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物種起源讀後感1000字精品多篇

讀後感1.39W

物種起源讀後感1000字精品多篇

物種起源讀後感 篇一

我對達爾文的印象,最初只限於他那一把給人感覺亂蓬蓬的鬍子,好像西方的偉人都有這樣令人印象深刻的鬍子。

爲了更進一步接近這個偉大人物,我不辭勞苦地上了百度、搜狗,但得到的介紹幾乎千篇一律:“達爾文出生在英國的施魯斯伯裏。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名醫。”;“達爾文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尤其喜歡打獵、採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這樣的文字吸引不了我的光,所以我只好另闢蹊徑,看我能不能從別的途徑擺脫我只有關於他鬍子的淺薄認知。

我翻開了《物種起源》,從其緒論開始我對達爾文的瞭解。

“五年的工作,我曾專心思索這個問題”,“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我曾不間段地專心於同一事物的研究”,“我的健康很壞”。這樣的語句在文中隨處可見,達爾文拖着病重的身軀,專心致力於自然生物的研究,作各種觀察和實驗,找無數聯繫和特性,把自己的一生都傾注在了他所追求的科學事業上。

“我並沒有輕率地下結論”,“我雖然時常注意,只信賴良好的證據,但是無疑錯誤還是會混入的”,“只有對於一個問題的兩方面的事實和論點加以充分地敘述和比較,才能得到良好的結果”。個科學家最要擁有的就是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達爾文因爲身體的原因,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尋找支撐自己觀點的依據,他爲此深感遺憾和歉疚,這不正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才具有的品質嗎?達爾文雖然深信自己的觀點是科學的,是相對合理的,但他依然爲沒有提供強有力的事實論據而感到慚愧。

正是這種從事科學的執著精神讓我這個生活在快節奏時代的現代人汗顏。

《物種起源》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標誌着進化論的正式確立。進化論轟開了人們的思想禁錮,啓發和教育人們從宗教迷信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如此偉大的成就我在緒論中沒有看出絲毫端倪,達爾文用的語言平實,精準,沒有任何誇耀,對於舊派荒謬的學說也並沒有表現出輕蔑或嘲諷。

“我相信‘自然選擇’是物種變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獨一無二的手段”,這是達爾文在平心靜氣但又斬釘截鐵地闡述自己的偉大觀點;“每一物種都是被獨立創造的觀點是錯誤的”,這是達爾文在冷靜地批駁延續了幾千年的錯誤看法;“然而這樣的結論,即使很有根據,也還是不充分的”,這是自省的達爾文;“我抱歉的是,由於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對於那些慷慨幫助我的自然學者,表示感謝”,這是謙遜的達爾文。

僅僅是緒論,就讓我認識了一個平凡而又嚴謹,內斂而又堅毅的達爾文。合上書,晃動在我眼前的達爾文的鬍子也彷彿閃出熠熠的光輝來。

物種起源讀後感1100字 篇二

一百七十年前,貝格樂號乘風破浪,向美洲進發。當一位青年踏上美洲大陸,生物學的新大陸也漸漸向人們敞開。

一百七十年後,《物種起源》已獲得了不朽的殊榮。從翔實的案例考察到對地質、物種分類的研究,從遺傳、變異、選擇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達爾文以其不畏權威的勇氣和嚴謹謙遜的學術態度,揭開了科學與社會新的一頁,成爲生物學史上啓明星式的人物。

如今,《物種起源》對於我們還有什麼價值呢?我合上書,陷入深深的思考。誠然,它爲我們如今的生命科學研究指明瞭一個前進的方向,但它所揭示的自然法則,無時無刻不在規約着自然界中的一切。人,作爲自然界的成員,理應遵守已被我們認識的自然法則。

然而,人類果真是自然律法的遵守者嗎?

在達爾文時代,工業__已經結束,但工業文明的烏雲尚未籠罩整個世界。達爾文在討論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的區別時曾寫到:“人類只爲自己的利益而進行選擇,而‘自然’則只爲被它保護的生物本身的利益而進行選擇……‘自然’的產物所表現出來的技巧要比人類的產物的技巧更加高明……它靜悄悄地進行着極度緩慢的工作。”在達爾文筆下,“自然”彷彿公正的母親,平等地給予她的所有的孩子生存的權利。

然而,“自然”最得意的傑作---人類,卻在幾百甚至幾十年內不斷越過自然法則“公正”的邊界,殘食“母親”的血肉。正如紀錄片《海洋》中說:“生物用了幾百萬年時間,繁衍生息,發展壯大,然而我們人類,在發展的短短歷史之中,卻將不可動搖的大自然的平衡破壞殆盡。”在利益的驅使下,成百上千的鯊魚被割鰭活生生地拋入海中,數以萬計的鳥兒因失去家園而病死、餓死。物種,已不再是如達爾文所說的“__、漸進地演變”,而是時時面臨着絕滅的危險。人們“忘記”了自己的起源,自然會忘記謙虛和尊重。

因此,《物種起源》的價值絕不僅在於開拓和研究。人類在自然面前仍是個孩童,隱藏在自然深處的,仍是神祕的新世界。哪怕一個最微小的細胞,其構造之精巧,也足以讓人心生敬畏。在人類發展的腳步空前加快的今天,《物種起源》能給予每個普通人的也許更是一種信念:尊重自然法則,遵守自然法則,回到“源”點,對自然始終保持一顆謙卑敬畏的心。一味貪圖速度的提高最終會斷送長遠利益。因爲自然終究是人類的母親,人類同樣須遵循被選擇的規則。而這個選擇者,也許恰恰就是人類自己。

回到“源”點,並不意味着拋棄一切,而是在發展中尋求與自然平衡和融合。我們應摒棄“唯我獨尊”的統治者思想,認識到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這理應是進化在新時期的發展,也應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信念。

回到“源”點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物種起源》中的話向自然作出保__:所有生物彼此之間以及與它們的物理生存條件之間所存在的那種美妙而又複雜的相互適應關係,是沒有終點的。

物種起源讀後感 篇三

擡眼於浩瀚的星空,不覺會感嘆人類自身的渺小--螻蟻一世,須臾一瞬。然而,即便是身爲蘆葦的我們也都有去追問探尋的慾望和權力。 面對匪夷所思的種種現象,有人選擇了等待英雄,有人選擇了寄望於飄渺的幻想,但是,更有人勇敢地站起來,質疑、觀察、推演、實踐,敢於去向世界“索取”。這就是我們需要的科學精神。 時代呼喚着偉人,偉人也終究沒讓我們失望。有一位老人,驅散了生命山谷前的薄霧,掙斷了禁錮只會自由的枷鎖,將上帝的假皮生生從教皇虛僞的身上剝下,將源於神的時代的愚昧菲薄從世間驅逐,人重新認識了自我--我們是“優勝劣汰”的勝者而不是上帝心血來潮的玩具。“人”的時代來臨了。 十九世紀,歐洲乃至世界科學史上的輝煌,人類歷史上有許多推動時代進步的偉大構想在這裏起航,藍圖在這裏鋪展,被馬克思譽爲“三大自然發現”之一的進化論也位列其中。

它的科學價值、社會價值、思想價值不可估量。 愛科學,號召的並不是滿腔的熱血,反而是理性的思考以及甘於寂寞的淡泊。年輕的達爾文意氣風發,沒有像絕大多數的“實驗室嬌花”那樣閉門不出,達爾文選擇了去室外探索世界,選擇用科學實驗代替了“紙上談兵”,開始了他的航球旅行。然而就如蘇格拉底愈加地發覺自己的無知一樣,達爾文結題計劃也一拖再拖,一年、兩年、三年……最瞭解生命科學的達爾文,彷彿變成了世上最無知的人,不斷地思索發問,論題不斷被提出、證明、質疑、推翻……如此反覆,孜孜不倦、樂此不疲。與他同時代的物理學家發表了一篇篇論文,英國的學術界革命如火如荼,有人也全達爾文提前把部分論文發表,卻被他婉拒了--在真正揭開生命奧祕之前。《物種起源》,達爾文畢生心血,當他放心地將手稿託付給出版社時,離他立志於博物學研究已經整整二十年。

“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在科學界,永遠不需要頂禮膜拜,積極思考,敢於提出質疑,往往纔是對偶像的最高致意,倘若因此來使他們的學說更加完善和發展,那纔是科學先驅們所期望的。拜讀科學鉅著,讓我們有幸與大師零距離接觸,去聆聽他們的教誨,吸納他們的精華,然而,最重要的是--領會他們的精神。成功是不可以複製的,僅僅是單純的接受必定會被同化,而只有敢於質疑,才能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當然,提問並不是詰問,是辯駁而非詭辯,倘若只是有一時衝動、沒有根據的猜想,缺乏科學嚴謹的實驗證明,定然會貽笑大方,縱使確有其理,最終也與成功失之交臂。 熱愛科學不僅要有獨自堅守的毅力,也要有與合作共事的胸襟。不僅要有埋頭苦幹的執着,也要有獨闢蹊徑的創新。不僅要有義無反顧的果敢,也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不僅要有奪取成功的信心,也要有接受失敗的勇氣。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自豪地宣誓:“以熱愛科學爲榮,以愚昧無知爲恥。”

《物種起源》讀後感 篇四

衆所周知,達芬奇著了一本鉅著,這就是《物種起源》。

達爾文用其仔細的觀察及豐富的想象力,在該書中描寫了生物物種由簡單到複雜,由單一到繁多這樣的一個演變過程。就象是一棵樹不斷能長出新的枝條,在生物的演變過程中,新的物種分枝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產生出來。

達爾文相信所有的物種都是由簡單的生命單位演變而來,但最初的生命是怎麼來的呢?一個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實是達爾文認爲它們是被創造的。在這本書裏,我發現這樣一個結論,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經過類比以後得出結論,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機生物都是起源於一個共同的原始生命,而這個原始生命則是“被吹了一口氣”而來的。

達爾文創造性提出的自然選擇學說,用以解釋生物進化的過程。自然選擇學說主要包含變異和遺傳、生存鬥爭、選擇即適者生存的內容:

一、變異和遺傳:從長時間的角度看,變異是普遍發生的,這是生物進化的內在原因。

二、生存鬥爭:生物自身都有過度繁殖的傾向,一般呈指數增加,但是由於生存條件的有限,這一矛盾是地球上的物種被淘汰的外在原因之一。

三、適者生存的理論:生物的變異是選擇的原材料,在生存鬥爭中,有利的變異將較多地保存下來,有害的變異則被淘汰。有利變異在種內經過長期積累,導致性狀分歧,最後形成新種。生物就是這樣通過自然選擇緩慢進化的。

而現代達爾文主義,是將遺傳學和自然選擇學說結合起來的,基因突變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基因突變可以是自發的,也是可以誘導的,誘導因素有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物理因素主要有電離輻射,紫外線,X射線,等,化學因素主要是一些誘變劑。

達爾文得出了上帝是生命起源的結論,這是發自內心的信仰,還是一個不得已的結論,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常聽說諸如“相信上帝是不科學的”或“科學已經否定了上帝”之類的話,但這些話本身不一定就是科學的,至少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商酌的。正如達爾文一樣,我們會思索、探討最初的起源的問題,但如果不承認有上帝的話,將會遇到一個很大的難題,人們往往會不得不以很不科學的方法來解決。

在解釋生命起源的時候,所有的理論都是要靠信心來接受的,也既是說,都是信仰。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應該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礙,因爲這些信仰裏實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這也許是爲什麼許多現代科學的奠基人,諸如牛頓、伽利略、法拉第、愛因斯坦、及達爾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

每個人都有不相信上帝的自由,但要用科學和理性來作爲根據可能是有點說不過去。

有關《物種起源》的個人觀後感1100字 篇五

科學是神祕的,也是美麗的。它既是反映現實世界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又是改造世界、造福自身的偉大力量。從我們學習的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的力學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蒸汽機的發明,到我們熟悉的因特網技術、基因工程,這些科學理論的誕生與應用都促進了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也深刻地影響人們的生活甚至精神世界。

讀過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後,更加了解了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僅僅是說大自然,我們人類的生活亦是如此。達爾文的著作不僅使生物學和人類學發生了革命,同時也改變了我們對人類在世界的位置的看法。他經過多年的探究、搜索事實,思考問題,再加上耐心的記錄、總結,從而寫成科學鉅著。從這部書中,我不僅看到生物之間複雜的關係和大自然的奧祕,更看到了令我敬佩的科學精神,那是達爾文身上的遇到難題不放棄、永不放棄的堅持,對科研的執着,以及嚴謹、實事求是的精神,這些都源於他對科學的熱愛。

讀罷這篇文章,我對科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而我更要學習達爾文的科學精神與品格。馬克思說:“在攀登科學的山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着陡峭巖壁攀登的人,纔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是的,探索科學是一件艱苦的事業,但發現與探索科學的過程又是充滿無窮樂趣的。而這樂趣又吸引科學家們不斷探索,不斷進步。人們發現科學,在科學世界裏探索,不僅僅是爲了滿足自身需求、征服自然,更是爲了解決人類生存與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從而讓人們更好的生活,讓社會更和諧。正如達爾文的進化論不僅闡釋了生物的進化原理,也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思想。

現在,聰明的人類將科學知識應用到各種技術中,使方便、快捷的節奏悄然進入人們生活中。高鐵縮短了人們出行的時間,互聯網讓世界變成了“地球村”,縮短了人們間的距離。袁隆平克服重重困難研究出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短缺的問題;錢學森歷盡千辛萬苦研製出原子彈、氫彈,增強了新中國的綜合國力;吳孟超將畢生的時間都入到肝膽外科的研究中,至今未離開手術檯,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他們熱愛科學研究,不畏辛苦,爲人類造福。然而,在充斥着利益的現代社會,有些人利用科學,用高科技研製有毒化學試劑加入食品中,試圖謀取暴利。假煙、假酒早已屢見不鮮,爽口的飲料中有塑化劑,美味的飯菜加入了地溝油、蘇丹紅。入股額大家都利用科學,用於滿足自身的慾望,不考慮他人、社會,那還不如回到古代,回到沒有危害到人們健康的時代裏。想到這裏,真想告訴大家要正確對待科學。我希望每個人都能熱愛生活以正確的態度對科學。熱愛科學,是讓它造福於人類,造福於社會。

所以,讓我們熱愛科學,用嚴謹、認真的態度、執着堅持的精神徜徉在科學的海洋中,讓我們享受發現與探索的樂趣,讓科學爲我們創造美好的未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