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神經內科護理論文多篇

神經內科護理論文多篇

神經內科護理論文 篇一

腦、脊髓和周圍神經共同構成神經系統,它分爲周圍和中樞兩大部分,主要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活動。神經系統疾病包括神經外科疾病和神經內科疾病,其中神經外科主要治療外傷或腫瘤引起腦與脊髓的病變;神經內科主要治療腦部炎症性疾病、腦血管疾病、脊髓及其他神經系統的病變。神經內科屬於獨立的二級學科,患者的主要症狀是腦膜炎、脊髓炎、腦出血、帕金森、重症肌無力、癲癇、三叉神經痛等。入院治療的患者通常處於病重或病危狀態,普遍患者在感覺和認知方面存在障礙,潛在的風險比較大,因此,如何在神經內科做好護理工作,成爲當今的熱門話題。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可以有效的評估風險的可能,從而有效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該文就護理風險在神經內科的應用,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3月該院神經內科收治的住院患者132例,隨機分爲兩組,對照組66例,男38例,女28例,年齡39~67歲,平均年齡爲53歲,其中腦膜炎5例、腦出血16例、腦梗阻28例、帕金森10例、重症肌無力4例和癲癇3例;觀察組66例,男40例,女26例,年齡36~68歲,平均年齡爲52歲,其中腦膜炎3例、腦出血17例、腦梗阻29例、帕金森9例、重症肌無力5例和癲癇3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和疾病嚴重程度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之間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對照組患者給予神經內科的常規護理,如入院指導、病房清潔、飲食護理、用藥護理和出院指導等。要讓患者在舒適的環境下,身體恢復健康。1.2.2觀察組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採用護理風險管理,包含患者風險管理和護理人員風險管理兩個方面。

(1)患者風險管理。患者風險管理針對生活護理、用藥護理、急救護理和心理護理進行風險預估,並實施相應的防護措施,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生活護理的風險評估主要是指患者活動區域及身邊的易碎物品等,可能對患者造成傷害的評價。

每天定時檢查病房、衛生間或走廊的清潔度與地面溼度,儘量不要有水漬避免患者跌倒,尤其是衛生間最好鋪防滑地磚且貼有提示牌。在患者的病牀旁加防護欄,避免患者墜落。危險物品如水壺、水果刀、電暖氣、電風扇等,遠離患者並貼警示牌,避免發生劃傷或誤傷的情況。定期檢查患者的輪椅剎車,及時排除故障。定期檢查患者的身體是否長褥瘡,要囑咐家屬定期給患者翻身、按摩,避免患者病情發展。叮囑家屬不要讓患者離開視線,避免患者走失或出現意外。用藥護理的風險評估主要是指患者用藥時,不良反應或併發症對患者身體造成傷害的評價[1]。神經內科的患者身體狀態普遍較弱,很容易出現不良反應,所以患者輸液時要密切關注滲漏情況,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升壓藥物具有強烈的收縮血管作用,一旦外滲可能會引起組織壞死。甘露醇是神經內科的常用藥之一,主要用於降低顱內壓、改善腦水腫,一旦外滲可能會引起局部組織水腫、疼痛甚至壞死,因此用藥期間要密切監護,避免意外發生。

總之,在輸藥期間,護理人員要增加巡視的頻率,並根據藥物不良反應的情況,準備相應的解救藥物,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急救護理的風險評估主要是指患者突發症狀時,急救過程中可能對患者身體造成傷害的評估。神經內科的患者中中重度患者的比例比較大,所以病情突然進展的情況發生率比較高。因此,要全面瞭解患者的生命體徵、病情程度,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並對患者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隨時準備好搶救所需的儀器、藥物和工具等,尤其是要掌握急救的流程。老年患者常常伴有呼吸系統疾病,除了準備常規的物品外,最好外加準備吸痰器。除此之外,爲了保證急救的及時性和有效性,要熟悉每項急救的方案,並且要定期進行演練和排查儀器故障,避免儀器故障或不熟練操作造成患者病情延誤的情況發生。

(2)護理人員風險管理。風險的發生主要在於護理人員的預評估,因此提高護理技能和水平是降低護理風險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做到以下3個方面,將會大大提升護理人員的護理能力,降低風險的發生率。

①掌握《護士手冊》《臨牀護理實踐指南》和《醫療事故處理手冊》等相關規章制度,提高自身的素質,加強護理重要性的意識,是成爲合格護理人員的必備條件,也是開展日常護理工作的基礎。

②護理人員要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安全教育,加強危險防範的意識與警惕心,從而保證護理人員及早發現安全隱患,並作出正確處理。

③規範化日常護理文書的填寫,交接班記錄填寫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確保文書與記錄具有可追溯性[2]。

1.3觀察指標

護理風險發生率:患者在護理人員的護理過程中發生意外的概率,包括摔傷、意外刺傷、輸液反應、急救事故、拒絕治療等。發生率越高,說明意外事故發生越多,即護理效果越差[3]。

1.4統計方法

觀察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的數據,應用SPSS20.0軟件完成數據的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採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0.05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的護理風險總髮生率爲4.5%(3/66),顯著低於對照組的護理風險率27.3%(18/6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表1對照組與觀察組風險事件發生比較[n(%)]

3討論

入住神經內科的患者,普遍存在年齡大、病情嚴重、自理能力差等特點,尤其是腦部嚴重受損的患者很容易伴有意識障礙、認知障礙、語言障礙和行動障礙等後遺症。因此,神經內科的患者除了必要的常規護理外,還需加強護理風險管理。所謂護理風險是指在護理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的危害因素造成患者受傷或死亡的可能性。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對自己的健康程度越來越重視,法律意識也越來越強,因此,醫療糾紛的事情不斷髮生,尤其是護理引發的糾紛所佔比例越來越高[4]。如何有效地降低護理風險,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該次研究通過從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的角度,觀察常規護理與護理風險管理下的風險事件發生率。具體結果爲觀察組的護理風險總髮生率爲4.5%,顯著低於對照組的護理風險率27.3%。結果表明,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採用護理風險管理會大幅度降低護理風險的發生率。也就是說,護理風險管理的應用對降低醫療糾紛具有重要意義[5]。歸根結底,通過風險管理,即全面地預測風險的發生,並做好相應防護,不僅可以有效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率,而且有利於患者的恢復,更有助於提高神經內科的整體護理水平,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韓雪。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6(19):149.

[2]李彤。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臨牀護理,2016,14(2):278.

[3]蒙春丹。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17):2751.

[4]吳紅恩。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的應用[J].中國農村衛生,2014,16(2):263.

[5]範丹。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12):286.

內科護理論文 篇二

1對象與方法

選擇我院2011、2012級高職護理專業4個班作爲研究對象。各班年齡及專業層次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二班(28人)、四班(28人)作爲實驗組引入以問題爲導向教學法,嘗試校企合作教學模式;一班(30人)、三班(27人)作爲對照組進行傳統課堂教學,兩組課程內容與考覈方式相同。課程結束後,自制問卷對實驗組進行調查,瞭解學生對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考覈方式的評價,並比較兩組考試成績。採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採用t檢驗,以P<0.05爲差異有顯著性。

2研究內容與步驟

2.1實驗組教學過程

2.1.1體現現代護理特色和理念把突出技能型人才培養、優化教學內容、提升護理崗位工作能力作爲護理教育的指導思想。以社會需求爲目標,以就業爲導向,以能力培養爲本位,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和健康需求的高素質實用型人才。

2.1.2構建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

(1)以內科護理工作項目爲導向,內科護理崗位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爲基礎,結合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要求,將內科護理學分爲九大工作項目,48個學習任務。

(2)實施以問題爲導向教學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病例爲先導,以問題爲基礎,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進行啓發式教育,以培養學生能力爲教學目標。以案例教學和問題教學爲主,設計典型案例與學習情境,選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肌梗塞”“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等內容實施PBL教學,現以“上消化道出血”爲例介紹如下。①教師準備案例及問題,學生課前以小組爲單位討論準備。病例敘述了一位35歲男性病人從3年前反覆發作性上腹部空腹痛到3小時前突然出現嘔血再到失血性休克而急診入院。教師根據教學目的,提出以下問題:病人所患疾病是什麼?如何估計出血量?搶救治療4h後,如何判斷出血是否停止?護士應對病人進行哪些方面的病情觀察?針對病人目前情況,護士如何配合醫師進行搶救?止血措施有哪些?若是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出血,其止血措施有何不同?病人存在的護理問題有哪些?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病因有哪些?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出血的誘因有哪些?消化性潰瘍的發生與哪些因素有關?你建議病人如何改變生活方式?②將學生分爲5組,每組5~6人。授課前一週,教師將案例及問題發給學生,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要求學生將所有問題的討論結果書寫出來,組內成員分工合作,確定好各問題的發言人或課堂上就某一問題進行小講課、情景模擬等。課堂上,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發言,其他組提出質疑及補充意見,教師做好組織管理工作,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與發言,適當輔以板書,展示重點內容。最後,教師利用10min時間對有爭議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對討論結果進行點評,總結知識點。

(3)嘗試校企合作,強化能力培養。課程教學向社區延伸,定期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人員帶領下參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及肺結核等傳染病的健康教育講座和宣教,設計製作健康教育板報,實現教、學、做有機融合,增強學生預防與控制疾病的意識,提高健康教育能力和交流溝通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4)優化課程考覈方式,建立形成性考覈與終結性考覈相結合的考覈方式。形成性考覈包括階段考覈及製作健康教育板報(10%)、期會考試(20%)、案例作業(10%),佔總成績的40%;終結性考覈爲期末閉卷考試,佔總成績的60%。考試題型以選擇題和案例分析題爲主,選擇題模擬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題型,加大案例分析題比例;考試內容以臨牀常見病爲主,重點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完成某一特定臨牀任務的能力。

2.2對照組教學過程

進行傳統課堂教學,各章節內容由教師集中講授,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和整體護理要求完成教學內容,考覈方式與實驗組相同。

3討論

內科護理學作爲臨牀護理學的一門重要學科,對其進行的教學研究已很深入,但仍然存在教學內容侷限、教學方法單一、理論與臨牀實際結合差、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主動學習意識差、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不強等問題。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考試成績明顯高於對照組,病例分析題、單項選擇題成績均高於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提示PBL教學和校企合作教學模式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高學生臨牀思維能力和學習成績。問卷調查發現,96%以上的學生認爲BPL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習興趣和自學能力、分析解決臨牀問題能力,而且能增強團隊協作精神與溝通能力,優於傳統教學。因此,內科護理學課堂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需要更新和改革,學生需要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從實踐中獲得真知。但是PBL教學並不適合所有學生,仍有學生認爲PBL教學效果不是很好;12.73%的學生對增加PBL教學時數持否定態度,說明仍有少部分學生習慣傳統教學,不適應主動積極尋求知識的角色轉變。從考試成績來看,無論實驗組還是對照組,對考試題型改革還不完全適應,平均成績偏低。因此,教學中應針對考試題型進行相關訓練,對應知應會的細節反覆強化,教師按章節、題型建立試題庫及案例分析集,定期在網上發佈選擇題及案例分析題,嘗試建立網上測試系統,進行在線測試,強化學習的全程管理;加強案例教學,培養學生臨牀思維能力,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完成某一特定臨牀任務能力;同時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在內科護理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融會貫通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臨牀思維能力及主動學習意識,提高其綜合職業能力是值得內科護理學教師思考與研究的問題。

內科護理論文 篇三

一、教學組織與實施

教學對象爲福建省某醫科大學2007級四年制護理本科甲乙兩個大班,將其隨機分爲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爲乙班,共93名護生,其中男生7名,女生86名;對照組爲甲班,共94名護生,其中男生7名,女生87名。兩組護生年齡、性別構成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實驗組採用網絡環境下《內科護理學》大班討論式教學,對照組採用傳統討論式教學,兩組課時相同。

(一)教學準備

按照學校教學大綱要求,《內科護理學》爲本科護理學專業大學三年級必修護理專業課程,分兩個學期講授,教學形式爲理論課和討論課相結合。本研究時間爲第一學期,即2009年9月-2010年1月,課時總數爲88學時,網絡環境下討論式教學爲15學時,分別爲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綜合病例5次討論課,每一次討論課爲3學時。教材選用尤黎明主編的《內科護理學》(第四版,人民衛生出版社)。網絡環境下大班討論式教學在多媒體網絡教室進行,該教室有聯網計算機100臺及多媒體設備1套,保證教師和護生各有1臺可連接網絡的計算機。學校計算機中心的1名教學輔助人員負責硬件設備的維護。教學前進行教學過程中所使用輔助軟件和技術的準備及教師的培訓。教師在首次討論式教學時需向護生示範如何查找網絡資源,包括校園局域網和因特網的資源。校園局域網資源包括數字圖書館的數據庫、精品課程網中的《內科護理學》網絡教學平臺、多媒體教學資源提供的教學課件、視頻及動畫等。

(二)教學實施

討論課採用網絡環境下以病例爲引導以問題爲基礎的討論式教學法,實施過程如下:

(1)設立主題。每一次討論課,由主講教師1名、輔助教師2名負責。主講教師首先通過大屏幕投影儀播放課件,向護生展示本次課的教學目標、臨牀案例以及討論問題。案例均來自臨牀一線,討論主題一般爲4~6個,主要涵蓋該章節的重點、難點以及醫學護理前沿知識。

(2)蒐集資料。護生明確教學目標和問題後,自己蒐集信息資料,通過教材、教學課件、上網查閱相關專業文獻等各種途徑自主學習、獨立探索、思考和分析問題。將學生分爲3組,分別由3名教師負責,適時給予提示、督促,引導護生髮現與解決問題。此步驟強調在教師的指導下護生自主學習、獨立探索。

(3)自主討論。護生獨立學習探索、分析問題後,根據坐位進行3~5個人爲小組討論或網上討論交流的方式對問題進行推理分析,發表自己的想法並聽取別人的意見。教師對討論、合作交流作出必要的指導和調控,鼓勵護生之間相互交流,引導護生深入討論。

(4)歸納總結。護生經過充分討論後,主講老師選擇部分小組護生進行彙報。主講教師針對護生彙報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講解,引導護生了解各知識點的關係以及掌握重點知識;適當聯繫臨牀實際,以提高護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根據情況,教師要求護生以個體或小組形式上交電子文檔作業,由教師進行批改。

二、教學效果與分析

(一)網絡環境下大班討論式教學對護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

採用第二軍醫大學林毅等編制的護理專業本科生自主學習能力測評量表[4]評價兩組護生自主學習能力。該量表包括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學習合作能力3個維度,共28個條目。採用Likert5級評分法,分爲“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一般”、“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正性條目賦值爲“5、4、3、2、1”,負性條目反向賦值。此量表的重測信度爲0.87,克倫巴赫α係數爲0.89。在教學前、最後一次討論課結束後分別對兩組護生進行集體匿名問卷調查。問卷回收率100%。使用spss16.0軟件包分析數據,計量資料採用x±s表示,統計分析採用t檢驗。教學前實驗組與對照組護生自主學習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比較(表1),兩組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教學後,實驗組與對照組護生干預後自主學習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的比較(表2)。教學後實驗組護生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及總分均高於教學前;對照組護生信息能力、合作能力及總分高於教學前;教學後實驗組護生信息能力得分高於對照組(P<0.05)。

(二)護生對網絡環境下大班討論式教學學習效果的自我評價

採用自行設計的《護生學習效果自我評價》問卷對實驗組護生進行學習效果評價。《護生學習效果自我評價》問卷主要涉及新的教學方法對護生的影響、護生對該教學法的喜愛認可程度、該教學法的優缺點等,共包括19個閉合性問題和2個開放性問題。在最後一次討論課結束後對實驗組護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回收率100%。實驗組護生對網絡環境下《內科護理學》大班討論式教學的學習效果自我評價見表3。護生認爲該教學方法有以下優點:(1)接觸醫學前沿知識、瞭解學科發展動態;(2)查找資料方便、可利用的信息豐富;(3)瞭解更多網上學習資源,提高課後自學能力;(4)做作業不用大量寫字、節省時間與精力;(5)瞭解一些專業學習QQ羣或論壇,加強平時學習交流;(6)培養上臺演講技巧、提高表達能力,增加自信心;(7)有利於階段知識的掌握,作業的佈置能夠督促課後複習。護生認爲該教學方法有以下缺點或問題:(1)盲目查找資料,缺少思考、鑽研;(2)多媒體網絡教室問題多,如電腦配置低、網絡故障等,浪費很多時間;(3)長時間對着電腦易疲勞;(4)對信息討論分析不夠,有些知識印象不深且不理解;(5)作業太多,對無電腦的同學負擔重,做作業不夠認真,且沒有教師反饋;(6)老師指導和培養學生分析能力不夠;(7)有些教師對網絡資源的查找並不熟悉。

三、網絡環境下大班討論式教學的優勢、問題及對策

(一)網絡環境下大班討論式教學的優勢

1.有利於提高護生信息能力。研究結果顯示,教學後實驗組護生信息能力高於對照組,且實驗組超過半數的護生認爲該教學方法提高了計算機應用能力及信息素養。護生在網絡環境下的大班討論課上,必須藉助計算機、上網查閱文獻資料,並對大量的網絡信息進行高效地提取和加工,無形中訓練了護生獲取、處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2.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護生學習興趣及自我管理能力。教學案例和問題主要來自臨牀實踐,往往比課本更能吸引護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有機會接觸到最新的護理資訊,激發了護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發揮學習主動性。本研究發現,實驗組護生教學後自我管理能力高於教學前,與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但還不能肯定新教學方法優於傳統討論式教學法。

3.有助於培養護生臨牀思維、創新性思維及科研意識。基於網絡環境運用已學理論知識分析和討論臨牀實際問題,有助於培養護生臨牀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護生在對爭議性問題進行討論時,要進行多向思維,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進行思考與討論,有利於培養護生的創新性思維;護生經常接觸到護理專業文獻、最新觀念以及爭議性觀點,增強了他們進行科學研究探索的意識。

(二)網絡環境下大班討論式教學存在問題

1.教與學的軟硬件環境不完善。在本研究中,護生反映所使用的計算機配置低,經常出現機器故障。由於校園網帶寬限制,大量計算機同時接入網絡,人均帶寬嚴重不足,經常導致網速慢,影響了教學進度及效果。《內科護理學》網絡教學平臺功能不夠完善,可利用的教學資源主要有教學大綱、教師教案、課件,課件學習拓展的資源有限,且缺少可供學生與教師在線交流的平臺。

2.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有待提高。網絡環境下大班討論式教學是強調以學習者爲中心的教學,教師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而是要培養護生的思維方式與學習技巧,提高護生理解和應用知識的能力[5]。該教學法的應用是對教師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挑戰,要求教師不僅要不斷更新專業知識,還需要具備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在調查中護生提到,教師在思路上的指導和培養護生分析能力不夠;有的教師對網絡資源的查找並不熟悉。部分教師計算機及網絡操作水平及輔助教學軟件的應用能力較差。

3.護生對該教學形式適應性較差。開展網絡環境下討論式教學,護生的角色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爲主動學習者,同時要求查詢大量相關知識,一些護生出現不適應的現象。43.0%的護生認爲增加了學習負擔,不少護生反映面對電腦會感到疲勞,對於自制力較差的護生,上課容易開小差。研究調查顯示,有10.8%的護生表示在上課時,不能剋制自己在網上查閱與學習內容無關資料的衝動。

4.討論式教學中護生交流合作活動減少。討論式教學爲師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合作學習的交流平臺,可提高護生交流溝通能力,增強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但是本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護生合作能力並沒有提高,與預期結果不一致。可能是由於護生上網檢索文獻佔用了討論課大部分時間,用於交流討論的時間不夠;另一方面,多媒體教室的坐位設置不利於護生進行面對面交流討論,護生網上交流的平臺不完善。

(三)網絡環境下大班討論式教學的發展對策

1.改善教學軟硬件環境。功能良好的軟硬件環境是保證網絡環境下討論式教學的順利進行的物質基礎。這需要學校增加資金投入,進行硬件基礎建設,以改善教學硬件環境,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同時,教師及教學輔助人員應該完善網絡平臺的建設,不斷豐富和整合教學資源庫內容。

2.提高教師網絡環境下討論式教學水平。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師素質。教師應不斷完善自己,通過觀摩、進修等方式,提高自身多媒體網絡技術應用能力,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該教學法對教師要求高,給教師帶來了較大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建議學校建立相應的人事激勵機制,才能更好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3.引導護生儘快適應該教學方法。教師首先應引導護生正確看待這種教學方法,認識其潛在的優勢,消除護生的心理壓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各種方法來調動護生學習的積極性,並且對護生的自主學習進行合理的監督、引導,使護生能夠集中注意力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4.促進教師與護生及護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教師應合理分配課堂時間。在討論課之前,把討論主題告訴學生,學生能提前進行信息資料的搜索,從而增加自主討論的時間。另一方面,通過建設與完善網絡交流平臺,鼓勵教師與護生、護生與護生建立討論小組,進行網上討論。在高等護理教育擴招的大環境下,在課程學時不變,教學資源與師資有限的條件下,網絡環境下以病例引導、以問題爲基礎的大班討論式教育學法具有一定的優勢,切實可行,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進一步改善與評價。

內科護理論文 篇四

一、內科護理多發事故原因

該院內科護理總體比較好,但是在臨牀護理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是在工作過程中對安全意識的不重視以及對病人護理的安全管理體系建設不到位而造成。具體分爲如下幾個方面:首先,給藥的錯誤,在實際的護理操作過程中容易出現藥物以及注射藥品的給藥錯誤,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於住院的患者較多,在較大的工作壓力下導致部分藥品擺放混亂、牀號標記不清、單據字跡潦草等問題;另一方面則主要是由於護理人員在交接的過程中沒有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進行交接,導致接班護士出現發放錯誤或者混亂的情況。其次,在輸液的過程中由於部分患者喪失了自我行動能力,由於照顧人員的疏忽等問題,容易出現輸液的滲漏對周圍肌肉組織造成一定的損傷甚至是局部壞死。最後,其他人爲原因造成的損害。這方面損害主要是由於護理人員的疏忽與患者的自我行動而造成的。主要可以分爲病患的跌倒、墜牀、窒息以及燙傷等問題。內科病患部分喪失了行動能力,或者存在一定的行爲偏差。在其自主活動或者無人監護的情況下容易產生由於行動不便而出現的意外。

二、基於安全視角的臨牀優化對策

基於如上所反映的多方事故以及存在的原因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護理意外是可以通過安全教育以及加強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而避免的。針對存在的問題該文主要從藥物的管理、護理行爲的規範及病人行動輔助等三個方面對安全模式下的臨牀優化對策進行探討。具體如下:首先,對藥物清單以及牀位號等明顯標識採用電子化辦公以及電子輸出等模式進行,在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時避免了由於字跡潦草等人爲問題造成的藥物管理混亂。通過建立覈查機制即主治醫生—護理人員的雙重防範機制,利用主治醫師對藥品進行最終監管的方式來對藥物的注射以及發放進行最終覈查進而保障藥物發放與使用的正確性。此外,還需要明確護理人員交接工作的具體流程,從時間角度去看需要爲護理人員交接提供必要的緩衝時間。從管理制度角度去看需要明確交接責任。其次,這對輸液問題需要建立完善的輸液統計以及輸液護理工作,護理科室對於輸液內容需要有充分的認識,按照輸液過程中風險的大小進行分類識別與管理。做到風險化的區別對待。最後,建立並積極應用高效的牀頭召喚設備,在硬件設施允許的情況下縮短護理人員的反映時間。在病患出現意外之前對所有風險進行評估,並做好提示工作。

三、內科護理人員管理體系構建

爲了達到護理零事故的目標,該院對內科護理臨牀的管理體系進行了改革。改革主要從組織模式、責任監督以及績效體系的構建等三個方面進行,具體如下:在組織模式方面:本院內科護理改變傳統的護士長領班的組織模式而是採用護士長以及科室骨幹護士組織成立責任護理組的管理方式。同時,利用這種管理體系使得每一個護理護理人員都能夠參與到管理工作當中去。在責任監督方面:採用了全員監督以及自我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對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錯誤與問題予以監督與修正。具體操作方式是首先要求護理工作人員在工作後積極的對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自我檢測與總結,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發現護理的漏洞,並進行積極的補救。建立崗位責任制度,將以病房或者具體的病人爲基本單位,將責任落實到每一個護理人員上,通過這種明確的責任制度來增加每個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在績效體系建設上:主要是通過在護理人員的績效評價內容中增加安全績效的概念,並提高安全績效在整體績效中的比例,此外,在護理人員績效評價模型中引入質量評價體系,並以此爲依據,將安全、質量、效果等概念融入到護理人員的績效體系之中。並以獎金、培訓、升職等方式對護理人員進行合理的激勵。最終形成一種良好的工作環境與安全意識。

內科護理論文 篇五

【摘要】目的:探討優質護理服務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神經內科20xx年2月期間收治的134例患者作爲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爲觀察組(優質護理服務)和對照組(常規護理)各67例,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對於護理的滿意程度(95.52%>80.60%)及其自我管理能力評分[(89.45±4.25)分>(75.44±5.01)分]相對更高(P<0.05),而住院時間[(16.62±5.54)d<(25.49±6.61)d]相對更短(P<0.05)。結論:在神經內科護理中開展優質護理服務,能夠貼合患者的需要,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態,加快其康復進程。

關鍵詞優質護理服務;神經內科;護理

神經內科疾病種類繁多、複雜,且多爲危急、重症,不僅會損害患者的軀體健康,同時也會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患者在接受有效的治療後,還需要經歷較長一段時間的恢復,期間的護理工作十分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患者的治療恢復效果[1]。神經內科護理對於專業性和技術性的要求很高,需要護理人員認真做好每一個步驟、環節,並能夠充分尊重患者的需求,給予其全面、周到、細緻的護理服務,促進患者的恢復,使其獲得滿意的醫療體驗。本研究以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134例患者作爲研究對象,探討優質護理服務對於患者治療恢復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對象爲我院神經內科20xx年2月期間收治的134例患者,分別接受優質護理服務(67例)和常規護理服務(67例),並作爲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男女比例38/29,最高齡79歲,最低齡34歲,平均年齡(50.6±5.4)歲。腦血管疾病29例,周圍神經系統疾病18例,脊髓疾病12例以及其他類型神經內科疾病8例。對照組患者男女比例36/31,最高齡76歲,最低齡35歲,平均年齡(49.5±5.8)歲。腦血管疾病27例,周圍神經系統疾病21例,脊髓疾病14例以及其他類型神經內科疾病5例。兩組患者的基本對照相仿(P>0.05),本研究具有可行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治療期間接受常規的護理,持續進行病情和體徵監測,觀察併發症的發生情況,對症處理。觀察組則是在此基礎上予以改進和補充,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具體如下:

①護理培訓:爲了進一步提高神經內科護理服務水平,需要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定期組織培訓課程和講座,護理人員能夠從中瞭解先進的護理服務理念,並學習到科學、先進的專業技術。護理培訓爲護理人員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平臺,使其能夠不斷鞏固和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術能力。與此同時,護理培訓還包括工作責任心和心理素質的培養,提高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並具有良好的應急反應能力,能夠妥善處理神經內科護理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進而爲優質護理服務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②精細化護理:結合既往的神經內科護理的經驗,合理利用和配置醫護資源,實施彈性坐班,既要保障神經內科護理的質量,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使其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護理工作當中,在護理工作中更加精細。深入到護理工作的每一個步驟、環節當中,任何細節都不容忽視,從中找尋問題所在,並快速反應,及時予以處理和解決。在神經內科護理工作中,應該更貼合患者的需要,尊重患者意見,護理人員應主動了解其想法和態度,並將其作爲臨牀護理工作的參考。

③心理護理與溝通:在神經內科護理期間,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動態。增進護患溝通,便於隨時瞭解患者的情緒和精神狀態。當患者出現消極、負面的情緒,護理人員應積極、主動的進行開導,儘可能營造出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以緩解患者的緊張感和不安感。治療前需要向患者詳細介紹疾病知識,講解其治療方法,強調治療方法的優勢作用,可以選擇治療成功的患者作爲範例,以此來激勵和鼓舞患者,增加其對於治療的信心。

④健康教育:開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於自身疾病及相關治療方法的認知,瞭解治療恢復期間的注意事項,並能夠嚴格按照醫囑執行。在飲食方面,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堅持低鹽、低脂的原則,保證營養均衡。合理安排其日常作息,爲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休息環境,保證其睡眠質量。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保持愉悅的心情,能夠按照健康教育的要求去做

⑤功能恢復訓練:對於存在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需要進行功能恢復訓練。開始需要護理人員及其家屬的幫助,然後逐漸恢復自主運動,正常進行站立、行走以及上下樓梯,進而提高其生活質量。

1.3統計學處理

以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應用(x±s)和(%)進行計量和計數,由t值和X2檢驗,P<0.05代表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對於護理的滿意程度

在67例觀察組患者當中,52.24%(35例)的患者對護理感到十分滿意,43.28%(29例)的患者對護理感到滿意,另外有4.48%(3例)的患者對護理感到不滿,護理滿意率爲95.52%。在67例對照組患者當中,38.81%(26例)的患者對護理感到十分滿意,41.79%(28例)的患者對護理感到滿意,另外有19.40%(13例)的患者對護理感到不滿,護理滿意率爲80.60%。

2.2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其自我管理能力

經護理後,觀察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爲(89.45±4.25)分,經過(16.62±5.54)d後出院。而對照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爲(75.44±5.01)分,經過(25.49±6.61)d後出院。

3討論

發病猝然、病情進展和變化迅速是神經內科疾病的主要特點,危險程度較高,治療難度較大,患者治療恢復期間的影響因素較多,這就對臨牀護理工作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在神經內科護理工作中,每一個步驟、環節都應做到規範、嚴謹,避免出現疏漏和差錯。與此同時,還要從人性化的層面出發,緊密貼合患者的實際需要,爲其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

堅持以人爲本的護理思想,強調患者至上,跟蹤問題,尋找解決辦法。首先,提高神經內科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轉變其傳統的護理觀念,認真、負責的對待工作,能夠妥善處理任何在護理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高神經內科護理工作的專業化和精細化程度,排除風險因素,充分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然後實施精細化護理,考慮到一切可能影響患者術後恢復的因素,採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2]。深入到神經內科治療和護理的全過程中,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通過積極。有效的心理疏導,以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使其以良好的精神狀態來接受治療和護理。在得到護理人員及其家屬的鼓勵和支持下,患者對於康復更有信心。在此基礎上開展健康教育,在飲食、日常作息等方面給予相應的指導,要求患者認真遵循醫囑,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做到合理膳食、規律作息,減少延緩患者治療恢復的相關因素,避免受到其干擾和影響[3]。另外,對於危重症患者、疑難雜症患者以及未知併發症需要重點進行護理,警惕異常徵象,對於可能出現的意外風險進行預防[4]。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接受優質護理服務後,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爲95.52%,自我管理能力評分爲(89.45±4.25)分,住院時間爲(16.62±5.54)d。接受常規護理服務後,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爲80.60%,自我管理能力評分爲(75.44±5.01)分,住院時間爲(25.49±6.61)d。觀察組患者對於護理的滿意程度更高,自我管理能力更強,住院時間更短,充分說明了優質護理服務對於神經內科患者治療恢復的積極影響。

在王燕等人的臨牀研究當中[5],64例神經內科重症監護室患者分別接受優質護理服務(實驗組)和常規護理(對照組),實驗組患者對於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爲93.8%(30/32),最長住院時間爲25d,而對照組患者對於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爲78.1%(25/32)最長住院時間爲33d,實驗組患者對於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更高,住院時間更短,充分驗證本組研究結論。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服務開展,使神經內科護理質量得以顯著提升,讓患者滿意、放心,幫助其儘快擺脫疾病的困擾。

參考文獻

[1]侯西嬋。優質護理服務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臨牀醫學研究與實踐,20xx,2(13):157-158.

[2]陳妹,黃胯胯,林秀孟。優質護理服務在老年性腦梗塞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臨牀醫學研究與實踐,20xx,1(11):158+164.

[3]賀愛霞。優質護理服務在神經內科尤其是老年性腦梗死護理中的具體應用實踐[J]。中國醫藥指南,20xx,14(23):239-240.

[4]李育珍,陳圓圓,黃哲和,戈玉媚。優質護理服務在小兒神經內科護理中的實施體會[J]。中醫藥管理雜誌,20xx,24(19):92-94.

[5]王燕,宋召召。優質護理服務在神經內科重症監護室實施的效果[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xx,5(23):26-27.

內科護理論文 篇六

腫瘤內科患者的病情及治療產生的痛苦都會導致焦慮、抑鬱、恐懼等負性情緒的產生,對患者的後續治療及疾病預後會產生一定不良影響。在患者實施化療期間,口舌生瘡、食慾減退、四肢無力等現象時有發生,在護理工作中針對腫瘤內科患者諸多不適情況實施精細護理模式,使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達到舒適,減少意外事故和護理併發症的發生,有助於提升患者對治療的配合度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xx年7月到20xx年1月本院腫瘤內科收治的患者184例進行研究,其中男性98例,女性86例,年齡37~75歲,平均年齡(58.11±2.18)歲。將患者根據入院順序先後分成實驗組92例和觀察組92例,兩組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2一般方法

觀察組實施腫瘤內科常規集中化護理,執行醫囑進行靜脈輸液、服藥護理,定時病房巡視。實驗組在進行腫瘤內科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精細護理模式,首先應強化護理人員整體服務理念,在護理工作中注重對腫瘤內科患者實施針對性的精細護理措施,在患者神志清晰、無不適現象時主動與其溝通,幫助患者樹立治癒疾病的信心,並且傾聽患者需要,儘量滿足其合理需求。在健康宣教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疾病相關知識,並且告知患者採用飲食與運動配合的治療方式對疾病的預後具有一定幫助。在護理過程中着重加強護理安全管理,嚴格做好交接班工作,預防壓瘡、墜牀、跌倒等事故的發生。加強對患者的疼痛護理,採用疼痛級別量尺,加強病房巡視,及時發現患者的疼痛與不適,將止痛治療改進爲定時預見性治療,減少患者痛苦。

1.3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中獲取的所有資料數據均應用SPSS19.0軟件處理,以數(n)與率(%)表示計數資料,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精細護理模式,意外發生事故2例,佔比2.17%,觀察組9例,佔比9.78%,實驗組發生護理併發症4例,佔比4.35%,觀察組9例,佔比9.78%,實驗組二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實施精細護理模式,腫瘤內科患者對治療的配合度和護理滿意度均有所提升,如表1所示。

3討論

腫瘤內科患者常受到自身病情以及化療產生的不適感影響,常出現四肢乏力、口腔潰瘍、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疼痛以及眩暈等現象,且患者受到疾病併發症多、預後較差、藥物副作用明顯等問題的影響多伴有抑鬱、焦慮、恐懼等情緒。由於生理及心理雙方面的原因,腫瘤內科患者出現墜牀、跌倒、燙傷等意外事故的機率較大,治療期間褥瘡、感染等護理併發症出現頻率相對其他科室較高。本次研究對於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精細護理模式,爲患者提供溫馨、安全的治療環境,加強對患者巡視,對患者的不適及疼痛早發現、早處理,並且在健康宣教中鼓勵患者採取飲食與運動配合的方式,並且爲初次化療的患者詳細講解病區環境以及化療目的。加強與患者的交流溝通,適當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瞭解患者實時心理狀況,幫助患者樹立治癒疾病的信心,護理人員需做到認真傾聽患者訴求,並且儘量滿足患者的生理及情感需要,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予以心理支持及心理暗示,幫助患者打消顧慮,提高患者對治療的積極性和對護理工作的配合程度。在護理中加強護理安全管理力度,增加護理巡視密度,即使發現患者不適狀況,並遵醫囑及時採取相關治療措施。嚴格做好交接班工作,減少護理併發症的發生。

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在院治療過程中發生跌倒、墜牀等意外事故2例,佔比2.17%,觀察組9例,佔比9.78%,實驗組在實施精細護理模式後發生護理併發症4例,佔比4.35%,觀察組9例,佔比9.78%,實驗組意外事故與護理併發症發生率均明顯低於觀察組,二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期間實驗組患者對護理配合程度相對較高,且護理滿意度有所提高。

實施精細化護理模式的原則是以患者爲中心,通過護理觀察及與患者的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實際需求,從心裏護理、健康護理以及安全護理等方面着手,提高護理質量。精細化護理模式對於減少腫瘤內科患者治療痛苦、減少意外事故和褥瘡、感染等護理併發症的發生率具有明顯效果,並且大幅度提升了患者配合治療的積極性和護理滿意度。精細護理對促進醫患關係和諧和提升工作效率具有一定幫助,綜上所訴,實施精細護理模式在腫瘤內科的護理工作中具有一定作用。

內科護理論文 篇七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筆者所在醫院20xx年6月-20xx年6月收治內科患者856例,其中男599例,女257例,年齡21~70歲,平均52.6歲。患者病症主要爲呼吸系統、血液系統、心腦血管及風溼免疫疾病等。本科現有牀位65張,其中重症牀位5張,病牀的利用率可達到98.57%。本科室目前共有護理人員31名,均爲女性,年齡爲20~42歲,平均年齡爲31.4歲。其中,助理護士4名,護士15名,護師6名,主管護師6名;學歷分佈爲:大專21名,本科10名。

1.2方法

1.2.1規範護理服務過程,做到人性化、主動性、細緻體貼

在患者入院的時候,要注重“六個一”原則的遵守,幫助患者做好第一餐的定製工作,做好第一次的詳細記錄,以通俗簡明的語言介紹一次住院環境,提供服務需求卡一張,爲患者遞一杯熱水,對患者致以一聲親切的問候。對晨晚間的護理措施要嚴格執行,做好病房的清潔衛生工作,爲患者提供一個清潔舒適的住院環境。認真落實等級護理服務措施。

1.2.2認真開展健康教育

因爲內科病房病種比較繁雜,所以就對護理人員的疾病認識要求較高。護理人員要拓展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對患者積極開展健康教育,促進護患關係和諧發展。

1.2.3推行獎勵制度

把臨牀護理及基礎護理的項目都納入到日常護理管理工作中來。推行由組長、護士長等級考覈制,將患者滿意度、病情觀察情況、健康教育開展情況、基礎護理實施等都納入到考覈中來,並對考覈結果做好及時反饋,將考覈結果同工資掛鉤,分析本科室的問題及相關不安全的因素,制定相應的整改措施

1.2.4轉變護理理念

充分發揮護士的潛能,推行APN模式排班制度,並實施責任護士包乾制及臨牀工作制等護理模式,保證護理工作的患者中心模式,對護理人員定期開展相關知識的培訓學習,深化護理制度的理解和學習,保證護理過程規範化和安全性。

1.3觀察指標

將優質護理開展前後患者的臨牀症狀、患者滿意度、患者的健康知識瞭解程度、醫生滿意程度進行對比分析。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5.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通過實施優質護理,患者的患者滿意度、醫生滿意度、健康知識普及率有明顯的上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由於內科有老年患者比較多、慢性患者比較多等特點,所以在患者住院期間,他們對基礎護理劑生活護理的需求比較高。通過實施責任包乾制,開展優質護理,能夠強化基礎護理質量,提高護理水平,具有很重要的臨牀價值。優質護理服務的推行要按照患者的特點、及需要來實施,在實施過程中藥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方案,所以是整體化的護理系統。優質護理的開展,不僅可以培養、促進護理人員整體思維的培養,幫助護理人員以患者爲家人,作爲朋友,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化和安全感,提高醫院經濟利益及社會效益。完善開展優化護理,深化護理觀念,可以不斷提高護理質量,激發護理人員的責任心,使護理人員保持認真的工作態度,認真開展護理工作,體現護理人員的社會價值和自身價值。總之,開展優質護理服務不但能促進護患關係,提高護理服務水平,還能提高院方的醫療水平及服務能力,在臨牀上具有推廣意義。

內科護理論文 篇八

目前,肺炎屬於呼吸內科比較常見的疾病,具有相對較高的發病率,從肺炎致病機制上來看,主要是因外邪侵襲入肺造成的肺失宣肅以及肺氣不宣。爲有效改善肺炎患者的預後情況,不僅要對肺炎患者進行及時治療,還應實施必要的護理干預。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對呼吸內科肺炎患者實施中醫護理的效果明顯。爲了探討呼吸內科肺炎患者的中醫護理效果,本文選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呼吸內科肺炎患者80例作爲對象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般資料:資料來源於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呼吸內科肺炎患者80例,觀察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19~81歲,平均年齡(42.1±1.2歲;對照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20~82歲,平均年齡(42.5±1.4)歲;兩組的基本資料沒有顯着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經常通風、保持室內整潔以及病情觀察護理等,而觀察組進行中醫護理,措施如下。

1.2.1對患者實施中醫情志護理:中醫上認爲生理變化以及病理變化與患者精神活動存在密切關係,若長期精神刺激,將會引起人體氣機逆亂以及陰陽失調。因此,患者應有效調整情志,以此增強正氣,從而起到抵抗邪氣的作用。此外,大部分肺炎患者由於對自己的病情不瞭解,經常會出現恐慌情緒、煩躁情緒以及情緒低落等情況,進而影響到患者疾病的治療與身體的康復。這種情況下,護理人員要重視中醫情志護理,多關心與尊重患者,加強交流溝通,對患者實施心理安慰與心理疏導,消除緊張心理,增強其依從性。護理人員還應向患者或者是患者家屬詳細講解肺炎治療的具體方法、注意事項等,使其對自己的病情更加了解,增強疾病治療的信心與勇氣。

1.2.2對患者實施中醫呼吸道護理:中醫上肺主氣,開竅於鼻,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呼吸道護理,應用魚腥草藥物吸入等方法促進痰液排出。針對輕咳患者,護理人員需輕拍側背部,促排痰,避免窒息。對於無力咳嗽患者,需採用吸痰法把痰液吸出,以免邪氣轉移至心臟。

1.2.3對患者實施中醫出院指導護理:首先要對患者進行中醫飲食指導,護理人員在患者出院之前需要指導其合理膳食,並多食用比較容易消化的食物,最大限度減輕其消化道負擔。對於生冷食物、堅硬食物、肥膩食物與辛辣刺激性食物要禁止食用。其次,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中醫生活指導,告知患者生活需規律,儘量避免體力勞動,加強鍛鍊;當患者口脣出現乾裂的時候可以選擇石蠟油實施潤滑,針對皰疹患者可以利用濃度爲百分之二的龍膽紫藥物進行塗抹。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引起外邪入肺,最終加重患者病情。再次,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實施必要的運動指導,患者要根據自身的實際病情變化情況與身體情況,科學選擇運動項目,把握好形神俱養以及動靜結合的原則。將情志以及運動相結合,具體的運動方式可以選擇散步、慢跑以及打太極拳等。當患者出現異常情況的時候,需立即告知醫生進行及時處理。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分爲滿意指90分以上、基本滿意指80~90分以及不滿意指80分以下。

1.4統計學方法:採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採用X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對照組中,滿意27例,基本滿意6例,不滿意7例,護理滿意度82.5%,而觀察組中滿意34例,基本滿意5例,不滿意1例,其滿意度97.5%,觀察組的滿意度比對照組高(P<0.05),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現階段,肺炎是臨牀上相對常見的疾病,肺屬於人體與外界氣體交換的器官,且上通鼻竅以及外合皮毛,非常容易受外邪的侵襲,具有“嬌髒”之稱。一旦發病,將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要重視肺炎的治療,爲改善預後,還需對患者應用護理干預,在中醫護理中,護理人員可以藉助對患者應用中醫情志護理、中醫呼吸道護理干預以及中醫出院指導護理等,有效改善患者情志,保持呼吸順暢,提升滿意度。

本研究中,兩組滿意度有明顯差異滬<0.05),存在統計學意義。說明對肺炎患者實施中醫護理,可以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效果明顯。

內科護理論文 篇九

隨着醫學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要求越來越細緻,僅以疾病護理爲重點的護理方法已經不能滿足患者對臨牀護理的要求[1]。優質護理理念和方法正逐漸在廣泛的範圍內被研究和重視,爲了適應醫療科技水平的發展,同時滿足廣大患者的需求,我院在優質護理的模式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進,在以往傳統護理的基礎上,以患者的疾病護理爲根本的同時提高護理工作者各方面的業務水平,增加了醫患和醫護之間的溝通交流,融入更多的人文關懷。以下是該院對於提高腫瘤內科患者護理所做的工作中得到的有效數據,對於推廣優質護理有很大的臨牀意義。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20xx年4月到20xx年8月間接受治療的腫瘤內科住院患者220例,隨機將患者分爲兩組,即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患者中有男性65例,女性爲45例,患者年齡在30~44歲之間,平均年齡爲(40.2±3.1)歲,住院時間爲10~90d,平均時間(49.2±4.1)d;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56例,女性爲54例,患者年齡在34~50歲之間,平均年齡爲(45.1±2.6)歲,住院時間爲11-89d,平均時間(43.3±2.1)d。對比兩組患者在性別和年齡以及住院時間等方面的資料,無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兩組間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於對照組的住院患者採用基本的護理方法進行護理,而實驗組則進行優質護理,對護理工作者進行更加系統完善的培訓,提高其崗位技能和工作的責任心,並加強考覈制度;加強護患的交流,在心理層面進行疏導以減輕患者負面情緒和心理壓力,加大護理人員人力投入,減少護理工作者更換頻次,以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優化人員的配備,每個護理小組都需配有不同級別的護士,以降低護理缺陷的發生率;增加對患者滿意度的隨機調查頻率,督促和勉勵護理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滿足患者的多方面需求;及時對工作進行階段性的總結,以發現和彌補工作中的不足和改善護理水平。通過以上的不同護理模式,得到護理的相關指標數據,通過對比研究優質護理的必要性。

1.3統計處理

對兩組的試驗數據資料運用SPSS17.0軟件系統來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採用c2檢驗,計數資料採用t檢驗,當把兩組的結果進行比較時具有明顯差異,其資料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在兩種護理方法下臨牀數據指標總結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得出結論,實驗組腫瘤內科住院患者的護理缺陷率及併發症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實驗組患者護理後滿意度明顯高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優質護理是在進行疾病治療、提高身體機能的數據指標基礎上,增強護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增加人文關懷[2],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以便護理工作者更好的對患者進行減壓,減少心理負擔。隨着腫瘤患病率上升,人們對腫瘤疾病的恐懼心理增強,心理壓力增大,將對疾病的恢復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對於腫瘤內科患者,要給予極大的關懷,同時正確及時的進行心理障礙的疏導,使其以正確的態度面對死亡的話題,並積極樂觀的接受治療和各種術後恢復護理。該文中的資料總結也顯示,實驗組患者經護理後的護理缺陷發生率及併發症發生率明顯低於對照組患者,實驗組患者的滿意程度明顯高於對照組。這充分體現了護理水平提高對促進患者身心恢復有重大作用。提高護理工作質量,對於疾病治療有着重要作用,患者在優質護理的環境中,併發症發生率降低,縮短了住院時間,提高了康復率,減輕了患者痛苦,同時大大減少了治療成本,節省了醫院的資源[3-4],優質護理大大彌補了醫療資源不足和人們逐漸增強的健康意識的不平衡,在臨牀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優質護理值得在腫瘤內科住院患者中廣泛應用。

神經內科護理論文 篇十

摘要:研究循證健康教育在神經內科住院患者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爲持續提高神經內科護理服務質量提供科學根據。方法 將2015年神經內科252例住院患者隨機分爲實驗組與對照組,對照組採用遵醫師醫囑常規護理;實驗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採用循證健康教育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工作小組的建立與培訓、構建良好的護患關係、解讀心理健康、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疾病知識的健康教育宣講。結果 實驗組住院患者問卷調查的滿意度情況均明顯高於對照組住院患者,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循證健康教育在神經內科護理服務中有利於患者充分了解其自身健康狀態,並能將其心態調整好、配合診療護理,有助於促進住院患者的健康和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質量的滿意情況。

關鍵詞:循證;健康教育;神經內科

健康教育是目前護理界最爲廣泛探討的話題之一。健康宣教能使患者從思想上和心理上加深對疾病的理解及診療護理的配合度,進一步強化護患高度配合的目的,減輕住院患者的疾病痛苦,提高護理服務滿意效果。神經內科爲提高科室護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探討循證健康教育在神經內科住院患者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及效果[1],選取神經內科2015年252例住院患者進行臨牀研究實驗,現將此次循證健康教育應用相關內容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神經內科252例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68例、女性88例。年齡4~85歲,平均年齡(62.7±8.5)歲。患者均經影像檢查腦出血66例、腦幹梗死62例、大面積腦梗死78例、多發性腦梗32例及蛛網膜下腔出血14例。將這252例患者隨機分爲實驗組126例和對照組126例,兩組神經系統疾病患者臨牀基礎資料比較均P>0.05無顯著性差異,具有臨牀試驗研究的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遵醫師醫囑採取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採取最佳循證健康教育護理措施。

1.2.1成立循證健康教育護理措施干預小組 選擇科室護理優秀人員5名,組建循證健康教育護理措施干預小組,專門負責和組織實施對實驗組患者的健康宣教,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制定科室《循證健康教育護理措施干預工作手冊》。

1.2.2構建良好和諧的護患關係 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時對其基本資料、家庭狀況以及個人興趣愛好等方面進行詳細掌握,充分理解患者本人的性格及愛好,並以此爲話題進入點,開展與患者交流溝通。初次交流溝通以護患間的瞭解熟悉爲主,建立起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以便於今後工作的開展需求。在中後期的健康教育時,則應抓住宣教主要內容,主次分明的對患者進行宣教講解,應當充分利用多種表達方式來獲得患者的支持,例如非語言式的溝通“表情、動作”及“文字、圖片”等[2]。

1.2.3心理健康護理干預 神經內科住院患者因長期臥牀診療護理或者受各種各類診療儀器的影響,極易出現煩躁、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因此健康教育應以心理護理干預爲前提,首先端正患者及家屬治病的正確心理態度,培養積極樂觀的情緒,要充分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和護理配合,再行開導和心理安慰使其積極的面對疾病和人生[3]。

1.2.4疾病知識宣教 當患者出現不良情緒或是對診療護理不願意配合等情況時,多半是由於對疾病的恐慌或不理解。在爲患者宣教疾病常識時,不僅要從患者自身狀態出發,詳細講述其所患疾病的致病原因、發生發展、治療護理、自我心理調整等,而且也要展示積極的臨牀案例,充分爲患者提供榜樣和借鑑參考作用,提升患者面對疾病的信心。與此同時,要以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影響患者及家屬的,努力改變其心理觀念,共同面對、共同努力對抗病魔、戰勝疾病。

1.2.5患者家屬的健康宣教 神經系統內科疾病患者大多數需要家屬日常生活的協助及生活護理幫助,因此在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的同時,其執行親密護理家屬的宣教也是尤爲重要。要想法設法有效提高患者家屬對於其疾病護理的意識和操作技能,特別是在出院前對家庭護理的指導需要通過專業護理人員的考覈來提升家屬能力和技巧。

1.3觀察指標

制定《神經內科護理健康教育調查問卷》,共25題,每題4分,分別對兩組神經系統疾病出院患者進行調查問卷,低於60分爲不滿意,60~80分爲較滿意,81~90爲很滿意,91~100分爲非常滿意。

1.4統計學方法

監測收集兩組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相關資料數據經審覈無誤後,用SPSS21.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率的比較採用2 檢驗,以P<0.05表明有顯著性差異即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問卷調查結果比較。對照組126例患者中不滿意37例,較滿意35例、很滿意30例、非常滿意24例,滿意合計89例;實驗組126例患者中不滿意5例,較滿意46例、很滿意43例、非常滿意32例,滿意合計121例。實驗組不滿意例數明顯少於對照組不滿意例數,均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討論

神經內科患者的護理服務工作是一項需要“耐心、細心、恆心”的“三心”工作,並且需要護理人員擁有足夠的工作責任心,充分體現出護士的職業價值理念。循證健康教育護理干預措施的核心是宣教患者樹立健康意識觀念、促使患者積極改變不良的行爲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危害健康的高危因素。研究表明循證護理能很好地緩和緊張的醫患關係,促進醫患關係的和諧共建[4]。

由表1表明採取循證健康教育護理干預措施之後,實驗組患者較滿意度、很滿意度及非常滿意度均高於對照組,雖然組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是兩組總體滿意度差異顯著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循證健康教育護理干預措施能在護理服務工作中能夠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

通過循證健康教育護理干預措施,能切實有效幫助人們瞭解哪些行爲是影響健康的、哪些行爲方式是促進健康的,並能自覺地選擇有最有益於健康的行爲方式,促進醫療衛生機構的護患和諧建設。

參考文獻:

[1]高翠蓮。循證護理健康教育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外醫療,2014,9(25):175-177.

[2]王丹。非語言性溝通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3):186-187.

[3]金德奎,於四軍,劉英,等。心理干預對行射頻消融術患者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J].中華災害救援醫學,2016,4(2):67-69,73.

[4]王莉梅,母美菊。循證護理在ICU臨牀應用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2):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