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文學評論文章經典(精品多篇)

文學評論文章經典(精品多篇)

文學評論文章經典範文字 篇一

(1)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爲導向安排教學計劃。如何科學合理安排教學計劃,直接關係到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的形成,這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這就要求老師必須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爲導向,科學地確定教學計劃。精選教學內容,努力克服“學科化、系統化”的傾向,使教學安排得更加精幹管用,重點突出。(2)突出實踐環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有利於在實踐教學中完成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可組織學生社團或課外興趣小組,把對歷史有濃厚興趣的學生組織起來,有計劃地開展實踐活動,鞏固、拓展和深化課堂教學內容,鍛鍊和提高創新能力;可組織演講會、辯論賽,通過演講和辯論,提高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可開展歷史論文比賽,有新意的好作品可以在班級、系裏或全校進行宣傳;可組織專業班學生進行歷史教學技能比賽,既給學生展示創新能力的平臺,也使學生在比賽中提高創新能力;可組織參觀訪問和社會調查,對收集的材料進行整理分析,寫出考察報告。學生參與探索性的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的感官與感知並用,動腦與動手結合,激發他們的思維創新發展。

文學評論文章經典 篇二

01內容角度

從內容上,可以表達對人性的思考。

讀過魯迅作品的人或許永遠也忘不了他筆下的“看客”與“閒人”。小說中大衆從衆心理的表現,很容易讓人想到魯迅筆下的看客們—閒人們對祥林嫂的取樂,阿Q作爲弱者收到的冷漠調侃,《示衆》中對看客的描述,都可以作爲切入點,以此延展開來。

魯迅在《世相百態》中有句話,特別與文中的情景相似:“假使有一個人,在路旁吐出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準可以圍滿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個人,無端大叫一聲,拔腿便跑,同時準可以大家都逃散。”

02小說寫法、藝術特色角度

文學評論的對象是文學作品(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繪畫、影視等);評論的目的是通過對其思想內容,創作風格,藝術特點等方面議論、評價,提高閱讀鑑賞水平,因此我們還可以從小說的寫法,小說的藝術特色進行評論。

本小小說並不具有一般文學作品意義上的“完整的情節”。“完整的情節”必須有事情發生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而這則小故事是欠缺這些要素的。

這是由於作品充分調動了這些必要的因素:讀者的生活閱歷、讀者喜善疾惡的文化心理以及讀者對幽默情趣的喜愛。我們可以從小小說的寫法上入手。

03對小說結局的探討

經典文學評論範文 篇三

嚴羽《滄浪詩話》是集宋代詩學辨體理論大成的理論著作,它對明清詩學批評理論影響最大的是對盛唐詩歌的經典化。《滄浪詩話》對盛唐詩歌的經典化,是宋代詩學批評辨唐宋詩風差異的理論總結,也是對江西詩派的全面清算,同時顯示了嚴羽試圖在儒家理學體系之外建構詩學話語的努力,指引着明清詩學批評的基本路徑,具有極其重要的詩學批評史意義。

【關鍵詞】 《滄浪詩話》;盛唐詩歌;宋代詩學

嚴羽《滄浪詩話》是整個宋代詩話中影響最爲深遠的理論著作,也是集宋代詩學辨體理論之大成的理論著作,它對明清詩學批評的最大影響是在標榜格調的理論旗幟下對唐詩尤其是盛唐詩歌的經典化。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主任宇文所安教授認爲:“《滄浪詩話》的流行產生了一個嚴重後果,那就是把盛唐詩經典化了,盛唐詩從此成爲詩歌的永恆標準,其代價是犧牲了中晚唐詩人。雖然盛唐代表詩歌高峯的信念可以一直追溯到盛唐時代,但嚴羽給盛唐賦予了一種特殊的權威,一種類似禪宗之正統的文學之正統。絕對的詩歌價值存在於過去的某個歷史時刻,這種觀念,或好或壞,一直左右着後世讀者對詩歌的理解。以盛唐詩爲正統的觀念時不時受到謹遜的限制或激烈的反對,但它始終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認識,其他見解都圍繞着它做文章。”①對盛唐詩歌的經典化,側重於強調詩學批評中存在着某種凌駕於具體創作之上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標準與典範,這種標準與典範首先建立在這樣的理論假設上,即任何一種文學體裁都具有某種最典範的創作階段,這一階段該體裁的創作具有整齊劃一的時代風格,而這一風格則是超越時代的典型範本,必然成爲後世長期師法遵循但永遠無法達到的創作楷模。對這種典型範本的歸依與膜拜是古代詩學辨體理論的重要特徵,也是格調派詩學復古的潛在內涵。

首先,《滄浪詩話》對盛唐詩歌的經典化,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是從貶抑宋詩新變的成就,重新思考詩歌發展路徑開始的,具有正本清源的意味,也是宋代詩學批評辨析唐宋詩風差異的理論總結。

在嚴羽確立盛唐詩審美規範之前,北宋詩人黃庭堅、陳師道試圖從中唐詩人杜甫、韓愈的刻意錘鍊、辭必己出出發來奠定宋詩的崛奇拗峭、樸拙生硬的詩風;南宋詩人如陸游、楊萬里試圖從古詩及唐詩的美文傳統中尋找新的審美規範來補救江西詩派末流的枯瘦艱澀、拗硬奇險的弊病,但是他們所景仰與效法的只是中晚唐詩歌的清新自然、圓轉流麗的詩歌風格,與嚴羽取法乎上,效法盛唐的雄渾雅健、華採空靈的詩歌風格迥異。尤其是宋代詩人對傳統儒家道德氣節價值觀與以美刺諷諫爲中心的詩歌政治功能的強化,沖淡了其文學風格論的獨特的詩學意義。故《滄浪詩話·詩評》稱:“唐人詩與本朝人詩,未論工拙,直是氣象不同。”②

《滄浪詩話》對盛唐詩歌的經典化,尤其是建立在對江西詩派的全面清算的基礎上的。嚴羽在論述具體詩體上,如:“五言絕句中,衆唐人人是一樣,少陵是一樣,韓退之是一樣,王荊公是一樣,本朝諸公是一樣。”尤其是論宋詩演變發展及其與唐詩的承繼與新變非常深刻:“國初之詩,尚沿襲唐人。王黃州學白樂天,楊文公、劉中山學李商隱,盛文肅學韋蘇州,歐陽公學韓退之古詩,梅聖俞學唐人平淡處。至東坡、山谷

始自出己意爲詩,唐人之風變矣。山谷用功尤爲深刻,其後法席盛行,海內稱爲江西詩派。近世趙紫芝、翁靈舒輩,獨喜賈島、姚合之詩,稍稍復就清苦之風,江湖詩人多效其體,一時自謂之唐宗。”他明確批評蘇、黃與江西詩風道:“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爲詩,以才學爲詩,以議論爲詩。夫豈不工,終非古人之詩也。……詩之至此,可謂一厄也。”③ 他從整體上肯定了唐宋詩之間的明顯而又巨大的差異,把宋詩當作與唐詩完全不同的審美規範的產物,並且在兩種不同詩學取向之間作出非常鮮明的價值品評,對以蘇、黃爲代表的宋詩的賣弄學問,堆砌典故的習氣非常不滿,是對張戒的“詩妙於子建,成於李、杜,壞於蘇、黃”(《歲寒堂詩話》)的繼承與發展。

嚴羽指出論詩的風格不宜倡導“雄渾雅健”,因爲“健”字只宜於文而不宜於詩,是對詩文體制風格特徵的深入細緻的辨析,是對江西詩派以文爲詩傾向的刻意防範,他說:“又謂盛唐之詩‘雄深雅健’,僕謂此四字但可評文,於詩則用‘健’字不得,不若《詩辨》‘雄渾悲壯’之語爲得詩之體也。毫釐之差,不可不辨。坡、谷諸公之詩,如米元章之字,雖筆力勁健,終有子路未事夫子時氣象。盛唐諸公之詩,如顏魯公之書,既筆力雄壯,又氣象渾厚,其不同如此。”(《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他認爲蘇軾、黃庭堅的詩,相對於漢魏古詩與盛唐律詩,正如未師從孔子之前的勇而無禮的子路,過於勁健與雄壯,缺乏的是渾成自然、含蓄蘊藉的氣度,不符合“氣象渾沌”的審美標準。嚴羽反對以“健”論詩,語出劉克莊稱引張嵲語對黃庭堅的批評:“魯直自以爲出於《詩》與《楚辭》,過矣,蓋規模漢、魏以下者也。……其古、律詩酷學少陵,雄健太過,遂流而入於險怪。要其病在太著意,欲道古今人所未道語。”(《後村詩話》)如果說嚴羽主張“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是對江西詩派後學淆亂詩歌體制的鍼砭的話,王士禎對於盛唐詩歌風格的辨析尤其是對明人所效法的空疏膚闊的唐詩的批判與對王、孟、韋、柳含蓄蘊藉風格的推崇,則是對明代格調派的矯枉,其立論的目的各異,而其對於唐詩風格的辨體意識則是一脈相承的。

轉貼於

如果說嚴羽批評江西詩派學唐是變而不得其正的話,那麼他批評當時的江湖詩派則是學唐而不得其門而入。嚴羽倡導盛唐詩歌的“正眼法藏”,更是直接對四靈師法晚唐詩的反動。嚴羽首先以禪喻詩,從宏觀的詩體演變的角度爲詩歌發展史伸正黜變,他說:“論詩如論禪:漢、魏、晉與盛唐之詩,則第一義也;大曆以還之詩,則小乘禪也,已落第二義矣;晚唐之詩,則聲聞闢支果也。”先樹立了評判的標準,然後就對南宋後期詩風批判道:“正法眼無傳久矣。唐詩之說未倡,唐詩之道或有時而明也。今既倡其體,曰唐詩矣,則學者謂唐詩誠止耳,得非詩道之重不幸耶?”嚴羽認爲,當時四靈與江湖詩派詩歌的最大的問題是在學唐取向上的誤導,爲此,他吶喊疾呼,以圖起衰救弊,使詩歌復歸於“正法眼”,他說:“近世趙紫芝、翁靈舒輩,獨喜賈島、姚合之詩,稍稍復就清苦之風;江湖詩人多效其體,一時自謂之唐宗,不知止入聲聞闢支果,豈盛唐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滄浪詩話·詩辨》)四靈本以倡導“唐音”自命,可嚴羽認爲四靈專宗晚唐姚、賈是誤入歧途,是導致當時詩學流弊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見,嚴羽認爲,宋詩三百年的發展路徑是完全錯誤的,學唐者也是在沿襲唐詩的流弊。對宋詩特徵與創作成就的否定,爲嚴羽辨唐宋詩體制、樹立尊唐抑宋的話語權威,尤其是爲盛唐詩歌的經典化,奠定了理論前提。

其次,《滄浪詩話》對盛唐詩歌的經典化,顯示了嚴羽試圖在理學思想體系之外建構詩學話語的努力。

宋學家打着宣揚性命義理的口號,認爲詩歌只是“藝焉而已”(周敦頤語),是供人娛樂的玩物,在“學詩用功甚妨事”(程頤《二程遺書》卷18)的極端觀點下,取消了獨立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理學家偶爾也吟詩作文,可大都擱置詩歌藝術特徵於不顧,一味於詩中談性議理,忽視了詩歌作爲獨立的文體所具有的基本審美特徵,完全淪爲了闡述理學思想的工具。朱熹對於文道合一的明確論述在宋代道學家的文論中無疑具有典範意義,他說:“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葉。惟其根本乎道,所以發之於文皆道也。三代聖賢文章,皆從此心寫出,文便是道。今東坡之言曰:‘吾所謂文,必與道俱。’則是文自文而道自道,待作文時,旋去討個道來入放裏面,此是它大病處。”(《朱子語類》卷139)

嚴羽《滄浪詩話》的辨體批評主要從詩體藝術形式與風格的角度出發,論詩往往捨棄經典,與劉勰、韓愈等人首先標舉“明道尊經”大異。《滄浪詩話》中除《詩體》中有“《風》、《雅》、《頌》既亡,一變而爲《離騷》”一句之外,更無稱引《詩經》之處,根本沒有涉及到《詩經》的經典示範意義。這種形式主義的理論傾向構成了《滄浪詩話》的最大的詩學意義,就是在宋學話語背境下尋求詩學批評超載於儒家道統外的獨立的存在意義,謀圖建立一種與“道統”道不同不相與謀的“詩統”。嚴羽的這種意圖與努力,是宋代詩學日趨專業化的產物,對於儒家道統的話語權威是具有顛覆意義的。《滄浪詩話》代表着一種想在儒家正統道統之外,另建獨立於整個宋儒理學之外的詩學話語體系的一種努力,這種詩學話語體系的存在的根基就在於,必須承認有獨力於儒家理學話語之外的自成體系的詩學的存在,這種詩學應該有自己的獨立的價值體系、權威系統與批評話語,應該是自我滿足而非依附性的存在。也許嚴羽是無意的,但他的這種試圖掙脫理學話語約束的努力及其在明代詩學批評的重大影響,都昭示了他的反儒學的本質,而以禪喻詩只是其批評手段之一。

最後,《滄浪詩話》對盛唐詩歌的經典化,也指引着明清詩學批評的基本路徑,也蘊涵着理論的誤區,具有重要的詩學批評史意義與影響。

明代前後七子復古派詩學批評突出地肯定詩歌審美特徵,把審美特徵的興衰演變作爲考察與評價前代詩歌成就的標準,與宋學影響下的詩學批評強調政教倫理有明顯區別。如李東陽在《麓堂詩話》中開篇就明確標榜“詩在六經中別是一教”,就明顯受《滄浪詩話》的影響。從現代文藝學的角度看來,嚴羽《滄浪詩話》具有獨到的批評史意義。我們從明中後期以理學家爲主體的唐宋派、清代標榜宋儒理學的思想家以及代表清代官方正統輿論的《四庫全書總目》對明代詩學批評尊唐風尚的貶抑也可以看出這一點。所以我們認爲,對盛唐詩歌的經典化,包含有自覺與宋代詩學批評乃至宋型文化立異的因素,在其本質上帶有動搖宋儒理學思想的意義。

但明代詩學批評家在繼承嚴羽的辨體批評理論的同時,都忽視了他存在着一個明顯的邏輯上的矛盾。嚴羽論詩,首在辨別家數,曾自詡道:“辨家數如辨蒼素,方可言詩。”在《答吳景仙書》中又云:“作詩正須辨盡諸家體制,然後不爲旁門所惑。今人作詩差入門戶者,正以體制莫辨也。” 另一方面他又認爲作詩最高目標爲逼真古人而不能辨:“詩之是非不必爭,試以已詩置之古人詩中,與識者觀之,而不能辨,其真古人矣。”被郭紹虞譏評爲“依附影響,立論殊謬。不特誠齋、白石恥言之,即醇正如水心、晦庵,亦不爲此言也。”④這種對理論上的背謬的長期的忽視昭示了我國古代詩學批評邏輯嚴密性的薄弱。這也是明代詩學復古理論與辨體批評之間的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長期使得明代人的詩歌創作、詩學理論與批評實踐三者之間處在一種相對分裂狀態而無法調和,於是我們在研究明代詩文批評時就可以看到這種頗有意思的現象:嚴格的復古的詩學理論長期制約着詩歌創作的發展,可是以嚴格的復古理論爲基礎的辨體批評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重大成就,而辨體意識的進一步強化所帶來的唯古是尊與申正黜變的詩學觀念,又反過來制約了明代詩歌創作的發展,詩歌創作的日趨孱弱與詩學批評的日趨細密形成鮮明的對比。不過無論是創穫還是流弊,這種數百年間的巨大的影響力都是嚴羽本人所始料不及的,正如清人所說的:“(嚴羽)爲此一家之言,以救一時之弊。後人輾轉承流,漸至浮光掠影,初非羽所及知。”⑤

總之,嚴羽《滄浪詩話》是集宋代詩學辨體理論大成的理論著作,它對明清詩學批評理論影響最大的是對盛唐詩歌的經典化。《滄浪詩話》對盛唐詩歌的經典化,是宋代詩學批評辨唐宋詩風差異的理論總結,也是對江西詩派的全面清算,同時顯示了嚴羽試圖在儒家理學體系之外建構詩學話語的努力,指引着明清詩學批評的基本路徑,具有極其重要的詩學批評史意義。

註釋:

① 宇文所安:《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頁。

② 嚴羽:《滄浪詩話·詩評》。

③ 嚴羽:《滄浪詩話·詩辨》。

經典文學評論範文 篇四

【關鍵詞】經典閱讀;圖書館;網絡書評服務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5-218-01

一、圖書館利用網絡書評引領經典閱讀的途徑

(一)建立特色網絡書評數據庫,爲讀者提供經典閱讀服務

網絡書評是新生事物,有關網絡書評方面的文章上升到理論高度的不多。圖書館應該從網絡書評工作的實踐中認真總結經驗,要注意網絡書評基礎理論的研究,突出網絡書評的應用理論,做到精闢獨到,切中要害,富有學術見解,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探索,勇於創新,用以指導網絡書評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網絡書評的發展是書評領域的一道新的風景線,也是經典閱讀得以昇華的保證。根據讀者的性質特點以及館藏等建立特色網絡書評數據庫,編制網絡書評文獻檢索目錄,方便讀者查閱,爲讀者提供經典閱讀服務。

(二)舉辦各種形式的網絡書評大賽活動,推動經典閱讀蓬勃發展

舉辦各種形式的網絡書評大賽活動,如有獎網絡書評徵文活動,吸收廣大網民參加,使得評書活動更有生命力,羣衆基礎更廣泛。每項網絡書評大賽活動確定一個主題,選題一定要有話題性,要把讀者的眼球吸引過來,把網絡書評大賽做得有意思,引發讀者的參賽興趣。一本好書常常會好評如潮,跟貼評論數百甚至上千條,引起關注的人可達數以萬計,激起更多的人爭相閱讀。比如,我院2013年4月舉辦“書香校園――網絡書評大賽”活動,穿越羣書數千冊,收集到的網絡書評作品上萬條,讀者紛紛將好書目“曬出來”,不僅包括《儒林外史》、《西遊記》這樣的文學名著,還包括藝術、歷史、政治等好書。那些內容新穎,質量上乘的網絡書評作品受到讀者的追捧和熱評。網絡書評將人類的閱讀史推向心靈相通,知識共享,激情互動的嶄新經典閱讀時代。

(三)利用網絡媒體擴大網絡書評陣地,爲讀者經典閱讀提供多元化平臺

網絡書店、讀書論壇、出版論壇的出現,爲網絡書評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同時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網絡書評寫作的隊伍中。利用網絡的便利,友情鏈接相關媒體獲得網絡書評,如《北京晨報》、《華商報讀書週刊》、《濟南時報》、《廣州日報》、《雲南信息報》、《常州晚報》、《信息時報》等網絡書評版都辦得不錯,可以開展多媒體閱覽、網上諮詢等服務,爲經典閱讀提供多元化的閱讀平臺。網絡等媒體的利用加大了讀者經典閱讀的輻射面。媒體是傳播網絡書評最好的渠道,通過媒體擴大網絡書評陣地不但可以向讀者介紹新作力作,還可以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氣息和學術氛圍,瞭解更多的作者和讀者,形成特色鮮明的經典閱讀氛圍。

(四)健全網絡書評系統,提升讀者經典閱讀鑑賞能力

健全網絡書評系統,爲讀者提供網絡書評導航服務,並在圖書館網站開闢讀者網絡書評園地,開設如“經典好書排行榜”、“讀者熱讀經典圖書”等特色網絡書評欄目,推薦被媒體和讀者認可的高品質圖書。鼓勵讀者參與網絡書評創作,吸引讀者之間、讀者與館員之間、讀者與專家之間相互交流,深入探討作品的思想內涵,彼此交流讀書心得,重在參與,重在互動,重在思想碰撞中產生的火花,重在推陳出新的過程,重在對讀者話語權的尊重,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學術生態局面。有了評書熱情,反過來促使他們多讀書,讀好書,產生良性循環,從而提升讀者經典閱讀鑑賞能力。

(五)打造精品網絡書評創作隊伍,爲經典閱讀提供優質的精神食糧

圖書館擁有人才優勢,專家學者整體文化素質高,他們是圖書館網絡書評撰寫的精英,他們的網絡書評作品更有公信力,常常受到熱捧。館員應成爲網絡書評寫作的主力軍,因爲館員熟悉本院校的實際情況,能夠根據讀者對象、個人的學術水平及專業來確定所評圖書,針對館藏文獻進行更有價值的評價,最能贏得讀者的信任。鼓勵普通讀者撰寫網絡書評,對於讀者的優秀網絡書評作品要予以獎勵。要對網絡書評書寫隊伍定期組織培訓,提高寫作技能與水平,寫出富有真知卓見的作品,爲讀者經典閱讀提供優質的精神食糧。

二、圖書館利用網絡書評引領經典閱讀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加強數字圖書館建設力度

圖書館領導應積極努力爭取增加購買數字資源經費比重,通過購買網上電子圖書電子期刊等數字資源來豐富館藏電子資源,加快電腦服務器等硬件設施的更新換代,建設大容量數據存儲設備,適應經典閱讀的技術要求。努力加快數字圖書館建設步伐,整合網絡信息資源,提供網絡書評瀏覽導航,建立讀者檔案,關注不同讀者的經典閱讀需求,對於讀者可能感興趣的電子圖書,通過電子郵件發去相關網絡書評,滿足師生讀者多學科多領域多層次的經典閱讀需求。

(二)加強網絡書評網站管理

文學評論文章經典範文字 篇五

1.1課程結構不合理,綜合性不強

目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的開設是“雜燴式”,開設的課程門類太多,其中部分課程內容重複,主要體現在“體育教學論”、“中學體育教材教法”和“學校體育學”課程中。此外,各高校課程體系過分強調體育專業技術,忽視基本教學理論的傳授與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專項技術課程仍以“傳授技能”爲主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專項技術上的精、深爲重點,導致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基本教學理論知識薄弱,不能很好的將理論知識運用到體育教學實踐中。從而造成培養的學生到基層中國小任教師時,不能滿足基層中國小體育工作的需要,甚至難以勝任基層體育教育工作。

1.2教學實踐不足

目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開設的課程都是以理論課的形式進行教學,甚至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中學體育教材教法》課程,在部分高校幾乎完全以室內理論講授的方式進行教學,缺少專門的教學能力實踐課程,學生無法學以致用、融會貫通,致使學生很難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教育理論知識,教學能力難以得到提升。儘管諸多高校安排了教育實習,但是重視力度不夠,多數高校缺乏相應的教學實踐、實習基地,以致學生的教學實訓機會少,難以取得應有的教學實踐效果。

1.3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教育與基礎教育相脫節

目前,部分高校不關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動向,教學仍沿用傳統的教學理論與方法,未適時調整與改革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內容、途徑與方法,導致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都與基礎教育改革不相適應,使高校培養出來的體育教師不能滿足中國小體育實際工作的需要。

文學評論文章經典範文字 篇六

創新意識對事物的創新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人們對創新有一種正確的認知,明白創新的價值和重要性,並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創新,纔會跟隨着思想意識的指引去進行創新活動。由於每個人的創新意識不同,所以創新活動也具有不同的性質。只有具備了創新意識,纔會進行創新活動,纔會具有創新能力。而想要擁有創新意識,學生們首先要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纔會對其進行探索和研究。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興趣是學生們學習發展和掌握新鮮事物的重要因素。只有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纔會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進行思維的拓展。但是在目前的歷史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還是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單一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們感到枯燥和乏味,同時教師們只是一味進行課本內容的複述,無法讓學生們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沒有一個活躍的課堂氣氛,則無法提高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這就導致學生們在歷史課堂上學習效率不高,更無法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歷史教師想要活躍課堂氣氛,就需要在上課之前做好充分的課堂教學準備。讓學生們在課堂中勤於動腦思考,活躍學生們的思維形式,讓學生們在課堂中可以根據課堂內容積極的思考,提升學生們的思維活躍性。教師要把學生們放在課堂的主體位置,採用多種教學方式來豐富課堂教學形式,使學生們產生探究和學習的慾望,根據歷史內容創設相關情境,讓學生們可以積極地參與進來,體驗到歷史教學中的樂趣。主要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營造一個積極的課堂氛圍。①強化教學的直觀性。直觀性的教學需要課堂上的教學內容要具有生動形象的特點,並且可以把課本上的內容直接傳遞給學生。所以歷史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把歷史課本上的內容利用多媒體設備體現出來,利用動畫、聲音和圖片爲學生們創設一個直觀的情境,學生們可以從各個感官去體會歷史教材中所表達的內容。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把課本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讓學生們進行思維上的轉換,這樣有利於學生們的思維靈活性提升,還幫助學生們理解抽象的知識概念,使學生們更加容易掌握歷史教材中的知識內容;②強化教學的形象性。教師可以根據課本內容來進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們可以在一個輕鬆的環境下學習,並且可以運用趣味性語言表達方式來感染學生的心情,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以此來促進學生們學習興趣,爲學生們的創新思維能力打下基礎;③強化教學的互動性。歷史教師在課堂上需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根據學生的實際知識掌握情況,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加深學生們對課堂內容的體驗,讓學生們可以主動去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經典文學評論 篇七

關鍵詞:梁實秋;古典主義;評論

中圖分類號:I206.5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1-0081-02

梁實秋從小家境富裕,熟讀中國的四書五經,精通古文,從小接受的教育大多是儒家的一套,後來又出國留學,使得梁實秋爲文給人的感覺既有儒家君子的溫柔敦厚,又不失英美自由主義的紳士風度、公平精神,筆鋒顯得不夠凌厲。雖然這並不是他最後走上古典主義的必要經歷,但後來走上古典主義道路似乎有着某種徵兆,在後來提出的觀點多多少少與這段經歷有關。從小的學習也爲古典主義打下深厚的功底。梁實秋曾經是熱衷浪漫主義的文藝青年,而二十三歲赴美留學,師從白璧德之後,博學慎思的白璧德把他從浪漫的熱血提升到古典的清明。梁實秋徹底成爲古典主義的擁護者,併成爲中國現代古典主義文學思潮理論的奠基人。

一、梁實秋觀點轉變歷程

梁實秋提倡新人文主義,認爲一位作家如果不能冷靜全面的觀察人生,即會失於偏激成爲浪漫主義。當然梁實秋認爲革命文學同樣以偏概全,最終引發與魯迅的論戰,即有名的魯樑論戰。論戰發生時梁實秋二十五,魯迅四十七,梁實秋以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之姿,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同時還有一些左翼作家也參與論戰,如馮乃超等。論戰從一九二七年十月一直持續到一九三一年初才告一段落。梁實秋寫《盧梭論女子教育》,魯迅針對此文發表了《盧梭和胃口》《文學和出汗》,論戰由此開始。論戰的爭端在於:文學應該正視普遍的人性,抑或強調階級性。梁實秋主張人性超越階級而且歷久不變,文學表現正是這種普遍而恆久的人性。魯迅則認爲人性因階級而不同,更隨時代而變化,不能一味要求文學去處理抽象的人性。而這一問題不能單純地說對錯,但在當時的背景下,梁實秋能夠挺身而出,明確地指出文學的本質,表現出了智者的眼光。

二、梁實秋對古典主義的主要觀點

1.古典主義的基本觀點及西方古典主義大家的觀點

古典主義,一般而言,它有兩種基本定義,從狹義上講,它是指17世紀初至19世紀初法國興起後流行歐洲各國的一種文藝思潮,同時也指古典主義的創作方法。因其文藝思想和創作實踐上堅持以古希臘、羅馬的文藝爲典範,而被稱爲古典主義,又被稱爲新古典主義或僞古典主義。從廣義上講則是指一種文學精神、美學傾向、審美理想或創作品格,它在古今中外文學歷史上均有不同程度地表現。其特點是以適度的觀念、均衡和穩定的章法、尋求形式的諧調和敘述的含蓄爲特徵;它主張摹仿古代作家,棄絕對罕見事物的表現,控制情感和想象,遵守各種寫作體裁所特有的規則。古典主義被等同於美、理性、健康和傳統。

“文學是生活的評論”是阿諾德從社會功能、歷史使命的角度對文藝的定義做的界定。從亞里士多德到阿諾德再到白璧德及梁實秋,其學術的特質就是偏重於文藝的社會功用,強化文藝與倫理道德的關係。古典主義文學裏面表現出來的人性是常態的、是普遍的。其表現的態度是冷靜的、有紀律的。總之,是要用理性、紀律、普遍人性價值等古典主義原則來對抗五四以來個性解放、尊情、崇尚自然等現代價值取向。

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藝術模仿自然”,從那以後,特別是在新古典主義時期以及後來,這一觀點被重述和討論着。白璧德作爲新古典主義的代表,而梁實秋作爲白璧德的弟子,梁實秋是不會忽視這一觀點的內容和主旨的。在“與自然同化一文中”,梁實秋回顧盧梭與提可在各自作品中所提到的與自然同化,覺得這樣太玄妙,例子太極端。並表示現代人與自然同化,不外乎兩種意義:(1)與自然同化,所以逃避現實社會。(2)與自然同化,所以到忘我境界。諾瓦里斯認爲凡是在這個世界不快樂不如意的人該走向自然,住在那較優世界的宮裏。在自然裏他可以找到一個慈愛的心,一個朋友,故鄉,上帝。這是明明白白地講,與自然同化乃所以逃避現實生活。逃避根本的是個很醜的意思,不承認輸敗、不自甘暴的人絕不逃避。而古代的文人墨客對自然的愛:吟風弄月,侶魚蝦而友麋鹿,不是與自然同化,本質上也是對現實社會的逃避。王爾德卻又是另一個極端,認爲自然使人覺得渺小,梁實秋認爲這是一種自我誇大狂,而極端主張與自然同化的,與王爾德相比又是另一個極端,是一種情感的放縱,主觀的幻想。

梁實秋認爲文學發於人性、基於人性、止於人性,表現一個普遍的人性。繼承了他的老師白壁德的人性觀。白璧德所謂的人性有兩個層次意思,第一個層次是我們一般理解的人性,人普遍有的生老病死、喜怒哀樂等性質。第二個層次是二元人性論,這是白壁德人性論的核心。即人身上有理性和慾望二元,用理性控制慾望,以善抑惡,白壁德認爲社會的和諧發展需要增加理性的成分,削弱慾望,但是理性不是所有人都有,只存在一部分人身上,這一部分人就是古典主義者。

2.古典主義的社會及內在理性

梁實秋強調文藝的社會功用,強化文藝與倫理道德的關係。他認爲可以利用文學從事社會教育,但是文學不是革命或政治的工具。梁實秋曾明確提出:文學的效用不在激發讀者的熱忱,而在引起讀者的情緒之後,予以和平寧靜的沉思。這種精神愉悅要符合倫理標準和古典立場,不是隨心所欲的迷醉。這一觀點與亞里士多德的排除滌淨相通。亞里士多德認爲悲劇就起到了這一作用,即悲劇的功效在於能引起觀衆的悲憫情感,這種情感本是人人都有的,但經過悲劇的刺激作用下,使觀衆的情緒得以排泄,然後情感得到安息。梁實秋認爲這樣使人可以達到一種內在的健康。

新古典主義認爲一切文學都有規律,戲劇有三一律,規定理想的悲劇有五幕,如果是四幕或六幕就不適當。文學作品中對老年人的描寫必須是缺乏熱情的、易怒的對年輕人有殘酷的批評,如果把老年人描寫成善良、熱心的就不符合規律。浪漫主義對新古典主義的這一批評是對的,但是浪漫主義者所的不僅是新古典的規律,連標準,理性,體制的精神,一齊打破。浪漫運動的這一舉動就是過度的。他認爲文學可以不要外在的規律,但是有一種內在的標準,就是古典主義稱的文學的紀律。新古典主義定下的規律是外在的,古典主義的紀律是內在的,就是作品中要有節制,理性駕馭情感。梁實秋認爲文學之所以重紀律,爲的是要求文學的健康。人性是複雜的,情感地表達有真有假,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不是完全對立的,浪漫成分在任何作品中都可能存在,但只要有紀律作爲統領纔能有好的健康的作品,就像人的身體,身體內部有秩序與規則才能是健康的。所以他的觀點是,古典主義者要注重理性,不是把理性作爲文學的唯一的材料,而是說把理性作爲最高節制的機關。

三、對梁實秋古典主義觀點的評論

在中國現代文學建構的發軔期,梁實秋現代性的古典文學批評思理立場卻一度遭受到20世紀中國現代文學史觀建構的尷尬誤讀、冷落、打擊與忽視。這一點從魯樑的論戰就能初見端倪。實際上,梁實秋關於現代中國文學建構之影響較大的文學批評觀都或隱或顯地遭受到當時學界的鄙薄、鍼砭、苛評,甚至一概抹殺的詬病,因輿論引導的偏差而旁生出諸多的誤解、誤讀,使其獨到心得思想被一度邊緣化,甚至被遮蔽、淹沒、塵封,以致其諸多敏銳而鋒芒的思想亮點鮮被學者概觀論及。他曾開宗明義地論析:“西洋文學,除了極端浪漫派及晚近的頹廢派以外,差不多都一致地承認文學是貼近於人生的。欲救中國文學之弊,最好是採用西洋健全的理論,而其最健全的中心思想,可以‘人本主義’一名詞來包括。……我不用‘古典主義’這名詞,因爲人本主義包括的範圍較廣,即浪漫運動中之較健全的理論與作品也可包括在人本主義之內。中國的儒家思想極接近西洋的人本主義,孔子的哲學與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頗多暗合之處,我們現在若採取人本主義的文學觀,既可補中國晚近文學之弊,且不悖於數千年來儒家傳統思想的背景。”他不僅曾糾正了當時新思潮激進浪漫派之極端和過度的危險錯誤,同時也有力地概括並肯定了現代新思潮與新文學批評中的某些正統的東西。

梁實秋的觀點也有某方面的缺點,比如雖然一直強調普遍的人性,但是對於人性,梁實秋自己也不能給出具體的定義。梁實秋出國留學時期,美國的經濟政治等已經有了比較高的發展,白璧德的古典主義是比較順應當時美國環境的,而當時的中國迫切需要的是激進,表現在文學上是對革命文學的推崇。梁實秋在當時推崇古典主義對於大衆而言自是不易接受。

參考文獻:

[1]潘水萍。“古典的”與“浪漫的”――梁實秋文學批評思想之現代性張力啓示[J].山西師大學報,2012(7).

[2]周薇。《浪漫的與古典的文學的紀律》之文學批評觀[J].淮安師範學院學報,2005(6).

[3]鄒超才。“異類的古典”――梁實秋文藝思想評述[D].福州:福建師範大學,2005.

[4]陳曉丹。從幾個關鍵詞解讀梁實秋古典主義文藝觀[J].作家雜誌,2008(10).

[5]潘水萍。古典主義在中國[D].廣州:暨南大學,2011.

[6]白春超。梁實秋的古典主義文學觀及其反響[J].鹽城師範學院學報,2011(5).

[7]俞兆平。梁實秋的古典主義文學理論體系[J].廈門大學學報,2006(4).

文學評論文章經典範文字 篇八

《老人與海》文學評論

人的一生從孃胎裏降生到離開這個人世,命運只不過是一個圓圈,有些人走了一輩子也沒有走出命運所畫出的圓圈,其實他們都不知道,圓上的任何一點都是一條騰飛的切線,而怕風怕浪的人是永遠走不出命運的悲慘,只有在海上堅持戰風斗浪,尋覓生存武器,具有任何風浪都打不垮的勇敢精神的人,纔可以走出自己的人生之圈。

但是這些傷疤中沒有一塊是新的。它們象無魚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蝕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顯得古老,除了那雙眼睛,它們象海水一般藍,是愉快而不肯認輸的。”在我看來,他手上的傷疤是英雄的傷疤,象徵着與命運的對抗及永不屈服的決心。這傷疤象沙漠中被侵蝕的地方一般古老更是表現了老人歷盡滄桑後的容顏。

然而,老人的眼睛卻是如海水一般藍,是愉快而不肯認輸的,這眼睛在沒有遇到那條大馬哈魚時從來沒有絕望過,即使貧窮、飢餓、寒冷與孤獨接踵而至,他也仍信心百倍地去接受,去期待。

就在這位老人聖地亞哥的夢中:“夢見童年的非洲,夢見沙灘海岸、夢見褐色的大山和高聳的海岬”,夢見在海灘上像小貓一樣嬉笑玩耍的獅子。八十四天未釣到魚的失落依然無法掩蓋老人對生活的夢想與追求,在老人眼睛裏,心中,又暗藏了怎樣的熱血,怎樣的夢?

就在第85天,老人生命中不平凡的一天裏,在別的漁民的奚落聲中,老人決定第85次出海,去尋找他自己的幸運之神。憑着多年的捕魚經驗,他獨自來到了魚兒成羣,但極其遙遠的海域。在海風中,小船飛速地前進着,他發現了一條重量超過1500磅的麻哈魚,並開始了長達3天3夜的搏鬥。

他用他的背部和左右手,輪換着拉住釣索,太緊了就放出去一些,鬆了就拉緊釣索,餓了、渴了,就吃生魚、喝少量的水。他的背部和左右手都被釣索勒破了,他用海水清洗後,還是繼續拉着;左手抽筋了,就用右手。

老人是那樣的無助、無力。他的臉上劃破了許多口子,手也開始不停地抽搐,而且他已兩天兩夜沒有合過眼了,他—顯得那樣疲憊不堪,但是他始終都沒有放開手上的那張網,堅持到底,終於,將那強悍的鯊魚制服了。

他與大魚搏鬥了三天,大魚才終於筋疲力盡浮上水面,被他殺死。他終於以他自己非凡的自信和勇氣,悍衛了自己勝利的果實,成爲了一切惡戰的勝利者。

在老人的眼中,這是一場英雄與英雄之間的較量。他對每一條魚談話,對每一朵浪花談話,海就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而這條魚,在他眼中,也理所當然地成了英雄。他有惻隱之心,他甚至在同情自己奮力捕捉的魚,可是出於職業習慣和自尊心,他又不得不去與魚抗爭,與他眼中的英雄抗爭。

這兩種彼此矛盾的觀念皆源於聖地亞哥一人——一種出於人的本性,一種則出於人的社會性。某些時候可以協調,某些又不得不互相抵礪,他在征服魚的3天裏也征服了自己、主宰了自己。

在老人辛辛苦苦抓到了魚之後,考驗卻並沒有結束。魚有18英尺,比他的小船還長,他只好將魚綁在船的一邊。可回航時,大魚的血腥味,一再引來鯊魚的襲擊。於是,他用盡一切手段來反擊。他用魚叉叉,魚叉被鯊魚帶走了;他把小刀綁在槳把上亂扎,刀子折斷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丟掉了;他用舵把來打。

上天似乎就不曾憐惜過這樣一位偉大的老人,他將厄運一次又一次降在老人身上,聖地亞哥沒有屈服,他用一切他可以運用的方式來與命運反抗。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及勢力的增強,老人最終放棄了——僅僅希望能夠平安地回到岸上,回到家裏,美美地睡上一覺,和孩子聊會兒天。

在一次又一次 與鯊魚的搏鬥過程中,老人終於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出海太遠了。我把你和我都毀了。”老人依舊是英雄,因爲他敢於與命運做鬥爭。但這句話在有意無意之間將其生命奮鬥的過程體現,老人終於失敗了。因爲上天的作弄而敗,也因爲他自己而敗,他有能力抓到魚,卻無法將魚平安地帶回港灣。

《老人與海》也教會了我很多。什麼是失敗,失敗的真正意義是在遭遇了挫折之後沒有勇氣爬起,失去了再來一次的勇氣,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失去了自己人生的夢想。什麼是英雄,英雄就是敢於面對挫折,挑戰挫折,戰勝挫折的人,他們有勇氣完成自己也許失敗了很多次的夢想,這纔算得上是英雄。

一切大風大浪都已經過去了,老人渾身被海水打溼,臉上充滿了疲憊,被劃破的口子還滴着血,然而所有一切都無法改變的是那雙充滿自信的眼睛。正是它,給了老人出海的信心,正是它,支撐着老人在大海中整整搏鬥幾天幾夜,發揮出在他生命中的所有極限。

一個人生來不是總是失敗的,就算失敗也並非絕望,一個人可以被滅亡,但是他的精神是打不敗的,是永存的,只有戰勝自己一切的不可能,才能獲得勝利。

生活中,能壓倒一切的不算是強者,但不被一切所壓倒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拿破崙曾經說過:“默認自己的無能,無疑是給失敗製造機會!”所以,人最先應當戰勝自我。有很多人常常把自己的失敗歸結於才能的有限,真實,才能往往得力於自我競爭。

自我競爭,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拿出最好的成績超過自己原先所創下的“最好成績”。人要逾越自己過去的最高度的確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是隻要你跨過這極難的一步,你就再一次戰勝了自己,你跨過這極難的一步,你就會更上一層樓。

在現實生活中,人和自然是對立的,人總是要受到大自然的磨練,只有能夠堅持進行堅強不屈的鬥爭的人,才能獲勝。雖然有時人們會戰勝自然,有時會被自然所打敗乃至於被毀滅,但是最重要的是,當自己被自然所打敗的同時,自己能否使自己的意志不消沉,重新回覆自信,以更高的熱情去迎接大自然的挑戰。

也許,書中的老漁夫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爲儘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最終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帶着魚骨上岸,可是他始終沒有向大海、向大馬林魚、向鯊魚妥協,他其實是一個敢於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

在茫茫黑夜的巨浪中,弱小的人類與強大的自然在奮勇抗爭,如同面對命運莫測的人生,可以消滅的是肉體,不可以征服的是意志和精神。清晨歸來,老人並非一無所有,戰勝自然,戰勝自我而獲得的生命自由就是他勝利的象徵。

無可否認,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並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他能否最終戰勝自身的這個缺陷,他都是一個勝利者,因爲他已經戰勝了自己對缺陷的妥協,他是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老漁夫就是敢於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爲儘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着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說,鯊魚纔是勝利者。可是,在理想主義者眼裏,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爲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