏所進行的數字遊戲,在伴有巨大誘惑力的同時也帶有風險性和投機性。

隨着各國放鬆金融機制監管,“國內金融”和“國際金融”之間的界限日趨模糊,各國的金融市場聯繫日益緊密,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

三、經濟全球化利弊分析及中國發展策略

1、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我國融入當今經濟全球化浪潮與我國改革開放進程是一致的,是逐步開放、逐步走出國門的過程。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許多發展機遇。

(1)大量外資的注入促進了國內經濟的發展。隨着中國逐漸融入經濟全球化,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登陸中國,國際品牌的連鎖經營店隨處可見。外資的注入不僅解決了國內資金短缺的問題,也給中國營造了一個競爭市場;不僅繁榮了國內經濟,同時也給中國的百姓帶來了實惠。

(2)勞動力的大量輸出奠定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中國人口衆多,勞動力資源豐富,而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還不能很好解決就業問題。通過外商在中國建廠以及國外招工,有效解決了我國就業問題,緩解人口衆多帶來的社會問題,把中國也打造了一個面向國際的世界工廠。

(3)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幫助提升國內整體生產力水平。通過學習和借鑑發達國家的先進生產技術,縮短了國內研發時間,在較短時間內就能實現技術領先,從而整體提升國內生產力水平。許多跨國公司已經開始不再將中國定位於生產基地,而是定位爲技術研發基地。我國也有許多自主研發的品牌在國際領域享有知名度。

(4)帶動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企業創新戰略的推行。由於我國將外資主要集中於第二和第三產業,特別是外資把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貿易企業當作投資獲利的“領頭羊”,因而縮短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時間,降低了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成本,推動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而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攜先進技術、雄厚資金、管理經驗和高級人才落戶中國,也有助於中國企業進行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並提升自身的國際竟爭力[3]。

2、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挑戰

(1)因服從國際組織和國際條約的規則,導致部分經濟主權讓渡。中國加入WTO後,必須遵從統一的國際貿易規則,履行雙邊或多邊條約的規定,這就意味着國家經濟主權的部分讓渡。

(2)跨國公司的強勢導致民族經濟受到威脅。融入經濟全球化就意味着消除貿易壁壘,允許國外企業在本土經營,這帶來的後果就是掌握雄厚資金和先進技術的跨國公司將構成民族企業的有力競爭對手,一大部分民族企業一旦失去競爭力將面臨被兼併或破產。

(3)發達國家主導經濟全球化導致發展中國家邊緣化。目前的經濟全球化還主要是以歐美髮達國家爲主導,他們不但形成經濟集團,還控制許多國際經濟組織,發達國家在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以及經濟摩擦的裁決上都有嚴重利益傾向,這就導致國際社會兩級分化趨勢日趨嚴重、發展中國家面臨邊緣化等問題。

(4)經濟全球化導致國內政治主權受到干涉,價值文化受到衝擊。經濟全球化提倡經濟自由化、經濟一體化,發達國家妄圖將經濟上的自由化和一體化思想也貫徹到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常以人權高於主權爲藉口,干涉我國內政,影響我國政治穩定。同時,西方國家也寄希望以西方各種思潮和價值觀念衝擊我國傳統文化,達到擾亂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目的。

3、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所應採取的策略

經濟全球化對於任何國家來說都是有利有弊,關鍵在於要認清利弊關係,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趨利避害,從而有效推動本國的現代化建設。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1)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儘管還會受到許多不公正待遇,貿易條件也時常顯失公平,但仍然要意識到經濟全球化是客觀的歷史過程,融入經濟全球化是必然的歷史選擇。經濟全球化本身是中性的,是不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造成兩級分化,發展中國家邊緣化,因此,必須始終堅定地融入經濟全球化,只有融入其中才有可能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一起形成經濟聯盟,共同抵抗發達國家的經濟霸權。我國應當積極加入區域性經濟組織,尤其是要與亞洲國家建立良好的經濟合作關係,其次應當充分發揮在國際領域的影響力,充分行使權利,敢於提倡自己的主張,對於不公正的待遇應當充分利用國際組織以及國際條約,通過協商、調節乃至法律訴訟解決問題。

(2)加速經濟體制改革,充分利用兩個市場的資源。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兼容的問題。儘管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已經促使政府逐步放寬經濟管制,但與國際市場的統一要求還有差距。我國應當加速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營造健康有序的投資環境和競爭環境,在扶持民族產業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市場的無形作用,有效協調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在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融合的過程中,應當發揮兩個市場的優勢,合理調配市場資源,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以建立充滿活力的國內市場爲主,不斷拓展國際市場,提高國際市場對我國經濟的依存度。

(3)發揮企業力量,提高企業法律意識。應努力提高國有及民營企業自身的經營能力,改進技術和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不斷樹立打入國際市場的企業名牌。融入經濟全球化不但意味着要引進國外投資,吸引國外企業到中國建廠,而且意味着中國也應努力走出去,發展更多數量的跨國公司,從勞務輸出轉向產品輸出,讓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主動地位。從而藉助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努力擺脫加工初級產品的市場定位,轉向技術研發、開創自主品牌。除了提高企業自身經濟實力外,政府也應加強宣傳,幫助企業熟悉國際規則及法律救濟措施,提高國內企業整體的法律意識。在面對反傾銷及反補貼案件時,政府能夠爲企業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務,幫助企業聯合起來共同主張權利。

(4)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加強社會主義政治和文化建設。鑑於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政治和文化的影響,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應當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兼顧政治穩定和文化傳承。中國的最高利益是穩定,要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改革是發展的必由之路,發展是改革的目標,穩定是改革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始終維護政治主權,強調全球政治的開放性、平等性和民主性,反對自我中心的封閉保守性,反對借全球化之名的沙文主義政治侵略,建設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在文化上要構建以民族凝聚力爲核心的現代文化體系,構建一個兼容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社會主義新文化體系,確立共性和個性兼容的文化發展方向,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創新機制。

經濟全球化論文 篇四

《中國應對全球化的政治經濟戰略》

摘要:全球化是對今天國際體系的寫照,以全球生產體系、貿易體系和金融體系爲依託的經濟全球化將世界緊緊的聯繫爲一個整體。本文的思維將集中於全球化時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應對戰略,以對社會思維形成共鳴。

關鍵詞:全球化生產體系貿易體系金融體系

全球化時代國際社會仍然盛行現實主義的邏輯,各個國家行爲體要積極應對全球化的挑戰。中國自然亦當如此。

一、政治戰略

中國已經是世界重要的經濟大國,目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位。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就是世界上主要的政治大國。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廣闊的疆域,豐富的資源等等,這些都是中國成爲世界政治大國的資本積累。同時,中國是主要的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在蘇東劇變,兩德統一,冷戰結束以來,中國的紅色政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一心一意抓生產,搞建設,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堪稱引領社會主義的一面旗幟。並且,中國在廣大發展中國家中擁有重大的影響和話語權。因此,作爲

如此重要的政治大國,其所採取的政治戰略要十分慎重。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政治戰略要着眼於時代背景,要着眼於中國實際,要即顧及世界穩定與繁榮又關切中國主權。“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市場經濟體制在全球擴張並處於主導地位,並且世界經濟的信息化,市場化以及自由化將世界牢牢地整合爲一個整體。各個類型和層次的行爲體相互交織相互滲透,利益合成爲一體。這樣,用戰爭與革命的思維來看待今天相互依存的世界已經不符合時宜。經濟的相互依存要求世界的和平。只有和平的處理各類事務才能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爲世界各個類型和層次的行爲體謀得共同的福利。着眼於“和平”這個時代的主題,中國的對外政治戰略要以維護世界局勢的和解和世界的平等互利,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作爲自身的立足點。這也是今天我們一些對外實踐理論依據。對外“和平”的政治戰略集中表現在我們的“和平崛起”戰略上來。我國對國外經濟技術援助不摻加任何別的特殊條件也是推動和平外交戰略的重要表現。“發展”是另一個時代主題。發展不僅涉及發達國家而且涉及發展中國家,並即有自身的發展也有國際社會共同的發展。中國的發展戰略即要能夠促進中國的發展也要有利於世界的共同進步。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能夠在中國這樣的一個大國維持經濟的長期快速穩定發展,從而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就業以及生產生活問題本身就是對世界發展的一大貢獻。中國在保持自身發展的同時,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爲世界其他國家(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的繁榮與穩定帶來幫助是對世界大發展的貢獻。

二、經濟戰略

經濟因素處於社會各個因素的基礎地位,一切政治、人文等因素都是建立在經濟因素之上的上層建築。正是經濟因素的重要地位,制定好一個國際的經濟戰略對國家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一個國家的經濟戰略要從國內國外兩個層面考慮。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遼闊疆土和豐富的資源以及最大的內部市場。同時,中國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底子薄負擔重。考慮中國的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經濟戰略需要從中國國情出發。

首先,要繼續積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開創了我國的市場經濟體系建設步伐,成功的自計劃經濟體制向開放的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並取得了一些成就。市場在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價格機制的主導性機制地位顯著;建立了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局面;宏觀調控體制初步建成,社會保障制度框架已經基本形成。

實踐證明,中國至今所取得經濟建設成就及社會發展所處於的狀態是與中國所採取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分不開的,而這些體制的改革是與中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分不開的;伴隨着中國今後更加深入的參與經濟全球化,中國的市場經濟制度必將得到完善和發展,更加符合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和途徑,也將對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創造更爲重要的制度基礎和保證。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與中國的經濟全球化參與程度相輔相成發展。中國要想進一步的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並在新的國際機制中把握好方向就要積極推進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

其次,要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成爲經濟全球化的參與者,制度的制定者,而不是經濟全球化的反叛者。經濟全球化是一個世界發展的總的趨勢,是國家行爲體無法拒之門外的客觀潮流。經濟全球化得主要表現世界經濟的信息化、市場化、自由化是全球經濟的集中寫照。科技革命特別是近些年來的信息革命極大的加快了全球信息的整合,世界真的變成了一個地球村,信息技術加快了知識經濟資源在全球的快速傳播;世界經濟的市場化以及世界各個國家市場的一體化將“市場”這一個無形的手對資源的配置作用應用於世界的各個角落;正是世界經濟的信息化和市場化令世界經濟自由化成爲現實。實踐證明,誰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贏得先機,率先在科技革命以及市場化改革的關鍵時刻把握好了自身命運,推動了自身的科技信息化和經濟市場化,誰就可以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主導地位,爲自身贏得主動,令自身收益。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論文 篇五

《淺談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摘要: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經濟帶來機遇。它加速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有助於我國改革攻堅階段棘手問題的解決;促進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同時它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又給我國經濟帶來挑戰。它給我國國民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威脅,同時對我國經濟管理職能和我國政治穩定提出了挑戰。而在經濟全球化的這種趨勢下,我國也必須在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加強對外開放力度、提高民族創新能力和加速推進經濟法制改革等方面採取相應的措施,這樣才能使我國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中國經濟;策略。

全球化是一個包含經濟、政治、科技、文化、軍事、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多層次的複雜過程。全球化的基礎是經濟全球化。推動全球化的動力大致可分爲兩類:一是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革命,這爲全球化提供物質手段;二是生產關係和制度,資本爲了獲取更大、更多的利潤,資產階級爲了維護和擴張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一、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經濟帶來的機遇。

經濟全球化作爲不可阻擋的歷史浪潮,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衡量經濟全球化的利弊與得失,最關鍵的問題是要研究經濟全球化給我國提供了哪些機遇,帶來了哪些風險和挑戰。綜合起來說,全面客觀地看待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雙重效應就是既有機遇又有挑戰,搞好了會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搞不好則會遭到挫折和損害。

就中國的情況而言,作爲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們的經濟在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之後正在積極地走向世界。我們不斷擴大開放,發展同世界各國的交往和聯繫,並通過這種開放的聯繫成功地促進了自己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應該說首先是利於我們,是我們能夠有更多機會吸取國外經濟及發展的好的經驗和成果,引進和利用技術、資金等國際資源,並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提升自己的素質。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的,我們在全球化過程中必然會面臨種種壓力和風險;我們將不得不面對實力差距很大的全球競爭,同時還要面對同發達國家所主導的這種不合理的經濟秩序,包括各種不公平乃至苛刻的條件和限制,以及由此帶來的種種不利後果。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能否抓住機遇,歷來是關係革命和建設興衰成敗的大問題。過去我們抓住了重要歷史機遇,也喪失過某些機遇。現在全黨一定要高度自覺,牢牢抓住世紀之交的歷史機遇,邁出新的步伐。”從80年代興起的全球化浪潮爲中國復興帶來了機遇,中國應抓住這次機遇,本着平等互利,互諒互讓,求同存異,克服困難的原則,主動、健康有序地參與和融入全球經濟大潮之中,自覺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迅速發展經濟,擺脫貧窮落後狀態,最終實現現代化。

(一)經濟全球化加速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

我國底子薄,人口多,科技落後。這就決定了我國發展經濟需要長期的艱苦奮鬥。而關起門來搞建設只會越搞越窮。鄧小平說:“總結歷史經驗,中國長期處於停滯落後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我國要使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必須實行對外經濟開放。事實上,在對外開放政策的作用下,我國利用外資的規模不斷擴大,利用外資的質量顯著提高,對外經貿的規模也不斷擴大。

“八五”期間,我國共吸收外商投資1845億美元,預計“九五”期間會達到2300億美元。“八五”期間,貨物滿意額由2808億美元,增加到3606億美元。2000年突破了4000億美元。

(二)經濟全球化有助於我國改革攻堅階段棘手問題的解決。

改革既要從我國實際出發,又要與國際接軌,遵守國際規則和慣例。我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從解決原有經濟體制僵化封閉的弊端入手的,經過放權讓利、全面改革、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等幾個階段後,現在進入瞭解決棘手問題的攻堅階段,如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積極探索和發展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改革政府管理機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積極推進糧食流通體制、住房制度、投融資體制、財稅體制、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的改革。但是,應該看到,我國經濟運行中的許多做法與國際規則和慣例有很大出入,達不到國際要求的水平,所以一些發達國家以此爲藉口對我國的貿易加以封鎖和限制。參與經濟全球化就要按世界市場經濟的規則辦事,遵守國際規則、慣例和標準,只有這樣才能與世界各國發展正常的貿易關係,從國際規則的遵守中獲得利益。因此,在改革的攻堅階段,一定要解決改革中積攢下來的棘手問題。

另外,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外在壓力,也會變成改革的內在動力,因爲這種壓力有助於我們實現政企分開,機構精簡,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經濟全球化對於深化改革,完成改革攻堅階段的任務是個良好的機遇。

(三)經濟全球化促進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較長時間以來,我國作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處於相對封閉和較爲落後的狀況。產品市場主要依託國內,也可稱之爲以國家爲主體的自給自足經濟。經濟全球化必然打破我國經濟的自我封閉,促使其融入世界經濟大環境之中,其進出口貿易會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同時,快速增長的國際貿易也給我國獲得了由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的更大經濟空間。

我國應不失時機地實施對外開放和對內經濟體制改革的戰略,儘可能多地分享經濟全球化擴大的投資和商品市場。同時只要發達國家不爲維護其自身利益而採取保護主義的強硬政策,不對貿易自由設置阻礙,只要能夠建立起資本流動的合理規定──保護生產性投資,預防如投機之類的負面影響,那麼,經濟全球化完全有可能提高我國的經濟效益。我國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除了有賴於國內經濟體制的轉變外,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競爭的壓力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此外,在貿易保護的條件下,企業在國內市場上可以享受到許多來自政府政策上的優惠,實際上進行的是不平等競爭,使國內企業對提高自身素質缺乏緊迫感。加之我國原有經濟體制的作用,企業的設立、經營和產出往往不根據市場的需要,盲目投資,重複建設,浪費嚴重,經營粗放,集約化程度不高。經濟全球化要求各國相互開放市場,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這必然帶來國外有競爭力的商品和服務大量涌入,從而對我國國內同類商品和服務行業帶來衝擊。爲了把這種衝擊減至最低程度,政府、行業和企業都要抓緊時間,做好充分準備,利用世貿組織允許的過渡期,實現結構優化和素質提高。

(四)經濟全球化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融入經濟全球化浪潮,能夠學習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驗,有助於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搞市場經濟,我們還缺乏經驗,這就要通過對外開放,在同世界各國特別是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交往和接觸中,考察和總結各國活生生的實踐,使我們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世界上各種經濟體制的優點和缺點,各種市場經濟模式的利弊得失,從而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可以借鑑和選擇的經驗。80年代興起的經濟全球化浪潮的體制基礎是現代市場經濟。經濟全球化從體制上講,也可以說是市場經濟的全球化。

現代市場經濟與傳統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不同,它在政府的作用、企業制度、市場規則、信用制度、貿易方式、國際協調等方面都實施了改造和創新,發展出了幾種不同模式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今天,我們已經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等同於社會制度的思想束縛,認識到了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我們應當向搞了幾百年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國家學習和借鑑有用的知識和經驗,汲取別國的經驗教訓,少走彎路。但是我們不允許也沒有必要從傳統的市場經濟開始,沿着西方資本主義老路慢慢地發展到現代文明、有序的市場經濟。

此外,經濟全球化有助於提高國際地位,擴大我國的國際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等都有很大發展,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也在不斷增強。但是,綜合看來,中國並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

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雖然名列世界前八名,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卻屬於發展中國家之列;中國對國際社會、世界問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中國作爲一個大國的國際影響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在世界經濟事務中,中國現在已成爲世貿組織的成員,所以對國際經濟事務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從而也不斷地增加中國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發言權。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有助於推進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改變不合理的國際舊秩序。

二、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挑戰。

(一)經濟全球化給我國民族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威脅。

經濟全球化意味着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減少,貿易和投資不斷自由化。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想在一國範圍內保持我國經濟的自給自足已經不可能了,我國的國民經濟處於世界經濟的普遍聯繫之中。我國的原材料、技術、勞動力和市場的供求狀況都有國際因素的影響。我國對國民經濟干預權的削弱正在成爲普遍現象。同時,我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這種衝擊對一些產業來講更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據有關方面分析,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外國產品和企業更多地進入我國市場,衝擊我國汽車、製藥、農業、電信、航空、計算機、金融等七個方面,同時將取消大部分非關稅壁壘,形成嚴峻劇烈的競爭局面。

其中就汽車行業而言,汽車工業是受衝擊最大的產業之一,主要表現在:

第一,面臨缺乏規模經濟的衝擊。汽車工業具有典型的規模經濟特徵,只有規模上去了,價格才能降下來。而我國1998年全國汽車產量是163萬輛,轎車是50.71萬輛,只相當於外國一家汽車製造廠的產量,甚至只相當於外國汽車製造廠一條流水線的產量。

第二,面臨全球汽車生產能力過剩的衝擊。目前全球汽車生產能力過剩2000萬輛,通用、福特、大衆、豐田等幾大生產巨頭紛紛加大開拓海外市場的力度,中國目前200人擁有一輛汽車,顯然是一個潛在的汽車大市場,必然會受到外商的青睞並盡最大可能擠入中國市場,這無疑會對我國汽車工業產生嚴重的衝擊和威脅。

第三,面臨關稅逐步下降的衝擊。目前我國汽車平均關稅爲80%~100%,儘管正式文件尚未面世,但關稅降低20%是起碼的,這意味着關稅降低後的進口汽車的競爭優勢更加明顯。此外,汽車工業自主開發能力弱、勞動生產率低下、缺乏競爭優勢等都使其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面臨巨大的壓力。雖然中國的轎車工業可以作爲幼稚產業進行保護,但保護的時間也只有五年左右,充其量十年。那些規模小、成本高、技術水平落後的企業將難以生存。汽車工業進入大規模資產重組將是大勢所趨。

(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管理職能提出了挑戰。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各國經濟的互相依賴空前加強,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失衡都會反映爲外部失衡,進而很快影響到與其有緊密聯繫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世界各國陷入失衡和危機的境地。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有個最好的例證。這就要求我國務必提高經濟管理智能,防範經濟波動和金融風險的發生。健全的宏觀經濟政策和財政貨幣政策、較爲靈活的匯率安排是減輕失衡和外部衝擊的有效手段。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管理職能的挑戰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國際經濟組織的挑戰,一是跨國公司的挑戰。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面對諸多的貿易、投資等問題,哪個國家也無力單獨解決,不得不求助於國際組織。這就使國際經濟組織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同時也意味着原來主權國家部分經濟管理權利的消失或轉變。

在這種情況下,堅持權利和義務的平衡顯得至關重要。否則,國家的經濟主權就會受到威脅。跨國公司對我國政策和措施有一種本能的抵抗和規避,它們經常鑽法律和政策的空子,大搞投機活動。因此,經濟全球化使國家的經濟管理職能受到國際因素的限制和制約,使其作用的發揮要困難得多。我國要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對國家經濟管理職能轉變的要求,及時加以調整。否則,就會殃及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

(三)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政治的穩定帶來的挑戰。

政治穩定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政治穩定的威脅和挑戰加大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爲西方的干預主義提供了很多的藉口。美國一直奉行干預主義。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美國更以各國利益的相互依存爲藉口,打着“人權高於主權”的旗子干涉別國內政。美國的一些政客和學者宣稱,在冷戰後的世界裏,國家內政與國際問題之間的區別一直在減少,推廣民主、對付動盪及非人道主義、建立集體安全是美國對外政策目標的三項內容。美國必須幫助那些“沒有能力保護本國少數民族、種族和宗教的政府”履行其職責。北約就是以民族問題爲藉口,對南斯拉夫動武的。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許多民族和宗教問題,還有諸如臺灣問題、西藏問題等等需要處理,如果解決方法失當,就有可能成爲西方干涉我國內政的藉口。

2、爲西方的經濟政治化傾向提供了方便。冷戰時期,美蘇兩大集團出於對抗的需要,爲了籠絡住盟友,將政治問題經濟化,競相對集團內部的成員實施經濟援助。如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給歐洲和日本進行大量的援助和貸款,幫助它們恢復和發展經濟。蘇聯也用同樣的辦法使一些東歐國家與它靠近。冷戰結束後,以經濟爲核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加劇,經濟成爲最大的政治。

發展中國家把經濟的發展作爲政治成功的標準,發達國家把經濟問題政治化,用經濟手段解決政治問題。比如,西方國家爲了制止波黑戰亂,通過安理會對南斯拉夫實施經濟禁運;爲了消除伊拉克的軍事和政治威脅,遲遲不解除對伊的經濟制裁。在與中國的關係上,多年來西方更是把經濟問題政治化,壓迫中國就範。1989年中國發生後,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了經濟制裁。在中國“復關”和“入世”問題上,西方更是漫天要價,把單純的貿易問題變成了一個深刻的政治、經濟和外交問題,使這一談判持續了十多年。

美國國會把中國正常貿易關係待遇與人權問題掛鉤,每年審議一次,就是要把美國的人權觀念強加到中國人民的頭上。西方一些懷有“西化”和“分化”圖謀的人用經濟手段來達到他們的政治目的。中國在這方面必須高度警惕。

此外,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文化和意識形態提出了挑戰。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文化、宗教和意識形態的傳播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具有全球性。西方文化日益明顯地呈現出一種霸權化的趨向。西方意識形態正有計劃有步驟的侵入我國,一些有害的文化價值觀念也隨着經濟交往的頻繁愈來愈多地被輸入我國。這些意識形態、文化價值觀念極其嚴重地動搖着中國人傳統的思想價值觀念。如,在理論的層次上,他們宣傳“人權高於主權”、“經濟自由化”、“政治多元化”等等,抵制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在大衆文化層次上,他們把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通過各種手段傳播進來,消除人們的意志;在民族宗教問題上,他們給分裂主義分子以國際活動空間,授予其“和平”獎章,提供先進武器,支持其分裂活動。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文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滲透和反滲透不僅不會消失,反而會在各種領域和渠道上表現和展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將始終受到來自西方的威脅和挑戰。

三、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國經濟的發展策略。

應從總體上明確,我國對外開放的方針不能也不應有任何的動搖。鄧小平同志曾一再強調指出:“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要進一步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就必須繼續積極開展對外經濟交流與合作。在全球化浪潮到來之際,我們決不能採取消極退縮的做法,而必須以積極進取的態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因此,在這裏,我們的策略關注點也就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公務員之家

(一)大力推進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我國產業優化升級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環節。信息網絡化是當今全球化四大潮頭之一,也是全球化形成的重要動力。全球體系得以形成的現代科學基礎是微電子學的迅速發展以及由此而推動的信息工業的蓬勃興起,微電子計算技術與現代通信技術相結合,特別是光導纖維通訊技術的運用,將使世界進入一個信息革命時代。

今天,以無線電話、電視、電腦、人造衛星等現代信息手段爲主體的傳播網絡,已使全球結合成一個緊密的信息整體。這種信息傳播、處理的共時性,不僅推動了整個人類社會的通訊化、計算機化和自動控制化的進程,而且也大大縮短了現實生活中的時間和空間距離,使人類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活動範圍和創造能力。根據有關資料,全球互聯網的用戶每年以高達162%的年增長率遞增,幾乎可以說已在全球普及。如今,國際互聯網絡已擴大到155個國家和地區,它使幾萬億美元的貿易、投資和金融業務片刻之間就能在國際間完成,這不僅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而且加速了經濟全球化高潮的到來。正是因爲信息化的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我國在“十五”計劃中將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作爲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並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事實上,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也是我們迎接經濟全球化挑戰的重要對策。我們必須以積極、務實和奮進的態度,把握信息網絡技術發展和信息化給我國帶來的難得機遇。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了深刻影響,也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人類文明進程以及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的態勢,已不允許我們再次與機遇失之交臂。我們必須正視挑戰,形成共識,整合力量,統一行動,努力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我們別無選擇,因爲這是關係到我們中華民族生死存亡與未來的重大抉擇。

(二)加強我國對外開放力度和快速融入國際市場。

經濟全球化使我國對外開放的體制環境發生變化,我國的對外開放由政策性開放變爲體制性開放。市場經濟體制是全球資源配置的基本機制,是經濟全球化的制度基礎,市場經濟規則是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各國必須遵守的規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使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等資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變得越來越快,對產業結構和生產力佈局的影響深刻而頻繁。適時開放市場,只有市場開放了,才能成爲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市場不能馬上無條件地全面開放,而是要有條件、有步驟地在適應自身發展水平的情況下開放,這樣才能產生對貿易雙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時必須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因爲市場經濟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法制經濟,所以中國必須遵守規則並參與規則的制定。還須發展資本市場。任何一個想要讓企業家大展宏圖的國家,都必須發展其資本市場。

但中國雖然擁有高儲蓄率,卻只有很小一部分流進了私人企業,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儲蓄更是少之又少。在這方面,我國作爲發展中國家競爭力還處在劣勢,因此在准入領域和准入時間上一定要與國家的長遠發展相適應。中國經濟發展這麼快,中國企業是做了很大貢獻的。努力搞好國計民生的國有大型企業,採取積極有效措施解決國有企業機制轉化和結構調整中暴露出來的棘手問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我們要把中國企業的實踐經驗認真地進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專家學者要深入到企業裏,總結中國企業的經驗,然後上升到理論。

這些應是逐步進入國際市場應具有的條件。

(三)努力提高民族創新能力和加速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有明顯差距。在面向未來的國際競爭中,面對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必席捲世界各國的發展趨勢,我們必須強化中華民族的憂患意識以及知難而進的頑強鬥志,積極創造競爭優勢。應加速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儘快建立和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體系。

同時,我國還應積極參加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包括貿易依存度和投資開放度,提高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爲微觀經濟主體進入國際市場創造宏觀環境。擁有標準佔領技術高點,現在我們造成財富差距主要的原因是知識差距,就是由於我們現在沒有自主創新和自己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東西少,技術依存度有50%是依靠我們自己國家,50%依靠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知識包括標準、品牌,也包括技術、專利等等,這些東西的價值是很難用實物跟它比較的。比如說標準,誰擁有了標準,誰就可以說佔領了技術的高點。

因此,在提高國民科技文化素質方面,我們必須實行社會塑造與自我強化雙管齊下,使我國最豐富的人力資源得到真正的開發;在提高民族創新能力方面,我們必須着力於創造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知識的創新兩個層面,真正激發蘊藏在我國廣大人民羣衆中的創造潛能,使創新成爲中華民族進步的靈魂,成爲我國興旺發達和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與此同時,我國應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

建設法制國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勝利和成功的根本保證。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幾年來,我們在健全民主制度、加強法制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但建設民主政治和法治國家是一項長期任務,根本的還必須從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入手,建立實行民主和法治所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機制、規則和形式。我們應該努力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不斷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使它在二十一世紀展現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從總體上看,我們的經濟發展戰略應注意將以下兩個方面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我們固然要藉助於全球化而更好地發揮我們的後發優勢,儘可能地吸收國外的先進成果,力求實現某種程度的“跨越式”的發展;而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能急於求成,要在增強經濟發展的堅韌性上下功夫,要認識到我們得要面對的壓力和衝擊力會是很大的,只有依靠堅韌的努力,才能站穩腳跟,才能以此爲基礎而尋求發展,尋求“跨越”。這兩個方面應該是一致的和統一的。

21世紀,國際競爭和綜合國力的較量將會更加激烈,與國際相比,我國的經濟實力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我國的國際競爭力還很脆弱;在信息技術領域,我國的優勢有限,信息化整體水平還很低;在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方面,我國也存在着巨大差距。因此,我們必須立足現實,正視差距,直面困難,增強緊迫感和憂患意識,從差距和困難中找到發展的潛力、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