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米格爾街》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7.66K

《米格爾街》讀後感(精品多篇)

《米格爾街》讀後感 篇一

這是第一次讀奈保爾的小說。幾周前,在媒體上看到了奈保爾去世的消息,斯人已去,留下文字供讀者憑弔。

《米格爾街》是奈保爾的成名作,原以爲這是一部短篇小說集,其實不是,這是一部長篇小說,用短篇小說的形式寫成,每一個小章可以獨立成篇,放到整本書裏同樣是故事的整體。這不是結構上的討巧,是一種深思熟慮。把情節獨立成一個個故事,人物之間有千思萬縷的聯繫,就是這種細若遊絲的聯繫才讓小說成爲一個整體。

這本書奈保爾用一個正在青春期的孩子的語氣來寫,這其實挺難。成長的代價就是回不到過去,但奈保爾呈現了一個男孩的世界與視野。這是一個男孩眼中的成長街道。每個人都有故事,每個人的故事都不簡單與純粹,在一個少年的眼裏,這些人與事組成了成長的記憶。

每個人有無奈也有夢想,那個想把詩歌賣4分錢的乞丐,那個不知道在做什麼的木匠,那個生了八個孩子的女子……奈保爾像畫簡體畫,把這些故事都惟妙惟肖地寫出來,他着墨不多,語言極簡,但每個人的故事都生動有趣、立體鮮明。就那麼幾筆,就刻畫了一篇生動的。故事。看似作者沒用絲毫力氣,寫過故事的人都知道,這背後全是功夫。

其中一篇的開頭,把我震懾住了,拿着書,一時有點緩不過勁來,在那裏琢磨,怎麼有人能寫出這樣生動極簡的文字,那刻的震撼至今仍讓人感受到餘波未消。真的是寫得非常好,那刻我感到了詞窮語盡,在語言文字面面,並不是人人能隨心所欲。那篇叫《母性的本能》開頭是這樣的:

我猜勞拉保持了一項世界紀錄。

勞拉有八個孩子。

這倒沒什麼好奇怪的。

八個孩子有七個父親。

這纔要命!

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五句話裏的事實清晰,又有點逗趣。有人怎能把語言運用得如此之好?我試圖用自己的語言寫出這幾句話的意思,一寫出來發現是一盤散沙,全無奈保爾的緊緻和機智。他緊緊地抓住文字這根繩,把它捋得平直,中間不能有凸起和彎曲,直得光滑平順,像一根油亮的手杖。這需要每天打磨,用心地剔除雜質,還要保持應有的警覺。

這個開頭,我讀了許多遍,每讀一次都覺得更好,我想刪去一個字不可能,想增加一個也不好,這些字不多不少剛剛好。這五行,也像一個短小的幽默小品,先說保持了一項世界紀錄,讀者肯定要好奇,是什麼紀錄?勞拉有八個孩子,哦,原來是這樣,剛想鬆口氣,但作者緊接又說,“這沒什麼好奇怪的”——確實如此,孩子多的人到處都有,但奈保爾又拋出“八個孩子七個父親”,還沒等讀者回想過來,緊接說:“這纔要命”,讀者馬上就疑雲四起,勞拉怎麼會和這麼多人生了這麼多孩子?滿滿的故事啊,看到這裏,可能都想迫不急待地要讀下文。

但我不是,我反覆地讀這幾句話,一遍遍地看,怎可以寫得這樣好?沒用形容詞,沒故弄玄虛,平實直白,卻趣味橫生。這應纔是最好的表達或者是最好的表達之一。奈保爾這幾句話可以成爲寫作的典範,告知讀者如何才能寫一個好故事,應該怎樣去寫一部小說。

奈保爾的語言精巧闢透到一語中地,看完後覺得語言好到這樣已經是無法超越了。在一個篇章他寫到:“巴庫太太的體形會讓人想起秤砣,實際上她滿身橫肉。她要是把兩手垂在身體兩側,看上去像一對括號。”秤砣和括號,這麼形象、讓人會心一笑的語言,真是很難再想出第二個比喻恰當的描寫這巴庫太太的體形。奈保爾是如何想到秤砣和括號與巴庫太大的體形有那麼一絲莫名的聯繫呢,這是靈光閃現,還是他早胸有成竹呢?不得而知,反正我們看到了美妙的文字。

奈保爾打開了一扇窗,讓我發現窗外的風景是如此之美,這讓我更加有了興趣,探頭向外望,期待能看到更多的風景。

《米格爾街》讀後感 篇二

其實在《米格爾街》這本書裏面,這些人的結局都是很淒涼的。要不是成了社會最底層,就是離開特立尼達島,去了委內瑞拉。因爲文中多次提到委內瑞拉這個國家,所以我特意去查了一下這是個怎樣的國家:狂熱崇拜美女、治安非常混亂,據說搶劫,綁架,殺人,已經是家常便飯了。那麼米格爾街人是無地可去了,纔去委內瑞拉的麼?而我從書中得知的坐落在特島首府西班牙港的那條米格爾街,感覺也不怎麼文明。說不文明,倒不如說是和外界脫軌了,僅存着那麼一點點微弱的意識。而且自我感覺異常良好,當一個清潔工,開個垃圾車,穿着西裝革履就說明很富有,其實內心還是那麼貧瘠,永遠生活在自己所幻想而構成的美好生活中。他們生活在生活最底層,卻還是有很多理由可以開心地活着,但我一點也不羨慕。他們的追求及其低俗,更是對自己做的事毫不後悔,似乎失去了基本的道德判斷能力。

這些病態的人性與當時的社會事件有一定關係,他們爲什麼叫西班牙港,因爲他們是被西班牙殖民的國家。從中我們可以見微知著,這個社會中被殖民主義人民的生活就是這樣自我麻醉,毫無生氣的。而對這些人來說,活着似乎也只是爲了給自己找點事兒,找點樂子。他們真的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怎樣的社會中麼?爲什麼被殖民的人們都活得如此扭曲?是長期的壓迫感?

那麼再來談談殖民這個話題吧。通俗地說,殖民到底好不好?回答:雖然可以促進文化經濟交流,但是給殖民國和被殖民地都帶來了不少的損失,對於被殖民國家,通常會受到殺戮和壓迫,這種傷害有情感層面的,更多的還是經濟上的。而這種破壞力的大小取決於殖民國的方式。從各種資源中瞭解到,西班牙的殖民是所有殖民運動中最臭名昭著的。“西班牙海外殖民的目的是單純的對於黃金白銀等稀有金屬的渴求。西班牙人採取的是強硬地,暴力的方式,採取軍事打擊屠殺,毀滅當地宗教文化,強制推行天主教等方式進行殖民,這種行爲對美洲原住民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米格爾街的人們得到了一些小利益,卻不知人性正在逐漸被麻痹。 從廣義相對論中簡單的說:“由扭曲所造成的矛盾衝突,正是這個世界發展動力的來源。所以扭曲的世界纔是正確的世界”可以說我並不很理解,所以我很想加幾個字,“外人看來扭曲的世界是自己認爲正確的世界,而自己一無所知”。

《米格爾街》讀後感 篇三

在我從某女人手裏接過《米格爾街》之前,我對這本書和它的作者一無所知。說真的,當時還有點納悶:就這麼一本簡單的小說,值得她旅途輾轉揹回來給我看完,年後再揹回去嗎? 孤陋寡聞惹的禍啊。

沒有前言沒有譯者序沒有名家推薦語沒有後記,拿在手上它好像更陌生了。可是當我開始讀它的第一個故事《鮑嘉》時,濃郁的生活氣息,輕淡又詩意的筆調,幽默而傷感的情緒,一下子抓住了我,真想丟下手頭所有的事,一氣讀完啊--要知道現在能讓我欲罷不能的書不多了。

這是由17個短篇小說組成的一本書,每一篇都是獨立的寫一個小人物和他的故事,雖然這些個故事互相沒有什麼聯繫,但是這些人卻同時出現在多個故事中,最終組成了米格爾大街上的衆生相。平實樸素的寫法,幾句簡單的對話,小小的動作,一幅白描式的人物畫卷就傳神地出現了,米格爾街上各色人等一個個面目逐一清晰起來,形成一個底層社會。他們中有瘋子,詩人,智者,小丑,弱者,浪蕩的母親,爲愛放棄優裕生活的女子。而且他們都有這樣那樣的怪癖:“哲學家”波普,要做一樣叫不出名字的東西;“藝術家”摩根,揚言美國國王會來買他的花炮;“詩人”布萊克華茲華斯,在寫一首全世界最偉大的詩;“瘋子”曼曼,頻頻參加議員競選;“機械天才”巴庫,百折不撓地改造一輛輛進口汽車。他們編織着生活謊言,並藉此微茫的希望或生存的本能而活着,勉力出演一出出生活的悲喜劇,直到大幕合攏的那一天。

每一個人物的故事都好看好讀,但並不代表它的意義淺顯,事實上,每個小人物的命運背後都有耐人尋味的啓悟。注意到17個人物故事裏,只寫到兩個女人,“母性的本能”和“只是爲了愛、愛、愛”。生的8個孩子有7個父親的勞拉,知道自己的女兒走了自己的老路時傾瀉全部痛苦的大哭令人窒息;“職業選擇”中的伊萊亞斯在命運面前一再放低自己的底線讀來令人心疼,印象最特別是詩人B華滋華斯,他一個月寫一行詩,夢想着寫出世界上最偉大的詩篇;他以唱克里普索小調爲生;他告訴“我”他曾經與一個姑娘相愛,但姑娘和他們的孩子一起死去。但是,臨死之前,詩人說:“很好,現在聽我講,以前我給你講過一個關於少年詩人和女詩人的故事,你還記得嗎?那不是真事,是我編出來的。還有那些什麼作詩和世界上最偉大的詩,也是假的。你說這是不是你聽過的最好笑的事情?” 他的聲音中斷了。我離開了小房子,跑回家,大哭了起來。像詩人一樣,看到什麼都想哭。

悲傷的詩人推翻了他在一個孩子心中的認知,並且不經意間種下了詩人的憂鬱的種子。

奈保爾是印度移民,在英國長大,他生長在一個貧民窟裏,就是米格爾街。這是他的成名作,我想,當奈保爾沿着時光遂道溯洄到米格爾街,回憶那些熟悉的人和事時,他是超脫的,也是投入的,他不悲傷,他有的是無盡的悲憫。

明天這本書就要交還給它的主人了,今天,我又拿起它,花了一個白天的時間,把它重讀了一遍,就像面對一位過完年就要出去打拼的朋友,當別離來到之前,我們能做的,就是找一個安靜而不被打擾的地方,再做一次傾心的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