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論文【精品多篇】

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論文【精品多篇】

農村文化產業概論、農村發展概論論文說明 篇一

農村文化產業概論論文(課程大作業)說明

1.終結性考試方式

本課程的終結性考試採用課程大作業形式,即學生撰寫並提交當地(縣、鄉鎮、村)農村文化產業項目的開發設計方案(或經營管理方案)。

2.課程大作業題目要求

(1)課程大作業題目和內容在本課程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的範圍內。

(2)課程大作業題目主要按照本課程教材中農村文化產業開發和經營管理的有關章節的要求,並結合其它章節所學內容進行設定。

(3)課程大作業必須與學習者所在區域(縣、鄉鎮、村)的需求相結合。

(4)課程大作業的題目可以由指導教師自主命題,也可採用如下題目之一:

***縣(鄉鎮、村等)+農村文化產業項目名稱+策劃方案 ***縣(鄉鎮、村等)+農村文化產業項目名稱+設計方案 ***縣(鄉鎮、村等)+農村文化產業項目名稱+管理方案 ***縣(鄉鎮、村等)+農村文化產業項目名稱+營銷方案

例:陝西省富平縣陶藝村生態文化產業園項目策劃方案

北京市懷柔區富樂村民間手工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設計方案

安徽省廣德縣甘溪民俗文化村項目管理方案

廣西臨桂縣五通鎮農民畫文化產業產品營銷方案

雲南省南澗縣跳菜旅遊文化村建設項目設計方案

„„

3.課程大作業的評定

(1)字數要求不少於3000字。

(2)課程大作業評定按百分制計分,具體要求如下:

95~85分:

獨立完成課程大作業;

課程大作業有創意,規劃設計(或經營管理)思路、目標、重點和實施措施等符合當地發展實際,有所在地區、單位的特色;

課程大作業文本規範,中心突出,依據充分,數據可靠,層次分明,邏輯清楚,文字結構嚴謹;

課程大作業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行性,分析問題正確、全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對實際工作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或已經實施(實現);

能夠理論聯繫實際,較好地結合教材相關知識;

原始資料齊全,能運用科學方法進行加工整理;投入產出分析透徹。

84~70分:

課程大作業有一定的新穎性,較爲符合當地需要;

課程大作業文本較爲全面,未缺漏重要內容,中心突出,依據較充分,數據基本可靠,層次比較分明,文句通順;

分析問題正確、全面,對實際工作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能夠理論聯繫實際,適當聯繫教材相關內容;

原始資料基本齊全,能較好地進行加工整理;有投入產出分析。

69~60分:

課程大作業文本不夠全面,但未缺漏重要項目,有一定的論據,主要數據基本可靠,文字尚通順;

課程大作業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一定的原始資料,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整理;

60分以下:

課程大作業文本不規範,缺漏項目嚴重,原始資料殘缺不全,加工整理差;

問題分析有嚴重錯誤,層次混淆不清; 4.格式

統一使用A4紙進行文字打印,左側裝訂,頁面上下邊距各2 CM,左邊距2.5CM,右邊距2 CM。標題爲小二號黑體字,頂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爲小四號宋體字,行距爲1.5倍行距。各級標題序號爲“一”、“

(一)”、“1”、“(1)”、“①”。要求插入頁碼,居中對齊,從正文頁開始爲第1頁。5.上交論文時間

各位學員務必於6月18日前將紙質論文上交給電大班主任。

農村發展概論論文(課程大作業)

1、考試方式

課程結課論文,字數不少於3000字。2.題目擬定 結課論文題目從下列範式中選擇:

**縣**村農業發展與展望——從傳統農業改造的視角 **縣**村農業發展與展望——從現代農業發展的視角 **縣**村農業發展與展望

——從傳統農業改造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視角 3.考試時限(論文上交時間)6月18日前 4.論文格式

統一使用A4紙進行文字打印,左側裝訂,頁面上下邊距各2 CM,左邊距2.5CM,右邊距2 CM。標題爲小二號黑體字,頂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爲小四號宋體字,行距爲1.5倍行距。各級標題序號爲“一”、“

(一)”、“1”、“(1)”、“①”。要求插入頁碼,居中對齊,從正文頁開始爲第1頁。4.特殊說明

結課論文必須由學生按照要求獨立完成,嚴控抄襲、剽竊等不端行爲。終結性考試試題、要求及評分標準 【試題內容】:

請結合自己工作或生活所在地實際情況,運用課程學習的相關理論,梳理概括本地傳統農業改造,或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特徵,並借鑑國內外相關經驗,就本地農業未來發展的方向進行論述。【試題要求】:

1、論文要以具體地區爲分析對象,不可泛泛地停留在理論綜述層面。2.對傳統農業改造及現代農業發展現狀的分析,儘量依據調研,或實際工作展開。

3、對國內外相關經驗的借鑑可以出自教材內容,也可以由學生自己查找相關資料。

4、對本地農業未來發展的方向論述,至少要包括髮展定位、發展主導產業、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等方面。

農村發展概論課程論文三門縣農業 篇二

《農村發展概論》課程論文

題目:學生姓名 學 號 專 業 學 校

得 分

三門縣農業發展與展望

三門縣農業發展與展望 一、三門縣農業的基本概況

三門縣位於浙江省台州市東北部沿海,西枕天台山,東瀕三門灣,北接寧海縣,南毗臨海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中、西部爲低山丘陵地區,間有小塊河谷平地,東部爲濱海平原,河道縱橫,土壤肥沃。三門縣區位優勢明顯,交通條件便捷。近年來,三門縣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認真實施“龍頭、品牌、園區”三大戰略,紮實推進效益農業發展,經濟建設取得了快速發展。主要農產品:杏子、山藥、捲心菜、葡萄、蘆筍 二、三門縣農業的發展

面對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鄉鎮,三門縣人民艱苦創業,永不停步。

一是突破常規,發展效益農業,走農業產業化之路。建立了山嶴藥材種籽基地;桐巖、高梘花色小水果基地;吳嶴畜禽養殖基地,擺脫傳統農業束縛,增加農民收入。

二是抓科技。舉辦每年兩次農技知識培訓,邀請專家授課。

三是加強隊伍。建立了三門農業綜合服務站,組建了100餘人的鄉村兩級農業服務宣傳隊伍,開通農技“110”,定期發佈農情簡報。

四是拓寬市場。與浙汪省中藥材研究所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建成了鄉農技服務公司,發展訂單農業,解決農民後顧之憂。2001年全鄉實現農業總產值16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15元。[工業經濟]按照工業強鄉的總體思路,貫徹“培育、改造、發展”六字方針,樹立工業經濟重中之重思想,營造合力扶工氣氛,內抓管理,外拓市場,搞好服務。全鄉實現工業生產總值6.08億元,比1998年翻了一番,平均增長29.47%,銷售產值5.78億元,產銷率達95%,財政總收入1330.7萬元,增長20.0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43.3萬元,增長11.8%,技改投入4310萬元,增長42%,新產品發省級申報1只,國家級1只。現鄉內有企業216家,產值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8家;其中產值上億元的1家;有出口企業10家,獲自營出口權企業3家,已有15家企業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產品銷往24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綜合實力已躍居全縣第二位。三、三門縣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現狀

三門縣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位於浙江省三門縣六敖北塘,總規劃用地面積21471.13畝,規劃投資

在我縣,科技融入農業的成功案例遠不止這些。在不久前成立的浙大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三門分中心裏,來自浙大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林果、土肥、畜牧、水產和中藥材產業等第一批5名首席專家也帶來了“智力錦囊”。

“可以把西藍花的廢棄菜葉等綜合利用起來,做成有機青飼料,提高生豬的健康度。”幾天前,在臺州金澤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浙大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張金枝副教授經過一番仔細查看後,向該公司總經理金俊提出了建議,同時還給出了具體的操作方法。“之前我們也進行過相關試驗,但由於缺少專業的技術指導,效果並不理想,現在專家們來了,以後遇到技術難題就不用犯愁了。”金俊介紹,該公司專門從事養豬行業,目前正處於發展的關鍵時期,專家的到來無疑爲公司提供了堅強的技術保障。

原來,爲了很好地補上我縣農業產業鏈不長、競爭力不強、科技轉化與應用能力較弱等“短板”,今年3月,我縣到浙大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上門“攀親”。經過多次洽談協商,雙方達成合作協議,計劃今後5年,以提升我縣現代農業和農業主導產業水平爲目標,開展“點、帶、面”三個層面的合作:爲農業經營主體提供點對點的技術服務;建立一個農業特色產業帶;研究編制農業產業規劃、提供技術指導和行政管理建議。

與此同時,蛇蟠省級現代農(漁)業綜合區順利通過驗收,成爲全市首個省級現代農(漁)業綜合區;縣現代農業園區6個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2015萬元,現已完成投資1010萬元;鳳凰山農墾場綜合開發已進入實施階段„„今年上半年以來,我縣現代農業發展如火如荼,而這些離不開科技助力。

“科技的引進、運用和推廣,有助於加快我縣農業規模化、服務專業化、農業機械化、管理信息化的發展步伐。”縣農業局局長程觀順表示,下階段,該局將繼續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總體目標,依託“兩區”建設,走出一條特色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五、對三門縣農業發展的總結

三門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隨着近幾年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三門縣的農業的現代化進程也不斷加快,已初步形成了優質稻米、優質水果、優質養殖業等幾大支柱產業。可以說三門縣的農業經濟與10年前相比,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我們還應該清楚地看到三門縣的農業在總體上的小規模、高成本、低效益的傳統生產方式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並沒得到有效建立,城鄉之間的差距並沒有得到真正地縮小。面對經濟全球化和農業市場化的新形勢,如何實現三門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迫切需要我們作深入分析和研究,迎對金融危機,積極尋找對策,及時對症下藥,變困難爲機遇。在此,我們對三門縣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報以很大的期許

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論文 篇三

近年來,隨着全國範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工程的開展,全社會提高了文化傳承與文化發展的意識,我省的非遺傳承保護工作也取得長足發展,但仍存在不足,爲此建議:

一、完善政策措施,爲非遺傳承人提供發展保障

目前,我省雖制定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民間手工藝的發展制定了相關政策,但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如金融、財政、稅收、銀行信貸等具體扶持辦法。在資金投入方面,應投入專項扶持資金;在貸款支持方面,應採取積極的鼓勵措施、引導銀行業對民間手工藝產業優惠貸款,或給予一定貼息,或調低利率;在財稅扶持方面,應對與民間手工藝相關的企業在稅收上採取適當的調整甚至減免,對從事產業的個人少收或免收個人所得稅等。通過政策傾斜,提高非遺傳承人及民間手工藝從業者的積極性。

二、重視研究開發,保護和傳承好本地非遺文化遺產

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高校和企業建立非遺保護生產技術的研究機構和重點實驗室,重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加強非遺保護與生產技術的研發與改進。既要秉承傳統、不失其本,又要改良製作、提高品質。加大引導力度,加強不同項目、行業、學科和實踐者與研究者之間的交流與協作,支持產業、科研單位建立相關研究工作室和機構,總結、完善引導實踐的理論體系,特別是應大力引導和支持對非遺項目中審美、文化、民族精神內涵的提煉、昇華研究。

三、建立中介組織,爲非遺傳承人提供專業化服務

強化民間藝術行業協會的指導凝聚作用,在民間藝術行業內建立技能培訓、資金信貸、信息資源等中介組織,開展各種專業化服務。鼓勵傳承人在創新方面與藝術機構合作,吸納當代審美因素,使用新媒體和當代流行方式;研究制定收益分享政策,構建相應機制,以利既有的藝術佳作推廣,形成產業化發展。

四、注重人才培養,爲非遺傳承發展打造精英隊伍

我省高等教育資源豐富,科研力量雄厚,要率先進行非遺傳承人才培養的規劃和整合,既要注重非物質文化傳承與保護理論方面的研究,又要大力培養把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並創新發展的複合型人才。借鑑部分地區經驗,破解非遺科目缺乏專業教師的困境,如讓代表性傳承人走上講臺;鼓勵高校教師與非遺傳人通過課堂教學、教材編寫開展協作,探索和建立非遺教育特色發展之路。建立終身教育的人才培訓制度,設立非遺再教育基地,對非遺傳承人和從業人員進行再培訓,舉辦各種形式、各個層次、各類專業的進修班和高級研討班,使行業內廣大從業者通過繼續教育,提高素質,跟進潮流,促進創新,推動進步。充分調動本地區職業院校、技工學校等各類學校的力量,利用其對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較好適應力和較強文化認同的優勢,爲非遺傳承培養懂藝術、會技術、善動腦、能動手的專門人才。注重開展多層次非遺文化的大衆教育,從課程設置、教材建設等方面推進非遺進中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