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創業與就業的論文【多篇】

創業與就業的論文【多篇】

創業與就業的論文 篇一

摘要:近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和教育結構的局部調整,高校畢業生特別是經管研究生所面臨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由“找飯碗到造飯碗”已勢在必行,由此需要對經管研究生進行創業實踐引導和教育,使其由被動就業到主動創業。爲此,更新觀念,樹立現代創業實踐理念,積極探索創業實踐的新方法和新途徑,以加強經管研究生創新、創業素質的培養,進而提高其參與未來社會的核心競爭力,是擺在政府、高校以及社會面前的一項現實課題。

關鍵詞:創業實踐模式 創業需求 高校畢業生

一、創業實踐的基本模式

創業實踐是對創業者進行知識深化和能力強化的重要途徑,對拓寬專業口徑和就業渠道,適應社會需求具有積極的作用。在創業實踐建構過程中,高校應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如參與基層單位、工礦企業的工程項目、商務促銷、社區服務、結對扶貧、模擬創業等形式的掛職鍛鍊,由原有的專業實習的定向範圍進行全方位的擴充,使他們學到的書本知識與實際課題(實踐機會)相融合,增強創業素質與創新能力。具體來說,目前創業實踐的基本模式有以下四種。

(一)創業基地型模式

學校建立各具特色的校內外創業基地(又稱創業園),以此爲載體組織學生參加創業實踐。其主要方式是:學用結合的校內外實習基地。如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每個專業都有一個以上與之相配套的專業實習基地,使教學與實習相結合、實習與生產相結合,把基地辦成教師示範教學的場所、學生動手實踐的陣地和創造經濟效益的實體,讓學生在這樣的基地邊學習、邊實踐、邊創業、邊受教育。由該校、桂林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共同出資創建的桂林大學生創業園,已於2007年7月18日投入使用,現已有來自該校大學生(含研究生)創業的企業8家。創業園將爲大學生創業搭建起基礎平臺,爲立志創業的大學生解決創業道路上的資金短缺和經驗不足的兩大難題,爲他們提供創業場地、指導、資金和政策等方面的優惠。每家進駐企業將通過評估獲得0.5-10萬元不等的扶持資金,並在房屋租賃、工商登記、稅收政策等方面享受一系列的優惠。

(二)虛擬社區型模式

虛擬社區型模式即網絡虛擬創業實踐模式,是指主要以網絡爲平臺進行創業能力評價、創業課程學習、創業風險評估、創業環境與步驟虛擬、創業案例或創業講座實施以及創業計劃分析、創業團隊構建等方面的綜合“社區”,是進行創業實踐(教育)的“熱身”與“測評”。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起到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的目標。比如,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高校均成立了大學生創業協會,並擁有自己獨立專門的網站,創業案例、創業規劃、創業需求以及創業評估等信息應有盡有,可以模擬創業,從而提高創業的成功率。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還成立了研究生創業協會,具體運作經管研究生的創新教育、創業實踐活動。

(三)教學+科研型模式

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是目前高校普遍採用的一種創業實踐模式。如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創新實踐基地正是此種模式,該校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創新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及興趣愛好申報校級、廣西區級課題,讓導師帶領學生直接參與科研。近年來,該校先後進行了60多項科研課題的研究,已有20項技術專利(或社科項目)獲得成果鑑定,有的已經應用於生產(或服務)一線,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科研中引導學生從事科學研究,提高其科研意識、科研能力與實踐動手能力,學生在參與科研和技術服務過程中受到了鍛鍊。

(四)學校+公司+客戶型模式

學校以公司爲依託,以市場爲導向、以專業爲基礎,成立生產開發公司或“龍頭企業”,直接使學校與社會、公司與客戶、產品與市場有機溝通。如廣西師範大學現有校辦產業(含全資、控股企業)近20家,包括文化產業、科技產業與服務產業等領域。以其全資企業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爲例,該社自1986年成立以來,共出版圖書7000多種,總印數達8億多冊,總資產近4億元,在近年來教育部組織的綜合評估中,綜合實力均列全國大學出版社前10名,在地方大學出版社中名列第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創業實踐模式,爲廣西甚至全國的出版產業化提供借鑑,從而架設了科技通向教育、信息傳遞客戶、產品通向市場的橋樑。

二、經管研究生創業實踐存在的問題

(一)創業實踐觀念問題

目前,人們對經管研究生的創業實踐一般理解爲,創業實踐就是其運用所學經濟和管理知識去經商、去創立各種公司和辦企業。實質上,這種認識存在片面性,在於它把創業實踐與創業教育相分離,似乎創業實踐只是某種技能或技巧的應用。當然,設計、創辦和管理一個企業或公司無疑是創業實踐的重要內容,但遠遠不能涵蓋創業實踐的全部內容和深刻內涵。創業實踐是一種過程,這種過程應貫穿於經管研究生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以及課題研究之中,要培養其創新意識、創造精神和創業能力,使其畢業後能自主創業。

(二)創業實踐環境問題

由於我國高校在創業實踐方面處在初級階段,創業實踐的校園環境還沒有充分形成,能爲經管類研究生創業提供的實驗條件不夠完善,也沒有建立研究生創業啓動基金,教師也只是模擬地爲學生設定各種各樣的所謂“情景管理”環境,導致缺乏培養研究生創業能力的應有空間和機會。同時,社會和政府部門還未完全出臺專門鼓勵研究生創業實踐的政策,研究生創業實踐在社會上也沒有社會風險投資商共同承擔,使研究生的創業活動走出校門後很難得以施展。

(三)創業實踐管理機制問題

經管專業教學倡導“案例”和“實踐”,即教學活動應體現出應有的靈活性和多樣性。但目前不少高校對經管專業實施和理工科專業相同的硬性管理模式,這種硬性管理使教學管理體制只有原則性而缺乏靈活性,只有一致性而缺乏多樣性,只有嚴格性而缺乏寬鬆性。經管研究生的培養面太窄,這很不利於創業人才的培養。

(四)創業實踐教學問題

歐美國家在經管類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大量採用小組討論、案例教學、現場模擬、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但在我國高校,多種因素使得很多教師習慣採用傳統的單項灌輸的方式,現場模擬、案例教學法採用的很少,這樣難以調動研究生學習、創新的積極性。此外,由於課程結構的不合理,教材的編寫和選用也只是停留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沒有與之相適應的專門的創業課程,特別是一些專業課的教學不能夠及時反映本學科最新發展動向,使學生不能開闊視野和進行創新性思維。

(五)創業實踐師資問題

創業實踐成功與否與教師的教學水平、工作經驗息息相關。特別是從事創業實踐的教師除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外,更應具備豐富的創業實踐經驗,但目前從事創業實踐的教師大多缺乏實踐經驗,沒有自身創業的經歷。這也是影響創業實踐成敗的因素之一。

(六)創業實踐資金問題

經管研究生在創業過程中不乏好的創意和創業計劃,但很難有足夠的創業資金,故從社會上融資或獲取無息及貼息貸款是必然的選擇,而在我國現有的環境,缺少風險投資公司,研究生較難獲得必須的資金,即使能獲得風險資金支持,也大多是高新技術行業。

三、經管研究生創業實踐模式的建構

(一)搭建校內創業實踐平臺

定期舉辦創業計劃大賽、創業者學術講座和創業培訓。國外及我國的創業實踐活動大都起源於創業設計大賽,實踐證明這是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見效快、收穫大。經管研究生在創業作品的設計過程中,會綜合運用各種知識,查閱大量的資料,其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鍛鍊。定期請一些創業成功者舉辦學術講座,分析其成功與失誤的原因,爲經管研究生提供借鑑。同時,也可定期請政府官員、企業名流來學校講創業的程序及環境,可以專門舉辦創業培訓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

利用校內資源建設創業實踐平臺。高校經濟管理學院的研究所、實驗室應向各方向的經管研究生開放,使學生了解學科前沿,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同時接納一部分優秀學生參加跨專業的課題研究,有利於研究生創業實踐能力的提高;利用校內資源組織經管研究生進行創業體驗,成立其自主管理、自主經營的管理諮詢或資本運作服務公司,或建立家教部等實體,在導師指導下,讓研究生在實體中處於主體地位,體驗創業全過程,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

(二)創建校外創業實踐平臺

創業涉及的精神、知識能力及經驗等條件,無論對導師還是經管研究生來說,還是對教學科研活動來說,都離不開與社會的結合。因此,建設創業實踐校外基地也非常重要,故高校可在儘可能多的企業創立經管研究生創業實踐(或實習)基地。

建立“產學研”結合的實踐模式。“產學研”實踐(教育)模式的建立有利於克服高等教育脫離實際的弊端,使高教發展與經濟增長形成良性循環,實現高教從科研到教學到生產,從出成果到育人到生產效益的一體化。高校在實施創業實踐的過程中,要走校企聯合的模式,高校在企業創立研究生創業實踐(或實習)基地,可加強企業同高校、科研院所緊密結合。其採取委託、聯合、短期進修、聘請講授等多種途徑,構建社會化的絡,可形成學校、企業和社會相互連通的學習援助系統。作爲經管研究生,可在戰略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營銷管理等方面獲得實踐經驗。

經管研究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創建創業實踐校外基地,可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經管研究生到政府、企業、農村等地參觀考察,使他們瞭解社會、瞭解市場,加強其感性認識,深化其理性認識。同時可針對創業熱點及相關經濟環境開展市場調查,在調查中瞭解實際並進行自我教育,更理性地修正其創業目標。同時,高校可與社會取得多方位、多渠道的聯繫,從而使經管研究生能根據社會需要進行自我創業的發展與提升。

綜上所述,隨着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及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創業時代呼喚具有過硬素質的經管人才加入到創業的大軍,而創業實踐是提升綜合素質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高校必須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在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理解創業型人才培養的深刻含義,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把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創業型的人才作爲重要任務來抓。同時,經管研究生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找準市場切入點,實現創業夢想。

參考文獻:

1、張明林,關小燕。大學生創業素質結構及其評價體系初探[J]。商業時代,2008(16)

2、吳起華。高校創業教育中的社會實踐模式[N]。中國教育報,2005-6-16

創業與就業的論文 篇二

1引言

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我國高校開始大量擴招,高等教育的大衆化、普及化趨勢日益明顯,這最終導致應屆畢業生的總體規模不斷增長,據教育部預測,我國2014年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約爲727萬人,在城市勞動力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凸顯。目前,自主創業已經成爲解決大學生就業困難和大學生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一個重要途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提出了學習的“第三本護照”,即創業能力,要求把創業能力提高到與目前學術性和職業教育同等的地位。儘管大學生創業能爲實現個人夢想和提升自我發展能力提供了契機,但是社會各界人士依然對大學生、尤其是在校大學生的創業行爲持懷疑態度,其中有代表性的觀點爲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目前的社會大環境是否適合大學生創業?相應的扶持政策是否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其次,大學生儘管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素質,但社會閱歷和人脈關係網淺,其創業成功的概率是否比其他類型創業者高?再次,部分在校大學生在學習之餘就開始創業活動,能否保證學業的順利完成?有限的時間是更應該投入到專業知識的學習中去還是學習與創業能夠兼顧?爲了詳細瞭解目前大學生創業相關問題,課題組選取了九江本地的九江學院、九江職業大學、九江職業技術學院等幾所高校,並採用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了問卷調查,共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90份,除去數據不完整的問卷,最終獲得有效問卷285份。調查內容包括性別、年級、學歷、專業、創業興趣、選擇自主創業的因素、創業存在的障礙等。

2大學生創業意識的現狀

2.1九江高校大學生創業意識較強

調查結果顯示,有59%的大學生表示對創業感興趣,明確表示沒有創業意願的大學生所佔比重比較低,僅有15%,這說明九江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比較強,而在有興趣開展自主創業的學生中,男性大學生佔85%,女性大學生佔15%,這說明性別因素對大學生創業意識有着強烈的影響。對於“當創業和學業發生衝突時應該如何選擇”這一問題,有69%的被訪者選擇邊學習邊創業,剩餘31%的被訪者選擇了找人代理業務,沒有任何被訪者選擇休學創業或徹底放棄學業去創業。這表明,更多的被訪者還是更願意選擇先完成學業,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和取得畢業證書較之自主創業還是更能提供給他們一個穩定的就業機會,九江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具有一定的理性。

2.2九江高校大學生創業目的比較明確

本次調查關注了大學生選擇創業的原因,調查結果顯示,有48%的大學生認爲“創業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價值”,有30%的人表示“創業成功能使自己和家人的經濟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認爲“創業能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的比重約佔被訪者的14%;完全是爲了挑戰自己的能力而選擇創業的比重非常低,僅佔8%。總體而言,九江地區高校的大學生創業目的比較明確,絕大多數大學生選擇創業的首要目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或直接解決自身就業問題。

2.3九江大學生創業存在很多障礙

對於“你創業的最主要障礙是什麼”這一問題,約44%的被訪者選擇了沒有物質、經濟基礎,28%的被訪者選擇了與學業有衝突,14%的被訪者選擇了沒有好的創業方向,6%的被訪者選擇了創業團隊難以組建,有8%的被訪者還選擇了其他因素,而沒有得到家人或身邊人支持這一因素則沒有人選擇。由此可見,良好的物質、資金支持是阻擾大多數大學生創業的主要因素,“沒有得到家人和朋友支持”這一選項沒有被訪者選則說明現在的大學生自主創業普遍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2.4九江大學對創業必備素質的認識比較清晰

85%的被訪者認爲其應具有較好的組織、領導能力,70%的被訪者認爲其應善於交際,60%的被訪者認爲其應具備吃苦精神,55%的被訪者認爲其應該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有60%的被訪者認爲其應還具備專業的知識背景,只有25%的被訪者認爲其應具備創新意識。由此可見,九江地區大學生普遍對於創業者必須具備的素質有比較清醒的認識。

2.5九江大學生創業行業的選擇多樣化

到底該選擇什麼行業進行創業是每一個想創業的大學生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爲此本次問卷調查設計了“如果創業,你會選擇什麼行業”的問題,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受訪者表示會選擇與自己本專業相關的行業進行創業,其比重佔到45%,這說明大部分大學生還是努力想把專業知識變成自己創業的“武器”;而明確表示會選擇與自己所學專業不相關的領域來創業的比重也佔到30%左右,這說明大學生創業的行業選擇日益多樣化,已經超出了專業的限制。

2.6九江大學生對創業外部條件有充分認識

大學生創業成功也需要具備一定的外部條件,通過本次調查,我們發現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爲創業必須具備一定的資金支持,其比重爲85%;認爲應有廣泛的人脈關係的受訪者佔到70%;另外,有65%的大學生認爲具有一個良好的創業團隊也是創業成功的條件之一,還有35%的大學生認爲“良好的經濟形勢”也是創業成功的重要外部保障。選擇”應有一定的辦公場所”的大學生比重非常小,僅佔12%。由此可見,“資金支持”、“經驗和社會關係”、“良好的創業團隊”是九江在校大學生普遍認爲自主創業時需要的外部條件。

3對策與建議

通過爲期三個月的深入調查和訪談,我們掌握了九江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業的基本情況,總體來看,大學生對創業形勢還是比較樂觀的,多數同學也願意去嘗試創業,當然在大學生創業時也暴露出職業素質低、社會經驗不足、財力不足等問題,爲此,本文從大學生本人、高校、政府三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3.1大學生應根據社會需求和自身興趣來選擇創業的行業

經濟學的一般原理中有一條就是“需求決定供給”,大學生考慮創業的行業選擇也必須遵循這一規律,只有在充分考慮社會需求的前提下去選擇相應的行業創業才能增加成功的概率;另外,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行業,有句俗語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毫無疑問,選擇創業時最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那一行業,這樣自己做起事來也能夠事半功倍,不至於創業到一半時自己先放棄了。

3.2學校應該加強對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素養的教育

九江的高校已經對創業教育有了足夠的認識和重視,以九江學院爲例,學校每年舉辦各類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成功創業人員的經驗交流會等活動,並且將“就業與創業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納入必修課,積極鼓勵學生堅持創業與就業相結合、與地方經濟相結合,提高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成功率。

3.3政府要完善大學生創業的相關扶持政策

政府應該在扶持大學生創業中承擔一定的責任,可以通過稅收優惠、小額貸款、簡化登記手續、表彰獎勵、設立更多的民間風險投資基金等方式來支持大學生創業,以解決大學生創業普遍面臨的創業資金不足、融資難等問題。

創業與就業的論文 篇三

摘要:

實施以創業帶動就業戰略,既是促進我國新時期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就業增長的主發動機,也是我國新時期推動就業促進工作的有力抓手。目前我國的創業帶動就業工作已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政策環境、落實以及服務等方面仍有待改善。對此,要不斷加強五大體系建設;制定有針對性的專項創業計劃和措施;強化創業培訓的有效性,提高創業服務效率;完善和落實重點扶持政策,建立創業帶動就業的長效機制;加強對推進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的宣傳。

關鍵詞:創業論文

近年來,高職院校畢業生基數不斷增加,而經濟的發展速度無法支撐現如今的畢業生就業。因此,解決高職院校畢業生合理就業的問題具有構建穩定社會、發展經濟的重要意義。

創業帶動就業

國家爲鼓勵高職院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興辦民營中小企業而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通過簡化辦理手續、程序,減免稅費、支持貸款、相應補貼等措施而實現。創業帶動就業這一發展戰略明確要求,它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高職院校畢業生自身的就業問題,同時還提供給其他就業者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整個產業的高效益;它體現的是靈活、主動的就業。實現創業帶動就業具有戰略性意義。

就業策略與人才培養

加強新型就業理念培養 全面提倡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戰略就是要轉變傳統教育觀念,建立科學的發展新思路,創新制度、清晰思路,培養符合當代國情的創業價值觀和實踐觀。在科學管理的基礎上,通過引進新型科學理念,創新科學建設,結合校內學科平臺發展培養人才,積極研發新型的創業教育新模式。一方面通過社會各界資源與學科教育、實踐相結合,大力開展學科建設、開發新型教育模式;另一方面通過教師教學引導,烘托創業新理念的學習氛圍,帶動學習創業文化的積極性。培養創新性文化氛圍,同時協助構建完善的創業教育支持體系,能夠更好地促進創業帶動就業。

創業能力的培養與檢驗 第一,組織科學活動,弘揚創新精神。培養新型就業理念,轉變傳統觀念,秉承科學創新精神,通過培養科技創新能力,最終達到創業教育體系支持創新教育目標的實現,最大化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潛力在不同的科技活動項目競賽中得到檢驗與夯實。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關心時事,使學生能夠積極參加各種專業學術講座,通過多方面的知識積累,能夠更好地開闊眼界,拓展思維,培養學生綜合性的創新能力。

第二,實踐檢驗理論,強化綜合創新能力。學校的領導和教師能夠給予足夠的重視與支持,結合社會各界資源的整合,鼓勵學生組織開展不同課題的研究項目競賽,創業計劃競賽,校園科研活動。一方面,積極參與競賽的學生綜合運用併發揮自身優勢,協同團隊合夥人共同討論學習,在整個創業計劃競賽準備、演練、參賽、最終取得成果的這一系列過程中,不僅鍛鍊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知識綜合運用能力、演說能力、設計能力,同時團體意識與演講能力也一併得到提高,增加了學生創業的勇氣與信息,提高了創業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協作組織競賽活動開展的同學,與教師研究各類相關競賽課題的選定,能夠學習到不同技術領域的知識,促進自身系統化知識的形成,加強了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學習創新能力。

創業競賽活動爲學生之間經驗交流、培養團隊意識提供了平臺,使得努力創新、培養創業學習氛圍更加廣泛。學生們靈活運用各方面知識的能力得到提高,更爲重要的是,學生們在過程中收穫的經驗與不足。競賽不僅是一個競技合作的活動,同時可以檢驗同學們綜合性創業能力的水平,在項目真正得到實現之前及時修正不足,爲以後能夠更好地實現項目打下基礎。

創業型人才的着重培養 積極完善創業支持體系的構建,就是要培養創業者,而優秀的創業型人才是創業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努力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發展戰略,需轉變創業觀念,加強創業科學理論教育,建立一種有效的創業支持體系,形成創業型人才培養機制。

政府支持 爲鼓勵高職院校學生創業,國家出臺了相關扶持優惠政策,但由於創業受到啓動資金的籌劃限制,部分地域由於受到區域環境經濟影響,導致政策支持不到位,導致了創業的開展的滯後性。國家的支持與推動作用對高職院校的學生創業十分重要,因受到宏觀經濟結構的影響,導致全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同,創業教育的發展以及創業政策的落實受到區域限制。各項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可以在各地區充分落實,以貫徹實施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戰略,增加爲學生免費提供項目風險評估與指導的中心,也有利於規避風險,提高創業的成功機率。

高職院校的學生因教育程度較低,知識理論相對不夠成熟,在與大學生競爭就業的過程略顯劣勢,但是憑藉着自身專業知識強、擇業期望較低且穩定的優勢,實施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策略,可以大力地解決高職院校就業難的問題。

因此,高職院校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結合當地政府要求的政策情況,制定與經濟社會相適應的發展道路,不斷學習探索,建立支撐培養專業性人才的創業教育機制,能夠把創業教育落實到更高的層次,最終實施“以創業帶動就業”這一發展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