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3.24W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精彩多篇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一

這本書如之前村上春樹的作品一樣,令人難以讀懂。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被其中新奇的故事結構所吸引,十五歲的少年爲什麼要離家出走?他出走的道路上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爲什麼一羣學生踩蘑菇的時候會集體昏倒,日後又突然好轉呢?爲什麼五十歲的中田能和貓說話呢?很多很多疑問在我腦海盤旋,我想知道答案。於是只好不顧一切地讀下去……這一切都充滿着神祕的色彩,好像這些都不屬於這個世界,但是我又相信作者訴說的這些都是真的,我在尋求答案,我想知道這一切並不是作者的臆想,這一切肯定會有科學的回答。然而,我讀完了這本書後也不知道這些答案。也許一本真正的好書並不是告訴你答案,而是讓你自己去找尋,即使沒有尋到,至少這本書讓你一直在思考。

很久以前,在我年少的時候,也有過離家出走的念頭。我相信很多人年少的時候都有過這種念頭,只是我們沒有像田村卡夫卡那麼堅強,我們始終不敢踏出那一步,我們只是在心裏想想,在心裏渴望,在心裏等待,最後也在心裏滅亡。然而田村卡夫卡卻能夠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他想離家出走,於是他真的離家出走了,他是最勇敢的十五歲少年。少年卡夫卡的童年是悲慘的,母親帶着姐姐棄他而去,父親對他許下殘酷的賭咒(總有一天你會親手殺掉自己的父親並和自己的親生母親和姐姐交合),可以說他是從小生活在一個沒有愛和陽光的世界,他的童年有的只是孤單和抑鬱。所以這個十五歲的少年急於逃避現實,想尋求另一個不同於現實的世界。我很不明白爲什麼他的父親要對他許下這樣一個殘酷的賭咒,這對於一個十五歲的少年真的過於殘忍。從他父親對他的賭咒就可以看出這個父親是多麼殘忍,少年卡夫卡生活的世界是多麼陰暗。雖然我們不似卡夫卡這樣悲慘,但是我們很能理解一個少年成長時期極易產生的孤獨、彷徨、與矛盾。我們一邊渴望融入世界一邊又渴望脫離這個世界,我們一邊渴望着愛又一邊抗拒着愛,就像小說中的卡夫卡一邊抗拒着賭咒一邊又親手實現這個賭咒。也許這個世界上很多事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一如我們的心有時候不屬於我們自己。有人說年少的時候喜歡賦詞強說愁,也許並不是因爲強說愁而是少年的心畢竟敏感脆弱,經不起太多的愁苦與苦悶。一旦有一些愁苦,便會被無限的放大放大,以至於無法承受,從而只好逃離。一切安好的我們尚且如此,何況那麼悲慘的卡夫卡呢?

卡夫卡雖然恨自己父親,但是他並不想親手殺掉他,只是結局卻並不如他所願,究竟是不是田村卡夫卡親手殺掉了自己的父親,我們也無從得知,我想應該是的。只是這殺法有點神奇。我們說不出原因,就連作者也並沒有向我們完整交代清楚,也許這冥冥中一切自有註定,田村卡夫卡就是殺掉自己父親的兇手。十五歲的少年萬萬不會想同自己的母親交合,但是少年卡夫卡卻這樣做了。究竟是十五歲的少年性慾太過強烈還是十五歲的少年太孤獨太無助,急切需要一種愛來溫暖?卡夫卡也不想同自己的姐姐交合,但是在夢裏他卻這樣做了,與其說自己無能爲力,不如說是自己放縱了心裏的那個魔鬼。當然,因爲年少,所以這些都可以被原諒的不是麼?所以這裏沒有牽扯道德。十五歲的少年,他自己親手實現了父親的賭咒。

是不是所有的少年都要經歷過一番出走才能成長,是不是所有的少年都要犯過一些錯誤之後才能明白生活的意義。就像有人說過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會走的路那就是青春的彎路。少年卡夫卡無疑是在走一條青春的彎路,他也無疑是在這條彎路上成長起來的。事情兜兜轉轉終究會回到點,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就不兜兜轉轉,因爲這兜兜轉轉的過程中其實改變了很多,我們看到的似乎是同樣的風景,然而看風景的心情早已不一樣了。雖然最後卡夫卡又重新回到了父親的老家但是我相信現在的這個少年已經和以前的那個少年完全不一樣了,現在的少年纔是最堅強最勇敢的,因爲他的心中有種叫愛的東西。愛是能讓人變得堅強的,能讓人重獲希望,當卡夫卡決定永遠呆在森林裏與世隔絕的時候,他的母親佐伯卻告訴她“我希望你返回,我希望你留在那裏”,這個十五歲的少年是深深愛着佐伯的,不管他愛的是十五歲少女時的佐伯還是五十歲作爲自己母親的佐伯,總之他是愛着她的,很深很深的愛。所以他願意留住她的記憶,所以願意返回,願意重新回到這個現實的世界。

在這本書同樣重要的是一個名叫中田的老人,我是比較喜歡這個老人的。因爲在他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他看似腦子不好使,但是他卻能預知別人猜測不到的未來,他能和貓說話,他能呼風喚雨,這一切都是那麼神奇……他看到一羣貓被怪人瓊尼。沃克殺死後用來做笛子憤慨不已,於是他把瓊尼。沃克殺死了,他爲了完成佐伯交給他的任務,堅持到死的那一刻。他有時候說話很可愛,他不明白孤單是怎麼一回事,最後他安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我很難把老人中田和少年卡夫卡聯繫在一起,但是仔細一想其實他們又是那麼相似。他們都在逃離,逃離這個殘酷的世界,一個是內心受盡煎熬,一個是身體受盡煎熬。最後他們同樣又獲得了重生,一個靜靜地死去,一個掙扎過後獲得新生。

少年卡夫卡的重生其實是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的,比如大島,比如櫻花,又比如那個叫烏鴉的少年……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呵護了一個少年的成長。

這個社會是矛盾的,有美好也有醜惡,有陽光也有黑暗,就像我們人本身也是一個矛盾的個體,一邊抗拒一邊接受,一邊脆弱一邊堅強。我們總是想極力看清這個世界,但是後來才知道你越想去看清這個世界於你就越模糊。我們總是極力去追尋完美的自己,但是後來才知道你越去追尋就越會失去自己。那個叫烏鴉的少年說“學會去接受吧!接受這個世界,不管它是美好還是醜惡,接受自己吧!不管你是有優秀還是愚笨”!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二

其實書是四月底就讀完的,至今才落筆讀後感,倒不只是因爲懶惰。

更多還是因爲剛讀完時的感覺,像是播種後還沒有發芽的土地,你知道種子在那裏,營養和水分也算充足,發芽是遲早的事,只是總是看不到發芽的跡象。所以,也就一直沒找到合適的感覺下筆。

這幾天的某個早上,我昏昏醒醒,電話響了,那個總是讓我覺得在用力吸我進去的無底的深淵,再次發出了沉重的呼喚。我所有的堅強和快樂,又一次被這不定時的呼喚,輕易打碎。

我哭了很久,可那些眼淚可以表達的傷感,遠不及我心中常年煎熬的萬分之一。我再次整日陷入到一種無助的痛苦之中,那些我試圖逃脫,卻總是如詛咒般糾纏我的,再次將整個的我淹沒。

我感覺我所有積極的意志在這無盡的痛苦中,慢慢消散。我像迷失在一片森林裏,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如同15歲的卡夫卡,面對他的“詛咒”,也曾試圖逃脫,以爲遠走可以擺脫“詛咒”,但是命運總還是以各種方式,讓該來無一例外。

雖是不一樣的境遇,卻有着同樣的痛苦,讓我覺得,那個遙遠虛幻的卡夫卡,像是另外一個自己。

書中說,“命運就象沙塵暴,你無處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當你從沙塵暴中逃出,你已不是跨入時的你了。”

我不是跨入時的我,那我該是怎樣的我?或者說,我該是怎樣的我,纔可以從命運的沙塵暴中逃出呢。

大概是成爲最勇敢的十五歲少年吧。

即便依舊對生活和命運有很多的不解和不滿,但是不會只想着逃跑。不管是主動進入,還是被動被捲入。那些命運非得是要給我們的,那些無法迴避的,都要學會勇敢的去面對。當我們看透了命運的把戲後,不管它再施以怎樣的暴虐,我們都會覺得,不過如此而已,早就猜到了。那時的我們,就是真正最勇敢的十五歲少年了吧。讀後感

在看這本書之前,看到很多網上的讀者評論說,從書中得到了很多治癒。我讀的時候,還對這些評論產生了疑惑。直至現在,我的“詛咒”來折磨我時,我終於感受到了,來自書中,其他讀者說到的那些治癒了。也許往後的很多時刻,我會常想拿出來再讀一讀,和卡夫卡互相鼓勵,一起在命運的沙塵暴裏,成長爲更加勇敢的自己。

看來讀一本書,和愛上一個人一樣,是需要一點點機緣的。早一點,或者晚一點,都有可能會錯過對方。只有在合適的時間,恰當的機遇裏,你遇見一個人,一本書,他所有的一切,是你覺得剛剛好的,書中一切也是你能真切感受的。那麼人和書,就都是對的。

除了故事本身給予的力量和安慰,不得不承認,讀村上的書,總能開啓音樂的大門。

村上的書,我讀的少,加上這本,也才兩本。但是每次搜索相關內容時,總能看到來自各方評論中提到村上對音樂的喜愛,並常在作品中運用音樂,來使人物更豐滿,亦或推動故事發展。

《海邊的卡夫卡》中,我印象深刻的是星野在跟中田去了四國後,在四國高知市的街上亂逛進到了一家咖啡館,聽見了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那是“真正的傑作”,音樂帶給了星野感動,他從咖啡館主人那裏知道了魯道夫大公與貝多芬的關係。

魯道夫大公既是貝多芬的學生,也是貝多芬的主要贊助者,大公三重奏是貝多芬爲感謝魯道夫大公而寫的,也是貝多芬三重奏作品中最爲精彩的一首。

星野爲了一個不認識的陌生老頭中田來到四國,做着各種稀奇古怪的事,內心其實是有掙扎的。但是“大公三重奏”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星野完成了心理和思想上的一個過渡。

文中說:“全都是偉人、天才,人世間就麻煩了。必須有人四下照看,處理各種現實性問題才行。”這讓跟隨中田一路前來,陷入迷茫的星野找到了自己方向和如此這般的意義所在。也纔有了後邊,義無反顧繼續幫助中田完成各種奇怪事情的執着。

爲着書中這一情節,我特意找來了“大公三重奏”去反覆聽,確實是好聽的曲子,只不過,不懂音樂的我,除了好聽,聽不出更多。但還是會覺得是一份奇妙的緣分,在文字裏認識了一首曲子,又得知到一段有趣的故事。也許也會在我人生迷茫的時刻,給出一些朦朧的建議吧。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大概就是一些傷痛的治癒,和一首印象深刻的曲子。上網查找了關於這本書的很多解讀,有的說,村上的很多小說都是一種寓言,而“卡夫卡”是關於存在的寓言;有的說,《海邊的卡夫卡》這本小說,是村上對二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對日本國民實施的類似“集體昏睡”的精神催眠,來誘使國民陷入對戰爭的迷戀的一種隱喻;有的從心理學解讀“卡夫卡”,分析村上的“卡夫卡”是對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弒父娶母寓言的一個擴充版解讀。

也許吧、也許吧,也許這本有些晦暗的小說裏,確實寄託了作者無數的心思和感情。可是我所能感受到的,也僅能是自己有限生活經歷的一絲絲共鳴而已。

當這本書讀到最後,卡夫卡對那個叫做烏鴉的少年說,

“可是我還沒弄明白活着的意義。”

“看畫,聽風的聲音,這你能辦到,最好先睡一覺。”叫烏鴉的少年說,“一覺醒來時,你將成爲新世界的一部分。”

我想,是這樣吧,也許我們也總是感到,即便經歷再多,還是覺得眼前的生活一片迷茫。彷彿走出了原來的困境,又好似困境一直都在。

這時就需要想辦法在內心存住一個理智的聲音來時時提醒我們,真的已經做得很不錯了,前路迷茫也沒什麼好怕的,做好你可以做好的事情,那些所有經歷過的困苦,都會幫助你獲取開啓更好生活的能力,而你,也會不斷成長更好的你自己。

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篇三

終於,這本書第一遍看完了 ,雖然沒看懂,還是有點感想的。

或許,有段以時光,我們的身體正以迅猛的速度趨向成熟,精神卻在無邊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猶豫。心在希望與失望間碰撞,世界在現實與虛擬之間遊弋,思想在跳躍與現實之間徘徊。十五歲的田村卡夫卡君正處於這個年齡。幼年時即被母親拋棄,又被父親詛咒。他沉浸在深深的孤獨之中,沒有一個朋友。只能默默地鍛鍊身體,做自己想做的事兒。然後,在十五歲生日那天,他離家出走,一個人奔向陌生的地方。決心成爲世界上最成熟的十五歲少年&qut;他以孤立無援的狀態離家出走,投入到波濤洶涌的現實社會中去,被殘忍地衝到社會的盡頭,最終以自己的力量返回,而返回之際的他,以徹底離開那個令人沮喪的階段。

令我共振的是卡夫卡的勇敢,就像今年寒假下雪時按照原計劃登山一樣。

拋卻對文化的不認同,卡夫卡確實是一個勇敢的十五歲少年,雖然小說中很多情節我無法理解,但這種則不妨礙我對卡夫卡的驚訝之情,十五歲的他就自己走出了那個階段,反觀自己,有時依然在那個階段朦朧而迷茫。

從《百年孤獨》到《海邊的卡夫卡》,兩部魔幻主義寫法的小說,讓我看的雲裏霧裏,可能是我對這個世界理解太少了吧 。讀不出魔幻寫法後面的現實意義。

魔幻主義的寫法,讓小說在現實與虛幻中碰撞,卡夫卡能夠離開虛幻,重返現實世界,乍看之下就很不可思議。其實細細想來,因爲他對這個現實世界有了期盼,有了希望,或許是佐伯的對他的希望,或許是《海邊的卡夫卡》那幅畫。其實生活沒有那麼難,只需簡單點,即可找到或者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