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撇開不值得定律讀後感

讀後感2.48W

第一篇:撇開不值得定律讀後感

撇開不值得定律讀後感

撇開不值得定律讀後感

《撇開不值得定律》是張麗均的一篇文章,主要是寫了我們生活工作中存在的一種不值得現象,會導致你的成功失敗與否。

我看過以後有感而發生活工作中隨處可見不值得,人人均不同程度有着不值得心態,畢竟想讓人生中每件事情都變成值得是不可能的。

這篇文章讓我們認識到不值得以及帶來的負面影響。很生動、很有教育意義。拋開不值得,我們會有可能列加投入的進行某項工作。並取得應有的成功。

但我認爲沒能抓住重點,我認爲我們更需要樹立值得與不值得的判斷力。文中“任何值得一做的事,都是值得做好的事。”說得很好,個人認爲“能讓我們值得做好的事,全是我們認爲值得的事情,而這關鍵就是人的認知。“

認知來源於承諾、教育、經驗三方面。團隊若想人人都感受到工作是多麼值得的事,就得以制度來承諾做好工作的會有好的結果,必須是針對性強對個人需求瞭解的結果。或是做不好時的後果。並教育到每一個成員都理解,並用切實的落實和做得好壞明確的處理結果讓每一個當事人留下值不值得的經驗。

手段很多,但路徑是一致的。只有認識到得失,並切實的感受到得失才能更加有效的認識到值不值得,從而更有效的完成工作內容。

當你感覺團隊中存在不值得定律時,先站在不值得的角度去看看是否值得吧。將做好有可能有獎勵變成做好一定有獎勵時,值得的人將越來越多。如果做事情變成運氣或是表現給某人去看,不值得將會無限蔓延!

第二篇:不值得定律

北京翻譯研修學院小總結 不值得定律,望文生義,這一定律是相當地容易理解的。—— 不值得做一事情,就不值得做,或者說也不值得做得很好。

可是,越是簡單的道理,越是不容易做到。

爲什麼?

因爲企業當中,有太多的管理者。而管理者當中,又會有太多的濫竽充數者。 一個人有了博士的學歷,在某一崗位工作過一段時間,例如,工作滿5年了,他的上司在思考,是不是要給他一個辦公室主任的位置坐坐?因爲我打算將自己的部門由一個市場辦公室 擴大到 市場部,旗下拆分爲三個辦公室。

不要笑。這是我在1998年親身經歷的一件事,而實際效果就是:當一個人擁有錯誤的管理理念時,他就會運用這一錯誤理念來進行傳播和管理—— 當時,管理經驗是:部屬的手頭只有2件事可做,只需花費 10個小時就可以完成的;那麼,想像出另外3件事,也一併讓部屬來做,至於做得有沒有價值、有沒有必要,不是這位管理者需要考慮的事。——於是,我同其他幾位同事就經常加班加點做一些無用功。——爲什麼要加班?因爲管理者還有一個理論:如果你的部屬只需用30個小時就完成了工作,而一週的工作時間是40小時,那麼,管理者就佈置需要60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量——雖然其中有50%的工作是根本就不用去花費時間與心思去做的。

所以說,當一個錯誤的管理理念,再加上另一個錯誤管理理念之後,一個管理人員就變成了魔鬼。

做這個管理人員的部屬是相當鬱悶的。—— 而且,你明明知道對方的心理學知識、爲人處世的知識、人情世故、政治手腕與知識都不如你的時候。

在這樣的人員管理之下,好處是:你越是分析他的錯誤之處,你就越是會在日後的管理工作中,不時地警醒自己:不要重複他的錯誤做法;同時還要找到其他的方式方法,並尋求平衡。

讀到這條定律,就想起這位管理人員以及他的上司。//

由此說明: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哪些事不應該做的。——因爲價值觀存在着不同,管理人員認爲應該做的,部屬卻認爲是不值得做的。

我在佈置任務時,因爲擔心部屬會運用這一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沒必要做得很好),不僅會反覆強調,而且會在哪些點需要注意什麼,爲什麼?心理學原理是什麼,通過這樣的分析,與部屬達成共識,之後再操作時,部屬的工作成果 就顯得較爲規範了。

越是簡單的定律,越是容易被忽視;越是忽視這些簡單的定律,越是會在事後去忙着救火,而不是事前預防。

所以,相關的知識是:有效溝通的原理(雙向、達成共識)、佈置任務的技巧、培養部屬站在企業角度或主管者角度思考問題、取得部屬信任的方法、在組織中獲取權威的方法,等等。

常常聽到一些年輕的朋友會問:我如何才能獲得權威啊?我如何能夠取得部屬

的信任啊?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是:需要你日積月累,而不是今天播種,明天后天就能收穫的!——而且,也需要你的努力、你的溝通、你的培養、你的一舉一動!

記得在一本心理學試驗書中,看到美國人曾經做過這樣的試驗來研究組織行爲學:

一羣猴子(記不清楚是幾隻了,假定是5只,也記不太清楚是猩猩、猴子、大猩猩,還是黑猩猩了)關在一個較大的籠子中,籠子分爲a區b區,在a區是定時投放食物與水的;不過,b區有一串香蕉是有陷阱與開關的,只要接觸這串香蕉就會被電擊,同時所有的猴子都會被水淋到。

剛進來的猴子羣體不知道這串香蕉是有陷阱的,於是會有一起或分別去碰這串香蕉,結果是可想而知的。由於 香蕉對於猴子的誘惑力太大,所以,總會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隻猴子忍不住去碰一下那串香蕉,另4只猴子也會受牽連。於是,這4只猴子就會暴扁一通那隻不知好歹的猴子。

試驗人員將猴子a移走,再移進一隻新的猴子f。f者顯然是不知道這個機關的。於是,它打算去碰香蕉,遭到其他猴子的阻攔,並被毆打。而香蕉的誘惑畢竟比阻擋的力量要大,於是,趁其他猴子不注意,f就有可能會去碰香蕉——幾次電擊之後,f對於這串香蕉終於視若無睹了!

試驗人員繼續這個試驗,一隻一隻地更換,用g換走了b、用hij換掉了cde,更換的頻率是:觀察到新加入的猴子不再接觸那串香蕉爲止。而後,即使將機關撤去,香蕉換成新鮮的,這些猴子也不會去碰這串香蕉了。

這是第一個對照試驗。

第二個對照試驗是:直接一次性將abcde移走,換進來klmno;然後一次性移走klmno,全部換成pqrst。再觀察的現象,我們也可以猜得到:後兩組猴子與abcde一樣,都是先會去碰那串香蕉,然後被電擊,然後被暴打,然後不再理會那串香蕉了。

於是,美國的心理學家與組織行爲學家得出結論:

一次性全部更換掉猴子,纔可以避免舊有思維習慣(文化)的影響。逐批更換少量猴子解決不了問題。

引申的結論是:如果打算革命性地改變一個組織文化,可能是 必須要將所有的人全部換掉!

畢竟,慣性思維的力量是強大的。

寫這段 心理學試驗是什麼意思?

第一,這個結論我寫了“可能”兩個字。是因爲雖然有可能需要,但也不一定。因爲,如果我們沒有打算進行革命性的改造,而只是進行改良式的變革的話。

就沒有必要全部從頭再來。

第二,對於我們管理人員來說,我們是個體,因爲存在慣性思維的影響,所以,也不要一直按一個固定的價值觀來看待相類似的問題。有時,我們可以站在他人的價值觀角度來思考問題,尤其是我們的客戶、我們的顧客、我們的部屬、我們的同僚、我們的上司……。

畢竟,人之所以爲人,而不是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猿,就是因爲人類可以

有選擇的機會改變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習慣思維!人類也是可以改掉習慣的,雖然改起來不太容易。

從mba智庫百科的資料中可以看到“不值得定律”有3個因素:

1、價值觀

2、個性和氣質

3、現實的處境

我們都知道,個性基本上是天生加外在環境引起,很少有人說 能夠改掉自己的個性

但是,氣質也好、價值觀也好、現實的環境也好,都是可以改變的。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避免像 試驗室那些籠子中的猴子一樣,不要以爲“以前會受到電擊,一輩子都會受到電擊”。

環境總是在改變的,不論我們是否覺察到。

我們應該注意:按照我們以前的價值觀,這件事可能是不重要的,不值得去做的;

而今,我們應該小心一點,作出“不值得”的判斷之前,我們應該仔細思考一下。 ——當然,是指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三篇: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第42周 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事分輕重緩急,價值也分大小,我們的內心一定要存有一把標尺,衡量一下哪些事值得我們去做,哪些事不值得我們去做。

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達爲: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個定律反映了人們這樣一種心理狀態:如果一個人做的是一件自己覺得不值得做的事情,常常就會用一種敷衍了事的態度去對待它,不僅成功率小,而且就算成功了,也不會有太大的成就感。該定律很簡單,其重要性卻時常被人們所忽略。

每一天,我們都要做許多事情,有些事做了半天之後,才發現實際上根本沒必要去做。事分輕重緩急,價值也分大小,我們的內心一定要存有一把標尺,衡量一下哪些事值得我們去做,哪些事不值得我們去做。只有“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纔會激發自己的激情與才能,才能把事情做好。

不值得做的事,我們通常不會盡自己的全力去做,做了也不會有什麼好的結局。事實上,馬虎和敷衍都是在浪費時間和資源。與其這樣,還不如做自己認爲值得去做的事情,無論感情上再怎樣難以割捨,也不要虛耗自己的生命。這樣想想就不會忽略掉那些必須要做的事情了。

有時,不值得做的事就像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令人猶豫不決,不放棄又不會用心去做,如何對待這種事就值得我們好好想一想。

著名編劇家貝爾西蒙的每部劇作都堪稱經典,很多人都認爲他有什麼過人的才能或智慧。其實很簡單,在寫每一個劇本之前,他都會先問問自己:若能將這個劇本中每一個角色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又保持故事的原則性,那這個劇本究竟會有多好呢?想明白以後,無疑會有以下幾種答案:第一種,很好,值得花費兩年的心血去深入構思創作;第二種,還行吧,但是像雞肋,沒太大意思,不值得耗費太多的精力;第三種,垃圾,俗套,根本不值得一寫。

正因爲在做事以前有這種好習慣,認真考慮事情是否值得做,才讓貝爾西蒙從來沒有爲不值得做的事浪費時間,而將有限的精力全部投入了值得做的事業中去,最終取得了成功。

不過,這樣想問題的人又有幾個呢?有的人忙忙碌碌一輩子,回頭一看才發現自己整天都在瞎忙,一生都在碌碌無爲中度過。究竟什麼樣的事情才值得做呢?這就需要我們用自己心裏的那把尺子去衡量了。通常來講,人們心裏的尺子會有以下三種。

首先,不同的價值觀決定了每個人看事情的角度是不同的。政治家願意在參政議政上花費時間與金錢,但商人就認爲這是不值得做的事情。

其次,人與人的個性不同。內向的人更願意老老實實地做研究,他們會認爲四處跑業務是很難的事情,只要做好研究就行了。

最後,社會地位與職業不同。當你是一名技術員的時候,技術工作就是你值得做的事;可當你升入管理層,技術工作就不是你值得做的事了。

20世紀著名的探險家約翰?戈達德的傳奇經歷只是來自一幅世界地圖。 在約翰8歲生日那天,慈愛的爺爺送給了他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一幅被翻得捲了邊的世界地圖。隨着目光的移動,他稚嫩的心靈在地圖上飛翔,而他的靈魂也找到了歸宿,此後就在這遼闊的天地間馳騁。

在15歲時,少年約翰?戈達德寫了一本勵志的自勉書《一生的志願》。他宏大的願望令人歎爲觀止:要去尼羅河、亞馬遜河與剛果河探險;駕馭駱駝、野馬、大象與鴕鳥;讀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與莎士比亞的所有著作;寫一本書;譜一首樂曲;爲非洲的孩子們籌集100萬美元的捐款;擁有一項發明專利……

在這本書中,他一共列了127項目標。大部分人看到它們都會熱血沸騰,可真要說到去實踐它們,大多數人都會望而卻步。可約翰?戈達德不同,他童真的夢想並未隨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他一生的宏願也隨着少年的誓言而篤定不變。隨着這本書的出版,約翰?戈達德開始了把夢想變成現實的漫長旅途。尼羅河、乞力馬扎羅山……這些夢想的地方一次次在他腳下走過,夢想真的成爲了現實!

40年過去了,年老的約翰?戈達德完成了《一生的志願》中的106個願望。《一生的志願》成了“一生的成就”。

儘管許多人都認爲沒必要去冒這樣的險,可約翰認爲這對他來說就是最值得做的事。這就是他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他找到了值得做的事,並且堅持了下去,最後取得了偉大的成功。

一個沒有明確價值觀的人也許會說,做點事情總比什麼都不做要好。其實,與其將一件事做得亂七八糟,還不如不做。原本珍貴的時間可以用來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並努力規劃未來的人生之路,但卻被浪費在了不值得做的小事上,實在是浪費生命。

對任何人都一樣,你的夢想就是最值得你去做的事情,找到夢想,就盡全力去實現它,把值得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本週總結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就是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定律是一種心理效應,在正常情況下,如果一個人從主觀上認定某件事是不值得做的,那麼在做這件事的時候,他就不會全力以赴地把它做好,即便做好了,他也不會覺得有成就感。

那麼,究竟什麼事值得做呢?那就是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適合我們的個性與氣質並能讓我們看到期望的事情。

對個人來說,應在多種可供選擇的奮鬥目標及價值觀中挑選一種,然後爲之奮鬥。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只有這樣纔可能激發我們的鬥志,並讓我們爲之付出全部精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備“值得做”的三個因素,即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個性與氣質,你就要考慮換一個更合適的工作了。

對企業或組織來說,則要很好地分析員工的性格特性,合理爲其分配工作。比如,讓成就欲較強的員工單獨或牽頭完成具有一定風險和難度的工作,並在其完成時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讚揚;讓依附欲較強的員工更多地參加到某個團體中共同工作;讓權力慾較強的員工擔任一個與之能力相適應的主管。同時要加強員工對企業目標的認同感,讓員工感覺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這樣才能激發員工的熱情。

在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都不值得我們去做,有些人爲了“芝麻綠豆”的小事大動干戈,在智者看來這完全是在浪費生命。關鍵是我們要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找到我們在社會中的職業座標,也就是找到心中的那把標尺,這樣我們就不會爲那些無謂的事去浪費時間了。

第四篇:心理學不值得定律

河北工院

不值得定律在職業選擇上的應用

最直觀的表達爲: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這個定律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爲不值得的事情,往往會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小,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1、價值觀。關於價值觀我們已經談了很多,只有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事,我們纔會滿懷熱情去做。

2、個性和氣質。一個人如果做一份與他的個性氣質完全背離的工作,他是很難做好的,如一個好交往的人成了檔案員,或一個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3、現實的處境。同樣一份工作,在不同的處境下去做,給我們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雜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認爲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爲領班或部門經理,你就不會這樣認爲了。

總結一下,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適合我們的個性與氣質,並能讓我們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備這三個因素,你就要考慮換一個更合適的工作,並努力做好它。

因此,對個人來說,應在多種可供選擇的奮鬥目標及價值觀中挑選一種 ,然後爲之奮鬥。選擇你愛的,愛你選擇的,纔可能激發我們的鬥志,也可以心安理得。而對一個企業或組織來說,則要很好地分析員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讓成就欲較強的職工單獨或牽頭完成具有一定風險和難度的工作,並在其完成時,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讚揚;讓依附欲較強的職工,更多地參加到某個團體中共同工作;讓權力慾較強的職工,擔任一個與之能力相適應的主管。同時要加強員工對企業目標的認同感,讓員工感覺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這樣才能激發職工的熱情。”

值得做和不值得做好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就是不值得定律。那麼,到底什麼事值得做呢?那就是: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適合我們的個性與氣質,並能讓我們看到期望的事情。

不值得定律是一種心理效應,在正常情況下,如果一個人從主觀上認定某件事是不值得做的事,那麼在做這件事的時候,他就不會全力以赴地去把它做好,即便做好了,他也不會覺得有成就感。所以,對於個人來說,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備“值得做”的三個因素,你就要考慮換一個更合適的工作了。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行業越來越多,個人職業發展的選擇機會越來越多。對每一個人來說,到底選擇什麼樣的職業最好?如何才能正確地選擇職業(行業)呢?有關專家和成功人士認爲,在擇業時主要應考慮以下幾種因素:

09材料工程技術2班(72)王浩明

1.社會需求度。選擇的職業社會的需求度大,職業發展前景自然要好;如果選擇的職業沒什麼社會需求,個人求職和事業發展將會很難。

2.競爭性。具體指同時選擇一個職業(行業)的人多不多?如果這個職業(行業)的社會需求性很大,但同時選擇這個職業(行業)的人很多,已呈飽和狀態,那麼也應該考慮是否應選擇另一職業(行業)了。

3.個人適合性。如果個人選擇的職業(行業)各方面都很好,但由於本人性格或能力上根本就不適合從事這個職業(行業),那麼,也不應選擇此職業(行業)。如性格內向的人最好不要去做業務員,性格外向的人最好不要去做撰稿人,相貌不佳、嗓子不好的人怎麼努力也成不了歌星。

4.職業(行業)發展潛力。一個職業(行業)如果現時很紅火,待遇、福利等各方面都不錯,但這只是泡沫現象,預計不久就可能會沉寂下去,那麼,這個職業(行業)你也最好不要進入,特別是那些要投入大量資金和時間,進入成本大的職業尤其要注意。

5.環境因素。環境因素是指個人所在的環境能否讓你在所選的職業(行業)上取得成功。如你所在的單位有一個高層領導非常賞識你,那麼你就要抓住機遇,力求在本單位上有所建樹了,因爲這類的機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6.個人興趣。一個人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會比做自己不感興趣的事要做得好得多。當然,在選一個職業(行業)時關鍵看它最終能給我們帶來的經濟回報,如果興趣和經濟回報沒有衝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職業(行業)無疑是十分明智的,但如果要你在興趣和經濟回報上做選擇的話,這你就得考慮清楚了

我總覺得,職業生涯首先要關注的是自己,自己想要什麼?大多數**概沒想過這個問題,唯一的想法只是——我想要一份工作,我想要一份不錯的薪水,我知道所有人對於薪水的渴望,可是,你想每隔幾年重來一次找工作的過程麼?你想每年都在這種對於工作和薪水的焦急不安中度過麼?不想的話,就好好想清楚。

越是焦急,越是覺得自己需要一份工作,越飢不擇食,越想不清楚,越容易失敗,你的經歷越來越差,下一份工作的人看着你的簡歷就皺眉頭。有生存壓力就會有很多焦慮,積極

的人會從焦慮中得到動力,而消極的人則會因爲焦慮而迷失方向。所有人都必須在壓力下做出選擇,這就是世道,你喜歡也罷不喜歡也罷。

天下沒有輕鬆的成功,成功,要付代價。請先忘記一切的生存壓力,想想這輩子你最想要的是什麼?所以,最要緊的事情,先想好自己想要什麼。

什麼是好工作

人都是要面子的,也是喜歡攀比的,即使在工作上也喜歡攀比,不管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大家認爲外企很好,可是好在哪裏呢?他們在比較好的寫字樓?他們出差住比較好的酒店?別人會羨慕一份外企的工作?那一切都是給別人看的,你幹嗎要活得那麼辛苦給別人看?找工作究竟是考慮你想要什麼,還是考慮別人想看什麼?

人總想找到那個最好的,可是,什麼是最好的?你覺得是最好的那個,是因爲你的確瞭解,還是因爲別人說他是最好的?即使他對於別人是最好的,對於你也一定是最好的麼?

對於自己想要什麼,自己要最清楚,別人的意見並不是那麼重要。很多人總是常常被別人的意見所影響,親戚的意見,朋友的意見??問題是,你究竟是要過誰的一生?人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續集,也不是兒女一生的前傳,更不是朋友一生的外篇,只有你自己對自己的一生負責,別人無法也負不起這個責任。自己做的決定,至少到最後,自己沒什麼可後悔。

我想,好工作,應該是適合你的工作,具體點說,應該是能給你帶來你想要的東西的工作。你還是要先弄清楚你想要什麼,如果你不清楚你想要什麼,你就永遠也不會找到好工作,因爲你永遠只看到你得不到的東西,你得到的,都是你不想要的。

可能,最好的,已經在你的身邊,只是,你還沒有學會珍惜。人們總是盯着得不到的東西,而忽視了那些已經得到的東西。

第五篇:《血酬定律》讀後感

讀《血酬定律》有感

——淺談中國的行政體制

在行政法的第一節課上,曾老師就爲我們推薦了一些書目。其中吳思的《潛規則》引起了我的注意。接着曾老師又介紹了他的另一本書《血酬定律》,還特意提到了這是一本應該禁掉的書。相比《潛規則》我更對《血酬定律》感興趣,因爲這本書曾經在03年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並且入選了當年影響中國的三本書之一。初次看到這本書時,我不知是不是另有封皮的緣故,全黑的封面樸實無華,給人的印象嚴肅而又簡單,是的,研究歷史就應該這樣,從一個客觀的角度全面的闡釋分析歷史事件和人物,嚴謹而又不失深刻,這樣才能發揮歷史這面鏡子的作用,爲當今世界的諸多困惑提供借鑑。

讀完此書有一種暢快淋漓的感覺,他爲我們解答中國暴民暴政輪流交替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原來這是有規律可循的,也就是全書一再強調的血酬定律。我們不禁要問血酬定律到底是什麼?從字面意思來看,血是指肉體、,酬是酬勞,血酬定律應該是以生命爲代價換取酬勞。但這並不全面。通讀此書我認爲血酬定律應包含兩方面內容,一、在社會不穩定的革命時期,血酬是以生命爲代價從事暴力掠奪的收益,但前提是收益大於成本,例如陳勝,吳廣的起義,因爲大雨他們延期到達目的地,依秦律當斬,在橫豎都是死的情況下,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揭竿起義。二、在社會運行正常的狀態下,血酬是以被統治者交納稅收的方式,換取統治者繼續允許他在土地上生存的權利。通俗一點說,就是向黑社會交保護費,但是不交卻可能面臨死亡的危險。但是這本書中並沒有大篇幅的闡述血酬定律,而是對血酬定律背後的潛規則進行了細緻的研究。潛規則的溫牀就是缺乏監督的行政體制,這種體制必將產生腐敗,而對於皇帝這位終極的監督者來講擺在他面前的有三條路可走。一、推行嚴刑整治貪官,迫使貪官收斂降低第一種血酬發生的可能性,這在明初朱元璋重點治吏可以體現,但弊端在於不可持續,皇帝死後腐敗依舊。二、實行南朝的做法,皇帝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抓住所有腐敗大臣的把柄使其效忠皇帝,做法固然高明能夠利用官員互相牽制以防止一黨獨大的局面,可是官員內鬥頻繁,必將無暇顧及百姓安危,又帶來了新的隱患增加第一種血酬發生的可能性。第三種就是皇帝不管不問,任由其發展,雖然黨派間仍有爭鬥監督,但國家已不屬於皇帝,形成一派專政的局面,在沒有有效監督的情況下,每個官員都認爲天下是皇帝的,又不是自己的,當官就應該多撈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這個店,搜刮民脂民膏就成了家常便飯,加速王朝滅亡。在這本書中有意思的引用了世界千年富翁,中國入選的兩位有幾個相同特徵,位高權重,王朝中期,深得皇帝信賴。首先取得皇帝這位終極監督者的信任,形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局面;其次,高高在上的地位便於他控制各級官吏的升遷,培養自己的腐敗集團;最後在王朝中期,就算腐敗也不至於民不聊生的地步,相反卻有可能形成欣欣向榮的景象(例如:乾隆時期的和珅)。這兩個人其中之一就是劉瑾,劉瑾充分利用皇帝的信任,大開抽水機向各級官吏敲詐,敲詐數額甚至多於地方全年的財政收入,在萬般無奈之下,行賄成爲了唯一的升遷手段,因此把柄也落在了劉瑾的手裏,更能壯大其集團的實力,這樣的行政制度也必將催生腐敗。這也是中國古代腐敗猖獗,屢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壞的行政體制即使是好人也會變壞,而好的行政體制即使是壞人也會收斂變好。

如果說《血酬定律》是講述中國人官場博弈的規則,那麼《偉大的博弈》就是講述美國人博弈的方式,從兩本書對中美社會運行架構的解讀,可以略微窺探出中西文化對行政體制的影響。先講《偉大的博弈》,這本書講述了華爾街從不知名的一條牆街,發展爲全世界金融中心的全過程,充分揭示了資本家貪得無厭的本性和政治家爲獲得長久的政治生涯而不得不在資本市場尋求支持的事實。所以無論是議會的議員還是白宮的官員,都代表着不同集團,行業的利益。美國官員的價值不在於有多大,而在於他能爲他身後的支持者獲得多少有限的

資源。因此也不難理解美國漁網式的政治體制,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每一次決策的過程都極爲漫長,國會就是個罵場各方討價還價,但一旦達成協議就是各方妥協的結果,如不盡快執行將有損資本市場資本家的利益,所以執行起來往往相當迅速。而中國的行政體制卻截然相反,由於中國民衆缺乏民主和維權意識,從中央到地方的決策,往往是少數領導拍板決策的產物,缺少民衆的參與,而相關的聽證會等體現民主的方式也僅限於形式,無法代表民意。由於要體現政績,決策的過程相當迅速,有時甚至省略了聽證、考察等必要環節,但執行起來卻因地而異。尤其是中央政府發佈的各項紅頭文件,如若不符合地方利益,執行起來必將困難重重。以我現在的資質和閱歷還無法探究中美行政體制背後深層次的原因,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無論哪種制度都與某個地域的文化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這種文化根植於人們的心中,形成一種理念、規則,而沒有這方面意識的人將會處在社會的邊緣,被社會所拋棄。

如前所述,在潛規則支配下的中國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官場上左右逢源的人,而被拋棄的人往往是那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這讓我想起了近些年來的社會焦點城管執法,之所以是社會焦點,是在於執法的相對人往往是那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小攤小販這種弱勢羣體。他們沒有關係,沒有門路,在城市裏夾縫中求生存,還要天天和城管鬥智鬥勇,這是一個服務型的政府嗎?但也有人說,城管只是在執行法律,是因爲有人違法違章,所以纔會有城管的執法行爲。如果沒有城管、工商執法者,這個社會就亂套了。的確,執法者是在執行法律。但是,其執法的方式和方法是法律規定的麼?法律的規定還是很完善的,比如行政處罰。無論何種行政處罰,都要給被處罰者以申辯的權利,要經過正當程序。但是,這些恰恰被執法者忽視了。不按法律的規定執法,他們的執法行爲本身就變成了違法的行爲。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社會是分階層的,就算是以暴制暴也不會有多大的損失,而普通民衆因爲缺乏這種意識和途徑沒有任何有效的反抗方法。這種低成本的傷害能力不僅體現在城管執法上,也體現在行政訴訟,政府稅收等相對人都是老百姓的行爲中。在現代政府的考覈評比中,維持社會的穩定與繁榮佔據了很大一部分,但這真能爲老百姓帶來幸福的生活嗎?無論當地的god的數字有多華麗,強拆事件仍時有發生,而維穩的對象往往都是失地的農民或者是城市的下崗工人這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士。我們不禁要問這種社會繁榮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血酬定律還會再一次的應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