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魯迅《範愛農》的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5.56K

魯迅《範愛農》的讀後感(多篇)

魯迅《範愛農》的讀後感1

讀了這篇作品,我深有感觸。

魯迅在安徽巡撫思銘被刺殺後的同鄉會中,發現一個高大身材,長頭髮,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對魯迅的意見大抵是反對。一問才知道:他叫範愛農,是徐伯蓀的學生

魯迅就憤怒起來了,覺得他太不勇敢,自己的先生被殺了,連打一個電報也害怕,於是堅持要發電。於是兩人便成了冤家,致使魯迅厭惡範愛農甚過滿人。

直到革命前一年,兩人才在紹興相見,成了好朋友。一同喝酒時魯迅又翻出那段往事,範愛農與魯迅處處作對,原來是魯迅再稅關的一次搖頭,使範愛農以爲魯迅瞧不起他。

這告訴我們,要與他人多交流、溝通,闡明自己的想法,就能夠避免很多誤會。如果魯迅在同鄉會上問一問範愛農,或許兩人早就成爲朋友了。

我們要使自己的心胸更加寬廣,對他人的錯誤行爲加以體諒,畢竟每個人都不可能不出差錯。但原則上的問題不能讓步。魯迅和範愛農都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因此,我們還要學會換位思考。

同時,我們對事物也不好太敏感,範愛農把魯迅的一次搖頭當作輕視,實在不就應。

總而言之,只要有寬廣的心胸,就會避免很多誤會。

魯迅《範愛農》的讀後感2

在魯迅先生接下來的描述中,我才真正地瞭解到了一個真實的範愛農先生,他的外表雖然十分冷淡,但是在他的外表下充滿了他當時對整個黑暗社會的焦慮、擔憂和痛惡,他對社會上的那些骯髒、齷齪的反動勢力投以“白眼”……他借酒消愁,對社會進行冷嘲熱諷,最後溺水身亡。讀完全篇文章,才能夠體會到魯迅先生對範愛農先生的無比欽佩之心、無比懷念之情。心情不好的時候

在我看來,魯迅先生、範愛農先生和徐錫麟先生都是值得我們敬仰的先輩。他們同情廣大勞動人民,胸懷着一顆不與反動勢力妥協,並堅決與之抗爭到底的決心。

魯迅先生獨特的寫作手法,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他在《範愛農》一文中,先從表面言行去描述範先生的如何可惡、如何可恨,再漸漸地引領着讀者走近、深入範先生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

魯迅《範愛農》的讀後感3

範愛農是魯迅在日本求學時的同學。開始魯迅和他有一些小誤會,導致範愛農故意針對他。之後魯迅回到故鄉,謀了一份校長的差事,偶然遇到了範愛農,兩個人解除了誤會並經常在一齊喝酒聊天。

魯迅的學生寫了一些和反動派鬥爭的資料,請求以魯迅的名義發表,魯迅同意了。之後當時的領導(反動派)看到這些文件,命人抓魯迅。魯迅雖不怕這些,但因與其學生,一些鬥爭派,意見不合,不得不離開故鄉,去往南京。

不久後魯迅得知了範愛農與友人遊湖時落水身亡,懷疑他是自殺。有評論說範愛農是魯迅的影子,文章表達了魯迅對範愛農命運的感嘆和對當時社會的批判。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十分到位,樸素卻又不失精練的語言,爲我們展現了魯迅先生對死國難者的同學們的一種同情,一種職責感。

魯迅《範愛農》的讀後感4

從外表上,範愛農身材高大,至少比訊哥兒要高大。訊哥好像只有1.6幾個頭。而且魯訊的文中也提到“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髮。”。訊哥也許是彼此相對比較了一把,當時心中。文中的老範是長頭髮的,或許現代看來,高大的人,在帥氣上便有了一點資質。然而再往下讀後,這感想便打消殆盡。還有一點,範是不願意電報到北京痛斥滿政府的無人道的。其一,他或是認爲他們這些文人口頭上的痛斥,形同放屁般,是微不足道的。其二,殺人的事情發生,只能接受事實,於人於已無能爲力。事前如此,事後亦然。還有一種可能,便是他與他老師的感情未必至深。從“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言語中,他心中似乎破爲淡然。此後,“只這幾年,頭上卻有了白髮了。”他穿着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他在鄉下做教員,生活上看出有些艱難與貧苦的。有時可以做些推論,他或是一有錢便嗜酒,於是常常把錢花光了,不可而知。文中提到“他又告訴我現在愛喝酒。”。而且每每進城必找訊哥喝酒。或許之前他是不愛喝酒的,然而現實社會的悲哀,與人生上經歷,給他不斷的刺激,無能爲力改變,又是滿心的悲鬱,以致最後借酒麻木自已。然而在讀下文,“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談閒天。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看來之前的喝酒破爲是工作與待遇之故。

然而工作後不久“愛農的學監也被孔教會會長的校長設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愛農。”老範想必還是喜歡在城裏幹些活計,掙錢的。工作掉了之後,便又恢復如前,時有過之而無不及。竟到了借錢喝酒的地步。從社會家廷方面,他對於妻女,破爲不如何的着想。按今天看來是對家廷不負責任的酗酒漢。

總來說,範對社會現實是無奈的,生活工作或少些積極與主動。最後“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他希望在他人生裏有訊哥那樣的人來談心與幫助。

魯迅《範愛農》的讀後感5

春的絢爛已過,夏的多彩已失,秋的凋零也在瑟然之中開始劃上句號。大地是一本滄桑的書,四季輪迴,歲歲年年……冬的沉寂,也就在這漠然的宿命中飄然而至了。冬,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季節,深沉而含蓄。可廈門大學的校園,除了寒冷以外,總是缺少了冬的韻味。

砌一杯清淡的綠茶,在初冬的煙雨裏,悠然遐思。

是我過於敏感,糾纏着那些微不足道地細節;亦或是我本就習慣冥想,過往地瑣碎總在不經意中輕拂眼簾,漫涌心海。環視一屋子地清寂,無語,輕嘆。攬鏡自賞,依舊地素顏,依然地素衫,只是眼底地澄澈杳無蹤跡。

我不知道回憶是否真地如:樟腦地穩妥而悵惘。不期然地相遇,不知覺地相伴。與你地輕言細語中,我讀出了你眉眼地溫厚,悟出了你步履地踏實,看出了你心底細膩,更明澈了自己一直以來地執着。

季節不斷地剝落着記憶地華彩,披上風霜地外套,時間越久,記憶地河中地光波也越發閃亮。有痛,有蜜,有苦還有澀。只是心中地思念在寂落地空氣下也會沉浮跌宕,隨飄灑地記憶光環忽隱忽現,心中地念想寂落在茫茫地心海中起伏。一段段往事匯成一首歌,譜寫成一首詩,聚起一個個篇章,形成一個悽美地故事。

魯迅《範愛農》的讀後感6

回到家後,我就看了《朝花夕拾》中的第一篇,也就是《範愛農》。也許是魯迅寫的文章吧,還沒看,就希望着能夠儘量看懂。的確初看下來是有些地方沒有讀懂,但來回仔細看了幾遍,就漸漸的瞭解了魯迅所要表達的情感。

剛開始看開頭的時候,我還以爲範愛農的確是個值得人氣憤的人。自己的先生都被捕了,居然還無動於衷。不過繼續看下去,我才發現他並不是故意要這樣子,而是由於魯迅的無意中的搖頭而使他和魯迅做對罷了。經過了時間的推移兩人再次相遇時,遍不計前嫌,“化敵爲友”了,其實範愛農是個正直倔強的革命青年,並且也很勤奮,這些都能從後文中幫助魯迅做監學中能看出。

魯迅寫這篇文章在悼念範愛農的同時,也是對那個時期,社會的黑暗的批判,體現了那時候的一些革命青年遭受的苦難,範愛農就是他們中的一個例子。後文中,提到他屢遭排擠,在社會中沒有他的容身之處。魯迅先生後來聽說他淹死了有些半信半疑,因爲他很熟悉水性,但心中還是覺得肯定死了。畢竟在那樣一個年代裏,這樣的人怎會有好的出路呢?所以作者覺得不太可能是失足而死,而是自殺。這也間接的批判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敗。

文章雖然只是通過幾個片段來描寫範愛農這個人的,但從字裏行間能夠體會到其爲人。我看完後也對他如此早的離開人世也感到惋惜。同時也對當時社會的黑暗感到無比的厭惡和痛恨。爲什麼要這樣摧殘當時的那些熱血青年?

我只能說,他們真是生不逢時,如果他們能活在現在這個年代,我相信肯定能一展抱負,大有作爲的。但也只是一廂情願,歷史的長河雖然在不停的流動,範愛農這樣的革命青年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我們仍然應該擁有他們的一些精神,保持不滅。

魯迅《範愛農》的讀後感7

幾年前,我和家裏人打算出去旅遊,於是找到一家旅行社諮詢。看了這個旅行的介紹,我看中了一個坐遊輪出海,七天七夜的團。旅行社接待我們的是一個老女人,我跟她說"我們想報這個團。"這個接待的老女人,看了我一眼,說道:"這個啊?這條船很舊的,你們要做好心理準備哦!"聽這麼一說,我們最後就選擇了另一個團。後來,這個"船很舊"就成了我們的笑柄,以後我們就給這個老女人取了一個綽號,叫做"船很舊"。正是因爲她的率直、實在,後來我們只要是去旅遊,都會找到他們家報團。然而,好景不長,這條"舊船"沒過多久就"沉了"(公司倒閉了)!

我一直帶着一個疑問,爲何這麼實在,從來不會說謊話的人,都混的不好;反而那些坑蒙拐騙的人,卻越做越火,不但沒人舉報,還有越來越多人爲他們數錢?帶着這個疑問,終於在魯迅先生的《範愛農》這篇文章找到了答案。

範愛農是一個性格非常耿直的人,耿直得就連身邊的朋友都反感他,討厭他。他是一個革命分子,爲了革命奮不顧身總是衝在最前方,全力以赴做事。但是,就是這樣的一種人,只是實實在在做事,不會拐彎抹角。最後,報社混不下去解散,他也失業了,最終走上了絕路,掉進水裏淹死了。是什麼導致了範愛農的死?因爲水太深了!他以爲自己會游泳,其實大多數淹死的都是會游泳的人。

本文的結局有着非常深的含義,也許大多數人的理解,都是範愛農自殺掉進水裏淹死的,我不太認同。範愛農的死因,就是高估了自己游泳的能力,而不知道水太深了,喝點小酒做着這麼大膽的事情,不溺水纔怪!

回想起我創業的經歷,都是跟範愛農有着驚人的相似!我原本以爲,懂一點編程技術就很了不起,自己出來開公司,結果呢?會游泳又如何?水太深,被淹死了啊!於是,開兩次倒兩次。現在出來做培訓,同樣水也是很深的,不但受到成功人士的破局,而且各種各樣的看客種種不配合,可謂困難重重。

有幸的是,我有了經驗,每一次碰壁,都會畫一個記號,不會再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就把這些記號,總結成了《真誠的套路》這本書。所以說,不懂套路比懂套路更可怕!不懂套路的人,總以爲水很淺,以爲自己很有才,最終造成了"範"式悲劇。

魯迅《範愛農》的讀後感8

花拳繡腿也好,樸實無華也罷,終究不知道散文如何寫法。於是找一兩篇範本來讀。手摸着書架上一排書脊,一眼看中了《周樹人散文全編》,灕江出版社出版的。

周樹人是個大文豪,恐怕無法學到他的博大精深。但讀一讀也無妨,於是翻開來瀏覽。隨手翻到了《範愛農》這一篇。

讀了開頭,便有勃於我的常規思路。開頭並沒有寫範愛農,而是寫東京客店裏,從報紙上看到安徽巡撫恩銘被徐錫麟刺殺的新聞,及稍後秋瑾和徐錫麟被殺,幾個中國留學生議論的情形。之後在一個同鄉會上討論發電文時,範愛農纔出場,而且是以聲音先出場的:“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接着周樹人看到的.“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髮,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渺視。”一句氣憤的話語,一個“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將範愛農的個性和形象,躍然紙上。

周樹人憤怒了,這個範愛農,對自己的先生徐錫麟被殺,竟“那麼冷”,而接着由誰擬電報稿的事,範愛農又說了一句“何必推舉呢?自然是主張發電的人羅——”這一句,又進一步寫出了範愛農的“離奇”、“可惡”。是個怪人,不易溝通。

我想,周樹人的寫法,應該是先抑後揚吧,前面“抑”着。接下去的閱讀,應該在某處出現“揚”的文字。閱讀的過程中,一心想盡快的讀到周樹人是如何寫範愛農後來的“揚”的。可是,這中間,寫了周樹人和範愛農的一些簡單的交往之外,主要還是一些當時的社會現狀,以及一些場合範愛農與周樹人的對話,對範愛農並無詳細的描寫或深刻的議論什麼的。讀到最後,終究沒有讀到“揚”的地方,範愛農最後竟是掉進水裏淹死了。而周樹人懷疑他是自殺,最後周樹人“也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還是自殺。”

於是我又倒回去重新瀏覽一下。這才細細的想一想,周樹人究竟是怎麼寫範愛農的。整篇文章,着筆範愛農的地方其實倒並不多,總共也不過幾處。而範愛農的語言、個性、形象,以及其悲慘的結局,卻久久留在我的心裏揮之不去。

範愛農的結局,不僅僅是因爲他的個性,還有當時那個社會的原因,也是周樹人對那個社會的控訴吧。

不過,我也想到了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周樹人是真誠、坦率的,但周樹人並沒有幫範愛農什麼忙。範愛農與周樹人是有書信往來的,範愛農在給周樹人的信件裏說了些什麼,不得而知。也許範愛農求助過周樹人,也許沒有。但範愛農是多年心存希望的,也許希望周樹人能幫他找份差事。以至於範愛農到最後,還時常說:“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周樹人來叫我的。”但終究周樹人沒有叫他,或許周樹人確實沒有辦法,或許,正因爲範愛農他那樣的性格,周樹人不願意叫他。

也有可能,周樹人曾經應允過範愛農幫他找份差事,否則範愛農也許不會那樣說。那麼憑周樹人當時的社會地位,幫範愛農找個差事,應該不會是什麼太難的事情吧。但終究範愛農沒有接到周樹人的電報,範愛農一等再等,終於因爲窮困潦倒,終於因爲他的個性與人相處困難,終於等待周樹人的電報等的沒有了耐心,終於因爲喝酒,於是,不如死了算了,一了百了。

周樹人通過寫範愛農,折射出對當時的社會和ZF的黑暗進行控訴和抨擊。正是當時那個社會造成了範愛農最後慘死的結局。周樹人雖然寫的是範愛農,可範愛農的身後,潛藏着一個巨大而黑暗的社會背景。

魯迅《範愛農》的讀後感9

對於這篇作品,說實話,我沒看懂,主要是不懂得它所表達的中心是什麼。魯迅先生的作品一向十分有內涵,意義深刻。我想這篇也一定如此,但我說不清,這篇作品是想諷刺範愛農,還是讚揚?它的中心是什麼?

《範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範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範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如果上述材料準確的話,那麼,我按照這個思路再讀《範愛農》,纔有了一些感想。我想:一開始,正如作者所說:“從此我總覺得範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作者是真的討厭範愛農。“天下最可惡的人,當初以爲是滿人,這時才知道還在其次;第一倒是範愛農。中國不革命則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範愛農除去。”犀利的語言,一番激昂的言辭,可謂快人快語,性格立見吧。後來,作者與範愛農一同喝酒,說瘋話,講笑話,漸漸一些事也談開,了,彼此更加了解,慢慢成爲朋友。不過,對於範愛農這個人也好,這篇作品也好,耐人尋味的地方和情節簡直太多了。我想還有待我細細想一想,細細品味一下。

但我還想憑目前粗淺的認識,再說點感想,整篇作品,無論示範愛農也好,“我”也罷,都給我一種很真實的感覺。不是說這事,這人一定完全是真的,但那種感情,直白的情感流露,我卻有意無意的都能感到,並體會得真真切切。我記不清是那篇作品了,但記得其中的一句話:寫作品要真誠。現在,我也體會了爲什麼寫作品真誠,纔能有真實感,才能感人肺腑;纔是好作品,纔是好作家!魯迅就是魯迅。

回到範愛農,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無法與狂人一樣,最終與這個社會妥協,也無法像N先生一樣忘卻,所以他的內心痛苦、悲涼。我也疑心他就是自殺的,因爲從另一角度想,自殺對於他這種人來說,或許是一種解脫。

魯迅《範愛農》的讀後感10

範愛農在看戲的歸途中,微醉着,在水裏淹死了。自殺?失足?其實魯迅這裏探索的並不是範愛農那天夜裏的死因——這並不重要,範愛農不是拿破崙,他的死因不會有人感興趣。

魯迅通過大段文字來描寫革命後的現實,這纔是範愛農悲劇的根源吧。一個思想上覺醒的知識分子,而且窮,到最後只能“寄食”爲生,這種思想與現實的矛盾,理想與生存的衝突,他死了,對自己而言可能是一件好事。他生錯了時代。

幾十年過去了,中國外在的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草房換成了高樓,小車代替了步行。但風燭之中的老年人,就算披上華麗服裝,也還是快要入土的死相。中國必須再次進行一次根本性變化,纔會真正醒過來。沒有百年以上的鬥爭,中國人的思想真正覺醒,民主真正的實現,這些都還將是一個夢。

現在,窮人還是不要讀書好些。醉着,昏着,瘋着,感受到的只是肉體上的一些痛。一讀書,就會多一層痛。

如果科學發達,有一種讓人忘記知識的藥,我就是傾家蕩產,也買來吃下去。也許,酒精就是其中一種?有人罵道,媽的,我要用酒淹死煩惱,可是煩惱學會了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