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讀《致良知》有感多篇

讀後感3.26W

讀《致良知》有感多篇

致良知讀後感 篇一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王陽明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爲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心學最高概括之四句教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臨終遺言

浮世之中,總有許多人爲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顯赫名聲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爲先的道理。

忙碌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一種生活狀態。不幸的是,與身體的操勞相伴隨而來的,還有內心的忙亂急躁、焦慮不堪。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心留一份悠閒,而使其深受煩惱與擔憂所累,便更難在爲人處世之時做到遊刃有餘、瀟灑自在。

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侷限在狹小的空間裏,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

聖人做學問追求一種大道至簡的境界,值得我們學習。人活一生也應如此。爲什麼人們會不厭其煩、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風光,實際上令人身心疲憊的負擔呢?皆因內心少了一份簡單,少了一種簡單的人生態度。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壁壘中迷惘,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

在王陽明看來,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誠、真摯、真君子。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爲真,一件爲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態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

心的本體就是最本真,不矯揉造作,不過分修飾,不畫地爲牢,不損人利己。人應永遠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光明磊落,坦誠純粹,永遠長新。什麼是初心?不自私,存大愛。

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只要態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都不會對你怎麼樣的。此外,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假如我們沒有誠意,就會什麼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自古以來,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堅則事必難成。這是因爲,一個人的理想,體現着這個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決定了他日後的高度。所以,人不應隅居於自己的狹小天地之中,而應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裝上天下蒼生,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去看待世間。

很多人雖然都心有所想,卻很少有人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而王陽明告訴我們,只要時刻保持這種想要的念頭,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積累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逐漸解決所有阻撓因素,使我想轉變成我能,使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成爲結果。

致良知讀後感 篇二

一、善於把握趨勢迎接機會挑戰

在《與王純甫書其一》一文中講到,“金之在冶,經列焰,受鉗錘,當此之時,爲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視之,方喜金之益精煉,而惟恐火力錘鍛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鍛鍊之有成矣”。王陽明先生以冶金時“金”與“他人”不同角色不同感受,及至去除雜質煉得真金他人喜愛,金亦因千錘百煉有所成而高興,來闡述艱苦卓絕的困難磨礪於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困難對於任何一個人或團隊的發展都是不可避免的,是成功的助力石。本文的核心主旨告訴我們在困難面前我們不能氣餒,更不能失去理智,而是更加努力的發揮我們團隊和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善於把握髮展中的規律和趨勢,在挑戰和機遇面前更好的提升自己,更好推動工作走向成功。

二、堅持勤奮學習注重團隊建設

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王陽明先生認爲立志、勤學、改過和責善最爲重要。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沒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已經立志做一個君子,自然應當從事於學問,凡是求學不能勤奮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還沒有堅實的緣故。說到過失,雖然大賢人也不至於完全沒有,但是不妨礙他最後成爲大賢人,因爲他能改正啊。所以作人不注重於沒有過失,可是注重在能夠改過。所謂“互相責求向善,是朋友相處的道理”;但是必須做到:盡心地勸告並且好好地開導他,儘自己的忠誠愛護的心意,儘量用委婉曲折的態度,使朋友聽到它就 能夠接受,深思出道理後就能夠改過,對我有感激卻沒有惱怒,纔是最好的方法啊。

在本文中,王陽明先生教給了我們在學習成長和團隊建設方面的許多道理,人不立志則無目標;人不勤奮則一事無成;人不懂得改過則沒有進步;上司懂得理解下屬,團隊才能更好發展。所以作爲公司的管理人員,我必須更好的學習知識、修身養性,提高管理智慧,更好帶領團隊贏取業績。

致良知讀後感 篇三

《厚黑學》主張黑;但絕不是強調在世間行使惡;只是爲了每一個人以合適的方式在一生中贏得真正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幸福。爲人處世非有厚的功夫不可。古今之成大事者,必須臉厚心黑,並倡導人性本惡,善是後天誘導的結果。但我想說的是,你們看到的是表面,書中提及的臉要厚就是要人有忍耐力,強調一個忍字;而心要黑就是要人有果斷力,強調一個斷字。

我一開始還讀得有趣,可漸漸發現這門學問的沉重之處。李宗吾先生盛讚厚黑,大肆宣揚厚黑,無非是諷刺社會現實生活中那些真正實踐厚黑學的厚顏無恥,黑心黑肝之徒。同時,他開創厚黑學的含意我也隱約明瞭:世間厚黑者太多,良善之人往往受其欺壓;若將厚黑者的厚黑的祕密或伎倆公諸於衆,厚黑者便無計可施,無法生存。此時我又想起包龍圖在教他侄子爲官之道時說過:對付奸官,自身必須比他們更奸。我想此法用於對付厚黑者也不失爲一種良方。畢竟明槍易檔,暗箭難防,你只有比對方更後更黑,對方纔無法動你分毫。由此又可觀出,李宗吾先生所宣講的厚黑學說,不僅可用於防守,也可用於反擊。當然,反擊的對象僅限於厚黑者,不然就失去原本學習厚黑學的意義,使更多良善之人受害。厚黑學讀後感600字(二)

自古出書者,不計其數,能稱精華的,屈指可數。然李宗吾出書於民國,卻能在中國文化中有輝煌一筆,必有過人之處,後簡單翻閱,發現他之所以敢自稱厚黑教主,的確文采與思維超越常人,外加舊時讀書人內在的一種狂傲,民國時期中西文化碰撞,造就瞭如此一位文壇奇葩,以聖賢自居,評論天下。

厚黑學以三國英雄、楚漢名將爲主論敘臉厚心黑之心得,以三步工夫爲總結,強調黑與厚的不同概念。

李宗吳對人性的理解,以惡爲先,所以論人,先看到惡的一面,然後放棄人性善的一面,講自古英雄都是用仁義道德的外表,來體現人之初,性本惡的個人觀點。所謂成功之人必有成功之處,歷來英雄,先不論出身,其成功的前提,主要來源個人魄力,周圍人因個人人格,捨命相護,助成就大業,如只知道厚黑之術,何來民心所向?如果人們每天只知道修習厚黑,增長世智辯聰,勾心鬥角,拋棄生命本來,人格分裂之人,只會越來越多。亂世之中,單憑仁義道德,的確不易生存,然只懂厚黑,也許生存不成問題,但內心惡越來越重,沒有善念洗滌內心,不足以成其霸業。秦始皇用秦朝幾代努力的基礎,以個人才能統一六國,暴政之下,數年後,天下大亂。

厚黑學用三步概括厚黑三種境界之人,其一,厚如城牆,黑如煤炭;其二,厚而硬,黑而亮;其三,厚而無形,黑而無色。從書中所看,李宗吾僅僅看到第二種境界,對第三種境界,只靠普通善惡無法詮釋,所以避而不談。

六祖慧能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獲得禪宗衣鉢,而此詩中字字指向無字,厚黑學第三種境界以無形無色爲總結,也指向無字,所以個人認爲,參悟佛法與理解厚黑學,先從無字入手。道德經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萬物爲芻狗就指出,天地與聖人之心永遠相同,天地滋養萬物,不求回報,萬物踐踏、侮罵天地,天地也沒有報復衆生,聖人也是如此,用無我無私之心對待百姓。

如果以道德經此觀點來看厚黑學,那麼第三種境界中的厚而無形,黑而無色從基本立足點就出現差別,大智之人,不是厚而不厚,黑而不黑,而是已經超越常人對厚與不厚,黑與不黑的理解,到達與天地同在的深層價值觀念,只是作者還沒領悟其中境界。如果用這種無我無私之心反觀過來,書中所論王明陽的致良知與厚黑學,一善一惡,都屬一家之言,分開人性,強行對立。

厚黑學之所以能立足與世,經久不衰,根本就在厚黑兩字。一般人往往只在意眼前利益,如果用第一種境界厚如城牆,黑如煤炭的方法,能立馬見到效益,但不能長遠。比一般人聰明一點的人,要的是長遠利益,不在意當前,就用厚而硬,黑而亮之法,可以到達最終目的,且久遠。如企業生存,不講誠信,短期可得益,然不能長久,最多可得溫飽,講誠信者,有時寧願虧錢,打造品牌,謀求長遠利益。

總體來講,李宗吾對人性的理解與概括能力,打破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矛頭直指人之初,性本善的文化模式,大膽揭露人性的黑暗面,以不同觀點解讀人性,其學說所造成的社會衝擊,足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評爲精華。

讀《致良知》有感 篇四

心存良知,便無懼那些蠅營狗苟,鼓脣弄舌,那些卑微的`乞討者,無論你再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亂,這些卑劣謠言,荊棘路障,將會一一擊破,不過是對心學悟道的踐行破冰而已。王陽明的心學,講究的是人人平等,講究的是光明良知,講究的是內心的平靜,王陽明則認爲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諦。

王陽明的心學講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慾”。王陽明心學則認爲:人都有七情六慾,去除了七情六慾與佛家的枯坐亦沒有什麼區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慾控制在一個度內。按照他的學說,良知自然也成爲了這個控制的度。如何把握這個度,學習致良知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人心不可蒙塵”,但現如今的我們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層污穢:對名與利的嚮往,私慾的產生,使我們不能正確因心而爲。當然目前社會環境更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而我個人也認爲,生活在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裏,我們怎麼去把握這個度,怎麼去踐行良知,怎麼去無欲則剛,則是我們用一生去實踐目標。

有了目標,才能去行動,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過“知行”,但卻是分開提出的,之所以這樣做是爲了對那些只知道實踐卻不知道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只知道學理論知識而不去實踐的人提出的建議。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則認爲,當我們有了知就會有行的出現。

生活工作中都會遇到都會遇到一些瑣事,煩心事,而苦惱,而憂愁,鑽牛角尖,致良知讓我學會怎麼去控制你的情緒,心境,讓你自己也會活的更加自在,在處理問題時纔會頭腦清晰思路明確,不至於半途而廢。光明良知的學業是一步步跟進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遵從本心,在失敗中汲取營養,一步一步到達彼岸。

以上僅是本人學習致良知的拙見,王陽明先生的致良知博大精深,需我輩躬身前行,踐行到底。

經過這些時間經歷的人和事,有些許感觸,“吾心向善,善惠於人”,只有心存善念,爲人平和,做事有理有據,方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做人還是踏實一些好,記得一位領導說過,做人做事莫要浮着,漂着,聽說過漂湯菜嗎,湯麪漂着一層菜葉,蛋花,實則湯內除了這些就只剩湯了,華而不實,應腳踏實地,挖乾貨。但切不可違背本心,潔身自好,切莫貪,癡,念。

前些日,心性略有浮躁,情緒不受控制,只覺渾渾噩噩,近日,偶憶起《睡起偶成》,頓醒,“起向高樓撞曉鍾,尚多昏睡正懵懵。縱令日暮醒猶得,不信人間盡耳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