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精彩多篇)

開題報告(精彩多篇)

機械論文開題報告 篇一

題目:四開膠印機着墨機構三維設計

專業:印刷工程(設備)

班級:

學生學號:

學生姓名:

指導教師:

完成時間:g 年3月

一、畢業設計(論文)課題來源)

這次畢業設計的課題是根據自己的專業所長和自己的興趣選定的,屬於設計繪圖類題目,在江祖勇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課題屬於開發設計型。

二、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印刷工藝過程是藉助印刷壓力將塗布在印版上的油墨轉移到印張上的過程。作爲傳遞油墨和塗布油墨的着墨裝置,無論對哪種印刷機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爲了獲得清晰的印品,油墨塗布要適量、均勻,沒有性能良好、工作正常、結構合理的着墨裝置,任何印刷機都不能印出令人滿意的印品。

三、本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狀況及發展趨勢

在早期的膠印機上不存在完整的供墨系統,由人工方式向版面提供和補充油墨,隨着膠印機的不斷改善,供墨系統從無到有,並發展到今天的自動化程度,成爲膠印機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目前的目標是在一些基本技術上取得突破,具體是:

控制方式的智能化,在高速膠印機上研發遠程診斷功能。提供遠程服務與工作流程,針對具體機器的故障點設計系統解決方案;

設備功能多元化,在大環境的變革下多元化、彈性化,且具有多種切換功能的包裝印刷設備,才能不斷滿足市場的需求;

結構設計標準化、模塊化,利用原有機型模塊化設計,可在短時間內轉換新機型;

機構運動高精度化,通過應用馬達、編碼器及數字控制(NC)、動力負載控制(PLC)等高精度控制器來完成,並適當做好產品延伸,朝高科技產品的方向進行研發;

無軸傳動技術。用“電子齒輪”代替傳統的機械齒輪,去掉傳動軸,其優點在於避免由於傳動軸的扭曲以及齒輪間隙對印刷機張力及套印造成的影響,可實現更高程度的同步運轉,真正實現印刷機組模塊化;

針對特殊應用的混合技術和通過連線生產增加附加值;爲了適應上述發展,輸墨機構也必須同步發展。輸墨系統是技術上極其難於解決的複雜部分。

每一種膠印機的發展其主要內容是設計着墨系統,傳墨系統能滿足一下要求:在印刷紙張縱向與橫向上獲得高度均勻的油墨層快速的調節敏感性各個分色圖像油墨層之間的分裂要小,也就是對分裂影響的低敏感性對油墨和溼潤溶液的數量具有大範圍的控制變量滿足經濟效益要求等。

四、本課題主要研究內容

1、畢業設計內容

根據印刷工藝原理及印刷機操作程序的要求,膠印機必須把油墨均勻地適量地傳給印版表面,並根據需要進行離墨和着墨。爲此本設計要求採用合適的機構來完成離墨動作,選擇適當的着墨時間參數。

設計內容

(1)分析膠印機的着墨工作過程,選擇合適的時間參數;

(2)選擇合適的驅動機構;

(3)根據結構選擇合理的結構參數;

(4)設計着墨詳細結構;

2、主要參數

印刷速度:10000/小時;

紙張尺寸(mm):750x520;

ZUI小紙張尺寸(mm):285x200。

五、完成論文的條件和擬採用的研究手段(途徑)

1、通過搜索相關的中外文資料,瞭解着墨機構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撰寫綜述;閱讀並翻譯外文資料,並藉助查閱相關的專業文獻完成開題報告。

2、通過在自主學習並在指導老師的指點和引導下,形成自己的設計思想,確定設計方案,完成設計計算,繪製三維機構,並完成着墨機構的電子圖稿。

六、本課題進度安排、各階段預期達到的目標:

第1—5周:調研、收集資料,擇寫綜述,閱讀、翻譯外文資料,對着墨機構動作分析,確定着墨、離墨時間,對結構類型進行分析,選擇合適機構,並確定合適的參數時間,設計計算,完成開題報告。

第6—7周:設計結構,校覈。

第8—12周:繪製三維機構。

第13周:在計算機上對所有設計機構進行修改和調整。

第14周:根據三維圖繪製工程圖。

第15周:編寫設計說明書。

第16周:編寫設計說明書,編寫PowerPoint電子課件。

第17周:編寫PowerPoint電子課件,總結、答辯。

七、指導教師意見

對本課題的深度、廣度及工作量的意見和對設計(論文)結果的預測:

指導教師:

八、所在專業審查意見

負責人:

研究生論文開題報告 篇二

論文題目:自然——莊子生命觀的核心

一、選題的依據

在學習中國哲學的過程中,我感覺中國古代哲學家對生命的關懷尤其強烈,儘管也有宇宙論、認識論、方法論等,但這些問題多少都與人的生命存在相聯繫。他們探討了人的生命本源、生命的本質特徵、生命的意義等等,這些無一不凝聚着先哲的智慧。而閱讀《莊子》,我們不難發現書中充滿着關於生命及其本質的思考和探索。這種思考和探索表現爲對人們茫然疲憊而生、漂泊不知所歸的生命狀態的憂慮,以及對生命的困境以及如何實現其內部突破的思考。而莊子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最後都落腳在一個核心的概念,就是“自然”。在繼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道論傳統的基礎上,莊子將道家的“自然”思想發揚豐富,終於形成了其有獨特魅力和永恆價值的生死觀。這是本文的選題依據。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於通過對莊子生命哲學的研究,追尋其時代背景,揭示其生死哲學的觀點,探尋其生死的精神超脫和全身之道,凸顯“自然”思想在其生命觀中的地位,以便十更好地認識莊子哲學,把握莊子哲學的基本精神。意義在於,莊子生命觀是古人以自己的畢生體驗總結出的安身立命之道,飽含着古人的生死智慧。雖時代發生了變化,但生死的哲理仍閃耀不朽的光茫。特別現在生活富裕了,人更懼怕死亡的威脅,面對死亡談之色變,想長生不老,追求永生。學習莊子生命觀後,就會知道生死乃晝夜之變,生樂死安。莊子那善待個人,關愛生命的宇宙情懷和守樸貴真的哲學思想,將爲現代人的完美生活提供歷史借鑑。

三、文獻綜述

1、“自然”是莊子生命觀的核心

胡道靜主編的《十家論莊》一書認爲莊學中之政治哲學,主張絕對的自由,蓋惟人皆有絕對的自由,乃可皆順其自然之性而得幸福也。主張絕對的自由者,必主張絕對平等。莊學以爲人與物皆應有絕對的自由,故亦以爲凡天下之物,皆無不好,凡天下之意見,皆無不對。莊周保全自己的方法就是抱一種旁觀、“超然”的態度,對事物的變化漠然無動於衷。這種辦法和理論就是莊周所講的“逍遙遊”。

徐克謙在《莊子哲學新探》一書中認爲《莊子》書中的個性自由精神,是直觀地、直接地、表象化地掩飾或呈現在莊子其人富有個性的人格魅力之中。可以說《莊子》一書,與其說是關於自由的理論,不如說是展示自由的藝術。莊子其人的個性風采和自由精神,只是咋看美學與藝術的領域裏,纔得到了真實的實現。《莊子》的美學觀對中國文學和藝術精神的影響無疑是極其深遠的。莊子以審美的方式把握世界和人生,以美學的道路來解決哲學問題,只要表現在物我兩忘的審美關照、非功利、非實用的審美價值取向、“遊”的審美趣味、“至善至樂”的審美境界。

劉笑敢在《莊子哲學討論中若干方法論問題》一文中認爲命定論是莊子哲學的基礎,也是莊子追求精神自由的基礎。不幸的一切命定的必然,人們爲之無可奈何,所以莫若忘懷一切矛盾和差別,達到思想上的絕對和諧,也就是進入自由境界。莊子的精神自由是建立在命定論的基礎上的。莊子的精神自由要摒棄一切感官的作用,直接去體驗最高最根本的存在,就此而言,我們可以說莊子哲學中有神祕主義或直覺主義。

朱鬆美在《對個體生命的張揚》一文中認爲莊子哲學的核心是人生哲學。在復歸原始無望的情況下,莊子對個體生命價值的體認最終落實到精神的自由與進遙上。道家特別是莊子對人生的關注,則是拋卻一切外在束縛和限制,突出個體生命存在,張揚個體人生價值。重視“人”作爲個體存在的身(生命)心(精神)問題,是莊子哲學的本質。莊子精神自由的獲得以“體道”爲依據。通過對“道”的體認,感受個體生命與宇宙生命的合一。在大宇宙中解脫精神負累,是莊子張揚個體生命的人手處。

單紅在《自由思想研究》一文中莊子在個別篇章裏也顯示了對藝術和審美的否定,當然莊子對於大美和小美是有區分的,莊子反對的是囿於小成的小美,而對於道性之大美是充分肯定的。通過對莊子的悟道方式的具體分析可以知道,莊子把人從“未悟道”提升到,’,晤道”的方法是直接由道至道,任何折中和遷回的方法是爲莊子所不取的,莊子就沉溺在自己的悖論當中只做形而上的努力和思考。該文認爲審美處在這樣尷尬的境地是有其必要性的,它在個人悟道和奔向自由的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2、自然生命觀的本體

胡道靜主編的《十家論莊》一書收集了黃國榮的《胡適對的看法和研究》一文,改作者認爲胡適對莊子哲學的基本理解和解釋是:莊子的人生哲學,只是一個達觀主義。這種達觀主義的根據,都在他的天道觀念。莊子的人生哲學,也只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這八個字。最終,胡適得出結論:“莊子的哲學,總而言之,只是一個出世主義”。

徐克謙在《莊子哲學新探》一書中認爲莊子“道論”涵蓋西方哲學傳統的本體論的意義,但是,莊子的“道論”是藉助於“道路”、“途徑”、“方法”之類的原初意象來表示的。徐克謙同時認爲“安其性命之情”是莊子對“命”的安頓。人生德困惑,在很大程度上就蘊藏在“命”德弔詭與悖論之中。“命”的存在,使人的生命受到限制,感受到不自由。但是,“我”之所以存在,就因爲“我”有個“命”,有個獨一無二,與衆不同的“命”。如果離開這個“命”的獨特性,“我”也就不能成其爲“我”了,“我”也就死了,沒“命”了。

韓林合在《虛己以遊世——哲學研究》一書中認爲莊子的道實際上就是作爲整體的(現實)世界。莊子認爲世界整體的道構成了人的本體和命運。但是,只是在人類之初和人生之初,人才是與其同體或同一的。因而也只有這時,人生纔不會產生問題,人生才具有意義,社會也才能安定和平。莊子指出了迴歸於道的唯一途徑是安命。所謂“命”指獨立於經驗主體的意志的作爲整體的世界(發生於其內的所有或任何事情)或者說道。

陳紹燕、孫功進在《莊子哲學的批判》一書中認爲莊子的人生哲學是以其天道觀和認識論爲基礎的。“安之若命”和“與天爲一”是莊子人生哲學的核心。莊子認爲人無力勝天、亦不能違命。

王博在《莊子哲學》一書中認爲莊子有着很強的命運感,並要求着安命,但他同時也是一個在命運中主動把握自己生命的人。除了命運之外,還有人施展自己有限的知識和技巧的舞臺。在這種施展中,生命中自由的一面得以展開。

陳紹燕在《莊子養生說發微》一文中認爲莊子的養生說以宗道順化爲宗旨,以避禍存身爲前提。“純素之道,唯神是守”突出了養神的重要性。吹響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節度食色述及了養形的基本方法。莊子形神相濟、內外兼修的養生思想時後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文史哲》1997年第4期王富仁在《莊子的生命觀——莊子《養生主》的哲學闡釋(上)》一文中認爲莊子的《養生主》是直接建立在《齊物論》哲學框架之上的。莊子之“道”是以“個體”觀“整體”,是作爲個體的平民知識分子的世界觀念和人生觀念,他的“道”不只是一個“天地萬物”的總名,而還是“天地萬物”的本身。莊子之“道”是個體的平民知識分子依照特定的感受方式和思維路線主動建構起來的,是有其主體性的,也是有其主動性的。在此基礎上,作者對《養生主》所體現的莊子的生命觀做了更加細緻而深入的解讀。

劉笑敢在《莊子哲學討論中若干方法論問題》一文中認爲莊子的世界產生於客觀存在的“道”,依存於客觀存在的“道”。在莊子看來,“道”是原始的、根本的、第一性的;世界萬物是由“道”派生的、是從屬的、第二性的。同時莊子不認爲個人的感覺或意識是認識的唯一來源,而認爲最高的知識是對客觀的“道”的體認。因此,我認爲莊子是客觀唯心主義者,而不是主觀唯心主義者。莊子繼承了老子以“道”爲世界本原的基本思想,但老子哲學的基本着眼點是欲取先予、無爲而無不爲,還不想超脫現實,而莊子哲學的着眼點卻是逍遙於無何有之鄉,完全擺脫現實。追求超現實的精神自由,這是莊子哲學的突出特色,對這一特色的理解不同,是分析莊子哲學思想時產生分歧的又一個原因。

廖靜梅在《莊子生命哲學研究》一文中認爲莊子將玄之又玄的“道”化生爲實在存有的“氣”,把創始生命的“道”形象地展現於實體的“氣”中。在混沌之中,產生了“氣”,“氣”的變化生成了形體,隨於形體的轉化而形成了生命。“氣”聚則生,“氣”散開則死。生和死融於宇宙的大化流行之中,遵循於“道”的自然交替和輪轉之中,猶如四季的變化,晝夜的更迭,“死生一也”。同時,系統地闡釋了莊子出世、達觀的生命哲學思想的同時;又着力地從其惜生、順世的哲學層面探究了莊子生命哲學中積極、入世的思想內蘊,較爲系統地闡發了莊子生命哲學思想的整體內涵,建構出了莊子生命哲學的完整體系,客觀地展現了莊子達觀、超凡的生命智慧。

馮登山在《先秦諸子的生死觀》中認爲以莊子之學中國人生哲學的重要內容,它代表着當時的某種時代精神。當時,諸侯爭霸,戰爭頻繁,民不聊生。莊子繼承老子之道而又“與時俱化”,認爲人之死生乃“氣之聚散” ,它“自本自根” 、“方生方死”。莊子重生而不貪生,樂死而不輕生。莊子追求全真保性,順物安命,提倡“心齋”、“坐忘”、“見獨”、“逍遙”的思想,與儒家“未知生,焉知死”、“死生有命”等生死觀頗有不同。莊子的生死觀具有重要的美學意義,可以說,它是中國美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消解了死亡的悲劇意識,化死亡的憂懼感爲精神的至樂感。

殷虹剛《論的生命智慧》一文中認爲莊子對生命的關懷可以分爲由外到內、由淺到深的“保身”“盡年”和“體道”“養生”兩個層次:前者是在亂世中求生存,多少帶點無可奈何的意味,但後者是莊子在天地間的主動體道,是對生命真正的解放。它不僅透露出莊子對生命的無比熱愛與珍惜,也體現了他強烈的自我意識以及欲拯救役役衆生的慈悲情懷。

3、達到自然之境的方法

韓林合在《虛己以遊世——哲學研究》一書中認爲莊子所言一個人爲了安命,必須先行齊物,即放棄世界中存在着物我、彼我、是非(真假)、善惡(好壞)、美醜、等區分的俗見。正確的心態是不擾亂人心的俗知,不要做出各種各樣的區分,而是要返歸於常心,達到明的狀態。其次要做到“心齋”。人們要停止其心靈的正常活動:不去感覺、思考、感受、意欲等等,才能做到心齋,那麼人們也就不會有各種各樣區別的觀念。這樣,人們便可以安命、進而最終迴歸於道了。

胡道靜主編的《十家論莊》一書收集高峯的論文《馮友蘭論莊子哲學》,該文作者認爲馮友蘭將屬於設計之下黃老之學的宇宙觀把“無”看作是“氣”,涉及了氣性論的問題,他接着區分了莊子學說中“坐忘”和“心齋”這兩種修養方法。從《莊子》文本看,“坐忘”是一種心理上的混沌狀態;“心齋”則是一個“唯道集虛”的問題,與集中“精氣”有關,所以馮友蘭認爲這和兩者方法是不同的。

王博在《莊子哲學》一書中認爲《養生主》的核心是“緣督以爲經”。養生的真諦在於:在複雜和擁擠的世界中發現空隙,然後遊於其中,盡其天年。但要找到縫隙,心首先是虛的,不能爲功名利祿所充滿。以虛的心來面對世界,這個世界的縫隙纔會向你敞開,你纔會在這個世界中自由遨遊。同時他也認爲,庖丁解牛是生命自由得以展開的一種方式。

陳紹燕、孫功進在《莊子哲學的批判》一書中認爲達到道的境界主要有三種方法“守宗”、“心齋”、“坐忘”三種方法。在這幾種方法中,“守宗”重在排斥外物對神祕直覺的干擾;“心齋”則是完全封閉人的感官;“坐忘”首先排斥了大大致相當於理性認識的“仁義”與“禮樂”,然後敘及“離形去知,同於大通”。三種方法雖然稍有差異,但卻殊途同歸,就是要排斥人們正常的認識方法,而採取一種神祕的直接方法。

張尚仁在《莊子無爲真性的養神之道》一文中認爲莊子最重要的知識是養生的知識。養生的重點是養神無爲,真性則是養神的根本途。無爲對養生之所以重是因爲無爲是大道的本質。而養生必須使人的精神符合大道的本質,符合大道的本質則是人的真性精神,養生要做到保持無爲真性,做任何事情都要神情專一。

四、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近現代的哲學思路作文本分析,求證相應的理論和觀點,並整理成相應的體系。

五、研究的重點、難點和本論文的創新點

本文的重點是探討莊子思想中的“自然”概念何以是莊子生命觀的核心。爲了論證這個問題,本文以三個部分,從莊子生命觀的體現、本體和方法來證明“自然”概念貫穿在莊子生命觀的始終。

本文的難點是以“自然”概念爲核心,嘗試建立一個較爲系統的莊子生命觀。鑑於莊子生命觀在莊子思想中的特殊地位,試圖從莊子生命觀的視角對莊子的本體論、認識論以及政治哲學都有新的解讀。莊子的思想固然很博大,其核心思想固然是以老子道論爲基礎的一種延續,但莊子思想有別於老子思想並具有其獨特魅力的地方在於莊子思想的落腳點都是其生命觀,對生命的關懷和思考是莊子思想的精華。本文就以“自然”概念作爲突破口,重新詮釋莊子思想的精華。

本文的創新點在於將莊子的生命觀貫穿道整個莊子思想中去,理解莊子在其所處的時代是如何面對與超越生命的困境的。寫作的本文的意義就在於,以現代哲學的視角再解讀莊子的精神,希望能對當下人們面對的生存困境提供一些理論和精神上的解決辦法。

六、論文寫作提綱

(一)、莊子的生命觀體現爲“自然”

1、“自然”是生命的本真(禮法是生命的束縛)

2、“自然”是生命的理想存在狀態(逍遙無待的境界)

3、“自然”是生命價值的標準(至人、神人、聖人)

(二)、“自然”莊子生命觀的本體

1、“道法自然”是莊子生命觀的邏輯本體

2、“氣” 是莊子對生命本源的理解

(三)、達到自然之境的方法

1、自然的本質屬性是虛靜

(1)離形去知:心齋、坐忘、去獨

(2)致虛守靜:知恬交養、緣督以爲經

2、自然境界的認識論——齊生死於道

(1)重生樂死

(2)以理化情

3、庖丁解牛:由藝術體驗昇華到自然境界

(1)“順”——人與“器”的關係

(2)“遊”——人與“物”的關係

七、參考文獻

[1]郭慶藩。輯莊子集釋。 [M]。中華書局,1961: 7.

[2]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M]。:中華書局,1980: 8

[3]阿爾貝特·史懷哲。敬畏生命[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xx:9

[4]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中華書局,1983:4

[6]錢穆。莊老通辨[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xx:9

[7]王葆玄。老莊學新探[M]。上海文化出版社,20xx:5

[8]崔宜明。命運觀念的起源和理性內涵[J]。中國哲學史,1996:3

[9]鍾泰。莊子發微[M]。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4

[10]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2

[13]陳鼓應。道家文化研究[J]。第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3

[14]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6

[15]李澤厚。中國思想史論[M]。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16]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0]王博。莊子哲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

開題報告經典範例 篇三

一、本課題選題的依據

在現代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建設爲素質教育服務的、現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學資源系統,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已經成爲中學教育必須研究的課題。

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我們的教育模式產生了質的飛躍,網絡化教育將成爲信息時代的重要標誌和組成部分。探索、研究並構建適宜於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決的課題,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在網絡教育時代,不僅需要有先進科學的教學手段、高效互動的教學方式,更需要有豐富實用的教學資源、完備的教學體系。在網絡化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應該成爲網絡教育的主導力量。而目前,我們的教師對信息技術、網絡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網絡實施教育教學尚有距離,尤其是建立“在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還有待起步,基於此,我們提出了本課題的研究。

二、本課題研究的條件

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背景條件:國家教育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教育,虛擬學校、遠程教育等應運而生;重慶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通過評選信息技術示範校加大力度;渝中區率先建立局域網,並通過已經實施了三年的“雙創課題”研究,使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極大改觀;隨着課改的進一步深入,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基礎條件:我校通過一年多的艱苦奮鬥,信息技術無論在硬件上,還是軟件上,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纖爲網絡骨幹,採用千兆高速以太網,集視頻教學、監控、信息服務、學校管理於一體的校園網絡,實現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裝了數字投影機、實物展示臺、100英寸電動玻珠屏幕、多功能講臺、監控攝像機、29英寸電視機,上課教師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

軟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教育信息資源庫”,包括《k12學科資源庫》、《數字圖書館》(近兩萬冊電子書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電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數據庫、試題庫、資料庫,涵蓋國情教育、心理諮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藝術教育、升學指南、教育法規等教育信息庫,能充分滿足現代教育管理和一線教學的需要。

人員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術中心,配備了專業人員,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相當造詣。信息技術中心,對全校教職員工進行了信息技術素質修養和實際操作的培訓,全校教職員工基本掌握信息技術教育,能滿足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教育教學的需要。

三、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1、觀念問題:有了好的硬件環境,如果觀念不更新,只是“換湯不換藥”,那就失去了研究價值。本課題必須着力解決教師教育觀念更新的問題。

2、理論問題:目前網絡教育缺乏科學、系統的教育理論作指導,本課題應在實踐中創造性地應用現有的理論,不斷探索、總結、歸納、概括,形成適用於網絡教育的理念、原則、策略。

3、技術問題:信息技術,顧名思義,技術性是很強的。如何使教師技術精湛,使精湛技術與優質教育緊密結合,培養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人才,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本課題希望在這方面能作出一點貢獻。

4、實踐問題:網絡是一個新環境,如何在這個平臺上,創造出符合自己實際的教育教學模式,需要從實踐中不斷總結,不切實際地模仿別人,拷貝別人,是不可取的。本課題倡導教師努力進行實踐。

四、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和創新之處

1、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基於網絡平臺的符合當代教育理念、具有現代教育特色、綜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

2、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是:

(1)21世紀的教師應該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問題:

①在網絡環境中教師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教學模式實施教育教學。

②在網絡環境中,教師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終身教育以保持新鮮活力,促成教育教學可持續發展。

③適應現代教育的新趨勢——網絡教育,對教師素質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紀的學生應該思考自己的學習問題:

①在網絡環境中,如何變更傳統學習模式,建立新的學習方式。

②在網絡環境中,如何學會學習。

③在網絡環境中,如何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21世紀的學校應該思考建設新型師資隊伍,培養新型學生的關鍵途徑;加強資源庫的建設,爲網絡教育提供堅實保障等問題:

①如何進行資源庫結構的建設。

②如何強化教師和學生的網絡意識。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資源庫,實現新的教育教學目標。

3、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是:

(1)選題富有挑戰性。本選題基於信息化大發展,傳統教育與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階段,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2)大膽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課題研究中,必須以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爲指導,採用生動活潑的網絡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教育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育教學實踐。

(3)手段先進。利用校園網絡和個人主頁資料,給學生一個充分自主的學習空間和積極思維的素材,強化培養學生“自我”意識的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