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生社會實踐論文通用多篇

大學生社會實踐論文通用多篇

學生社會實踐論文 篇一

題目:網絡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教育思考與實踐

摘要:隨着現代社會的進步,傳統的教育方式在不斷被改變,並融入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在現在社會中,網絡被廣泛的應用在思想教育中,因此本文以大學生思想教育爲對象,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以及網絡輿情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重構兩個方面探究網絡輿情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

關鍵詞:網絡背景;大學生;思想教育

隨着社會的發展,學校越來越重視網絡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希望能夠藉助現代網絡技術優勢豐富教學形式,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大學生思想教育一直是高校關注的重點內容,但是在實現教學中卻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高校教師一直致力於將網絡技術應用於大學生思想教育之中,以促進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效果。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

1.1思想教育方式傳統

高校與傳統中學相比,授課的對象是自制力強、行爲受控的大學生羣體,因此教師不太注重教學方式、手段的改革,加上很多教師的年紀較大,也缺少改革的動力,因此普遍高校的大學生思想教育方式較爲傳統,缺乏創新。具體表現在教師在課堂上採取灌輸式的講述方式進行,不顧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主動性,將教師作爲課堂的主體,而忽略學生的課堂需求。很多教師在課堂上不進行正常的理答環節,剝奪學生提問的機會,難以爲學生提供質疑的時間與機會,難以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疑惑與難以,因此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2學生學習興趣低下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高校關注的重點內容之一,但是與其他學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較爲枯燥、理論,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與關注,也難以得到學生髮自內心的認可,而這樣的現狀也是大多高校普遍現狀以及難以克服的問題。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願意聽教師講課,或是玩手機或是看其他科目的書,表現出明顯的排斥心理。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低下的原因是又多方面造成的。

1.3教育方式的新轉變

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現代網絡技術不斷與教育接軌,融入教學操作之中。從最早的多媒體設備的初步應運,到現在的視頻授課、微信平臺以及專業的課程軟件和數據庫出現,不斷衝擊着原有的教學方式,使教學中融入了明顯的現代科技的力量。目前大量的教學不斷使用先進的網絡技術改革改革傳統教育方式,試圖打破教學侷限於課堂的靜止性,以幫助學生更好利用現代技術隨之隨地進行學習。也正是在這樣的教育方式的轉變下,促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積極引入現代技術進行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突破傳統教育方式的弊端。

2網絡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重構

2.1提高思政教師能力

在網絡輿情視域下需要教師有極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進行網絡教學的相關設計,這就需要思政課程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教師不斷提升自身計算機學習能力,可以採用自學方式進行,通過書本或計算機專業跟讀的方式完成學習提高能力。掌握基本的網絡教學技能,並在實際的課程中積極嘗試,實現現代網絡技術與教師教學的有效結合,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水平與學生學習效果,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而學校也可以發揮自身的優勢,組織計算機專業教師對學校思政教師進行集中培訓與講解,幫助教師解決自學中存在的困難與疑問,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與可能性,打造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優質平臺。

2.2加強對網絡的管理

網絡不同於很多事物,本身不具備自我判斷與選擇的能力,因此對於網絡的實際使用效果最終取決操作者自身的選擇。而很多大學生在網絡使用中缺少較強的自控能力,不能夠很好的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相關學習,因此需要學校、學院給以足夠的重視,加強對網絡使用的管理。具體表現爲學校或學院可以建立專門的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程學習的平臺,通過對學生的學習課時的嚴格管理與紙質版試卷考覈的方式,避免傳統網絡學習學生掛課時而不認真聽課的問題,提高網絡學習的學習效率。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補充在課堂實體教學中或專門的學習的平臺中,及時進行國內外時事的更新與解讀,使學生更好了解時政動態。因此,學校或學院應當不斷加強爲網絡的管理工作,更好的發揮網絡的積極功效,幫助學生更好學習。

2.3合理利用網絡技術

現代社會中,網絡技術與現在教學的結合程度越來越高,大量的網絡技術應用在了教學實踐中,例如多媒體設備在現代教學中普遍使用,利用網絡綜合功能實現的微課教學,以及藉助網絡虛擬環境打造的網絡教學平臺等等。但這並不意味着所有的網絡技術都適合應用於教學之中,因此,在具體的操作中應當注重網絡技術的選擇與使用,選擇可操作性強的、適合學生學習與使用的網絡方式應用於具體的思想教育之中,例如使用現代微信、微博、網絡平臺的方式更適合應用在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更適合大學生學習的特點與靈活性需求,更能使用於網絡輿情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

3小結

在現代網絡技術與教學現實相融合的實際情況下,高校應當注重網絡技術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科學的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提高大學生學習思政的興趣,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大學生社會實踐論文 篇二

一、存在問題

1、過多的理論教學

高校的理論教學情況現在已越來越成熟,教科書的選擇面很廣,範圍很大,教師的整體質量也在不斷提高,高校的教師大多可以把前沿的學術理論知識教給學生。但是,教師在傳授書本知識的時候很容易忽視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這與我們傳統的應試教育有關,也與我們高校對學生的培養方案有關。尤其是一些如文科、經濟、管理類等學科的學生,在學習階段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很少。這也就導致出現了本科生畢業後再去職業學校再培訓的現象。

2、社會實踐太重形式

不排除許多高校在社會實踐方面抓得很緊,面也鋪得很廣,但是最終效果不是很明顯。其原因主要是太注重形式,而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尤其是高校形式單一的實踐活動,整齊劃一的組織形式,很容易讓學生在實踐中走過。

3、與社會合作不夠

不同的社會力量能夠爲我們提供各式各樣的社會資源,也能讓學生學到不同的本領,我們本應該與各種社會力量尋求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擴大多方共贏的良好效應,但是我國的許多高校依然只是自己埋頭苦幹,不能善借於物,不能把“請進來”與“走出去”良好的結合起來。

4、社會實踐的平臺與機會太少

儘管現在的各個高校在努力的爲學生創造各種社會實踐的平臺,如社團的組建、實習基地的構建、大學生“挑戰杯”競賽的設置等,但是縱觀整個高校教育系統,給予每個大學生的平臺與機會依然太少,使得很多學生沒有機會得到鍛鍊與提高。

二、對策與措施

1、教學中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

在專業培養方案的制訂時,一定要增加學生社會實踐的時間,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參與、體驗社會實踐。如有些理論課需要配備相關的實驗或者課程設計。課程設計是學生把理論知識轉化爲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的重要一環,教師決不能輕視這個環節,對課程設計的指導要花大量的力氣,對學生在課程設計中出現的問題,一定要“手把手”的糾正。如果讓學生帶着任務去完成課程設計,學生能快速地掌握好專業知識。要增加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首先就要求教師有豐富的實踐能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的現狀與對策研究力,其次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做好“產學研”結合工作。

2、教師讓學生參與科研項目

許多高校教師都有一定的科研項目,不論是橫向的課題還是縱向的課題,如果能讓感興趣的學生參與到其中,就能快速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同時,在參與項目的過程中,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能得到較快的提高。當學生參與了這些項目後,調查發現學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也往往會朝項目的研究方向靠。而一旦學生找到了相關的工作,那麼學校的這一經歷對他無疑有很大的幫助,能讓他對新的工作充滿信心,快速融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3、學校社團幫助學生全面提高

學校的各種社團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學生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協調能力等的培養有着非常關鍵的作用,這也是許多單位在招人時需要學生有社團經歷的原因。社團就是一個小社會,在各種社團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學生自己“當家作主”,學生可以把自己完全當作社會人來對待,尤其是社團的領導組織者,在處理社團的日常事物和組織社團活動時,能力能得到快速地提高,所以社團的主要幹部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往往能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同時,一些專業性較強的社團或者興趣小組不光能提高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4、學校多組織學生參與社會活動

大學生參加社會實習的機會其實很多,可以利用較短時間的節假日參與一些小型的社會活動,也可以在寒暑假利用較長的時間到固定的實習單位去實習。學校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社會實踐,如“三下鄉”活動、大學生創業活動等。社會調查在聯繫調查地點、尋找調查對象、發放問卷、進行訪問的過程中,都要與人交往,要得到調查對象的支持和合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不知不覺的得到了鍛鍊和加強。

5、學生自己找單位實習

實習對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哪種形式的實習,都可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親近社會。但是由於許多學校新專業的增加、高校的擴招,使得現在由學校來爲學生找實習單位變得很難,尤其是專業實習。很多學校都是由學生自己找單位,這使得很多學生很盲目,不知道從哪裏能找到專業對口的單位,尤其是一些專業性很強的單位,要找到對口實習單位很難。但是,學生自己找實習單位也給部分學生提供了一個機遇,有了學生自我發揮的舞臺,能讓學生找到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單位實習。不管怎樣,學生一定要利用各種實習的機會,不斷使自己變得成熟,把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聯繫起來,決不能走過場,在實習單位蓋一個章就完事。

三、結語

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高校的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高校要積極探索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方法,大力倡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充分發揮“社會—學校—教師—學生”多位一體的培養方式,真正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創新型、複合型全面發展的人才。

大學生社會實踐論文 篇三

論文關鍵詞:新時期 大學生社會實踐 創新邏輯

論文摘要: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創新應當具備新視野、尋求新資源、拓展新類型、建構新體系,形成並遵循“新視野→新資源→新類型→新體系”的創新邏輯,進而落實創新要求,切實推進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新發展。

如何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這是長期困擾大學生社會實踐發展的理論和現實問題。本文認爲,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創新應當具備新視野、尋求新資源、拓展新類型、建構新體系,形成並遵循“新視野→新資源→新類型→新體系”的創新邏輯,進而落實創新要求,切實推進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新發展。

一、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創新需要具備新視野

如何認識大學生社會實踐?如何實施大學生社會實踐?答案的不同反映視野的不同。我們認爲,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人類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知識、理論聯繫實際的應用與創新的活動;是在成長成才過程中改造主觀世界、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活動;是在走向社會過程中與生產勞動和人民羣衆相結合的,適應社會、承擔社會責任的活動。因此,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必然具有客觀物質性、自主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等人類實踐活動的共性。但大學生社會實踐畢竟是大學生在校期間所展開的活動,因而又具有自身活動的特殊性,即階段性、全面性、預演性等。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同構成了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本質規定性。對這種本質規定性進一步綜合歸納與具體概括,我們不難發現,大學生社會實踐其實就是一種大學生的學習性實踐、成長性實踐和社會化實踐。學習性實踐主要是指大學生以學習、應用和創新知識爲基本特徵的社會實踐活動;成長性實踐是大學生在學會學習的基礎上注重改造自己主觀世界,提升綜合素質,拓展各種能力、儘快成長爲社會所需的優秀人才的活動;社會化實踐是大學生職業定位與職業選擇、學習扮演勞動者角色、學習社會化生存的準備活動。只有從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的視野,我們才能準確地把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涵和本質,並以普遍性要求和特殊性要求的滿足作爲根本標準來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也即只要是滿足人類實踐活動普遍性和大學生社會實踐特殊性的大學生活動都應當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視野,並依託一定的資源構建一定的類型,這就是我們把握大學生社會實踐創新應有的新視野。

具體以新視野觀照大學生社實踐活動,我們不難發現,大學生所廣泛參與的教學活動、校園活動、校外活動,雖然有自發或自覺、雜亂或有序、偶爾或經常、短暫或持續、冷清或熱鬧、膚淺或深刻等差別,但很多都具有人類實踐活動的共性,而且服務於大學生的學習、成長、社會化,因而都應當納入社會實踐的視野,賦予它們社會實踐的意義,並通過積極的設計和開發使它們成爲社會實踐的類型,成爲滿足大學生學習性、成長性、社會化特殊本質需要的方式。而不是將大學生社會實踐僅僅侷限於校外社會實踐,甚至將二者簡單等同。

二、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創新需要尋求新資源

新視野開拓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創新的新思路,進而需要尋求新資源來支撐和保障新思路的實施。如何尋求新資源?首先,必須樹立正確的資源意識。長期以來,大學生社會實踐往往侷限校外實踐活動即“走出‘象牙塔’,走向社會,受教育,長才幹,做貢獻”,而把學校豐富的教學活動和校園活動排除在社會實踐的視野之外,從而使大學生社會實踐在當前面臨種種困境:如社會實踐成本高,讓很多學校難以承受;社會實踐流於形式,走過場;社會實踐中師生脫節,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兩張皮”;社會實踐參與度不高、覆蓋面有限、持續性較差等等。這些困境雖然是由複雜多樣的原因造成的,但社會實踐資源匱乏無疑是其中具有共性和根本性的原因,這充分反映了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期以來的資源意識的缺乏。美國經濟學家F·A哈耶克曾經說過:“社會的經濟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如何配置所‘賦予’資源的問題,它更是一個如何確保充分利用每個社會成員所知道的資源的問題。”[1]這段論述鮮明表達了對資源意識的一種看法即我們不能僅僅等待資源的被“賦予”,更重要的是利用好現存的、身邊的資源。其次,必須積極開發和利用新資源。正確的資源意識告訴我們,大學生社會實踐資源匱乏的重要解決之道在於“如何確保充分利用每個社會成員所知道的資源”——教學資源、校園資源、校外資源。校外資源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得到了越來越充分的利用,而教學資源和校園資源則常常被忽視甚至無視,是亟需我們充分認識、積極開發和利用的新資源。

教學資源、校園資源、校外資源的全面開發和利用,必然將帶來大學生社會實踐資源的極大豐富,爲大學生社會實踐諸多問題的克服和類型創新乃至整體發展破解資源難題,奠定堅實的資源基礎。而教學資源、校園資源

等作爲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必然爲大學生社會實踐新類型的確立與發展提供資源支撐和有力保障。

三、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創新需要拓展新類型

在新視野的觀照下學校師生共同廣泛參與的很多教學相關活動、校園相關活動,都可以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視野。在正確資源意識的指導下,越來越多的教學資源、校園資源等作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新資源將倍受重視,並被逐步得到開發和利用。此時,大學生社會實踐新類型的拓展要求呼之欲出。新類型的拓展針對大學生社會實踐面臨的參與度不高、覆蓋面有限、持續性較差等諸多問題,在新視野的觀照下和新資源的支撐下,着力於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具體來看,本文認爲新類型的拓展歸根結底是爲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多元主體”服務的,新類型必將帶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時間、空間和覆蓋面的全面拓展,更有利於教職員工全員履行職責和大學生全員全時、就近就便、可持續參與社會實踐,更有利於以適宜的方式爭取社會各界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關心和支持。同時,新類型可能也更容易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學生所理解、把握和操作、實施。

因此,大學生社會實踐類型需要有新拓展,這種新拓展應當指向於拓展有利於學校師生和社會各界全員、持續參與的社會實踐新類型。這既是新類型確立的根本目的,也是新類型追求的價值目標。具體而言,依據新視野、新資源,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類型將向教學活動拓展、向校園活動拓展,並圍繞着大學生學習性實踐、成長性實踐、社會化實踐特殊本質的要求,拓展大學生課程學習中社會實踐活動、校園社會實踐活動等新類型。

四、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創新需要建構新體系

大學生社會實踐新類型的拓展,勢必將帶來校內外社會實踐資源的大範圍開發和利用,帶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具體方式的極大豐富。然而如何將廣泛的資源和豐富的活動有效地整合起來?這需要從系統的角度建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體系。本文認爲,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可以劃分爲課程學習中的社會實踐、校園社會實踐和校外社會實踐三種基本類型,它們佔有不同的資源、展現不同的特徵、發揮不同的作用、以不同的方式實現,因而呈現各自的獨立性。但同時它們都是以大學生爲主體、以高校教育爲依託、以大學生成長成才爲主線,共同服務於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的系列舞臺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共同致力於不斷滿足大學生學習性、成長性、社會化的社會實踐需要,因而它們又彼此緊密相連、相互影響。大學生社會實踐三種基本類型的獨立性和聯繫性,爲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新體系的建構提供了可能。同時,多年來一直困擾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諸多問題,又使得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體系建構不僅必要而且緊迫。概而言之,新體系的建構是大學生學習、成長、社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學生社會實踐不斷克服問題,走向系統化、規範化、體系化的根本訴求。

新體系的建構不僅以新視野、新資源、新類型爲基礎,而且必須突出自身的特點:

一是突出的創新意識和資源意識。新體系是基於大學生社會實踐本質認識的新視野的積極開拓創新;是注重現存資源、身邊資源的開發、整合和利用,把教學資源、校園資源、校外資源都納入到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體系建構。因而,較之一般大學生社會實踐體系,必然具備更爲突出的創新意識和資源意識。

二是強大的整合效應。沒有強大的整合效應,新體系就沒有生命力。這種整合是不同的社會實踐類型在共同目標下,有機聯繫、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補充而實現的整合。具體來看:課程學習中的社會實踐爲其它兩種類型提供知識基礎、技能基礎、意見指導和精神支持等,是體系運行的起始性環節;校園社會實踐既是課程學習中社會實踐的直接延伸,又是校外社會實踐的長期演練場,是社會實踐的校園化、生活化、持續化的樣態,是體系運行中間性環節;校外社會實踐是前兩種類型的檢驗和強化,它並不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終了,它通過檢驗和強化,加強和改進前兩種類型針對性,進而返回前兩種類型繼續推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深入,是體系運行的總結性環節。因此,三種基本類型構成了遞進交融的緊密關係。如此結構嚴密、資源豐富、保障有力、空間廣闊、便於多元主體全員、持續參與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新體系,必然展現強大的整合效應,進而從根本上破解大學生社會實踐面臨的諸多難題,切實促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新發展。

三是合理的層次劃分。整體是部分組成的整體,但不能無視部分,強大的整合效應是差異的整合,這要求我們必須關注和把握差異。課程學習、校園活動和校外活動是大學生實踐活動的不同舞臺,在不同的舞臺中大學生進行着不同的舞蹈,體驗着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方式和學習、成長、社會化的方式。這三大舞臺特徵分明,因而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大學生社會實踐新體系的建構,要注重把握差異,根據各基本類型的特點,不斷開發各類型的獨立“潛力”,從而使各類型各司其職、各具特色、各顯神通,進而滿足大學生多樣性、個性化需求,強化各類型自身功能。同時,把握差異也意味着要梳理差異,將差異融入社會實踐體系中進行梳理,進而依據差異形成合理的層次劃分,形成課程學習中的社會實踐、校園社會實踐、校外社會實踐層次分明、相互照應、有序推進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新局面。

需要指出的是,隨着計算機網絡在大學生學習、生活、成長中地位和作用的凸顯,有人提出“大學生虛擬社會實踐”的概念,這一概念是否成立?大學生虛擬活動能夠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視野?虛擬、網絡資源能否被開發成爲大學生社會實踐資源?虛擬社會實踐能否成爲網絡信息時代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新興類型並納入體系?這有待於進行專門的具體深入的探究。

綜上所述,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創新,應該基於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本質認識的新視野;着眼於大學生社會實踐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着力於拓展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新類型;落腳於建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新體系。它們之間有着嚴密的內在邏輯:以新視野觀照大學生社會實踐,可以開拓大學生社會實踐創新的新思路和廣闊空間;進而要求開發和利用新資源作爲創新的資源支撐和有力保障;繼而在新視野的觀照下和新資源的支撐下積極拓展有利於學校師生和社會各界全員、持續參與的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新類型;最後從整體的、系統的要求整合各種類型,建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有效體系。這種由“新視野→新資源→新類型→新體系”的推理演進,構成了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創新邏輯。

遵循“新視野→新資源→新類型→新體系”的創新邏輯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展開創新思考和實踐,可以極大地拓展我們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本質的新認識,可以更多地發現、開發和利用與大學生學習、成長、社會化密切相關的社會實踐新資源,可以更好地打造學校師生廣泛參與、持續堅持、喜聞樂見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新平臺,可以更合理有效地建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新體系,從而開創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哈耶克(),賈湛等譯。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1:74-75.

大學生社會實踐論文 篇四

走近大學的時候就一直渴盼有一天可以靠自己的雙手和大腦來賺取自己的生活費,想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來了解社會的需求,脫離了父母我想知道自己最大的承受能力,也想知道社會與學校的差別,在實踐中增長知識,鍛鍊自己的才幹,培養自己的韌性。學校開展的暑期實踐活動堅定了我的想法,活動形式的豐富爲我提供了大的舞臺,不僅是學校教育向課堂外的一種延伸也是推進素質教育進程的重要手段。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在短短時光的實踐活動中,汗水淋溼了我的衣服,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但我選擇了堅持。八月,我用汗和淚譜寫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八月,我撒播希望,同時擁抱豐收,就如新世紀的第一縷曙光,在我的暑期社會實踐中,在自己的人生藍圖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筆。

走向社會,走上了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社會實踐雖然比較辛苦,但乏味中充滿着希望,苦澀中流露出甘甜。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我鍛鍊了自己的能力;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我磨練了自己的心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我鍛鍊了自己的才幹;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培養了自己的韌性。

“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幹”。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我更認清了自己的位置,對自身價值有了更客觀的評價。我表現出了經驗不足,處理問題不成熟,書本知識與實際結合不夠緊密等。這在無形中使我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定位,增強了我努力學習的信心和毅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社會實踐我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汲取了豐富的營養,理解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真正涵義,認識到只有到實踐中去,把個人的命運同社會、同國家的命運聯繫起來,纔是青年成長成才的正確之路。

在實踐的這段時間內,我感受着工作的氛圍,這些都是在學校裏無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時候,我不時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時要做一些清潔的工作,在學校裏也許有老師分配說今天做些什麼,明天做些什麼,但在這裏,不一定有人會告訴你這些,你必須自覺地去做,而且要儘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會得到別人不同的評價。在學校,只有學習的氛圍,畢竟學校是學習的場所,每一個學生都在爲取得更高的成績而努力。而這裏是工作的場所,每個人都會爲了獲得更多的報酬而努力,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存在着競爭,在競爭中就要不斷學習別人先進的地方,也要不斷學習別人怎樣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記得老師曾經說過大學是一個小社會,但我總覺得校園裏總少不了那份純真,那份真誠,儘管是大學高校,學生還終歸保持着學生的身份。而走進企業,接觸各種各樣的客戶、同事、上司等等,關係複雜,但我得去面對我從未面對過的一切。在這次實踐中,我感受很深的一點是,在學校,理論的學習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幾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實際工作中,可能會遇到書本上沒學到的,又可能是書本上的知識一點都用不上的情況。或許工作中運用到的只是很簡單的問題,只要套公式似的就能完成一項任務。有時候我會埋怨,實際操作這麼簡單,但爲什麼書本上的知識讓人學得這麼吃力呢?這是社會與學校脫軌了嗎?也許老師是正確的,雖然大學生生活不像踏入社會,但是總算是社會的一個部分,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有時也要感謝老師孜孜不倦地教導,有些問題有了有課堂上地認真消化,有平時作業作補充,我比一小部分人具有更高的起點,有了更多的知識層面去應付各種工作上的問題,作爲一名新世紀的大學生,應該懂得與社會上各方面的人交往,處理社會上所發生的各方面的事情,這就意味着大學生要注意到社會實踐,社會實踐必不可少。

在勞動中感恩年輕,執著追夢,且思且行。人生路上故事多,青春年華、韶光多彩。社會實踐活動給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我們提供了廣泛接觸基層、瞭解基層的機會。深入基層,同基層領導談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從中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大學生社會實踐論文 篇五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創業能力培養的關係研究

高校應從多方面來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提升創業能力是提高大學生自我就業能力爲目的,通過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幫助大學生正確的認識社會,瞭解當前的就業形勢,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與創業觀。高校通過一系列的教學與實踐活動來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而大學生通過參與各類實踐活動在提高創業能力的同時也不斷豐富着自身社會實踐經驗,爲其日後進入社會奠定良好基礎。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創業能力培養的實踐探索

(一)建立實踐課程體系,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意識

建立專業的課程體系,讓大學生從理論的角度認識到社會實踐的重要性,作爲教師應成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指導者,加強實踐教學,激發創業意識,以培養創業型人才爲宗旨,從根本上改變原有的理論教學體系。通過建立適合本校實際的實踐課程教育體系,將原有的以課堂爲中心改爲以市場爲中心,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引導大學生進行創業實踐,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識。

(二)完善課堂實踐教學,傳授大學生的創業技能

通過建立完善的實踐課程體系,大學生運用紮實的理論知識,更好的`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掌握各項創業技能。高校也可以開設選修課,爲大學生提供必要的創業信息,利用高校各類組織宣傳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念。高校在完善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同時,還應加強與企業之間的聯繫,讓大學生有機會參與到企業的實踐當中去,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僅得到加強,爲日後直接就業提供了機會,企業也省去了大學生今後畢業花大量時間去培養大學生,這對於高校與企業來說都是雙贏的選擇。

(三)建立實踐評價體系,增強大學生的創業信心

在建立課程體系同時還應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通過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成效評估更加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的建立,可以激發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認真對待實踐的過程,從而有效的提高社會實踐的效果,增強創業的信心。教師對於在實踐中完成的比較優秀的大學生教師應給予表揚,而對於完成的不是特別突出的大學生,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鼓勵,讓大學生樹立積極的心態,使每一位大學生都有積極的創業意識。

(四)搭建社會實踐平臺,鍛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

高校應主動搭建與各類企業合作的平臺,爲大學生更好的實踐打下基礎。通過搭建與各類企業合作的平臺,既有利於大學生實踐,又能夠使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奉獻社會,該平臺的建設,大學生實踐能力得到鍛鍊的同時,更爲企業選拔優秀的人才提供了依據,高校通過長期與企業合作,真正實現社會實踐的長效性,搭建起高校與企業,高校與地方合作的橋樑,大學生實踐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更爲企業日後發展引進合格的人才提供了保障。

三、結語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只有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才能使大學生就業更加具有競爭力,在實踐過程中,使大學生了解社會,主動參與到社會實踐發展當中去,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爲大學生就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促進個人全面發展。

大學生社會實踐論文 篇六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構建的哲學論基礎

根據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基本觀點可見,實踐具有改造人類思維、優化主體素質的教育功能,是實現人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爲,人的全面發展既包括個人勞動能力的發展,也包括個人勞動技能的發展,是人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智力和體力的協調發展,是精神層面與道德層面的全面發展。爲此,在高等教育中,要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必須依靠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尤其是實踐教學來實現。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以主動的方式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通過自己親身體驗的方式不斷獲取知識、技能,不斷增加自己的社會生活經驗,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從而使自己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素質得到有效增強。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構建的重要哲學論基礎。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構建的知識論基礎

知識觀是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構建的前提,有什麼樣的知識觀便會有什麼樣的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何謂知識,不同學者對此的理解不同。柏拉圖認爲知識是人心靈的產物,包括理性、理智、信念和表象四個方面。其中理性和理智是人們對於客觀世界本質理性的認識,信息和表象是人們對於客觀世界派生意識的意見。

亞里士多德把知識劃分爲三類,即理論、實用和創造之學。其中理論之學主要包括數學、邏輯、物理和形而上學,是一種純粹理性的學問;實用之學主要包括倫理和政治學等,是一種有關人類行動的學問;創造之學則是一種有關創作、藝術、演講等的學問。休漠認爲知識只有兩種,一種是觀念關係的知識,另一類是關於實際事情的知識。利奧塔認爲知識不僅是一套定義指稱性的陳述,而且還包括了“如何操作的'技術”、“如何生存”、“如何理解”等觀念。因此,知識是一種能力問題。伽達默爾從知識功用的角度明確區分了三種基本知識,即理論知識、實踐知識和技術知識,從而在歷史上真正提出了實踐知識的概念。此外,諸多學者還從心理學角度對知識的內涵進行了界定。邁克爾波蘭尼認爲人類的知識有兩種,一種是顯性知識,另一種是隱性知識。在此基礎上,斯騰伯格對隱形知識的屬性進行了闡釋,指出隱性知識的基本導向是行動,具有很強的程序性特徵,這裏的行動實際上就是指社會實踐。

克萊蒙特對隱性知識的類別進行了劃分,認爲隱性知識具體包括無意識的知識、能意識到但不能通過言語表達的知識以及能意識到且能通過言語表達的知識三種。德魯克認爲隱性知識源於經驗和技能,只能通過演示來證明其存在,是無法用語言來加以解釋的,學習這種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領悟和練習。從知識的分類中可知,在知識系統中存在着一類很重要的知識,即隱性知識。這種知識蘊涵於個體經驗與策略之中,具有個體性、難言性、情境性、獨創性和內蘊性等特徵。其中個體性是指隱性知識是直接指向個體本身,即它只有在個體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纔會產生,它的獲得往往需要經過自身的反覆實踐和體驗。從知識佔有角度來看,它一旦產生便會根植於個體並內化爲自身的一部分。難言性是指從知識表現形式看,這類知識具有高度意會性,難以通過語言、文字或符號等書面形式加以闡述。情境性是指從知識傳播角度來看,隱性知識具有高度依附性,它需要在掌握一定相關顯性知識基礎上,經由個體實踐活動獲得。正如R卡尼格爾所言,答案往往不能從書本中獲得,也不能被明確闡釋,而是需要通過例子,通過慢慢增加的個人喃喃不清的自言自語和抱怨,通過師徒之間若干年密切合作中所發出的微笑、皺眉和感嘆來獲得。獨創性是指由於隱性知識的情境性、難言性等特點,在隱性知識傳播過程中不僅會涉及到傳授者和接收者的個人能力,還取決於整個傳播環境和氛圍。傳授者相同的暗示,不同接受者可能會有不同的意會和領悟,從而變得不再是原汁原味的東西,而是經過自身“加工”具有高度原創性的東西。內蘊性是指從知識載體角度看,隱性知識具有高度人本性,由於它的載體必須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必然會帶有明顯的個人習慣、信仰和文化色彩。

由此可見,正是由於知識具有這些獨特性質,決定了高等教育需要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構建的學習論基礎

人們對學習的探討從未停止過,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包括布魯納提出的認知發現說、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論、奧蘇伯爾的課堂知識學習認知結構同化論以及格式塔的“頓悟學習論”。其中格式塔理論首次提出的人類學習頓悟說,是支撐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構建的重要學習論依據,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考夫卡、韋特墨、苛勒等。摘要: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是指爲高校將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各要素按一定原理和方式進行優化組合,使各要素相互適應、相互協調而形成的一套具有可持續發展特性的工作方式和運行模式的總稱。當今社會對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本文分別從哲學論、知識論、學習論等多個視角對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構建的理論基礎進行了深入研究。根據格式塔“頓悟學習論”的基本觀點可知,

第一,學習即知覺和認知重組。在格式塔理論中,學習需要人們對特定情境中的關鍵性要素進行把握,對這些要素的聯繫方式及內在結構進行有效識別和認識。爲此,人們的學習過程就是知覺和認知的過程,學習就是直覺和認知的重組。

第二,頓悟學習可減少試誤次數並有助於知識的遷移。根據格式塔理論的基本觀點,頓悟學習的核心就是要排除事物表象的影響,把握問題的本質,採用頓悟方式來解決問題,這一方面能有效減少隨機盲目的試誤行動,同時又有利於把所學知識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去。

第三,頓悟學習不易遺忘。頓悟所獲知識屬於長時記憶內容,會長期保留在學習者頭腦之中,不易遺忘。

第四,頓語學習具有獎勵性。在頓悟學習過程中,當學習者通過頓悟把握到事物之間的關係、理解到一個事物的內在結構、弄清了一個事物的內部真相之時,常常會獲得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這無疑是頓悟學習者通過頓悟學習而獲得的精神獎勵。

第五,頓悟學習是一個過程。這一過程由問題解決前的困惑或沉靜期、問題解決前到問題解決之間的過渡期、問題解決期三個連續不間斷的三個階段構成。根據格式塔學習理論的基本內涵可得知,高等教育中,應注重將問題或學習任務置於具體、實際的情境中。由於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積澱性,且存在大量無法靠傳授解決的默會性知識,既不能一味地靠硬記知識點,也不可能進行嚴密的邏輯推導,它是感性與理性統一的感悟過程。

因此,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必須要靠學生在體驗中頓悟,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摸索、習得、積澱。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精心組織和設計教學,還要爲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包括爲學生創設一個具體問題解決的情境,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要徹底擺脫那些複製或重複的步驟,避免學生總是走進思維定勢格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