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4.68K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多篇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一

終於,這本書第一遍看完了 ,雖然沒看懂,還是有點感想的。

或許,有段以時光,我們的身體正以迅猛的速度趨向成熟,精神卻在無邊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猶豫。心在希望與失望間碰撞,世界在現實與虛擬之間遊弋,思想在跳躍與現實之間徘徊。十五歲的田村卡夫卡君正處於這個年齡。幼年時即被母親拋棄,又被父親詛咒。他沉浸在深深的孤獨之中,沒有一個朋友。只能默默地鍛鍊身體,做自己想做的事兒。然後,在十五歲生日那天,他離家出走,一個人奔向陌生的地方。決心成爲世界上最成熟的十五歲少年&qut;他以孤立無援的狀態離家出走,投入到波濤洶涌的現實社會中去,被殘忍地衝到社會的盡頭,最終以自己的力量返回,而返回之際的他,以徹底離開那個令人沮喪的階段。

令我共振的是卡夫卡的勇敢,就像今年寒假下雪時按照原計劃登山一樣。

拋卻對文化的不認同,卡夫卡確實是一個勇敢的十五歲少年,雖然小說中很多情節我無法理解,但這種則不妨礙我對卡夫卡的驚訝之情,十五歲的他就自己走出了那個階段,反觀自己,有時依然在那個階段朦朧而迷茫。

從《百年孤獨》到《海邊的卡夫卡》,兩部魔幻主義寫法的小說,讓我看的雲裏霧裏,可能是我對這個世界理解太少了吧 。讀不出魔幻寫法後面的現實意義。

魔幻主義的寫法,讓小說在現實與虛幻中碰撞,卡夫卡能夠離開虛幻,重返現實世界,乍看之下就很不可思議。其實細細想來,因爲他對這個現實世界有了期盼,有了希望,或許是佐伯的對他的希望,或許是《海邊的卡夫卡》那幅畫。其實生活沒有那麼難,只需簡單點,即可找到或者的意義。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二

昨晚把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讀完了,本來預計要花一個月時間,結果速度超出我預料,10天便看完了,之前從來沒有寫過看書的讀後感,這是第一次,希望獻給和我有一樣困惑的年輕人。

這篇讀後感主要思想並不是針對書本身的,主要還是借書的內容來解剖一下自身的一些困惑和想法,買這本書看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之前並不知道《海邊的卡夫卡》是寫什麼的,只是十天之前下班在家看《青年文摘》其中有篇文章中提到了這本書,借書中的隱喻來說明他的文章中關於自由與約束的關係,當看到自由這個字眼時我就觸電了,因爲最近心中正好是被這個問題所困惑的,所以就堅決的一定要看這本書,立刻馬上!然後就上網在網上買了這本書。

29歲是個分岔路口,只是每個人的分岔程度各不相同,但需要面臨選擇是一樣的,我的分岔路是上海+事業和老家+婚姻生活,未婚、事業無成,一向自由慣了,如果在上海接着打拼,就沒辦法照顧家裏父母,無論是健康上還是經濟還是精神上,也很難成家,這些是自由的反面。如果回老家去,因爲有房子住,找個普通的工作,老大不小的年紀,被催促的婚姻,一路安穩,這是約束的正面。

卡夫卡開始選擇了離家出走的自由,15歲的年齡做個決定是多麼的舒服,遠離自己不想面對的東西,獨立上路,遇見好心的人,做想做的事,自由淋漓盡致。卡夫卡未完成的義務教育和與自己無關卻脫不了干係的父親被殺案。如果是隱喻,那就是我的婚姻大事,和照顧父母的責任,人總是要結婚的,誰也不想浪費時間去論證這個觀點的正確性,一如義務教育總是要完成的。而父親身體一直很差,父親和母親兩個人可以一起自理自己的生活,本來是和自己回不回去沒有關係的,隨着時間的推移,父親讓其回家願望的強烈,變成越來越緊密的關係,這點又和警察到處找卡夫卡破他父親被殺一案不謀而和。

卡夫卡第二次進到森林裏本來是可以不出來的,永遠過着安逸的生活。只是這種生活比較簡單或者說枯燥,一如我現狀再壞也還是有一次機會過安逸的生活,只是我拒絕了朋友的好意。

結尾卡夫卡決定回去對警察說清楚離家出走或者父親被殺案的始末,因爲父親不是卡夫卡殺的,所以交代清楚後就不會有任何麻煩了。然後完成義務教育,如果把整本書縮句,就是:卡夫卡從約束中走向自己決定的自由,然後從自由中走回約束。書到這就完了。只是誰都明白,卡夫卡回到約束中與警察交代完,完成剩下的`義務教育,他又自由了。更重要的是,大島說過隨時歡迎他回圖書館,還有那通電話,櫻花說:你隨時可以打電話給我,並且幾個月後她也會回到東京。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三

假期裏,再次拿起了《海邊的卡夫卡》……

與第一次的“讀”有所不同,它觸動自己的不僅僅是“閱讀”一個日本少年的成長,而是合卷後感悟青春期“折騰”。

小說中少年田村卡夫卡糾結於內心的誘惑和罪孽,被衝往世界的盡頭的旅途中以自身的力量返回,返回之際的他已不是他,他已進入了人生的下一階段。高中三年,我的學生們歷煉成長的挫折,進入大學學習的他們在身體走向成熟的同時,精神仍在荒野中摸索自由,仍在困惑和猶豫。

命運就是沙塵暴,我們無處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當我從沙塵暴中逃出,我已經不是跨入時的我了。

責任始於“夢中”。在當今社會,人類最應該做的不是忙着拯救他人,而是及時拯救自己。小說這樣寫,其實是我們每個人很好的入世寫照。當年的我也是懵懂而莽撞地扎入社會,內心不也是經歷過相似的波瀾嗎?雖然不是人選擇命運,而是命運選擇人,但是隻要人沒有在命運的旋渦裏失去自己本來的面目,仍然堅守自己的位置,一切抗爭就都不是毫無意義,儘管在命運面前,它是徒勞的。我們大多的時候,不過是鐘錶的擺,按着規定的軌跡運行,無力左右什麼。

歲月在流逝,或精彩或平庸我們都要活着承受,我們都在持續失去種種寶貴的東西,寶貴的機會和可能性,無法挽回的感情,但在我們的腦袋裏,有一個將這些記憶保存下來的“小空間”。

田村卡夫卡作爲未成年人,他的心在希望與絕望之間碰撞,在世界的現實性與虛擬性之間遊移,在波濤洶涌的世界上,有企圖傷害他的。力量,也有溫存和美好。

好在年輕,我相信我的學生終能經得住折騰,世界對於他們來說,還有許多經歷需要他們去看,去聽,去感知,去體驗。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四

終於把《海邊的卡夫卡》讀完,我坦言,距離作家的思維還是有些距離,小說裏面很多場景的設置,情節的構造,以及語言的對白我都沒法理解和領會,或許得等到另一個階段再讀一次。這種境況多少讓我有些沮喪,一直認爲繪畫、音樂和閱讀是能帶領人類通向另一世界的橋樑,如同《海邊的卡夫卡》裏的“入口石”。它讓我們不僅僅只是活在這個物質世界的某種物質,能讓我們以更爲廣闊的角度瞭解這個世界不僅僅是這個世界,這個我不僅僅是這個我。

由於教育背景的緣故,我對繪畫一竅不通,對音樂也只是個膚淺的消費者,但自己起碼是掌握閱讀這門技能的。然而近來讀到的幾本著名小說,我都很難理解作者的某些情節構造和語言對白,這不得不讓我對自己的閱讀技能產生了懷疑,這意味着我將被堵在通往另一精神世界的大門之外,以行屍走肉般的姿態活在這一個世界之中!

甚至開始規劃,以後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掌握繪畫、音樂和閱讀的技能,當然,僅僅只是技能,不一定要做出成就,否則就會陷入功利的累贅,就像掌握駕駛的技能一樣,至於他以後用不用,全然由他自己來決定。起碼不至於如今天的我一樣,雖然知道另一世界的精彩,也想要感受另一世界的精彩,卻因教育背景的緣故,困難重重,某種程度上算得上是個有殘障的人!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五

講真,我看到書中百分之八十的時候還是迷迷糊糊,不知道是要講什麼。但我總覺得最後會把中田和卡夫卡串在一起,所以想一直往下看,結局並沒有,所以看完又去知乎搜了一遍。明白這是十五歲少年的成長記,但我還是不明白這中間穿插中田和星野發生的玄乎事又爲何,雲裏霧裏。

讓我較深刻的是中田去四國途中受過的恩惠以及冷漠,這是現實的,最後星野幫助到底,他講述的自己做司機的經歷,累死累活的忙碌,任人指揮,這不免讓人心疼。他說自己從請假到無故曠工,肯定會被炒魷魚,不過又安慰老伯說,自己那麼優秀,再找一份工作肯定容易。星野又是一個怎樣善良的人哇。在完成所有事情後,他說中田處事的影子已經成爲了他的一部分,他在做事的時候都會想如果是老伯又會怎麼說呢?我想被中田影響的是他永遠知道自己要什麼,即使不明方向仍努力尋找。在這一過程中,星野愛上了《大公三重奏》音樂,瞭解了貝多芬,他在最後都沒有忘記帶走光碟,應該音樂也會成爲他生活的一部分,這是給人輕鬆美好的,背景又是艱辛的。

卡夫卡出走是因爲缺乏家庭的愛,不明白活着的意義吧。從他化身烏鴉琢那吹笛子的人就明白了他對父親是有多恨,雖然是虛幻,也不得不佩服村上的寫作手法,對於殺貓片段,就讓人感覺身處那血腥畫面。卡夫卡是愛母親的,他渴望得到母親的愛,但是卻遭到了拋棄,最後也沒能和佐伯以母子的身份一起生活,這是令人惋惜的。但是卡夫卡有一好習慣便是閱讀,無論在什麼場所都有寫到這個,所有他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他在充實經歷時也認識自我,面對生活。與其說是因爲在虛幻世界裏佐伯的話語,倒不如說是卡夫卡自己的思考。

逃避是我們面對糟糕生活的第一反應,但只要你會靜下來思考,這樣的狀態一定不會一直持續,甚至過早得結束生活,現實會告知你這不是辦法。但在醒悟這一過程中,受到善意和愛是很重要的,這是人間值得的唯一說服力。卡夫卡有,他遇到了佐伯,大島,櫻花,還有旅館前臺,大島哥哥。一點點微弱的星光點亮了少年前行的路。

永遠不要放棄,一定有愛你的人。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六

話說能看到這本書,倒是偶然的緣分。原本不知村上春樹有過這樣一部作品,在圖書館沒能借到《挪威的森林》,因而退而求之,便借了這本書。

我不知卡夫卡具體表示什麼意思,大概是世上一切荒謬和無稽的矛盾吧!書上每一位人物大抵都帶着這樣的特質:憎恨父親卻最後選擇回到父親家的少年;少時優異卻事故後不識字但能夠與貓咪交流的老人;心理是男性卻生理是女性的女性;熱愛兒子卻拋棄兒子的母親……而在我看來,我們每個人都是卡夫卡,甚至人生本身也是。人本就是矛盾的產物,至於荒謬無否,我們誰敢說自己不曾過荒謬過,莫說由人走出來的人生了。

無奈這本書實在太厚了,內容實在太豐富了,以至於我覺得我讀了兩三遍後,也只感悟到其中的點滴罷了。每次看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第一次看的時候,被書中男主角——十五歲的少年所吸引,爲什麼他會選擇15歲生日的時候離家出走,逃離了自己的家,一點都不留戀;爲什麼他跟他的父親那麼陌生,那爲什麼父親又那麼厭惡他呢?還有,爲什麼少年腦海裏經常有另外一名叫做烏鴉的少年跟他對話呢?而越看就產生越多疑問,越看就越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登場,他們無不一一吸引着我的目光。最令我吃驚,驚訝的是少年父親對他說的於俄浦狄斯預言更惡毒的詛咒:親手殺死自己的父親,和親生母親以及姐姐交合。

更令我吃驚的還在後頭,那就是事情正如父親惡毒的詛咒慢慢實現:父親被殺死了,少年卻不能明確地表示自己不曾動手過:而少年遇到了和他分離多年的母親並偷偷仰慕着她,最終也與她發生了關係;在少年離家出走的路上,他遇上了一位可能是他失散多年的姐姐的女性,並在夢中也發生了關係。在發生了所有的事情後,少年來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的入口,在另外的世界,時間不是時間,每個人都不會發生生理的變化,都沒有人應有的七情六慾,只是在那裏活着,不需要吃飯,不需要娛樂。少年決定投身於那個世界,他覺得父親惡毒的詛咒已經實現了,自己也被父親破壞得不是自己,在現實的世界已經沒有人牽掛自己,自己也沒有留在現實的價值,因此,他放下現實的一切,走進了那個世界。

在另外的世界,他遇到了十五歲時的母親——自己一直仰慕的少女。可是那位少女沒有了過去的記憶,她忘了那位她愛的愛人,她忘了她一直守候的甲村圖書館,她也忘了現在站在她面前曾與50多歲的她發生過關係的兒子。她就這樣活着,如同那個世界上其他的人類。在少年來到這個世界的第四五天,50多歲的母親也來到了這個世界,她告訴少年一定要離開這個世界,趁着入口還沒有關閉,而最終少年被說服離開這個世界,因爲母親最後跟她說:“過去,我拋棄了自己最珍惜的東西;如金,我一直在後悔。我希望你離開,我希望你能夠留在現實的世界,記住我,記住我曾活在那個世界(因爲每一個來到另外的世界的人都會慢慢失去自己在現實世界的回憶)。我愛你”

也許大家會覺得狗血,怎麼她的一番話就會打動少年,打破了少年的絕望。但是,在我看到這裏的時候,我竟然眼眶溼潤了。我在想,當你以爲世上沒有人會愛你的時候,有個人對你說,他希望你活着,不僅爲你,而且爲她活着;有個人對你說;你是他最珍惜的東西,你還被人珍惜着,你不是孤單的;有個人對你說,他愛你,是的,他愛你。“我愛你”多麼美好而幸福的一句話,在你寂寞無助絕望的時候,說出這句話,簡直會讓人重生,更不用說對方還是你一直在仰慕,一直在尋找的親人。這樣的溫暖,這樣的意識,這樣的希冀,讓少年走出了另外的世界。

而我多麼幸運少年回來了現實的世界。如果他沒回來,他就不會遇到那位可能是他失散多年的姐姐的女性;如果他沒遇到她,他也不會知道她那晚也做夢了,只是,在他的夢裏,他強迫與她發生了關係,而在她的夢裏,他在迷惘,他在哭泣,她在安慰;如果他不知道她的夢,他就不知道父親惡毒的詛咒並沒有完全實現——他沒有與自己的姐姐交合;如果他不知道父親的詛咒並沒有實現,他也還一定以爲自己被父親損壞得不是他自己,覺得自己沒有留在現實世界的價值,於是一直沉淪在絕望與矛盾之間。可是,世界還是美好,它還是不忍心傷害每一個人,所以最後,沒有如果,他回來,於是他遇到了他的姐姐,他知道了她的夢,知道了詛咒沒有實現,知道自己還是自己,雖然曾被自己的父親破壞過。但是,最後,他會會繼續生活在這個世界,這個他活了15年卻開始以自己意願活着的新世界,更不論世界很美好。

是的,世界很美好,不忍心傷害每一個活着的人,儘管我們每個人都是卡夫卡,人生也曾那麼卡夫卡,但是,在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一定會有那麼一個人,對你說愛你;一定會有那麼一個人,讓你相信自己能走出這樣的生活,不再卡夫卡;一定會有那麼一個人,讓你真正擺脫卡夫卡。卡夫卡不可怕,因爲總有那麼一條道路會指引你離開他。世界就是那麼美好,因爲有那麼一個人,那麼一條路,還有,這樣一個世界。

後話:這是通選作業,有點注重內容了,寫得比較淺顯,但是這本書真的是一本好書,另外,還有,另外一個話令我印象很深:“in dream be gin responsibility.”(責任始於夢境),而在我看來,這裏的“dream”指得是人的意識,人的潛意識,所以,這話可以理解爲:責任始於意識。還有很多很多,希望大家能夠看看,說了一下教,大家請原諒。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七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自稱名叫田村卡夫卡——作者始終未交代其真名——的少年。他在十五歲生日前夜獨自離家出走,乘坐夜行長途巴士遠赴四國。出走的原因是爲了逃避父親所作的比俄底浦斯王還要可怕的預言:爾將弒父,將與爾母、爾姐交合。

卡夫卡四歲時,母親突然失蹤,帶走了比卡夫卡年長四歲、其實是田村家養女的姐姐,不知何故卻將親生兒子拋棄。他從未見過母親的照片,甚至連名字也不知道。彷彿是運命在冥冥之中引導,他偶然來到某私立圖書館,遂棲身於此。館長佐伯女士是位四十多歲氣質高雅的美婦,有着波瀾曲折的神祕身世。卡夫卡疑心她是自己的生母,佐伯卻對此不置可否。卡夫卡戀上了佐伯,並與之發生肉體關係。

小說還另設一條副線,副線的主角是老人中田,他在二戰期間讀國小時,經歷過一次神祕的昏迷事件,從此喪失了記憶,將學過的知識完全忘記,甚至不會認字計數,卻獲得了與貓對話的神祕能力。中田在神智失控的情況下殺死了一個自稱焦尼·沃卡(Johnny Walker)、打扮得酷似那著名威士忌酒商標上所畫的英國紳士的狂人,一路搭車也來到此地。小說共分49章,奇數章基本上用寫實手法講述卡夫卡的故事,偶數章則用魔幻手法展現中田的奇遇。兩種手法交互使用,編織出極富強烈虛構色彩的、奇幻詭詰的現代寓言。佐伯是將這兩個故事聯結爲一體的結合點,而弒父的預言似乎最終也未能避免,因爲狂人焦尼·沃卡居然是卡夫卡生父喬裝改扮的,真正的兇手也並非中田……

開篇即點題。“某種情況下,命運這東西類似不斷改變前進方向的局部沙塵暴。你變換腳步力圖避開它,不料沙塵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樣變換腳步。你再次變換腳步,沙塵暴也變換腳步——如此無數次周而復始,恰如黎明前同死神一起跳的不吉利的舞。這是因爲,沙塵暴不是來自遠處什麼地方的兩不相關的什麼。就是說,那傢伙是你本身,是你本身中的什麼。所以你能做的,不外乎乖乖地徑直跨入那片沙塵暴之中,緊緊捂住眼睛耳朵以免沙塵進入,一步一步從中穿過。那裏面大概沒有太陽,沒有月亮,沒有方向,有時甚至沒有時間,唯有碎骨一樣細細白白的沙塵在高空盤旋——就想象那樣的沙塵暴。

“於是我們領教了世界是何等兇頑,同時又得知世界也可以變得溫存和美好。《海邊的卡夫卡》力圖通過十五歲少年 的眼睛來描繪這樣一個世界。恕我重複,田村卡夫卡君是我自身也是您自身。閱讀這個故事的時間裏。倘若您也能以這樣的眼睛看世界,作爲作者將感到無比欣喜。”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八

其實書是四月底就讀完的,至今才落筆讀後感,倒不只是因爲懶惰。

更多還是因爲剛讀完時的感覺,像是播種後還沒有發芽的土地,你知道種子在那裏,營養和水分也算充足,發芽是遲早的事,只是總是看不到發芽的跡象。所以,也就一直沒找到合適的感覺下筆。

這幾天的某個早上,我昏昏醒醒,電話響了,那個總是讓我覺得在用力吸我進去的無底的深淵,再次發出了沉重的呼喚。我所有的堅強和快樂,又一次被這不定時的呼喚,輕易打碎。

我哭了很久,可那些眼淚可以表達的傷感,遠不及我心中常年煎熬的萬分之一。我再次整日陷入到一種無助的痛苦之中,那些我試圖逃脫,卻總是如詛咒般糾纏我的,再次將整個的我淹沒。

我感覺我所有積極的意志在這無盡的痛苦中,慢慢消散。我像迷失在一片森林裏,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如同15歲的卡夫卡,面對他的“詛咒”,也曾試圖逃脫,以爲遠走可以擺脫“詛咒”,但是命運總還是以各種方式,讓該來無一例外。

雖是不一樣的境遇,卻有着同樣的痛苦,讓我覺得,那個遙遠虛幻的卡夫卡,像是另外一個自己。

書中說,“命運就象沙塵暴,你無處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當你從沙塵暴中逃出,你已不是跨入時的你了。”

我不是跨入時的我,那我該是怎樣的我?或者說,我該是怎樣的我,纔可以從命運的沙塵暴中逃出呢。

大概是成爲最勇敢的十五歲少年吧。

即便依舊對生活和命運有很多的不解和不滿,但是不會只想着逃跑。不管是主動進入,還是被動被捲入。那些命運非得是要給我們的,那些無法迴避的,都要學會勇敢的去面對。當我們看透了命運的把戲後,不管它再施以怎樣的暴虐,我們都會覺得,不過如此而已,早就猜到了。那時的我們,就是真正最勇敢的十五歲少年了吧。讀後感

在看這本書之前,看到很多網上的讀者評論說,從書中得到了很多治癒。我讀的時候,還對這些評論產生了疑惑。直至現在,我的“詛咒”來折磨我時,我終於感受到了,來自書中,其他讀者說到的那些治癒了。也許往後的很多時刻,我會常想拿出來再讀一讀,和卡夫卡互相鼓勵,一起在命運的沙塵暴裏,成長爲更加勇敢的自己。

看來讀一本書,和愛上一個人一樣,是需要一點點機緣的。早一點,或者晚一點,都有可能會錯過對方。只有在合適的時間,恰當的機遇裏,你遇見一個人,一本書,他所有的一切,是你覺得剛剛好的,書中一切也是你能真切感受的。那麼人和書,就都是對的。

除了故事本身給予的力量和安慰,不得不承認,讀村上的書,總能開啓音樂的大門。

村上的書,我讀的少,加上這本,也才兩本。但是每次搜索相關內容時,總能看到來自各方評論中提到村上對音樂的喜愛,並常在作品中運用音樂,來使人物更豐滿,亦或推動故事發展。

《海邊的卡夫卡》中,我印象深刻的是星野在跟中田去了四國後,在四國高知市的街上亂逛進到了一家咖啡館,聽見了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那是“真正的傑作”,音樂帶給了星野感動,他從咖啡館主人那裏知道了魯道夫大公與貝多芬的關係。

魯道夫大公既是貝多芬的學生,也是貝多芬的主要贊助者,大公三重奏是貝多芬爲感謝魯道夫大公而寫的,也是貝多芬三重奏作品中最爲精彩的一首。

星野爲了一個不認識的陌生老頭中田來到四國,做着各種稀奇古怪的事,內心其實是有掙扎的。但是“大公三重奏”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星野完成了心理和思想上的一個過渡。

文中說:“全都是偉人、天才,人世間就麻煩了。必須有人四下照看,處理各種現實性問題才行。”這讓跟隨中田一路前來,陷入迷茫的星野找到了自己方向和如此這般的意義所在。也纔有了後邊,義無反顧繼續幫助中田完成各種奇怪事情的執着。

爲着書中這一情節,我特意找來了“大公三重奏”去反覆聽,確實是好聽的曲子,只不過,不懂音樂的我,除了好聽,聽不出更多。但還是會覺得是一份奇妙的緣分,在文字裏認識了一首曲子,又得知到一段有趣的故事。也許也會在我人生迷茫的時刻,給出一些朦朧的建議吧。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大概就是一些傷痛的治癒,和一首印象深刻的曲子。上網查找了關於這本書的很多解讀,有的說,村上的很多小說都是一種寓言,而“卡夫卡”是關於存在的寓言;有的說,《海邊的卡夫卡》這本小說,是村上對二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對日本國民實施的類似“集體昏睡”的精神催眠,來誘使國民陷入對戰爭的迷戀的一種隱喻;有的從心理學解讀“卡夫卡”,分析村上的“卡夫卡”是對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弒父娶母寓言的一個擴充版解讀。

也許吧、也許吧,也許這本有些晦暗的小說裏,確實寄託了作者無數的心思和感情。可是我所能感受到的,也僅能是自己有限生活經歷的一絲絲共鳴而已。

當這本書讀到最後,卡夫卡對那個叫做烏鴉的少年說,

“可是我還沒弄明白活着的意義。”

“看畫,聽風的聲音,這你能辦到,最好先睡一覺。”叫烏鴉的少年說,“一覺醒來時,你將成爲新世界的一部分。”

我想,是這樣吧,也許我們也總是感到,即便經歷再多,還是覺得眼前的生活一片迷茫。彷彿走出了原來的困境,又好似困境一直都在。

這時就需要想辦法在內心存住一個理智的聲音來時時提醒我們,真的已經做得很不錯了,前路迷茫也沒什麼好怕的,做好你可以做好的事情,那些所有經歷過的困苦,都會幫助你獲取開啓更好生活的能力,而你,也會不斷成長更好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