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培訓心得體會

 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我縣非遺保護力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培訓心得體會

歷時五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培訓即將結束,雖然學習時間很短暫,但我受益匪淺,接收到了許多新知識,對以後加快我縣非遺保護傳承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現將幾天來的學習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堅定文化自信,闊步邁進非遺傳承發展的新時代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繁榮中國文藝的目標。不僅標誌着我國各項各業走進了新時代,更標誌着我國文化領域邁進了全新的文化大繁榮的新時代。同時也爲我們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正如王晨陽司長講的一樣“機遇與挑戰共存”,作爲文化工作者要牢固樹立在提高中保護的理念、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理念和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生態保護理念。非遺保護的關鍵是傳承,只有不斷提高傳承水平,才能增強非遺的表現力和吸引力,維護和拓展非遺的生存與發展空間,鼓勵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傳承行列,實現可持續的非遺保護。 非遺是民族的文化印記,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鄉村和一個街道社區的生活方式。非遺是以人爲核心、以生活爲載體的活態傳承實踐。非遺的生命在生活。要促進非遺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更加全面地融入當代人的生活,讓非遺在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傳承。把非遺項目和其得以孕育、滋養的人文環境一起保護;避免非遺失去傳承基因、環境和土壤。

二、聚力挖掘保護,踏上非遺傳承發展的新徵程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要堅持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而以生活爲基礎的傳承理念就是要堅持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就是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爲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三、突出重點抓核心,開創我縣非遺傳承發展新局面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計劃,說明我們發展非遺的的重點要與鄉村振興計劃緊密結合。我縣屬於山區縣,古稱“房陵”,位於鄂西北十堰市東南部,介於神農架、大巴山和武當山之間,素有“千里房縣”之稱。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文化底蘊厚重,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以“詩經文化”、“神農文化”、“忠孝文化”、“宮廷文化”等爲主的特色地域文化。自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也非常豐厚。從2006年開始,我縣先後挖掘整理了116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名錄,輸入並上傳省非遺數據庫資源條目共365條。1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項省級保護項目;14項市級保護項目。1個國家級生態文化保護實驗區。5個鄉鎮建立了“非遺”傳習基地。儘管如此,我縣在非遺傳承發展方面與兄弟縣市還相差一段距離,離國家、省、市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相差更遠。通過這次學習,回去以後,結合我縣實際,突出重點,抓住核心,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抓好我縣非遺工作。

一是秉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方針:保護爲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針對我縣一批頻臨消亡的非遺項目以及非遺資源進行搶救、保護爲主。

二是聚力挖掘一批手工藝項目。雖然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已告一段落,2018年,我們將開展徵集傳統手工藝作品和技藝,建立我縣非遺資源庫。

三是精心策展非遺館,將已經列入國家、省、市、縣級非遺名錄的非遺項目以及作品分類布展,專門開設一個互動區域,同時展出一批精選的非遺資源。

四是加大非遺工作者及傳承人的培訓力度。採用送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開展非遺培訓,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

五是合理利用文化生態實驗區,傳承發展非遺項目。一方面通過合理的利用,擴大保護工作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通過發展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啓文化扶貧的新路子。

非遺工作走進了新時代,任重而道遠,學習開啓了非遺知識的大門,只有理論結合實際,在實踐中邊學習邊探索,才能創造性開展非遺傳承發展。作爲文化工作者,我們在堅持文化自信的前提下,非遺知識的學習和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發展永遠在路上。

 

                          2019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