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留守兒童論文通用多篇

留守兒童論文通用多篇

農村留守兒童論文 篇一

農村留守兒童論文

[摘要]目前,絕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其父母都是長年在外打工,把孩子全部交託給老人或親戚或朋友,這些父母片面的認爲只要孩子不缺錢就萬事大吉。殊不知,更大的缺陷和後果卻讓家長們始料不及。很多留守兒童在身體發育、性格形成、觀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護和引導,造成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成了生活上的困難生,學習上的後進生,思想、行爲上的問題生。爲了減少上述現象的發生,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齊心協力,共同合作才能把我們的孩子教育好,把留守兒童的問題解決好。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情況下,我們堅持構建中國式的和諧社會,這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心聲,尤其是廣大農民朋友的願望――這更突出的表現在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上了。有人稱城市務工的農民朋友的子女是“無根的一代”,是因爲他們既不熟悉自己的家鄉,更不熟悉農村,他們不可能再像父輩一樣在城市裏扎不下根就回農村去,這些“無根的一代”,他們已經不滿足於做城市的過客,這樣就導致他們在城市中沒有根,在農村也沒有根,衍生了他們的困惑和迷茫,也就多了些憤世嫉俗。生活的艱難,對前途的絕望,極易使“無根的一代”鋌而走險。據調查:農民工子女頻頻走上犯罪道路,並且呈不斷增長的趨勢,今天已經有1億多農民進城務工,農民工第二代已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羣體。如果這個羣體中有1%的人犯罪的話,後果就不堪設想。然而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教育遠比這些“無根的一代”更難,更欠缺,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無根的一代”,起碼還有父母的關懷,能體會父母的親情,但農村留守兒童連這最起碼的情感都沒有了,豈不更讓人擔心?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經不是單純的農村學校的教育問題了,這種現象顯然已成爲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目前,絕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其父母都是長年在外打工,把孩子全部交託給老人或親戚或朋友,這些父母片面的認爲只要孩子不缺錢就萬事大吉。殊不知,更大的缺陷和後果卻讓家長們始料不及。調查顯示,由於父母長期沒有和子女在一起,缺乏父母的關愛、引導和教育,大部分留守兒童在生存發展中面臨着以下一些問題:一是生活問題,由於沒有父母的生活照顧和引導,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生長髮育得不到保證,身體健康也受到很大損害。二是教育問題,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兒童的自覺性不高,消極學習的現象和思想很嚴重,有的還產生厭學情緒,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學業偏差,嚴重的甚至還有逃學或輟學的。三是心理問題,由於親情缺失,留守兒童缺少情感溝通和疏導,情感和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一些留守兒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困惑,心理極度不健康。四是道德行爲問題,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發生事情得不到及時糾正,更是缺乏父母的教育引導,缺乏必要的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的行爲習慣和道德品質很差,甚至於缺乏是非觀念,違法違紀案頻頻發生。五是安全問題,據全國婦聯對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顯示,部分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而經常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人身安全得不到必要的保護。由於以上種種原因,使得很多留守兒童在身體發育、性格形成、觀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護和引導,造成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成了生活上的困難生,學習上的後進生,思想、行爲上的問題生。爲了減少上述現象的發生,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齊心協力,共同合作才能把我們的孩子教育好,把留守兒童的問題解決好。

首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是培養青少年品質的主要陣地,因此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決定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但留守兒童不僅缺少家庭環境,有的甚至於體會不到家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當然就更不要說什麼家庭教育和引導了。我所知道的一個非常聰明的女學生,其父母就是長年在外打工,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引導,就形成了問題學生:雖然文化學習一直不錯,但行爲和思想就出現了偏差。性格極度要強,經常稱王稱霸,對她自己來說,她看不慣的事,她一定出面干涉,干涉不聽就用武力征服。對她看不慣的人,就召集她的追隨者一個一個的對之進行懲罰,還不允許別人反抗。更不允許別人告訴其他人。否則就是違背了她的意願,就會變本加厲,她自己認爲她是老大,所以她自己可以早戀,但絕對不允許她的追隨者也早戀,否則就是對她的大不敬。

留守兒童往往都是一些隔代教育,上代教育或自我教育,而這些教育方式往往都是一些不良的教養方式。比如:一些人一遇見孩子犯錯誤就簡單的以體罰就完事,但另一些人則完全相反,對孩子的錯誤熟視無睹,聽之任之。特別放縱孩子的過錯;對孩子的需要上,一些人是一味的拒絕,表現爲極度的冷漠,而另一些人則是創造條件滿足孩子的需要,生怕孩子不夠,尤其是在金錢等方面表現得尤爲突出。這就使得這些農村留守兒童養成不良的行爲模式和行爲習慣。尤其是在缺乏感情和責任感的家庭,孩子耳濡目染,更容易形成自我控制力差,易衝動,具有攻擊性,情緒不安,對任何事都漠不關心等不良人格特徵。在家庭結構上,父母離異或一方亡故的家庭,使孩子缺少較全面的關愛和呵護,孩子的不良行爲有時會得不到及時糾正,結果感情發展不健全,容易形成孤僻、偏激、仇視,衝突較多,對孩子的消極感情較多,這些都容易引發孩子的暴力攻擊性行爲。因此一個溫暖而又和睦的家庭,將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人格特徵。

家長也應該注意到,不要一味的把“忙”、“沒時間回家”作爲理由或是藉口,一定要儘量抽出時間來和孩子溝通和培養感情,來自父母的親情和溫暖是任何人都不能夠取代的,而讓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長自身的關注和愛護,相關機構的關注和措施是治標不治本,只是輔助手段,從各個方面減少對孩子的不必要傷害。

其次,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關,學校教育是按照國家的教育方針有組織,有計劃的實施的。青少年由家庭進入學校,在特設的教育環境中接受系統的教育,對青少年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是一個關鍵之所在,所以學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擺正關係,讓德育教育到位,片面強調哪一點都有悖於黨的教育方針。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有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仍單純的以升學率來衡量一個學校的教育工作的優劣,結果使得許多教師爲了提高升學率而擠佔其他副科時間,課外資料增多,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家長也把眼光放在每所學校的升學率上而不注重學校的德育教育,造成教師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也導致了學校和教師重智輕德,造成學校德育“空殼”、“失控”,留守兒童的德育教育就更不能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造成學生不僅僅視力下降,脊柱彎曲等生理殘疾而且形成了不關心政治,思想覺悟低,“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等思想殘疾和品德殘疾。所以學校德育工作必須落到實處,真正實施,貫徹德育爲首,“五育”並舉的教育理念。

比如,有的學校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建立留守兒童情況登記制度。各班級對在校留守兒童進行全面登記,瞭解和掌握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對留守兒童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和教育;建立校園媽媽(爸爸)代理制。動員全校黨員教職工根據學校留守兒童的人數每人聯繫幾名兒童,當好校園媽媽(爸爸),以一個家長的身份去關注兒童的成長,關心兒童的生活,密切注意兒童的心理變化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留守兒童切實感受到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溫暖,健康快樂的成長。開展以“感恩”、“爸爸、媽媽,我想對你們說”等爲主題書信大賽活動,通過兒童發自肺腑的親情告白,抒發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親人的感激之情與感恩之意,以達到震撼心靈,培養健康情感的教育目的;開展“爸爸(媽媽)在外打工的故事”爲主題的故事會,讓留守兒童講述自己從父母那裏聽來的“在外打工的故事”,或邀請中途回家的家長講述,對兒童進行艱苦奮鬥的教育、感恩教育、成人成才教育;對留守兒童進行專門的法紀教育、自理自護教育,指導兒童雙休日合理休閒,安全遊玩、自覺學習;結合慶祝國慶,組織留守兒童編排大型舞蹈《太陽鼓舞》,豐富了留守兒童的課餘生活;學校還可以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利用網絡把學生家長與這些留守兒童聯繫到一起,在網上面對面的談心交流,讓留守兒童在網絡教室裏感受親情,去聆聽家長的教誨,體會父母的關心和愛護。

再次,社會是青少年生活的最大的現實課堂,社會“大課堂”的政治、經濟、風俗、習慣等無時無刻不在給青少年打上或好或壞的烙印。因此,社會環境的好壞,對青少年尤其是對留守兒童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響。特別是輿論宣傳工具,報刊雜誌網絡以及各種文藝節目,對他們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有着模範的推動作用。爲了淨化他們的心靈,必須治理好社會環境,有人提出應當將留守兒童納入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之中,我認爲是必要的;還應該加大法律保護監督力度。只有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部門、各個方面都一起行動起來,緊密配合,步調一致,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採取多種方法對他們進行道德教育,上好社會這堂大課,才能卓有成效的培養他們的高尚的道德品質,才能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高覺悟的一代新人。

總之,只有讓所有的人,所有的機構共同努力,齊抓共管,才能把留守兒童教育好,爲祖國的建設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減少犯罪,才能構建真正的和諧社會。留守兒童是一個越來越龐大的羣體,讓社會多一點關愛,而父母自身也要抽出時間陪孩子,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給他們的世界裏多一點溫暖,既然給了他們生命就也要給他們一方充滿陽光的世界。

留守兒童_ 篇二

現在,農村的留守兒童越來越多了,大部分都是因爲家庭經濟緊迫,父母被迫去城裏打工。

我在網上認識了一個名叫“劉瑩瑩”的小姑娘,她說她今年9歲了,住在農村,爸爸出去當建築工人,媽媽在城裏賣報紙,家裏只有她一個人,但她能得到鄉親們的幫助,只是覺得很孤獨。

原來,這次上網,是鄉親們把她送到了城裏,並給予了她一定的生活費用,還租了一套小平房。今天,她把她交學費剩下的錢拿去到哥哥家裏去,希望自己能上網學學自己不明白的東西,也在網上認識一些對自己的生活有幫助的人,因此,她特地新註冊了一個QQ號,並且認識了我。

這時我才發現她的打字速度特別慢,於是,我問她:“你爲什麼打字打得那麼慢呀?”而她卻說:“對不起,我沒學過拼音,只在姐姐的書上自己看過一點兒。”

我還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故事:農村有一個小女孩,她的父母出去打工,本來好好的,可她的媽媽突然得了病,沒錢醫治,爸爸便努力的工作,可錢還是不夠。小女孩沒有辦法,她想去看望在城裏的媽媽,於是,她天天去撿可樂瓶,想攢夠去城裏的車費,不久,她來到了城裏。當她們的親戚朋友知道這件事以後,大家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幫她們一家過了這一道難關。

“留守兒童的命真苦呀!”我不禁說道。

是呀!像他們這樣的孩子還多着呢!如果我們不能獻出自己的愛心,他們的生活又將怎樣呢?

留守兒童論文 篇三

摘要: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伴隨着農村勞動力以流動而非轉移的形式進城就業, 這一特徵直接導致了農村存在大量留守兒童。本文以家庭教育爲着眼點分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現實困境, 提出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培育農民工家庭教育意識和家庭教育能力、提升農村學校教育水平等措施解決留守兒童面臨的教育問題。

關鍵詞:流動; 轉移; 留守兒童; 教育;

隨着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推進, 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 (本文所稱農民工與其含義相同) 進入城市就業和居住, 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並沒有帶來進城農村勞動力市民化水平的相應提高, 大量農村勞動力仍然是以流動而非轉移的形式在城市和鄉村間流轉:農忙和春節期間返家短暫居留, 然後再匆匆回到工作地點。農村勞動力的`這種流動方式導致在農村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 由於大量農民工無法將子女帶到就業的城市, 只好將他們放在家中由父母或親戚照看, 或者留守兒童父母一方外出, 一方在家照顧孩子。

因爲兒童性格養成和智力發展爲周圍家庭和社會環境所塑造, 兒童幼時的教育經歷對於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以及行爲模式的選擇起着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教育不力, 留守兒童的大量存在引發了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 引起了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 許多學者和研究機構也對這一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表明, 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着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等問題。對處於成長關鍵期的農村留守兒童而言, 如何爲他們提供充分而堅實的教育支持, 成了國家、社會和家庭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本文擬就這一問題形成的原因和解決對策做些粗淺的分析。

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現狀

隨着我國城鎮化程度的不斷提高, 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就業, 這在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時, 也給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帶來了不利影響。突出的表現爲:第一, 教學條件與城市相比有較大差距。雖然國家對農村教育投入不斷加大, 但由於農村勞動力大量進城, 公共品供給不足, 農村生活吸引力不足, 農村中國小教育的師資力量和教學設施條件和城市的學校相比, 還有比較大的差距。第二, 留守兒童知識面狹窄, 封閉內向。農村中國小教師大多也出身於農村, 對外界瞭解不夠, 與城市教師交流少, 日常的教學多受限於教材內容, 從而導致農村兒童所接受的知識往往不能及時跟上社會的發展。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的環境主要限於農村, 即使有部分兒童在假期中能到父母就業的城市遊玩, 父母也難得有充分的時間陪伴孩子, 農村留守兒童知識面普遍較窄, 對新鮮事物認識不夠。第三, 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這也是農村兒童學習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每年大學聯考前後, 社會上都會有大量的有關寒門能否再出貴子的討論, 社會比較一致的看法是, 寒門越來越難再出貴子, 這裏的“寒門”主要指的是農村, 這也可以從每年大學聯考重點高校錄取的農村考生比率很低得到佐證。第四,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突出。農村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厭學、缺乏耐心等問題。

顯然,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僅關係到國民整體素質的提升問題, 還對教育公平的問題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困境制約着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和農村教育的發展。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困境的成因

(一) 父母教育缺失影響留守兒童心智發展

父母與子女之間存在着天然的血緣關係, 這一生理特徵使得兒童與父母生活在一起時自然而然地存在着安全感和依靠感。留守兒童心智發育還不成熟, 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 也會產生很多困惑。當在生活學習中遇到困難和困惑時, 留守兒童天然地會想到尋求父母幫助。對父母之外的其他人, 即使是至親長輩, 他們也缺乏信任。當無法向父母傾訴而又不願求助其他長輩時, 留守兒童只能將困惑留存內心, 這直接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心智發展。同時, 出於信任和依賴, 孩子最容易模仿父母的行爲, 父母正確的言行舉止可以塑造規範孩子的行爲舉止。因此, 留守兒童父母的陪伴是兒童心智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的決定因素。

事實上,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 外出就業農村勞動力是希望將子女帶到就業的城市接受教育的, 但由於我國城市化自身的特殊性, 很多農民工難以承擔一家人在城市生活和子女教育的費用, 加之農民工社會關係網絡缺乏而使其難以融入城市;城市財政壓力大不願也很難爲他們提供足夠的如教育、醫療等公共物品供給, 導致農民工只能如候鳥般在城市和鄉村之間流動, 無法轉移成城市市民。因此, 很多農村勞動力也只能在外出就業時將子女託付給父母或親戚照顧。農民工的流動性就業導致了大量未成年子女在農村成爲留守兒童, 父母對留守兒童教育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兒童內心封閉、心理問題衆多等社會問題, 也直接導致很多已入學的留守兒童學習興趣不夠、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

(二) 隔代教育無法專注於兒童身心教育, 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均衡成長

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 將子女委託給父母或親戚照管, 被委託人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我們統稱爲隔代教育。作爲被委託人, 無論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是其他親戚, 他們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缺乏足夠的耐心和應對舉措。這是因爲他們對於留守兒童首要關注的是安全, 在陪伴兒童成長過程中, 他們爲孩子提供豐富的衣食, 以確保留守兒童父母返家時看到體格健壯的孩子。至於學習成績和性格養成, 因爲血緣隔代的原因, 他們要麼缺乏耐心去教育, 要麼沒有正確的教育方法。特別是隔代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 即使他們非常關心留守兒童的學習和性格養成, 但由於他們大多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 對孫輩的教育缺少方法, 能採用的方法多是簡單粗暴的打罵方式, 孩子表面上唯唯諾諾遵從了教誨, 但由於沒有真正理解錯在什麼地方, 不明白自己的行爲會有什麼不利的後果, 這種教育的結果也無法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正向的導向作用。更有很多老人對孫輩天然的溺愛, 看到孫輩的學習成績不理想或行爲不規範, 也往往不去糾正, 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 這種放任的方式進一步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導致部分留守兒童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無法形成遵守規則的社會習慣。

三、改進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對策分析

(一) 深入進行城市化模式改革, 推進進城農村勞動力轉移式就業

農村勞動力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進行教育的原因在於農民工的流動性就業方式, 因此, 推進農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戶就成了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舉措, 這需要政府推進城市化模式改革, 清除農民工市民化障礙, 引導農民工自願轉移成爲城市居民。農民工如果想在城市安居, 成爲市民, 需要政府提供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第一, 加大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投入, 增加公共物品的供給。政府可以將一部分預算費用轉移到醫療、教育等領域, 如維護市容整潔的費用等。有些城市爲了城市的表面整潔, 僱用大量城管禁止流動攤販擺攤, 這實際上減弱了城市的活力。這部分費用完全可以應用到其他領域。政府也可以通過適度讓利引入社會資本投入到醫療、教育等領域, 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第二, 要求就業單位爲農民工繳納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等費用, 解除農民工進城居住的後顧之憂。第三, 對進城就業的農民工實施社區化管理。農民工難以順利市民化的一個制約因素是難以融入城市社區。農民工在城市生活就業, 缺乏情感上的歸屬和社會關係網絡支持, 而在鄉村則存在大量的熟人親友, 情感上有歸屬感, 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難時能得到鄉鄰和親朋有效的支持。城市管理部門應將農民工納入社區化管理, 引導農民工融入所生活的社區, 爲他們提供與社區居民無差別的待遇。第四, 改革戶籍管理制度, 放寬農民工落戶的限制。對農民工落戶, 可以不以購房爲前置條件, 也不要強制農民工退出承包的土地, 等到農民工從精神和經濟上真正轉化爲城市居民, 再逐步引導他們退出承包的農村集體土地。

(二) 加強農民工教育子女意識和教育方式的培訓

農民工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 雖然大多數農民工意識到子女教育非常重要, 但還是對子女教育的認識不夠深入, 也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目前, 國內很多農民工輸出大省在春節農民工返鄉期間, 對農民工進行免費技能培訓, 但很少有地方政府爲農民工提供子女教育方法的培訓。地方政府關心的是農民工就業能力的提升, 但事實上, 農民工更關心子女的教育, 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通過教育改變命運, 不再重複自己的就業道路。但由於認識不深入和缺乏方法, 他們往往在看到子女學習成績不夠理想時, 早早放棄了子女進一步接受教育的打算。因此, 地方政府可以在爲農民工提供技能培訓的同時, 爲他們提供家庭教育的培訓, 引導他們鼓勵和支持子女的教育, 指導他們科學教育的方法。對於農民工外出委託照管孩子的親人, 地方政府在平時也可以在農閒時爲他們提供專門性的培訓, 培育他們教育留守兒童心智發展的意識和教育方法。

結語

農村留守兒童的大量存在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特有的現象, 要有效解決這一關係國家全面科學和諧發展的突出問題, 需要國家、家庭和社會通力協作, 着重推進適合我國國情的城鎮化模式變革, 統籌城鄉公共品供給, 從制度上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能得到和城鎮兒童同樣的家庭及學校教育。

參考文獻

[1]張旭東, 趙霞, 孫宏豔。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九個突出問題及對策建議[DB/OL].

[2]胡楓, 李善同。父母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基於5城市農民工調查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 2009 (2) :67-74.

[3]許君。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困境與矯正[J].太原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7 (2) :74-77.

[4]段成榮, 呂利丹, 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7) :13-28.

[5]楊立榮。淺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J].學週刊, 2017 (1) :201.

[6]範先佐, 郭清揚。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回顧與反思[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02) :55-64.

[7]丁宇, 劉春環。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政府作用研究[J].現代中國小教育, 2015 (6) :1-4.

[8]邵思齊, 張卓。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福利政策探討[J].勞動保障世界, 2017 (3) :21-23.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論文 篇四

【論文關鍵詞】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農民工

論文摘要】

數據顯示,中國現有2 億左右的農民工,而且人數還將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由此產生的農村留守兒童人數高達5800萬,父母不在身邊,他們的教育面臨諸多困難。很顯然, 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廣泛力量的密切配合。

數據顯示,中國現有2 億左右的農民工,而且人數還將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由此產生的農村留守兒童人數高達5800萬,父母不在身邊,他們的教育面臨諸多困難,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變得十分突出。

一、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子女教育的現狀

在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民工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但無論從哪方面來說,他們都屬於弱勢羣體,他們子女的受教育狀況不容樂觀。

1、入學率偏低

根據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抽樣調查顯示:“流動兒童中在學者佔全部流動兒童的90、7%,一直未入學者佔6、85%,失學者佔2、45%。”調查結果還表明:在流動兒童中,達到上學年齡卻不能適齡入學問題表現十分突出。

2、學習成績差

留守子女在受教育當中存在心理問題嚴重及道德偏差等問題。對文盲率高達30%的祖輩來說,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學習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研究發現,父母外出打工的學生成績明顯偏差。成績排名中,留守子女只佔優秀生的10%,而差生當中有70%都是留守子女。

3、存在心理問題

心理成長關鍵期的留守兒童,因不能及時得到引導和幫助,他們的性格會受到影響。測試結果顯示,有30、3%的留守子女存在各種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們的心理問題明顯多於非留守兒童。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1、勞動力轉移是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

中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是工業化迅速發展的三十年。伴隨城鄉一體化的深化發展,農村出現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在二元經濟體制和分配製度失衡的背景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受利益驅使,也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一般規律。由於相關政策的滯後,農民工不可能將子女帶在身邊,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日益嚴重。

2、所處的環境是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決定性因素

(1)家庭環境。人的社會生活意識和價值觀念的形成都是從家庭環境中開始的。家庭的氣氛,親人的性格及其對子女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到子女的生活習慣及道德觀念。留守子女與父母的分離,弱化了家庭教育作用,家庭教育的主體由父母變成了祖輩及其他親戚。顯而易見,祖輩對孩子的教育往往存在很多的誤區。首先,對孩子過分溺愛,很容易養成孩子任性的性格;其次,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較低,在學習方面不能給孩子很好的幫助;再次,在教育方式上缺乏暢通的交流,這對兒童的語言及創造性的發展有很大消極影響。而在親戚的立場上,他們不便對孩子進行管束,孩子也很難在親戚家中產生歸屬感,缺乏很顯然,如果農民工子女繼續留守,得不到很好教育的話,農民工這個階層與整個社會的脫節就會越來越嚴重,這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也是十分不利的。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廣泛力量的密切配合。

1、政府高度重視對留守兒童教育的責任

(1)加大投入力度, 進行政策傾斜。加大農村教育的財政投入力度, 提高農村學校和薄弱校教師的收入水平,提高現有農村師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改善農村教育環境。

(2) 加大農村公共教育資源投入,改善學校硬件設施,完善體育、文化娛樂設施;建立健全農村寄宿制校舍管理體制,實施並完善素質教育理念;普及信息化教育模式,鼓勵學校積極開拓教學新方法和育人新理念。

(3)把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納入國家和各地區新農村建設、農民工工作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各部門工作規劃,置於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之中。把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工作與各級政府實施兒童發展綱要結合起來,將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的各項權益保護列入綱要實施的監測評估體系。

2、家庭和學校密切配合,高度重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1)重視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如前所述,家庭對子女的教育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來說,家庭教育的內容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心上,而更應該從情感的角度去關心和愛護他們,多和他們進行感情上的交流,發展良好的、親密的親子關係。另外,還應經常與子女的任課教師、班主任聯繫,瞭解他們各方面的表現。再者,還應十分重視孩子監護人的選定問題,應儘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學習環境,比較有文化的,並且有一定責任感,能更好地監督和指導自己孩子的親朋好友處。必須注意的是,家長對孩子的關心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缺少了這一點,任何其他措施都無助於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

(2)重視對留守子女的學校教育。作爲對留守子女的教育實施單位,農村學校應該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職權和職能範圍內,加強對留守子女的關心呵護。針對留守孩子的品德行爲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學校應該加以正確的引導,開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營造健康活潑的教學氛圍。同時,要積極同留守孩子的監護人進行交流,對其做必要的培訓,讓其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同時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改變單一的教學形式,充分激勵留守兒童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是作爲教師應有的責任。

3、整合社會資源,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1)招募組建關愛留守學生志願者隊伍,推行“結對接力志願服務”模式。採取“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等多種形式的結對方式,組織志願者隊伍或志願者與留守學生簽訂結對卡,針對學習輔導、生活幫助、心理撫慰和應急救助等需求,開展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志願服務活動。

(2)整合各方力量,推動留守學生關愛行動社會化發展。開展各種形式的關愛留守學生工作和主題活動的宣傳活動,開展愛心募捐、義務家教、藝術培訓、心理諮詢等關愛活動,更大程度地動員社會各界支持關愛行動,動員 [1]鄒先雲、農村留守子女教育問題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06(10):35—37、

譚寒、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08(1):213—214、

《留守兒童達5800萬 新數字新問題催生新建議》[EB/OL]、( 2008—4—28)、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論文 篇五

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系統

(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方法

通常對於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來說研究方法有以下幾類:通過調查問卷進行了解個案的內心感受;數據的積攢,然後進行分析其中的規律性;還有就是針對個別案例進行研究分析等方法。針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羣體來說,心理健康問題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障礙,因此我們要對這些留守兒童進行較爲細緻的研究。只有仔細觀察留守兒童的言行舉止,才能正確的分析其心理狀態還有內心的感受,最後,根據不同的調查結果,進行系統的分析,科學的解決其所有的心理問題。針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留守兒童,調查問卷的結果也各不相同,如果想要將所有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一覽無餘的全部納入到自己的研究之中,這幾乎要耗費畢生的精力去遊走於各個村莊和山川。因此作爲該研究課題的學者而言,要取人之所長,補己之所短。只有廣納他人意見,並且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理論,才能對推動研究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有所幫助。

(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系統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系統的主要核心就是數據的採集與分析。我們知道,當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是社會廣泛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那麼對於留守兒童的研究情況也有着許多的進展,多數人的研究結果與見解多會出現在自己發表的文獻當中,那麼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系統就納入了所有已發表的關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的文獻。通過文獻內容檢索進行搜索個案分析的情況以及數據統計和分析。例如,張帆發表了一篇《三峽庫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及其與心理彈性關係的調查》的文章,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系統將自動收錄該篇文章的題目以及內容,相關的內容中會出現一些關鍵詞彙,例如自閉、自卑、脾氣暴躁、三峽庫區、農村留守兒童、彈性等,而這些詞彙的堆積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對於研究這些問題的我們來說,就有了很大的幫助,尤其是關於數據統計的情況,或是關於區域性研究都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參考。同時系統中還納入了不少關於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研究方法,通過對研究文獻和研究數據的分析與解析,從中提取了不少關於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常見問題。通過這些文獻的檢索,可以實現該系統的以下幾個功能,第一是界定功能,即界定該兒童是否是留守兒童;第二,是解析功能,對留守兒童內心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析;第三,找出解決方法,針對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解決,並以此作爲系統內部的案例進行累積。下面筆者就來簡單介紹一下該系統是如何進行工作的。第一,界定留守兒童。首先考慮的是區域問題,在什麼地方的兒童是屬於留守兒童,根據定義,我們可知,留守兒童是在農村或山裏的兒童叫做留守兒童。那麼出現在農村或者山村的孩子就可能是留守兒童。對於其家庭情況,父母是否外出打工,也是留守兒童的一個重要標誌,如果父母是常年在外地打工,而孩子寄居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者其他親屬家的情況,那該名兒童就是留守兒童。第二,觀察留守兒童的表現,對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根據留守兒童回答問題的態度,回答的內容,回答的表情等,判定是否是有心理健康問題。例如一名長期寄居在祖父母家裏的留守兒童,到了上學的年齡,出現不想上學,不愛上學的情況,就說明該名留守兒童已經出現厭學的的情況,需要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讓其對上學這一事件有所感悟,有所期待。又如,一名留守兒童,當調查者或其他人問及父母情況的時候,該名兒童當即表現的很是不削,並且沉默寡言,表情冷漠說明該兒童性格內向,不願意與人交流,對父母這一詞彙沒有任何概念,漠視親情等。這些都是留守兒童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再如,一名兒童每當有人與他交流的時候,他的眼神裏總是出現一些莫名的渙散,遊離之態,對身邊的人、事、物漠不關心,常哭泣,或沉默不語,說明兒童極有可能會出現抑鬱或自卑心理。而最初的數據庫建立都是由一些文獻和調查報告組成。有專家制定出幾套判定是否有心理問題的調查問表,如果有符合條件的情況,積攢達到幾項有效內容即確定爲有該項心理問題。而對於有心理健康問題的留守兒童,我們將按照其類型和地域進行劃分,對其行爲和心理狀態進行合理的干預和調整,最終做好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系統。

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系統評價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系統可以說是爲關注留守兒童的問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不僅僅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總結歸納,還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提供了查詢渠道。有效的做到了問題研究的系統性和科學性。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系統的系統性:該系統的文獻搜索功能和數據考覈功能讓研究者一目瞭然,很快就可以找到相應類型的留守兒童。比如說,目前研究者要研究的一個案例是四川山區的一個鄉村裏的一個12歲的留守兒童。首先進入系統後,輸入被研究者的基本信息,四川地區,山村裏的一個12歲兒童,家裏父母外出打工,只有爺爺奶奶在家務農。像這樣的情況首先可以確定的是這個研究對象是一個標準的留守兒童。那麼就可以繼續對該研究對象進行研究。根據研究者對其的觀察,留意孩子的言行舉止,對兒童出現的各種現象一次錄入到該系統中,根據系統的詞彙匹配很快就可以檢測出這個孩子的言行舉止中流露出的心理健康問題,根據系統中給出的結果就可以對該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治療或心理干預,從而該系統也增加了一個有效的研究數據。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系統的科學性:研究表明,通過正確的數據分析和文獻檢索,是可以正確把握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的。而調查問卷的問題和多種數據的累積也是該研究系統中科學性的重要表現。中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因此此項系統的建立意味着中國對於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向着系統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系統的論述,以及對該系統的簡單評價,表明中國目前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作爲該領域的學者對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還有待深入,但是有了該研究系統,將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有着重要的意義。

作者:沈輝 許遠理 單位:信陽師範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論文 篇六

摘要: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一項“留守兒童狀況”課題顯示,我國的留守兒童近萬。在廣大農村,隨着我國社會轉型和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進城務工農民逐漸增多,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也越來越多,伴隨而來的是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本文主要通過對本人所在村莊(尤莊)村民的走訪座談,瞭解到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十分突出,主要體現在心理、學習、行爲、安全等方面,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社會的、家庭的和學校的,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瞭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留守兒童 問題 原因 對策

一、尤莊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

尤莊共有36戶共157名村民,其中16歲以下的兒童有52名,16至50歲之間的村民有82名,50歲以上的村民共23人。在36戶村民中,每戶均有外出務工人員,有的甚至一個家庭有三人在外務工。居統計,尤莊共有外出務工人員76人,這些人有的農忙時回家,有的半年或一年回家一次,有的甚至數年不歸。在52名留守兒童中,跟隨父母在外的僅三人,其餘的均在家中由祖輩或者上輩親戚撫養。這些孩子在心理、學習、行爲等各方面普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

現在以尤莊留守兒童爲調查的樣本,綜合分析其種種情況,總結得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關愛,性情孤僻、任性、容易產生心理障礙

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裏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爲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爲上出現過激行爲等。

2.學習成績相對較差

在父母有一方外出務工,尤其是父母雙方都外出務工的情況下,除了給留守兒童帶來心理上的影響外,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缺少了對留守兒童的監督和家庭輔導。然而,其他撫養人由於無暇顧及或沒有能力顧及這些留守兒童,不能填補這一空白,這樣就直接影響到了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家長持“學習無用論”的觀點,父母對留守兒童的總體期待不高,他們將孩子的學習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務工上。由於孩子的思想極容易受父母等外界影響,久而久之也不免會被同化。

3、容易產生行爲偏差

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正處在身心發展時期,他們的自律能力不強,容易受到外界和其他人的負面影響。再加上親情缺失、代理撫養人對留守兒童管理不到位,對孩子的行爲一般採取遷就、認可的態度,造成行爲偏差。表現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紀律觀念差,違法違紀現象嚴重;(2)沉迷於桌球室、網吧和遊戲廳等場所;(3)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缺乏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又缺少必要的指導,與社會上的“小混混”混在一起,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4)有些留守兒童的撫養人,採取“物質+放任”的管理方式,以爲這樣就對得起孩子的父母,結果孩子養成了亂花錢、擺闊氣、奢侈浪費等不良行爲習慣。

4.安全無保障

留守兒童安全意識差,自身在生理上沒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範意識,容易受到侵害。多數農村留守兒童住家偏僻,步行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人身安全隱患較多。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數留守兒童在上學路途中缺乏成年人的陪護,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由於沒有父母的直接監管,遇到突發性事件缺乏自我保護和應變自救能力,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

三、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1.從社會角度看,大量農民工進城以及城鄉壁壘的存在是農村留守兒童形成的根本原因

走城鎮化道路是我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農民進城務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在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務工的同時,政策法規滯後於社會變遷或存在許多壁壘,還有些地區和學校不能很好地執行國家的政策法規,如一些城市學校要求流動人員的子女必須交納一定的借讀費才能入學;有的以需要辦理各種手續爲藉口將流動人員子女拒之校外;流動人員的子女不能在當地參加會考和大學聯考,必須回戶籍所在地參加考試等等。進城務工人員一般承擔不起高昂的城市消費和孩子的上學費用。而城市裏的農民工子弟學校要麼是學費太高,農民工無法承擔,要麼是條件有限,不能滿足孩子進城讀書。這樣,多數進城務工人員只能將孩子留在老家接受教育,從而產生了大量的農村留守兒童以及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

2.從家庭角度看,親情和教育的缺失影響了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起着某種先入爲主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實施者主要是父母,影響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是親子關係狀況。由於留守兒童不能跟在父母身邊學習,一般由祖輩或者親戚撫養,生活中就缺少了父愛或母愛,長期在這種缺少親情的環境中成長,勢必會對孩子的心理髮展帶來不利影響。父母不在孩子身邊,除了給留守兒童的心理髮展造成不利影響之外,也造成了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從而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

3.農村學校教育管理體制存在缺陷

由於留守兒童缺乏來自於家庭的關愛和親情,因此,他們尤需從學校生活中得到彌補。但是由於種種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導致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着諸多的缺陷。目前,許多農村學校沒有給予留守兒童足夠的重視,沒有采取必要的、針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措施。這些學校沒有根據留守兒童家庭、心理等特點建立相應的教育機制,把他們與其他學生同樣對待。另外,有些學校在教育管理上也存在許多不足,如片面追求應試教育,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關注不夠;學校周邊環境複雜,得不到改善致使留守兒童有可能接觸社會上的“小混混”,養成不良行爲習慣;學校不能給留守兒童提供安全、便利的住宿條件;學校不能與留守兒童的父母或撫養人積極溝通,將留守兒童在學校的表現和行爲告知他們等等。

四、對策與建議

1.政府方面

一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消除城鄉差距給留守兒童教育帶來的障礙。二要強化政府職能作用,政府職能部門要重視和加強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同時加強對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進行引導和教育,普及、強化農民工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讓農民工家長掌握與孩子溝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發揮家庭對少年兒童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三是綜合整治校園周邊環境,政府相關部門要依法加強對網吧和電子遊戲經營場所的管理,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2.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伴隨人一生的終身教育,其與生俱來的天然性、親子溝通的情感性、潛移默化的滲透性的特點,決定了其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因此,家長要轉變觀念,重視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並儘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繫和溝通。留守兒童出現生存危機和道德失範的問題,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要樹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發展需要家長的精心呵護和全面關懷的理念。有條件的父母,應該把孩子接到身邊,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爲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條件。一時無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認真從孩子成長需求的角度出發,尋找和確立孩子的監護人,細緻地落實孩子的被監護權。同時要加強與孩子聯繫,創造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孩子溝通,對孩子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

3.學校方面

學校是孩子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地方,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關鍵還是要靠學校,因此要加強農村學校建設,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全面發展。首先要建立和完善農村學校寄宿制度,讓留守兒童住校,和同學、老師在一起感覺大家庭的溫暖。這樣,也可以減輕撫養人的負擔,避免由於撫養人管理缺位帶給留守兒童的一系列問題。其次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諮詢,讓留守兒童的各種煩惱有地方傾訴,爲他們打開“心結”;同時通過正面引導,使學生理解父母外出務工的艱難,教育學生要認真學習,遵規守紀,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的辛勞,養成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好習慣。三要加強學校的娛樂、體育設施建設,並建立農村留守兒童父母與孩子暢通的交流渠道。一方面有助於培養留守兒童的業餘興趣和愛好,豐富他們的課餘生活;另外也可以讓孩子隨時或定期與父母溝通、交流、談心,便於家長隨時瞭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4.社會方面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牽涉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必須整合社會各界力量,充分發揮社會的合力作用。各級政府應把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作爲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大局之中。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婦聯、學校、社區、村委會可以聯合起來,開展捐資助學活動,讓有愛心的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中來,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資金困難,使他們減輕後顧之憂,安心學習。還可以動員社會各種力量,開展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文關懷活動——廣泛徵集社會志願者、“代理家長”等,讓他們與留守兒童結對子,保持經常性的交流溝通,以促進留守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開辦“農村留守兒童假期學校”;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指導服務機構,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監護網絡,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減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斷層與真空。

農村“留守兒童”是特定時代下的產物,而且將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是一項整體工程,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方方面面的努力和配合。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解決數量龐大的留守兒童問題,不僅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而且讓數億農民工沒有了後顧之憂,有助於中國經濟的的高質快速發展,更重要的是,爲中國的未來積蓄了充足的力量。爲此,政府、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面都應做出自己的努力,切實解決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學習和生活、身體等方面面臨的諸多問題,使他們健康地成長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社會主義新城市的生力力量!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論文 篇七

我縣地處河西走廊石羊河下游,近年來由於嚴重乾旱缺水,爲加強綜合治理,政府大力推進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相繼採取節水治沙、關井壓田等措施。由於耕地面積減少,農村富餘勞動力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農民工不得不離開故土到外地或城市務工,使得大批的兒童脫離父母親的直接監護成爲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已成爲目前我縣農村學校中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由於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心理與生理的健康成長都面臨諸多問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直接關係到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應當成爲目前農村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課題。

一、我校留守兒童教育現狀

爲了深入開展留守兒童教育工作,課題組成員通過走訪、座談、調查問卷等方式,對我校“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教育狀況進行了專題調查。問卷調查的對象爲三、四年級學生,共發出調查表50份,回收有效表格48份。

調查中,我們發現,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與其他兒童相比有一定差距。大多數留守兒童對學習感到有困難,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主要依靠老師和同學,非留守兒童還可依靠父母。日常生活中,留守兒童的大多數經濟條件較差,年齡稍大點的孩子還要承擔家務,學習時間得不到保障,對學習成績的提高自然造成一定影響。在監護問題上,較多留守兒童的監管人爲祖輩,他們只能在生活上給予關懷照顧,對學習輔導基本是空白,留守兒童缺少正常的監護。

二、我校留守兒童教育中的突出問題

由於父母無暇顧及、監護人監管不力以及學校教育缺位、社會不良因素影響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留守兒童在成長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概括地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情感問題

留守兒童大都和祖輩住在一起。由於監護祖輩與孩子年齡差距大存在代溝,自身又擔負大量繁雜的勞務,孩子出現情感方面的問題很難找到傾訴的對象。從表中可見主動打電話幫父母聯繫的兒童僅佔不到38%,他們又很少與在外的父母聯繫,所以留守兒童存在較爲嚴重的情感教育問題。因缺少關懷、傾訴,又很少與外界接觸,導致他們感情比較冷漠,甚至孤僻、偏激。大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內向、自卑、不善交流等共性問題。

(二)學習問題

由於父母在外務工的影響及各種娛樂場所的增多,尤其是網吧在農村的日益普及,使得不少留守兒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大多留守兒童在學習中缺乏主動性、自覺性。據調查,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普遍不好。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處在中等以下位置。

(三)道德教育

留守兒童大多跟祖輩一起生活,祖輩年齡偏大、文化層次偏低,對孩子縱容溺愛,物質生活上給予滿足多,道德和精神上約束引導少,容易造成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上的放任自流,留守兒童容易形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和道德品行。農村留守兒童中最大的問題便是,沒有人能管得了的問題兒童。祖輩年紀大,還要種地務農,不懂孩子的生理心理狀況,難以進行鍼對性的教育;寄居在親戚朋友家的,主人不便對孩子進行教育;寄宿在學校的由於缺少監護人,更是忘乎所以;至於與單親生活在一起的雖然情況稍好一些,但是仍然存在有諸多問題。

三、我校留守兒童教育突出問題的成因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實質上也是“三農”問題的一個表現。外出務工農民由於工作穩定性不高,收入又比較低,加之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以及城市昂貴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等已成爲農民工難以逾越的鴻溝。經濟、環境、家庭和學校因素等成爲不利於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因素。

(一)經濟因素

我縣地處偏僻,經濟落後。近年來隨着學生的逐步減少,學校面臨着巨大的經濟壓力,公用經費嚴重不足,應付日常開支捉襟見肘,不同程度地制約教育軟硬件條件的改善。寄宿條件較差,生活教師不全,班主任負擔較重,直接影響到留守兒童的學習和思想教育。

(二)環境因素

在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吃喝享樂”、“金錢萬能”等不良習氣已由城市向農村蔓延。對於自制力弱、內空虛寂寞、學習成績較差的留守兒童來說,網吧、遊戲廳成爲他們的最佳選擇與去處,有的沉溺其間不能自拔,隨之逃學、厭學、撒謊、偷摸等行爲就慢慢形成。

(三)家庭因素

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平時對子女疏於管教、缺少溝通,造成親情淡漠。隔代監護中祖輩文化程度偏低,教育觀念方式陳舊,溺愛大於教育,感情多於理智,祖輩們習慣用自己陳舊的觀念和經驗去教育孩子,教育存在缺陷。

(四)學校因素

農村學校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年齡層次不明、針對性不強的現象,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存在盲目性和“一刀切”的問題。如老師不能及時向家長了解真實情況,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照顧不周、缺乏必要的生活關愛和指導,鄉鎮學校缺乏專職心理輔導老師,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在學校得不到有效的解決等。

總之,我們只有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成因進行分析,才能深入剖析制約農村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原因,爲今後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打下堅實有力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