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班級文化建設論文多篇

班級文化建設論文多篇

班級文化建設論文範文 篇一

[關鍵詞] 生命視角;國小;文化建設

一、生命視角對國小班級文化建設的意義

文化是人類生活、學習的真實反映和歷史和積累沉澱,是人們的一種需要和要求。理想是人們生活的精神生活體現,它是人類精神的承受框架體現。任何的一種文化都要具備一種獨特的思想和理論、獨立的生存方式和方法。

生命視角與教育相關聯,所賦予的便是更重的責任。作爲一名國小教師,他是學生與教育的重要溝通橋樑,學生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來學習知識,教師可謂是他們的第二個母親。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對教師的信任和依賴感是無人可以替代的,他們對生命的理解還不明確,對生活的認知還很膚淺,對未來的憧憬還剛剛構建起來。透過生命的視角可以讓他們更深刻的去認識自己、看清世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通過生命視角來實現教育進步,對於國小班級文化建設的意義十分的重大。

二、生命視角下國小班級文化建設的內容

國小班級文化的建設對教室進行靜態與動態的相通佈置,彰顯出國小學生的青春生命活力。通過加強各項特色活動的舉辦,讓學生在參加特色活動過程中釋放出生命的本意,對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與體悟。

1、生命視角是平衡與美麗的環境殿堂

生命視角重視的是平衡、美麗和純淨,它不僅體現了對生命、對生活的重視,同時也體現了對文化的一種延伸。一名合格的國小教師在對班級管理過程中應當堅守課堂、堅守講臺、堅持自己的教育風格,爲國小生們營造出一個屬於他們的美麗的、純淨的學習環境,讓課堂成爲他們心靈流動的樂意,更加讓教師的教學方式成爲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智慧與知識的成果,讓營造出的教學環境成爲供學生學習的殿堂。

2、生命視角是詩性與靈性的相融合

生命視角推崇的是一種詩性與靈性的美麗的相融合。國小教師應當以其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文化底作爲其教學中詩性的支撐,以其高超的教育智慧爲其教學中的靈性支撐,詩性與靈性兩方面往往都來自於對教育孜孜不倦的探索、拼搏與思索所取得的。

3、生命視角是激情與生命力的體現

生命視野洋溢着充沛的激情與生命力,它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完整體。激情與生命力纔是生命視角下所真正要體現的東西,將它融入到國小班級文化建設當中,不但是對學生教育的一種加強,同時也是對教師進行教學的一種提升。

4、生命視角下國小班級文化建設

國小班級文化具有一種較爲隱性的教學力量,訂立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向,引導和教育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此同時,它還體現了一個班級所特有的班級風貌和精神,而且這個班級所具有的獨特風貌和精神,將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通過某種形式對學生的行爲、意識以及思考模式造成一定的影響,並會培養出具有獨特內在素養和外在表現的優秀學生。

5、生命視角所賦予教育的意義

國小班級文化建設主要是指國小班級的全體成員,營造和創新具有特色的班級文化環境、文化制度和文化關係等,通過文化氣氛的影響力,對班級內部所有學生進行文化方面的薰陶和培育等一系列的影響活動。它是在國小班級成員處於多種文化相互作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中,並營造出一種相對穩定的有利於班級文化發展的一個文化過程。引導學生明確認識到應當熱愛生命、熱愛生活,以生命的視角爲出發點,讓自己的心靈永遠那麼純淨而美麗,這些纔是一名教師在生命視角下對國小班級文化建設的詮釋。

三、生命視角下國小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加強生命視角下國小班級文化建設是現代教育非常重要的任務之一,同時,它也是完善我國當代學校文化建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研究、分析國小班級文化建設,把日常的學校教育工作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教育理念高度,以生命的視角爲出發點,對班級進行特色文化建設,彰顯出學校及班級所具備的特有的教育風氣和生命張力,發掘當代國小生的個人特性、培養現代國小生的自身能力、拓展學校國小生對生命本然的理解和知識,描繪出國小生對生命感知的色彩,班級文化的建設還爲學生營建了一個綠色的、充滿生機的家園環境,讓學生的生活更具生命力和朝氣。

總而言之,在生命的關懷下,在生命的視角中,讓國小班級文化建設彰顯年輕生命力,張揚現代學生個性。在學校建設的特色生命活動中,體現出生命的本質;在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中體會生命的色彩,生活的本源,構建綠色家園;在國小班級管理中融入生命力,讓學生懂得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感謝生命,讓生命的視角充溢到整個國小班級文化建設之中,體現出國小班級文化建設具有的指導和調控的雙層意義,不斷的探索和學習生命視角在國小班級文化建設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鍾家勝。談談班級文化建設[J].教育科學,2007年。

[2]厲江萍。建設班級文化與提升學生品位[N].中國教育報,2005年。

班級文化建設論文 篇二

【關鍵詞】班級文化建設 輔導員 角色

班級文化建設是班級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班級文化建設對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輔導員,一定要重視班級文化建設。政治輔導員是班級文化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對班級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然班級文化的核心還是班級成員本身,沒有班級成員的探索與實踐,班級文化不可能得到長久持續的發展。

一、大學班級文化建設的新內涵

班級是學校的基層單位,班級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班級文化是指班級成員在輔導員或班主任的引導下,朝着班級目標邁進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班級內部形成的具有獨特的價值觀念、共同理念、作風和行爲準則的總和。它是一種文化傳統,一種行爲方式,它自覺不自覺地通過一定形式融合到班級成員的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等各個方面,形成一種自覺地行爲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的行爲。高雅、生動、形象的班級物質文化,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力和感染力;制度文化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良好的班級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靈魂。

班級文化的積累和積澱,對良好班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着深遠的影響,有利於提高同學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優良學風及班風的建設。它往往能透視出一個班級的凝聚力,反映出一個班級的精神風貌。可以說,班級文化是一門隱性課程,它將有利於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應通過各種有效的形式來表現班級文化內容,豐富班級文化的內涵。在日常工作中,輔導員應有意識地加強班級文化的積累和建設。

二、輔導員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的角色定位

高校輔導員是學生班集體的組織和管理者,是高校進行思政工作的有力助手,也是教師、父母、社會等各種管理因素的調節者。大學生都有自身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都能自我管理,過分地強調學生的自主作用而忽視了輔導員的核心地位,班級文化建設和發展只能是一句空話。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如何使班級文化建設有條不紊的展開,如何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是高校管理者應當深入探討的重要問題。

輔導員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那麼輔導員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究竟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首先,輔導員是班級文化建設的引領者。在班級文化建設中,輔導員要把自己的個性特色、品位修養融入其中,而把學生擺在主置。學生是班級文化的受教育者,同時也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主體。輔導員要充分認識到自己是班級文化建設的引導者,其主要作用是引進社會主流文化,而不是代替學生包攬一切。讓學生成爲班級文化的主體,教師要積極培養文化建設的領頭雁,使班級幹部成爲班級文化的核心力量。

其次,輔導員是班級文化的設計師。就班級而言,輔導員無疑是一個班級文化的設計師,他設計着適合自己班級的組織機構、文化氛圍、班級理念,對班級特色文化建設起着關鍵作用。輔導員要根據學校和院系的要求,結合本班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班級文化建設計劃。要確立班級文化建設的目標。要制定好每次文化活動的具體方案。輔導員要根據本班人員的特點,做到知人善任,把任務分配到人,責任落實到人,使工作樣樣有人管,件件有人做。

輔導員不但是班級文化的設計師, 而且輔導員師表形象也是班級文化的重要內涵。輔導員在操作班級文化建設時,尤其要注意自身形象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換句話說, 輔導員師表形象是班級文化的重要資源。一種強勢的班級文化的建立往往是在輔導員的言傳身教下逐漸形成的[1](P9)。班級文化建設必須要考慮到學生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班級文化建設只有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 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再次,輔導員是班級文化建設的積極倡導者。任何班級都有形成積極班級精神的可能,任何學生都有通過教育獲得積極發展的需要。輔導員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教育活動,充實學生的學習生活,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無論是近期目標,還是中期或遠期目標,要真正成爲班級全體學生的共同目標,不是由輔導員規定的,而是輔導員充分尊重學生,與班級學生共同“協商”的結果。

班級文化是影響學生的直接因素,輔導員是引領班級文化、與學生共同營造班級文化的第一責任人[2]。輔導員在營造學生髮展環境中的主要責任有示範、保護、整合、協調等四個方面。輔導員人格引領與營造班級文化適宜的發展環境。

三、輔導員在班級文化建設中作用的發揮

輔導員在整個班級文化建設中,擔任着組織者、管理者和指導者、服務者的多重角色。他們的工作方法將直接影響着班級的精神面貌、發展方向和班級的整體發展。

首先,輔導員要努力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班級文化。輔導員要全力鼓勵同學爲班級爭取榮譽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集體是教育的工具”。班級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強大的無形力量,會對每一個學生的個體發展起着巨大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激勵和制約作用。班級凝聚力的培養。班級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班級文化建設是系統工程,在現代教育中,到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作爲輔導員,須在班級文化建設上進行大膽的探索,不斷創新,以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輔導員是一個班集體的領頭雁,他的個性、能力、知識層面、工作作風、教學熱情無不影響班級文化的建設質量,因而要創建有特色的班級文化,輔導員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素質。一個具備多方面素質的輔導員,建立起班級文化既會得心應手,又會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充滿朝氣的班級文化氛圍,能使學生的心靈得到淨化,心態得到改善,情操得到陶冶,視野得到拓寬,品位得到提升。因此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努力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班級文化,已成爲輔導員提高班級管理水平和促進學生髮展的一個重要舉措。

其次,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是輔導員作用發揮的重要保障。一個良好班集體的形成必定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班級。由於任何班級的管理,只有把制度和要求內化爲學生的需要,才能激發學生自覺的行爲和創新意識。要以班幹部爲核心,組織開展班級各項工作,實施組織協調,達到相互合作,相互負責,並使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職責和任務,做到人人都能按班級要求自行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爲,爲實現班級目標而努力。在班幹部的選拔和培養上,要提倡“賢能德”兼備,班幹部要公開進 行民主選舉,把那些平時非常關心集體、團結同學、積極熱情、辦事認真、願意爲同學服務的學生選拔到班幹部的崗位上來,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責任心和奉獻精神,使她們成爲班級管理中的帶頭人。[3]班級管理組織的核心是班委會和團支部。班幹部的配備,直接關係到班級文化建設工作的成敗。只有從班幹部自身出發,才能實現真正自我管理。班幹部平時要承擔一些日常事務的管理工作,有權獨立處理相關事務。輔導員要激勵和指導學生自主性的發揮,化解工作中的矛盾。通過自我管理,加強了班幹部隊伍的建設,培養了學生組織管理能力,也提高了全體學生的自覺性和自制力。

第三,制定班級的奮鬥目標是班集體發展的源動力。作爲輔導員,根據實際情況必須不斷爲班集體制定某一階段的具體的奮鬥目標,統一學生的認識,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和自信心。制定奮鬥目標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實際效果,每一階段的奮鬥目標不僅要具體、明確,而且能夠切合實際。班集體的共同奮鬥目標,是班集體的思想和前進的方向,班集體如果沒有共同追求的奮鬥目標,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班委提出全班各項具體目標,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奮鬥目標但這樣的任務和目標不但具體,明確,而且是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保持了同學的積極性。每方面的奮鬥目標,都是通過班幹部的倡議和班集體討論後的決議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同學們對這些形式感到親切,有號召力,願意接受並在集體力量的作用下發揮自己的能力,而爲之奮鬥。當有明確的班級目標時,班級成員知道爲什麼工作、學習,而且自願去學,這樣就自然凝聚在一起。

第四,以班級文化建設爲抓手,塑造班級精神,構建“嚴、細、實、活”的班級文化建設模式。班級文化建設是文化立校方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班級文化建設首先要營造班風。班風就是班級的良好風氣。一個班集體的班風既有豐富的內涵,又有明顯的外在表現。從內涵角度來說,班風應體現班級奮發向上的班級精神和班級奮鬥目標的主要內容。但班風不是輔導員隨意確定的,班風確定的過程,應該是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過程。良好的班風和班級精神有利於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有利於增強班級的凝聚力,有利於班級目標的實現。

第五,輔導員還要加強班級文化陣地的建設。建好班級文化陣地,樹立良好的班級輿論。班級文化陣地包括班級的牆報、黑板報、班級自辦刊物等。輔導員要加強這些陣地的建設,可以利用牆報、黑板報培植典型、實施“標誌性工程”[4](P98),要讓班級自辦刊物成爲學生抒懷積極向上情感的陣地,而不能使其成爲發泄低落情調的場所。通過陣地建設,使宏揚正氣、抑制不良風氣的班級輿論逐步形成,從而爲班級文化的創立與發展創造條件。

在班級文化建設中,輔導員要給自己一個合適的定位。輔導員要從大處着眼,從小處着手,長抓不懈才能使班級文化抓出成效,爲校園文化建設奠定好的基礎,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楊軍。淺談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八對關係[J].班主任,2006(10).

[2]方東林。班級文化建設[J].班主任,2007(3).

[3]路瑜宣。輔導員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J].甘肅管理,2001(3).

[4]吳雲助。 高校班級文化建設芻議[J]. 交通高教研究,2003(6).

作者簡介

班級文化建設論文範文 篇三

一、互動式班級文化的內涵

班級文化是指班級內部所形成的獨特的價值觀、共同思想、作風和行爲準則的總和[1]。互動式班級文化其實就是創設一種充滿對話的班級文化氛圍,使班級成員之間能夠自由、主動、融洽地進行溝通,班級成員與班級物質環境之間也能夠形成互動的關係,最終使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能夠和諧、均衡、自然地形成充滿智慧的生態式的關係。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教師在進行班級管理過程中,採取的是直接管理與間接管理相結合的方式,這種班級管理方式所營造出來的是一種“集權”性的、權威控制下的班級文化氛圍,學生沒有太多的自,班級環境缺乏寬鬆和諧氣氛,班級文化建設中互動特徵不是很明顯,制度化、規範化、條例化特徵比較突出。這樣的班級文化氛圍對於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是不適應的。因此,重塑班級文化,建設互動式班級文化將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互動式班級文化強調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講究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共處,強調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看重的是學生之間的和諧相處。在班級內部營造全方位互動的文化氛圍是互動式班級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因此,教師在營造班級文化氛圍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個性發展入手,在日常要求、班級規章制度、物質環境佈置等方面,以及課程目標的制定、活動內容的選擇、師生互動方式、家長共育策略等一系列環節上,本着互動的原則,從和諧班級文化的基本內涵出發,通過班級生活的方方面面來爲學生營造一個充滿人本主義色彩的班級文化氛圍,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互動式班級文化對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的作用

個性和諧發展的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性格特徵、穩定的情緒表現、明確的主體意識,並具備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能夠與他人積極交往、和諧相處,有一定的責任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充滿自信,各方面能力都比較強。互動式班級文化恰恰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互動式班級文化氛圍中,學生不會被嚴格的制度所約束,他們可以自己參與制度的制定,可以通過親身體驗來辨明是非對錯,他們所面臨的是一種“彈性的”、“剛柔並濟”的班級制度和規範。他們可以在班級文化氛圍中辨識正確的行動方向和行爲規範,從中自然而然地學會處理各種問題和矛盾。在互動式班級文化氛圍中,學生所感受到的人際關係是一種平等的、對話式的關係,無論師生之間,還是同伴之間,都是平等的關係,學生可以尋求任何自我表達的機會,可以嘗試多種與人溝通的方式,並最終學會各種有效的人際交往技能。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信心、主體性、情緒情感等都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在互動式班級文化氛圍中,教師組織教育活動也將是從學生的需要出發,避免機械記憶、強化訓練和說教,而是給學生最大的探索空間,使學生可以進行多方面的嘗試與學習,在與教師、同伴、環境、材料、工具的互動中獲得經驗,由此將進一步提高自我學習和發展能力,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奠定基礎[2]。

三、互動式班級文化建設的途徑

1.創設“互動式”的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是顯性文化,但卻是教育過程中的“隱性課程”。一般來說,物質文化建設主要體現在教室環境佈置與構造方面,這是學習的外部文化環境,是人爲設置的文化環境,它體現着班級的精神風貌[3]。很多學校重視的是整個校園大環境硬件設施的建設,而比較忽視教室內部物質環境的創設,認爲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在課堂上接受知識,而不是欣賞教室環境,因此在教室環境佈置與構造方面往往是“蜻蜓點水”,稍加裝飾即可,不會花太多心思來考慮班級內部物質環境的營造,更不要說由學生進行創意和操作。因此,傳統的班級物質環境創設缺乏互動表現,其陳列、展示、美化作用比較突出,而教育、互動、誘發學習的功能比較欠缺,這是一種“隱性課程”的缺失。建設班級互動式物質環境文化,首先教師要明確物質環境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資源,是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不可缺少的環境資源。要積極創設一種可以與學生相互作用的物質環境,讓學生成爲環境設計的一員,自己爲創設環境蒐集材料、出主意、想辦法,並動手實施。學生通過觀察、構思、動手動腦,不但可以獲得新的知識,還能獲得能力方面的訓練和提高。在與教師、同伴互動過程中,可以習得許多課堂上所學不到的知識。教師要注意發揮引導作用,要幫助學生創設出動態的環境文化特色,要定期與學生協商如何對現有環境進行改變,要不斷變換環境主題,讓環境帶給學生不同的信息,傳達各種經驗和知識,讓學生在優良的物質環境文化的陶冶下健康成長。

2.營造“對話式”的人際文化

良好的人際文化是學生髮展的又一重要土壤。良好的人際文化應該體現的是平等對話式的人際關係,師生之間、同伴之間都可以產生積極的溝通行爲,學生願意充分表達自己和表現自我,體驗到的是一種寬鬆、和諧、不拘束、沒有壓力的人際氛圍。營造“對話式”的人際文化,重點在於提高教職人員自身修養,他們在相互接觸過程中給學生展示出榜樣的力量,並能真正以身作則,給學生傳遞一種交往的正確模式。教師在與學生相處過程中,應充分展現其人格魅力,給學生充分的信任感,讓學生可以對教師產生類似於親人般的積極情感。教師應轉變師生之間“管束”與“被管束”的關係,應以對話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這樣師生之間的人際溝通就會變得更加有效。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也就學會了與同伴之間的“對話式”溝通方式,能夠以積極有效的方式與同伴進行各種活動,即便出現衝突也能很好地化解。在“對話式”的人際文化影響下,學生和諧健康發展便成爲了可能。

3.構建“人性化”的制度文化

很多教師認爲,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制度很重要,制度直接起着管束學生的作用,制定嚴格、嚴密的班級管理制度是管好班級的前提。誠然,制度在任何一個機構或團體的管理過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是管理者的忠實信條。但在現代管理理念中,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事實證明,民主與人性的管理方式能夠創造更大的效益。因此,班級管理方式必須以“人性化”制度的構建爲基礎,逐步形成充滿民主色彩的班級管理文化。在制定班級管理制度時,要體現出民主與互動的特點,教師要打破“一人說了算”的方式,讓學生參與民主制定,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學生以自律的權利,制定出真正能使學生信服的、自願去遵守的班級規章制度,真正發揮出制度在民主管理過程中的作用。

4.建設“以學生爲中心”的課程文化

在課程建設方面,要轉變傳統的以知識傳遞爲主的課程模式,建設以學生爲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爲主旨的課程文化,促使每個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教師在制定課程目標時,就應從學生的發展水平出發,將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作爲課程實施的根本目的,考慮每個學生的發展特點,制定富有彈性的、能體現學生認知、情感、技能等方面和諧發展的課程目標。在課程內容方面,應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選起,爲學生提供適宜的、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相適應的課程內容。可圍繞周圍環境中的人、事、物作爲課程內容的主要來源,結合各班特色,打造屬於學生自己的知識學習圈。在課程實施方面,當然要根據“互動對話”的基本要求來實施,轉變灌輸、強化訓練式的教學方式,在生動活潑的自主活動中來完成各項教育教學任務,利用環境、材料、人際互動等因素誘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使學習活動與周圍環境融合滲透,全方位促進學生的發展。在課程評價方面要推行“發展性”課程評價,讓評價環節成爲促進學生進一步學習提高的動力,也成爲教師進行下一步教育活動的指南。總之,建設以學生爲中心的課程文化是“互動式”班級文化建設的關鍵環節,對學生個性和諧發展必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育的本質在於陶冶,互動式班級文化無疑爲學生營造了一個可以自我完善與發展的優良氛圍,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會產生自主、自尊、自愛、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等良好的個性品質與行爲方式。只有這樣,班級管理纔是真正意義上的爲學生服務,學生也才能真正獲得個性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程海霞。生態互動式幼兒園班級文化的建構與實施。當代幼教,2010(1-2).

班級文化建設論文 篇四

關鍵詞: 國內外 班級文化建設 研究綜述

一、國外有關班級文化建設的研究

17世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1592年—1670年)是“班級授課制”的奠基者。他在《大教學論》中描述了他所設計的“國語學校”的教育方式:“國語學校的一切兒童規定在校度過六年,應當分成六班。如有可能,每班有一個教室,以免妨礙其他班次。”1872年《國小及教員養成一般規程》公佈,規定兒童80名以上者應設兩個班級,120名以上者設三個班級。數百年以來的個別教學被班級教學所替代,登上了歷史舞臺。而後對於班級授課的形式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與演變。

20世紀初梅耶和莫依曼通過研究提出的“作業共同體”和“生活共同體”,對班級組織有了重新認識。對班級組織的認識發展,使學者逐漸關注學生生活環境,開始重視學生的個體生活與發展,重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在班級教學上的視野也開始關注這些潛在因素對學生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西方學者運用社會學原理和方法,分析班級社會體系的功能與結構,並發展成爲了一門新興的學科——教學社會學。在班級社會學體系的研究中,形成了班級社會學體系的結構化模式和交互模式。對班級社會體系的研究,指出了班級氛圍、班級團體、師生互動對學生的影響,這些都是對班級文化相關因素的研究。

雖然國外學者沒有直接提出“班級文化”一詞,但是也有一些相關的研究。例如,美國學者傑克(Jackson.P.)在著作《班級生活》(1968)中首次提出了“隱蔽課程”,實質上就是對班級文化的研究。美國學者R.M.基辛在著作《文化、社會、個人》(1988)中對於羣體文化對個人發展的影響作了論述。美國學者班尼·約翰遜的著作《教育社會心理學》(1986),詹姆斯。H.麥克米倫主編的《學生學習的社會心理學》(1989),和B.瑞文、J.儒本的著作《社羣心理學》,安德森。I.卡特的著作《社會環境中的人類行爲》等中,都有有關環境對人的成長的影響的介紹,反映了羣體文化對於人的健康發展的關係。日本教育家片岡德雄在著作《班級社會學》(1993)中則更充分地論證了班級文化對於學生生活和行爲的影響。

二、國內對班級文化建設的研究

我國對班級文化建設的研究始於對校園文化的研究。校園文化的形成時期是從1995年至今。這一時期對校園文化的認識已統一到了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三個方面,而對校園文化內容的研究也逐步關注到了微觀層面,以此指導校園文化的實踐活動。於是,校園文化的建設深入到了基層,如班級文化建設、社團文化建設等。我國對於班級文化的關注和開展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開始的。在90年代中後期,班級文化建設廣泛開展。對班級文化的理論研究,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吳立德先生在《班級社會學概論》(1996年)中對班級社會文化模式從教育社會學的角度進行了理論研究,對班級文化模式的要素及其構型做了粗略的分析,對班級文化建設如何開展做了一些探索。他認爲班級社會文化的要素有教師文化與學生文化、個體文化與羣體文化、制度文化與素質文化、統合型文化與離散型文化,這些都是學校文化系統的次級文化。他認爲班級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教育人。班級社會是用社會文化教化、習染和塑造青少年的場所,但班級文化不是社會文化的縮影,而是對社會文化的選擇、提煉和再創造,是一種歷史文化與未來文化之間的中介文化形態。他倡導在建設班級文化時,要重視教師文化的主導作用,祛除社會文化中的不利影響,還要重視潛在課程的影響,堅持尊重學生的觀點,爭取社會力量的配合。

南京師範大學的李學農先生在著作《中學班級文化建設》(1999年)中,較爲詳細地闡述了對班級文化概念、性質和研究意義等方面的理解。作者在書中分析了班級文化的構成,並且分別從價值觀層面上、規範層面上、環境層面上論述了中學班級文化建設。他認爲班級文化是一種“教育存在”,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學生對於班級文化的學習是潛在的學習。並從操作的角度把握班級文化,認爲班級文化中有觀念文化、行爲文化和環境文化。認爲班級文化的構成要素有青少年文化、同伴文化、教師文化、教育文化等。

近幾年一些學者對班級文化建設問題也進行了探討。如王寧主編的《今天,我們怎樣做班主任》中指出:“人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薰陶中成長起來的,我們要用和諧的班級文化來陶冶學生的人格。”諶啓標、王唏編著的《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中提到“班級文化是指班級成員(包括教師、學生)在班級活動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班級成員共同創造的羣體文化,以及教室內外環境爲主要內容的班級物質文化,以及班級組織與規章制度爲主要內容的班級制度文化。班級精神文化是靈魂,物質文化是基礎,制度文化是保障。”一些研究者針對班級文化建設撰寫了一些論文。如福建師範大學的武莉,在論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級文化建設研究》中探討了新課程改革與班級文化建設的關係。四川師範大學的江紅在論文《班級文化發展論》中討論了班級文化發展的影響因素和總趨勢。東北師範大學的邊妮佳在論文《論班級文化建設意義的解讀和生成》中,探究了班級文化建設的意義。東北師範大學的潘麗珊,在論文《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中,主要從理論層面對班級文化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此外,一些一線教師根據自身的工作經驗撰寫了有關班級文化建設某一側面的實踐做法,比如王紅順在《班級文化建設的小創意》中,總結了其個人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的一些小點子、小竅門。汪愛華在《班級管理中的文化建設》一文中指出:“弱勢羣體的轉化是班級文化建設最終成功的關鍵”等。

學校是塑造人培育人的搖籃。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的文化建設也在蓬勃興起。而現代教育以班級授課製爲主要模式,班級是學校的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在學校一切教育和教學活動都是通過班級進行的。班級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良好道德品質和積極樂觀態度的重要基地。班級文化作爲學校文化的一種亞文化,是依託並通過班級這個載體反映和傳播文化現象的。班級文化具有“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它在無形中影響並制約着班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爲班集體建設指明前進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魯宏飛,沈豔華,魏馨。學校文化建設與管理研究[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2]諶啓標,王晞著。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傅建平,胡志奎。班級管理案例。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

[4]錢穆。文化與教育[M].九州出版社,2011.

[5]汪愛華。班級管理中的文化建設。班主任之友,2004.10.

[6]白芸。“多元智能”視野中的班級文化建設。中國小管理,2002.

[7]伍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級文化建設研究。福建師範大學,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