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姑父有感(共2篇)

讀後感3.11W

第1篇:讀姑父有感

讀姑父有感(共2篇)

讀姑父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姑父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偶然機會看到《中國文學作品排行榜》,第一篇小說便是王瑞雲的《姑父》,第一段信中提到姑父死了,爲姑媽一家大大鬆了一口氣,似乎爲故事的主角——姑父在姑媽家乃至在社會中的累贅地位埋下了伏筆。

一直以來,我喜歡看有歷史厚重感的文字,似乎能把自己帶回到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與歷史巨人並肩而立,抑或徹夜長談。但我並不喜歡文革時代的小說,讀那個時代的小說,總會讓人感覺到一種落後和愚昧,所有親情、友情和愛情似乎都泯滅於對偉人瘋狂式的個人崇拜之中,永遠看不到能夠自由呼吸的人物,樸素溫暖的情感,合理動人的情節。

然而,《姑父》可以說是能夠讓人爲之一震的小說,它突破了一般的敘述手法和情感傳承方式。以一個小女孩成長的視角,描寫了"姑父"如何在20年的牢獄之災後,由一個英俊瀟灑充滿自信的小夥子變成了一個"老、黃、瘦"的神經質老頭:"整個人——像被劇烈地擠壓過,弄得每個榫頭都有些錯位","臉和頭髮漫漶成一體,成爲混沌一團","放佛眼珠和眼白被攪拌過,弄得黑白不分";在寫姑父吃東西時"眼睛裏由於聚焦顯出了奇怪的光彩……用鷹隼般的速度……",鹽水鴨塊掉落後,他撿時"臉上的肌肉繃緊了,橫着豎着像畫了格子,眼珠子抄上去,露出大塊嚇人的眼白……"讓人產生一種喘不過氣來的沉重的窒息感。

個人認爲,時代決定命運,在那個全民均被政治荼毒的瘋狂時代,姑父的遭遇,是時代的傷痕,姑父的苦難,也必將萬劫不復。一般那個時代的小說,更多的表現手法是對"文革"和四人幫的泣血的控訴,是對社會歇斯底里的吶喊。然而,王瑞雲陛下的《姑父》,讓人感覺的是一種絕望,一種悲哀,一種窒息,以至於在當今回想,仍然會讓人毛骨悚然,心有餘悸。在時代面前,人永遠是最弱小的動物,在"大時代"的洪流中,每個人的肉體均會被折騰得體無完膚,每個人的精神均會被輾壓得萎靡不振,每個人的命運均會被撕裂得七零八落。

一條連自己都不知道存在的槍,導致23年的監禁,讓一個"穿着白球鞋,白短褲,白短襯衫,派頭一級,惹得一羣女生打聽"的英俊小夥變成了殭屍般的老頭,讓一個"彷彿世界都是他的"自信的`年輕人變成了木訥、猥瑣、懦弱的神經質,滿腦子僅剩的是"比死還難熬"的牢獄記憶。讀到這裏,我禁不住想,在偉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時候,誰來對一條條活生生的生命負責?在"萬里江山一片紅"的時候,誰又會對一個個家庭悲劇負責?作爲社會累贅的姑父的死似乎讓他周圍的世界恢復了平靜。然而,他的姑父、你的姑父,所有人的姑父或許正在遭受新的悲劇,以至於當姑姑漫不經心地誇阿斌"長得活像他外公"時,我想所有人都會爲之一愣,或許相像的不僅僅是外表吧!誰又能保證阿斌的命運不會遭遇歷史的輪迴?

在時代變遷中,無辜者的犧牲是否真的無法避免?誰來爲小人物的生存主持公道?一個國家,一個政府,一個政黨,該如何對待大衆的小人物?應當是值得慎重思考的問題!

第2篇:讀姑父有感

猜這篇讀姑父有感範文對你應該有所幫助。

讀《讓學生學會質疑解難》有感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疑”源於思,它是學習的開端,思維的引線,進步的嚮導。思維活動始於發現問題。它是對一些問題產生了渴望瞭解、或解決的需要後纔開始的。要是學生認識深入,就要啓發學生多疑多問。

怎樣讓學生學會質疑呢?教師在教學中,應逐步交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學生的發問能體現學習語文得“個性”特點,比如,可以從課題發問;從標點符號和詞語的特別用法或句子作用以及特殊含義方面發問;從句子和課文內容本身前後有沒有矛盾方面發問。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凡事問個爲什麼的習慣,使他們明白多疑多問是好學深思的一種良好學習品質。在預習中要讓學生提出並討論通過學習都還沒懂的問題。凡是學生能發現的問題,要鼓勵他們大膽發問;凡是學生有可能發現的問題,要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

學生有疑了,又怎樣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思維去達到無疑呢?一是把握中心深入思考;二是結合上下文認真分析;三是結合生活經驗和課外閱讀的知識去解決。凡是通過努力能自己解答的問題,要啓發學生自己去解決。由於學生理解力、知識面不同,他們質疑的層次也存在差異,質疑能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個性化。

質疑總的分爲理解性和懷疑性,由於學生知識面窄,生活經驗貧乏,閱讀理解能力還不強,提出的問題不可避免的帶有膚淺性和片面性,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做恰當的鼓勵、肯定,保護他們樂於發問的興趣和熱情。應使學生提出的問題初步達到深刻性和理解性。

理解性,即在理解的基礎上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通過思、查、問等手段達到懂,這是對理解的加深。如在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學生提出“人們還是向着靈車開去的方向靜靜的站着、站着,好象在等待周總理回來”這句話是含着人們怎樣的一種心情呢?這個問題問得深刻,讓孩子們能透過這句話去感受文章的中心。

懷疑性是對課文內容的懷疑或否定,如學《青蛙的眼睛》一文時,學生提出“青蛙的眼睛非常特殊,看動得東西很敏銳,看靜的東西卻很遲鈍”中的遲鈍用詞不當。因爲根據上下文的意思應是“看不見”而不應是很遲鈍,這是課文內容的否定。這種問題更進了一層。

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哪些膚淺的問題,切忌武斷,更不能譏諷嘲笑,只要我們不斷的給與鼓勵,並循序漸進的誘導。學生不但樂於發現問題,而且還會善於發現問題。在學生提出的一個個問題中,你會看到他們在思維中閃耀的燦爛火花。

教師利用質疑問難,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積極的去思考,讓學生自己學習和發現知識,開拓和創造新的知識領域。

標籤:有感 姑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