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無聲告白》讀後感精品作文(精品多篇)

讀後感7.45K

《無聲告白》讀後感精品作文(精品多篇)

《無聲告白》讀後感優秀作文 篇一

《無聲告白》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會比《島上書店》多很多,爲什麼要拿這兩本書對比?因爲看的時間很接近,也因爲有人說這兩本書類型相似。

像亞馬遜編輯推薦所說的那樣,這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關係,而是瑪麗琳的夢想與家庭羈絆的矛盾。她一直都有一個夢想,爲了這個夢想也付出了許多,特別是處在女性的地位還比較低的社會時,她是有多大的勇氣要做到“與衆不同”。可是,她遇到了他,一個與她不同國籍的教授,在她看來他是多麼的“與衆不同”。後來因爲懷孕結婚了,婚後她或許暫時忘了她的夢想,後來她意識到自己沒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接着她母親去世了,想起了母親過的生活,她對自己發誓,決不能活得像母親那樣。她想去實驗室當助手,那個人卻笑着回覆她說,不知道她是認真的,因爲她還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顧。看到這裏,我爲她感到悲哀,同時我也恐懼我可能的婚後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縛,自己的追求怎麼辦?自己想做的事情還能去做嗎?因爲就算在現代,多半還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做“家庭主婦”、“相夫教子”並不是我追求的生活。看到她最後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直追求的事情,她覺得不可思議,她覺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實施她原計劃的時候,我爲她感到高興,覺得她做的特別棒。可惜最後,她卻因爲懷孕等束縛放棄了她的計劃,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託在了她女兒身上。我想,這很悲哀,卻很現實。文中有一段這樣的話“你曾經愛的那麼深,懷有那麼多的期望,最後卻一無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後只剩下你自己,還有空蕩蕩的房間。”這很淒涼,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種狀況,我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個人,只有空蕩蕩的房間,我也要過的快樂、愉悅。可能因爲這個跟我生活比較相關,所以印象最深刻。

對於家庭關係,我想的比較多的是以後對於孩子的相處模式及教育方式等。因爲我的家庭關係比較和諧,沒有這麼多的危機,我一直覺得很溫暖,只是我們比較缺乏交流吧。當然,我也不是沒有不滿過,因爲可能存在的“重男輕女”和他們的傳統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着,我讀大學是出自於我自己想讀,還是由於他們想讓我讀。其實我想過放棄的,可現在卻很慶幸自己沒有放棄,可能這也有利有弊吧。

還有好多好多感觸寫不完,就再續吧。很晚了。晚安。

《無聲告白》讀後感優秀作文 篇二

最後讀完了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的小說《無聲告白》,一部極其壓抑的關於異族通婚的小說,通篇的壓抑讓我難以忍受。

小說以莉迪亞死了爲線索開篇,莉迪亞是詹姆斯。李先生家裏的大女兒,也是他們寄予最大的期望的一個孩子,母親瑪麗琳因爲奉子結婚未能實現的職業女性的理想,通通傳遞給了莉迪亞,使莉迪亞變成了那個完全不是自己的自己,直到有一天,她失蹤了、死了,瑪麗琳還是沒有覺悟女兒的死,是因爲這個家庭,這份沉重到無法釋懷的期望殺了她。

這本書讓我看到身爲母親,在一個家庭裏的位置何其重要,只有一個陽光,用心的母親才能夠成就健康向上的孩子們,也只有這樣的母親才能夠讓一個家庭充滿凝聚力,瑪麗琳婚後的生活在別人眼裏或許是幸福的,但是對於她的內心,卻始終充滿掙扎和痛苦,這份揪扯讓她失去了作爲母親的敏感,失去了和孩子們成爲朋友的可能性,她終究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裏的,身爲母親,我想她是失職的,因爲她並沒有真正成爲孩子們精神世界、成長路上的那個最好的陪伴,而只是一個不稱職的主婦。很遺憾,這個家庭的男主人華裔大學教授,詹姆斯。李是一個內心壓抑的男人,爲了逃避他人對這個異族通婚家庭關注的異樣目光,他讓孩子們失去了每年假期旅遊的機會,並完全放任自己躲避在安全的世界裏,這樣的母親和父親用行動不斷的提醒着三個孩子他們的特殊性。當然,詹姆斯的壓抑來自於他從小的生活環境,這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作爲生活在美國的華裔底層,詹姆斯的父母承受了巨大的生活和精神壓力,這份壓力也毫無意外的傳遞給他們的孩子詹姆斯,雖然他有幸寄讀在貴族學校,但是他永遠都明白自己是低人一等的,而這種感覺終將成爲他生命中最深刻的烙印,影響他一生。

身爲一個哈佛大學肄業女大學生,莉迪亞的媽媽瑪麗琳的內心始終有難以釋懷的遺憾,遺憾自己沒有完成的學業,遺憾自己變成了一個家庭主婦,她是那麼渴望被這個社會的認可,那麼渴望能夠成爲完全的自己。在莉迪亞只有5歲某一天的早晨,瑪麗琳消失了,我無法明白她爲什麼會選取這樣的方式離開家庭和孩子去追尋所謂的夢想,身爲母親的我更是無法理解她怎樣可能就這樣離去!因爲任何一個有愛的母親都是無法主動的放下她心愛的孩子的,更何況家裏還是一兒一女兩個孩子需要她的照顧,哦,或許也正是因爲這兩個孩子帶來的繁重家務,讓她不勝其煩,所以,她纔會想要逃離。我一向相信,當你帶着愛去做家務的時候,那就是愛;當你帶着厭煩去做家務的時候,那一切真的就變成了煩擾。瑪麗琳離開了,因爲她想要去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和自己的定位,但是這種離開是自私的,此刻的她已經不是孑然一人,那段離開家的日子成了全家人的噩夢,不辭而別的妻子讓詹姆斯從戀愛伊始就恍惚的所謂自己的“不值得”變成了現實,畢竟那是一個還有很嚴重的種族歧視的時代,小個子的華裔男人在那種文化裏永遠顯得那麼個性和尷尬,瑪麗琳給予他的感情以前讓他重生,卻又始終令他忐忑,所以當瑪麗琳突然不辭而別的時候,這個男人的自信被摧垮了。當然,母親的離去受到傷害最重的必須是兩個孩子,內斯和莉迪亞,他們失去了對生活的信任,變得驚恐萬分,母愛所能給予的那份成長的安全感在那一次出走事件中完全的被剝奪了。

所以,當瑪麗琳回家時候,全家人並沒有欣喜若狂,而是變得留意翼翼,敏感的孩子們容忍母親每一天的不做飯,容忍母親提的任何要求,尤其莉迪亞,容忍並理解母親把全部人生的期望都寄託在自己身上,看到那裏的時候,我又一次相信,娶老婆務必要娶一個情商高的女人,一個能爲自己和別人負職責的女人,只有一個心智健全的女人才能成爲一個合格的母親,而瑪麗琳真的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雖然她爲了這個家庭完全失去了那個年輕時的自我,但是這份失去給予她的不是愉悅的對生命狀態的理解,而是讓自己永遠的變成了一個受害者,這種受害的情緒毀掉的何止是自己的人生,詹姆斯幸福嗎?當年娶了一個如此愛他的白人妻子是喜悅和深情的,但在漫長的婚姻生活裏,這個女人的表現卻擊敗了他們共同創造的這個家庭、這個家庭裏的每一個人,當然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詹姆斯覺得妻子就理所應當被丈夫養,這種思想源自從小看到母親做工的辛苦,他以爲丈夫養家是對女人的救贖,殊不知正是這種思想最後害了瑪麗琳,最終更是傷害了他心愛的女兒莉迪亞,所以異族通婚是一件絕對需要慎重應對的事情,因爲它包含的不僅僅僅是感情,還有兩種文化的融合,而這種融合可能需要一輩子的時間。

莉迪亞最後變成了一個敏感孤立的姑娘,她和兄妹們的長相遺傳了爸爸的東方人面孔,媽媽的藍眼睛,那個樣貌在70年代的美國,她只能被稱爲“東方女孩”,長相上的個性,鑄就了她內心的孤立,而母親近乎瘋狂的管教和期望更是勒的莉迪亞喘但是氣來,她沒有自己的時間,也就完全失去了業餘社交的可能性,這個女孩太多內心的痛苦無以表白,最後統統化作了“無聲告白”.

莉迪亞在哥哥內斯即將要去哈佛上大學的時候,自己選取了離開,因爲哥哥原本是她最堅定的依靠,她無法想象沒有哥哥的日子。孤立的她,沒有勇氣去應對一個沒有溫暖只有壓抑的家庭,沒有勇氣去應對沒有同伴,沒有朋友的學校生活,莉迪亞的這些痛苦和掙扎媽媽並不明白,或者說完全不曾覺察。瑪麗琳從來沒有去關心過她的孩子們內心的需求,一份以自己的需求爲出發點的所謂母愛是自私的,我只能說那不是愛,而是以愛的名義實施的對孩子的控制。真正的愛是需要把焦點放到對方的身上,切實的去感知對方的需求,而不是讓被愛的人成爲施愛者情緒、思想的寄託。,記得在哪裏看到過一句話:只有一個內在匱乏的人,纔會在缺乏安全感的狀況下期望透過對他人的控制來讓自己安穩。這,或許正是瑪麗琳的狀態,她對自己失望了,所以轉而在莉迪亞身上尋找期望,卻完全沒有想到那所謂的母愛最後成爲戕害莉迪亞的兇手。

我不喜歡這部小說,太過壓抑,從這本書裏我才明白,原先這天如此開放的美國也曾走過那樣一段排斥異族的時期,那是時代的產物,作者揭示的是一個時代的杯具,這可能就是這部小說的好處所在,從這本書聯想到近百年中國人漂洋過海的歷史,會是怎樣一部深重的苦難史啊,所有的悲苦最大的莫過於加諸於精神上的傷害,那種傷害的傳遞會讓一代代人揹負承重的枷鎖,如同莉迪亞的不快樂,內斯內心的壓抑,漢娜的惶恐,只能在那裏祈禱,現世安穩,願更多這樣的家庭一代代健康成長,沐浴陽光和愛,生命永遠充滿期望。

《無聲告白》讀後感優秀作文 篇三

我讀了這本書後,有很多感觸,這本書回憶了一個混血女孩離開人世前一家人的生活,講述了她離開人世後一家人發生的事,這本書也揭示了種族問題、性別歧視、上一代對下一代的影響、社會對家庭和個人的影響、家人之間的相處和溝通等問題。

在這個生活在美國的家庭中,父親詹姆斯是中國人,詹姆斯兒時隨着謀生的父母到了美國,從小就感受到了別人對他與對其他人的不同,他處處怕別人知道他的不同,處處想和別人一樣。母親瑪麗琳是美國人,瑪麗琳由她母親一人撫養長大,被她母親教育最重要的是管理好丈夫、孩子、房子,於是放棄了繼續深造,成爲醫生的機會,她聽到女醫生便會有驚訝的反應。

當瑪麗琳嫁給詹姆斯的時候,她母親認爲她不對,她應該嫁給一個和她“更像”的人,她和詹姆斯“不像”。我認爲,如果瑪麗琳聽了她母親的話,或許後來就不會有她女兒莉迪亞的悲劇,她兒女的生活就不會有那麼多無奈和困擾,她的家庭就不會發生那麼多的事,但根源在於種族問題。

詹姆斯和瑪麗琳的大女兒莉迪亞沒有朋友,因爲她和別人“不一樣”,瑪麗琳把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寄託於大女兒,希望她成爲一名醫生。莉迪亞在家人面前假裝自己有朋友,對媽媽的要求無條件服從,因爲她愛媽媽,希望媽媽開心,而不是因爲愛科學,不是因爲想成爲一名醫生。瑪麗琳卻沒有發現年少的女兒內心揹負了這麼多,同時,她還忽視了小女兒漢娜和兒子內斯,這三個孩子的內心都發生了問題,在他們這樣一個特殊的家庭中,悲劇就發生了。

當莉迪亞永遠消失在他們的生活中的時候,在他們受盡煎熬後,才漸漸發現了一些東西,想挽回一些東西,可是,有的卻再也回不來了。

終於,瑪麗琳知道了自己應該早早地關注莉迪亞真實的想法,應該給另外兩個孩子多一些關注,應該更坦誠地和丈夫交流。詹姆斯後悔沒有在犯錯之前醒悟,內斯後悔沒有早早地說出該說的話……最後,他們明白了這些,瑪麗琳終於去擁抱了那個一直渴求母親關注的小女兒,原諒了丈夫,詹姆斯終止了錯誤。

在失去了一些過後,他們終於懂得了,應該讓一個人按自己的意願生活,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人,珍惜值得珍惜的人,及時說出該說的話,不然,很多事情都來不及後悔。

我們在生活中也一樣,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常常因爲交流不當的問題產生隔閡甚至是衝突,也造成了令人遺憾的事,我們需要用正確的方式交流,我們需要相互理解。

這本書讓人反思種族問題,反思性別歧視,反思怎樣與家人溝通,反思怎樣做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讀後感優秀作文 篇四

故事以莉迪亞的死拉開序幕。

莉迪亞的死不是故事的開端也不是故事的結局,但卻是這個家庭走向更好的開始。

這本書裏,有母親瑪麗琳終其一生也沒完成的夢想,雖然也掙扎過,但沒有結果。這也是促成莉迪亞死的原因之一。也有父親詹姆斯從小受到的歧視,沒有朋友,所以在他的世界裏有朋友更重要一些。還有喜歡天文並努力實現自我夢想的哥哥內斯,一向想得到疼愛卻飽受忽視的妹妹漢娜,以及讓莉迪亞看到另一種生活的傑克。

那裏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角,他們都飽受生活帶給他們喜與樂,苦與悲;他們都肩負着別人對他們的期盼,也都想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生活中的我們也會活在別人的期盼之中,父母長輩總是不期望我們走一些他們走過的彎路,也期望我們能實現他們未曾實現的夢想從而彌補他們人生的遺憾,我們雖然明白要找到真正的自我,但卻在愛的牢籠下不知方向,不知去向。我們寧可讓自我委屈一些也不願意傷害那些愛我們的人,可這只是我們的初衷,若不是真正的熱愛我們很難堅持到最後。

好在,故事的最後,他們每一個人都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或許,我們還在掙扎,不明白自我想要什麼,或者忘了自我想要的是什麼。

或許,我們明白自我想要的是什麼,可現實中有太多的羈絆。

別太糾結,別太聽信別人,能夠聽,但別全信;誰也不是你,誰也不能替你過一生。也別再爲那些想做而沒做的事情找漂亮的藉口,想做就去做了,過了這個時候都不是最好的時候。

那些愛我們的人也會願意放手成全。

《無聲告白》讀後感優秀作文 篇五

終於讀完了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的小說《無聲告白》,本書不愧奪得20xx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第1名。故事編巧妙細緻,用詞精準。內容吸引讀者強烈地追求下文。直至揭示事件真相。

在小說中,每個人都有心中的夢想,在現實中卻都舉步維艱。當成人的夢想遭到現實困境,當成人解決不了自己內心的痛苦,這種憤憤不滿,這種失魂落魄,就會轉嫁到幼小而柔弱的孩子身上。

故事以16歲的女孩子——花季少女莉迪亞死亡爲開篇,層層剝離莉迪亞的死因爲線索。最終道出了父母“以愛之名,行謀殺之實”,令人心情沉重。

莉迪亞是家裏的大女兒,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對她生活上關懷備至。她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髮。父母深信,莉迪亞一定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父親將自己無法合羣的遺憾變成對她的諄諄教導。成爲醫生、交很多朋友,這兩件事成爲她生活的全部,然而這並非她所願。使莉迪亞承受巨大的壓力,直到有一天,她無法承受而自殺死去。

莉迪亞的父親——華裔大學教授,詹姆斯•李是一個內心壓抑的男人,他的壓抑來自於他從小的生活環境,作爲生活在美國的華裔底層後代,從小被排擠和孤立,自覺低人一等。最大的理想就是融入白人的世界。而他又將這一切傳遞給了他的下一代身上。

身爲一個哈佛大學肄業女大學生,莉迪亞的媽媽瑪麗琳的內心始終有難以釋懷的遺憾,遺憾自己沒有完成的學業,遺憾自己變成了一個家庭主婦,她是那麼渴望被這個社會的認可,那麼渴望與衆不同。她的夢想和生活無法完美統一。瑪麗琳的痛苦也是無比真實的,她愛着自己的丈夫和子女,但卻又過着不是她真正想要過的生活,在莉迪亞只有5歲某一天的早晨,瑪麗琳不辭而別去外地求學以完成自己出人投地的夢想

當瑪麗琳因懷孕第三個孩子而不得己回家的時候,全家人並沒有欣喜若狂,而是變得小心翼翼,尤其莉迪亞,容忍並接受母親把全部人生的希望都寄託在自己身上,她擔心自己哪怕一點微小的錯誤會讓母親再次離開。每到節日母親送給她的禮物是各種書籍以及一個聽診器,莉迪亞內心雖然不喜歡還是違心地假裝高興接受了。她利用暑假由母親安排學習代數,報名旁聽大學的生物課,星期一、三、五都有,整個夏天忙個不停。無論母親對她提出什麼樣的要求,她的回答總是“是的,是的,是的”。 莉迪亞——她是全家的中心,儘管她不願意成爲這個中心——每天都擔負着團結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載着父母的夢想,壓抑着心底不斷涌起的苦澀泡沫。

終其一生,她都能聽到母親的心跳堅定有力的叫囂:醫生、醫生、醫生。她母親是如此渴望實現這個夢想,除了當醫生,莉迪亞無法想象自己能夠擁有別樣的未來和不同的人生,那好比太陽圍着月亮轉、自然界沒有空氣一樣荒唐。但是她的成績在下滑,物理不及格,大學生物聽不懂。父親渴望她廣交朋友,母親想讓她成爲一名醫生,她都無力做到,內心感到絕望和崩潰。

更讓莉迪亞失望的是哥哥內斯即將離家去哈佛上大學,因爲哥哥原本能理解她,也是她最堅定的依靠,她無法想象沒有哥哥的日子。孤立無援的她,沒有勇氣去面對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圍,沒有勇氣去面對沒有同伴,沒有朋友的學校生活。逃離,唯有逃離,才能擺脫這一切!

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時候,她獨自一人來到家附近的碼頭的小船上,小船漫無目的漂呀漂,她覺得自己彷彿在太空漂浮,毫無羈絆,擺脫重負,於是翻身跨出小船,從此沉入永遠無法迴歸的水底。

看完《無聲告白》一書後,有兩點值得思考:

1、作爲母親的馬麗琳對於女兒莉迪亞的學習情況沒能和老師、家長、丈夫以及女兒本人有過任何溝通。對孩子成績下滑以及晚回家撒謊說在校學習等等聽之任之,沒有對出現的各種異常情況及時瞭解掌握。自我封閉而一意孤行,只知道不停地加壓,以至於孩子不堪重負。

2、馬麗琳有關自身幾件重大事件的處理上不理智,缺少規劃且性格偏執。一因未婚先孕大學肆業,影響了日後的就業與個人發展;二爲實現自己的夢想不顧及兩個幼小的孩子不辭而別,給孩子造成無法磨滅的心理陰影;三對待3個孩子不能一視同仁,出現嚴重的偏頗。

其實每個人都難免存在認知上的誤區,甚至盲區,每個人都很難走出自我的侷限。那麼及時的溝通交流以及學習和反思就顯得極有必要。

所以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點,不斷成長是我們幸福生活的源泉。

《無聲告白》讀後感優秀作文 篇六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

無言的告白,無聲的訴說,一個悲傷的故事。

小說《無聲告白》以花季女孩莉迪亞的死亡開篇,在作者細膩的文字裏,層層撥開莉迪亞死亡的原因,有的人從中看到了移民融入環境的艱難、有的人從中看到了少數族羣的孤獨、有的人從中看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敏感,而我想談談其中瀰漫的難以承受的父母之愛。

一心想要做醫生的哈佛女孩瑪麗琳,在大三的選修課上認識了華裔歷史教授詹姆斯,他們陷入愛河,很快有了第一個孩子。接下來的幾年,瑪麗琳中斷學業,開始養兒育女,操持家庭。想要成爲醫生的瑪麗琳怎麼會忘記自己的夢想呢?母親的去世,使瑪麗琳重新認識自己的生活,她決定奮起一搏,爲自己爲夢想努力一回。她不知如何向丈夫詹姆斯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許是怕丈夫不理解、或許是怕遭遇反對,總之她不辭而別,就那麼悄悄地離開了丈夫詹姆斯、兒子內斯和女兒莉迪亞。她將自己關在一間小公寓了,重拾課本埋頭學習,就在臨考前的幾天,她心力憔悴昏倒在地。不幸的是,這次不光光是暈倒,她懷孕了,她的第三個孩子漢娜再過幾個月就要出生了。這一回,她不得不再一次跟她心愛的物理、化學告別,重新迴歸家庭。作者從丈夫詹姆斯的角度、從兒子內斯的角度、從女兒莉迪亞的角度分別描述了妻子母親瑪麗琳出走他們的感受,唯獨沒有提及瑪麗琳自己的看法,或許她太想要與衆不同,或許她太想要成爲一名醫生,總之作者沒有說。

瑪麗琳的出走,到底在兩個孩子心中留下了怎樣的影響呢?瑪麗琳離家出走,不告而別,深深地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童年有過這種經歷的人,能深刻感受到其中的孤獨、害怕與憤怒。安全感的缺失,有的人需要用一輩子來彌補,莉迪亞的安全感,在媽媽出走的那一天遭到嚴重破壞。莉迪亞認爲是自己不夠好,才讓媽媽出走,她在心裏默默許下一個心願,只要媽媽回來,她希望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媽媽回來了,莉迪亞認爲是自己的祈禱起了作用,她開始行動,媽媽希望她做什麼她就做什麼,他開始迎合媽媽以媽媽期望的樣子生活。小小的莉迪亞爲討母親歡心,或者說懼怕母親再次離開,她開始討好媽媽,迎合媽媽,凡是媽媽希望她做的,凡是媽媽想要她選擇的,她都默默地按媽媽的想法來。她看醫學解剖書、她努力學習物理、化學,她收下一本本媽媽希望她讀而她卻並無興趣的書籍。

父親希望莉迪亞融入羣體,不必像自己童年那般孤獨。母親希望莉迪亞繼承自己的心願,成爲一名真正的女醫生。莉迪亞努力滿足父母,活在父母的期望裏,從來沒有問過自己這是不是她真正想要的東西?隨着學業難度的增加,莉迪亞開始覺醒,她開始意識到繼承父母的夢想是多麼艱難。

到底是誰將莉迪亞推向了死亡邊緣?莉迪亞的故事,是成千上萬家庭的縮影,多少父母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有條件地愛孩子。幼小的孩子,敏感而多疑,他能清楚地感知到父母想要什麼,聰明的孩子開始討好父母,成爲父母想要的樣子。到了青春期,開始自我意識覺醒,想要成爲自己,又怕傷害父母,會感激父母,也會惱恨父母,糾結、憤怒、委屈、埋怨全部襲來,有朋友的孩子能與朋友分享發泄,孤獨的孩子只能自我糾纏。

所謂對話即教育,教育當中家庭教育又尤爲重要,爲人父母,自己的心願自己完成,你對自己的成全就是孩子學習的最好榜樣,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好,還是少做一些、少說一些、少干涉一些,讓出一點空間給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