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有關中國與俄羅斯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精品多篇

有關中國與俄羅斯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精品多篇

中國與俄羅斯的形勢與政策論文:《中國與俄羅斯經貿合作初探》 篇一

摘要:2010年中國已成爲俄羅斯最大的貿易伙伴。但由於中俄兩國在雙邊貿易秩序、銀行結算機制、仲裁機制、出口信用保險等方面仍存在着許多問題,使得中俄貿易的發展並不順利。因此,認真分析中俄兩國經貿合作現存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策建議,一個蓬勃發展,潛力巨大的俄羅斯市場呈現在了我們面前,我們必須要用新的觀念來發展雙邊經貿合作。

關鍵詞:中俄經貿合作 存在的問題 對策建議

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從建國時與蘇聯的蜜月期,到赫魯曉夫後的兵戎相見的緊張期,再到如今中俄的戰略性建設夥伴關係,中俄關系經歷了曲折的過程。經濟合作尤其是外貿的發展是兩國和平相處,化解矛盾和衝突的基石。中俄兩國互爲最大的山水相連的鄰國,經濟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巨大。

一、中俄經貿合作現狀

在中俄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俄經貿關係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據我國海關統計1999至2008年,中俄貿易保持連續10年年均近30%的高速增長,中俄雙邊貿易額達到2008年創紀錄的568.3億美元,但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滑至388億美元,而在2010年中俄貿易取得很大發展,達到554億美元,較2009年增長70%,基本上恢復到全球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俄海關的統計數字表明,2010年中國已經成爲俄羅斯最大的貿易伙伴。在中俄貿易增長中,投資的貢獻率不斷增加,據中方統計,2010年中國對俄直接投資增長70%以上。此外,中國還對中俄重大合作項目提供中長期的信貸。如果把這些也考慮在內,中國在俄投資額已達幾十億美元。俄羅斯對中國投資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建築、交通運輸等領域。近年來,兩國在能源和高科技等領域的一批大型合作項目陸續啓動,爲兩國經濟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新時期中俄經貿關係發展中現存的問題

(一)俄羅斯國內對中國有偏見的認識

進入九十年代後,中俄間政治關係迅速發展,兩國經貿的發展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與兩國的政治關係相比,經貿合作無論從總量和結構上來說都與兩國的經歷實力相比相差甚遠。這一問題主要存在俄羅斯方面,在俄羅斯國內,相當一部分政治人士和學者帶着有色眼鏡看中國,盲目宣傳和散佈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對華貿易有害論”,使俄羅斯的一些企業、公司和貿易商在對華貿易中存在不必要的恐懼和擔心。甚至有些人士抓住中國少數商販在俄羅斯推銷僞劣產品的問題大做文章,以偏概全地宣揚不得購買中國商品,以中國少數不法商人的行爲詆譭中國商品和中國商人。這類行爲固然有一些政客和學者處於意思形態上一己之私的狹隘民族主義,但同時也體現了俄羅斯民衆對於中國這個鄰國的不瞭解,正因爲如此,兩國才需要加大貿易合作,促進交流,改變中國在俄羅斯民衆心中的形象,兩國才能長期合作共贏,睦鄰友好。

(二)中俄經貿交流差強人意

中俄經貿交流差強人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中俄兩國貿易增長速度很快,但在我國外貿的比重有所下降

應該承認,儘管這幾年中俄經貿合作有了較快的發展,但總體水平並不高。2008兩國貿易額高達568.3億美元,但這在我國同年外貿總額的所佔比重僅有2.2%,佔俄羅斯外貿總額的7.4%,而2009年雙邊貿易額受金融危機影響降至388億美元只佔中國同年外貿總額的1.7%,佔俄羅斯外貿總額的7.8%,中俄貿易總量低,在雙邊貿易額中都佔據了較小的比例,有待提高。一方面,俄羅斯需要中國爲其提供工業初級產品,如玩具,布料等等,中國需要俄羅斯的能源資源,兩國各具比較優勢,貿易可以達到雙贏的局面。另一方面,在結算方面,兩國需要建立更爲完善的金融結算體制以服務兩國的貿易,促其發展。

“中國威脅論”是西方國家遏制中國的一種手段。其危害主要是:損害中國的國家和人民形象,破壞中國經濟賴以發展的內部和外部環境,給別有用心者破壞中國經濟秩序以可乘之機等。

科學技術並沒有國界,在自利的原動力的驅使下,俄羅斯並不願意將其技術分享給中國,事實上並不有利於其自身的進步和發展,在商業領域一般來說技術並不涉及到國家核心機密,中國不從俄國獲得,從別的國家也能夠獲得,只不過是時間和成本的問題。倘若俄羅斯固步自封而不願意合作,缺少競爭的外部動力和威脅,不啻是對自身創造力的一種扼殺,恐怕更也不能夠獲得分享中國發展的果實。

2、以初級產品的合作方式不是兩國經貿合作的長久之計

中國向俄羅斯出口的主要商品爲紡織原料及紡織製品、革及毛皮製品、機電設備及零件、鞋靴製品和玩具傢俱等雜項製品。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爲礦產品、鋼鐵及賤金屬製品、化工產品、木及木製品和動物產品。近年來中國在技術領域取得了長久的進步和發展有目共睹,我們儘管充當世界工廠的廉價勞動力並沒有改變,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也獲得了巨大的技術優勢,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引進,我們不僅能夠出口上述初級產品,在高附加值的產品上我們也具備了一定實力,比如說電子產品,軟件產品等等。從引進,吸收再到出口,是中國工業走的一條改變我們傳統落後工業局面的正確之路,在中俄貿易中中方應立足於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互惠互利。

3、中國一直處於貿易逆差狀態

在中俄貿易中,中國一直處於逆差,而俄羅斯處於順差。國際收支平衡時一國所追求的一大目標,順差和逆差都不能維持兩國貿易的持續長久發展。1992年至2006年,中國對俄貿易始終處於逆差,2007年至2008年中國對俄貿易首次出現順差,2009年開始我國對俄貿易又回到逆差狀態。這對兩國來說都是無法長久維繫的,貿易逆差會導致本國外匯資源的減少,貿易順差會增加本國持有較多外匯的成本的增加。只有貿易平衡才能使貿易的理想狀態。貿易順差可能得一時的利益,但是長久順差必然導致順差國不堪重負進而通貨膨脹,逆差直接的是本國陷入外匯緊缺性中。隨着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對於能源資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大,本着能源資源的多元化需求結構,俄羅斯是個較好的選擇,增加進口是大勢所趨。在改變貿易部均衡狀態下,俄羅斯唯有拋棄成見,減少無緣由的防備心,以包容的心態對待中國商品,才能造福兩國人民。

4、貿易問題層出不窮

前不久,莫斯科艾米拉中國市場遭查封事件次給兩國經貿合作奏響了不和諧的音調,原因是此次俄方首次把中俄民間貿易中的“灰色通關”定性爲走私。

“灰色通關”這一特殊的通關方式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由於海關手續繁瑣,俄羅斯海關委員會允許清關公司爲貨主代辦進口業務,提供運輸和辦理海關手續捆綁在一起的“一站式”服務,這種服務也經常被稱爲包機包稅、包車包稅或包櫃包稅。因此在兩國的合作中,像這類需要明文規定的方便貿易的方式都應正式的寫在條文中,以防出現對於中國商人個人貨品所有權的公權力的隨意剝奪,這無異於搶劫,而且還是光天化日之下發生的。既然是存在的合理通關方式,並且也被兩國商人認可在不侵犯俄國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就應合理運用。同時俄羅斯在通關上也應及時更換設備,訓練工作人員,提高效率,加快通關速度,建設符合現代貿易制度的硬件和軟件設施。

三、加快推動中俄經貿關係發展的對策方針

“政冷經熱”是對於中俄兩國關係的最好形容,如何改變這個窘境,筆者認爲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建立良好的貿易秩序和配套服務體系

1、以兩國商會和行業協會等中介機構爲主導,自覺規範貿易秩序

行業協會等是一個行業的自律組織,任何一個社會或者羣體在生存和發展中都不能離開良好的秩序作保證。自覺規範行業秩序是主動的本着利己的考慮來遵守秩序,並且違反秩序的成本應該是極其巨大的,不然懲罰力度不大,就不能夠給投機取巧之人以有力的震懾。建議在國內由同一行業內的一些大型企業組成商會或行業協會,進行行業自律、規範商業行爲、統一認證、統一標識、統一質量標準、制定進入行業的標準,將一些不規範的企業從行業中剔除。建議對我國現有的商會進行改制,轉變其職能,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可率先在兩國大宗貿易商品領域,如加工行業或紡織品服裝行業進行試點。一旦大企業進入貿易渠道,便有利於貿易秩序的規範化,有利於相互間的協調。

2、以兩國的海關監管爲補充,解決灰色通關問題

海關是兩國商品進入彼此國家的大門,在行政主導的國家中,政府往往存在低效率現象。俄羅斯尤其如此,報關時間長,手續繁雜,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耽誤了中國商品的銷售時間,顯然是不合理的。因此,俄羅斯應該引入現代的管理辦法,努力提高效率,並且消除不必要的人爲影響,爲中國商品的進口掃除障礙。

3、利用兩國之間的鐵路,保證貿易運輸的暢通

兩國有着相當長的邊界線,同時兩國鐵路在兩國貿易運輸中理應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鐵路有運量較大,安全平穩,時效性,速度較快等特點。兩國應該將各自的鐵路連接起來,規定統一的鐵道口徑,設立聯運的信息和管理機制,同時還應擴大口岸的換裝能力,利用等高科技產品建立鐵路運輸貨物信息跟蹤系統,爲中俄貿易駛入快車道創造順暢的物流基礎。

4、加快兩國貿易的信息平臺和支付平臺的建設

信息的及時,快速傳遞時現代國際貿易的先決條件。只有信息平臺建設的好,兩國才能知道各求所需,以需要定進口和貿易的商品種類。另外支付平臺的建設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加速商品流通的目的,在當代商品的交易往往不是現金或者以貨易貨的過程,通過兩國的金融機構的轉賬就能快速實現交易,同時,雙方還應建立貨幣結算方式的合作協議,同一到一種貨幣結算上也能避免匯率波動帶來的不必要的匯率風險。

(二)訴諸於世界貿易組織解決爭端

1、關於關稅壁壘問題

俄羅斯對於中國商品徵收了高額的關稅,甚至於某些商品達到了50%的稅率,關稅的徵收阻卻了中國廉價商品的競爭優勢,增加了俄羅斯普通消費者的經濟負擔,只是維護了某一行業的利益,高關稅也不符合世貿組織貿易自由化的基本原則,世貿組織的建立初衷就是要降低全球性關稅,促進全球貿易自由化。在俄羅斯申請加入世貿組織之際,中國應該利用與其談判的過程施加壓力,迫使俄羅斯有效降低關稅,乃是當務之急,關稅壁壘一直是兩國貿易不可跨越的一道鴻溝。

2、中俄之間的非關稅爭端

俄羅斯外貿法規定,對於外資給於國民待遇,但是顯示卻是對中國公民的簽證審覈太嚴,簽證費用過高,以無形的達到限制中國企業進入俄羅斯市場,始終是變相的歧視。相反,在中國,很多外資企業卻能夠獲得超國民待遇,享受更多優惠措施。謙卑過度便成了自卑的懦弱,傲慢過度就轉化爲了嫉妒的狹隘。這兩種態度顯然都不合時宜,唯有公正平等對待外資,才能形成良好的競爭局面好市場環境。俄羅斯尤其要敢於容納中國商人的進入,事實上,中國商人進入俄國,首先獲益的肯定是俄羅斯,因爲基礎性設施的建立即便產權屬於外國人,但是存在於俄羅斯國土之上,不是商人能夠遷移走的,促進就業,發展經濟喝了而不爲呢。

3、解決中俄之間的貿易爭端問題

反傾銷措施是國際貿易爭端中各國普遍採用的一種保護本國相關產業和對於對方保護措施的一種以牙還牙的懲罰舉措。所謂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在貿易中,一個國家開始動用反傾銷手段勢必會帶來對方國家的報復的反傾銷,勢必是一種無休止的循環,徵收高額關稅是保護了本國企業,但是最後的結果是加重了本國消費者的負擔,將貿易爭端成本加到人們身上自然是不合理也是不公道的,況且因果循環,互相保護而不秉持公平合理的貿易精神,不願意遵守普遍的貿易法則,而做出爲一時之利的短視行爲,就不能夠通過貿易真正促進本國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無異於殺雞取卵。爭端應該協商和平解決而不是以暴制暴。

參考文獻:

[1]周淑敏,中俄兩國經貿合作的潛力與對策[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3(3)

[2]劉紅雨,新時期中俄兩國經貿關係發展分析[J],經濟管理論壇,2005(13)

中國與俄羅斯的形勢與政策論文:《中國與俄羅斯市場經濟模式比較》 篇二

20世紀以來,長期實行計劃 經濟 的國家,效率日益低下,其經濟 發展 水平與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計劃經濟國家終於做出了各自的 歷史 性選擇,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成爲最引世人關注的巨大潮流。伴隨着劇烈的 社會 陣痛,前蘇聯和東歐各國都開展了從中央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艱難歷程。 中國 在經歷了10多年的市場化改革之後,終於走出了計劃經濟本位論的樊籠,1992年宣佈把市場經濟體制作爲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從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融入了由傳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潮流。爲此,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歐亞大國成爲最引人注目的經濟轉型國家。

一、經濟轉型方式及其 理論 背景

所謂經濟轉型國家,從廣義上說是指由傳統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國家。理論上,經濟轉型有兩種含義:一是指一般的制度轉換,既從一種制度狀態進入另一種制度狀態;另一種則特指中央計劃經濟國家發生的制度變遷,即從中央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體制。

經濟轉型的類型。按制度標準劃分,可分爲伴隨社會基本制度轉變的經濟轉型和不伴隨社會基本制度轉變的經濟轉型。前者如獨聯體和東歐各國。在這些國家中,前執政黨或退位,或解散,或更名,或滅亡,他們均宣佈拋棄社會主義公有制,實行資本主義私有制,放棄共產主義信仰。中國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始終如一、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爲指導思想,堅持共產黨領導,堅持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國的經濟轉型是在原有 政治 制度不變的前提下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

按照速度標準劃分,可分爲激進的轉型和漸進的轉型。前者是指實施一個激進而全面的改革計劃,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進行儘可能多的改革,它注重改革的終極目標,試圖一步跨過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之間的“鴻溝”,其理論淵源主要是主流經濟學中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認爲要實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僅僅是漸進的、局部的的改革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全面時取代計劃經濟體制的所有元素,纔可能爲市場經濟體制留下生存的空間。後者是指通過部分的和分階段的改革,在儘可能不引起社會震盪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實現改革的目標,它注重的是改革過程。

二、中國和俄羅斯市場經濟模式選擇的歷史背景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改革方式和轉軌路徑,既不取決於該國領導集團的偏好,也不取決於外來的理論和政策建議。事物內部的矛盾是該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經濟轉型方式和路徑,主要取決於該國內部社會經濟矛盾的發展變化,外部的作用也是通過內部矛盾的發展來實現的。

(一)俄羅斯激進式“休克療法”改革的歷史背景

採取“休克療法”的國家,往往由於經濟結構、經濟發展水平、福利制度和勞動力在行業間的分佈等特殊原因,進行漸進式改革不能奏效,多次採取措施而無法控制通貨膨脹時,被迫一次性放開價格,或者是在國內市場極不平衡,赤字龐大,物價失控,國家行政管理體系完全崩潰的條件下,通過政府有效控制,逐步地實行價格改革已不可能時,不得不採取激進方式。前蘇聯在80年代也曾經試圖進行中國式的改革,但由於其國情和中國差異很大而未能成功。

1992年初,爲什麼俄羅斯政府實行的是“休克療法”式的激進改革?原因十分複雜。主要原因有:

1、是對歷次經濟改革失敗的反思的結果

斯大林之後的歷次經濟體制改革都未成功。在蘇聯解體前, 影響 市場經濟發展的幾個主要 問題 未解決。那些漸進和局部的改革都是對原有計劃經濟體制的修修補補,沒有觸及體制內部的深層次問題,跳不出傳統經濟體制的框架,沒能扭轉俄羅斯經濟發展停滯、經濟效率日益低下、各種經濟問題日益嚴重的局面,使得人們對漸進式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失去信心。

俄民主派在確定以建立市場經濟模式爲改革方向之後,總結過去改革的教訓,決定改變過去把改革停留在口頭上、紙上的做法,採取實際行動,快速向市場經濟過渡,以此來解決當時俄羅斯面臨的依靠傳統體制根本無法解決的嚴重社會問題。說明當時俄羅斯人們越來越確信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已經走到了盡頭。

2、是當時國內經濟形勢所迫

1990年蘇聯國民生產總值比上年減少2%,國民收入下降4%;而1991年俄羅斯的國民生產總值下降了9%,國民收入下降了11%,工農業總產值、基本投資、對外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生產的下降導致市場供需極不平衡,商品供應緊缺,物價失控。1991年俄羅斯消費品和收費服務零售物價總指數比上一年上漲了92%,食品價格更是高漲1500%。國家財政 金融 狀況繼續惡化,赤字總額不斷上升;國家行政管理體系已開始崩潰,政府要想有效地、逐步地實行物價改革已不可能。對新上任的俄羅斯領導人來說,面對如此緊張的社會經濟局勢,實行漸進改革已不大可能。正如俄學者所說的,俄羅斯的原社會經濟體制已經病入膏肓,無法醫治,與其說是需要醫生,不如說是需要挖墳者。

3、是當時急迫政治局勢所需

蘇聯解體前後在政治領域情況也十分嚴重。俄羅斯市場是在蘇聯經濟的行政命令體制崩潰過程中產生的。它產生於強大的國家體制削弱和瓦解過程之中,這在客觀上導致了舊的國家調節經濟機制陷入崩潰。1991年“8.19”事件後,那時由戈爾巴喬夫領導的蘇聯,改革實際已停頓。聯盟國家機關已經壽終正寢並且四分五裂。無論是什麼樣的國家監控實際上都不起作用。新的執政者上臺時,俄羅斯已不存在強有力的政治核心力量,掌了權的民主派,在上訴政治情況下,下決心實行邀進的改革,是有其政治的急迫需要。也是合乎歷史邏輯的發展。在戈爾巴喬夫執政後期,蘇聯各政治派別不僅就經濟改革的市場目標達成了共識,並且快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主張也已佔主導地位。因此,葉利欽、蓋達爾執政後,從歷史邏輯上來說,推行激進改革是順理成章的事。

(二)中國漸進式的改革符合國情

中國選擇了併成功地進行了“漸進式”經濟體制改革,也同樣是中國社會內部矛盾運動所決定的。首先,中國雖然有長達30年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歷史,但受計劃經濟的影響,畢竟沒有前蘇聯和東歐國家那麼深。在前蘇聯和東歐國家,計劃經濟的影響無處不在。而在中國受計劃體制控制較嚴的僅是佔比重不大的國有經濟部門。其次,在前蘇聯和東歐國家,勞動力大部分在國有經濟部門工作,且享受名目繁多的由國家提供的福利;而在中國,大部分勞動力在計劃控制較鬆的 農村 ,農村勞動力幾乎不享受國家的福利。再次,中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商品貨幣關係發展水平有很大差別。最後,中國以一貫堅持的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作保證。所有這些條件,才使中國成功地選擇了先農村後城市,先沿海後內地,先體制外後體制內,先“增量”後“存量”,先局部後整體,先雙軌後並軌的經濟轉軌的路徑。這種局部啓動、雙軌運行、漸進爲主、全面推進的經濟轉型方式是條件不同的國家所不能效仿和照搬的。

三、中國 與俄羅斯市場 經濟 模式比較 分析

(一)俄羅斯形成的市場經濟模式的主要特徵

俄羅斯在經濟轉軌的過程中選擇自由市場經濟模式,逐漸形成了如下市場經濟體制框架:

1、形成了以私有化爲基礎的多種經濟成分的所有制結構

在所有制方面,俄打破了了國有制的壟斷結構,明確提出國有資產私有化政策。從1990年起,他們陸續採取了一系列確保私有化改造的措施,使其非國有經濟在俄GDP中的比重已達到70%左右,形成了私營、個體、集體、合資、股份制與國有經濟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多元化格局,爲多元市場經濟奠定了基礎。

2、構建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宏觀調控體制

在銀行體制方面,俄建立了以中央銀行爲主體、商業銀行與多種 金融 機構並存的二級銀行體制。通過立法明確了中央銀行的獨立地位,實行利率市場化。

中國與俄羅斯的形勢與政策論文:《俄羅斯能源戰略與中國能源合作》 篇三

摘要:本文從俄羅斯的能源戰略與目標入手,說明俄羅斯與亞太地區能源石油合作的重要性,特別是與中國的能源石油合作的必然性與重要性。

關鍵詞:俄羅斯經濟現狀;俄羅斯能源戰略;俄羅斯與中國能源合作

一、序言:

衆所周知,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和歐盟陸續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範圍涵蓋對俄羅斯銀行、能源、武器以及航運業類的制裁措施,美國和歐盟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主要爲兩種:一種是限制銀行資金往來,二種是通過歐佩克壓低原油出口價格,影響俄羅斯經濟,第一種制裁對俄羅斯的打擊主要體現在對外貿易的開展方面,影響尚可接受,而第二種壓低原油出口價格對俄羅斯來說影響是巨大的,因爲俄羅斯是一個以能源輸出爲主要獲利的國家,只有當原油價格達到每桶112美元的時候,國家預算才能平衡,然而以沙特爲首的歐佩克放開了對原油的開採限制,美國也增加了原油的輸出量,國際油價下跌,盧布從去年(2014年)對美元的匯率也大幅下跌,因此俄羅斯的外匯儲備大幅縮水,俄羅斯經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俄羅斯要走出經濟困境,就必須加強與亞太地區國家的合作,尤其是像中國這樣一個對石油能源需求巨大的國家。

二、亞太地區成爲俄羅斯重要能源戰略地區的原因:

一直以來,俄羅斯的能源出口戰略在其國家發展戰略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石油能源出口是俄羅斯的外匯的主要來源,石油出口所獲取的外匯約佔俄羅斯外匯收入的40%左右[1]。

亞太地區是俄羅斯重要的能源戰略地區之一。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1990年以來非洲撒哈拉以南未曾開發的石油得到加速開發,質地優良、易於加工的西非石油輕而易舉地就近涌進歐洲市場,對俄羅斯在歐洲石油市場上的地位有所衝擊。

第二、俄羅斯目前石油主要出口的歐洲等國家的油氣市場也逐漸趨於飽和,市場潛力已經十分有限,2014年起美國和歐盟對其進行經濟制裁。

第三、俄羅斯主要的油氣資源在西西伯利亞北部、東西伯利亞以及大陸架,其資源總量將是現有的5倍。2010年,東西伯利亞、遠東和北部沿海大陸架將分別成爲大型產油區。這迫使俄羅斯要爲其逐年擴大的油氣產量尋找新的市場出路。

亞太地區國家巨大的能源需求是一個廣闊的市場,將使俄羅斯的能源出口多元化戰略得以保證。尤其是中國作爲一個極大的穩定的且需求日益增長的能源市場,是俄羅斯能源出口的一個重要市場。此前中國國家訪問俄羅斯,承諾盧布-人民幣在貿易結算中的應用,簽署了涉及經貿、投資、能源、交通、金融、地方、人文等領域約50項政府間和企業間合作協議。毋庸置疑,那次訪問必將爲中俄經貿合作再添新動力,足以證明中國也希望與俄羅斯加強經貿能源合作,促進兩國的戰略伙伴關係。

三、俄羅斯的能源戰略

根據俄羅斯《2020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根本目標是:要使俄羅斯從單純的能源供應者變爲可在國際能源市場執行獨立政策的重要參與者,俄羅斯能源戰略外交的戰略目標的本質就是不僅通過油氣出口獲得外匯,更要通過有力的外交運籌成爲國際能源市場規則的制訂者,成爲國際能源戰略格局的控制者。

俄羅斯不僅要擴大其石油創匯能力,而且要成爲世界能源戰略格局的主導者。要想主導世界能源格局,僅靠對歐洲能源市場的控制是遠遠不夠的,俄必須擁有對更大範圍的控制。從地緣經濟出發,俄羅斯需要增加對亞太地區的石油供給,才能提高其在世界能源市場上的地位,才能成爲國際能源市場規則的制訂者,才能成爲國際能源戰略格局的主導者。

從能源安全戰略看,解決油氣出口多元化問題已經成爲俄羅斯的緊迫任務,普京總統在2006年初說過,“能源出口途徑多樣化是個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2]。

90年代前蘇聯的解體使得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俄羅斯頓時失去了位於波羅的海和黑海的許多重要港口。目前,俄羅斯向歐洲出口原油的出海港口主要是黑海港口新羅西斯克港。該港不僅輸油能力有限,還受到土耳其的牽制,如果土耳其不允許俄羅斯的油輪通過達達尼爾海峽,俄羅斯在歐洲的唯一的石油海上通道將被堵死。此外,俄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出口石油需要通過烏克蘭的敖德薩港和立陶宛的文恣皮爾斯港運出,每年需要支付高達6億美元左右鉅額的過境費,而眼下烏克蘭危機爆發,未有緩和與平息的跡象,俄羅斯面臨前所未有的經濟困境,使得俄羅斯更加迫切的開拓亞太地區市場[3]。

根據俄羅斯《2020年前俄羅斯能源出口戰略》指出俄將在歐洲和亞洲毗鄰地區建立統一的能源生產和運輸基礎設施,發展國際能源運輸體系,保障載體的非歧視性過境運輸。

俄羅斯與中國建設石油管道是符合俄戰略利益的。一方面,俄羅斯通過管道出口石油可以降低俄在中亞國家的石油過境費,另一方面,石油管道可以降低俄石油出口運輸成本,從而使俄羅斯石油出口成本降低,有利於提高俄羅斯能源出口競爭力。

四、俄羅斯與中國的石油能源合作

俄羅斯與中國的能源合作有利於雙方政治信任,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從政治上看,兩國之間的輸油管道的建設將使俄羅斯與中國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更加牢固,增強兩國彼此的信任,從而有利於東北亞地區以至世界的繁榮和穩定。

中國自2000年從中東地區進口的石油數量已佔到進口總量的53.5%,到2005年已經上升到61.1%。然而中東地區是一個非常動盪的地區,戰事連連。中國的石油進口有這麼大的比例來自中東,有着巨大的風險。如果俄羅斯和中國能源合作能夠按計劃完成,俄羅斯對中國石油出口將上漲20倍,由150萬噸擴大至3000萬噸,佔中國石油進口的15-20%,將大大降低了中國石油進口的風險[1]。

俄羅斯與中國兩國毗鄰,石油管道是在兩國境內鋪設的,不需要經過任何第三方,石油運輸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俄中石油管道建設將有利於實現中國石油進口來源、方式、渠道的多元化。

2006年中國原油進口突破14000萬噸,達到14518萬噸,同比增長14.5%,每年的原油進口用匯也在不斷上升。2004年1月,中國就遭遇了自1998年來的首次貿易順差12.5億美元,其中就有因原油進口量同比增長77.7%,價格上漲51%所形成的11.1億美元。2006年俄中貿易額大幅增長,但也只有175億美元。

俄中貿易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通過能源合作可以拉動雙邊貿易,實證表明投資對貿易將產生乘數效應,如果俄中石油管線項目或其他大型投資項目能夠啓動,將會極大地帶動雙方貿易額的增長,從而彌補中國日益嚴峻的貿易逆差。

在中國原有的產業佈局中,大慶是東北地區的中心,以其爲基點建立了完備的石油開採、加工和輸送體系。但隨着大慶石油開採成本增加和數量減少,中國政府不得不考慮石油產業的重新佈局,這將降低原有投資的效率,也將改變中國石油產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如果俄中石油管線開通,每年3000萬噸的俄羅斯原油進口,將使以大慶爲中心的東北地區石油工業體系得到最有效的發揮。如大慶-鐵嶺-秦皇島的實際年輸油能力是4500萬噸,目前承擔着大慶油田每年2000多萬噸的原油外輸任務。

俄中能源貿易與合作有利於建立中國的石油儲備系統。將俄羅斯石油輸送到內地,既可以將優質的原油作爲儲備油進行儲備,也可以減少國內石油開採的數量以保證能源的可持續發展,能夠讓中國的石油儲備系統得以合理、持續、有效地建立和完善。

中國的中石油、中石化已經對俄羅斯上游油氣資產進行了投資,但是項目都是小規模的,就目前俄羅斯經濟的困境而言,俄羅斯在普京總統的領導下,可能會允許中資控股俄羅斯大型油氣田,這將有益兩國的經濟發展,這舉措可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不失爲俄羅斯度過眼前難關的方法之一,所以加強與中國的石油能源合作,是勢在必行的雙贏之選。(作者單位:蘭州交通大學)

參考文獻:

[1] 周勤。《基於能源供給安全的國家之間能源博弈政策的博弈――建平日俄間的“安大線”與“安納線”之爭》《中國工業經濟》2003年12期

[2] 王海運。《抓住“俄羅斯年”機遇紮實推進中俄油氣合作》、《國際石油經濟》、2006年低期

[3] 王桂英。《中國石油環境分析和石油安全戰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