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王陽明致良知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2.99W

王陽明致良知讀後感多篇

致良知讀後感 篇一

接觸《致良知》也是從這開始有所瞭解陽明先生,剛開始學習《致良知》時不看好此書,覺得無甚用處,之後爲陽明先生的學術思想,他的立德、立言所深深折服,從而爲“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而深深信服,在此感謝陽明先生,感謝師傅爲我們傳經送寶。

《致良知》裏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陽明先生的“心道德事”“明心與淨心”思想學說。其中寫道“偉大的中華民族創造了優秀的中華文化,優秀的中華文化哺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名族強”讀到此時,想起我們做團餐,想到我們中快餐飲,我們中快餐飲已有24年的發展歷程,想到公司計劃用77年時間成爲有崇高感的偉大公司,我想我們公司成爲偉大公司也一定會創造優秀的文化,各級員工對成爲偉大的公司要有高度的自信心,像陽明先生的明心與淨心。

明心即是立志,心中擁有無盡寶藏“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真正做到心中擁有無盡寶藏。我們廣大員工也一樣能明心立志,立志相信成就十萬家人絕不只是一句口號,讓自己心中擁有無盡寶藏。

“淨心”就是在起心動念處淨化心靈,不明和貪慾去除的越多,建設心靈品質就越高,開發心靈寶藏就越多“明心與淨心相輔相成,沒有明心,淨心就沒有動力,沒有淨心,明心就無法深入”讀到這時深深給我以警示,做任何事必須做到明心與淨心爲一體,也希望公司廣大員工做到明心與淨心相輔相成,公司各個部門各級員工真正是爲自家孩子做飯菜一樣充滿愛心的工作,真心用母愛做服務,用良心做食堂,讓我們公司提倡的“只用有品牌的真材料,只做有品位的放心吃”“引領團餐潮流,成就十萬家人”絕不只是一句口號與空話。

言有盡而意無窮,衷心祝願公司的明天更加美好,感謝陽明先生。

王陽明致良知讀後感 篇二

當今社會人們的腳步越來越急促,放下了書籍緊接着代替他們的是手機電腦,沒有了以前人們對書籍的。追求,有的只是名利與金錢手機與遊戲的誘惑,現在的社會能靜下來做事的人是少之又少。現代人存在的問題很多,腦袋裏裝的也很多,有些是習慣了忙碌,做事也心急,就連吃飯睡覺心也不安,總想着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不再有修心養性的心態。

現在的人們對金錢名利的追求也讓着實人害怕,有些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不經意間給孩子們灌輸了不好的的想法,比如攀比,他們嘴上跟孩子說着不要攀比,可是一些做法卻暴露了他們的攀比。他們不注意孩子們的想法,以至於孩子們在學校或是公開的場所肆意攀比,沒有現代孩子該有的個性。他們也失去了孩童時代該有的天真純潔,只是社會和他們自己給他們太大的壓力,太多不好的習慣。所以做人不能處處攀比,要以誠待人,這纔是有意義的人生。

現在人們的相處也是很可憐,沒有交心的相處也遇不到古人們嘴裏的知音,有的只是各種爲了生活湊在一起各種打拼,也很少有人再爲了自己喜歡的事情聚在一起,即使是聚在一起來也只是抱着手機,就產生了特別尷尬的距離。所以就出現了一句特別經典的話,史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卻抱着手機。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說出了多少人現在的心理,在外面與朋友是這樣。有些人在家裏面對父母與孩子也是這樣,社會的氛圍越來越差,也是應了一句話越長大越孤單。不過這不是現代人所期望的,現代人應該做的是坦誠對人,誠信交友,與人用心相處,這纔是明智的選擇。

做任何事都不能強求,事事要做到努力就好,不要太過於較真,做事多看看過程,一些時候其實結果並不是那麼重要。不管是在工作上還是學習上只要自己盡力了,就順其自然不給自己結果上的壓力與煩惱。雖然惰性人人都有但是不能順着惰性來,那樣一個人做事就不再堅持,要想做好自己做好事情就要跟自己的惰性作對,讓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這樣的人生纔有意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覺得在生活與工作中,我們要學習王明陽的精神同時也要擦亮自己的雙眼多和那些比自己優秀的人打交道,學習他們的長處,改掉自己的短處,也要時時剋制自己不讓自己做無用的事。工作時就認真工作,把心靜下來,人們也常說一心不可二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工作中不能過於傲氣,要一傲一謙,張弛有度。在工作中一個企業就是一個團體,既然是團體就不能相互詆譭,就要團結,勇於創新讓企業的靈魂一直生存下去,這樣的企業纔會永垂不朽。

——劉海麗

致良知讀後感 篇三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如果你的事業沒有足夠有力的大義名分,發展動力便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衰竭。因此,就會覺得自己很累,想要放下肩上的重擔。此時一旦企業遇到困難,很可能就會退縮。優秀的精神,可學而至。精神代表品質和境界;企業家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均可學而至。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本質,都是莊嚴己心。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我們身爲員工自然要爲公司立心,更好的爲客戶服務,我們本心強大,自然不畏艱險。

王陽明致良知讀後感 篇四

致良知,是使心本有之良知得以“不爲私慾遮隔,充拓得盡”。這樣,人就可以爲賢爲聖。聖賢功夫從廟堂、書齋走向市井、村落。這就是他所謂的“滿街是聖人”的含義。他提出:“雖終日作買賣,不害其爲聖爲賢。”,又說:“四民異業而同道”。由他提出的這些儒學的經濟倫理是前所未有的。顯然是當時“士農工商”四民職業觀鬆動的一個註解,也是他企圖打破傳統的“榮宦遊而恥工賈”的價值觀之舉。正因爲如此,他的致良知說,爲商人、窯工、樵夫、竈丁、田夫等民衆所樂於接受。不少人投其門下,併爲弘揚與發展其學說作出了貢獻。他的高足王艮繼承與發展了他的學說,創立泰州學派。王艮承於師又不同於師。他說“聖人之道,無異於百姓日用”。他較之於其師,走得更遠,而距野老村夫更近了。其徒陶匠韓貞“以化俗爲任,隨機指點農工商賈,從之遊者千餘。秋成農隙,則聚徒談學,一村畢,又之一村”。泰州學派後學李贄又把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加以發揮。他引入“邇言”的概念,以此來概括反映百姓日常生活情趣、心態的流行通俗話語。認爲“邇言”纔是“真聖人之言”,亦即王艮所說的“百姓日用”。他肯定先儒所諱言、反對的對“利”、“欲”的追求,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又提出“夫私者,人心也。人必有私,而後其心乃見”。“私”既是“心”,自然亦即“理”。在這裏,李贄把穿衣吃飯等人生的基本要求、人對物質和精神的慾望、對私利的追求等,都視之爲道,合乎天理。剝下了程朱一派新儒加於“道”、“天理”之上的聖光,還其赤裸裸的日常生活的情態。在當時,實是一種驚天動地之舉。儘管他被當道者所迫害至死,但他極大限度地把儒學俗世化和社會化了。

所以,我覺得陽明心學不能簡單以唯心唯物論之,(範文先生網)我們更主要的要從中取其精華。而明朗之陽光君所寫書字字珠璣,正好給我解惑,如大海之中的燈塔,引領我向前邁了一大步。在此,將自己對此書的感悟記錄下來。

——劉通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