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精選多篇)

讀後感2.21W

第一篇:《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精選多篇)

看完古典老師的作品——《拆掉思維裏的牆》,我很受感觸。我認爲古典老師正是這個時代中爲數不多的獨立思考者。任何困於現狀無法突破或者試圖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應該讀一下這本書,它將有助你改變習以爲常的思維定式。推倒束縛自我的思維之牆,就會發現改變命運的鑰匙。

作爲一名大學生,我深知一種好的思維方式是如此的重要。記得小時候,因爲父母爲我提供上學的機會,我才能夠有機會學習知識。然後進入國中,但我不知道這樣一直學習意味着什麼。後來,我又進入高中,因爲只有通過高中三年以後的大學聯考,纔可以進入大學,所以我拼命地學習。可是即使進入大學,以後的生活又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也許以前是父母在引導我前行,所以我的思維處於被動狀態。但現在,作爲成年人,我必須要鍛鍊自己,讓自己拆掉思維裏的牆,從而不斷超越自己!

古典老師在這本書裏談到很多方面的問題。譬如:買房、愛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過閱讀,我產生好多對自身現狀及未來的思考。或許會有一些擔憂——對未來的擔憂,但我也會克服它們,自信、快樂地生活下去。

正如俞敏洪對此書的評價:讓我們的生命有自己的價值。誠然,既然上帝賜予我們生命,我們爲何不珍惜?我們應當珍惜每一秒鐘,換一種思考方式,努力拆掉思維裏的牆,這樣你纔會對生活充滿無限的渴望與期待……

第二篇: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在歷史中找根源,從現實中找方法

——讀《拆掉思維裏的牆有感》

《拆掉思維裏的牆》的確非常值得一讀。以前也看過一些類似的書籍,但都只是草草瀏覽,沒能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本書字裏行間閃爍着人生智慧,能常常讓人讀到觸動心絃的語句,即使在放下書本後還能回味良久。

一本好書,一本成功的書,能引起人們的思考,在此我不想就書本的內容本身做過多的敘述,只是想談談此書帶給我的思考,並粗淺的從時間維度上梳理一下它的現實價值。

古典提出“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這是當今社會一個極其敏感的話題,住房難、房價高是一個多麼深入人心的話題!那麼中國人看重房子,急於買房的深層原因又是什麼?我想我們或許可以從我們民族發展的歷史軌跡上找找答案吧。

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讓中國的小農經濟根深蒂固,農耕文明的火種在炎黃子孫中代代相傳,當年富饒的中原地區孕育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高中課本中就曾敘述過經濟、政治、文化三者的關係: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土地歷來是我們民族發展的根基,歷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農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重農抑商政策的長期實行,正是經濟對政治影響的表現,在這樣政策環境的長期影響下,我們的民族性格中形成了對土地的依賴。商人因此地位地下,他們經商積聚的財富都是爲了置辦土地,由商人變成地主幾乎成了一個不變的規律。人們從土地上尋找一種踏實,尋找一種內心的安穩。我國近代的實業救國、洋務運動等的失敗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這樣的民族性格驅使着商人把金錢用於買田置地而非擴大再生產。

新中國成立以後,土地公有化,地主成爲一個歷史名詞逐漸離我們遠去,由此人們把對於土地的渴望轉變爲對於房子的渴望。有房才嫁女,有房才安定,有房成了幸福的基礎,有房成了許多人奮鬥的目標。這也就造就了現如今房地產業的火爆景象,國家數次出臺政策抑制房價,但是收效甚微。這其中或許有擋不住的剛性需求,但根植在人們內心深處的民族性格中對於土地的需求無形中也加劇

了買房熱。

由此,古典提出房子消滅夢想無疑是對這一千百年來形成的民族性格的一種挑戰。但是不可否認,時代在發展,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房子真的是我們最好(來自好範 文網:)的歸宿麼?安穩與踏實有很多種,不是隻有房子纔給的了。就像書中寫的巴菲特一樣,我想住在灰色小樓裏的他一定比許多住在大別墅裏的暴發戶心裏踏實的多。古典希望我們破除的就是一種房子給我們的安全感,或許房奴們辛苦並快樂着,但是他們不知道他們已將自己的未來奴役。

房子是壓在年輕人肩頭的一坐山,就業又何嘗不是呢?

中國封建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一直將出仕作爲讀書人的畢生追求。當年孔老夫子周遊列國,就將安定天下視爲己任,爲後代所有的讀書人樹立了榜樣。隋唐時期創立並完善的科舉制爲所有的讀書人開闢了一條功成名就的大道,於是千千萬萬的學子寒窗苦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爲他們共同的目標,當然有朝一日考取功名,還可光宗耀祖,衣錦還鄉。中國古代的統治者通過這樣一種巧妙的手段攬天下英才於囊中,同時引導着他們朝着封建統治需要的方向發展。不得不佩服封建統治者高明的政治智慧,一代代的讀書人在同一條生產線上被批量化的生產出來,一等品入朝爲官,二等品坐鎮地方,三等品不妨開個私塾繼續生產,說不定還能出個一等品也算是對自己鬱郁不得志的一種安慰。

深究這些讀書人的心態,其實無論多麼宏偉的志向,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最終歸結到物質上是一種吃皇糧的光榮與安穩。中國古代的官員只要任上無差錯,爲官一般是一個可以做到告老還鄉或壽終正寢的安穩職業。這也難怪那麼多人對此趨之若鶩,頭懸樑、錐刺股也在所不惜。更何況在一個講出身、講家世的時代,“士農工商”這一人爲順序又在我們的民族心理中寫下來濃重的一筆。入朝爲官由此成爲一種無上光榮的職業,哪怕俸祿微薄,但精神上是富足與安穩的。從商雖然可以過上不錯的物質生活,但確是一種不被政策支持的職業,不僅地位地下,財產也缺乏法律保護。

這一民族心理投射到當今社會,考公務員熱無疑是它最好的佐證。如今的大學生紛紛將考公務員作爲自己畢業後就業的一大選擇,甚至早在大三就開始花力氣準備公務員考試。我的父母也希望我能在畢業後考取公務員,原因很簡單:安定。沒錯,公務員和鐵飯碗幾乎劃等號,我們依賴這一職業所帶來的安穩,我們

也依賴這一職業所帶來的體面。在這個市場經濟的時代,從商已變的無可厚非,甚至金錢已成爲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但是公務員這一職業依然具有不可阻擋的魅力,不得不說是這一民族心理使然。

關於這一方面,古典有“職業安全感奴隸”的闡述。我們周圍的大多數人都是有着工資不高但是安穩的工作,我們不想過他們那樣的生活,但又害怕做出改變。其實是我們太渴望安穩,又太缺乏安全感。“安全感是一個力量強大的主子,他用一個看不見的牢房來囚禁他的奴隸們,這個房間用恐懼做牆,用惡毒的信念做水泥。”這一次古典希望我們衝破對職業安全感的束縛,又一次挑戰了民族的傳統觀念,他鼓勵我們嘗試,但不是盲目的隨便嘗試。很認同他的這句話:“你的潛能好像你的諮詢顧問,如果一開始你信任他,他就會越來越努力,爲你做越來越多的事情。”其實給我們安全感的不是職業本身而是我們自身的能力,有能力的人走到哪裏都自信,無能力的人則會時時自危。

最後我想來談一談“有趣模式與無趣模式”。這一現象的形成同樣能從我們民族發展的歷史軌跡中找到答案。

我國是一個大陸性國家,出身於大陸上的民族與生俱來有一種安於現狀的性格,於此相反的是島國的民族一般更具冒險精神。因爲土地與資源有限,地理條件迫使他們不斷探索外面的世界。而富足的大陸使人們很容易滿足於現狀,小農經濟更是進一步將人們束縛在土地上。從古至今,“安貧樂道”、“知足常樂”等一些詞語常常被我們唸叨在嘴邊,一直被灌輸於我們的腦海。我們這個民族一直活在天朝上國的自信中,的確,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我們有很長一段時間遙遙領先於其他文明,但是走入近代,清朝的閉關鎖國使我們背上了“東亞病夫”的恥辱。清政府爲何如此自信,不正是我國對地大物博的盲目自信與知足所致嗎?

於是我們奮起反抗,但是當落後就要捱打被提出半個多世紀以後,當改革開放的成果讓中國的gdp總量躍升爲世界第二後,我們是否還記得當年的那份憂患,那份自強的決心?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當我們不必極盡所能創新救國時,我們心底的那一份知足安樂就又慢慢佔據了我們的心靈。

如今有多少大學生上大學是爲了充實自我、潛心學術?如今又有多少企業以科技創新爲己任?上學是爲了畢業,經營企業是爲了賺錢,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喪失了嘗試的勇氣。正如古典所說:“無趣之人常常是無膽之人。”我們總是認

爲做好本職工作就好,對一些新生事物不屑於嘗試,並將其歸結爲無趣。“樂趣來源於全情的投入,而不是投入後的結果,正式因爲這樣,樂趣可以是無條件的。”中國爲何在基礎教育上遙遙領先結果卻在世界教育水平的比較上輸在了高等教育?爲何西方的孩子學得快樂,中國的孩子學得痛苦?我們的教育不鼓勵嘗試,我們的教育希望我們接受原有的東西,所以我們失掉了樂趣,失掉了創新,學會了知足,學會了安逸。是啊,我們原有的財富很多,但那都是我們祖先創造的,如果沒有創造,我們的後代豈非要坐吃山空、一貧如洗?國家提出素質教育,提出要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正是意識到這一現狀的表現。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克服這一民族性格,以適應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這是古典想告訴我們的。

書中的每一類問題幾乎都可以從我們民族發展的過程中找到根源,歷史是現實的鏡子,通過歷史我們可以投射現在,在時間的維度上我更加深刻的理解本書,作者的每筆一都有對現實熱點的思考。

古典的書之所以成功就在於他點明瞭我們民族性格中束縛個人與社會發展的因素,對其作出駁斥,並提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我們去克服這些根植在大多數人心中的弱點,具有很強啓迪性與可操作性。他的觀點有着深刻的歷史根源,他的方法卻有着積極的現實意義。他衝擊着中國的傳統思維,幫助每一箇中國人更好更快地適應這個瞬息萬變高速發展的時代,更自信地迎接全球化的挑戰。

第三篇:《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小人物 也可以成功

——讀一本好書《拆掉思維裏的牆》

一度很迷茫。09年畢業,隻身來到雲南,工作兩年,近況不算好不算壞。如果以工作待遇來衡量我的成功,那我是失敗的,因爲兩年沒漲過一點工資;如果以職位提升來衡量成功,那我也是失敗的,因爲兩年我還是一個普通員工;如果以感情美滿來衡量成功,那我還是失敗的,因爲兩年我還是隻身一人;如果以存款積蓄來衡量成功,我仍然是失敗的,因爲兩年我幾乎每個月都是月光。

也許成功是屬於少數大人物的,我們這樣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註定與成功沒有關係。

也許有人說,你現在一無所有,但是你有年輕的資本啊,你有無數的機會啊,以後你就會成功的。那麼,請問,誰能保證我的未來一定有房有車、家庭美滿、名利雙收呢?又請問,世界上那麼多和我一樣的年輕人,誰能保證每一個人都能擺脫小人物的命運成爲大人物呢?再請問,那麼那些上了年紀的平凡小人物,機遇機會更少了,那麼他們是不是沒有了成功的可能呢?

再退一步來說,如果有那麼一天,我過上了我夢想的生活——我的工資漲了,我的職位提升了,我的家庭美滿了,我的積蓄豐厚了。那麼我就成功了嗎?那麼現在正在過着我夢想生活的人,那些看起來什麼都有的人,他們就覺得自己成功了嗎?

讀這本書,第一次看到一個對“成功”不一樣的定義。書中說到:從詞源來說,success這個詞來自中古英語“succeden”,前面是拉丁

文前綴“suc”代表:“靠近,接近”,後面是一個代表“走”的詞根“cess”。所以“success成功”這個詞的本義,不像今天我們理解的那樣:有錢、超過別人或者是最終達成一件事情。那都不是成功的真正意義。成功的真正本義應該是:越走越近。

這是我聽過對成功最好的解釋。

其實,如果把成功當成是一個目的的話,那麼,我們永遠不會獲得成功,因爲目的一旦達成,你曾經以爲的成功感會很快消失,目的如果達不成,你會因爲沒有獲得成功而沮喪。成功應該是投入到你想做的事情中去,忘記成功這個目的,只享受這個越走越近的過程,這樣的成就感纔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附加在外界價值上的。

書中講了一個故事讓我印象很深刻。

有兩口子,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創業,做火腿腸生意。當時民營企業剛剛起步,全中國做火腿腸的也沒有幾個,火腿腸的銷售主要是靠渠道。兩口子奮鬥好幾年,從當地政府手裏以5萬一畝的價格,用150萬買了30畝地,蓋起來第一個廠子,過了幾年,廠子的效益還好,於是他們花了300萬買了第二片地60畝。

90年代初,他們的廠子做得最好。他們的產品佔據了河北、內蒙等三個省市的市場,純利做到過1000萬。因爲經營的得這麼好,男主人還當選過當地人大代表。後來火腿腸競爭進入品牌競爭的時候,他們沒有這方面的概念,所以就被雙匯這樣的牌子打了下去,工廠開始減產、裁員,每況愈下,每年純利也就幾百萬了。

正在爲這個發愁的時候,傳來了一個好消息!當地政府要拆遷,

要收回這30畝地,給他們3000萬,這對於兩口子是個大福音:有了這筆錢,他們可以好好經營他們另一個廠子,打個漂亮的翻身仗了!就在這兩口子拿着錢想着如何把生意做好的時候,又接到通知,那片地也別幹了,再給你們6000萬!

兩口子奮鬥了30年,面對這樣一個局面:手裏面突然有了一個億,而廠子沒有了。命運奪走了他們本來做得艱難的工作,然後塞給他們一個億。你覺得這是壞事還是好事?

這兩位拼殺多年的企業家在一個億面前,關於工作的價值觀徹底崩潰:我們幹這麼多年,都比不過兩次拆遷,那麼我們這麼多年奮鬥到底爲了什麼?我們又用什麼方式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呢?

這個故事中的兩口子,在世人的眼中應該算是成功的吧,因爲他們身家過億,這是很多人看到會激動得數都數不清的一個數字。但是在他們自己眼中,他們不但沒有獲得成功感,反而陷入了迷茫。同樣,在別人眼中,他們錢是有了,但是沒有誰會真正的認同這就是成功,最多就是說說他們運氣真好。

也許他們如果繼續艱難的經營着另外一個廠子,一步步的讓這個廠子發展的更好,也許他們一輩子都賺不到一個億,但是他們仍然是很成功的,因爲他們這個不斷打拼的過程本身足以讓他們獲得越走越近的感覺,而這就是成功。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如果把成功定義爲100萬,那麼當你有了100萬的時候你發現無數人有了1000萬;如果把成功定義爲一套房子,那你又會漸漸發現無數人都住着別墅;如果把成功定義爲高官厚

祿,你會發現無數人坐在比你更高的位子上,即使當上總統、首相,那也是幾年就下臺的買賣。武俠小說裏面有一個“孤獨求敗”,他是武林中最高的高手,他成功了嗎?別人看來是的,但是當他發現自己已經沒有任何對手的時候,他擁有的成功感只是暫時的,隨之而來的是失落、孤獨甚至崩潰。

我們可以追求物質,因爲那是我們生活必須的保障,也是我們過得更好的基礎。但是以物質爲最終目的的人終究是失敗的,因爲只有兩種結果:一是達到了,越來越貪婪,二是沒達到,越來越失落。其實我們的目標有除了物質之外更好的選擇,比如經營一個幸福的家庭,比如一份有益於社會的事業,再比如追求一個不斷完善的自我,又或者是爲那些需的人提供幫助。往往,給予比索取更有幸福感,更容易獲得內心的成功。

我們都是小人物,我們這一生也許有機會成爲大人物,也許沒有。這都不重要,這跟成功沒有關係,重要的是我們要不停地走起來。就像書中說的:

“如果你有一個夢想,那就去捍衛它;如果你有一個目標,那就去爭取它。走起來,當你走在人生之路上,沒有必要去羨慕那些走在高處的人,也沒有必要輕視那些走在你後面的人,因爲成功不是生命的高度,成功是生命的速度。成功在你此刻的腳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當你疲憊,那就歇息。

當你苦惱,那就哭泣。

當你快樂,那就小小地忘乎所以。

只要你繼續前行,你就在成功。因爲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當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第四篇:《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2014.3.1 餘世育

前段時間買下了古典的著作《拆掉思維裏的牆》,對我自己而言這是看後比較有感觸的一本書。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對於幸福、成功、事業,我們往往糾結於世人的看法?這些固定的思維方式,在我們腦海中處於相當強勢的地位,它們駕馭我們,操縱我們,束縛我們的思想和行爲,剝奪我們的熱情和希望,讓我們在碌碌無爲的平庸狀態中變得心安理得,在渾渾噩噩的麻木生活中變得渾然不覺。

《拆掉思維裏的牆》強調了人的思維模式不要固定不變,要經常隨事物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要變換角度,不然就會思維定式,給我們認識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礙。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客觀事物的存在並不因爲我們而改變,只是因爲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樣,得到的結果就不一樣。“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當別人做不到什麼的時候,他們就想要告訴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麼,就得去努力爭取。”這是《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中的一段話。這段話感動了很多人,也很好的理解了成功這個詞。堅守你的夢想,只要你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爲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當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試着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裏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就好比我們保險的營銷前線人員,有些人做了很久,比如有些做了8年的,感覺有非常豐富的經驗,但是卻發現做了這麼久,職級上沒有太大的變化,遇到了瓶頸。其實我覺得這所謂”8年的經驗”到底是一個經驗用了8年還是真的有了作爲一個前線營銷人員,環境的變化是非常快的,這更加需要我們用變換的角度去看問題。不能墨守成規,更不能犯經驗主義、教條主義。每天都要不停的思考問題,領導說過:“思考是最痛苦的一件事,因爲思考要花很多很多的時間”,但不思考將會更加痛苦,沒有價值的人將會很快被替代掉。

3月好利也即將要停售了,如何突破思維,將停售戰役打好,是我要多思考和關注的問題。3月,希望自己能拆掉思維的牆,也能撐起博羅的牆!

第五篇:《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感謝夏璐同學的推薦了這麼好的一本書,引用夏璐同學的一句話:很久沒有這種酣暢淋漓、沁人心脾的感覺了,《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要說拆掉思維裏的牆,首先要說的是,這牆是怎麼樣的一堵牆呢?它存在於我們的思維當中(廢話),影響我們內在的情緒和外在的行爲,影響我們內在的價值觀和外在的追求。

總會有這樣的事,當付出很多之後,到最後發現得到的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當錢賺多了,也不一定過得比沒錢時開心。爲什麼會這樣?要搞清楚這個,首先要先了解,開始時,爲什麼要追求最後得到的那個目的?因爲別人都說這樣好,因爲別人都覺得這樣會很牛逼,因爲親朋好友都喜歡看到這個樣子,因爲得到後會感覺頭上有光環,所以有了開始的追求 。但最重要的人沒有考慮到,那就是自己,自己喜不喜歡,自己有沒有興趣,不清楚。另外,古典(書的作者)老師說要平衡好自我、家庭和職業(包括團體)這三者的關係,任何一方面不好,都會造成很多不開心的事。

對上面的問題進行引申,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和做法不盡相同,古典老師說是因爲“心智模式”在作怪。心智模式,好比電腦上的軟件,如果有這麼這麼的操作,那麼就會有那麼那麼的結果。古典老師把人比作電腦,心智模式便是影響我們情緒或行爲的軟件程序。譬如看見美女就喜歡,看到髒兮兮的人就討厭,看見好車就喜歡,看見開車的人是自己的情敵就討厭。有些東西有人喜歡有人討厭,那就是各人心智模式不同引起。

如果上面的說法是真的,那麼我們的軟件(心智模式)能否升級或者更換呢?事實上是可以的。

當你總覺得自己的溝通能力不行的時候,你每次跟別人溝通時都會這樣提醒一下自己:“我溝通不行的”,於是你就每次都跟別人溝通得不好了。換一種想法,每次跟別人溝通前,都告訴自己:“其實每個人都一樣,我沒什麼比別人笨的,我跟別人溝通沒什麼障礙。”於是你會發現,你跟別人溝通會越來越好的。

上面說的是升級軟件,那怎麼樣是更換軟件呢?

當別人都說過年吃髮菜好,吃了會發財,但其實吃其它的菜也很好,甚至不發財也可以過得很開心幸福,只要兩小口子和和睦睦、互相珍惜、知足常樂,這簡單美好的生活不是發財就可以有的,讀後感《《拆掉思維裏的牆》讀後感》。 當別人都說iphone好,進名牌大學好,買房子、買車子、早點成家立業好,其實那不一定好,或者說不一定合適自已。可不可以換個心智模式,追求自己切實喜歡的,那怕是平平凡凡簡簡單單普普通通的,都有許多美好在裏面。

書上還說了很多觀點,比如

關於投資,年輕的時候應該把資源投資到發展的東西上,而不是投資讓自己安定的東西。

關於愛情,“喜歡”是指向行爲的,而“愛”是指向本質的,愛是給予而不是獲得,在沒有另一方時,自己也不會感覺缺少什麼,但會因爲互相的給予讓彼此更幸福。

關於缺點,要有不服輸的精神,從各方面尋找原因,總結經驗,讓自己做得更好。

關於社會公平,社會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但也不能老去抱怨,應該學會去改變。關於逆境,嘗試從別人的角度去想,要怎麼做才能改變逆境,只要這樣,才能那樣,如此去想,要相信,命運是把握在自己手裏的。

關於幸福,幸福來自於對社會物質的轉換能力,這就是說,並不是你在社會上獲得的物質越多,你會就越幸福,你還需要有這個將物質轉換爲幸福的能力,讓自己內心幸福;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再窮,也可以是很幸福的;幸福常見的殺手是跟人比較。

換種思維,跳出那面圍着自己多年的牆,或許可以活得很精彩。

古典都是幽默風趣,給我們寫了不可多得的好書。這裏小小几段文字,寫下的不多,感興趣的就要去看原書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