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水資源論文【多篇】

水資源論文【多篇】

水資源的論文 篇一

關於水資源的論文

1、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

1.1水資源概況皋蘭縣水資源十分貧乏,本縣地表水、地下水極少。全縣工農業生產及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提取過境的黃河水和跨流域引取的大通河水。黃河流經縣境東南部,在縣內長34km,據蘭州水文資料觀測,多年平均流量991m3/s,多年平均徑流312.60億m3。黃河是皋蘭縣工農業生產及經濟發展的主要過境水資源。全縣地表水資源總量爲639萬m3,蔡家河是縣內最大的河溝,流域面積1356km2,另外還有李麻沙溝、水源等河溝。全縣地下水埋藏深,儲量小。經計算地下水資源量爲962萬m3。

經綜合計算,全縣本地水資源總量爲1601萬m3,人均水資源量93m3,僅佔全國人均2230m3的4.17%,耕地畝均水資源量38m3,佔全國平均水平1476m3的2.57%。

1.2水利工程現狀皋蘭縣的水利設施,主要是修建電力提灌工程提取黃河水,改變皋蘭的生態環境。全縣先後建成從黃河提水的獨立電灌工程14處,其中萬畝灌區有西電、大砂溝、什川3處,千畝灌區5處。共建成泵站197座,安裝機組374臺套,裝機容量8.16萬kw;共建成干支渠156條,長592.80km,鬥農渠2118條,長1718.10km。另外還建成引大甘分幹、黑武分乾渠2條,長146.09km,鬥農渠344條,長532km,皋蘭轄區引水流量3.15m3/s,年引水量3200萬m3,灌溉面積萬畝。建成山字墩水庫1座,蓄水能力120萬m3。

2、水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2.1水資源供需矛盾比較突出皋蘭縣是甘肅二十個乾旱缺水縣之一,其突出表現爲資源性、工程性、水質性缺水現象並存。全縣目前農村供水不安全人數達104655人,農業、工業、人飲用水供需矛盾比較突出。

2.2水資源優化配置格局和工程體系尚未形成全縣尚未形成與水源優化配置相適應的科學、合理、完整的水利工程體系,致使工農業生產和人飲安全用水對水資源的需求矛盾日益加劇。水資源配置能力不適應經濟結構調整的需求,制約着特色經濟、重大工業項目等經濟發展戰略實施的步伐。

2.3水利工程老化問題突出,功能衰減,水資源浪費現象比較嚴重儘管全縣近幾年在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於歷史賬較多,灌區工程改造的任務還很艱鉅,中小型灌區因缺乏投資,長期無法配套完善,經濟社會效益得不到充分發揮,制約着當地農民的增收致富。基本農田水利化程度低,全縣灌區老化失修的工程約佔總數的38%,破損率達42%。有一半以上渠系建築物帶病運行,農田灌溉水利用係數僅爲0.54。工程老化失修,水資源利用率低,一方面造成工程實際供水能力達不到設計標準,效益不能充分發揮,同時也加劇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制約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全縣農業灌溉技術比較落後,平均毛灌溉定額489m3/667m2,節約用水的觀念不強,用水浪費現象仍然存在。

2.4管理體制和機制不夠健全,水利規範化管理有待加強

在規範水事行爲方面,水利管理體制和政策法規還不健全,依法治水、管水的力度不大。機制不健全,缺乏有力的協調管理能力。交叉灌區管理主體範圍不清,矛盾突出。水價執行和形成機制方面,由於利益關係不同,水價調整缺乏聯動機制,執行的平均水價標準遠低於供水成本,難以發揮經濟槓桿對水資源的調控作用。現狀涉水事務的多頭管理,難以形成合力。政府對涉水事務社會管理的規劃、政策、制度等措施仍需進一步加強。

3、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必要性

3.1建設節水型社會是合理保護節約水資源,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然要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要求在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更加重視水資源的節約與保護。我縣水資源短缺,時空分佈不均,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只有協調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係,處理好整體與局部、近期與長遠等各種關係,才能保證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3.2建設節水型社會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強農業發展後勁的有效途徑近年來,爲了滿足城市“菜籃子”工程,增加農民收入,部分灌區引進高新農業生產技術,大力發展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等設施農業,種植反季節蔬菜,農業出現了現代化、設施化、產業化發展的良好趨勢。但由於傳統的`季節性供水模式,使農業發展受到嚴重製約和影響。大力開發經濟作物,確保糧食生產安全,爲農業發展提供強力支持,提供高效的灌溉用水保障,已成爲水利建設的緊迫任務。

3.3建設節水型社會對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深化水利體制改革具有很好的引導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要求不斷提高政府在水利領域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強化完善水利投資、價格、管理、責任、激勵等方面的政策,通過採取有效的水利社會化管理手段,推進體制和機制方面的改革,規範水管行爲,逐步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水利管理服務體系,而要推進體制改革,必須解決好供水節水這個基礎問題。

4、建議及措施

4.1深化體制改革,實現統一管理一是全面推行水務管理體制改革。積極籌建成立皋蘭縣水務局,將全縣水管理職能劃歸水務局,建立供水與排水、用水與節水、開發與保護等涉水事務的統籌管理體制,統一規劃管理水資源的開發、配置、利用、節約與保護,最終實現水資源的科學開發、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二是深化農業供水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以農民用水者協會爲主要形式的農業供水管理體制,成立農民用水戶協會,形成農民自主管水、鄉村兩級監督協調、水管單位延伸服務的新型管水模式,進一步完善農業水費收取體制,加強末級渠系管理,完善配水量水設施,不斷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三是健全用水節水管理網絡。成立節水辦公室,農業用水建立以縣節水辦公室-水管單位-用水者協會爲縱向的節水管理體系;工業節水構建以縣節約用水辦公室爲中心,行業系統爲幹線,用水單位爲節點的節約用水管理網絡;城鎮生活用水構建以縣節約用水辦公室,社區、小區和用戶爲主線的管理網絡,全面系統地推動節約型社會建設工作。

4.2優化產業結構,發展高效經濟一要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發展以日光溫室和高架大棚爲主的設施農業,擴大蔬菜基地建設規模,推進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在發展中節水,在節水中發展,形成圍繞城市、服務城市的農業新格局;二要調整工業產業結構。加快實施“工業強縣”戰略,積極發展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進一步增強工業經濟的支撐帶動能力。對新建、擴建、改建項目實行水資源論證制度,按照水資源條件調整現有經濟結構,淘汰落後的生產工藝和設備,鼓勵採用高新技術,減少資源消耗,優化配置水資源。

4.3建設示範基地,完善工程體系一要更新灌溉觀念,抓好農業節水示範村建設。把農業節水灌溉作爲主要任務,在普及改畦、整平等田間節水技術的基礎上,重點抓好新農村節水示範村建設,積極推進設施農業,發展大棚種植,節水方式以管灌、噴灌、滴灌爲主,同時引入適宜縣情的高新技術,把發展節水工程改造和農業高效設施節水工程結合起來,引導農民羣衆積極參與推廣,通過示範村的節水經驗,帶動全縣的農業節水;二要加快生活節水器具改造。要在全縣範圍內淘汰螺旋升降式水龍頭和非節水淋浴噴頭,新建小區全部使用節水器具,包括便器、淋浴噴頭和水龍頭,老住宅逐年更換非節水型便器水箱。同時開展節水型小區示範基地創建活動,在新住宅區推行預付費方式水錶;三要推進城鎮供水和排污管網改造。要加快縣城舊損自來水管道的改造更新,擴大自來水管網的供水區域,建成縣城環狀供水管網。

4.4改善基礎設施,增強管理能力一要建立用水計量設施體系。農業供水方面,進一步強化末級渠系基礎設施建設,在試點期間要求各灌區在完善幹、支量水設施建設的同時,重點加大末級渠系的配套,修建量水堰,做到幹、支兩級引水渠口安裝自動測水儀,末級渠繫有量水設施。城鎮供水方面,由自來水公司負責安裝和更換城鎮生活用水水錶,儘量做到“一戶一表”;二要建立基礎管理信息平臺。建立“皋蘭縣節水型社會建設管理信息平臺”,將歷史和實時的供水、用水、節水和水資源相關信息進行綜合,形成專業數據庫,在統一的GIS平臺進行管理,實現對縣節水型社會的多方有效信息的集成、分析和管理;三要加強隊伍建設。通過培訓、學習和交流等途徑,全面增強水管人員的認識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時通過普及辦公自動化等措施,建設縣節水網站,提高管理水平。

4.5健全規劃體系,完善科技支撐建立完善科學規劃體系。建立健全水資源及相關專業規劃體系,要加強基礎研究,實現科學管理。一是水資源合理配置方案的研究與制定,二是合理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格局研究,三是提高水質標準的治本方法優化研究。

探討如何利用水資源的論文 篇二

1水資源概況

1.1特徵

1.1.1降水

山西省是我國的一個內陸省份,屬於中緯度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燥少雨,蒸發量大;夏季受海洋暖溼氣流影響,降水較多,尤其是7,8月,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而且日降水量≥50mm的大暴雨有90%以上也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受乾冷氣團的影響,雨雪稀少。全省年均降水量爲517.9mm。

1.1.2地表水

地表水是河流、冰川、湖泊、沼澤這4種水體的總稱。在山西省,地表水主要有河流和湖泊。山西省境內的河流有1000餘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有240條,≥4000km2的河流有9條。這些河流分屬於黃河、海河兩大水系。黃河流域水系主要分佈於山西省南部和西部地區,總流域面積爲97138km2,佔全省總流域面積的62%。≥4000km2的是汾河、沁河、涑水河、昕水河和三川河。海河水系主要分佈於山西省北部及東部地區,總流域面積爲59133km2,約佔全省總流域面積的38%。≥4000km2的支流有桑乾河、滹沱河及濁漳河和清漳河。由於新構造運動的影響,山西省現有湖泊比較少,集中分佈在運城地區和寧武附近,主要有運城鹽池和寧武天池湖羣。

1.1.3地下水

山西省地下水資源主要由盆地平原區孔隙水、山丘區裂隙孔隙水和岩溶山區的岩溶水構成。全省年均地下水補給量約爲85.34億m3。其中,降雨入滲補給量爲79.43億m3/a。出露地表的泉水全省共有598處,其中,朔州市16處,大同市13處,忻州市40處,太原市25處,呂梁市38處,陽泉市1處,晉中市123處,臨汾市190處,運城市110處,長治市16處,晉城市26處。總體而言,山西水資源總量偏少,僅佔全國總量的0.4%,人均佔有水量284.75m3,相當於全國人均佔有水量的14.29%,是一個貧水的省份。

1.2區域水資源差異比較

山西是一個水資源匱乏的省份,其分佈在地域上也不平衡,各個縣市、地區在水資源方面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就行政區劃而言,水資源總量最多的地方是忻州和運城,分別佔全省水資源總量的14.52%和13.18%,其次是佔全省水資源總量10%左右的長治、臨汾、晉城、呂梁和晉中,其餘4個市的水資源相對匱乏,只佔全省水資源總量的5%左右。說明山西省水資源分佈不均衡,但是這並不能說明一個地方水資源的豐富與短缺,某地區水資源短缺與否並不僅僅取決於水資源總量,還與區域內的耕地面積、國土面積以及人口數量等有關。因此,某種程度上可以用這3個指標描述區域內水資源的豐虧程度。全省人均水量爲262.18m3,忻州和晉城的人均水量較大,是山西省人均水量的1.71倍,達到450m3,其次是人均水量在300m3以上的長治和朔州,絕大部分地區的人均水量在200~300m3之間,人均水量最低的地方位於經濟發達的太原和大同。山西省單位耕地水量平均爲80979.2m3/km2,超過全省平均值的地區有晉城、長治、晉中、太原、朔州5個市,尤其是晉城和長治,是全省單位耕地平均水量的2.95倍,而大同、運城、呂梁則是全省平均水量的50%左右,尤其是忻州,僅僅爲3542.07m3/km2,是全省平均水量4.3%。因此,就單位耕地水量而言,忻州則是一個貧水的地區。全省單位國土水量爲61300m3/km2,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有晉城、運城、長治、陽泉,相對匱乏的地區有朔州、大同和呂梁。通過人均水量、單位耕地水量和單位國土水量來看,山西省水量相對比較豐富的地區是長治和晉城,位列第2豐富的地區是運城、晉中和朔州,水資源相對缺少的地區是大同。

2山西省水資源利用分析

2.1用水結構動態分析

從利用結構來看,水資源可以分爲工業、農業、生活和生態用水4個方面,其中,生態用水是指在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及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乾旱半乾旱地區,爲了維持生態環境不再進一步惡化並逐步改善生態環境所需要的水。山西省水資源利用結構及其動態變化如表3所示。從表3可以看出,近10a來,山西省總體用水量變化較小,增長最大的時期是2011,2012年。農業用水在2010年以前變化不大,但是2010年以後增長速度較快,工業用水近10a有下降的趨勢,生活用水量在10億m3左右浮動變化,用水量顯著上升的是生態用水,從2003年的0.29億m3增長到2012年的3.32億m3。

2.2水資源利用效率及其變化特徵

度量水資源效率的指標有很多,本研究採用“萬元GDP水耗”來分析山西省水資源利用效率。“萬元GDP水耗”值越大,說明水資源利用效率越低,反之越高。山西省水資源利用效率在近10a有了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工業用水效率的增長比較迅猛。除此之外,山西省用水結構有了較大的變化,尤其是生態用水在逐年增加,說明山西省對於生態環境的建設已經開始重視,而且程度較大。

2.3水資源利用效率變化因素分析

2.3.1教育水平提高

山西省近10a的教育經費在不斷增長,2011年爲7373843萬元,各類學校的人數都呈上升趨勢,但高校的本科人數在不斷增加,而專科人數則在下降。表明山西省的教育普及範圍在不斷擴大,教育水平在提高。教育水平提高了,人們的素質提高了,民衆的節水意識就會增強,節水的好習慣更容易養成,提高了人的能動性,對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更具有促進性。這與孫愛軍等的研究結果一致。

2.3.2水利工程建設力度加大

隨着科技的進步,山西省近10a加大了水利工程的建設,如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集雨工程以及污水處理再利用工程等,這些都爲山西省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技術支持。

2.3.3政策引導

山西省在2002年全面啓動了退耕還林工程,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山西省的森林覆蓋面積在2012年增加到了14.1%,比全國平均水平的20.4%低6.3百分點。但是對於山西省而言,森林面積增加了,水土流失減少了,從而使山西省的水資源總量有所增加,水質變好了,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3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的途徑

3.1提高農業用水效率

在山西省水資源利用結構中,農業用水一直佔有最大的比例。因此,提高山西省水資源利用效率的首要任務就應該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可以採取多種農業技術,如繼續加強“改坡爲梯”的農田建設,有數據表明,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降水的利用率提高10%~20%,對於水資源缺乏的地區而言非常可觀。除此之外,還可以從輸水系統、灌溉技術以及選育抗旱作物和優良品種等方面提高農業用水效率。

3.2控制水污染

山西省的廢水排放量在近10a中一直處於上升狀態,在2012年達到134298.48萬t。大量的廢水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河道等地方,必然會引起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嚴重污染,影響到水資源的使用功能,從而影響到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因此,在今後的發展中,一定要嚴格控制水污染,要加強對廢水的處理。

4結語

山西省是水資源嚴重缺乏的地區,只有加強民衆的節水意識,建立統一的水資源管理體系,建立健全水資源的相關法律法規,才能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才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楊蟬玉 單位:忻州師範學院地理系

開發利用水資源論文 篇三

開發利用水資源論文

1水資源開發利用合理性的內涵及原則

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合理性首先要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做到不過分開發水資源,節約用水,同時保護水資源不受污染,以此保障生態環境用水,實現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進而使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不給生態環境帶來負擔和難以承受的負面影響。其次,水資源開發利用合理性要堅持社會公平的原則,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滿足人民羣衆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用水,並秉承社會公平原則,最大限度的滿足社會弱勢羣體的生活用水要求,進而保障人們正常生活的有序進行。最後,水資源開發利用合理性要堅持經濟可持續發展原則,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合理性一方面是爲了滿足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和資源,但同時也是爲了經濟收益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應該努力用最低的成本滿足人們的用水需求,與此同時,要利用最有限的水資源創造出儘可能多的利益和經濟收益,通過水資源開發利用合理性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2水資源開發利用合理性規劃

規劃的目的也是爲了以最合理和最優的方式滿足社會各層面對水資源的需求,目前,我國針對水資源開發利用合理性的規劃思路主要是:以流域和含水系統爲主要的基本單位,同時對地下水和地表水進行統一的調配,最大限度的利用當地可開發的水資源,進而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與此同時,要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水利工程,並充分發揮水利工程所能起到的作用,統籌各種社會、經濟和生態的元素,優化目前的供水體系,在實現改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儘可能的滿足農業、工業以及生產、生活用水等。基於此目的,首先要根據水資源的具體條件,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對水資源的需求,同時還要考慮到城鄉供水的現狀,還有在供水過程中以及在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進行合理的規劃,與此同時,還要結合供需平衡分析的結果和水資源評價體系,提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合理配置方案,評價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保證程度,並分析工農業與城鄉生活的主要供水方向,制定出改善供水結構的具體措施,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水資源的規劃和分區,其中涉及到開採方案的調整和開採數量的增減,劃分增強開採區、控制開採區、調減開採區和禁採區,並針對一些專門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在進行水資源開發利用合理性規劃的同時,要根據水資源的具體條件,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進行合理的規劃,在規劃的過程中,還要結合經濟技術的。發展水平、水利工程的建設情況、城鄉供水現狀設計方案,其中應該包括不同水源開發利用的總體佈局,並且要對開採量有初步的預定和評估。同時,在查明水文和地質條件的基礎上,建立起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在內的水資源系統的概念和數學模型,並對模型進行識別,所以,模型要儘量簡化,以便日後的工作,之後,要將之前的設計方案輸入模型,通過不同程度的計算和調節,觀察並總結模型的輸出,進而分析水資源系統在不同激勵下的長期反應。最後,在大量的方案之間進行選擇,並按照特定的決策目標進行理性選擇,選擇好相對滿意的方案之後,按行政區劃分資源的目的就實現了,這樣不僅能夠保證開採數量,還有具體的開採佈局作爲指導,將現有的方案與選定的方案相比較,就可以分析出現有方案合理性與否,以及該如何進行調整和修訂,這樣一來,就可以輕鬆的做出水資源開發利用中重大問題的論證。但是,在計算的過程中,必須以流域或含水系統爲基本單位進行計算,同時,也必須將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爲一個統一的整體,孤立的規劃會降低其規劃的價值和意義,最後,在水資源開發利用合理性規劃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相關的生態環境的問題,並準確評估目前水資源開發利用合理性的現狀,以確保降低開採水資源引發的生態問題。

3結語

水資源開發利用合理性規劃的必要性,通過合理的規劃,不僅可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還能有效解決區域經濟發展與水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最終實現自然與社會,自然與人類的和諧共處,同時實現生態文明的發展戰略。與此同時,水資源開發利用合理性的規劃可以最終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一致性,同時滿足生態效益,使自然與環境都能得到可持續發展,進而促進我國生態經濟和社會經濟的平衡和發展。

農田灌溉水資源的論文 篇四

農田灌溉水資源的論文

1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盤山縣各城、鄉、鎮供水多爲地下水水井工程供水;盤山縣城、鄉、鎮供水水源有15處,共48眼地下水井。全縣共有蓄水工程3座,分別是紅旗水庫、青年水庫、八一水庫,總庫容爲7182萬m3,總興利庫容爲4000萬m3。盤山縣城區及各鄉鎮的生活、工業用水均採用地下水。城區供水量爲46.2萬m3;各鄉鎮合計供水量爲514.2萬m3。其中生活供水量348萬m3,工業供水量10.3萬m3,建築業供水量爲43.1萬m3,第三產供水量爲159萬m3,盤山縣城區用水量爲46.2萬m3;各鄉鎮合計用水量爲514.2萬m3。生活用水量348萬m3,工業用水量10.3萬m3,建築業用水量爲43.1萬m3,三產用水量爲159萬m3。

2節水現狀

近幾年,通過加強節約用水管理、加大節水設施建設力度和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等工作,節約用水工作成效顯著,用水效率不斷提高。在農業方面:充分利用大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節水增效示範項目等資金,大力開展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在工業方面:石油、化工等行業狠抓節水降耗,加大節水投入,推行節水技術,尤其是利用老工業基地改造的契機,對耗水高的工業企業進行設備設施改造。全縣城鎮生活節水工作已全面展開,對非節水型衛生用水器具進行了清理整頓,從根本上控制了淘汰型產品在市場上的流通,把住了市場入口關。同時嚴禁新建項目安裝非節水型衛生器具,對在用的非節水型器具進行限期改造,使節水器具在一定範圍內得到推廣。

3廢污水排放及中水利用現狀

盤山縣沒有污水處理廠,根據《盤錦市環境保護十一五發展規劃》,將建設盤山縣污水處理廠,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萬t/日,年削減COD排放1463噸。目前沒有建設中水回用工程,沒有中水回用水量。

4用水現狀分析評價

4.1用水現狀分析與評價

全年用水量爲46.2萬m3,均爲上第三系地下水,其中生活用水量23萬m3,城區共有人口0.64萬人,人均生活用水量98.5L/人d;工業用水量6.0萬m3,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7.7m3;建築業用水量9.6萬m3,萬元建築業增加值取水量爲20.0m3;第三產業用水量7.6萬m3,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取水量9.5m3。共有十四個鄉鎮,合計用水量爲514.2萬m3(不含太平鎮)。生活用水量325萬m3,各鄉鎮採用集中式供水,鄉鎮所在地及周邊村都使用同一水廠水源,所以供水人口爲18.32萬人,人均生活用水量爲48.6L/人d;工業用水量4.3萬m3,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7.7m3;建築業用水量33.5萬m3,萬元建築業增加值取水量爲4.1m3;第三產業用水量151.4萬m3,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取水量18.6m3。

4.2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分析

全縣各鄉鎮共有水井48眼,供水能力可以達到年739.9萬m3,現狀年實際供水量554.4萬m3。另外,高升水源地有水井24眼,石新水源地有水井12眼,盤東水源地有44眼井,供水量分別爲976萬m3、1500萬m3、60.8萬m3。高升、石山水源地的水供給市區,盤東水源地的水供給遼河油田。全縣各鄉鎮及遼河油田總供水量爲3091.2萬m3,其中第四系地下水供水量爲2605.5萬m3,佔84.3%;第三系地下水供水量爲485.7萬m3,佔15.7%。由於集中開採強度較大,淡水含水層面積已由1980年的900km2減少到目前的719km2。

4.3存在的主要問題

盤山縣水資源短缺,地下水嚴重超採,同時高升、石新水源還要擔負供給市區用水的重任。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水資源嚴重短缺,盤山縣水資源先天不足,大部分區域處於鹹水區域,地下水開採能力會逐漸縮小。東郭鎮、羊圈子鄉、胡家鎮、陳家鄉、壩牆子鄉等鄉鎮區域處於鹹淡水分界區,如果大量開採地下水,將會破壞鹹淡水目前的均衡狀態,鹹水區域擴大,使地下水資源萎縮、減少。

(2)節水管理體系不健全,規章制度建設滯後。還缺少一套完整的節約用水的法律法規、行政管理、經濟技術政策和宣傳教育體系,目前用水獎懲制度還未形成,只是過多依靠行政措施推動節約用水工作。節水投入不足,節水技術開發與推廣不夠,經濟結構調整和節水工程建設不能同步,投入的力度也較弱,致使必要的節水措施不到位,節水的效果也不甚理想。

(3)水資源污染嚴重。沒有污水處理系統,致使河流水質受到嚴重污染,大部分爲V類、劣V類水質。大部分地區第四系地下水質量很差,均爲鹹水。上第三系地下水水質較好,但是鐵、錳超標,作爲生活用水需要經過處理。

5節水規劃

盤山縣農業節水潛力較大的爲農田灌溉,現狀年全縣農田灌溉用水定額爲892m3/畝,預計未來節水指標實現條件下,全縣農田灌溉綜合需水定額降至700m3/畝。如按現狀有效灌溉面積計算,全縣農田灌溉總節水潛力爲10858萬m3。20盤山縣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爲23.3m3/萬元,預計未來節水指標實現條件下,用水定額可下降至20m3/萬元,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將由現狀的15%提高到30%以上,對造紙工業採用先進的白水回收工藝及設備,將造紙白水迅速解離成潔淨清水和新鮮回收漿,徹底消除白水污染與浪費;推廣製漿封閉篩選、中濃操作、白水回收、鹼回收等技術,提高工序間的`串聯利用率和水重複利用率;對規模小、耗水大的造紙企業實行撤小並大。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水定額普遍呈增加趨勢,年盤山縣平均生活用水綜合定額爲67L/人日,城鎮綜合管網漏損率爲10%,預計未來節水指標實現條件下,生活用水定額將增長至100L/人日,綜合管網漏損率將下降至10%以下。根據現狀城鎮用水量計算,全縣城鎮生活工程節水潛力爲506萬m3。初步建立起盤山縣節水型社會的法規、行政、經濟技術政策、宣傳教育體系,建立水資源的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指標體系;建立有利於促進節約用水和水資源保護的水價形成機制,逐步建成制度完備、設施完善、用水高效、生態良好、發展科學的節水型社會。基本完成嚴重漏損的供水管網的改造,使全縣城鎮供水管網綜合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全面推廣生活節水器具。爭取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有顯著提高,單位GDP用水量比目前降低35%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由0.52提高到0.60,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目前降低15%以上,全市城市供水管網平均漏損率不超過10%。實施地下水保護行動,通過採取綜合措施有效削減地下水超採水量,使鹹水體運移速度得到有效控制;水功能區水質基本達到規劃標準。

6水資源供需水量預測

6.1生活需水量預測

隨着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城鎮人口數量也呈上升趨勢。根據《盤山縣城總體規劃》,到新縣城人口將達到10萬人。參照現狀年全市用水調查分析成果、遼寧省地方標準《行業用水定額》(DB21/T1237-),同時考慮生活用水水平的提高和現狀節水水平,採用定額法預測需水量。預計到、20、2030年盤山縣城生活用水量分別爲191萬m3、231萬m3、276萬m3。各鄉鎮生活需水量在20、年、2030年分別爲123萬m3、162萬m3、182萬m3。

6.2工業需水量預測

根據《盤山縣城總體規劃》目標,到2020年,在太平鎮將建成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石油化工工業和物流業爲主導產業的現代化新城。按照現狀年工業用水統計資料分析,以供定需的原則,規劃確定未來工業需水增長與將來的節水水平提高相當。工業需水量年平均增長率爲6.0%。縣城區年、2020年和2030年的需水量分別爲159萬m3、267萬m3和486萬m3。各鄉鎮2015年、2020年和2030年的需水量分別爲51.0萬m3、57.0萬m3和64.0萬m3。

6.3建築業需水量預測

隨着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綜合實力的顯著增強,建築業在生產快速增長的同時,經濟效益有了較大的提高。根據至2007年盤錦市統計年鑑數據資料,盤山縣建築業生產總值從1.37億元上升到2.35億元,年均增長率爲23.8%,建築業生產情況較好,增長速度呈穩步攀升態勢。根據《盤錦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預測到2015年、2020年、2030年,盤山縣城區各規劃水平年需水量分別爲5萬m3、5萬m3、7萬m3。各鄉鎮合計各規劃水平年需水量均爲1萬m3。

6.4第三產業需水量預測

根據統計年鑑資料顯示,盤山縣第三產業在20以來得到了快速發展,到200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14.8%。據此預測到2015年、2020年、2030年,盤山縣城區第三產業需水量分別爲12萬m3、12萬m3、11萬m3;各鄉鎮第三產業需水量分別爲107萬m3、120萬m3、135萬m3;

6.5生態和環境需水量預測

根據《盤山縣城總體規劃》目標,到2020年縣城區建設用地達到10km2。按照定額法計算各規劃年城市環境用水量。2015年、2020年、2030年需水量分別爲23.0萬m3、30.0萬m3和42.0萬m3。

6.6規劃水平年供水量預測

現狀年盤山縣城區及各鄉鎮均爲地下水供水,隨着大夥房水庫輸水工程的竣工運行,到2015年後,縣城區用水由過去的地下水,逐步爲地表水所替代,各鄉鎮則繼續用地下水。根據大夥房水庫輸水全省配額,縣城區在2015、2020、2030年可供水量爲1095萬m3、2774萬m3、3000萬m3。各鄉鎮2015、2020、2030年可供水量爲282萬m3、340萬m3、382萬m3。

探討如何利用水資源的論文 篇五

1西部地區水資源自然現狀

中國西部地區由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兩大區域構成。中國西北地區包括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全境和陝西秦嶺以北的關中、陝北地區以及內蒙古西部等地區,面積約342萬km2,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35%。總體來說,西北地區地處中國乾旱半乾旱地帶,水資源分佈不均,生態環境脆弱,制約着西北地區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中國西北地區產水模數低,開發利用極易引起生態環境問題,因而維持生態平衡用水量大,水資源只能在充分考慮生態用水的基礎上評價水資源的可利用量。由於西北地區地理位置特殊,地形複雜,許多地區地下水難以開發利用,如高山沙漠等地形區,因此可利用量少。中國西南地區主要包括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重慶市以及西藏自治區。在西部大開發中西南地區還應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這6個省(市、自治區)的總面積約爲257萬km2,其中山區約佔75%,丘陵約佔20%,平原、盆地及大谷地大約只佔5%。西南地區水資源總量大,但時空分佈不均。西南地區水資源受季風氣候的影響,降水多集中在6月~9月份,特別是7、8月份,汛期降水量可佔全年降水量的70%~80%,降水時空分佈不均。西南地區高山峽谷多,山地面積大,岩溶地貌比例大,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秦嶺、大巴山山地等爲西南地區的主要構成部分。山地水資源利用難度大,使得西南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着結構性短缺的特徵。

2西部地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西部地區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西部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西部地區在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同時,也存在着諸多問題,例如:管理體制缺陷、水生態環境問題、水資源供需矛盾、水資源利益分配等問題。

2.1水資源管理嚴重缺位,水資源供需矛盾尖銳

西部地區很多地方水資源管理仍然是以行政區劃爲單元的管理體制,流域管理機構沒有獨立的管理職責,缺乏統一調度和管理流域水資源的功能,水資源實際上無法真正實現流域內各行政區域間的統一管理。①流域管理機構的法律地位不明確,權威受到削弱。在處理省區之間的矛盾上,流域管理機構只有協調功能而沒有仲裁功能。流域管理機構不具有水污染的監督管理職能,只負責檢測結果並及時報告國務院環境保護部門和國務院水利管理部門,沒有行政執法權。②在缺乏流域統一規劃與權利界定的情況下,水事矛盾增多。

各地政府爲追求當地經濟的發展,儘量擴大自己對水資源的佔用,未經協商和批准建設損害臨區利益的擦邊球工程,引發爭利讓害的矛盾,導致水資源的過度利用,造成公地悲劇。基於誰都無權對其他主體過度利用水資源的行動做出抵抗,流域水質的惡化不可避免。③流域管理職能未能劃分清晰。中國現行流域和區域2種管理系統,一個是條條,一個是塊塊,各自的職能內涵與形式異同交錯,無法達到協調統一,不利於水資源的監管和保護,在運作中,很容易引發利益衝突,導致水事管理服從地方經濟利益。

2.2水資源相對短缺,經濟社會發展受到阻礙

西部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表現在3個方面:水資源質量性短缺、水資源結構性缺水、水資源數量性短缺。

①水資源質量性短缺主要是指隨着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西部地區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工業廢水排放量逐年增加,而污水處理等配套設施並沒有得到同步完善,導致水資源壓力不斷加大,造成嚴重的水質性缺水狀況。

②水資源結構性缺水是指西部地區在用水結構上不能合理統籌生活用水、生產用水和生態用水,農業用水擠佔工業用水與生態用水,生產用水擠佔生活用水與生態用水,違背了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性原則和優先用水原則。

③水資源數量性短缺是指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口數量的增加,西北地區水資源人均佔有量普遍低於3000m3a-1,水資源處於短缺狀態;西南地區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同時河流深切,開發難度大,導致高地工農業用水,特別是人口集中的城鎮用水相對短缺。與此同時,西部地區水資源短缺還表現爲水資源利用效率相對較低,例如:2011年,東、中、西部地區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差別較大,分別是76m3、154m3、191m3,西部比東部高近1.5倍,農田實際灌溉畝均用水量分別爲383m3、365m3、522m3,依然是西部地區用水量最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是50m3、87m3、69m3,呈東部小西部大的分佈態勢,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呈東部大,西部小的分佈態勢。

2.3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利益分配不協調,社會矛盾突出

水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利益關係根據劃分標準不同可以分爲不同類型。按資源利益主體劃分可分爲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利益關係、地方政府與地方居民的利益關係、央地企業與地方政府、地方居民的關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央地企業與地方居民間的利益衝突主要表現在財政和稅收收入的分配問題上。

按利益內容劃分可分爲經濟利益、社會利益和環境利益。經濟利益是對水資源利用中經濟關係、經濟活動及其成果的佔有、享有和消費,例如:水資源開發利用直接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與之相關的一批產業和產業羣,帶來新的就業機會,促進當地居民收入的增加。社會利益是基於維護水生態文明的正常秩序而提出的各種具有普遍性的主張、需要和願望,例如:水電資源開發中對庫區居民進行妥善安置,如處理不當,容易引發事件,影響社會的穩定;水電資源富集區通常也是少數民族聚集區,注重保障少數民族地區居民的正當利益,避免激化矛盾,影響社會和諧。

環境利益是指在滿足大多數人需要的同時,保護和優化水生態系統,保持水資源可持續生產力,以滿足社會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例如:正確處理水資源開發與水資源保護的關係,避免出現重視水資源開發而忽視水資源保護的現象;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新型資源開發觀爲指導將水資源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以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環境公益和社會利益不爲私有者獨享,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因此,環境利益、社會利益相對於經濟利益在現實中成爲弱勢利益,更易受損,主要表現爲水資源開發中的水環境污染問題、水資源短缺問題和水資源利益分配不均等問題。

3西部地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探討

國家機制與政府組織、市場機制與企業組織,是現代社會治理與資源配置的2套基本的組織機制,而公共事業機制與公共事業組織則是對二者的有效補充。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過程中,堅持政府、市場和公共事業組織三維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實現對水資源的多元化互動治理,這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市場和公共事業組織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政府由於自身特殊的地位從而決定了其在推進“三位一體”合作模式的過程中居於主導地位。

3.1健全水資源的法規體系,統一水資源流域管理制度

3.1.1針對水資源流域管理體制缺陷,政府應積極推進流域水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水資源流域管理體系,統一水資源流域管理制度。在流域一級應建立統一管理的流域管理委員會,重點建立強有力的流域統一管理模式,同時提高流域管理機構的權威。流域管理機構全權負責本流域內水資源和水環境的開發、分配、治理、保護的一切活動,不斷對機構體系、投融資制度、信息安全等方面進行改革完善和創新。在流域範圍內實施供水、排水、污水處理的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和頒發排污許可證,流域管理機構統一協調供水與排水、水資源與水環境、上游與下游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同時通過現代化信息系統進行水質變化過程的檢測與預測,預防污染事故的發生。

3.1.2針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在綜合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應加快《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的配套立法,使西部地區水資源開發與管理更加法制化,爲此要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①水權制度是水事法律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項,加強對水權配置、轉移的規定,使水權轉讓更加合法化和規範化,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避免出現水資源短缺與水資源剩餘同時出現的局面;②建立水環境保護利益補償制度,西部地區河流上游人們的生產生活直接影響中下游的水質,爲保證中下游地區水質,需要建立流域上、中、下游之間水環境保護的區際利益補償機制,如財政轉移支付方式和水污染經濟補償制度,通過經濟利益補償機制促進流域上、中、下游間積極預防和治理水污染;③《水法》中規定的區域管理與流域管理相結合的行政管理制度、生態補償制度、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相結合的制度等,需儘快制定相應的程序和具體操作辦法使之落到實處,這些制度一旦落到實處,必然有助於協調水資源開發中的多方利益;④切實保障水資源開發地區少數民族的利益,現階段有關保障少數民族利益的法律、法規、規章具有概括性和原則性的特點,細化現階段有關民族地區資源開發利用的法規規章是實現西部地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然要求。

3.2完善階梯水價體制,構建水權轉讓體系

3.2.1節約水資源是西部地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然要求。在市場機制下可以充分運用經濟槓桿,如浮動水價、階梯水價、用水權有償轉讓等制度促進節水。2014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關於加快建立完善城鎮居民用水階梯價格制度的指導意見》,部署全面實行城鎮居民階梯水價制度,設市城市原則上要全面實行居民階梯水價制度;具備實施條件的建制鎮也要積極推進。各地要按照不少於三級設置階梯水量,第一級水量原則上按覆蓋80%居民家庭用戶的月均用水量確定,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用水需求;第二級水量原則上按覆蓋95%居民家庭用戶的月均用水量確定,體現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合理用水需求;第一、二、三級階梯水價按不低於1∶1.5∶3的比例安排,缺水地區應進一步加大價差。階梯水價制度的上述規定堅持了政企分開原則、階梯式原則、可承受能力原則、水資源費差異性原則,體現了水資源的供需關係和水資源的準商品屬性。階梯水價制度的實行有利於充分發揮市場的經濟槓桿功能,爲節約型社會的建立奠定基礎,促進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

3.2.2水權轉讓是提高水資源配置效率、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在明細水權的基礎上建立可轉讓的水權體系,培育水市場,通過市場機制對水量進行調節,有助於自覺形成激勵節水制度和限制超額用水制度,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①按照國家和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在國有水權形式下通過流域內各級地方政府間的協商,制定流域水資源分配方案。流域分水應符合流域水資源總體規劃和用水總量控制的要求,根據地區發展現狀和發展潛力制訂方案,兼顧效率和公平,協調上下游、左右岸和生態環境的需要。②通過發放取水許可證的形式進行水資源初始分配,在區域內對水資源使用權的進一步排他性界定,其權利主體細化爲企業法人、事業單位、自然人等。初始水權分配應以生活用水和生態用水優先。③通過有條件的許可轉讓,實現水資源高效配置。對目前取水許可制度中不允許許可轉讓的規定進行修訂,允許許可證持有者在不損害第三方合法權益和危害水環境狀況的基礎上,依法轉讓取水權。一般而言,競爭性經濟用水是水權轉讓的主要內容,而基本生活用水、生態用水和其他公益性用水目前還不能進行轉讓。水權轉讓必須是有償的,轉讓價格由市場決定。

3.3監督政府行爲,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水環境治理

公共事業組織是依據一定的法律、法規、政策成立,以獨立、公正爲原則,並憑藉其特有的功能爲社會提供各種服務的社會公共組織,主要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公共事業組織參與水資源管理可以降低政府成本,使政府高效率的進行政治管理和宏觀調控,同時能發揮社會的積極作用,有效實現對水資源的保護工作,維護相關利益主體,尤其是廣大民衆的切身利益。

3.3.1公共事業組織通過加強組織內部自身的互動與聯繫,在組織內部形成聯盟,由此產生“壓力集團”,同時利用主流媒體發佈信息,使主流媒體成爲公共事業組織的擴音器,進而影響政府決策與企業行動。例如:2003年,綠家園志願者、雲南大衆流域、自然之友等多個環保組織相繼投入到反對怒江中下游修建兩庫十三級水壩方案的行動中,即“怒江保衛戰”。這些組織通過大量媒體和網絡,開展講座,論壇等形式,積極向公衆宣傳怒江大壩的情況,取得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根據中央政府的部署,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邀請36位生態、農業、林業、地質、遺產保護、水利水電、魚類及野生動植物保護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專題研究怒江開發問題,形成了“保護怒江,慎重開發”的共識。

3.3.2公共事業組織必須加強與媒體、公衆間的互動與合作,尤其加強公共事業組織內部的聯繫,充分發揮組織技術、組織結構、組織參與者等要素的作用。通過宣傳水環境保護知識,發放水資源保護宣傳材料、演講等形式,廣泛傳播環保理念,開展環保教育活動,動員社會力量,使環境問題成爲討論的對象和關注的焦點,組織更多的民衆參與到水資源與水環境治理的活動中,是公共事業組織在水資源環境治理體系中的重要功能。例如:2004年以來,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組織動員青年志願者圍繞大江大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開展活動,參與“共飲丹江水,保護母親河”、“相約2008―――綠色接力潮河情”、“環太湖流域青少年生態環保活動”等多項宣傳服務活動。

4結論

中國西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要以保護水環境爲前提,堅持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和水資源供需平衡,要正確處理水資源開發與水環境保護的關係,最根本的是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針對水資源流域管理體制缺陷,政府應組建統一管理的流域管理委員會,統一規劃和管理流域範圍內供水、排水與污水處理工作。在準市場條件下,將“國家所有”的水資源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建立可轉讓的水權體系,通過浮動水價、階梯水價和有條件的水權有償轉,實現水資源高效配置。公共事業組織通過媒體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影響政府決策,監督企業水污染行爲,提高廣大民衆的環保意識,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水資源治理。現階段,中國涉水公共事業組織還不成熟,能力有限,需要國家加大扶植力度。

作者:李桂連 王金輝 單位:內蒙古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