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中國近代農業經濟史》讀後感

讀後感2.7W

目錄

《中國近代農業經濟史》讀後感
第一篇:《中國近代農業經濟史》讀後感第二篇:中國近代經濟史第三篇:讀《中國近代經濟史》有感第四篇:中國近代經濟史期末複習第五篇:中國近代經濟史期末考試試題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中國近代農業經濟史》讀後感

《中國近代農業經濟史》讀後感

從接受教育以來,凡是有關歷史的東西,我從來都沒感興趣過,也包括這門《中國近代農業經濟史》課程。要說之前不喜歡歷史課是因爲它的文字太過於枯燥,現在是因爲自己的確實不喜歡。所以要我寫一篇規範的關於歷史的學術論文那實在是太難爲我了,因爲自己腦子一點關於歷史的東西都沒有,寫不出來什麼好的文章,就選擇了寫感想。

在我接受的歷史教育歷程中,每次一談到我國的歷史,編者們就開始肆無忌憚的吹噓,什麼華夏上下5000年曆史文明;什麼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什麼偉大的四大發明;什麼歷朝歷代的豐功偉績,他們的疆土多麼的大,他們的文明影響多麼深遠……這讓我感覺就像一個失敗者在別人面前或者安慰自己說自己曾經是多麼的輝煌一樣,令人厭惡。我承認那些豐功偉績都存在,而確實也存在,我就是不知道我們瞭解這些有什麼意義,讓我們覺得身爲華夏兒女感到驕傲?還不是有那麼的多同胞連溫飽的問題都沒有解決。再說我國有5000多年的歷史並不代表有5000多年的文明。借用某老師的一番話,"中國根本就不存在什麼5000年文明,朝代的更迭,一幫人戰勝了另一幫人,然後更換姓氏,開始破壞上一個朝代遺留下來的文明植入自己的文明,文明並不是得到了延續而是遭到了毀滅"。到今天只剩下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明瞭,人們僅存的良知和道德被鼓吹是中華5000年文明,試說他們之間還有聯繫嗎?一位西南聯合大學的歷史教授曾說過:崖山之後,已無中國。也有人說:唐宋在日本,明在韓國,大清在中國。因爲《禮》曰:"華夏,重信義。而胡人,無。"這些足以讓我相信我國有5000年的歷史並不代表我國有5000年的文明。編者們對歷史教育如此的不負責任,試問他們是真的熱愛這個祖國還是盲目崇拜啊?

歷史教科書的編者們常常居高臨下,想象自己站在真理和知識的制高點上,用教師爺的態度自說自話地編寫着教科書和入門書,我們的教科書和入門書用教條替代了歷史,書裏面所講的歷史彷彿不再是一個有人有事的時間過程,而是一個在某些懷有政治意圖的強迫性架構中被分解填充的東西,幾千年的故事被壓縮成乾巴巴的半打理論和一堆概念。其實,想一想就可以明白,當一個學生在面對這樣的教材時,他並不能夠感覺到歷史的流動,卻只能被動地捧着一大堆被"社會性質"、"生產關係"、"經濟背景"等等分割切開出手的概念,儘管概念作爲知識,比較容易背誦、複述和考試,但是真實的歷史就在僵硬的條塊中漸漸流失。

當然,由於這種不負責任的歷史教育,脫離了歷史教育的本質,讓我覺得研究歷史是沒有意義的,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只爲了證明我國曆史的輝煌。然而那輝煌早已成爲過去,於當代人毫不相干。可我卻沒看到歷史研究的另外一面,就是通過研究歷史,取得治理國家的政策和方法。這與我個人短視有很大的關係,沒有看到問題的全面。記得老師課上講到清政府爲了保護其滿族血統,阻止漢人遷入其祖籍地,由於人口稀疏最終導致被俄羅斯佔領,丟失了國土喪失了尊嚴。而我國的統治階層卻沒有從歷史中意識到這一點,依舊嚴厲控制國人移民,導致我國人口數量已經嚴重超出了國家資源的承載能力。(由於上課沒做筆記,這部分內容表述的不是很詳細,望老師見諒)直到聽到老師講到這個例子,我才明白研究歷史還有這一層的意義。歷史的事實都是我們可以借鑑的經驗,我們可以從歷史上成功的事件中得到寶貴的經驗,在失敗的事件中得到教訓以防止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這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意義重大,而對於歷史教科書上歌頌祖國曆史的輝煌我還是不認同。

歷史真正的普遍的意義仍然在於布羅岱爾說的"國民意識"的建構,用一個比喻說罷,歷史彷彿給人們提供着關於"故鄉"的回憶,這種回憶不一定是對於村莊位置、房舍田地、鄉親父老、水井道路的具體再現,而是一種關於故鄉的溫馨感受。布羅岱爾在他自己寫的《文明的文法》這本教科書的序言中說,"歷史學不應當熱衷於民族主義的編造,也不應當只沉湎於人文注意,重要的問題在於,如果歷史學消失,國民意識也將因此不能存續,而如果喪失了這種國民意識,法國也好,意大利也好,都不可能存在有獨立的文化和真正的文明。"希望我國的教育部能夠意識到教育上的問題,並儘快的加以改善。

上面是個人對歷史教育問題的看法,希望老師批評指正。對於文章中引用一些的老師的話來證明"我國有5000年曆史卻沒有5000年文明"而不是引用來自可靠文獻上的內容想向老師說明一下。記得老師說寫論文引用別人的觀點時,一定要對讀者負責,引用的觀點需要來自可靠文獻。但我也覺得,一個觀點一個想法的傳承是看讀者的,讀者認爲對的東西纔會去接受它,這是讀者的主觀性。如果非要限制引用來源,會導致一些很好的想法或者觀點得不到很好的傳播。我也不是追求另類,我只是在追求自己認爲對的東西,可能自己認爲對的東西在別人那是錯的,但在我沒發現它是錯的時候我都會認爲它是對的,而只要有一天我發現能證明它錯誤的時候我就會認爲它是錯的了。就像上次提到關於"封建"這個問題一樣,一個觀點的表述只要有足夠的理由讓讀者相信,讀者就會接受它,如果讀者懷疑,這個觀點即使引用了再多的論着也是枉然。

第二篇:中國近代經濟史

1日本多中國東北的經濟掠奪政策是由日本最高當局,關東軍和“滿鐵”共同制訂的。 2《滿洲國經濟建設綱要》

3在東北地區凡是涉及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都要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控制,中國人幾乎4不可能從事這些行業和領域的經營活動,日本可任其需要隨意掠奪東北的資源和財富。 55月31日,國民政府又與日本簽訂了《塘沽協定》,事實上承認了日本侵佔東北三省和熱河的“合法”性,並把察北,冀東拱手讓給日本。

6日本對華北,華中進行經濟掠奪的機構衆多,其中最重要的有“興亞院”,“華北開發會社”和“華中振興會社”等。

7日本在幾個不同的階級,其經濟侵略政策也有所演變:第一階段自“七七”事變至1938年底第二階段是從廣州淪陷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止,第三階段自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至1944年盟軍全面反攻前爲止第四階段自盟軍全面反攻至日本戰敗投降戰敗時止,由於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的軍事地位逆轉,其軍事戰略由攻勢轉爲防禦。

893%的石油和55%的黃金採量,鐵路長度佔全國的41%,對外貿易佔全國總額的37%,是當時全國唯一出超的地區。

9滿鐵與滿業的名詞解釋

“滿鐵”是“南滿鐵路株式會社”的簡稱,它是1906年日本天皇親筆下昭書指令成立起來的一個殖民機構

“滿鐵”雖然以經營鐵路爲主,但還經營船舶,礦業,石油,鋼鐵,煤氣,倉庫,碼頭,金融,旅館,報紙等企業以及移民部門,並擁有鐵路守備軍隊和龐大的調查機構,廣泛蒐集我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情報,是日本在華最大的壟斷組織。

“滿鐵”的業務被限制在經營鐵路方面,其供銷業務則由另成立的“日滿貿易公司”經營,其他附屬於“滿鐵”的許多重要企業1944年這兩個系統所屬公司的企業資本額爲125.55億僞滿元

10 簡答: 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地區後,在東北農村實行殖民主義農業政策,對農民進行極其野蠻的掠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掠奪土地和進行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2對農產品的掠奪

3繁重的苛捐雜稅,高利貸剝削與勞動力的破壞

111932年6月,在東北原有四行號基礎上改組成立了僞滿洲中央銀行,它成立了僞滿洲金融的中心。僞滿洲中央銀行成立後,依照僞滿政權《貨幣法》的規定,發行僞滿幣。 12 多選,簡答:日本對華北華中淪陷區工礦業的掠奪與控制,採取“軍管理”,“委任經營”,“中日合辦”,“租賃”,“收買”等幾種形式進行。

13在佔領華北的初期,日軍採取“軍管理”的方式,把劫奪來的中國工礦企業,交給日本財閥的“會社”代爲經營,但企業的主權仍歸軍隊。

14適地適產主義 :要求在“日,滿,華三者之間,實行適當分業”,日本着重發展軍事工業,機械工業和輕工業;華北着重開發鹽業和礦業,華中則允許存在一些輕工業。這樣的分工,就是要把淪陷區的經濟完全變成日本的經濟附庸,使淪陷區工業生產的發展服從於日本的軍事與經濟需要。這樣的結果也就造成了淪陷區經濟的畸形發展。

15除此之外,日本還對華北華中淪陷區進行瘋狂的掠奪,主要體現在一下幾方面:1掠奪土地

2掠奪勞動力

3各種苛捐雜稅和高利貸的榨取

4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的統治和掠奪

5對封建生產關係和封建勢力的維持

161941年1月,又在汪僞政府所在地南京設立僞中央儲備銀行,資本1億元,發行“中儲券”僞“中儲券”發行後,僞“華興券”即被收回。

17多選日本採取各種手段對法幣予以打擊和破壞。其主要手段有:

1進行所謂“收兌法幣”,禁止法幣流通

2強使法幣貶值

3限制人民持有法幣

18專賣物資類,包括鹽,糖,火柴,菸捲,管制機構爲專賣事業局。

19論述:國民政府的戰時經濟政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統治制度與戰時工業政策

1938年10月,國民政府公佈了《非常時間農礦工商管理條例》,對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從生產到流通領域,進行了全面統制。統制的武器大體分爲五類:(1)糧食類;(2)日用必須類;(3)工業器材類;(4)外銷物資類;(5)專賣物資累類。

20由貿易委員會所屬三大壟斷公司,即復興貿易公司,富華貿易公司和中國茶葉貿易公司壟斷收購和出口。

21國民政府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工業政策主要包括組織工廠內遷,大力擴展國營工業,援助發展民營工業以及支持工業合作運動等項內容。

22工業合作社的經營方式分爲三種,一種是集體式,即在後方安全地區,集中大多是在同一處所從實際小型基本工業的機器生產;二是分散式,即鄉村農民分散進行農業加工製造;三是混合式,兼有以上兩種性質。

23戰時財政政策:

如何鄭家財政收入爲此國民政府採取了以下措施:

1 增加稅收,2舉借內債,3求助外債,4田賦徵實。

24同夥膨脹與反通貨膨脹的政策措施:一般情況下,通貨膨脹是戰時經濟中一個難以避免的問題,但這一問題在抗戰期間的國統區尤爲嚴重和突出

25名詞解釋:工廠內遷:在抗戰初期,爲了避免日本侵略者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工業的破壞與掠奪,有國民黨政府組織的將東南沿海地區工業企業遷往內地的活動。抗日戰爭錢中國發展的工業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內遷保護了東南沿海的工業避免破壞,另一方面有效的加強了中國大後方的工業實力,支援了抗日戰爭。

26簡答:沿海工廠的內遷與復工對後方經濟發展與建設起了很大的作用,體現在幾個方面:1:工廠內遷奠定了內地特別是西南地區的工業基礎,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國的工業佈局。2:工廠內遷爲後方帶來了一支強有力的技術力量,這對大後方的工業開發起了很大的作用。3:工廠內遷的產品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後方的軍需民用。

27抗戰時期,辦理重工業爲主的國營工礦業的主要機構是資源委員會。

28抗日戰爭時期國統區經濟困難:1國統區工人生活的不斷惡化,2國統區農民生活極爲悲慘,3國統區薪金收入者的生活也相當困難。

29 1937年8月國民政府在武漢成立了“四行聯合辦事處”(即中國,中央,交通,中國農民四行聯合辦事處的簡稱)後改爲“四行聯合辦事總處”簡稱“四聯總處”,抗戰時期,“四行總處”就爲國家資本壟斷全國金融業的核心樞紐。

30 1941年7月,國民政府財政部頒佈《貨幣統一發行辦法》,給與中央銀行以發行紙幣和集中準備金的特權。

31簡答/論述:1937到1942年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短暫繁榮,是由抗戰後政治,經濟,軍事的特殊形式造成的,具體來說有以下原因:(1)大後方急劇增加的人口有效地拉動了市場需求。(2)進口商品的銳減和外國在華投資減少爲後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空間。(3)大後方出口銳減,爲後方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4)工廠內遷不僅使私人資本流入

後方,而且也帶來了精良的設備與大量的技術人員。

32 大生產運動包括農業,工業,手工業,運輸業,畜牧業和商業,而以農業爲主體。並制定了以農業爲第一位,運輸業爲第二位,商業爲第三位的發展經濟的方針。

33 陝甘寧邊區實行“獎勵私人企業,保障私人財產,歡迎外地投資”的政策

根據地黨和政府採取了“發展農村手工業”的方針。

34 “中央合作金庫”的成立,更加劇了國家資本在金融業中的壟斷地位。“中央合作金庫”於1946年11月組建成立,初始資本6000萬元,由國庫撥付了3000萬元,中央,中國,交通,農業四行共撥給2014萬元,中央合作金庫成立後,國家金融壟斷資本體系擴充爲“四行二局一庫”,合作金庫的分支機構遍佈各縣市,國家金融壟斷資本體系發展到頂點。 35美爲了實現獨佔中國市場的目的,與國民黨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中最重要,危害最大的不平等條約,就是1946年11月4日簽訂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1946年12月20日,美國又與國民黨政府簽訂了中美《空中運輸協定》

36美國商品進入中國,主要通過以下途徑:

1通過美國所控制的經濟機構。2,國民黨政府給美國商品傾銷提供了有利條件。3,通過國民黨國家資本經營的公司或國民黨官僚私人資本與美國合營的公司推銷其商品。4,美國在華大量設立公司,經營對華貿易。5,通過大規模走私活動。

37 論述:美國對中國投資市場的獨佔:1在企業投資方面,2在金融投資方面,3在交通運輸投資方面,4在商業投資方面,5在房地產投資方面。

38 民族資本主義工商也紛紛破產倒閉的根本原因,是美國商品的大量傾銷和國家壟斷資本的空前膨脹,首先,美國商品在抗日戰爭後大量向中國傾銷,中國實際上成了美國過剩工業製品的重要傾銷地。其次,國家壟斷資本的惡性膨脹嚴重排擠和打擊了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這種打擊是多方面的:1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承受着繁重的課稅。2國民黨政府控制着工業原料。3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物價飛漲,以致各種工業原料價格直線上漲,成本不斷增加。4政府限價過低,遵守這一限價必然無利可圖,違反這一限價則可能導致被嚴查。5嚴重的資金短缺爲高利貸盛行提供了條件。6由於國民黨政府控制了外匯,實行嚴格的配給制度,只給少數的廠商配少量外匯,絕大多數廠商得不到外匯。7國內市場日趨狹小,需求拉動日漸萎縮。

39 抗戰勝利後的內戰使整個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遭受嚴重的破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苛捐雜稅日益繁重,農業生產雪上加霜。2連年徵兵拉( )農村勞動力日益減少。3由於農業資金的嚴重不足,農村勞動力的日益減少,出現了大量耕地拋荒的現象。 40 論述:《五四指示》提出以“土地改革”的方式實現“耕者有其田”。

《五四指示》的主要內容有:1堅決擁護農民羣衆在反奸清算,減租減息鬥爭中,從地主手裏獲得土地,實現“耕者有其田”。這是解決土地問題的總原則。2集中力量打擊漢奸,豪紳,惡霸,沒收他們的土地,使他們完全孤立。3一般地主的土地以出賣,清償所欠農民租息債務,或自動獻地等有償方式或接受土地方式解決。對於中小地主的生活應當適當照顧。4一般不動富農的土地。5保護工商業,地主富農開設的商店,工廠,作坊不應侵犯。6不可侵犯中農土地,整個運動必須使中農獲得利益。7在農民分得土地後應鞏固其所有權,調動其生產熱情。

41《中國土地法大綱》是一個徹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綱領。其主要內容有:1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這就公開舉起了廢除封建地主土地制度所有制的革命旗幟。2沒收地主的土地及其一切財產,徵收富農多餘的土地和財產。3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鄉村農會接收,連同鄉村其他一切土地,按鄉村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數量上抽多少補多少,質量上抽肥補瘦,使全鄉村人民均獲得同等的土地,並歸個人所有。4廢除一切鄉村中在土地改革以前的債務。5保護工

商業者的財產及合法的經營不受侵犯。6農民大會及其選出來的委員會爲土改的合法執行機關,可以組織人民法庭來保證貫徹土地的政策法令,維護革命秩序。

42土地改革的偉大歷史意義:消滅了封建土地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生產關係。2貧苦農民從政治上,經濟上翻身成爲國家的主人。3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羣衆的生產積極性,農村經濟恢復發展。4廣大翻身農民爲了保衛勝利果實,積極支援解放戰爭。

43 廣大農民支援戰爭的方式主要有:1農民羣衆踊躍參軍,壯大人民解放軍的隊伍。2農民羣衆踊躍繳納公糧,保證人民解放軍的糧食供應。3其他戰勤支援,軍用物資的運輸,戰爭需要的修路架橋,傷員的轉運等。

44 新民主主義三大經濟綱領:新民主主義三大經濟綱領是我們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對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狀況和階級關係進行科學分析之後提出的。

四大家族爲首的壟斷資本已經和國家政權結合在一起,成爲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因而,必須予以徹底消滅

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保護民族工商業,屬於民主革命的性質

42對於城市中地主,富農經營的工商業應適當保護,應當堅決執行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經濟工作方針。

第三篇:讀《中國近代經濟史》有感

讀《中國近代經濟史1840-1894》後有感嚴中平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是一本寫1840鴉片戰爭到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前中國經濟的著作。其主要內容有前言寫了海盜擄掠和所謂“閉關自守”和所謂貿易自由和兩次鴉片戰爭,第一章是介紹4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西方入侵者對中國政治上的間接統治和經濟上的暴力強制。如西方入侵者在中國的行動方式一般、爲所欲爲的海陸擄掠、慘絕人寰的“苦力”貿易、暢通無阻的鴉片走私和合法商品的走私漏稅等。第二章是介紹農民大起義時期的經濟形勢。如鴉片戰爭對中國經濟的破壞和階級矛盾的激化、 太平天國爲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所採取的財政經濟措施。第三章寫了農民大起義失敗後清政府強化封建統治的政策措施。如 清政府強化封建統治和維護地主產權的政策等。第四章是介紹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國際資本主義發展的新形勢和中國經濟半殖民地性的加深。第五章寫了中國資本主義近代民用企業的產生及其和內外勢力的聯繫和矛盾。

嚴中平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是一本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深刻的著作。讀完後給我了很大的震撼。首先,打開此書,就被書中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所感染。這種愛國主義激情沒有任何偏狹之處,它完全是以全面、豐富的史實爲基礎。作者對偉大祖國備受外國侵略勢力欺凌、侮辱無比憤恨,無情地揭露了外國侵略者兇殘、卑鄙、毒辣的嘴臉。武裝侵略、武力恫嚇、通過條約掠取特權、在簽約過程中玩弄花招、得寸進尺,在中國土地上橫行無忌、極其兇殘地凌辱、殘害中國人民,等等。任何一個不懷偏見的中國人在讀了這些後,都會加深對外國侵略勢力的仇恨及其本質的認識,同時也會加深對偉大祖國命運的關切。再次。此書在一系列問題上大大拓展了我對知識認識廣度和深度。比如我對兩次鴉片戰爭性質認識的變化,以前是我認爲就是列強的侵略戰爭,但看了此書後,我知道了在兩次鴉片戰爭期間有許多外國侵略勢力的走私、鴉片貿易、苦力貿易等而且這些外國侵略者的侵略活動也是論述鴉片戰爭性質的證據。所以我就認識到兩次鴉片戰爭是西方列強“直接間接地對殖民地征服和擄掠的戰爭”。

第四篇:中國近代經濟史期末複習

中國近代經濟史期末複習

名詞解釋:(要求:簡單明瞭地說明該名詞的主要內容、時間、特點等) 每題6分,共5題

鄭和朝貢貿易大帆船貿易海禁鄭芝龍 馬爾薩斯農牧過渡帶伍連德工業化張謇通海墾牧公司漢陽鐵廠同蒲鐵路恰克圖大盛魁 十三行伍秉鑑 條約體系盛宣懷

簡答題(要求:列舉與此問題相關的要點進行回答,簡明扼要)

每題10分,共3題

1、簡述明代以後中國人口持續增長的原因

答案:1、從明代末期開始,人口基數變得越來越大。2、從明代末期開始,戰爭和饑荒對於人口增減的影響明顯變小

2、簡要分析近代商品型農業對於農村經濟的影響

?

? 商品性農業:面向市場生產 不以滿足家族消費爲主要目的 商品性農業的高度密集化勞動

近代中國農村勞動生產率提高背後存在的問題

?採用了過多種植商品作物的種植結構,需要面對國際市場動盪的風險。

?擁入了過分密集的勞動力,單位工作日或單位勞動力的產值停滯或下降。

3、簡要分析明代以後中國人口持續增長的原因

4、爲什麼家庭手工紡織業在近代中國農村會長期存在

答案:傳統小農經濟的特點——耕織結合

原因:1、在家庭經濟不寬裕和商品市場不發達的 情況下,解決家人蓋被和穿衣的問題。

2、能夠將家裏的剩餘勞動力充分利用起來

5、簡要分析近代中國產業工人羣體的出現對於農村經濟和城市經濟的影響

6、上海爲什麼能發展成爲近代中國最具優勢的商業城市

上海崛起的歷史契機:中英南京條約,開放上海爲通商口岸,取消舊的公行制度,英商在通商口岸自由貿易。

上海貿易優勢的成因——發達的水運交通體系

周邊地區以吳淞江和黃浦江爲中心的密集的水網

開埠前的走私貿易

分析問題:(要求:根據歷史事實進行一定的論述,不可空談)

每題20分,共1題

談談鴉片戰爭以前的中國是否是“閉關鎖國”的(提示:可以結合15世紀以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鴉片戰爭前與中國發生貿易接觸的資本主義經濟勢力 明清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明清中國人探索海洋的努力 等方面的內容進行論述)

“封閉”和“開放”都是相對的

從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視角來理解,明清的中國的確是“封閉”的,而且從明代到清代越來越“封閉”。

從亞洲地緣政治的經濟的格局來看,明清時期的中國又具有相當程度的開放性。這種開放構成了亞洲政治、經濟合作的長遠的、歷史性的基礎。

明清時期海禁政策:

定義:禁止商人和民衆在官方許可的渠道之外利用海洋輸送人員和物資。

洪武七年(1374年),取消廣州、泉州、寧波的市舶司

下令沿海地區“寸板不準下海”,將適於深海航行的尖底帆船改爲“平頭船”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嚴格禁止使用番貨,嚴格限制周邊國家朝貢的人數、次數和貨物數量

主旨:要維護這個新生國家的安全和穩定,必須要儘量減少國人民與外國接觸的機會。

清代的遷海:

? 時間:順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二十二年(1863年)

? 目的:防止沿海人民與臺灣鄭氏勢力相聯絡

? 方式:從山東至廣東沿海30-50裏內,不允許百姓居住和活動。

明清時期的民間海上貿易的發展,象徵着中國經濟體的內部已經萌生出一種向着海洋發展的動力,這種動力以及許多人奔赴海洋謀求生存的事實,都爲中國提供了第二次融入新的世界體系的機遇。而且這個機遇一直延續了接近兩個世紀。但是明清政府仍然沒有正視這個機遇,反而用各種方式抵制與迴避,使得中國終於又一次與一個以海洋爲中心的新的世界體系失之交臂。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對於近代中國商業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商人羣體的處境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提示:可以結合近代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近代中國貿易政策的變化不同時期的商人羣體與政府關係的變化來進行闡述)

材料分析:目前尚未確定,下週再向同學公佈

第五篇:中國近代經濟史期末考試試題

1. 分析樣務運動?

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90年代,清政府爲了維護其統治,引進西方科學技術,興辦近代產業,並相應地改革軍事、外交、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活動。

洋務運動分兩個階段:“自強”和“求富”

洋務運動前期,即19世紀60至70年代,洋務派以“自強”爲旗號,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滿洲貴族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製造局。洋務派創辦的軍用企業存在着濃厚的封建性,同時也開始具有一些新的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內容。

洋務運動後期,即70至90年代,爲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以輔助軍事工業。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總的來說,洋務派民用企業彼軍用企業發展水平較高它雖然仍在企業管理上帶有很濃的封建性,但它們採用僱傭勞動,以盈利爲主要目的,已是資本主義近代企業,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先行地位。

洋務運動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對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過程起到延緩作用。

有專家認爲:

一、中國之所以會淪爲半殖民地,“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打進中國的外來侵略者勢力太強了,另一是中國太落後”。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國淪爲半殖民地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認爲淪爲殖民地、遭到瓜分也是可能的。

二、洋務派利用西方新式武器鎮壓農民起義的活動當然是反動的,但他們主張學習西方‘長技’以防止外人覬覦的思想,在當時卻是具有進步意義的。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使清政府初步擁有一支使用近代化武器的海陸軍,這支軍隊在抵抗外國軍事侵略上是出過一些力的。

三、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較明顯地具有‘收回利權’ 、‘堵塞漏卮’的意義”,這些近代企業在抵抗外國經濟侵略上也起過一些積極作用。

因此,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抵制外國資本主義擴大在華政治經濟勢力的積極作用,延緩了而不是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本人認爲,除以上觀點外,洋務運動還起到了如下作用:

一、洋務運動打破了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念,使國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賢之道爲惟一理想,不再鄙視“奇技淫巧”的技術,奠定了“科學”的根基與土壤。洋務派先後向外國派出留學生,去吸取西方科技之營養,後來爲中國的獨立與富強作出巨大貢獻如鐵路工程師詹天佑、飛機設計師馮如以及改良派代表人物嚴復等。

二.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的經濟管理理念。

三、洋務運動引起思想領域的一次變革。重農抑商政策從根本上造成了中國社會的落後,這是造成近代中國落伍於西方的重要原因。隨着洋務運動的深入進行,達官顯貴以辦洋務爲榮,再不以經商爲恥,從根本上動搖了幾千年的中國農業文明“重農輕商”的觀念。掀起了以富國富民爲主的重商運動,使中國的現代化商業萌生並漸漸成長。

2. 北洋政府的財政政策

背景:

民國初年的實業熱潮中表現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強烈呼聲與政策需求,南京臨時政府經濟政策的先行和示範效應,民初北洋政權經濟基礎的變化,北洋軍閥統治之下出現的準聯合政府,以及參與政府組成的資產階級代表任務,他們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可能起到的重要作用,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構成了民初經濟政策形成的社會背景。

政策內容:

1.鼓勵倡導興辦公司,扶植保護幼稚的民族工商礦業。

2.確立保息、專利、示範和獎勵制度。

3.鼓勵墾荒,規劃水利,獎勵植棉、製糖、牧羊、造林、捕漁等農副業生產。

4.提倡國貨,裁釐減稅,鼓勵出口。

5.開放門戶,引進外資,吸引僑資。

6.統一度量衡,改革幣制,提倡新式金融業。

7.改組商會,規範經濟社團。

對政策的分析與評價:

第一、政策法規可分爲三個層面:

1.界定和規範社會經濟生活的主體組織及其行爲方式。

2.進而保護、扶持和獎助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各種合法活動。

3.爲社會經濟生活造就所需的社會條件和環境。

第二、政策法規的政策取向與控制聚斂的政策取向

扶植獎勵和控制聚斂的矛盾,源於經濟政策的綜合背景,是中國資產階級與北洋軍閥官僚兩大利益集團鬥爭和抗衡的產物。民國初年中國社會正處在轉型初期,作爲經濟集中表現的政治,也一定程度上呈現出二元性質,並賦予經濟政策的雙重性質。從中既有積極的特徵和進步的傾向,也可見其被動性、短期行爲、缺乏連續性及實效等特點,更能反映其財政本位、非經濟導向的部分本質。矛盾雙方的對立集中表現在發展還是不發展中國的資本主義這一問題上,後者居於主要和主導地位。

對北洋政府的經濟政策的評價:

一、對清末新政的繼承和完善。北洋政府以清末的經濟立法思想爲基礎,制定了各項制度保

證自由經濟和市場秩序的建立和推行。北洋政府的《中華民國約法》規定:“在法律範圍內,人們有保有財產和營業之自由”體現出了清末經濟立法中的以市場爲主導的經濟思想。同時,北洋政府的經濟立法較清末新政更加完善和統一。

二、北洋政府經濟立法的歷史侷限性。由於受歷史條件限制,北洋政府的經濟立法存在着一

些明顯的缺陷和不足:法律種類欠缺,法律體系不完善;法律缺乏權威,實施不力;立法滯後於發展,形同虛設;經濟立法活動受很濃的個人色彩。

三、北洋政府經濟立法活動的進步作用。北洋政府的經濟立法活動,規範和引導了民族資本

主義經濟的發展,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商法體系,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四、北洋政府的經濟立法活動受各種政治力量的制約。北洋政府既有帝國主義、封建地主階

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的代表,也有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因此,北洋政府的經濟立法是在各種政治力量制約下的產物。

3. (導論)1840—1949近現代經濟史的主線(經濟形態的變化)

1840—1949近現代經濟史的主線是經濟形態的變化,以經濟形態的變化爲主線研究整個世界進入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之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形成、發展、崩潰以及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產生、發展、勝利這一辯證消長的歷史過程,以及這一過程的規律性。 依照這個主線,可以將這段歷史分爲三個階段:

(1)1840-1894年,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前,由獨立的、封閉的封建經濟逐步變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形成時期)

這個時期的經濟特點:以鴉片爲主的商品侵略;由傳統向近代質變;附屬國經濟;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產生;國民經濟負增長。

(2)1895-1937年,甲午戰爭到失敗抗日戰爭爆發,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發展和深化、

基本形成時期。

這個時期的經濟特點:資本輸出成爲主要手段;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形成;官僚資本形成並佔統治地位;國民經濟緩慢增長。

3)1937-1949年,抗日戰爭爆發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崩潰和新民主主義經濟產生、發展和勝利的時期。

這個時期的經濟特點:國統區、日佔區和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三類地區的三類經濟。 國統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抗戰時期,國民黨當局建立戰時經濟體制,廠礦內遷,實行通貨膨脹政策,不斷增加法幣發行量,發展後方工礦業,對日進行貿易戰和物資戰。但由於國民黨當局缺乏長期抗戰準備、國民黨的吏治腐敗,抗戰後期,國統區工農業生產普遍出現衰退。抗戰後,國民黨官僚資本迅速膨脹,在國民經濟中佔壟斷地位。蔣介石發動內戰後,國民黨政府出現財政危機和通貨膨脹,城鄉經濟不斷衰退,不斷的通貨膨脹使國統區的經濟秩序完全被破壞,城鄉經濟處在崩潰過程中。

日佔區的殖民地經濟:日本帝國主義在日佔區實行金融掠奪、工農業掠奪和貿易壟斷政策,給日佔區經濟造成毀滅性打擊。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抗戰時期,我黨在根據地實行新民主主義經濟方針,採取一系列正確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減租減息,成立農村信用合作社等,使農業、工業、商貿、金融等各項經濟事業日益蓬勃發展。抗戰後,我黨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三大經濟綱領,使(請收藏本站)解放區的經濟向更好的方向不斷髮展。

4.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經濟特徵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40-1894年,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前,由獨立的、封閉的封建經濟逐步變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形成時期)

這個時期的經濟特徵:以鴉片爲主的商品侵略;由傳統向近代質變;附屬國經濟;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產生;國民經濟負增長。

第二階段:1895-1937年,甲午戰爭到失敗抗日戰爭爆發,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發展和深化、基本形成時期。

這個時期的經濟特徵:資本輸出成爲主要手段;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形成;官僚資本形成並佔統治地位;國民經濟緩慢增長。

第三階段:1937-1949年,抗日戰爭爆發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崩潰和新民主主義經濟產生、發展和勝利的時期。

這個時期的經濟特徵:國統區、日佔區和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三類地區的三類經濟。 國統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抗戰時期,國民黨當局建立戰時經濟體制,廠礦內遷,實行通貨膨脹政策,不斷增加法幣發行量,發展後方工礦業,對日進行貿易戰和物資戰。但由於國民黨當局缺乏長期抗戰準備、國民黨的吏治腐敗,抗戰後期,國統區工農業生產普遍出現衰退。抗戰後,國民黨官僚資本迅速膨脹,在國民經濟中佔壟斷地位。蔣介石發動內戰後,國民黨政府出現財政危機和通貨膨脹,城鄉經濟不斷衰退,不斷的通貨膨脹使國統區的經濟秩序完全被破壞,城鄉經濟處在崩潰過程中。

日佔區的殖民地經濟:日本帝國主義在日佔區實行金融掠奪、工農業掠奪和貿易壟斷政策,給日佔區經濟造成毀滅性打擊。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抗戰時期,我黨在根據地實行新民主主義經濟方針,採取一系列正確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減租減息,成立農村信用合作社等,使農業、工業、商貿、金融等各項經濟事業日益蓬勃發展。抗戰後,我黨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三大經濟綱領,使解放區的經濟向更好的方向不斷髮展。

本網向您推薦更多相關文章:

中國近代經濟史名詞解釋論述題

中國近代經濟史期末複習答案

近代經濟史論文

第五專題 中國古代史專題複習-經濟史(農業)

第五專題中國古代史專題複習-經濟史(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