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生就業規劃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就業規劃論文精品多篇

學生就業論文 篇一

大學生就業論文例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逐年持續高速發展。與此同時,伴隨着世界經濟危機和全國高校擴招的影響,每年應屆畢業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是人們關注的熱點,爲大家分享了大學生就業論文,歡迎借鑑!

摘要: 隨着在高等教育日益大衆化的今天,大學生就業的形勢相對來說較爲嚴峻,據統計 年的大學畢業生數量將會達到歷史新高的 727 萬。而貧困大學生在高校中佔有較大比例,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貧困大學生其先天的人脈資源和社會資源本就不如其他的競爭者,這使得他們往往在就業的競爭中處於劣勢。

關鍵詞: 貧困大學生; 就業; 對策

我國高校畢業生有 20% 來自貧困家庭,伴隨着就業難的社會現狀也就出現了貧困大學生就業難這個現象。由於他們的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社會資源匱乏,導致他們在就業方面成爲弱勢羣體。貧困生對工作的機會是非常渴望的,他們大多數出身貧寒,希望自己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來在經濟上幫助家庭[1]。這使得他們的期望值比較高。尤其是近幾年來貧困大學生人數大量上升,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高校貧困大學生就業形勢顯得越發嚴峻。

貧困生就業難這個問題,已經成爲政府高度重視的問題。本文通過對貧困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現狀進行分析,試圖尋找應對方法,幫助更多的貧困大學生解決就業難這一問題。

1、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貧困大學生主要是指靠低保維持生活,零就業家庭中的子女。貧困家庭與非貧困家庭有着天壤之別,他們的貧困不僅表現在經濟方面,還表現在機遇少,社會資源匱乏,甚至產生心理上的貧困。許多貧困生的就業觀和自身素質都是有一定不足,這些是導致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他們在求職過程中,不僅會遭遇到普通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還有可能遇到來自社會的不公平[2]。這無疑使貧困大學生就業這一問題更加難上加難。貧困大學生面對這樣的社會問題時,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擺好心態,通過提高自身素質、強化專業技能,憑藉自身的實力成爲優秀的人才。

1. 1、就業期望值較高

就業期望值較高主要表現在,都市情節嚴重。大部分貧困生生長於農村,卻在城市上大學,他們更加希望可以用好的工作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非常向往在城市裏工作,農村與城市的差距非常大,兩極分化相當明顯,這就導致很多貧困生,希望通過自己的工作留在城市。然而有的學生,其專業條件和自身條件並不適合於城市中發展,但是卻一味的將目光投放於城市,認爲離開了城市便離開了滋潤的沃土,甚至有的貧困生會想一步登天,殊不知農村地區在其專業上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樣就造成了學生們普遍期望值普遍較高的問題。就業期望值較高也表現在,擇業預期過高。有很大一部分貧困生把他們的就業目標定在高薪外資企業,有社會地位並且穩定的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上。但是這些崗位競爭激烈,具有一定的侷限性,他們是千里挑一、百裏挑一,並不是僅憑有就業激情和較好的學習成績就能勝任的[3]。優勝劣汰,這就是殘酷的事實。而很多貧困生接受不了這一現象,使得他們深受打擊,並且他們本身落後的就業觀讓他們錯失了不少就業的機會,成爲失業中的一員。他們的就業期望值與現實的生活有很大差距時,一些貧困生就會自暴自棄,失去了自己就業大好時機。

1. 2、貧困生的就業心理

當前,部分貧困生的就業觀存在着從衆,模仿、攀比三種心理。求職者對就業單位的瞭解僅限於網絡、電視等媒體,對就業單位的瞭解,渠道有限,內容很少,缺乏客觀性,並不瞭解用人單位的實際情況,這是貧困生就業存在的另一重要問題。貧困生大部分出生於農村,對社會了解較少,很多東西都是通過同學介紹才知道,但是他們在表現上總是掩飾着這種社會閱歷的不足,平時與同學的接觸和掩飾自己的不足,導致他們會表現出與其他同學一樣的就業價值取向。他們單純的認爲經濟條件好的同學會去好的用人單位,然而這種想法是片面的,用人單位招聘人員主要看的是能力。此外,貧困生就業時也存在攀比的心理,本身他們在家庭經濟狀況上就不如其他人,一些貧困生會不考慮自己的實際狀況,而去選擇比其他人更好的工作單位。

1. 3、綜合素質的欠缺,導致競爭力下降

貧困生主要來自於農村,他們的教育資源相對落後,一些貧困生的主要的認知度就在於要學習好考上大學,遠離農村去城市生活。所以就導致他們綜合能力較差,他們普遍都是主課方面學習成績比較好,但是計算機、體育、音樂以及美術這些方面,相對來說要差很多。當前的用人單位並不只是考慮學習成績的好壞,還要考綜合素質,注重全面發展的能力以及他們的溝通能力,社交能力等。這樣就會導致他們的競爭力下降,最終造成貧困生就業難這一問題。

1. 4、經濟基礎和一定的社會資源匱乏

就業競爭壓力大的今天,不論是學生考研,還是參加人才交流會都是需要很高的費用的。求職成本比較高,也是導致貧困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貧困生家境艱苦,許多學生上大學的費用都需要向外借款,因此沒有額外的錢去負擔貧困生就業的開支。

雖然人才市場上資源配置的'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在公平競爭用人機制尚未健全的今天,也有很多人爲因素對就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很多企業會優先選用家庭背景好的學生,這也是導致的貧困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4]。

2、對貧困就業生就業難的現象提出解決方案

面對貧困生就業難這一現象,我們要找出具體有效的應對措施。因爲這類問題不僅涉及到社會經濟的發展,還影響着貧困生就業環境的改善,貧困生自身素質的提高等多方面。因此,國家、社會、學校、貧困生等方面一定要共同努力,解決貧困生就業難這一現象。

2. 1、政府方面: 加強引導和政策支持

政府應該做到加強引導,出臺相應的政策來支持貧困生就業。政府應該給予貧困大學生一些適當的照顧,比如經濟上的援助支持,爲自主創業的貧困大學生提供資金上的支持,貧困大學生的身上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如果貧困大學生肯走如基層,憑藉艱苦樸素的品質加上自身的聰明才智必定會有所作爲。同時,國家也應當努力縮減城鄉差距,減少兩極分化,強化西部地區的支教工作,爲貧困地區提供更多高質、高量的教育資源。政府也要爲貧困生提供一些適當的物質補助,只有保障了貧困生最起碼的物質基礎,才能去促進並解決貧困畢業生的就業問題[5]。

2. 2、社會方面: 爲貧困生就業提供公平的社會條件

與此同時,社會要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用人單位也要秉着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來招聘最優秀的人才。貧困生本身的社會資源就相對匱乏,因此用人單位應該儘量爲他們提供一個公平的機會。

貧困大學生就業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努力,需要各界人士的協助,在相關的社會條件上爲貧困生提供同等的待遇。在全方面的努力下提高貧困生的就業率,讓他們在社會中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2. 3、學校方面: 加強就業指導,完善就業機制

學校也應該對貧困生給予一些額外的照顧,對貧困生加強就業指導、完善就業機制,適當的增加助學金。學校一定要做好市場調研工作,積極開展各種貧困生就業指導的課程,專門爲貧困生設立綠色通道,指派專門的人員對貧困生就業問題進行輔導,調整貧困生的心理,避免使他們懷有過重的心理負擔,鼓勵他們自主創業,選擇適合自身的工作[6]。

2. 4、貧困生方面: 加強素質培養,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最後,貧困生自己也要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當前的企事業單位在招聘員工時不僅僅要求學習成績好,還對就業者的綜合素質,實踐能力,語言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有所要求,在這樣的條件下貧困生只有強化自身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獲得勝利。鼓勵貧困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團體活動,參加公益事業,報名參加興趣班等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貧困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7]。

隨着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以及政策的調整和完善,就業崗位的數量和質量也將得到相應的改善。但是面對當前高等教育日漸普及的現狀,貧困畢業生如果不及時的調整心態,不去努力強化自身的實力,將註定面對就業難這個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1]陳益純,張麗婷,林煜. 貧困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J].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 2) : 51 -54.

[2]朱理哲,鄒超榮. 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及對策[J]. 湘潭師範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 :208 -210.

[3]朱理哲,鄒超榮. 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和對策[J]. 河北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9(6) :94 -99.

[4]李昌林. 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主客觀因素及對策[J].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1) : 153 -156.

[5]秦莉紅. 試論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及其對策[J]. 西昌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 :82 -84.

[6]路平. 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微觀因素及對策分析[J].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2( 6) : 159 -161.

[7]翟雲秋,張建輝. 從社會學角度探討新時期貧困大學生不良擇業心理及對策[J]. 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1) :87 -91.

大學生就業規劃論文 篇二

大學生就業規劃論文

就業一般是指一定年齡階段內的人們所從事的爲獲取報酬或經營收入所進行的活動,就業規劃是我們大學生需要做的一門功課,我們看看下面的大學生就業規劃論文吧!

大學生就業規劃論文

【摘 要】隨着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衆教育的轉變,越來越多的青年人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隨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但是就業的形勢卻不容樂觀,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已經成爲備受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因而,就業問題的研究和解決就顯得至關重要。目前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已經較多,但是就大學生個人而言,大學生個人的就業規劃意識如何?大學生自己所做的就業準備怎樣?以及大學生自己的就業競爭力如何?大學生的就業規劃意識、就業準備和就業競爭力之間又有怎麼的關係?本論文主要圍繞着幾個問題來展開論述,試圖爲這一系列問題提供系統性的研究。

【關鍵詞】就業規劃意識;就業準備;就業競爭力

一、就業規劃意識的概念內涵

而大學生就業是指大學生在完成相關學業後獲得、並保持工作機會的行爲。提到就業規劃意識,那就不得不提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來說,職業生涯規劃所涉及的時間較長,“就業規劃”這一詞似乎更爲合適。嚴格來說,就業規劃是職業生涯規劃的一部分,主要指大學生在對自己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自身特點(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經歷及不足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校園就業市場,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就業奮鬥目標,併爲實現這一目標做出相應的安排。

因此,就業規劃意識,簡單地說就是大學生對於就業規劃的認知和態度。或者就業規劃意識是指個人對就業規劃的認知和態度,是個人做好就業規劃、就業準備的內動力。目前大學生對就業規劃仍然不夠重視,未能透徹地瞭解就業規劃的重大意義,但是大部分學生能夠較爲準確地意識到就業規劃意識的重要性。

二、就業準備的概念內涵

大學生就業準備是指大學生在在校學習期間爲未來成功就業而做的各種準備,它是他們今後獲得理想工作崗位的重要條件和基礎。廣義的就業準備既包括未就業者爲了能從事某種職業或獲得某種職位,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所做的就業準備工作,又包括已就業者爲了進一步做好本職工作,或改換職業所進行的準備工作。狹義的就業準備是指未就業者未來能從事某種職業,或獲得某種職位,在一定階段內所做的準備工作。[1]本文更傾向於就業準備是指大學生在就業之前,爲了實現最佳職業目標或贏得較滿意的工作崗位而進行的知識、能力、心理、個人規劃、政策形勢等方面的預先安排或籌劃行爲。

大學生的就業準備不僅僅在大學最後一個學年進行,而是貫穿在整個大學的學習過程中。大學生的就業準備主要包括就業心理準備、綜合素質和能力準備,其中又包括基本素質和能力,如認知判斷能力、文字口頭表達能力、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術的能力及人際溝通與協作能力;專業素質能力如專業基礎知識的準備和專業實踐能力的準備;特殊素質和能力。

三、就業競爭力的概念內涵

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主要是指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具有戰勝競爭對手找到適合才能發揮和實現自身價值的適當工作崗位的能力,即全面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的能力。

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可以歸結爲三方面的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是畢業生可持續就業的一種發展能力,是畢業生的知識積累或素質養成達到一定水平,具備可自主開發、能動挖掘的潛能。它是一種隱形素質或能力。基礎競爭力:是指大學畢業生能承擔並完成某項社會工作所需的各項基礎能力的綜合,是畢業生就業過程中馬上能被用人單位發現和認可的能力或素質,它是一種顯性的因素。環境競爭力:是包括來自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面在內的系列外部因素,它是催化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條件。

需要指出的是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不同於大學生就業能力,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要,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2]就業競爭力是就業能力和競爭能力的綜合。

四、思考與建議

大學生的就業規劃意識、就業準備和就業競爭力三者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大學生的就業規劃意識水平越高,就業準備越充分,其就業競爭力就越高;換句話說就是大學生的就業規劃意識和就業準備與就業競爭力成正比例關係。就業競爭力高的學生就個人而言,一般也是綜合素質比較高的學生,普遍具有高學歷,來自重點院校,熱門專業,具有相關資格證書,社團經驗與實踐經驗豐富等特點。就業競爭力高的大學生往往很早就開始了就業準備,包括自己的就業目標,就業心理和就業手段等多方面的準備。

基於此,當前大學生應該增強就業規劃意識,提升就業準備水平,才能提高就業競爭力。

(一)增強大學生就業規劃意識,提高就業規劃水平

1.從大學生自身來說,大學生應該重視就業規劃,主動探索和正確認識自己,分析把握自己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職業目標和職業價值觀,並及時與老師、家長、同輩保持良好的溝通,由此來制定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

2.從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來說,高等院校應該建立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機構,積極開展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從大一至大四每一年級有不同的課程舍子,引導大學生認識職業自我,瞭解職業世界,學習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和手段,爲未來職業的自我實現打下良好的基礎。

3.從就業規劃本身來說,高校可以有針對性的開展不同的就業規劃教育。而當前大學生的就業規劃教育應該突出就業規劃目標意識和就業規劃價值意識,通過培訓、講座、個人輔導等使大學生認識到就業規劃的重要性是當務之急。同時,這裏所說的針對性主要是指針對不同性別,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家庭背景,等等開展就業規劃輔導和教育。

(二)強化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提升就業準備水平

1.加強大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大學生的基本能力包括較強的團隊協作能力,高度的責任感,說服他人的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善於學習的能力,創新的能力,高度靈活的應變能力和較強的組織能力。   2.加強大學生求職能力的鍛鍊。求職能力主要是指主動適應市場需求的能力,積極參與競爭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果斷決策的能力。

3.正確評價自己,包括自身的能力,性格,興趣愛好等,對自己的優缺點有深刻的評價,取長補短,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培養自身的能力和發展。

4.關注就業市場,瞭解職位信息,確定就業目標;明確將來就業傾向的單位性質,工作內容等基本要求;瞭解自己心儀單位的用人標準。

5.加強就業技巧的學習,如撰寫、製作及投遞簡歷、職場基本禮儀,整理儀表儀容,面試技巧等。

(三)加強高校就業指導,促進就業指導的專業化和全程化

就業指導是增強大學生就業規劃意識、提升就業準備水平、提高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高校要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繫,主動走訪用人單位,徵求他們對人才培養的建議;其次,聘請職業指導專家,人力資源專家進校,通過專題講座,案例分析,經驗分享和麪對面諮詢,使學生了解更多的有關就業信息,擇業技巧,職業道德和社交禮儀等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找準自己的位置;再次,優化校外實習基地建設,通過校外實習,培養學生溝通能力、敬業精神、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積累更多的工作經驗甚至教訓,提高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最後,加強與校友的溝通與聯繫,校友是做好就業指導的重要資源。

(四)創造良好的外部就業環境,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政府有關部門制定規範、完善的就業教育政策、制度、措施,是提高我國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保障。包括大學生就業的鼓勵政策、人才合理流動政策、戶籍管理制度、人事檔案制度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等。同時,也要建立健全大學生失業保障制度,完善對未就業學生的在培訓計劃,真正解決大學生就業中面臨的實際困難。

參考文獻:

[1]馬志強,吳萬民。試析大學生就業準備[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01):43-44.

[2]鄭曉明。“就業能力”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學報。,25(3):91-92.

[3]樓錫錦,周樹紅,吳麗玉。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7.

[4]王麒凱。大學生就業規劃意識、就業準備與就業競爭力及其關係的研究[D].重慶大學。,4.

大學生就業論文 篇三

大學生關於就業論文

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大量高層次人才培訓,爲社會,促進社會的快速發展。然而,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不容樂觀,大家看看下面的大學生關於就業論文吧!

大學生關於就業論文

【摘要】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高校的畢業生迅速增加,社會的進步導致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大學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沒有得到明顯的提高,更有部分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尤爲嚴重,但是企業還是缺乏綜合型的人才。這就矛盾了,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企業招不到想要的人才!本文就是從大學生就業難的本質出發剖析大學生就業所面臨的形勢,深入分析大學生就業的軟肋和誤區,深刻分析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本質問題,從而客觀理性地指導大學生就業創業,爲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有利的引導。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學校教育;社會原因

導致了我國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解決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實踐問題的根本途徑,從各個角度,不同的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畢業生就業的這種現象是不是唯一可能影響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對現實社會的穩定提出了挑戰。

一、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自身的素質問題

目前,很多高校都非常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以培養綜合型人才爲目的,並採取了很多相應的教育措施。然而,取得的效果卻不盡人意。比如在政治上,一部分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政治立場不夠堅定。在思想上,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存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容易走向了犯罪的深淵。另外在專業學習上,學習能力差,創新能力差和治學的不嚴謹,少數學生學習不認真,考試作弊的陋習。

2.高校在本身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自中國的第一批入學的學生融入社會,爲我們的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逐漸改變了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龐大的隊伍。隨着全球金融危機,該地區的經濟衰退,社會並沒有提供這麼多的工作。導致突然增加就業難現象,凸顯了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其次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而我國高校所培養的人才多在綜合能力上有所欠缺,專業技能不強,很難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來。另外,由於我們的就業指導工作起步較晚,一些高校仍然傳達政策,組織信息,“雙選”一刀切階段,職業指導遠遠不能滿足就業形勢變化和就業改革的需要。

3.不規範,不健全的人才市場機制

在當今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狀況下,很多大學生爲了儘快求得一份工作,往往違背自己的主觀意願,隨意選擇工作。這樣不能學以致用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這也導致了用人單位在用人上的短期行爲,這些都是因爲大學畢業生不能及時準確的擁有供求信息。企業講究低成本,高效益,不願接受沒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生,寧願考慮那些在職培訓中的社會人員,這些因素就間接導致了大學生就業困難。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分析

1.我國勞動力總體上供過於求

高校畢業生和社會需求,高等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過渡段未配置的快速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本質整體供應的矛盾。

首先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每年擁有很多新增勞動力,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人口基數大,企業創造的就業崗位,遠遠達不到新增勞動力的增加。在這種大環境下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出現了畢業生數量急劇增加而就業崗位增長緩慢這樣的尷尬局面。其次,隨着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衆化時期,隨之高校擴招成了一種必然趨勢,然而這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高校畢業生迅速的增加。然而社會人力資源相應對大學畢業生的需要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增加,這必然就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

2.大學生就業時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羣體是個體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長過程中一個特殊的羣體,因爲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使就業問題給大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許多大學生在就業時既希望謀到理想的職業,又擔心用人單位的拒絕,這樣導致了精神上的緊張不寧,意志消沉,和行爲上反應遲鈍,無所適從。甚至還有的大學生在就業時顯得過於急躁,整個就業期情緒始終處在亢奮狀態,常常心急如焚,東奔西走,希望找到合適的工作,但又缺乏就業形勢的理性思考,做了很多吃力不討好的事。這些心理問題無疑給大學生在就業時帶來不利影響,使得他們面臨着現實生活和心理的雙重壓力,給就業率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3.用人單位盲目設置的各種條件

大學生就業困難很重要的原因是用人單位對工作經驗要求嚴格,許多用人單位都要求求職者擁有多年的工作經驗,對於這種狀況很多大學畢業生往往因爲工作經驗不足致使理想的工作失之交臂。而且很多企業沒有想過長遠的人才戰略,一味追求名牌大學,高學歷,不考慮用人爲才,僅僅以這些硬性規定,將很多畢業生拒之門外。

4.企業缺乏培養人才得長效機制

隨着這些年經濟的發展,自主擇業已經成爲當今大學生的一種潮流,但是還是有一些因素是大學生就業的'攔路虎,如檔案、戶籍等。部分企業招聘的時候以不是本市戶口而把求職者拒之門外,很多大學生因此與工作無緣。在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這一社會現狀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我們必須對就業現狀做出針對性的剖析,然後調動社會各層多種力量,對他們多多關注,做出多方努力。針對大學生就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有目的和針對性的將各種措施和方案實施下去。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對策

1.大學生自己做出調整和努力

首先,放低姿態,確定新的就業觀。大學生應該放棄“社會精英”的複雜的現實,建立就業流行的看法,有許多空閒的位置,小城市,村莊和社區中的其他地方急需人才,應該建立一個基層的意識,職業意識到基層行使其挖掘潛在的鬥爭意識。數據顯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僅僅530萬,擁有了580萬,達到了630萬人,畢業生人數已超過650萬人,”而社會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卻增長緩慢,這種狀況對大學生就業的形勢非常不利,迫使大學生就業走向大衆化。對於這種情況,大學生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質,掌握就業的主動權。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畢業生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過硬本領,以便採取主動,在就業競爭中尋求自己的理想的工作。其次,大學生可以選擇自主創業,以自己的專業技能謀求發展。這就要求大學畢業生擁有敏銳的眼光,瞄準商機,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來緩解就業的壓力。不僅帶動了社會的經濟發展,也給更多了求職者創造了就業機會。

2.建立健全學校辦學機制,努力提高學校辦學質量

爲迎合市場要求,高校應合理調整學科結構和專業設置,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這支隊伍,不僅能夠提高從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專職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同時,也積極吸收了大量專長的老師到就業指導的隊伍中來。它以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師隊伍化、教學機構完善化、教學管理規範化和學科研究先進化爲目標, 能夠全面加強就業指導課程建設,這樣,不僅打破了應屆畢業生的侷限性,也將就業指導工作貫穿於大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

3.完善政府服務職能

首先,政府應規範就業市場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並逐步納入法制系統工作的畢業生,和規範化的軌道。這樣,就能夠消除畢業生在就業方面的歧視,從而打破了由於戶籍制度造成的市場分割問題。其次,政府應該鼓勵大學生投身西部,對到西部縣以下基層單位和艱苦邊遠地區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實行來去自由的政策,戶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據本人意願遷往西部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滿5年以上的,根據本人意願可以流動到原籍或除直轄市以外的其他地區工作,一旦落實了接收單位的,接收單位所在地區應准予落戶。這樣,不僅維護了社會的穩定,也體現了國家“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另外我國也應制定相關的政策,鼓勵大學生投身基層實現就業,鍛鍊成才。對此政府還應建立高校畢業生失業保障和培訓機制,不僅大大降低了畢業生的失業率,也讓我國的寶貴人力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4.網羅校友資源,多渠道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

當代大學生就業將成爲我國面臨的最嚴重挑戰之一,社會已構成各種形式,爲大學生提供職業學校,中介機構,媒體多渠道的職業指導模式,通過不斷的指導和服務,繼續探索新模式的大學就業指導已開闢了廣闊的空間針對專業特色,利用校友、老師的資源,有針對性的進行相關專業的小型專場招聘會,以便使畢業生能夠學以致用,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總而言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爲正被就業壓力困擾的大學生提供解決的方法,才能幫助他們走向一條穩定的道路,從而選擇一個更好的未來。我相信,通過政府、學校以及社會共同的努力和幫助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是能夠妥善解決的,高校畢業生必然實現充分就業。活躍的生產力作爲中國龐大的人口和廣闊的勞動力,高校畢業生,在各自的工作崗位,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春雷。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吉林大學,.

[2]孫雪菲。我國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比較研究[D].瀋陽航空工業學院,2010.

[3]周立。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實現過程中的社會支持研究[D].西南大學,2010.

[4]馮彩虹。淺析當代大學生就業形勢[J].榆林學院學報,2010,04.

大學生就業規劃論文 篇四

大學生就業規劃論文

一、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

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

目前,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這一方面來自於擴招帶來的大學生畢業數量的絕對增長,一方面來自學校就業指導部門指導滯後,停留在只爲畢業生提供單一的就業指導,缺乏全面的系統指導三是大學生對個人和職業瞭解不夠,沒有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據中國人民大學近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目前52.9%的高校在大四才進行就業指導,只有17.6%的高校從大一就開始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僅爲就業準備的就業指導顯然不能滿足大學生就業的需要。由於大學生很少接受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也很難將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用於個人職業發展需求上。問卷調查顯示,205位大學生中不知道、不瞭解職業規劃理論的有125位,佔61.3%。這種狀況不利於大學生就業。

2.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

職業生涯規劃又叫職業生涯設計,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鬥目標,併爲實現這一目標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西方國家的就業指導從學生上國小開始,其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完全意義上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應是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爲中心的全方位的就業指導,即與學生的個性相結合,與社會的發展需求相結合。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其對大學生樹立職業理想,瞭解自我及職業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二、以職業生涯規劃促進大學生就業指導

(一)豐富就業指導形式

傳統的就業指導限於就業服務,側重就業政策、面試技巧等,強調就業觀的重要性,屬於被動的感知,很難體現學生的主動參與,遠離職業生涯規劃。因此,應建立職業生涯諮詢室,爲學生提供職業生涯諮詢服務。職業生涯諮詢是學生心理輔導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解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實際問題。同時,還應建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網站,提供求職、擇業信息,論壇交流等,引導學生根據職業規劃的需要,有選擇地利用網絡資源。

(二)規範就業指導的內容

常規的。就業指導內容侷限在政策性的指導,缺乏深入的人力資源開發和職業生涯規劃,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爲本”的“個性化發展”教育理念, 也不可能實施科學的就業指導,

因此,我們應該在充分認識職業生涯規劃重要性的基礎上, 積極創造條件開設專門的課程。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讓學生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知識與策略。

(三)完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

1.構建職業生涯教育體系

目前,大多數就業指導只針對畢業生,對非畢業生以及就業之外的環節缺乏指導與幫助。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要貫穿大學教育的全過程,針對不同年級明確目標,突出重點,逐步形成比較完善的職業指導體系。對於大一新生,應着重就業形勢的認知及職業生涯的認識和規劃,對於大二、大三學生,應着重基本技能的培養,讓他們對涉及就業方向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特長和技能。同時還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使他們接觸社會。對於畢業生,側重就業形勢、政策、方針的宣傳和擇業技巧的指導,做好就業前的心理調適,從容面對挑戰。

2.建立科學的測評體系。

大學生只有對自我進行科學的測評、客觀的評價,才能冷靜地設計自己的職業,確立正確的職業定位和發展目標。因此,建立科學的測評體系是非常重要的。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我們可以借鑑國外通行的某些測評項目和方法,再結合本校實際,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測評體系,教育和幫助學生實事求是地找出自己的優勢,並正視自己的不足。

3.加強專業化隊伍建設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隨着社會的發展,對理論和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這需要學校培養一支專業化和專家化的隊伍,爲學生提供符合個性發展需要的職業規劃。一方面,要加強對就業指導中心教師的專業技能培訓,使他們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和程序,使其向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要通過引進心理學或從事職業研究的專業人士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這些專業人士不僅能夠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生涯規劃指導,而且還能幫助他們制定實際的職業生涯規劃。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指導不僅是指導大學生如何找工作,而是要指導學生如何根據個人特性進行職業選擇,更注重幫助學生髮現、培養自我潛能與創造力。因此,在當前的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應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使大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職業發展方向進行學習,在順利進入人力資源市場後,能持續穩定的發展自己,貢獻社會。

參考文獻:

[1]徐獻紅,加強職業生涯教育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經濟師,.8

[2]賴新華,加強和改進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思考第,茂名學院學報,2007.5

[3]摘自中華英才網

[4]杜生民,論職業生涯規劃在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的作用,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2

大學生就業論文 篇五

題目:新時代下大學生“慢就業”的辯證分析。

【摘要】作爲對應屆大學生畢業後一段時間內暫時延緩就業狀態的客觀描述,“慢就業”可以分爲積極“慢就業”與消極“慢就業”。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經濟結構轉型與產業升級影響“慢就業”,大學生與家長就業觀念的積極嬗變推動積極“慢就業”。高校教育方法與專業設置的滯後,畢業大學生供需結構性錯位、大學生職業認知與就業觀念的偏差等因素綜合造成消極“慢就業”。“慢就業”不僅是大學生的事情,也需要政府、高校、新聞媒體、家庭等各類主體的協力,以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鼓勵大學生積極“慢就業”,脫離消極“慢就業”。

【關鍵詞】大學生;積極“慢就業”;消極“慢就業”。

新時代下,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新的階段性特徵,進入了強調提質增效、優化升級的新常態,就業作爲國家全面發展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出現了一定的新特徵、新現象,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慢就業”就是對當前就業新形勢的一種反映。就業事關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大局,國家“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就業工作首要位置”,客觀分析大學生的“慢就業”現象,合理對待大學生“慢就業”,對大學生的就業及就業指導工作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何爲大學生“慢就業”?

代際更迭中的90甚至95後大學生與以往不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慢就業”。所謂“慢就業”是指,一些大學生畢業後既不打算馬上就業也不打算繼續深造,而是暫時選擇遊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等,過一段時間再就業的現象。麥克思研究院調查顯示,2016屆未就業本科畢業生(6.9%)中,有23%不求職不求學,高職高專院校未就業畢業生(8.1%)中有38%不求職不求學。國外與“慢就業”相像的有間隔年“gap year”,指高中生畢業之後,脫離一般的學業或就業軌道,利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參加旅遊、志願服務或者留學等活動的現象。

我國的“慢就業”指涉的對象是大學生以及大學生就業,作爲伴隨社會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新的就業觀念,“慢就業”並不爲社會上大多數人知曉,對大學生“慢就業”的探討有着不同的聲音,有的認爲“慢就業”是遮蔽問題麻痹大衆的浪漫造詞,不易盲目效仿,有的認爲大學生“慢就業”沒什麼不好,應爲大學生就業觀念鬆綁,溫與看待“慢就業”。

“慢就業”是對大學生畢業後暫緩就業的一種反映,是客觀的狀態,需要理性辯證看待。“慢就業”

既然是對大學生畢業後職業決策的一種客觀描述,就可以分爲積極的“慢就業”與消極的“慢就業”。如果大學生在畢業後不立即選擇就業,而是在爲時不長的時間裏選擇遊學、支教或者創業考察等方式體驗生活,思考職業道路,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長與價值觀規劃人生方向,這種主動的“慢就業”可以稱爲積極的“慢就業”。積極“慢就業”立足當前,着眼長遠。如果大學生畢業後藉着遊學、陪伴父母等幌子逃避競爭,遲遲不肯進入職業市場,可以稱爲消極“慢就業”。還有一部分學生是面對嚴峻的就業壓力,暫時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不能立即就業,也可以稱爲消極“慢就業”,這是一種被動的延緩就業狀態。

二、大學生“慢就業”的原因分析

當前關於大學生“慢就業”原因的研究主要是分析消極“慢就業”的原因,而不同類型的“慢就業”有着不同的原因,應具體對待,區別分析。

(一)積極“慢就業”的原因分析。

積極“慢就業”更像間隔年,這種最初發源於英美等發達國家的現象,一般在經濟高速增長、社會步入現代化進程後出現,有研究指出間隔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獨立性,培養學生的理性思考與社會參與能力,增強學生的未來就業能力。隨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部分家庭可以爲大學生在校以及離校後生活提供一定的經濟支持,保證孩子畢業離校後有基本或者豐裕的物質基礎,爲孩子選擇“慢就業”提供經濟保障。經濟發展不僅體現在家庭收入的增長上,也體現在產業結構與就業形勢的變遷上,我國的產業佈局日漸完善,除了傳統的產業之外,信息、生物、互聯網等新業態發展迅速,新型職業不斷涌現,爲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職業選擇,面對多樣化的職業,應屆畢業大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也需要一定的選擇時間。根據職業搜索理論,勞動者進入勞動力市場時掌握的勞動力市場信息是不完全的,勞動者爲了找到滿意的工作需要花費時間蒐集有關報酬與工作崗位的信息,需要一定的職業搜索時間,當職業搜索時間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時,勞動者應繼續蒐羅,直至收益與成本相等時停止經濟條件較好的大學生畢業後面對衆多的職業選項,不立即就業,在合適的時間進行職業搜索也是一種理性。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伴隨的是人們觀念的變化,大學生在就業時更加個性化,更加註重個人興趣與價值,在畢業之後不是立即就業,而是希望在一段時間的社會體驗過程中提高領悟社會的能力,尋找自我價值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點,支教、創業考察或者遊學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實踐與發掘自我的過程。在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背景下,有餘力的家長尊重孩子的選擇,爲孩子提供擇業或者創業考察的便利,本身也是一種觀念的嬗變。

(二)消極“慢就業”的原因分析。

人們觀念的變遷往往與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的節奏並不同步,家庭經濟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可以是一把雙刃劍,部分學生畢業後啃老,逃避就業,逃避競爭。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結構面臨着轉型升級的壓力,部分落後的產業與產能需要淘汰,產業升級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大學的教育帶來了挑戰,部分大學的專業設置不能根據時代的要求進行及時調整,這會影響大學生就業,導致一些大學生不得不被動“慢就業”。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適應新業態對大學生素質技能的新要求,外加部分大學的就業指導教育脫離實際,引導不足,都會造成大學生畢業後面對嚴峻的就業市場無所適從。據有關調查,本科畢業生認爲母校的教學最需要改進的地方爲“實習與實踐環節不夠”(68%),“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46%),“課程內容不實用或陳舊”(41%)。

高等教育改革之後,每年畢業的人數逐年增加,“最難就業季”一詞從2013年開始年年提,2017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795萬,數衆多的大學生對我國的勞動力就業市場是一種挑戰,而部分大學生畢業之後目光鎖定公務員、國企、銀行、外企等穩定、聲望高的職業。與此同對,部分中小企業、新興產業與創業公司卻門可羅雀,招聘不到人,這種結構性問題造成的大學生消極“慢就業”。說明當前部分大學生就業觀念與職業認知存在一定的問題,對自我與就業市場認知有偏差。而職業認知能力越差,就越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對找到滿意工作失去信心,要麼自高自大,確定過高的就業期望,這些都不利於實現就業。另外,當前選擇“慢就業”的大學生多是90乃至95後,這些人中許多是獨生子女,在家父母關懷備至,進入大學後對大學生活缺乏明確的規劃,大學畢業之後盲目被動,走上消極“慢就業”之路。

三、辯證對待大學生“慢就業”

(一)鼓勵大學生積極“慢就業”。

“慢就業”不是長期不就業,有條件、有思想、有勇氣的大學生選擇參加支教、遊學、旅行、調研等“慢就業”形式,可以積累生活閱歷,磨練意志,提高能力,最終通過探索世界認識自己,並更好地履行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在“慢就業”階段,大學生可能會去嘗試“自媒體”、“主播”、“網紅”、網店等等新鮮時尚的職業,也可能會準備考證或創業等等。

畢業於知名大學廣告學專業的莫同學,沒有選擇像其他的同學一樣參加校招拿offer,而是參加了妝容造型技術的學習,他說“現階段想先學習一段時間,等學習結束後找一份相關的工作積攢一些工作經驗,等未來能力增強後,會選擇出國深造,也有開工作室的打算,或者希望能參加國際團隊到國外的時裝週後臺做秀場造型”。這些體驗與審視,有益於大學生積極思考人生髮展的無限可能,從而謀求自身與社會的最佳契合點,更加理性地求得最符合自身特點的長遠發展之路,改善自身及社會的整體就業質量。

對這些積極“慢就業”的同學,應該進行鼓勵,給他們更加寬容的環境。相關行政部門應拋棄就業思維,改變以初次就業率衡量就業的方式,給高校與高校大學生更多空間。對於選擇創業的同學,應該響應國家號召,給予休學或者創業補貼等支持。媒體也應當客觀報導“慢就業”,尊重大學生的選擇。

(二)幫助大學生脫離消極“慢就業”。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選擇消極“慢就業”,會致使國家與家庭花費大量投入的人力資源不能轉化爲產出優勢,這無疑會對經濟發展及社會穩定與諧產生消極影響。解決大學生消極“慢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國家、社會、高校、家庭與大學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騰訊最新發布的一份畢業季大數據報告顯示,選擇“不就業”的95後大多集中在一線城市,其中北京比例最高,上海其次,隨後是杭州、廣州與重慶等。

大學生的就業區域差異大,應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繼續發力,給大學生提供自願自由流動的政策與激勵,可以有效地解決人才扎堆,地區配置不合理的問題,促進大學生做更多的選擇。同時,人社以及教育等管理部門也可藉助互聯網發展的大勢,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宣傳就業政策,提供就業市場訊息,減少應屆畢業大學生的擇業搜索時間成本。

信息化時代,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給廣大受衆提供了海量信息,同時也通過大數據等數據篩選給人們的信息選擇造成了侷限,客觀地反映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不應聚焦造富神話,而是將鏡頭與話題面向各行各業的人才與故事,這無疑有助於營造良心輿論氛圍,促進大學生理性擇業就業。觀念當因勢而變,在鼓勵自由自主市場經濟的今天,進入編制不應該成爲大學生觀念環境的常態,社會應該鼓勵多元發展,家長理應尊重孩子的自由選擇。

高校作爲立德樹人的場所,培養的應該是立體化有獨立人格的人才,而不是流水線上千篇 一律的產品。面對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高校理應推進教育供給側改革,着力內涵式發展,及時更新教育教學方法,因時施教、因材施教,培養各類有特點的人才。

高校的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教育可吸收校內外的優秀就業典型參與課堂,現身說法,實例教學。要善於從精神上啓發學生,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心態與理性的就業觀念。

年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42.7%,臨近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要想順利擇業,在大學除了學習專業課知識外,要結合興趣特長多參加社會實踐,提高個人的綜合能力,以便在未來的就業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擇業時要衡量個人的實力,保持合理的待遇預期,積極地參與就業市場,尋找合職於中小用人單位的比例從2012屆的48%到2016屆的,就職於民營企業的比例從2012屆的53%到屆的60%,民企、中小微企業、地級市及以下地區等成爲大學畢業生主要就業去向。大學生需要調整就業心態,不能一味追求大城市、大企業、高工資等所謂的好職業,而應當自我合理定位、全面瞭解市場,及時就業,減輕家庭負擔,早日爲社會做貢獻。

四、結論

作爲對應屆大學生畢業後一段時間內暫時延緩就業狀態的客觀描述,“慢就業”可以分爲積極“慢就業”與消極“慢就業”,“慢就業”出現是主客觀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隨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一方面爲積極“慢就業”提供了經濟支撐,也爲消極“慢就業”提供了逃避就業的溫牀。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大學生“慢就業”。高等教育大衆化趨勢下,高校專業設置與教育教學方法若不能因時因勢而調整,也會影響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進而導致部分學生消極“慢就業”。結構性問題導致的“慢就業”反映了部分大學生以及家長的擇業觀念與職業預期需要理性。部分大學生關注個人興趣與自身價值,選擇遊學、志願服務等積極“慢就業”,是另一種擇業理性,反映了就業觀念的積極嬗變。對待積極“慢就業”應當給予觀念與政策支持,鼓勵這種新型的就業形式發展。同時,政府、高校、新聞媒體與家庭等各類主體也要協力營造良好的就業氛圍,提供有利的條件,幫助大學生脫離消極“慢就業”。大學生要樹立理性的擇業就業觀,理性衡量自我能力與社會需求,積極面對就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