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漢字演變小故事【新版多篇】

漢字演變小故事【新版多篇】

中國漢字的故事 篇一

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唸書。長大以後,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 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後便招呼僕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哧一聲笑了。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後,在後面題了一首打油詩: 枇杷並非此琵琶, 只怪當年識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果, 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pa,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絃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

漢字小故事 篇二

“取”字由來

在遙遠的古代,因爲耳朵又軟又小,在戰場上竟然被用來當作“記錄戰功”的憑證!士兵殺死的敵人越多,功勞就越大。可是怎樣才能證明你殺死了多少個敵人呢?將軍規定,如果戰爭中誰殺死了敵人,就割下敵人的左耳,收集起來。戰鬥結束後,經過數耳朵就能明白這個士兵到底立了多大的功勞。這就是“取耳記功”的故事!“取”字就是這樣得來的。大家看,這是甲骨文的“取”字!“取”字最古老的寫法就是一隻手抓着一隻耳朵的樣貌。

和漢字的童話故事 篇三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那時,當官的可並不顯威風,和平常人一樣,只是分工不同。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裏牲口的數目、屯裏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裏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裏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着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爲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羣;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着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爲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讚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麼,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讚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裏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裏,黃帝很惱火。他眼裏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着。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爲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麼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裏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着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爲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爲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着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覆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漢字的小故事 篇四

漢字像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小精靈,跳動在方格紙上,譜出一曲曲動人的漢字之歌;像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渓,流過筆尖,頓時,一篇佳作躍然紙上。漢字,我們中華民族的漢字!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漢字,因爲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和漢字打交道。漢字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寫作業時我們要用上它;人與人溝通我們也需要它;看書時我們也要用到它。小朋友們可得好好學漢字,不要寫錯別字而鬧出笑話哦!

漢字的小故事 篇五

團字和圓字的漢字故事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

“員”說:“我不認識你啊?”

“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閤家團圓,怎麼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漢字小故事 篇六

最早的文字出現於商代。

當時人們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們把卜辭刻在龜甲和獸骨的平坦面上,塗上紅色標示吉利,黑色標示兇險。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約一寸見方,小字如穀粒,或繁或簡,非常精緻。

它們經過幾千年的沉睡,直到清代光緒二十五年(1899)才被發現。發現地是河南省安陽城西北五里處的一個村子,那裏是當年殷商(第二十代國君盤庚)的故都。由於洹水決堤,衝出許多甲骨,人們以爲是龍骨,用來當藥材治病。翌年,一個叫王懿榮的商人對這些甲骨發生了興趣,他趕到河南收集了許多,帶回去研究。後來,劉鄂又繼續收集,達到五千多塊。於是,便有一些學者將其定名爲“甲骨文”。

古文字學家對十萬餘片中的文字進行研究,發現骨甲文字的結構已由獨體走向合體,有了形聲字,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在四千六百多個甲骨文單字中,已經辨識了一千七百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