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彙報材料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彙報

xxx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彙報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彙報

xxx是草原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的結合部,特殊的自然環境及特殊的文化背景,蘊藏了極爲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形成了民間藝術、民間工藝、民間文學等衆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保護好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有着重要意義,也是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一、總體情況   

近年來,我縣非遺保護工作堅持“保護爲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加強非遺保護普及宣傳,

與時俱進創新工作,不遺餘力爭取支持,抓實抓細項目申報,全民的“非遺”保護意識、羣衆“非遺”認知度不斷增強,非遺保護工作成效明顯。

二、主要做法

(一)重普查、深挖掘,夯實非遺保護基礎工作。

高度重視非遺的普查、整理工作,每隔兩年開展一次非遺普查工作,在普查過程中,堅持深入鎮村一線、深入莊戶人家、走近田間地頭,與各類鄉村文化能人,瞭解掌握了大量真實的原始材料,並在後期逐一進行項目歸類、文字影像資料整理,進一步充實了我縣民間藝術信息庫,爲建立縣級保護名錄,開展保護傳承工作夯實了基礎。截止目前,全縣共開展非遺普查6次,收集各類信息3510條、線索1276條、拍攝照片3萬餘張、錄製音像資料358盒,整理有價值的項目30個、撰寫各種文字資料120多萬字,調查項目 336 個。

(二)抓認定,廣申報,健全非遺保護名錄體系。

高度重視非遺保護項目的申報工作,每年堅持對全縣非遺項目進行再挖掘、再整理,精心挑選重點項目逐級申報,健全保護名錄體系,提升保護水平。

(三)強中心,建基地,完善非遺保護陣地設施。

近年來,縣委、政府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2015年投資600餘萬元完成了文化館維修改造工程,建成120平方米的“xx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坊”,下設五穀坊、刺繡坊、四寶坊、剪紙坊、遊藝坊、鼓藝坊六坊,爲傳承人進行技藝展示、產品銷售提供了平臺。

(四)建站所,廣傳承,普及非遺保護項目。

積極爭取省市非遺保護資金30餘萬元,依託各傳習所、傳承人,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非遺傳承活動,先後在高級中學、第一幼兒園設立了洛河戰鼓和羊皮扇鼓傳習所,累計培訓羊皮扇鼓、洛河戰鼓愛好着2000餘名。同時定期開展傳習活動,實現了傳統遊藝進校園、xx剪紙進課堂等重點項目普及。定期在全縣舉辦剪紙、刺繡、農民畫等非遺項目培訓班,2017年以來相繼組織開展了“xx說書、陝北民歌、刺繡、剪紙進校園和“xx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鄉鎮進社區科普巡迴展覽”等活動20餘場,用百姓喜聞樂見的陝北民歌、說書、小品、非遺風情歌舞《踩場歌》《祈雨》等表演形式進行宣傳;每年在 “自然與文化遺產日”定期舉辦規模宏大的非遺宣傳活動,廣泛進行非遺成果展示。同時,組織“非遺”傳承人到廈門、成都、深圳等地進行展演和展示活動,多次組團參加陝西省旅博會、文博會、絲博會等展覽活動,讓xx與外界文化進行交流與融合,使xx傳統文化在與外界文化的交流中,得以昇華。

(五)創品牌,助扶貧,打造特色保護項目

“xx剪紙、刺繡、xx傳統遊藝”,是我縣招牌式的文化品牌,自從被列入爲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後,我們加大了對這些招牌項目傳承保護工作的力度,先後打造出了剪紙6個系列產品、刺繡5個系列產品和xx傳統遊藝4個系列產品,使保護工作由產品陳列展示向市場銷售方向跨越式邁進,“xx刺繡”已被列入首批省級傳統工藝振興項目,目前已完成規劃編制,積極全面開展振興項目。大力開展xx非遺助力扶貧工作,成立了xx縣德藝馨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有限公司,建成了總面積達120平方米陳列、銷售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傳承人+貧困戶”的模式,推動非遺傳承保護、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貧困戶脫貧致富。依據效益優先原則,在項目優勢鎮辦、中心社區,利用建成的傳習所、個人工作室,在技藝上指導貧困戶,實現臨近收購,方便貧困戶參與。邀請相關專家,舉辦xx刺繡、剪紙、農民畫培訓班,爲產業、產品振興獻計獻策,力爭拓寬這三個傳統工藝產品的推介、展示、銷售渠道。結合自身工作特色和精準扶貧工作實際,在非遺助力扶貧工作上,走出了一條致富的新路子,目前全縣7鎮1辦5箇中心社區65家貧困戶被納入實施範疇,13名殘疾人在家進行定製的刺繡品繡制,年人均收入達5400元。

三、存在問題

近年來,雖然我縣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缺乏專業人員。非遺工作沒編制、缺人才,特別是鄉鎮文化站被合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了代管,沒法開展具體業務工作;二是經費保障不力。縣財政沒有設立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縣級非遺傳承人缺乏保護經費,非遺普查、項目申報等工作經費短缺。三是項目傳承後繼乏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文化”,必須由人來傳承、去延續。目前項目傳承人年齡普遍偏大,傳承仍然處在口傳心授、自覺自願的狀態。有的民間傳統技藝因製作週期長、費工費力、資金缺乏、學習環境差、市場不景氣、再加上陳舊的思想觀念影響等因素致使傳承人匱乏,尤其是年輕一代,學習民間技藝的更是寥寥無幾,很多老藝人子女都不願意繼承祖業。項目傳承形勢嚴峻,難以爲繼。四是非遺開發利用力度不大,目前,除剪紙、刺繡、民歌、說書、傳統遊藝、傳統飲食有可能成爲當地一項旅遊產業外,絕大部分“非遺”保護項目在產業化開發利用上難以做大做強。

四、下一步工作重點

下一步,我們將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切實加強非遺的認定、記錄、建檔、研究等基礎工作,完善非遺保護體制機制,提高傳承實踐能力,弘揚當代價值,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1.科學記錄,全面普查。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小組,科學實施非遺記錄工程,堅持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實性爲原則,完善普查體系建設,科學制定普查程序,重點針對非遺缺項漏項進行普查,做到不漏線索,不漏村組、不漏種類,不漏項目。樹立“搶救優先”的意識,對高齡和病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優先安排調查採訪和搶救蒐集,確保普查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好的成效。

2.確定項目,重點申報。積極開展非遺各門類的非遺振興工作,助推鄉村文化振興、文明提升。一是申報xx說書、xx剪紙、xx傳統農事三個項目爲省級非遺保護項目。進一步完善在全縣具有廣泛影響、深厚文化底蘊和牢固羣衆基礎的xx說書、xx剪紙等項目圖文視頻資料收集,完善傳承保護體系,申報省級非遺保護項目。針對當前越來越多的年輕羣體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等現象,加強xx傳統農事非遺保護項目挖掘,積極開展傳統農事保護宣傳,讓更多羣衆瞭解傳統農事,瞭解先人智慧,申報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同時將xx農民畫、xx大秧歌、xx民俗禮儀等有着堅實的羣衆基礎的項目申請納入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3.爭取支持,做好傳承。一是充分利用國家級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爭取中省專項資金,抓好現有傳習所監管,每年培養髮展1-2個非遺傳習所,培養一批新的非遺傳承人。二是爭取縣政府支持,將非遺保護資金納入縣財政預算。加大學校教育傳承、民間傳承,通過爲非遺傳習所、傳承人設立保護資金,鼓勵他們帶徒學藝,舉辦相關傳習活動。三是進一步抓好非遺產業化工作。加強對民間工藝品的蒐集、挖掘,重點對xx刺繡加強內涵挖掘,搞好非遺品研發、展示、銷售將文化資源優勢轉換爲經濟優勢,助推全縣文化產業發展。四是積極開展各種羣衆文化活動,通過舉辦民間藝術比賽、農民文藝匯演、民間工藝品大賽等活動,爲確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搭建展示舞臺。

4.加大宣傳,提高認識。加強對非遺及其保護工作的宣傳教育,編撰出版《xx縣非遺保護圖典》,進一步普及保護知識,營造人人蔘與保護保護的良好氛圍;豐富“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內容,大力開展非遺進村鎮、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活動,綜合利用電視、網絡等媒體多途徑進行宣傳報道,提高幹部羣衆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提升羣衆對非遺保護工作的知曉率和認知度。

各位委員,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先輩通過日常生活的運用而留存到現代的文化財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將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以往的工作中我們也存在許多缺點和不足,希望大家提出批評建議和意見,繼續關心我縣的文化事業發展。我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更加紮實努力的工作,讓全社會都來關注和支持非遺工作,形成合力,努力使我縣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重閃光芒。

xxx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彙報

xxx是草原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的結合部,特殊的自然環境及特殊的文化背景,蘊藏了極爲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形成了民間藝術、民間工藝、民間文學等衆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保護好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有着重要意義,也是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一、總體情況   

近年來,我縣非遺保護工作堅持“保護爲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加強非遺保護普及宣傳,

與時俱進創新工作,不遺餘力爭取支持,抓實抓細項目申報,全民的“非遺”保護意識、羣衆“非遺”認知度不斷增強,非遺保護工作成效明顯。

二、主要做法

(一)重普查、深挖掘,夯實非遺保護基礎工作。

高度重視非遺的普查、整理工作,每隔兩年開展一次非遺普查工作,在普查過程中,堅持深入鎮村一線、深入莊戶人家、走近田間地頭,與各類鄉村文化能人,瞭解掌握了大量真實的原始材料,並在後期逐一進行項目歸類、文字影像資料整理,進一步充實了我縣民間藝術信息庫,爲建立縣級保護名錄,開展保護傳承工作夯實了基礎。截止目前,全縣共開展非遺普查6次,收集各類信息3510條、線索1276條、拍攝照片3萬餘張、錄製音像資料358盒,整理有價值的項目30個、撰寫各種文字資料120多萬字,調查項目 336 個。

(二)抓認定,廣申報,健全非遺保護名錄體系。

高度重視非遺保護項目的申報工作,每年堅持對全縣非遺項目進行再挖掘、再整理,精心挑選重點項目逐級申報,健全保護名錄體系,提升保護水平。

(三)強中心,建基地,完善非遺保護陣地設施。

近年來,縣委、政府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2015年投資600餘萬元完成了文化館維修改造工程,建成120平方米的“xx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坊”,下設五穀坊、刺繡坊、四寶坊、剪紙坊、遊藝坊、鼓藝坊六坊,爲傳承人進行技藝展示、產品銷售提供了平臺。

(四)建站所,廣傳承,普及非遺保護項目。

積極爭取省市非遺保護資金30餘萬元,依託各傳習所、傳承人,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非遺傳承活動,先後在高級中學、第一幼兒園設立了洛河戰鼓和羊皮扇鼓傳習所,累計培訓羊皮扇鼓、洛河戰鼓愛好着2000餘名。同時定期開展傳習活動,實現了傳統遊藝進校園、xx剪紙進課堂等重點項目普及。定期在全縣舉辦剪紙、刺繡、農民畫等非遺項目培訓班,2017年以來相繼組織開展了“xx說書、陝北民歌、刺繡、剪紙進校園和“xx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鄉鎮進社區科普巡迴展覽”等活動20餘場,用百姓喜聞樂見的陝北民歌、說書、小品、非遺風情歌舞《踩場歌》《祈雨》等表演形式進行宣傳;每年在 “自然與文化遺產日”定期舉辦規模宏大的非遺宣傳活動,廣泛進行非遺成果展示。同時,組織“非遺”傳承人到廈門、成都、深圳等地進行展演和展示活動,多次組團參加陝西省旅博會、文博會、絲博會等展覽活動,讓xx與外界文化進行交流與融合,使xx傳統文化在與外界文化的交流中,得以昇華。

(五)創品牌,助扶貧,打造特色保護項目

“xx剪紙、刺繡、xx傳統遊藝”,是我縣招牌式的文化品牌,自從被列入爲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後,我們加大了對這些招牌項目傳承保護工作的力度,先後打造出了剪紙6個系列產品、刺繡5個系列產品和xx傳統遊藝4個系列產品,使保護工作由產品陳列展示向市場銷售方向跨越式邁進,“xx刺繡”已被列入首批省級傳統工藝振興項目,目前已完成規劃編制,積極全面開展振興項目。大力開展xx非遺助力扶貧工作,成立了xx縣德藝馨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有限公司,建成了總面積達120平方米陳列、銷售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傳承人+貧困戶”的模式,推動非遺傳承保護、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貧困戶脫貧致富。依據效益優先原則,在項目優勢鎮辦、中心社區,利用建成的傳習所、個人工作室,在技藝上指導貧困戶,實現臨近收購,方便貧困戶參與。邀請相關專家,舉辦xx刺繡、剪紙、農民畫培訓班,爲產業、產品振興獻計獻策,力爭拓寬這三個傳統工藝產品的推介、展示、銷售渠道。結合自身工作特色和精準扶貧工作實際,在非遺助力扶貧工作上,走出了一條致富的新路子,目前全縣7鎮1辦5箇中心社區65家貧困戶被納入實施範疇,13名殘疾人在家進行定製的刺繡品繡制,年人均收入達5400元。

三、存在問題

近年來,雖然我縣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缺乏專業人員。非遺工作沒編制、缺人才,特別是鄉鎮文化站被合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了代管,沒法開展具體業務工作;二是經費保障不力。縣財政沒有設立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縣級非遺傳承人缺乏保護經費,非遺普查、項目申報等工作經費短缺。三是項目傳承後繼乏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文化”,必須由人來傳承、去延續。目前項目傳承人年齡普遍偏大,傳承仍然處在口傳心授、自覺自願的狀態。有的民間傳統技藝因製作週期長、費工費力、資金缺乏、學習環境差、市場不景氣、再加上陳舊的思想觀念影響等因素致使傳承人匱乏,尤其是年輕一代,學習民間技藝的更是寥寥無幾,很多老藝人子女都不願意繼承祖業。項目傳承形勢嚴峻,難以爲繼。四是非遺開發利用力度不大,目前,除剪紙、刺繡、民歌、說書、傳統遊藝、傳統飲食有可能成爲當地一項旅遊產業外,絕大部分“非遺”保護項目在產業化開發利用上難以做大做強。

四、下一步工作重點

下一步,我們將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切實加強非遺的認定、記錄、建檔、研究等基礎工作,完善非遺保護體制機制,提高傳承實踐能力,弘揚當代價值,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1.科學記錄,全面普查。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小組,科學實施非遺記錄工程,堅持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實性爲原則,完善普查體系建設,科學制定普查程序,重點針對非遺缺項漏項進行普查,做到不漏線索,不漏村組、不漏種類,不漏項目。樹立“搶救優先”的意識,對高齡和病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優先安排調查採訪和搶救蒐集,確保普查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好的成效。

2.確定項目,重點申報。積極開展非遺各門類的非遺振興工作,助推鄉村文化振興、文明提升。一是申報xx說書、xx剪紙、xx傳統農事三個項目爲省級非遺保護項目。進一步完善在全縣具有廣泛影響、深厚文化底蘊和牢固羣衆基礎的xx說書、xx剪紙等項目圖文視頻資料收集,完善傳承保護體系,申報省級非遺保護項目。針對當前越來越多的年輕羣體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等現象,加強xx傳統農事非遺保護項目挖掘,積極開展傳統農事保護宣傳,讓更多羣衆瞭解傳統農事,瞭解先人智慧,申報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同時將xx農民畫、xx大秧歌、xx民俗禮儀等有着堅實的羣衆基礎的項目申請納入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3.爭取支持,做好傳承。一是充分利用國家級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爭取中省專項資金,抓好現有傳習所監管,每年培養髮展1-2個非遺傳習所,培養一批新的非遺傳承人。二是爭取縣政府支持,將非遺保護資金納入縣財政預算。加大學校教育傳承、民間傳承,通過爲非遺傳習所、傳承人設立保護資金,鼓勵他們帶徒學藝,舉辦相關傳習活動。三是進一步抓好非遺產業化工作。加強對民間工藝品的蒐集、挖掘,重點對xx刺繡加強內涵挖掘,搞好非遺品研發、展示、銷售將文化資源優勢轉換爲經濟優勢,助推全縣文化產業發展。四是積極開展各種羣衆文化活動,通過舉辦民間藝術比賽、農民文藝匯演、民間工藝品大賽等活動,爲確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搭建展示舞臺。

4.加大宣傳,提高認識。加強對非遺及其保護工作的宣傳教育,編撰出版《xx縣非遺保護圖典》,進一步普及保護知識,營造人人蔘與保護保護的良好氛圍;豐富“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內容,大力開展非遺進村鎮、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活動,綜合利用電視、網絡等媒體多途徑進行宣傳報道,提高幹部羣衆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提升羣衆對非遺保護工作的知曉率和認知度。

各位委員,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先輩通過日常生活的運用而留存到現代的文化財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將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以往的工作中我們也存在許多缺點和不足,希望大家提出批評建議和意見,繼續關心我縣的文化事業發展。我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更加紮實努力的工作,讓全社會都來關注和支持非遺工作,形成合力,努力使我縣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重閃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