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貓醫生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1.81W

貓醫生讀後感多篇

貓醫生讀後感篇1

自從我讀了一些心理學的書之後,發現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或大或小,或輕或重。回想一下,你是不是在當衆講話的時候會感到緊張?在面對自己喜歡的人的時候會不會面紅耳赤,不知道說什麼?其實這都是一些很小的心理問題,不算很嚴重,但它對我們的生活卻產生了實實在在的不良影響。其實我自己就是這樣一個人,面對很多人的場合說話,我會感到很緊張,本來在臺下想好的很多詞彙很多句子,一上臺就不知道說什麼了。這種緊張的情緒深深的影響到了我。在生活中,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是很好的,和朋友和同學交流十分順暢,也能很好的輸出自己的觀點,而不會感到絲毫的緊張。

我們應該如何解決這樣的心理問題呢?通過大量的閱讀,我得知這是我們人類在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演化過程中形成的本能反應,這種緊張的存在是很正常的,並不能算作是一種心理疾病,人人都有這種表現,那麼就不能算作是病。既然是人的本能反應,那爲什麼有的人在上臺講話的時候就不會緊張呢?其實這樣的人在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通過和他們的交流,我發現,他們是經過大量的不斷的練習才達到今天這樣的水平,他們不會錯過每一次上臺講話的機會,臺下他們也會積極的思考,積極的準備,不打沒有準備的仗,從不做沒有準備的演講

你可會說,這些道理我都懂,但我依然不知道應該怎麼做。就像一句名言所說的:道理我都懂,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在這兒我分享一個很簡單的辦法,那就是調整心態。調整心態怎麼講?多看一些名人的演講,並把自己帶入到他們當時所處的環境之中,想象臺下有好幾萬人在聽你演講,通過不斷的換位思考來打造自己全新的心態。或者採取迂迴戰術,上臺緊張的根本原因是不自信,那自信從哪裏來?你可以通過努力學習自己擅長的方面,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自信,爲應對演講做好準備。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有的人和自己喜歡的女孩或者顏值較高的人說話會緊張,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我們可以先和自己並不感興趣的女孩或者並不出衆的人進行交流,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還是要提高自信,做到不卑不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樣我們與他人交流就不會有問題了。

還有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正視自己的這種心態,很正常,而且你並不孤獨,每個人都會產生這樣的心理,只不過應對方式或嚴重程度不同罷了。不要覺得自己有這種心態很丟人,很不好意思,心態端正,就會應對自如。

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當積極的反思自己的心理狀態,爲自己的心理把把脈。不斷的提升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做自己的主人。

貓醫生讀後感篇2

1、無條件接納真實我

真實我是一個安全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孩子,他基本上處在人的潛意識層,我們平時難以覺察。我們的內心深處沉澱着恐懼、內疚、悔恨、自責和絕望,形成一種控制自我的巨大力量,左右着我們的選擇。

真實我就是你心靈深處的孩子啊!這個孩子到了青春期,對你的逆反開始了,因爲你一直都不尊重他,不關心他,處處對他指手畫腳,壓制並剝奪他自主選擇的權利,而且對他提出了過高的要求,給他施加了過大的壓力。於是,他專門跟你唱反調,有時明知你是對的,但他就是不按你說的去做,卻不斷地去做在你看來毫無意義、沒有必要的一些事情。你給他講道理根本沒用,於是,你對他大發雷霆,罵他沒出息,不爭氣。可是,你越生氣他就越來勁兒!你有所不知,孩子有孩子的邏輯,在這種情況下,他跟你爭的根本不是誰對誰錯,而是一種人格尊嚴!

心理諮詢師是如何對待患者的呢?不管你是什麼人,即使你是罪犯,即使你是不良少年,即使你是集吃喝嫖賭抽於一身的社會混混,在諮詢師眼裏,你只是一個需要幫助的諮客。他對你是無條件的接納,他不會給你做思想政治工作,他不會訓導你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他的任務是幫你解決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使你獲得一種責任意識和選擇能力。這樣,你會感到溫暖,感到被理解和尊重,你會傾訴你的苦惱,於是諮詢師將發現你產生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癥結,並幫你化解掉。阻礙你情感和思維流動的淤積一旦被清除,你的真實我將開始成長。

現在,你就是自己的心理諮詢師,你首先要做的,就是無條件接納你的真實我。

2、化解潛意識的怕,陪伴真實我度過“危險期”,逐漸成長。

在夜深人靜時,閉上眼睛,深呼吸,由身體放鬆到意識放鬆,此時有可能發現一些平時難以察覺的東西,也許正是阻礙你成長的障礙。譬如,沉澱在心底的恐懼,鬱積在心頭的'怨恨,啃噬心靈的內疚等等。然後,運用我們的知識和智慧,將這些恐懼、怨恨、內疚一一化解和釋懷,從而獲得領悟。要趕緊把心得記錄下來啊!在這裏,佛家的智慧對我們有極大幫助,因爲人世間的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啊,沒有什麼能留得住,讓這些負性情緒折磨自己的心靈,真真是無明之致,划不來!

強迫者往往對一些小事耿耿於懷,思前顧後,事前憂慮,事後後悔,這種注意力的分配不當,影響了我們對大事、重要的事的關注和能力的發揮,於是又後悔自己這麼做,又考慮以後應該怎麼做,這叫悔恨着剛纔的悔恨,憂慮着剛纔的憂慮!在這兩種情緒的糾纏下,對前途悲觀失望。悔恨和憂慮,歸根到底還是怕呀!

強迫者凡事好往壞處想,不停地想象和預測可能發生的不利結果,他又不願意這麼無休止地想下去,可一旦想開頭,就陷進去了,不能自拔。我的經驗是,與其如此,倒不如一步到位:直接想到最壞的結局——死亡!誰都有一死啊,世道公平。一個人假如連死都不怕了,就會勇往直前,世間的成敗得失、恩恩怨怨也就沒有什麼了,更何況那些雞毛蒜皮!

我所汲取的佛道智慧是:心存善意,積極進取,勇敢面對,接納一切,承受一切,投入地愛一次、活一次,活出真我,活得無怨無悔。

3、勇於行動,積極行動,在行動中改變自我,超越自我。

千萬不要把強迫症的症狀當作靶子,也不要把性格缺陷當作靶子,這都是虛靶,如果你的火力被它們吸引過去,必死無疑!

你想讓真實我這個孩子變得自信和強大起來,就要尊重和信任他,要放手讓他自己去實踐,不要怕他給你惹麻煩,不要怕他碰壁摔跟頭。道理再明白也沒用,改變總是在自身的行動中發生。

行動是什麼,行動就是工作、學習、交友和娛樂,是你想做、應該做,卻又不敢做、沒有信心做的事,這就是你的靶子。過去的已經過去,不要想的太多,未來的還沒有到來,也不要想的太多,集中火力對準現在,迎難而上,迎怕而上。當然,症狀會干擾你的行動,但這不能成爲你停止行動的理由,如果你以症狀作爲逃避的藉口,安慰自己等治好了強迫將如何如何,就走入了誤區,永不能得救。

不要怕失敗,不要怕失面子,不要怕丟人現眼,不要掩飾自己的缺點和弱點,把毫無用處的虛榮心拋開,用真實我擁抱世界。

我們的毅力一定得用在這裏:堅決置具體症狀和性格缺陷於不顧,咬着牙去行動!不要祈求好結果,不要擔心壞結果,只要行動了,就是成功。

貓醫生讀後感篇3

最近幾天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這是一本心理學諮詢入門的暢銷書籍,講述了一隻抑鬱的蛤蟆先生通過去做心理諮詢,重新發現自我,瞭解自我,最終找到自我、重獲快樂的故事。

書裏的蛤蟆先生在外界看來是一個令人羨慕的成功人士,家世顯赫,生活富裕。以前的他是大家眼中的開心果,但現在的蛤蟆先生卻神色黯淡,變了一副模樣。朋友們十分擔心他,決定送他去蒼鷺先生那裏做心理諮詢。在開始諮詢的時候,蛤蟆先生坐在那裏等着接受指導,希望聽到蒼鷺先生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但是蒼鷺卻拒絕了他,蒼鷺先生對他說:“心理諮詢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處於自願。所以,這就意味着,只有當你來諮詢是爲了自己而不是爲了取悅朋友們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的合作……爲諮詢負責的只能是你,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人。”對於蛤蟆先生來說,“合作”是個新鮮詞,第一次他不再被人當做命令或是說教的對象,這些年來,不論做任何決定,他總是習慣性地問問別人,不管是嚴肅的獾還是明智的河鼠,彷彿這一問,責任就從他自己的肩頭卸下了,不管事情的好壞,都和他無關。

在後續的諮詢過程中,蒼鷺先生問了蛤蟆先生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蛤蟆先生以前從未思考過的,因爲以前的蛤蟆先生總是讓周圍的人告訴他答案,他也會努力地讓大家對他感到滿意,爲他驕傲,甚至壓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緒,久而久之他都忘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經過每次和蒼鷺的聊天,蛤蟆先生開始重新尋找自己,思考那些往往會勾起痛苦的回憶,但在這個過程中蛤蟆先生也在不斷地找尋自己,接納自己。

蛤蟆先生和蒼鷺在最後一次面談中討論了“高情商”的含義。“它和智商完全不是一回事,情商真正的意思是理解你內心的情感世界,並且還能掌控它。高情商的人都有強大的自我意識,瞭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衝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爲。”成年以後“高情商”是我們需要培養的,情緒穩定能幫助我們減少焦慮,提高生活幸福感。

作爲一個做過心理諮詢的人,我在這本書中更能找到共鳴,同時也讓我回憶起之前做心理諮詢的經歷。心理諮詢是一個能夠幫助自己進一步瞭解自我的方式,我非常慶幸當時去嘗試了這種方式,並從中獲得了成長,走出了當時的焦慮,並且現在也能夠主動地探索自己、調整自己,讓自己處於平和快樂的狀態。

瞭解自己是一生都值得探索的命題,在探索內心的過程中才能真正瞭解自己,甚至驚喜地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從而接納自己、順從內心,幫助我們變得更加平和幸福。

貓醫生讀後感篇4

初次聽到這本書的名字,感覺應該是很有意思的科普書籍,後來在一次督導中聽到李鬆蔚老師推薦的這本書,對它有種不一樣的期待。這是一本科普書,同時也是呈現了一場精彩的中程諮詢的書,通過設定一些動物角色,講述故事,讓我們得以窺見,在來訪者身上所發生的變化。讀下來,覺得感觸很多,因此這本書可以多讀幾遍。

一、抑鬱是可以有明顯的外在線索的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例子。某某人因爲抑鬱自殺,這是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的案例,但是聽到的更多的話是,這人平時好好的,怎麼會抑鬱呢?

作爲高中心理老師,在工作中接觸更多是青少年,很多學生會來到諮詢室自述最近心情低落。但是直到去醫院診斷爲抑鬱,還是會聽到家長不解的聲音:“我們好好的,怎麼會抑鬱了?”“就是學習而已,除了學習也沒有其他的事情,怎麼想這麼多?”“不能吃藥,吃什麼藥,休息幾天就回學校吧。”一方面我們的大衆對抑鬱症視爲洪水猛獸,另一方面,對於真的得了抑鬱症的人,卻沒有給予適當的理解。

隨着心理健康疾病越來越走進大衆的生活,其實也有很多人知道,抑鬱其實早有線索。就像書中的蛤蟆先生,在朋友們眼中,他具有冒險精神,善於各種活動,當然也做了很多出格的事情。但現在,抑鬱包圍了他。

只要我們保持一點點敏感,其實很容易發現身邊的人有一些異乎尋常的變化:性格、情緒、生活狀態、生活興趣……我們每個人其實並不缺乏能夠識別出他人變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看到並理解這種變化。

二、抑鬱這種無力感可能由來已久

抑鬱最常見的表現就是無力感,對生活的無力,對自己的無力。而在接待很多學生的過程當中,會發現,抑鬱並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也不是一次失敗挫折之後對自己的評價。它源於長期的生活經歷和對生活事件的看法。

我們的情緒狀態其實就是一條波動的曲線,在一定範圍當中出現變化,有時候很積極,有時候也會越過中線,很消極。這個時候,我們會有自身對於生活事件的評價,或者看法,甚至是對自己的看法,把我們從偏離的軌道上拉到中線的位置。但有些人,積累太多,從情緒體驗,到自我認識,到對外界的看法,當所有圍繞着這個人每一個元素都在說着消極的話的時候,那它就沒有辦法有力量再回到正常的波動的水平了,就像頃刻崩塌一樣,一直沉到最底層

表面上看蛤蟆的問題是朋友們對待他的方式,比如不怎麼認真聽他說話,對他批評指責,忽視他,等等,但根本的還是從小的經歷,讓他覺得不被看到。嚴苛的父親,從小對蛤蟆的要求非常高,在他看來,蛤蟆永遠做不到很好的事情,好像永遠也不會讓他滿意。母親對自己很好,但是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父親,總是不能很親近自己,永遠把自己當作小孩子來看待。

一個強勢的父親,一個弱勢的母親,對待自己的方式也是截然不同,在他的內心當中,或許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成長爲一個什麼樣的人,自我沒有辦法和諧發展。擁有挑剔型的父母,作爲孩子,是否能夠發展出接納自我的人,這可想而知不太可能。

我們就是會在人生當中的某個時刻,突然意識到“我是誰”這個問題,整個人會陷入到雜亂無序的狀態,再重新整合自我,成爲全新的自己。而抑鬱,也賦予了蛤蟆這樣的時刻。其實,抑鬱並不可怕,真正有影響的是對抑鬱的誤解。

三、精彩部分摘錄及感悟

1.只有自己想要改變,諮詢纔有效果。

一開始的時候,蛤蟆並不想改變現狀,甚至他並沒有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好,即便他知道自己似乎在一個很糟糕的狀態當中,但是他的朋友們很擔心他,勸他進行心理諮詢,並且還幫他預付了幾次的費用。但在諮詢中,其實這樣的動機,沒有辦法進行下去。這一段其實處理的特別棒。引入原文的話“心理諮詢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得出於自願。所以也就意味着,只有當你是爲自己而不是爲取悅朋友們纔想諮詢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合作。爲諮詢負責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人。”

我們在諮詢的時候也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有的時候學生本人並沒有特別強烈的意願,是家人或者老師要求來到諮詢室的,這個時候,我會明確他自己想要諮詢的意願有多少。有的會在第一次諮詢之後,還有想要變好的想法和意願,有的會明確第一次諮詢之後就再也不願再次諮詢。當然,爲了取悅別人而選擇聽從別人的建議進行諮詢,這本身也是值得討論的內容。我們要知道的是,每個人都有改變自己的力量,但這個改變一定是自己想要去做的。

2.心理諮詢師的信仰

當蛤蟆問諮詢師:“你認爲我會好起來嗎?”蒼鷺直視着他的眼睛:“蛤蟆先生,如果我不是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個工作了。”這句話感動到了我。我也不知道爲什麼感動,或許在我的內心,也是這麼去看待這份工作的,這樣的信念,也支撐我走到現在。

3.要做什麼樣的父母

“嬰兒做的幾乎所有事情都會引發母親或者父親的某些反應,這些反應對孩子具有深遠的影響。”嬰兒遠比我們想象的強大,總是會用自己的方式與外界產生聯繫。當然也會從外界給予他們的反饋當中進一步得到經驗。近年來,原生家庭的概念走進了大衆的視野,我們越來越發現,其實每一個人或多或少會受到原生家庭的不良的影響,也會有很多人受到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進而無法原諒自己的父母。我們探討原生家庭的問題,不是爲了責怪父母,而是讓父母能夠有所覺察和意識,避免給孩子帶來長久的傷害。“父母會不可避免地把他們的觀念和行爲傳遞給後代,正如他們一定會把自己的基因傳遞給下一代一樣,所以孩子們需要學會的是,如何應對和防禦因此而產生的後果。”嚴苛的、忽略的、過分焦慮的、暴力的父母,這些不和諧的家庭關係,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有太大的影響了。希望爲人父母,我們都能心境平和,內心穩定,給予孩子堅定的愛和規則。

貓醫生讀後感篇5

第一次見到心理諮詢師,蛤蟆先生問“你認爲我會好起來嗎?”

諮詢師站定了,直視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前幾天偶然遇到一本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剛剛讀完,趁着這股熱乎勁,想要總結下自己的讀後感。

眼下越來越多的管理人員在處理技術問題,那些技術問題相比過去要難得多。受教育的人也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我們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瞭解物理世界。可是個人的情感智力,也就是情商世界,我們瞭解多少呢?

我們需要有強大的自我意識,瞭解自己的情感。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也許更重要的是,需要能控制衝動,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爲。

認清當前的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每個人在自己的內心深處都帶着一個小小的兒童,當一個人以兒童自我狀態與人交往時,他的情感、思考和行爲表現等就會表現得像孩子一樣。

父母自我狀態:我們從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那裏拷貝來的思想、情感和行爲。

成人自我狀態:一個人處於成人自我狀態時,其思想、行爲和情感都指向於此時此地,具體表現爲理性、精於計算、尊重事實和非感性的行爲。

當你處於兒童自我狀態和父母自我狀態時候,都是潛意識進入的,很難感知到,這兩種狀態都是長期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原生家庭影響很大。要常反思自己的狀態,需要進入到成人自我狀態中去形成自己的個性情感狀態。

人生座標

這個座標可以用來理解行爲的方法,尤其是理解我們自己的行爲。

“我好,你不好”座標的的人會加強自己的優越感,總需要攻擊或譴責別人。比如我們童年時候的父母,公司裏的上級領導。其他座標的相對應類型的人,大家可以多思考下。

當你理解了別人對自己的行爲基於哪個座標後,就能很好地消化接下來的溝通了。我們自己要做的是基於“我好,你也好”的狀態下,進行進一步的對話。

基於以上的認知,才能瞭解自我意識,把控自己的情感,管理自我的情緒。

貓醫生讀後感篇6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英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戴博德寫的一部心理案例的合輯,看過這部書,就會明白,在人生長河裏沒有誰是你的擺渡人。

蛤蟆先生看似樂觀,其實內心傷痕累累。他從小生在這一個刻板陳舊的家庭,爸爸嚴苛,媽媽懦弱,蛤蟆先生從未感受到溫暖,有的只是冷漠和責難。

蛤蟆先生七歲被送到私立學校,大學畢業繼承產業,他絞盡腦汁經營父親留下來的蛤蟆莊園,但是大家看不出他的付出,爲了得到認可,他努力取悅他們換來的卻是橫加指責。爲了看起來合羣,他活成別人的開心果。這一件件的瑣事,讓蛤蟆先生無法自拔,身心疲憊,借酒澆愁,於是再一次大醉之後他偷了一輛車有化妝成洗衣服逃跑,他搶過馬,偷過錢最終入獄。

蛤蟆先生在出獄後身心崩潰,他患上了抑鬱症,家園被黃鼠狼霸佔,曾經光鮮的蛤蟆先生,最後活成了臭蛤蟆,作者通過蛤蟆先生,反映了人們的縮影,其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蛤蟆先生,每個人都在費力討好一個人,然而對方卻利用你的善良索取更多,你盡心盡力工作生活,但是命運總是給你使絆子,讓你的辛苦付諸東流。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帶傷,不論願不願意,你都無路可退,所以不管什麼讓你停下腳步,但是都不可以讓自己倒下。蛤蟆先生一度傷心,一度輕生,好在朋友給他推薦了心理醫生。他第一次來到蒼鷺小築,蒼鷺問他誰讓他來的,蛤蟆說是河鼠。蒼鷺搖搖頭說能讓你來的只有你自己。不能指望別人來救贖自己,只有自己爲自己負責。

之後每週蒼鷺都會給蛤蟆一個問題思考,每次都是問他這件事你怎麼看?你有什麼感覺?你會怎麼做?蒼鷺一路引導蛤蟆,打開了他的內心。經過幾個月問診,他始終記得蒼鷺說要不要與生活和解,你自己說了算。

蛤蟆終於重新開始,早起划船,感受世界,接納痛苦。幾個月後,蛤蟆結束治療。這次蒼鷺告訴蛤蟆如果你爲自己負責,你就會知道你有力量改變環境和自己。於是蛤蟆重拾愛好,買了新船參加皮划艇比賽,開啓了大篷車短途旅行。蛤蟆找回自己的勇氣和魄力。他奪回了屬於自己的東西。幹起了自己喜愛的房地產事業。他賣掉了蛤蟆莊園,另建新居。生活能治癒的永遠是自己願意走出來的人。“面對傷害,我們無處可逃,但必須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人生苦樂無常,我們總會受傷,也總會有很多迷茫。但不要灰心,不要沮喪。只要能沉得住氣,扛得住難,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強大的力量。當你在自我治癒的路上,主動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新世界的大門,也會隨之爲你打開。

貓醫生讀後感篇7

看完《做自己的心理醫生》這本書後,我覺得這本書講得非常好,內容通俗易懂,也令我有許多感慨。

其實由於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無組織行爲明顯增加,加之又過分地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視局部利益,導致失敗的機率較高,內心易失去平衡,容易產生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許多心理專家們都一致認爲:“一個的心理狀態常常直接影響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直接影響到他的某個具體行爲。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心理衛生比生理衛生顯得更位重要。”其實,一般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自我調節,每個人都可以用多種形式自我放鬆,緩和自身的心理壓力和排解心理障礙。面對“心病”,關鍵是自己如何去認識它,並以正確的心態去對待它。雖然這比找心理醫生看病起來,還不能象看感冒發燒那樣方便,但只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學會自我調節,學會心理適應,學會自助,每個人就可以在心理疾患發展的某些階段成爲自己的“心理醫生”。

首先是掌握一定的心理科學知識,正確認識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其次是能夠冷靜清醒地分析問題的因果關係,特別是主觀原因和缺欠,安排好對己對人都負責任的相應措施;另外,恰當地評價自我調節的能力,選擇適當的就醫方式和時機也很重要。日常生活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處世觀,擁有正常睿智的思維,避免走入心靈的誤區。

首先要加強修養,遇事要泰然處之。要清醒地認識到生命是由旺盛走向衰弱直至消亡,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應養成樂觀、豁達的個性,平靜地接受生理上的種種變化,並隨之調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節奏,主動地避免生理變化而對心理造成的衝擊。事實上,那些擁有寬廣胸懷、遇事想得開的人是不會受到灰色心理疾病困擾的;其次是要合理安排生活,培養多種興趣。人在無所事事的時候最容易胡思亂想,所以要合理安排工作與生活。適度緊張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實,而充實的生活可以改善人的抑鬱心理。同時,要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廣泛者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生活豐富多彩就能驅散不健康的情緒,並可以增加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具有意義。還有幾點也是很重要的:

一、盡力尋找情緒體驗的機會。

一是多想想你所從事的事業,時時不忘創新,做出新的成績,躍上新的臺階;再者要關心他人,與欽佩、同事同甘共苦,無論悲歡、離合,都是對心理的撼動,它會使人頭腦清醒,心胸開闊;三是多參加公益活動,樂善好施,爲子孫造福。最好是學會一門藝術,無論唱歌彈琴,還是寫作繪畫、集郵藏幣,都會人進入一種的新的境界,產生新的追求,在你的愛好之中尋找樂趣。

二、持心理寧靜。

面對大量的信息,不要緊張不寧,焦急煩躁,手足無措,要保持心情寧靜,學會吸收現代科學信息的方法,提高應變能力。最後,要儘量多地設想出獲取它們的可行途徑,並選擇一個最佳方案行動,從而減輕個人的心理負擔,又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適當地變換環境。

一個人在一個缺乏競爭的環境裏容易滋生惰性,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過於安逸的。環境反而會更容易引發心理失衡。而新的環境,接受具有挑戰的的工作、生活,可以激發人的潛能與活力,變換環境進而變換心境,使自己始終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避免心理失衡。

四、正確認識自己和社會的關係要根據社會的要求,隨時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爲,使之更符合社會規範。

要擺正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正確對待個人得失、成功與失敗。這樣,就可以減少心理失衡。

最後引用著名心理健康專家總結的11條保持心理健康的的方法,可以給各位朋友參考下:

1、當苦惱時,找你所信任的,彼此談得來,同時頭腦也較冷靜的知心朋友傾心交談,將心中的抑鬱及時發泄出來,以免積壓成疾。

2、當遇到更大的刺激,或遭到挫折、失敗而陷入自我煩悶的時候,最後離開你所面臨的環境,轉移下注意力,暫時迴避以便恢復心理上的平靜,將心靈的創傷填平。

3、當情感遭到激烈震盪是,宜將情感轉移到其他活動上去,忘我地去幹你喜歡乾的是,如寫字、打球等,從而將你心中的苦悶、煩惱、憤怒、憂愁、焦慮等情感轉移或替換掉。

4、對人謙讓,自我表現要適度,有時要學會當配角和後臺工作人員。

5、多替人別人着想,多做好事,可使你心安理得,心滿意足。

6、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終。當面臨很多難題時,宜從最容易解決的問題入手,逐個解決,以便信心十足地完成自己的任務。

7、性格急躁的人不要做力不從心的事情,並避免超乎常態的行爲,以免緊張的、焦躁,心理壓力過大。

8、對別人要寬容大量,不強求別人一定按你的想法去辦事,原諒別人的過錯,給別人以改過的機會。

9、保持人際關係的和諧。

10、自己多親自動手,破除依賴心理,不要老是停留在觀望階段。

11、制定一份既能使你愉快,又切實可行的修養身心的計劃,給自己以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