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我們仨》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2.75W

《我們仨》讀後感【精彩多篇】

《我們仨》讀後感 篇一

今天我跟大家談一談,楊絳先生寫的著名散文《我們仨》這本好書,這本書並沒有華麗的辭藻,卻用樸素的語言爲我們講述了楊絳先生面對女兒丈夫離世的痛苦回憶。在我品讀之時,楊絳先生心中那綻出的一個個血泡,也同樣刺着我的心,那真真切切的情節不能不扣人心絃。

《我們仨》中令我印象最爲深刻的是這個處處快活溫馨的家庭。這個三人之家中有着愛工作成家了也與父母玩在一起的阿園,有知識淵博,相濡以沫的父母,天天幸福快樂地過日子。剛有了定居地的他們,本可以安享晚年,可是病魔卻不期而遇,現實並不是美麗的童話,不會有他們永遠幸福的生活下去的美好結局,前些日子“一家三口都在嬉鬧,如今,二人已故去,三里河寓所裏只剩楊絳先生一人。”

花謝了,還會再開;太陽落了,還會升起,人老了卻不能重來,作爲生命只有幾十個春秋的人類,怎能不感嘆光陰似箭,這箭射去,你還能追得回來嗎?很多人都說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人的一生就是場夢,小時,不知天高地厚,長大了,到處荊棘坎坷,好不容易安穩了,卻已入晚年,而《我們仨》一本書就是一個充滿離情的萬里長夢,楊絳一家失散了,永遠的失散了,楊絳先生想回去也回不來了,世界上有許多的“我們仨”每天都有無數人經歷生老病死,有些人你還沒來得及珍惜就不在了。是呀,人生的短暫是改變不了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時光,珍惜與家人同在的歲月,我們要孝敬父母,珍惜親情,一家人開心快樂就是最大的幸福,“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其實少對父母發脾氣,讓他們高興,也屬於對時光的珍惜。“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過去了,就一去不復返了,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也是尊重自己,尊重良心,我們作爲一名小學生,要珍惜讀書學習的大好時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要抓住人生的夏天,努力成長儲蓄知識,這樣以後纔不能“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我們仨》這本書好,好在語言生動,更好在它的內涵,它告訴我們要珍惜光陰,珍惜美好的當下,我們都有自己的“我們仨”、“我們四”等等,我們都要愛護我的“我們仨”。楊絳先生在書中這樣說:“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所以我們更應愛惜時光,愛惜美好,我覺得《我們仨》一書爲何好,就是因爲他珍藏着楊絳先生美好的“我們仨”。

《我們仨》讀後感 篇二

從一個夢開始,廝守半生的另一半突然走散了,焦急地找尋。轉側半夜,得到老伴的安慰:那是老人的夢。又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里的夢。古驛道上,“我們仨”聚少離多,現實與夢幻交錯,相失的是人,相系的卻是情。

我相信,那正是一位歷經風霜、穿越雲雨的老人,孤獨惆悵的靈魂。夢之後的那些她的故事、她家的故事,娓娓道來,含蓄節制得幾乎沒有情緒的漣漪,然而聞者不禁動容,因爲那深摯刻骨的親情和難以言表的憂傷就在字裏行間遊蕩,時不時撞入讀者的胸膛,瀰漫、迴響。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纔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讀到這句時,我禁不住落淚。終於,我也到了這樣一個年紀,真正過了不識愁滋味的年紀。終於,我也有了自己切膚的生活體會,不再只是讀書後的多愁善感。

一輩子很短,名人百年也不過薄紙百頁,即便再著名、再睿智也一樣歷經生活的磨礪,面對親人的遠去,還要尋找生命的歸途。更何況我們?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掩卷,惆悵、悲傷……

《我們仨》讀後感 篇三

早見識過時間的飛逝,但讀了《我們仨》之後,更加強烈地意識到了時光流逝的速度,於是便開始愈來愈珍惜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對我們重要的人,比如父母、老師、朋友等。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並沒有想過很多,但在我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有不斷地想:如果離開了他們,自己是否會去懷念並去報答他們呢?那些令我們尊重而且久久不能忘懷的人,他們一定幫助了我們,是一句話語給予的鼓勵?還是一段刻意嘲諷激起的鬥志?這不是他們應該做的,他們也並不是天生就必須給我們幫助,之所以幫助我們,是因爲心中有愛,而在與此同時,我們是否也像他們一樣懷有愛之情呢?

在我看來,愛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強大的,這種情感,可以感化他人,改變他人,改變自己。本文總是提到錢鍾書幫助楊絳,和她一起寫文章、做飯、讀書,正是因爲心中有愛,所以楊絳才能在錢鍾書的不斷鼓勵和關愛下不斷獲得動力,有繼續前進的希望,相信在楊絳獲得中國文學史上的進步時,有她自己的努力,更少不了錢鍾書先生對她的鼓勵和幫助,和她的女兒、家人們對她的支持和認可。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暫,在這短暫的時間裏,我們是否有好好地關心、關愛身邊的人呢?我們是否有好好珍惜有他們陪伴的日子呢?請多一份愛,少一點冷漠,在他們在的時候,好好地愛他們。

我們仨讀後感 篇四

語言輕便流暢的文字,總是很快就會讀完了,好像是遇見一瓶清涼潔淨的水,一下子就喝完了。文章雖是讀完了,卻並不像只是喝了一杯水那樣解了渴。有一種令人感動的溫暖,感慨佩服的情緒,勉人向上的動力還留在心中。

我發現一個特點,比較有文字功底的老一輩的學者老師們,往往用字更加精簡,敘說自己的故事,那些苦難只是平淡敘說,好像是別人的故事一般,而家人之間的記憶和故事則歷歷在目,饒有趣味,似乎怎麼說都不夠,總是令人感到溫暖。而年紀越輕,過了無話可說的階段,對事物的渲染誇張愈是濃墨重彩。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我的淚窩是太淺了,看到書裏一些情節,淚就止不住一直往出涌。人生本是一場大夢,蒼涼幾度,真的只是逝者自知,唯一可叫人不憾的,是和最愛的人相伴相守的那些時光,慶幸自己可以遇見這樣的伴侶,感謝上蒼賜予自己最好的女兒,如此,即便是一路風餐露宿,也容膝易安了。

錢鍾書先生雖是學貫中西的學者,在學習讀書方面都是楊絳先生和圓圓的老師,生活中卻是“拙手笨腳”,他在年老之後隨女兒逃避鄰居的欺負住到簡陋的學校宿舍小紅樓去,大家都在忙活,他也不肯閒着,就拙手笨腳地跑去打掃陳年積土,弄得哮喘復發。這讓我想起,妹同我講述的,二姐開車帶着大姑去接應回家爲奶奶奔喪的妹,打着電話說岔了路口,二姐下車去追走過的妹妹,一回頭“老太太”大姑也跑出來了,眼睛不禁又溼了。暮年的老人,總是很容易讓我心疼和擔憂,在他們眼中我們始終是孩子,他們既看着我們一天天長大也漸漸爲人父母,同事仍然爲我們而擔憂。

楊絳老師始終是樂觀的,因爲在生活中就是那麼淡薄無求,在生活中三人總能找到樂趣,所以書中也是俯拾即是,比如坐月子期間,錢鍾書脫離了楊絳的照顧,自己一會打翻了墨水,幾日又砸壞了檯燈,苦着臉對坐月子的楊絳說,“我做壞事了”,楊絳就說“不要緊,我會洗,我會修”,乃至會劃火柴做飯了,也面有得色,分外開心;生了圓圓後,全家她說“(錢鍾書)吃肉,我喝湯,圓圓吃我”;他哮喘病發,呼吸如呼嘯。我(楊絳)不知輕重,戲稱他爲“呼嘯山莊”等等。文章很大一部分,也是圍繞着他們最愛的女兒圓圓(錢媛)寫的,她從小到大的很多故事,這個哭聲嘹亮的“星海小姐”,瓷娃娃,外公的讀書種子,老師中的尖兵,她的可愛善良聰明孝順,對工作的鞠躬盡瘁,對人的友善,終因勞累早逝,留下親愛的媽媽,病中的爸爸,先行一步,“回到她的家”去了,怎能讓人不動容?

誰不想要這樣的一個好女兒呢?

書中最值得我們學習的,無疑有他們一家愛書的品質,愛讀書,求甚解,對知識有孜孜不倦的喜愛和鑽研,對學術從不模棱兩可,在他們生活的每個階段,幾乎都沒有離開書本,即使重病,文革或者在有更好的居住條件召喚他們時,他們依然寧願守在離書本更近的地方。書籍是食糧,這一點,現在又有多少人能體會呢?

每天都看到很多人在忙碌,或者焦慮,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能像我一樣,體會作者書中的快樂和辛酸。不由得,又感到這默默塵世的孤寂。

那麼多歲月和故事,是錢鍾書、楊絳先生和圓圓他們仨生命中閃光的石子,穿起了這個平凡又不平凡的家庭的大城,我們都是各自城中的人,他們何以成爲他們,而我又何以成爲今天的我呢?它山之石,現在可以做的,唯有努力讀書,讓自己成爲一個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依然可以心靈安定的人。

《我們仨》讀後感 篇五

《我們仨》楊絳以母性的慈愛訴說一生對女兒的牽掛,向讀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誠、平和、樂觀、向上的家庭氛圍,文字皆從肺腑流出,行文用筆皆由情牽掛,讀到感人之處,不無熱淚盈眶使我們看到生命的可貴,親情的相惜與呵護,全篇充滿人性美的光輝。

首先,從楊絳的人生觀來看,勤奮與樂觀是他們生活的基調,楊絳先生相信命理,但是更注重個人的努力,她說:“我們不論在多麼艱苦的環境,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爲這是我們的樂趣”年輕時在英國,她和錢鍾書勤奮讀書,比賽誰讀的書多,圖書館是他們經常去的地方,探索知識,格物致知,追求知識成了生活習慣,勇於探索新的知識領域,包括在生活細節上,比如:探路、學習、做飯、散步遊玩等都充滿樂趣,楊絳在書中說:“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難,鍾書和我一起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就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是不尋常的遇合”他們相處,既有各不相擾的專心讀書,又有融洽愉悅、妙趣橫生的“撿石子”(把不在一起時的趣聞樂事記錄給對方分享)遊戲,一家三口經歷坎坷與磨難,卻因爲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擔從而創造樂趣與甜潤。由此可以看出,楊絳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親、相愛是多麼的令人敬重與羨慕。

我們仨讀後感 篇六

古往今來,離愁也好,歡聚也罷。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合上書,摩挲着它略帶粗糙的紙質,心中的思緒涌上,看着楊絳與愛女,丈夫的生離死別,不禁想起我們九年級畢業時那六月的陽光。或許我們經歷的別離的程度不一樣,但當我們回想起以前與別離之人的往事,大抵就在一句: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我們仨》是楊絳記述他們一家三口的往事。楊絳女士在寫這本書時已經是九十多歲的高齡。在寫這本書時,我想她既是愉快,又是感傷。就像我們現在翻開在書桌上佔一席之位的同學錄,看着同學以往的筆跡,看着哪張照片將你帶入回憶的漩渦,既甜又苦。

在書中楊絳主要記述的是一些生活瑣事,其實與我們也沒有特別大的,在性質上的差別。楊絳會收拾錢鍾書的殘局,抱阿瑗去婆家做媳婦,爲錢鍾書燒紅燒肉,做出血牛肉給阿瑗吃。在當時這些只不過是再尋常不過的小事罷了,但在阿瑗和鍾書的相繼離開後,這一切都變得奢侈。不,確切地說,是再也不可能了。就像我們從前,和同桌爭論着題目的對錯,即使上一秒面紅耳赤,下一秒臉上便是晴空萬里。但是現在,我們也沒有那個機會了,我們只有回憶,回憶着回憶,笑着笑着,哭了。

我們總希望我們當下的某個時間會是永恆的,可什麼都不是永恆的,就像沒有海枯石爛的愛情,沒有永不凋謝的鮮花,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時間如同白駒過隙,時光荏苒。我們眼前的時光都是可貴的,無論是與誰度過,都是我們最美好的年華。

我們所以爲的永恆,會是後人的歷史。

《我們仨》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文學之家的生活,更讓我們明白,何人都畏懼別離,偉人也好,平民也罷。我們在此感受,大抵也只能將我們以後會懷念的現在的尋常日子,在以後懷念。

我們仨讀後感 篇七

《我們仨》的故事讀完,讓我久久不能放下。爲他們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的風範深深感動着我。真希望現世安穩,歲月靜好,每一個“我們仨”的故事都讓人回味綿長…

認識楊絳緣於錢鍾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爲一種時尚,彷彿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愛好者。由此,也進一步瞭解了錢鍾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瞭解畢竟不同於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同於我們。但是,一直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說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鬆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裏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裏記錄着生活裏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對於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爲了乾枯的老井。楊絳說:“生了獨女錢媛這麼多年,也就牽掛了這麼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髮人送黑髮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着走過了這麼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餘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着孤單的身影,對着寂寞的檯燈嘆息。

楊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繪得多麼壯麗,多麼繽紛,卻在不經意間告訴我們,她愛着她的丈夫,女兒,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熱忱,那份牽掛。她的文字裏透出來的盡是黑白底色,年輕時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閨秀,到老年時候的沉着堅毅。在這片田地裏,你何處去尋找市儈氣息?又有什麼比這無聲的坦然更有份量?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楊絳說:“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但是她還是願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爲她的心裏已經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

是的,有情、有愛,何嘗擔心沒有幸福呢?

我們仨讀後感 篇八

有幸讀到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書很短,不敢說感觸深刻,可其中的脈脈溫情,卻也引人思躇良久。

先生的《我們仨》,早在一年前就已拜讀,再次翻開書頁細細品讀,仍是歡喜不已。《我們仨》一書,是在先生92歲時,先後失去女兒和丈夫後所著。書裏遍佈着溫暖的小趣味,從柴米油鹽一餐一飯,到字裏行間書信往來,無不透露着生活的智慧。字裏行間流露出哀而不傷、深厚而誠摯的感情,讓人十分觸動。

先生在書裏詳細描繪了她和丈夫錢鍾書以及女兒錢瑗的家庭故事,印象很深的一個片段便是錢鍾書從遠方回到上海,已經兩歲的小錢瑗不識得自己的爸爸,想趕走爸爸。錢鍾書調侃女兒道:“是我先認識*媽,還是你先認識?”沒想到小錢瑗一本正經得說:“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記得當時看到這個片段的我,忍不住嗤笑,不愧是一家人,連脾性都大有相似之處。

想起小時候,父親也是從外地打工返家,和媽媽一起去接還在上幼兒園的我。幾年不見,父親還是老樣子,我卻一天天長大,記憶力卻沒有關於父親的任何記憶。我踢踏着步子走在卵石道上,一回頭髮現父親和母親正手拉着手濃情蜜意,不知怎地,頻頻回身去分開他倆的手,死活不讓他倆牽着手,至今仍覺哭笑不得。

先生的文筆樸實卻又華麗,帶着老人特有的不緊不慢的語調,記記錄她這漫長卻有趣的一生,就連在外人看來有些許古板的錢鍾書,在她的筆下也變成了頑皮的少年。寫剪活蝦的那一段,活蝦被先生用剪刀剪的直抽抽,慌慌張張地跑進客廳找錢鍾書,鍾書不緊不慢地說:“不要緊,以後這種事情我來做就好了。”先生大概也和我一樣感受到溫暖了吧。

兒時的我一直寄住在外婆家,外婆的腰不好,常看到外婆在廚房做飯時,累得扶着腰喘氣。外公以前從事木頭行業的,不忍外婆如此受累,某天搬了把凳子坐在庭院裏,一天不吃不喝,對着地上的木材忙碌,做了把高腳的椅子送給外婆。看着外婆臉上洋溢的笑容,我也跟着被甜到憨。所謂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也大抵如此吧。

王小波說,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而楊絳是幸運的,因爲有了錢鍾書的陪伴,所以他們的生活是有趣的。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楊先生讓我看到了一個家庭的溫暖與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與繁瑣的事情交織,這纔是生活的模樣。

我們仨讀後感 篇九

願此生唯有死別,沒有生離。

讀完此書,是對楊絳先生升起萬丈敬意!她用平實的筆調,有時還捎帶愉悅的,輕快的感觸,來敘述一家人爲求學,爲工作,爲避難,爲團聚而顛沛流離的坎坷人生。在她娓娓敘寫的文章中,我們都知道在文字背後所經歷的苦難與艱難,但是我絲毫沒有讀出憤怒,不平,埋怨這些負面的情緒,讀到的盡是樂觀,平和,慈愛,滿足這些積極的心態。有如此豁達之胸襟,有如此從容不迫之氣度,有如此與世無爭之情懷,不可不讓人敬佩之至!

生活是瑣碎的,而如何對待生活之瑣碎,如何去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能決定一家人生活是否幸福和快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多行善舉之事,不行有害家人之事,禍端自會遠離。一家人如若能同舟共濟,家和萬事自然會興,而名利,財富,都是家和的附帶之物,不刻意求之它也會隨之而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今生能有緣成爲一家人,是前世各自修來的莫大福分。所以要珍惜我們的家人,要愛我們的家人。看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有如此恬淡,平和,充滿溫情的家庭生活,讓我想到了《浮生六記》的沈復與芸娘,都是一家人志趣相投,相互幫扶,相濡以沫,憑藉對彼此的愛,對生活的熱愛,共同度過各種難關。給世人呈現平淡且又真實的生活。

人是家的最基本要素,如果人不齊,失散了,也就不能成之爲家。而只要人在,不管在哪裏,到哪都能成爲一個家。願我們都不會是一葉浮萍,願我們都能常伴親人於左右,願我們都能有一個美好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