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西安事變論文【新版多篇】

西安事變論文【新版多篇】

西安事變觀後感 篇一

近代中國,偉大的愛國情懷從未平息過。愛國學生、抗戰將領以及無數奮勇抗爭的戰士,爲祖國大地上演了激昂澎湃的守護之歌。中國的歷史在那段崢嶸歲月中磨礪出厚重,並永遠紀念着爲抗戰付出的人們。4月27日,紅色電影又一次將我們拉回了那個沐浴風雨的年代,感受偉大的愛國情懷。

這次的影片是《西安事變》。它帶着老電影獨有的風格,激昂地訴說着那段歷史。沒有華麗的色彩裝扮,也沒有精緻的畫面效果,整部影片變換着藍白棕的主色調,卻與那段歷史如此切合。

西安事變是我們都熟知的事件。影片中的演員用最真情的演出技巧唱着守護祖國的歌。西安事變之前,日本大舉侵略中國,民族矛盾成爲主要矛盾,中共中央使抗戰政策由“反蔣抗日”轉變爲“逼蔣抗日”。當時蔣介石是國民政府的軍政首腦,實力強大,而。力量弱小。所以,“逼蔣抗日”迫在眉睫。然後蔣介石的不合作態度以及強硬的手段使共同抗戰的夢想越來越遠。出於偉大的愛國情懷以及對周總理的欽佩,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抗日,並軟禁了蔣介石。整個過程充滿波折和風險,但張、楊兩位將領無怨無悔。

影片很長,所以在時間允許範圍內並沒有放完。但學過歷史的我們都明白,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了,內戰大體停止,民族前所未有的團結。這次事件對團結抗日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是國內戰爭走向民族抗日戰爭的重要轉折點。我個人對張、楊兩位將領很是欽佩。他們在民族最緊急的時刻認清了現狀,衝破黨派的阻礙,不顧個人安危地發動了事變。他們在那一刻必須從未想過結局,不成功,變成仁,一切是那麼的理所應當。

中國抗戰的歷史上有無數這樣的英雄,我們在今日重溫這段歷史,仍充滿了無限活力和感動。祖國今日的成就是那些英雄用自我的雙手和鮮血換來的,今日的我們理應牢記那段歷史,珍惜此刻的安定,爲祖國未來的發展努力。

感激這次的紅色電影,我重溫了歷史,思考了現狀。我會努力發展自身,守護祖國的此刻和未來。中國人,我們一齊努力。

西安事變觀後感精選 篇二

西安事變的歷史地位不用說了,它爲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從而在全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全民抗戰熱潮。筆者總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就是:“ 如果張學良當時不送蔣介石回南京,會是怎麼樣呢”?我估計情況要比實際發生的事情好得多,張學良可以帶領着東北軍到綏遠抗日,即使戰死,部隊被日軍打散消滅,起碼比他被蔣介石軟禁了幾十年的結局要好。楊虎城以後的境況也比被關監獄,最後被殺害的悲慘遭遇強百倍。張學良一離開,東北軍羣龍無首,孫銘九他們又殺了王以哲,造成東北軍內部混亂,周恩來只好把孫銘九暫時安排到延安躲藏,共產黨爲了避嫌也不願留他們,孫銘九隻好離開,最後爲了生計當了漢奸,解放後受到審查,這是人們怎麼也不願看到的,張學良送蔣回南京,絕對是缺乏政治頭腦的表現。周恩來當時勸他,說:不要一失足鑄成千古恨。政治是無情的。蔣介石是一個最不講人格的人,是一個睚此必報的人,他當時即shi要報在西安受辱的一箭之仇,但張學良不去南京,他也沒辦法。張學良後來的結局要好得多。

張學良1990年解禁後,她去美國探親,鄧小平,鄧穎超,十分希望他回大陸定居,並派他的老部下呂正操前去接他,葉落歸根嘛。回來後大陸也會給他一個很高的評價。可他就是沒回來,造成終身遺憾。據說是李登輝不讓他回,在美國還由得了他?對他守信,值得嗎?毛主席說葉劍英“呂端大事不糊塗”,我看張學良是遇到大事就糊塗。

歷史是不能重演的,就是因爲歷史上有那麼多的悲歡離合,那麼多的不如意,才讓後人爲之扼腕嘆息,要是什麼都功德圓滿了,也沒有啥意思了,不是嗎?

西安事變觀後感 篇三

巍巍山河巋不動,

莽莽神州換新顏。

江山待有人才出,

一指乾坤豁且達。

西安事變觀後感 篇四

觀看完西安事變這部活力昂揚影片後,情緒久久不能平靜。爲張學良、楊虎誠這兩位民族英雄的勇氣和大無畏精神所折服。由於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決策,導致東北三省相繼淪亡,被日本關東軍踐踏在鐵蹄與炮火之下。日本帝國主義的狼子野心昭在光天化日之下,而南京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更使中華民族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舊中國搖搖欲墜。而以蔣介石爲首的國民黨反動派仍然置大衆的生死於不顧,處在極度的花天酒地之中,人民的鮮血化成了他們杯中的美酒。

影片中的國民黨政府的晚宴更是層出不窮,沒有爲國民做過什麼實事。此時以毛澤東、周恩來爲首的。卻艱苦的爲人民的完美未來奮鬥,爲將日本帝國主義軍隊趕出中國而做了不懈的發奮,可是應對軍事力量強大的法西斯日本,.....的軍力也是不能抵的,此時僅有聯合國民黨,構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才能將帝國主義趕出中國。可是要想蔣介石放下原有的錯誤思想是何等的難!國民黨頑固派的不抵抗思想已經根深蒂固,他們的心裏僅有爭權奪位,人民的死活和安慰不是國民黨反動派所思考的。

這是,陷入水深火熱的中華民族需要一個偉大的人,一個英雄來促成國民黨放下錯誤的“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構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和全體中國人民,一道發奮,將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帶着國恨家仇,偉大的張學良將軍和楊虎城將軍發動起撼動歷史的“西安事變”,將反動派蔣介石軟禁起來,使他放下自我原有的錯誤主張。二位將軍冒着生命危險,他們深知,倘若再不抵抗日本鬼子,東北三省的死亡慘劇將在全國上演,張學良將軍再也不願意被老家人成爲“不抵抗將軍”,發動事變最終成功將蔣介石軟禁,用真誠幾經周折沒有感動蔣介石,不得不邀請。代表來做蔣介石的工作,在周恩來總理和所有堅持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人一道發奮下,蔣介石最終口頭答應:放下原有的不抵抗政策,聯合。構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將鬼子趕出中國。然後,張學良將軍冒着大無畏精神將蔣介石送回南京。

整個影片讓我感動最深的是張學良將軍的一句話:我們的槍不是打中國人自我的,更不是打大學生的,我們是打日本人的!英雄主義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想,作爲一名成長在新中國光輝下的大學生,不用經歷戰火,也沒有機會像張學良將軍那樣在戰場上報效祖國,可是我們能夠在學習上在工作上在生活中一切以國家的利益爲重,以國家的大局爲重,發奮學習,踏實工作,爲共和國的建設添磚加瓦,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出應有的力量。沒有張學良、楊虎城二位將軍發動的西安事變,我們國家的偉大進程不會有這麼快,他們是共和國的功臣,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世世代代懷念和敬仰!

西安事變觀後感 篇五

西安事變的硝煙早已散盡,這段歷史離我們也越來越遠。但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巨大,我們不能忘記。若沒有這次事變,國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後多少年。若沒有這次事變,還會發生什麼……

《西安事變》。總的來說,該劇依然秉承幾十年來大陸主流觀念對“西安事變”的評價,即認爲該事件促成了國共合作全國抗日,“豐功偉績,永載史冊。”不過,該劇不像以前的一些有關影視劇那樣把蔣介石醜化成不堪入目的“賣國賊”,也不再把“西安事變”完全歸結爲張學良受共產黨“抗日主張”的“感召”,這使它減少了一些與歷史真相的隔膜。但另一方面,該劇仍然有意無意地隱去了一些至關重要的歷史事實,比如共產國際在從“反蔣抗日”到“聯蔣抗日”轉變中的關鍵作用,張學良、楊虎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決策最初是出自於一些長期隱藏在其軍隊中的黨員和一些被稱爲“託派”的“左派反對派”,等等。因此,作爲一部“歷史劇”,它帶給觀衆的“歷史認識”仍然不免膚淺和偏頗。

西安事變發生的背景是: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華北相繼淪陷,紅軍三大主力長征後勝利會師。當時的形勢是國難當頭,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成爲中華民族的主要矛盾。但蔣介石倒行逆施,頑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內”的內戰政策不變,仍然調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東北軍、西北軍繼續“進剿”陝北延安的紅軍。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東北軍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日漸渺茫,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在民族大義的感召下,張學良、楊虎城發動逼蔣抗日的兵諫“西安事變”。

以“大歷史”觀來看在“西安事變”歷史舞臺上表演的各方,其“歷史邏輯”也清晰可見:蔣介石有着使中國真正統一的“雄偉抱負”,其在日強中弱的現實下是否真有“攘外”的決心暫且不說,但先“安內”以解除後顧之憂的策略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點兒審時度勢的眼光;高舉“抗日”大旗自然是出於國家和民族的意識,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顯然首先還是爲了自身的生存,只不過其巧妙地將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國家大義”的口號之中;張學良,有“大少爺”的狂傲自大脾氣,懷着殺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將軍”的恥辱和想開創自己的“新局面”的衝動自然強烈,蔣介石想單純以“親如父子”的感情駕馭他顯然是過於自信了。由此可以說,當年國、共、張三方在“西安事變”舞臺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這“合理性”既包括他們從各自思想理念出發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也包含他們對自身利益的考量,而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歷史”操縱的結果。

在劇中,胡軍扮演的張學良英氣、帥氣、剛毅、果斷、霸氣,些許匪氣,豪爽偉岸,盡顯男子漢的陽剛之氣,又不失兒女情長,想象當年的張學良似乎就應當是這樣。楊虎城老謀深算,沉穩睿智,可歌可泣,令人敬仰。蔣介石兩面三刀、陰險狡詐。宋子文眼界開闊與大氣沉穩,宋美玲外交風範與個人魅力,趙四小姐純情溫柔與堅貞不渝,陳誠聰明俊拔與唯命是從,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恩來:“政治是無情的。”的確,張學良、蔣介石金蘭之交,座上賓、階下囚轉瞬間,令人嘆息和扼腕。張學良和楊虎城當時的悲壯和後來的命運又使人傷感,但我總以爲,我們通過對“西安事變”這一歷史事件的客觀研究,以史鑑今,從而對現在和將來的社會發展方向有所思索,這卻是十分必要的。

西安事變觀後感 篇六

假期正好無事,閒來打開電視正在播放西安事變的電視劇,每天連續四集,看得很過癮。讓人血脈沸騰,蕩氣迴腸。東北少帥與西北將軍聯合上演一場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兵諫行動,爲全國一致抗日奠定了基礎。

張學良,一個偉大的中國人,一個豪爽的東北人,帶着國破家仇而又不抵抗將軍的恥辱,背井離鄉,漂泊在外,一心爲打回東北而努力,收拾河山而奮鬥。從東北易幟到西安事變,從始至中以民族大義爲衆,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東北漢子。

東北少帥年輕有爲,具有軍事指揮天才和謀略,但在政治面前,他卻缺少蔣介石的詭計狡詐,或許當他護送蔣介石踏入飛機那一刻起,他也知道自己未來的結局。但仍然義無返顧,心甘情願。

政治,很偉大,更可怕;玩得起政治的人,無論是英雄還是梟雄,都是烈火煉出來的真金。

西安事變觀後感 篇七

這個星期天,我觀看了一部電影《西安事變》。它講述了西安事變這一愛國戶外的起因,經過、結果,讓我更加的瞭解了當時中國的局勢。

西安事變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夜,一聲巨響,南滿鐵路柳條湖一小段鐵軌被炸,打破了東北大地的寧靜,原先是日本侵略有預謀製造的,但他們的目的卻是侵略東北,他們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以此爲藉口,進攻了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瀋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了,而這件事變的真相在戰後才被揭開。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蔣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殺掉。。只是出於這一目的,他採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電給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衝突,”僅有四個多月,東北一百多平米的錦繡河山,全部淪於敵手,可是當時中國還有局部的抗戰力量。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部隊,組織起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派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遊擊戰爭。

東北淪陷以後,日本企圖把東北從中國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儀,在長春建立起僞滿洲國傀儡政權,從此在日寇的鐵蹄下,東北三千萬同胞過着恥辱的亡國奴生活。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又出現了西安事變。

日軍佔領東北後,又將侵略魔爪伸向華北,在中華民族生死關頭,.....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要求國民政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國民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理解了。的主張,停止向紅軍進攻,並親臨西安督促張學良、楊虎城進攻陝北的紅軍。

爲了逼迫蔣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偉大的愛國者張學良,楊虎城聯合行動,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他們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西安事變後,西安局勢極爲動盪。處死蔣介石,中國就有可能陷於紛爭四起,羣雄割據局面而內戰一齊,必使虎視眈眈的日本有機可趁,從而利於其進一步獨霸中國,在此背景下,.....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不記宿怨提出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釋放蔣介石的主張,有力地推動了國民黨向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方向轉變。

經過。和各方面的發奮。蔣介石被迫理解“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張學良釋放了蔣介石,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觀後感 篇八

劇中表述:1928年12月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歸順南京政府後,被蔣介石封爲陸海空軍的副總司令。不料日本關東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張學良奉命帶兵撤出東北,使東北淪陷。在北平休養期間張學良得知自我被民衆稱爲“不抵抗將軍”,決定覲見蔣介石並提出抗日的請求,但狡猾的蔣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避抗日不談……

1935年,革命蘇區四次反圍剿失敗後,.....發佈了《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10月,紅軍長征到達陝北。不久“一二·九”學生運動爆發,全國人民的抗日運動進入新的高潮。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擔負“剿共”任務的東北軍與西北軍厭惡內戰。在全國抗日運動高潮的推動下,在。抗日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兩軍首領張學良、楊虎城等開始與。紅軍發生聯繫,初步奠定了三方團結抗日的政治基礎。蔣介石對張、楊圍剿紅軍很不放心。他除了調集嫡系部隊至豫、陝邊境,壓迫張、楊繼續進攻紅軍外,並於1936年10月間,特意飛到西安催逼張、揚二人圍剿紅軍。12月4日再次飛到西安,進一步要挾張、楊:“如不實力“剿共”,即將張、楊兩部分別調往安徽、福建,由中央軍進駐西北。”張、楊力勸蔣介石聯共抗日,遭到蔣介石的加以拒絕。張、揚兩位愛國將領遂毅然決定實行兵諫。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張學良的衛隊進抵蔣介石駐地臨潼華清池,與蔣介石衛隊交火。蔣介石聽到槍聲,在衛士護衛下倉皇越後窗逃走,爬上山坡隱蔽。被張學良的衛隊搜索發現後捕獲。與此同時,楊虎城部下將留居城中的蔣介石高級黨、政、軍官員陳誠等十餘人拘押,邵元衝在逃跑時被擊身亡。張、楊於12日當即宣佈取消“西北剿匪總部”,成立抗日聯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張、楊分任正、副委員長。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國民政府,停止內戰,釋放救國會領袖及一切政治犯,開放民衆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自由,實行孫中山遺囑,召集救國會議等八項主張。同時致電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團結抗日大計。

頓時,全國形勢十分緊張。國內親日派活動上躥下跳,美英派則進取斡旋,戰與和命系一懸。中共中央派出以周恩來爲首的代表團,在。和張、揚愛國將領的進取努力下,西安事變最終以蔣介石被迫理解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張,張學良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但遭軟禁而結束。此後,國共內戰大體停止,第二次國共合作也初步構成。所以張、楊二人的功勞天地可鑑,...的民族大局眼光也值得肯定,蔣介石當時的態度轉變也是應當予以肯定的。有了內部的團結,纔有了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信心!

多年以後,張學良曾說過:“西安事變是逼出來的。蔣介石當年罵我對‘一二九’學生遊行沒有用機槍鎮壓。說我是:‘兩面人’。我對蔣介石機關槍不打日本侵略者而打學生的講話氣得滿臉通紅。並暗下決心:‘要給蔣老頭子教訓教訓!’”。“西安事變”後,蔣被逼答應要與。合作抗日時,張學良還重提當年日本人想挾他做“東北土皇帝”。他對日本人說:“你忘了我是中國人啊!”張學良一再表示:“作爲中國人誰也不願意看到祖國的分裂。”同時,張學良也在這次談話中強烈地表達了反內戰的立場。他說:“我就是要中國停戰,不要打仗。我實在是反對內戰,反對透了。”

在西安事變之後幾十年間,張學良一向堅持:“作爲一個軍人,我是應當被槍斃;可是依我的良心,我沒有做錯!”也正是由於西安事變的發生及其和平解決,最終結束了十年內戰,實現了國內和平,促成以國共合作爲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發動了全民的抗日戰爭,並堅持了八年直至勝利。

周恩來總理對張學良的評價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世代功與過,自有民衆論說。張學良和楊虎城二位將軍促成抗日統一戰線的功績不可泯滅!

西安事變觀後感 篇九

剛看完《西安事變》這部電影,深深地被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愛國精神所折服,他們明明白以下犯上是不允許的,一旦兵諫不成功就意味着他們會面臨着人頭落地的危險,但他們爲了整個中國,整個民族的存亡,寧可冒着生命的危險而去進行了兵諫,他們的愛國情懷是多麼的深,中國哺育了他們兩個,他們誓要保衛自我國家的領土,保護自我的民族,保護自我的國家的尊嚴。這是多麼偉大的愛國精神啊,身爲和他們相同種族的中國人的你我,難道不就應弘揚愛國精神嗎

他們爲了國家的存亡,最終卻落得客死異鄉的收場,但相比之下,使我想起了那個可惡的中國漢奸——川島芳子,中國可惡的女漢奸,縱觀她的一生,同樣是中國人民,但她卻絲毫不愛國,多次策劃大陰謀,完全不把國家人民的生命當作一會事,多次賣國,真是令人髮指。她的愛國精神去了哪裏竟然爲了利益而放下自我的祖國,試問這與楊虎城和張學良根本是天壤之別。身爲現代主義的中國人,我們務必向張學良和楊虎城的強烈愛國精神學習,大力宣傳愛國精神,瞭解中國當年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的史實,明白他們的英雄事蹟,學習他們的精神、弘揚愛國精神。

雖然在社會飛速發展的這天,也許不再需要學《西安事變》中的張學良和楊虎城那樣爲中國而獻身,可是我們有職責愛國,在胡錦濤主席所提出的“八榮八恥”當中也有提及到了“以以熱愛祖國爲榮,以危害祖國爲恥”所以弘揚愛國精神是現代社會中不可卻少的,我們雖然是未成年人,但也務必擁有愛國精神,也有職責去弘揚愛國精神,使中國人民團結起來,使中華民族成爲屹立在世界強大民族之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