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科學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56W

科學讀後感(精品多篇)

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讀後感 篇一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而1988年9月,鄧小平根據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現狀,提出了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的論斷。爲什麼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呢?生產力主要有三個要素: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包括自然物經勞動加工後的原材料),而有些專家認爲,根據當代科學技術與生產力之間的作用機制,可以將科學技術同生產力各要素的關係,用公式表示:生產力=科學技術 (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生產管理),根據這公式看來科學技術佔有着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理所的當然的第一生產力。

何爲生產力?生產力就是人類運用各類專業科學工程技術,製造和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品,滿足人類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馬克思在《資本論》裏把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產力。而科學技術是利用 有關研究客觀事物存在及其相關規律的學說 能爲自己所用,爲大家所用的知識。科學技術是指科學的發展及其成果在生產實踐領域中的應用。二戰以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爲社會的加速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隨着科學技術在世界範圍內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明顯,所以這也就註定了科學技術將會成爲第一生產力。

放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伴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爲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開闢了更爲廣闊的空間,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國的計算機、通訊、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科技企業的迅速增長,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產業技術水平,促進了工業、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實踐證明,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已經成爲當代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的標誌。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普及,爲人類提供了廣播、電視、電影、錄像、網絡等傳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設有了新的載體。同時,它對於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更新人們的思想觀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科學技術是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馬克思明確指出:機器生產的發展要求自覺地應用自然科學, 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 , 勞動生產力是隨着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髮展的。 馬克思的這一論斷已經爲不斷髮展的社會實踐所證實。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生產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其中的生產資料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勞動者也同樣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並向現實生產力迅速轉化,改變了生產力中的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和管理水平。科學技術爲勞動者所掌握,極大地提高了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和保護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產勞動能力。在生產力系統中,科學技術已經成爲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性要素和主導性的要素。

第二,科學技術是現代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過去,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主要靠勞動力、資本和自然資源的投入,現代社會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智力資源日益成爲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決定性要素,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主要靠的是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從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更是如此。

第三,現代化科學技術的超前性對生產力發展具有先導作用。19世紀末發生的第二次技術革命,是科學、技術、生產三者關係發生變化的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生產、科學、技術三者的關係主要表現爲,生產的發展推動技術進步,進而推動科學的發展。例如,蒸汽機技術革命主要是從工匠傳統發展而來,在生產經驗積累的基礎上摸索出技術發明,然後才總結出熱力學理論。以電力技術革命爲標誌的第二次技術革命以來,這種生產帶動科學技術發展的情況發生改變,現在是科學推動技術進步,再推動生產的發展。科學技術越來越走在社會生產的前面,開闢着生產發展的新領域,引導生產力發展的方向。如電磁學理論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過科學實驗探索出電磁學理論,通過促進電力技術的革命,並最終引發電力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鄧小平在總結科學技術這一發展趨勢時深刻指出: 現代科學爲生產技術的進步開闢道路,決定它的發展方向。許多新的生產工具新的工藝,首先在科學實驗室裏被創造出來。 大量的歷史事實已經證明了:理論研究一旦獲得重大實在,遲早會給生產和技術帶來極其巨大的進步。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國與國之間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也就是教育的競爭。因此,教育的戰略地位顯而易見。

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以毛澤東同志爲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發展道路,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留下了極爲輝煌的一章。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週年的時刻,我們緬懷毛澤東同志光輝的一生,重溫毛澤東同志的教育改革思想,對我們當今的教學改革實踐,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無論是在硝煙瀰漫的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百業俱興的和平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都極爲重視教育工作,始終把教育事業看作是革命的有力武器,是整個革命事業的一條重要的戰線。毛澤東認爲教育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路線中的一條必要的和重要的戰線。教育是傳播馬列主義、培養革命骨幹的重要陣地

革命的依靠力量是人民,人民大衆只有接受了革命的教育,掌握了文化工具,掌握了革命的理論,才能成爲革命的力量。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強調教育要爲革命戰爭服務,要 根本改革過去的教育方針和教育制度 , 改革教育的舊制度、舊課程,實行以抗日救國爲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 歷史跨過了一個世紀,當今,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着。我們要進一步發揚毛澤東同志一貫重視教育,始終把教育作爲革命和建設的重要手段的優良傳統,深刻領會鄧小平同志 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 的指示精神,按黨的十六大要求,與時俱進地進行教育改革。如今,我們很多學校都已經使用了新版課本,連教學方式也進行了改革,這不也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證明嗎?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更新更科學的教學理論被人們接受,所以新教材的出現則是必然的。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亦是如此,從1964年開始,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技術,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爲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他憑着豐富的想象、敏銳的直覺和大膽的創造精神,認真總結了百年農作物育種史和20年 三系雜交稻 育種經驗,以及他所掌握的豐富的育種材料,於1986年10月提出了 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 ,高瞻遠矚地設想了雜交水稻的二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系法爲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爲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爲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這是袁隆平雜交水稻理論發展的又一座新高峯。袁隆平憑藉的便是科學技術,並充分利用這科學技術讓13億中華兒女都能吃飽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佐證還有很多,就連我們身邊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鄧小平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20世紀末乃至如今的21世紀都爲我們社會的發展指明瞭方向,要想國家發展,就不能重蹈以前的覆轍,如今世界在變化,我們的思想和行動也要隨之而變,俗話說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思想一旦被禁錮,就算再簡單的事情也無法完成;而且從長遠看,還要注意教育和科學技術,教育的興衰決定了科學技術的興衰,教育一旦抓起來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就有了後備力量。

科學讀後感 篇二

在這個假期裏,我讀了一套名叫<<可怕的科學>>的書。裏面以有趣的形式講述了數學裏的奧祕。名爲<<可怕的科學>>,其實並不可怕,它是我們身邊的科學,是並不需要高深的知識就能掌握和理解的科學。從《可怕的科學---經典數學系列》中,我們能知道數學不再是毫無感情的冷血,有一些看似淺顯的小竅門,學會了,可以受用一生。

這套書曾獲得安萬特青少年獎三次。這本書非常暢銷,全球一共銷售到二十五個國家,共銷售了上千萬冊。這套書還受到著名數學家、科普專家王渝生教授、清華附中副校長劉俊博的特別推薦。還受到了噹噹網五星級評論呢!

在這套書中,還有“經典科學”系列二十本,“自然探祕”系列十本,“經典數學”系列九本,“科學新知”系列十七本,還有“體驗課堂”系列四本。我最喜歡的當然還是“經典數學”系列了。它以幽默的方式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個數學知識。你看了這本書一定會哈哈大笑,當然也會增長知識了!

大家注意了!這本書在新華書店有賣哦!快去看看吧!

科學老師爲了獎勵我們養蠶有功,就借給我和曲悠各一本書,並讓我們寫讀後感。起初剛拿回家,我一看到書的名字,就產生了厭惡感。‘醜陋的蟲子’,這名字真難聽,肯定不好看!我心裏暗暗想道,所以我一直沒看它。

寫完作業,沒事幹,於是就看這本書。剛一打開書,我就像被磁鐵似的吸引住了。這裏介紹了許多昆蟲的種類和生活習性,還有一些有趣的問題,還告訴我許許多多的昆蟲只是,比如:蜘蛛曾在太空吐絲啦;或世上有10000種螞蟻啦; 能夠判斷風的方向啦……

我覺得這本書不應該叫《醜陋的蟲子》,因爲裏頭還有許多介紹關於蝴蝶的,我覺得它應該叫《奇異的蟲子》或《蟲子科學》。

這本書可以帶你去暗訪那些臭名昭著的蟲蟲家族,探尋古怪科學家的噁心收藏,再試着剝去狡猾昆蟲的僞裝,還可以指明毒蟲隱祕的藏身之所,替你摸清昆蟲狡猾的‘作案’手法,幫你揪出潛伏在身邊的蟲蟲特工……

看到這本書的最後一個部分,竟然是蟲子與人類發生的故事,看完這個部分令我開懷大笑,因爲太有趣了,先是人和蟲子比賽奧運會,人類總是失敗;還有一張令人作嘔的是食譜,炸白蟻,炸蠶蛹,光是聽到這些名字,我的午餐就要和我拜拜了。

書裏還介紹了蟲子與人類的觀點,非常地好玩兒。這本書告訴我許多的昆蟲知識,老師還要再借給我們幾本,我真是高興極了!

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讀後感 篇三

鄧小平是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理論的創立者。

因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課程要求,我就用了一週的業餘時間靜下心來讀了鄧小平文選《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看着這本書,心靈是震撼的。本書用了樸實的語言,深刻的內涵,客觀的講述都在深刻地影響着我。讀這本書,就像在與高尚的、充滿智慧的,親切的人談話一樣,令我受益匪淺。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鄧小平科技思想的首要觀點,是鄧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這一觀點的提出,反映了我們黨對科學技術地位和作用的認識,經歷了兩個轉變,即從“否定”到“肯定”的轉變,從“之一”到“第一”的轉變,把科學技術作爲生產力的第一要素。這一論斷是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理論的重大發展。

馬克思在《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等著作中提出,在任何社會,科學都是一般的社會生產力,而在大工業生產條件下,由於科學併入了生產,因而它也就成了“直接的生產力”。這就肯定了科學技術是屬於生產力的範疇。列寧、毛澤東繼承了馬克思的這一思想。但是,把科學技術從生產力諸要素中突出出來,提到第一位,這是鄧小平。這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第一次。到1990年代,國際社會提出,人類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更加證明鄧小平論斷的正確性。從“一般生產力”到“直接生產力”,再到“第一生產力”,我們對生產力內涵的認識隨着實踐的發展越來越深化。鄧小平在深刻論述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觀點的基礎上,全面論述了科技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從實現黨在新時期奮鬥目標的戰略高度,反覆強調:“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爲一句空話”、“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從何着手呢?我想要從科學和教育着手”。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表達了科學技術對世界的深刻影響,展現了科學技術一往無前的持續發展前景。這是一個當代社會的新事實,是再也不能用任何過去舊的社會觀念來觀察和理解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在當代生產力中的中心位置,明確科學技術在現代文明發展中的至上性和不可超越性,真正以科技的崛起來推動民族的崛起。

通過對鄧小平文選《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閱讀學習,我們不難看到鄧小平的領導才能。對於每一個地方、每一方面的工作他都能從具體事情出發來做出決策,並能從歷史教訓中吸取經驗改進管理方法。他從全世界的發展趨勢和長遠利益的角度考慮來領導中國,爲我們中國的建設出了很大的力量,而且近幾年的發展都驗證了鄧小平領導的正確性。對於我們學生來說,學習鄧小平理論不但能令我們更進一步的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相信他們的正確性;而且也能讓我們學到如何分析處理事情,做出相應正確的決策。我們在鄧小平文選中學到的這些都將給我們將來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很大的好處,所以學習《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還是相當必要的。在這本書中我學到的收穫不僅讓我重新且更加深刻地瞭解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讀後感 篇四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而1988年9月,鄧小平根據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現狀,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爲什麼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呢?生產力主要有三個要素: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包括自然物經勞動加工後的原材料),而有些專家認爲,根據當代科學技術與生產力之間的作用機制,可以將科學技術同生產力各要素的關係,用公式表示:生產力=科學技術×(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生產管理),根據這公式看來科學技術佔有着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理所的當然的第一生產力。

何爲生產力?生產力就是人類運用各類專業科學工程技術,製造和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品,滿足人類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馬克思在《資本論》裏把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產力。而科學技術是利用“有關研究客觀事物存在及其相關規律的學說”能爲自己所用,爲大家所用的知識。科學技術是指科學的發展及其成果在生產實踐領域中的應用。二戰以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爲社會的加速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隨着科學技術在世界範圍內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明顯,所以這也就註定了科學技術將會成爲第一生產力。

放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伴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爲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開闢了更爲廣闊的空間,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國的計算機、通訊、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科技企業的迅速增長,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產業技術水平,促進了工業、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實踐證明,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已經成爲當代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的標誌。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普及,爲人類提供了廣播、電視、電影、錄像、網絡等傳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設有了新的載體。同時,它對於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更新人們的思想觀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科學技術是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馬克思明確指出:機器生產的發展要求自覺地應用自然科學,“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勞動生產力是隨着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髮展的。”馬克思的這一論斷已經爲不斷髮展的社會實踐所證實。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生產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其中的生產資料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勞動者也同樣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並向現實生產力迅速轉化,改變了生產力中的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和管理水平。科學技術爲勞動者所掌握,極大地提高了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和保護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產勞動能力。在生產力系統中,科學技術已經成爲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性要素和主導性的要素。

第二,科學技術是現代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過去,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主要靠勞動力、資本和自然資源的投入,現代社會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智力資源日益成爲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決定性要素,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主要靠的是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從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更是如此。

第三,現代化科學技術的超前性對生產力發展具有先導作用。19世紀末發生的第二次技術革命,是科學、技術、生產三者關係發生變化的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生產、科學、技術三者的關係主要表現爲,生產的發展推動技術進步,進而推動科學的發展。例如,蒸汽機技術革命主要是從工匠傳統發展而來,在生產經驗積累的基礎上摸索出技術發明,然後才總結出熱力學理論。以電力技術革命爲標誌的第二次技術革命以來,這種生產帶動科學技術發展的情況發生改變,現在是科學推動技術進步,再推動生產的發展。科學技術越來越走在社會生產的前面,開闢着生產發展的新領域,引導生產力發展的方向。如電磁學理論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過科學實驗探索出電磁學理論,通過促進電力技術的革命,並最終引發電力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鄧小平在總結科學技術這一發展趨勢時深刻指出:“現代科學爲生產技術的進步開闢道路,決定它的發展方向。許多新的生產工具新的工藝,首先在科學實驗室裏被創造出來。”“大量的歷史事實已經證明了:理論研究一旦獲得重大實在,遲早會給生產和技術帶來極其巨大的進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讀後感 篇五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國與國之間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也就是教育的競爭。因此,教育的戰略地位顯而易見。

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以毛澤東同志爲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發展道路,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留下了極爲輝煌的一章。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週年的時刻,我們緬懷毛澤東同志光輝的一生,重溫毛澤東同志的教育改革思想,對我們當今的教學改革實踐,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無論是在硝煙瀰漫的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百業俱興的和平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都極爲重視教育工作,始終把教育事業看作是革命的有力武器,是整個革命事業的一條重要的戰線。毛澤東認爲教育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路線中的一條必要的和重要的戰線。教育是傳播馬列主義、培養革命骨幹的重要陣地。革命的依靠力量是人民,人民大衆只有接受了革命的教育,掌握了文化工具,掌握了革命的理論,才能成爲革命的力量。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強調教育要爲革命戰爭服務,要“根本改革過去的教育方針和教育制度”,“改革教育的舊制度、舊課程,實行以抗日救國爲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歷史跨過了一個世紀,當今,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着。我們要進一步發揚毛澤東同志一貫重視教育,始終把教育作爲革命和建設的重要手段的優良傳統,深刻領會鄧小平同志“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的指示精神,按黨的十六大要求,與時俱進地進行教育改革。如今,我們很多學校都已經使用了新版課本,連教學方式也進行了改革,這不也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證明嗎?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更新更科學的教學理論被人們接受,所以新教材的出現則是必然的。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亦是如此,從1964年開始,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技術,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爲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他憑着豐富的想象、敏銳的直覺和大膽的創造精神,認真總結了百年農作物育種史和20年“三系雜交稻”育種經驗,以及他所掌握的豐富的育種材料,於1986年10月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高瞻遠矚地設想了雜交水稻的二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系法爲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爲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爲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這是袁隆平雜交水稻理論發展的又一座新高峯。袁隆平憑藉的便是科學技術,並充分利用這科學技術讓13億中華兒女都能吃飽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佐證還有很多,就連我們身邊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鄧小平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20世紀末乃至如今的21世紀都爲我們社會的發展指明瞭方向,要想國家發展,就不能重蹈以前的覆轍,如今世界在變化,我們的思想和行動也要隨之而變,俗話說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思想一旦被禁錮,就算再簡單的事情也無法完成;而且從長遠看,還要注意教育和科學技術,教育的興衰決定了科學技術的興衰,教育一旦抓起來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就有了後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