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開題報告

歷史課題開題研究報告多篇

歷史課題開題研究報告多篇

【第1篇】歷史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歷史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文

當課題或自己提出的問題贏得社會認可後,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設計好,即撰寫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爲大家分享了歷史課題研究開題報告,歡迎借鑑!

一、課題名稱:國中歷史有效學習研究

二、課題的核心理念

歷史學科在會考的分數比例上佔得很少。學生歷史學習普遍主動性差,沒有主動學習的習慣。僅侷限滿足於上課被動聽老師授課,缺乏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而國中的歷史知識多而繁雜,國中學生難免有“繁多、雜亂、易忘”的感嘆,認爲學習歷史是一種負擔。學生們心理自我安慰現象就越來越嚴重,懶惰、頹廢、自暴自棄。如何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能力,才能達到有效學習。

三、課題要解決的問題

如今教學方式越來越無法讓學生們鞏固心神努力學習,課程的教育問題彷彿完全跟不上學生們的腳步,而學生們對於學習的態度也越來越感到枯乏無味,伴隨21世紀社會發展的步伐不斷前進,而生活的條件也越來越好,學生們原本懷着積極進取的心態都隨着時間慢慢給淹沒了。而學生們對學習態度問題也是引起了教師們的注意,大多數教師都知道學生們對於學習態度低下的問題,無非就是一些“哎!讀書那麼苦那麼累,現在是21世紀啊,隨便出去就能找份工作養活自己了,幹嘛還要那麼辛苦的讀書呢?”這大部分都是如今學生們心中的心聲,從而課堂卻成了學生們過日子的憑藉。 學生們心理自我安慰形象是越來越嚴重,懶惰、頹廢、自暴自棄。

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注重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實踐、體驗,養成學生蒐集史料、提取信息、解決問題、成果交流的習慣,並將這些習慣落實於學生歷史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歷史探究合作性學習恰好適應了新教改的要求。

四、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

新課改的核心思想是“以學生的發展爲本,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和諧發展”。興趣是成功的起點,也是最好的老師,那麼在短短40分鐘一堂歷史課上,如何最大程度地體現這樣的教學理念,這就對歷史課堂的有效性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是我研究國中歷史有效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通過本課題研究,使學生自己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和訣竅,讓學生共同參與到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組織能力。使學生領悟到成功的喜悅,學會學習、實踐、創造,爲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使學生能健康全面的發展。讓國中學生既能對歷史非常的'感興趣,同時又能在非常輕鬆的氛圍中學習好歷史知識,充滿自信的面對國中歷史會考。教師本人通過課題研究可以更加系統地提高歷史教育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水平,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五、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新課程的視野》, 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不論我們選教什麼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教師對歷史知識進行梳理形成知識結構。有了結構,中心、重點一目瞭然,使教學在學生“想學”、“願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學生的學習過程可變被動爲主動,就不會覺得是一種負擔。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

六、課題研究的內容

(一)、分析研究不同層次學生歷史的學習行爲、學習現象和學習效果。

(二)、研究組織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活動的策略以及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活動的方式。

(三)、影響學生有效學習活動的因素分析。通過觀察、調查和個案分析法,瞭解學生在學生活動中參與學習的表現、學習的興趣和態度、學習的主要方式等,找出影響學生有效學習活動的因素。

(四)、加強歷史學法指導和研究,找尋攻克歷史知識難記的堡壘,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針對影響學生有效學習活動的因素和低效或無效學生學習活動的表現,採用行動研究法,提出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操作策略。

七、課題研究方法

(一)、問卷調查法:進行有目的的年級調查。通過問卷調查結果,明確以下問題:怎樣的學習活動是有效的?怎樣的教師教學活動是有效的?怎樣的學生學習活動是有效的?

【第2篇】國中歷史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一、課題名稱:對我校20xx級國中學生歷史學習現狀的跟蹤調查----兼談對國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國中歷史教學是提高素質教育的必要部分,是培養學生個人價值觀的關鍵。同時國中課改已進行好幾年了,而且大部分老師都能夠採用新課程理念進行教學,但是,國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卻令人堪憂。本課題試圖通過對國中學生歷史學習現狀的調查和分析,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對策。

對本校20xx級國中學生歷史學習現狀的跟蹤調查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國中學生對歷史學習、對教材、對教學方法、對考試以及作業佈置的看法,瞭解他們歷史學習的質量以及對歷史教師的要求,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力求爲我校國中歷史教學和改革實踐提出適合校情和學情的可供參考的依據和建議,並進一步提高我校國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三、該課題研究的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本課題組成員通過資料查詢和網上搜索,發現對這方面的研究很多,也有一定的經驗可以借鑑,但大多隻是理論上的論證,泛泛而談,而且調查範圍也很廣,缺乏實際的操作性和針對性。近些年人們也發現了這方面的問題,開始走校本教研的路子。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本課題符合當前的教學理論,通過校本教研,促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引領作用,努力提高我校學生歷史學習的整體水平。我們的教育目的就是讓學生走向獨立,走向終身學習的道路,只有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被培養起來,學生纔有可能走向自覺學習,才能實現教育從傳統教學的“三個中心”(即以教師爲中心、以課堂爲中心、以課本爲中心)向新課程標準要求的“三個爲本”(即以學生爲本,以能力發展爲本,以自主學習爲本)的轉變,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樂於學服務。

五、課題研究目標、主要研究內容、研究方法

研究目標:本課題試圖通過對國中學生歷史學習現狀的調查和分析,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對策。以期使得我校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研究內容:通過調查瞭解學生對歷史學習、對教材、對教學方法、對考試和作業的看法,瞭解他們歷史學習的質量以及對歷史教師的要求,找到具體原因,採取相應的對策,提高教學效果。

研究方法:

⑴調查研究法。從我校20xx級學生歷史學習現狀調查研究入手,廣泛開展問卷調查、典型訪談和專題調研,獲取有效的信息與分析問題的數據。

⑵統計分析研究法。即從學生中獲取的大量第一手資料進行整理,並做成統計圖表進行分析,從而獲得解釋性理解的研究結論與改進意見。

⑶經驗總結法。在研究過程中,及時分析教學現象、教學問題,及時總結實驗的經驗和亮點,及時提出進一步改進和加強課改實驗的工作意見和具體對策。

六、研究工作的步驟:課題週期(20xx.3~20xx.7)

第一階段:20xx.3~20xx.7

準備階段:搜索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學習、交流、討論,瞭解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狀況,確定研究課題,確立課題組負責人和實驗教師,撰寫實施方案,申報課題。

第二階段:20xx.8~20xx.2

實施階段:

(1)精心製作和完善調查問卷。 (2)確定每班歷史成績不同等次的學生做訪談的對象;

(3)做好調查問卷的統計和分析。 (4)做好受訪學生的書面記錄並分析。

第三階段:20xx.3~20xx.7

總結、結題階段:

彙總、整理課題實驗材料,撰寫研

究報告,申請結題鑑定。

【第3篇】歷史課題研究開題報告模板

一、問題的提出

隨着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國中歷史教學課堂已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由於教師觀念、教學理論、以及策略研究的不夠,歷史課堂教學依舊不能脫離陳舊的教學模式,存在着如下的問題。如:

1、學生的主體地位依舊沒有得到真正確立,課堂上還是以老師講爲主。

2、教學內容與學生脫節,課堂上只見內容不見學生。

3、課堂上或是學生沒有生成,或是老師對於學生的生成置之不理、蜻蜓點水、束手無策。

4、課堂還僅僅停留在預設的忠實落實上,沒有學生的生成,教師把預設的完成作爲評價課成功性的標準。

這些問題嚴重影響着師生教與學的熱情,從而使國中歷史教育的時效性大大降低。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如何讓教學中的教師更多一些創造性,讓歷史課堂充滿智慧,真正把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角色落在實處,葉瀾教授提出的生成性教學爲我們提供了新思路。生成性教學即是通過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不斷產發新的資源,在新的情景下推動教學的進程。生成性教學使得教學更加原生態,更加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從而大大提高課堂的時效性。

生成性的課堂教學具有以下特徵:

1、課堂的生動可變性。“生成”一詞的提出是相對於課前“預設”來說的,以往我們的課堂教學強調的是詳盡的課前預設,和課堂上對教案的圓滿落實。而生成性教學則強調教師在課堂上充分關注學生思想動向,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和教學行爲,重視課堂上的新生成的資源並給以有效利用。顯然生成性教學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課堂教學的鮮活真實性。這是由生動可變性導致的,我們雖然不否認教學的規律性,但是師生共同生活的課堂現實中卻充滿着很多不可知性,不可預測性,這是由知識差異、性格、習慣不同所決定的,我們只有正視這種差異,展現這種差異,還原學習的本來面目,才能更有利於教學的開展和學生的成長。生成性教學的提倡就是敢於“暴露”意料之外的情況,使課堂呈現師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的教學模式。

二、課題的界定

生成 是相對於預設來說的,所謂預設,就是“事先籌劃”,即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的預先的設計和籌劃。而生成,是指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中,獲得積極的課堂體驗,在與文本的對話中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噴射出涌動的靈感。

生成性 是對教學過程生動可變性的概括,是對以往強調過程的預設性、計劃性、規定性的一個重要補充和修正。

生成性教學 是指教學過程表現出適度自主和開放,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在預設的教學設計基礎上,根據課堂教學過程的實際進展及時調整教學設計,並且引導學生隨着教學活動的展開。

國中歷史課堂生成性教學 教師結合歷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國中學生勇於參與的特點設置恰當的教學目標、內容及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參與生成,並且使課堂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前預設,而是依照師生的活動及時調整教學進程,使學生體驗歷史,感知生活,使歷史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國家課程標準》指出:我們的教學應當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新的基本理念說明:一個真實的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而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又是非常複雜的,所以導致了課堂教學過程的發展有多種可能性的存在,鑑於多種可能性的存在,在課堂教學前設計一些生成性的目標、內容、方式等,能使新的形態不斷生成,並影響下一步的過程。

2、建構主義的理論觀點。瑞士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爲,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構建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生成性課堂教學設計能使學生把外部環境中的有關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去的過程,同時又可以使認知結構發生重組與改造,產生新的生成。

3、“新基礎教育理論”。葉瀾認爲新基礎教育並不是要強扭什麼,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滿內在生機的教育,從被傳統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狀態”,重新轉回到“綠洲”的本真狀態。從這個角度看,可以說是教育的 “生態工程”,是教育的返樸歸真。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課題研究提高教師教學理論認識,促使教學觀念的徹底改變,使教師真正能做到成爲學生心聲的傾聽者,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

2、通過研究小組的共同努力使教師能夠設計出有利於課堂生成的教案,爲生動可變的課堂提供可行性預設

3、通過研究營造適合歷史學科特點的課堂氛圍,使課堂真正被學生喜歡,成爲學生探究社會變遷,提高學生心智的愉快殿堂。

4、通過研究與實踐使學生在課堂上自覺的不斷生成新的教育資源,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五、課題研究策略

1、做好具有生成性潛力的預設

①、預設生成性的教學目標。構建開放性、生成性的目標,隨時根據教育對象的變化生成新的目標,隨時準備兼容新的信息,加入新的內容,注入新的要求。

②選擇生成性的教學內容、恰當地選擇、組織、呈現學習內容,從學生的經驗入手,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性,達到促進課堂生成性的目的。迴歸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把握教材中的生成點。在教材的空白處,看似矛盾處,重複處等等,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引導學生在與教學環境、教學文本、教師以及同學的平等對話中、思維碰撞中,產生新的思想和言語

③設計生成性的教學過程板塊式教學設計。該設計是在對知識外延和內涵充分理解及對學生思維必要預測的基礎上,將各知識點的教學設計成若干內容板塊,分佈在教學各環節中,視學生課堂實際反映進行“塊移動”,教師願意去傾聽學生的“發現”,並根據學生的思維實際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從而爲生成教學提供保證。

2、組織生成性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關注生命、關注發展,所以我們組織的學習方式必須是“開放式”、“民主式”的,我們的生成性學習方式的研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①、合作式。“合作式”是師生、生生情感交流、培養“合作意識”的一種教學形式,我們將依據學生的需求,對於需要合作學習才能更好理解的課文內容,從互補性出發設計合作學習。

②、質疑式。“質疑式”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必要形式,我們要限度地爲學生開闢質疑的時空,把學生的“質疑”融化到每個歷史教學環節之中,讓學生在質疑中拓展思維空間。

③、體驗式。體驗性學習是重視學習主體的直接經驗,我們通過實地參觀影視劇的觀看,通過體驗促進深層次的生成。

④、討論式。以學生爲主體,通過積極思考,相互交流、探討,以求得知識的深化,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智慧,讓學生在思想的交流和交鋒中促進語文課堂的生成。

3、提高教師的課堂上的引領策略。

生成性課堂教學是否成功的關鍵是老師的引領,如何把這些原生資源轉化爲更爲有價值的資源,源於老師的引領策略。我們計劃從以下兩個反面進行研究實踐:

①、能夠對生成的資源進行有效選擇。來自學生的生成往往是原生的、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這就需要老師有所甄別、有所選擇,把那些有利於目標完成的、有利於學生養成認真學習習慣的,有利於學生生活實踐的選擇出來。

②、能對信息進行整合轉化,把個別學生有價值的生成資源轉化爲大家的資源,把特殊問題轉化爲普遍存在的問題,使課堂在老師的引領下呈現生機勃勃的師生互動的場面。

六、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通過對身邊教育情況的觀察反思,設計有關生成性教學狀況的問題,通過對學生和教師的現狀調查,來發現情況,提出問題,找到研究的切入口。

文獻法:文獻法是一種利用教育文獻研究教育現象,深化教育認識,解決教育問題的非接觸性方法。文獻法的操作方式是收集、閱讀、整理、記錄、分析。在本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我們要查找各種國內外對於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及關於支持本課題的理論知識。

觀察法:研究者在比較自然的條件下通過感官在一定時間、一定空間進行的有目的的、有計劃的考察並描述教育現象的方法。在本課題的研究中,我們將在課堂教學中使用觀察法,觀察學生的生成情況來反思我們的教學設計。

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的基礎是探討與某人、某事或某種情況有關的各個方面。在本課題中,主要是研究某一個課堂實例的設計、實施及實效。

行動研究法:是指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參與,使研究成果爲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實施,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善社會行爲的目的。本課題研究主要側重培訓階段和日常教學過程中,杷本課題研究策略與實際教學相結合,使研究策略爲教學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實施、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生成性。

敘事研究法:通過對歷史生成性課堂的教學研究,及時積累教學案例,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並竭力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

七、研究步驟安排

(一) 前期準備階段(.1~.7)

成立課題組,進行課題設計,撰寫開題報告;

(二)開題論證階段(.7~.10)

舉行開題會,接受領導論證,完善開題報告;

(三)全面實施階段(.10~.12)

圍繞開題報告,加強過程管理,重視資料積累,邊計劃,邊實施,邊研究,邊小結;

(四)總結評價階段(.1~.6)

完成課題研究,撰寫結題報告,申請結題,總結推廣。

八、預期研究成果

時間成果形式責任人

1——12月生成性教學研究開題報告

課堂實錄《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

課堂實錄《第一次世界大戰》陳淑芳楊常剛劉磊

九、本課題的研究基礎與保證條件

邢臺市第二十五中是一所普通學校,課題研究的成果也會帶有普遍性,易於推廣;國中實行小班教學(50人左右)也有利於搞科研研究的開展;學校校園網與互聯網相通,便利了我們課題組查找資料,瞭解國內外最近的研究成果,和與其他相近課題研究小組的交流。學校校長閻增國非常重視教學研究,在理論及實踐中對我們都能有很好的指導與幫助,教務主任苗淑梅除了領導工作,依舊工作在教學第一線,還承擔着其他的課題研究,是一位勤於鑽研的研究型領導。

本研究組成員都是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歷史教師,中年教師教學經驗豐富的,青年教師有着極大的工作熱忱和勇於探索的科研精神,中青年相結合必會使本次研究深入開展下去,取得預期成果。

本課題成員曾經在2001年承擔過學校研究課題:教師指導下的歷史學科的學生自主學習的研究,在學校領導的統一領導下把這個課題進行了擴充成爲市級課題“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試驗”繼續開展。負責人陳淑芳,歷史教育本科畢業,中教一級級職稱,37歲,熱愛教育事業,勇於教學研究,曾榮獲河北省錄像課比賽國中組一等獎、“省說課比賽中歷史學科二等獎”,並獲得各種市級榮譽;《讓網絡爲我們插上成長的翅膀》、《國中歷史教師遭遇的尷尬》、《更新歷史課的教學觀念》、《教學三得》、《與青年教師探討的幾個問題》、《中近史巧記速記》、《科技革命會考試題回顧與展望》《南北朝時期的石窟藝術》等多篇論文在省、市中獲獎,多篇文章在《中學文科》、煤炭普通教研室發行的《基礎教育研究》上和《邢臺教育》、《少年智力開發報》《新課程》上被髮表。

通過努力前一階段我們已經蒐集了大量關於生成性教學的資料,完成了理論學習階段,並且通過對現有理論的學習,成員的教學觀念有了很大轉變,並對彈性預設和教師的引領策略方面做了有效實踐,這些都爲下邊進一步的研究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生成性思維是一種思維方式,它也必將伴隨我們的研究過程,使研究在不斷生成中逐漸完善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