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環境科學論文(精品多篇)

環境科學論文(精品多篇)

研究性實驗教學環境科學論文 篇一

研究性實驗教學環境科學論文

一、環境科學類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的構建

研究性實驗教學以環境科學類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爲支撐。環境科學類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在橫向上覆蓋了環境科學類專業的絕大部分研究領域,縱向上從環境科學類專業基礎課程實驗深入到各類專業課程的科研前沿。根據揚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專業設置,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由以下5個子平臺構成,分別是環境科學研究性實驗教學子平臺、環境工程研究性實驗教學子平臺、資源環境科學研究性實驗教學子平臺、給水排水工程研究性實驗教學子平臺、海洋資源環境科學研究性實驗教學子平臺。所涵蓋的實驗教學領域主要包括水環境、土壤環境、大氣環境、微生物資源、有機固廢資源化等幾個方面。各子平臺所承擔的實驗教學領域不相互交叉,且相對獨立。通過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的建設,實現了對實驗設備等資源的有機整合,實現了系統規劃,統籌兼顧,資源共享,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適應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在實驗教學中融入環境科學科研前沿的內容和技術手段,促進了學生對該領域的實驗內容的興趣,滿足了學生求知識、求創新的願望,發現和培養了個性化、創造性人才。

二、多層次的研究性實驗教學內容架構

研究性實驗教學不能脫離學生的認知規律,必須“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安排實驗教學內容。針對環境科學類專業實驗課程多、課程內容難易度相差大的特點,研究性的實驗教學內容需按課程教學時間和年級兩個層次進行統籌安排。

1.課程教學時間層次

環境科學類專業各研究性實驗教學課程所開設的實驗按其難易程度分三個層次: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學時分配分別爲總實驗學時數的30%、30%和40%。其中驗證性實驗最簡單,設計性實驗比前者稍難,綜合性實驗最完整。

2.年級層次

對於一年級本科生,主要開設驗證性實驗,進一步強化對有關的基礎理論的認知和鞏固知識,培訓其各項實驗技能技巧、動手能力,以增強創新意識和探索興趣爲主要目的開展研究性實驗教學。通過驗證性實驗,深入理解和鞏固理論課堂所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對於二年級的環境科學類專業本科生,主要開設設計性實驗,引導學生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培訓其對實際實驗現象的捕捉,學會利用現象判斷實驗結果。對於三、四年級的環境科學類專業本科生,主要開設綜合性實驗,在實驗教學中,學生組建實驗團隊,鼓勵團隊自主探究、設計實驗、獨立完成實驗和整理、分析、解釋實驗過程中獲得的實驗數據。在綜合性實驗過程中,教師可組織若干個圍繞環境科學專業的課題,以科研方式引領和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三、環境科學類專業研究性實驗教學的實施方法

研究性實驗教學改革的實施方法與研究性實驗教學內容密切聯繫,除了在課堂實驗教學由教師傳授以外,還需要在課外實驗過程中由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在課外實驗過程中培養自學能力,從而彌補課堂實驗教學時數的`不足。課堂實驗教學主要開設驗證性實驗內容;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主要由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在研究性實驗教學相關子平臺完成相關實驗內容。環境科學類專業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統籌規劃,集中管理,實現了信息和資源共享,提高了實驗資源的利用率,加強了實驗室管理,營造高效率的實驗教學環境。環境科學類專業研究性實驗教學各子平臺相對完善並獨立,能夠滿足各自領域的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內容的開設要求。各子平臺的常規實驗室面向全院、全校各相關專業教師和學生24小時開放,大型儀器室則採取階段性預約開放。環境科學類專業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爲設計性、綜合性實驗的開設創造了靈活機動的實驗條件,爲研究性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提供了支撐,滿足了研究性實驗教學的空間環境條件和不同課程、不同研究方向所需的條件,有利於促進研究性實驗教學改革和主動性、創造性人才的培養。

四、環境科學類專業研究性實驗教學的評價方法

環境科學類專業研究性實驗教學需建立科學有效的考覈體系。由於學生自由組合分組進行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學生的課外查閱資料、設計方案,均以小組爲單位完成實驗,這樣教師只能對小組給出學生的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部分的成績,對每個同學的設計及在設計中所做的貢獻不能有效評價。所以需將實驗過程考覈細化,制定出能詳細考查每個同學的評價方法,這樣對每個同學都能做到心中有數和因材施教。揚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制定了切實有效的環境科學類研究性實驗教學評價方法,每位學生的實驗成績由3個部分組成,分別爲:驗證性實驗成績、設計性實驗成績和綜合性實驗成績,各佔總分的30%、30%和40%。驗證性實驗,總分30分,由每位學生在實驗課堂中獨立完成並提交實驗報告,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及實驗報告情況,給出每位學生的驗證性實驗成績。設計性實驗,總分30分,由小組根據指導教師出具的實驗題目,課外查閱資料,完成並提交實驗方案初稿,經實驗教師指導後實施並提交實驗報告。教師根據學生提交的實驗方案初稿及最終提交的實驗報告,給出每組學生的設計性實驗成績。綜合性實驗,總分40分,由小組自定實驗題目,擬定實驗方案,經實驗教師指導完善後實施並在課堂開展主題討論。主題討論由教師隨機指定小組內1名學生講主講20分鐘,其餘學生補充5分鐘。任課教師根據小組講解情況,給小組整體打分,總分35分。由於講解人是隨機抽取的,因此小組每個成員都必須參與實驗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否則將影響小組其他同學的得分,小組成員之間可以相互監督。班級其他每位同學根據小組講解內容,公開質詢和討論。此時,任課教師根據同學提問情況,給提出問題的同學打分,每位同學的提問,總分5分。

五、結語

環境科學類專業研究性實驗教學的整個過程是教師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問題,學生自覺調控自己的實驗學習行爲。這對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實驗學習方式,學生有一定的學習自主權,學習自主性提升的空間很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實現相互監督,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創新性和學習的積極性。環境科學類專業研究性實驗教學模式的建立是創新性思維的集中體現。環境科學類研究性實驗教學模式的開展促進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系統地培養了學生學習和掌握實驗知識的能力,給學生提供了實驗創新的環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實驗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慾望,是值得推廣的實驗教學方法。

科學論文 篇二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一種自然現象無處不在,爲什麼家裏的地板會開裂或膨脹?爲什麼電線杆上的電線會下垂?爲什麼火車鐵軌的連接處留有縫隙?爲什麼熱水瓶的木塞會自己跳出來?告訴你,這就是人們熟知的“熱脹冷縮”現象。

什麼叫“熱脹冷縮”呢?簡單的說“熱脹冷縮”就是指某個物體受熱以後體積膨脹或受冷以後體積收縮。比如說,家裏鋪的地板如果四周不留縫隙的話,在夏天,地板因爲膨脹就會發生開裂或翹起。如果電線杆上的電線在夏天拉的很緊的話,那麼到了冬天,電線就會因爲收縮而拉斷。如果火車鐵軌的連接處不留有縫隙的話,在夏天,鐵軌就會因爲膨脹而翹起,造成火車脫軌翻車。之所以熱水瓶的木塞會自己跳出來,是因爲當你把木塞蓋上去的時候,一股冷空氣鑽進了瓶裏,它遇到了水瓶裏的熱空氣,體積就會膨脹,體積脹大了,木塞就會自然地跳出來。

聽了我的介紹後,我想大家已經瞭解了“熱脹冷縮”這個自然現象了。希望以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家能夠注意這些方面,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工廠綠化環境科學論文 篇三

工廠綠化環境科學論文

1.從工廠綠化案例剖析資陽電力機車廠區綠化設計

工廠的綠化在當今隨着社會的發展也在不斷地提高要求,從原來的單純草坪到現在的植物景觀。

2.總體規劃

2.1設計理念

該工廠在綠化上的設計原則是以作業建築爲主體的環境淨化、美化。要體現廠區綠化的特點與風格,充分發揮綠化的整體效果。根據廠區的規模、行業特點,建築物格局所處的環境,庭園使用的對象,佈置的風格和竟境等因素,表現出新時代的精神風貌,襯托出廠區的敞朗、整齊、宏偉,使廠容廠貌格調高雅,面目鼎新。

2.2功能分區

資陽電力機車廠區劃分爲三個功能區:

2.2.1廠前區包括主要入口、廠前建築羣、廠前廣場綠化

廠前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工廠的形象,體現工廠的面貌,是職工上下班集散的場所,是給賓客參觀創造第一印象之處,綠化佈置應考慮到建築的平面佈局,主體建築的特點,色彩、風格,與城市道路的關係等,多數採用規則式和混合式相結合的佈局。

2.2.2工廠辦公區綠化景觀

工廠辦公區是該公司的行政地點,也是接待客戶的地方,所以在設計時運用了多種植物,以少量的喬木和一部分的灌木做成帶狀形的色塊來增強了綠化的多元性。

2.2.3工廠生產車間的綠化

高溫車間周圍的綠化,該工廠充分利用其附近空地,廣泛栽植高大的落葉喬木和灌木,以構成濃廕庇日、色彩淡雅、芳香沁人的涼爽、幽靜環境、便於消除疲勞。

2.3道路規劃

2.3.1車行系統

廠內道路是連接內外交通的紐帶,職工上下班人流集中,車輛來往頻繁,地上地下管道,電線縱橫交叉。工廠綠化設計上是要本着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植物,不能只考慮美觀等效果,要選擇那些既抗污染,又能滯塵,且易繁殖,便於管理的植物。

2.3.2人行系統

工廠在人行系統上作有少量的草地汀步,這是爲了增強工廠內的'文化內涵。在工廠的行車道的兩邊都設有一至兩米的人行道,這樣既保證了車輛的暢通也保證了廠區人員的安全。在人行道一旁種有小葉榕常綠植物,這樣不僅爲廠區綠化起到作用而且也爲廠區工人起到遮蔭的功能。

2.4綠化帶植物配置

該工廠注重植物的搭配與功能的作用,在植物上上層植物爲喬木,主要有雪松、廣玉蘭、小葉榕,而下層種植的小橋木爲油松、白皮松、大葉女貞、銀杏等等。因爲綠化帶長有的地方還以色塊爲主。

3.特殊景觀詳細規劃

廠區大門口工廠大門口是工廠的形象,一個好的工廠因在其工廠大門口體現出其工廠的內涵。在植物上應有特別的佈置,不能是見地栽樹、種草。應該在已有的地塊中種植樹木併合理的佈置灌木和矮喬木來營造景觀效果。

4.設計方案評價及討論

4.1方案評價

4.1.1功能綠化分區明確

整套設計方案遵循了把握全局,局部精細的設計原則,功能綠化分區明確,各功能分區在植物配置以及其他構成要素上突出了各自的特色,並滿足了不同的使用功能。

4.1.2工廠景觀具有整體性

各分區以共有的元素相連,加強了整個地塊園林景觀的整體性。設計方案本着局部精細的原則,對於細部的處理不論是材質還是施工工藝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4.1.3設計具有工廠代表性地方特色

工廠設計中不僅遵守了工廠的設計要求,而且在在設計中具有地方性特色,佈置是以資陽市大體運用的工廠配置原則。植物上採用了當地資陽市的當地樹種,這樣是增強了一個工廠的當地特色的重要手法之一。

4.2方案討論

4.2.1主景過於突出

叢整個地塊的設計上看,結合實際情況,該設計的佈局因地制宜,巧妙的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也考慮到的功能上具有共性的一些問題。但是在整體效果上欠缺了一點整體協調性,主景過於搶眼,而導致了總體景觀的不一致性。

4.2.2植物配置過於繁瑣

在資陽電力機車工廠綠化佈局樹木或植被在佈局中,更具可利用程度和觀賞價值,最大限度地組織到構圖中去了,但是在植物的佈局中,沒有了解植物的生物學特性,沒有考慮遠期效果,只兼顧當前的使用功能。過於多的用了不必要的植物,這不僅提高了綠化的成本還複雜了綠化功能。

5.結語

資陽電力機車廠綠化濃縮了固有工廠的綠化方式有把當地特色融入其中,給人以地方品牌的效應。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車廠綠化,從中也能看出地方的發展水平和發展實力。從簡單的植物配置中能做出代表一方的特色,這是一個不錯的廠區綠化,可以作爲一方的模板,把今後的工廠綠化帶領到一個新的臺階。

科學論文 篇四

天然材料的包裝設計往往是以其鮮明的民族藝術風格特色和獨特的藝術品質感受給大衆帶來不俗的印象。很多時候,天然材料的綠色包裝設計作爲一種有效的設計載體向受衆傳遞產品的優異性,天然材料包裝設計是綠色環保設計的有機展現,更是彰顯了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一、天然材料與綠色包裝的關係

(一)對天然材料的認識

材料的選擇是包裝設計中的重要環節,更是有效表達設計創新性的一種有效存在,天然包裝設計的美在於其具有不同層次,具有改良性。最爲樂道的是眼下天然材料的包裝設計是符合市場價值規律的,不會脫離社會和市場。

天然材料包裝設計體現了人類審美意趣,也印證了它爲服務人們的生活需要爲主旨,將不斷豐富的審美過程與實用性運用到具體設計中。

(二)對綠色包裝的理解

生態平衡,環境可持續發展;人類自身健康安全意識:自然以及舒適簡約的設計理念;長期發展設計思想。這在綠色包裝發展的理念上也是包裝文化觀念層和精神層上的一種昇華。從內置物的實用性到包裝設計文化的審美情趣、材料形式和創作的風格彰顯了審美潮流到市場消費的規律。

(三)天然材料與綠色包裝設計的視覺表現

包裝作爲普遍化的一種藝術設計體裁,它可以將民族精神、企業精神或設計師的精神選擇性的融入到設計中。綠色包裝設計在今天大多易見,受環境與不同因素的影響,爲了給人留下深刻的視覺印象,包裝設計不得不充分考慮到設計定位與設計理論。

包裝有着與人近距離接觸的屬性,良好的視覺表現會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覺衝擊力,漸漸成爲商品銷售好壞的有力因素。包裝設計在社會上影響力愈發廣泛,在包裝的設計中,材料的視覺感受是來自於眼睛對其材料表面特徵的感知,我們直觀的接觸天然材料並感受到其材料質感,良性的將產品的固有屬性與天然材料的綠色設計進行探討,從而與之完美結合起來,其包裝的視覺表現與內置物的主體屬性有效的融合。設計師通過包裝材料的選擇,從而是產品增添了濃厚的地域色彩與情感共鳴。

(四)天然材料c綠色包裝設計的文化融合性

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不斷髮展與交流的今天,促使了設計界的元素語言的交流與發展。包裝設計更是以以不斷追求突破地視覺藝術表現形式和彰顯深層次的內涵,更直接、更準確的展現現代藝術設計的創新性特徵。

天然材料本身散發出的自然質樸氣息與醇厚鄉情的特色就是對消費者的一種潛在情懷上有力吸引,換句話說,天然材料的自身屬性是對所包裝產品的包裝風格有所影響的。在天然材料作爲包裝材料的設計使用中,它是與其自己含有的內在含義具有協調一致性的,從而確切的傳遞出所要表達的文化靈魂,給予包裝設計嶄新的界說與嶄新的視覺表現和觸覺感受。

二、天然材料與綠色包裝設計應用的可行性

(一)天然材料的綠色包裝在設計美學角度中的體現

包裝設計是藝術設計的一種,在謀求信息表達、信息傳遞的同時自身本也是作爲一傳播過程中的藝術品。綠色包裝設計中運用豐富的藝術形式來增強包裝的主題吸引力和增強包裝的感染藝術性,煥發受衆心靈上的啓迪和精神上的共鳴。

包裝設計中承載的號召力與藝術感染力,是不能脫離了形象的尋求、色彩的調動、構圖的探索、觀念的轉變的,視覺強烈效果感就是這樣不斷豐富起來的。受衆對包裝的第一印象來源於包裝材料的色彩,它定格了人們大腦中基調,與此同時表達出的人文情感才能起到內心深處的共鳴。天然材料自身所持的色彩是不一樣的,正因其顏色不一才使天然材料設計的包裝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包裝設計在今天的探討交流發展中,設計美學原理因時制宜的在設計活動過程中有所結合與體現。因此,一直以來包裝設計同自然與社會、物質與精神等文化的聯繫緊密。

現如今,綠色包裝設計文化的日益流行,設計美學原理影響滲透在包裝設計中,將設計美學的理論基礎與藝術設計的審美文化相融,使兩者並駕齊驅、蓬勃發展。

(二)天然材料與綠色包裝設計的發展趨勢

綠色與環保是兩個大家並不陌生的概念性詞語,在節能與環保等方面上綠色設計風盛行的今天,環保一直奏響着我們現實社會生活的主旋律,毫無疑問的也是當今流行於設計界的重要設計理念之一。

三、天然材料在食品包裝設計上的運用

(一)基於材料自身的質感表現

現如今,包裝文化的日益流行,包裝設計中材料本身的質地透露的情感表達滲透到設計中,將包裝的設計基礎與設計審美相互相融,使兩者在深入的交流中含有更準確的精神、文化的發展需求。

就材料自身而言,其本身在產品包裝設計中就有着不可忽視、舉足輕重的角色地位,如若缺少了適宜的材料,那再完美的設計語言都躍然爲紙上談兵罷了。

(二)包裝內置物對天然材料的選擇性

從文中前面所提到的對天然材料的認識和我們平時對生活的觀察上,我們所能考量的天然材料並不是舍“我”其誰的,在天然材料的選擇上,設計師注意的不只是在對所用材料自身特性的考究和成本等方面的規劃上,還要儘可能的全面的考慮到包裝內置物也就是所包裝的產品的性質,不能生搬硬套。

設計師在選用和採用天然材料作爲包裝材料進行設計創作時,先做到分析內置物,明確到哪類用品,是固態還是液體等方面,再到其產品的地域特徵、自身特色等。包裝設計中有些元素的設計趨向簡潔而又豐滿的圖形樣式,從設計概念的定位到圖形的轉換,顏色的匹配,然後再到對畫面結構的調整。包裝色劑作爲一種視覺表現形式在整個設計層面中具有很高的社會效益。

四、小結

綠色包裝設計有自身所持有的藝術特色,也在所包裝的物品上有強大的功能指向性和物質精神的一致性。天然材料的綠色包裝設計研究要與生活實際緊密聯合,彰顯其秩序美和形式美的藝術追求。包裝設計作品設計手法和天然材料的自身獨特性給觀者呈現煥然一新的視覺衝擊力,能夠更好的達到銷售目標。此外,天然材料在設計中的廣泛應用,在缺乏理性與考量的研究下,也難免引發反審美傾向,引起審美疲勞。

環境與科學論文 篇五

環境與科學論文

生態環境與科學技術的變遷

摘要:人類與自然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一個生生不息的有機整體。自然生態系統和科學技術作爲人類生存及發展的兩大主題,對人類世界的存續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自然先於人類而存在,但人類的活動在某些方面改變了自然發展的過程。工業革命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加快了發展的腳步。一、生態文明和科學技術的衝突

(一)生態文明與科學技術的關係

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念的理論研究出發,隨着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人類社會的生態問題越來越呈現多樣化的姿態。科學技術的異化造成了人們心態的變化,人們只能看到眼前的發展利益,而忽視了對於資源消耗、環境破壞造成的惡劣影響。科學技術並不是生態問題產生的唯一原因,但是科學技術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卻是我們不容忽視的。生態危機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矛盾作用下的產物,相對與資本主義社會,人類文明雖然達到了更高的層次,但是環境問題始終是困擾着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原因。

(二)生態文明對科學技術發展的現實要求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在享受科學技術成果的時候,也在承受着科學技術異化的產物。,柴靜的一部《穹頂之下》以真實的數據呈現了霧霾對於人類社會造成的惡劣影響,究其根源是科學技術發展下人類社會對於環境的肆意破壞。生態環境建設刻不容緩,以生態辯證法的角度來看,從單一現代性走向多元現代性是現代性自我否定的結果,也是構建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不同的生態參與主體產生了不同的環境問題,由環境問題衍生的道德問題、健康衛生問題等呈現了多種的問題形態。環境的保護已經成爲了關係到我們生存發展的主要問題。尊重自然資源的保護,以科學的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模式作爲指導,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模式下,保留我們最爲傳統的民族文化,爲子孫後代留下一片可以生存的空間。

二、科學技術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途徑

(一)創新驅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統一

科學技術與生態文明建設都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選擇,科學技術的創新驅動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動力。通過科學技術的有效指導實現對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有效提升,咱滿足生產生活的基礎上,通過創新實踐帶來更多的生產力發展的可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下,將科學技術作爲提升我國社會生產力和綜合競爭力的和總要因素,在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實現對我國利益的維護。科學技術創新是在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的,對於傳統的生產經驗和技術特色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不斷的挖掘技術創新點,在總體規劃和部署的基礎上,推動科學技術創新的穩步發展。同時科學技術創新應該善於學習和借鑑,通過對國外先進的技術人才進行有力的吸收,在不斷的摸索發現的過程中實現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爲生態文明建設創造更多的科技成果。

(二)生態文明理念與理論建設的統一

在技術上實現創新,在生態文明的建設理念上也要實現科學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讓人們看到了巨大的經濟利益,經濟的快節奏發展讓人們迷失在利益和慾望的追逐之中。最根本的還是需要從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上提升人們的思維模式,通過形成生態文明的建設理念,促進人類社會思維方式、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科學發展。注重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念的理性把握,確立科學的科學技術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思維模式,樹立大衆普遍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觀念,倡導多元化、健康化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構建合理的生態文明建設途徑。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辯證法爲生態文明與多元現代性的實現提供了哲學基礎,實現技術成果和理論成果的豐富統一,促進人類社會文明不斷的發展。

三、結論

綜上所述,現代化生產實踐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必須同生態文明建設保持一致性。生態文敏建設作爲重要的時代話題將會伴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呈現更加具體化、多樣化的表現形式。而科學技術和生態文明之間的存在的矛盾也並非不可調和的,從技術上、理念上實現不斷的更新,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以生態文明這一建設理念作爲總體的發展方向,實現對現代化建設的保駕護航,促進現代化建設向着更長遠的方向發展。在享受現代化帶來的科技成果的同時,實現積極有效的生態文明的建設。(作者單位:渤海大學)

型人才培養下環境科學論文 篇六

實用型人才培養下環境科學論文

一、環境科學專業實踐環節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一)傳統的實踐教學屬於保姆式教學,實踐環節極其薄弱

傳統的實踐教學絕大多數是由教師組織,教師準備好藥品與器材,並告知學生每個實踐步驟與操作點,學生被動參與,基本不用動手。這種實踐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生對教師依賴程度高,缺乏獨立性,不利於學生的獨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深入拓展的空間不足、鑽研潛力沒有得到啓迪和開發。如環境科學專業學生認識實習主要涉及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場、生活垃圾填埋場等的參觀,但由於學生人數衆多,學生只能跟在指導教師後面聽聽看看,這導致大多數學生聽不到也看不清。由於認識實習時間太短,只能安排學生一天參觀1-2家企業,這導致認識實習所起作用有限。

(二)環境科學專業實踐內容缺乏系統性與科學的組織與管理

筆者從其他高校的調研與所招研究生面試中獲悉,許多院校的實踐環節基本沒有,只有少量的實驗課程,或者只有環境化學、環境監測等少數幾個實驗,並且屬於教師準備充分,學生進行簡單驗證性的實驗,實踐教學內容幾乎爲零。

(三)實踐教學以集中參觀爲主,難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

大多院校的實踐教學僅以參觀爲主,形式大於內容,不能反映污染產生與治理過程中出現的千變萬化的情況,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這不能反映理學統籌兼顧的大局觀念,更解決不了生產過程中出現的新老問題,而且還會導致惡性循環的產生。認知實習的參觀部分,學生根本無法聽到學習單位指導教師的講解,更不要說進行相應的體驗或操作了。這不能體現新時期環境科學實踐教學任務和培養目標,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四)實驗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無法有機地結合

大多院校的實驗課程只是開出一些簡單而花費少的實驗,根本無法與今後的實踐環節相匹配,更無法與生產實踐相結合。而開出的許多實驗是根本不用或已淘汰的。實驗,有的實驗因爲經費短缺,只能由教師演示一下;有的實驗內容老化脫節,無法滿足時代的需要。如監測方法中COD的測定、PH的測定等還是選用老式的滴定方法,而不是與目前我國環境監測的國家標準方法相一致。這導致學生進入實踐或生產過程中後會出現學過某實驗,但還是不會做,而國際先進和國家標準方法沒有學過的現象。

(五)只重視實踐的數量與時間,不注重實踐過程的質量

有的學校實驗教學工作是以工作量進行任務考覈的,這導致教師只考慮自身的實驗工作量,而不考慮學生是否能從實驗過程有所收穫。學生由於學不到有用的東西,無法真正從實踐中獲得糾錯的能力,導致自身實際動手能力不足。

(六)缺乏“基礎與前沿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並重”的教學體系

由於缺乏“基礎與前沿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並重”的教學體系,目前的教學難以滿足環境科學本科教學內容的要求,學生獨立創新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還有待提高。如何讓環境科學專業學生在加強基礎理論學習的同時,提高實踐教學內容,讓學生有機會從實踐中獲得糾錯的能力,爲創新性人才培養服務,是目前環境專業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

二、實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實踐教學的改革方向

實踐教學不僅僅是鞏固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實驗教學能讓學生做到在工作中少犯錯誤,能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能爲學生參加實際工作提供前期的準備,爲畢業生今後從事相關專業活動打好良好的基礎。

(一)建立教研合作的實驗室建設模式,解決實踐教學的設備問題

教研合作的實驗室建設有利於實踐教學。將科研儀器與設備應用到部分實踐教學環節中,這既解決了設備重複率和閒置率高的問題,又爲創新性實驗開創了基礎。前沿實踐教學可激發本科生對研究型課題的濃厚興趣,吸引部分本科生進入課題組參與項目研究,爲課題組今後的研究生招生提供前期培養。讓本科生參與科研項目,接觸一線科研,並與碩士生、博士生及教師在一起進行開放性研究,協助他們完成一些基礎技能培訓與儀器設備的精確使用,能爲將來的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爲他們的創新性想法找到突破口。

(二)開放實驗室,學生自主進行實用型實驗

環境專業的實驗課程一般每年只有1個學期的教學任務,許多儀器的年使用週期僅1個月左右。建議進行教研合作的實驗室建設模式,實行開放性實驗室,讓學生們可以不受限制地進行相關的探究與實驗,讓開放性共建實踐平臺的教學週期延長1個學期,這樣既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又降低了實踐教學對資金的需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與實驗室預約,提出實踐所需要的儀器設備、藥品和具體的時間安排,教師僅做一些必要的啓發和指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踐研究,實踐的全過程都以學生爲主體完成。

(三)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協作培養模式

由於教師的數量和時間有限,通過博士生、碩士生對本科生進行傳幫帶的方式能加強實踐教學。本科生可以通過與相關實驗室或研究團隊合作,成爲研究團隊的一個小成員,從幫助博士生、碩士生洗試管、燒杯等開始,逐步進行簡單的測試、分析、採樣,在熟悉實驗儀器操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自己的畢業設計,從而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完成好畢業論文。

(四)校企結合的實踐教育基地的建立

一方面,可以通過與上海多家污水處理廠、自來水廠、職業技術培訓中心、環境監測中心與環境監測站等合作,讓本科生在大三到大四時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實踐性研究的需要,通過教師推薦直接進入對口相關企業,將實踐任務直接與企業研究對接,由學校與企業共同管理指導,並聘請企業的技術人員進行專業性一對一指導學生的創新性課題或實踐性課題。另一方面,大四後期,大部分學生的學習任務基本完成,學生進入今後工作單位實習或見習,這時,可由學校教師與企業共同指導,讓學生們儘快能將所學應用於實際工作中,達到實用型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

(五)建立高素質的實踐指導教師隊伍

首先,建立一支結構、層次、數量合理且相對穩定的高素質實踐指導教師隊伍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如:實行職稱評定教學一票否決、教授必須參與本科實踐教學中的一個環節等措施,以吸引優秀的教授、副教授參與實踐教學,擇優聘任高學歷人員加入實踐技術隊伍。所有專業理論課教師都應參與綜合實踐的指導工作,這樣理論課教師與專職實踐教師可以經常交流經驗並共同探討不斷創新,由教師變爲導師,改革實踐教學內容,以適應新時代環境科學的發展。其次,對專職實踐指導教師進行理論與技能的雙重培訓。實踐指導教師素質的提高保證了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各項改革能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爲綜合實踐的開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三、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設置探索

東華大學環境科學專業成立於。其在成立過程中注重專業特色與實踐環節,在本科生開設環境科學基本教學實驗,如環境監測實驗、環境化學實驗、化工實驗、微生物實驗、環境生物技術實驗、生態實驗、生化實驗等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開設了實踐性課程體系,進行了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設計能力、統籌規劃能力、區域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探索,提出並建設了科學合理的環境科學實踐類課程羣。具體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認知實習

大學一年級的認知實習主要以參觀污水處理廠(松江污水處理廠、鬆東污水處理廠等)、固體廢物處理中心(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場)、固體廢物焚燒廠(上海江橋垃圾焚燒廠)、自來水廠(松江自來水廠、楊浦自來水廠)、工業企業純水製備中心與廢水處理站等爲主,採取課堂實驗、污染現場考察、認知實習等形式讓學生們對本專業有一個全面而客觀的瞭解與感知,以提高學生理論聯繫實踐的能力,爲所學專業打下興趣,以實現教學目標最大化。

(二)生態實習

大三暑假期間進行生態實習,到浙江天潼山進行爲期3周的生態調查與研究。在教師的引導下組織學生進行野外調查和野外採樣,將調查和採樣的結果拿回實驗室分析研究,讓學生獨立撰寫實習報告,在此基礎上由學生通過實習過程蒐集資料,結合當地的實際,自由設計一個與生態環境有關的小課題。教師提供指導與研究設備,讓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小課題的設計並進行自主研究,並抽2-3天時間到野外進行生態調查與研究,完成一篇小科研論文,並在最後進行講解與彙報,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環境生物課程設計與實踐

由3-5人組成的研究小組自行組成研究團隊,由教師指導,在現有的實驗室與分析測試能力的基礎上,應用整個學校的分析測試中心,環境專業實驗平臺,自主進行研究性的課程設計與創新。設計的研究課題申報國家大學創新實驗與上海市大學生創新實驗研究課題或成爲課外科技活動的起點,學生通過至少1個學期的設計、實驗和研究,最終獲得研究成果報告並完成相關論文。

(四)畢業實習

大四時進行畢業實習,主要進行水處理實踐或到上海環境監測中心進行爲期3-4周的生產實習,學生可以直接參與環境監測中心的各種監測活動,並最終由實習單位進行相應的考覈與評分。

(五)畢業論文

通過以上的實踐環節後,學生再進行畢業論文設計。通過畢業論文設計、開題、中期檢查、論文答辯等過程,讓學生最終將所學的環境科學基礎課程全面有機地結合起來,並完成相應的理論與實踐、實驗與實踐、學習與創新的結合過程。畢業論文設計採用研究生畢業論文的模式進行管理與控制。

實驗課程教學改革環境科學論文 篇七

實驗課程教學改革環境科學論文

1改革教學方法

此外,筆者摒棄了以往實驗教學完全依託理論教學的“依附性”、“驗證性”實驗,將有關儀器分析、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原理、環境土壤學等課程的實驗納入環境科學專業實驗體系,進行單獨設課,在大學3年級開設。同時,利用實踐教學和畢業論文等教學環節,爲學生提供更多自主設計實驗、開展科學研究的機會,鍛鍊和提高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

2改進教學模式

通常實驗儀器設備難以滿足單獨實驗要求,或者實驗過程多、任務重,實驗時間有限,有些實驗須採用小組實驗。而小組實驗中,有些學生有惰性和依賴心,不利於對實驗的理解和掌握,動手能力和獨立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得不到培養,不利於獨立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教學目標的實現。鑑於此,筆者在教學中將小組內實驗分配到個人,合理安排每位成員的任務和作用,進行合理分工和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和協作精神,同時應儘量減少人爲因素的偶然誤差,保證實驗數據的科學性。環境科學專業實驗每學期12個實驗,由3個教師分班教學,採用10~12人/組分組進行講解,做到每人過關。由於課程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可針對某實驗中的一個方面進一步研究設計實驗方法,如活性炭吸附實驗僅考慮了活性炭投加量對其的影響,而活性炭的製備原料和方法、孔隙大小、振盪時間長短、不同的溫度和pH值也對實驗結果有一定影響,因此可以進行進一步研究,也可以作爲本科生創新實驗和本科論文的選題。

3加強對備課和實驗報告的重視程度

3.1做好預備實驗工作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做好預備實驗至關重要。認真做好預備實驗,可以確保實驗教學效果,指導學生應對操作過程中每一個細節問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應認真鑽研,瞭解相關實驗原理,並動手操作,結合實際進行調查。如,筆者對照有關教材和國家標準,對GB/T12496.10-木質活性炭試驗方法“亞甲基藍吸附值的測定”實驗進行了改進,採用標準硫酸銅比色法,在標準條件下初步得到的吸附值約爲11ml。

3.2認真批改實驗報告

培養學生科技寫作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實驗課實驗報告是實驗過程的總結與分析,是學生的實驗成果和寫作成果。因此,筆者改革以往當次實驗課上交實驗報告的模式,要求學生做下一個實驗時上交上一個實驗報告,這樣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查閱相關科研資料和分析處理數據,對實驗的結果進行科學的`論斷,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認真批改實驗報告體現了對學生勞動的尊重,在批改過程中,認真分析學生的實驗步驟是否規範、實驗數據是否合理、問題分析是否正確、語言表達能力是否準確,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

4完善評價體系

考覈評價既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定,又是促進學生不斷提高綜合素質的動力。傳統的以實驗報告作爲考覈的方式,往往造成學生死記硬背或者抄襲數據和報告,大大挫傷了學生實驗的積極性。在新的考覈體系中,要注意實驗報告與操作考試、設計與操作、理論與實踐等多種形式的結合。還可以要求學生對實驗以外專業知識進行綜合運用,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發展。採用平時實驗報告成績和操作考試進行綜合評分,實驗報告成績佔50%(爲每學期12個實驗的平均分),操作考試成績佔50%(結合儀器和藥品進行有關實驗的操作考試,並進行現場提問,要求學生回答)。

5結語

多年來,安徽師範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在環境科學實驗教學中針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作出嘗試,學生普遍反映良好,選擇考研的畢業生在研究生初試和複試的成功率高,走上環境監測部門和食品管理部門等工作崗位的畢業生表現良好,並做出了一定的業績,用人單位也給予了一致好評。

綜合性大學環境科學論文 篇八

綜合性大學環境科學論文

一、環境科學專業特點及影響因素

環境科學專業本科教育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

1.國家及社會的需求。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及人口的增加,在環境監測、產業污染控制、循環經濟建設、城鄉環境建設、環境教育等諸多領域都需要大量的環境專業研究型及實踐型人才。

2.環境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隨着污染控制技術、生態保護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循環經濟技術,乃至環境倫理、環境法律、環境管理、環境經濟學的快速發展,高等環境科學教育需要適應環境科學專業知識更新的節奏,尋求全新的模式以適應對環境科學本科人才培養的要求。

3.相關學科的進步。環境問題和環境科學高度的複雜性和綜合性,無論是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還是技術科學或者哲學的進步,都會給環境科學研究帶來新的機遇和變化。

4.環境監測設備和空間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環境監測設備的廣泛使用推動環境科學從定性描述向量化方面的縱深發展,而以地理信息系統、遙感與全球定位系統爲主體的空間信息技術、系統建模技術等也獲得長足發展,提高學生對這些技術及方法的應用能力已經成爲環境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5.師資隊伍的穩步成長與教學手段的不斷改進。高水平、高素質、結構優化、質量優秀的教師隊伍是環境科學專業發展的有力保障,而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等現代科技的發展對實現環境科學類專業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

6.專業實踐教學的加強等。專業實踐具有直觀、綜合、與實踐結合緊密等特點,在培養學生的理論聯繫實際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培養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思維的。主要途徑之一。

二、環境科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學分要求

環境科學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從事環境保護及相關工作的專門人才以及繼續深造的專業人才。環境科學專業的學制一般爲4年,實行學分制管理,要求至少修滿150學分方可獲得學士學位。根據高等院校理工科本科專業規範的要求,環境科學本科專業教學內容由普通教育(通識教育)內容、專業教育內容和綜合教育內容三大部分17個方面構成。普通教育內容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經濟管理,外語,計算機信息技術,體育,實踐訓練等。專業教育內容包括:環境學,環境自然科學,環境技術科學,環境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實踐訓練等。綜合教育內容包括:40思想教育,學術與科技活動,文藝活動,體育活動,自選活動等知識體系。

三、典型高校環境科學本科專業課程學分設置之比較

本研究選取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及內蒙古大學四所綜合性大學,進行環境科學本科課程學分設置的比較,以此爲基礎,分析不同高校本科課程設置的特色與優勢。四所綜合性大學環境科學專業課程統一按照通識通修課程,學科專業平臺與核心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及教學實踐課程(畢業論文,綜合實習,社會實踐等)進行設置,,四所高校中,吉林大學總學分及通識必修課學分要求最多;內蒙古大學總學分要求次之,通識必修課要求學分較少,但學科平臺及專業核心課學分偏多;中山大學與南京大學要求的總學分、通識通修課程、學科平臺及專業核心課程、實踐教學學分大體相當。出各模塊學分佔總學分的百分比,其中必修課是指通識通修課程和學科平臺與專業核心課學分之和。就通識通修課程而言,內蒙古大學通識通修課程學分佔總學分的比例相對較低,吉林大學相對較高,中山大學及南京大學通識通修課程所佔比例居中;對於學科平臺及專業核心課,內蒙古大學所佔比例明顯偏高,達到40%,其他三所高校基本持平;對於專業選修課,吉林大學專業選修課學分所佔比例較少,內蒙古大學次之,中山大學與南京大學相對較高;實踐教學中,吉林大學要求學分比例較高,其他三所高校基本相當;就必修課而言,四所高校學分百分比在61%~68%之間變動。此外,吉林大學增設課外培養計劃,而其他高校目前尚未開展此類計劃。

四、結語

綜上所述,四所高校必修課修讀比例相當,課程設置遵循《環境科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規範》,變動性相對較小。對於選修課,不同高校有不同的設置方式,南京大學與吉林大學分方向設課,其中南京大學按照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及環境規劃管理方向設課,吉林大學按照環境基礎、環境化學及環境規劃與管理方向設課,中山大學與內蒙古大學未分方向設置專業選修課。四所高校中,中山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內蒙古大學專業選修課學分佔總學分的比例分別爲32.48%、30.00%、14.14%、22.86%。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四所學校各有特色,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分方向授課,突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中“專”的特質,而中山大學、內蒙古大學則體現“綜合”的特性。其中,中山大學專業基礎教育偏重於化學課程的講授,化學類課程佔全部基礎課的一半左右;南京大學側重於培養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及環境規劃管理方向的專業人才,課程設置專業性極強;吉林大學集中加強學生專業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實踐能力;內蒙古大學則側重於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加強教學與建設項目的銜接,將環境影響評價、清潔生產、節能評估、工程設計等案例融於教學過程,爲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做好準備。環境科學專業幾乎覆蓋全國,綜合性大學中環境科學專業布點數最高。因此,以“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有特色”的人才培養要求爲目標,提高綜合類大學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意義重大。環境科書包範文學專業特點決定其所需基礎課內容廣,專業課門類多,然而學生在校時間有限,合理的教學計劃、有效的課程設置、新課程的補充、實踐教學環節的加強都至關重要,對於這些環節的改進與創新則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完善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