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

【說明】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共含6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

第1篇: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

這篇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範文是我們精心挑選的,但願對你有參考作用。

《無聲告白》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會比《島上書店》多很多,爲什麼要拿這兩本書比較因爲看的時間很接近,也因爲有人說這兩本書類型相似。

像亞馬遜修改推薦所說的那樣,這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關係,而是瑪麗琳的夢想與家庭羈絆的矛盾。她一向都有一個夢想,爲了這個夢想也付出了許多,個性是處在女性的地位還比較低的社會時,她是有多大的勇氣要做到“與衆不同”。

但是,她遇到了他,一個與她不同國籍的教授,在她看來他是多麼的“與衆不同”。之後因爲懷孕結婚了,婚後她或許暫時忘了她的夢想,之後她意識到自己沒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之後她母親去世了,想起了母親過的生活,她對自己發誓,決不能活得像母親那樣。

她想去實驗室當助手,那個人卻笑着回覆她說,不明白她是認真的,因爲她還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顧。看到那裏,我爲她感到悲哀,同時我也恐懼我可能的婚後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縛,自己的追求怎樣辦自己想做的事情還能去做嗎因爲就算在現代,多半還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做“家庭主婦”、“相夫教子”並不是我追求的生活。

看到她最後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向追求的事情,她覺得不可思議,她覺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實施她原計劃的時候,我爲她感到高興,覺得她做的個性棒。可惜最後,她卻因爲懷孕等束縛放下了她的計劃,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託在了她女兒身上。我想,這很悲哀,卻很現實

文中有一段這樣的話“你以前愛的那麼深,懷有那麼多的期望,最後卻一無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後只剩下你自己,還有空蕩蕩的房間。”這很淒涼,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種狀況,我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個人,只有空蕩蕩的房間,我也要過的快樂、愉悅。可能因爲這個跟我生活比較相關,所以印象最深刻。

對於家庭關係,我想的比較多的是以後對於孩子的相處模式及教育方式等。因爲我的家庭關係比較和諧,沒有這麼多的危機,我一向覺得很溫暖,只是我們比較缺乏交流吧。當然,我也不是沒有不滿過,因爲可能存在的“重男輕女”和他們的傳統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着,我讀大學是出自於我自己想讀,還是由於他們想讓我讀。其實我想過放下的,可此刻卻很慶幸自己沒有放下,可能這也有利有弊吧。

還有好多好多感觸寫不完,就再續吧。

第2篇: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

希望你能喜歡這篇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範文。

《無聲告白》這本書的英文名是,真正是最切合每個人內心想法的。

詹姆斯,從來沒有告訴過任何人,他內心的孤獨,他被別人孤立的自卑感。

瑪麗琳,從來沒有告訴過別人,她想要成爲一個與衆不同的人,她想要成爲一個女醫生的願望。

內斯,從來沒有告訴過別人,他的願望是想受到爸爸媽媽的關注,想告訴他們自己想從事航空事業。

漢娜,從來沒有告訴過別人,她想受到家裏人的關注,她想簡簡單單的獲得爸爸和媽媽的擁抱。

莉迪亞,從來沒有告訴過別人,她不想當一個女醫生,她不想出去和別的同學交朋友,甚至於她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反觀自己,在我們從小到大長大的過程中,總是會受到他人這樣或那樣的期待,很多都是以愛爲名,但是有些時候這樣的期待只是他們無法實現,而強加在我們身上的願望。

也許我們完全的做自己不太可能,但是也一定要努力的去探尋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內心真實的渴望,努力去靠近它。人生苦短,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第3篇: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

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的寫法與格式是什麼?請參考以下這篇範文。

《無聲告白》這本書通過講述一個家庭的故事,來說明一句話: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這是一個混血家庭,父親詹姆斯·李,中國人,小時候隨父母偷渡到美國,頂替他人的名字讀書求學,成爲優秀的哈佛畢業生,在大學教授美國曆史。他一生的夢想就是融入美國社會,成爲真正的美國人。母親瑪麗林,美國白人,她一生的夢想是成爲一名醫生,渴望與衆不同、出類拔萃。在這個家庭裏成長着三個孩子,或者可以說一個孩子:大兒子內斯和兩個女兒莉迪亞、漢娜。三個孩子中莉迪亞最特殊,一張中國人的臉龐,一雙藍色的眼睛,加之聰明過人,吸引着父母的注意力。瑪麗林在成爲母親、迴歸家庭之後就失去了追求夢想的天地,詹姆斯即便成功拿到了終身教職,卻依然沒有朋友,內心孤獨。莉迪亞的獨特,使得夫妻倆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大女兒身上。詹姆斯希望女兒求同,多交朋友,成爲受歡迎的人;瑪麗林希望女兒日後可以成爲一名醫生。父母將自己的夢想移植到女兒身上,關心她,愛護她,重視她也要求她。他們將自己的期許滲透進女兒生命中的點點滴滴。父母的愛,就像是一片片飄落的白雪,看似輕盈,日積月累終於壓垮了孩子。所以這本書開篇就是莉迪亞死了,接下來在對莉迪亞死因的探尋中展開了這個混血家庭的故事。

莉迪亞的死因是什麼?是自殺。她無法承受父母沉重的愛,無法完成父母未完成的夢,無法擁有真正的自己。這些痛苦令她難以再生存下去,她只好選擇死亡。生前莉迪亞最大的願望就是父母可以說一句,做你想做的事情。沒有,一次也沒有。父母以爲自己很瞭解女兒,他們從不問莉迪亞的想法,自以爲是地規劃着、主宰着她的人生。莉迪亞看懂了父母的心思,她隱藏真實的需要,迎合父母的期許。如同父親一樣,她沒有朋友、孤獨無依,但卻假裝與朋友通電話、看電影;如同母親一樣,她學習優秀、與衆不同,打算今後學醫。這樣的莉迪亞是父母想要看到的,卻不是莉迪亞本人所期望的。但是她愛自己的父母,爲了父母她選擇隱忍下去。

在這個家裏,內斯和漢娜是被父母忽視的存在。儘管內斯很優秀,拿到哈佛的錄取通知,卻依然引起不了父母的注意;儘管漢娜是家裏最小的孩子,似乎應該備受寵愛,然而她也是被忽視的角色。因爲他們長着一張中國人的臉龐,因爲他們兩個身上寄託不了父母的夢想。在這個家庭裏,內斯和漢娜像是旁觀者一般,清醒的羨慕着莉迪亞,同情着莉迪亞。只有他們懂得莉迪亞內心的痛苦與畏懼。在莉迪亞的內心,內斯是最懂她的人,也是支撐着她活下去的重要力量。

當發現父親出軌,當內斯要離開家裏遠走哈佛,莉迪亞心裏的兩根支柱轟然倒塌。她所堅持的,她所守護的都不存在了,心裏的孤獨與恐懼迸發出來,無法抑制。自始至終,莉迪亞都是沒有自我的,支撐她的始終都是對父母的愛、對家庭和睦的期待和對哥哥的依賴。在這三者不復存在之後,莉迪亞迷失了。爲了找到自我,她選擇結束生命,重新開始。

但願在“天藍色的彼岸”,莉迪亞可以找到自我,做自己。但願每個人,不要綁架他人的人生,不要讓他人爲自己的夢想買單。

第4篇: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

希望這篇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範文能對你的學習與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無聲告白,讀罷無聲。這不是一個輕鬆愉悅的故事。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小說開篇的第一句話一下就揪住了我的心,這個開頭一下子讓我想起加繆的《局外人》。“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一樣的沉重、無奈,一樣的單刀直入、簡潔有力。莉迪亞爲什麼而死?是怎麼死的?無聲的告白,告白什麼?

是的,莉迪亞死了。不是從小缺少關注,極其敏感,極具洞察力的妹妹漢娜死了。也不是一直知道自己喜歡天文學,堅持追求,並得到哈佛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哥哥內斯死了。是莉迪亞,詹姆斯教授和瑪麗琳小姐的掌上明珠莉迪亞死了。16歲的少女選擇溺死湖中,什麼原因?有人說,孩子有問題,家長肯定也有問題。

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出身於窮困的華人移民後代,從小努力、刻苦並一路讀完哈佛博士,最終成爲大學教師。他這一輩子最大的夢想是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白人世界,希望成爲一個不會引人側目的普通人。他母親瑪麗琳是美國人,年少時揹負着母親的期望,希望在當時重男輕女的社會中取得成就,成爲女醫生,她暗自發誓,絕不要成爲母親那樣的家庭主婦。當她正在朝自己的目標奮鬥時,她遇到了詹姆斯。像大多數女性一樣,結婚、生子,繼而管理住宅、照顧孩子,成爲了最不想成爲的人。用自己的人生去實現他人的願望,從此,失去自我。悲劇從這裏開始。兩個人組成了這樣的一個家庭:“由愛而生、個性相反、目標相悖、因愛生怨、情感相離、溝通爲零。”在他們表面的琴瑟和鳴之下,其實隱藏着巨大的認知分歧。

在這個背景成分與衆不同的家庭裏,莉迪亞上有哥哥,下有妹妹,但因爲三兄妹中,只有她繼承了母親的藍眼睛,父親的黑頭髮,於是受到了父母最多的期望與愛。哥哥和妹妹都是陪襯。

然而,正是這萬千寵愛令其不堪重負。美裔母親瑪麗琳將自己無法實現的“與衆不同”夢——卓越女醫師,完全寄託到女兒身上;而身爲教授的華裔父親詹姆斯,雖看上去功成名就,卻始終處於社會的邊緣,糾纏半生不被他人認同的孤獨感令其將“與他人一樣”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因此,莉迪亞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她的成績和她的社交直接影響父母的心情,進而影響全家人的情緒。可是,誰又願意成爲這個中心呢?她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壓抑着心底不斷涌起的苦澀泡沫。伴着莉迪亞長大的,是長達十年的壓抑。她母親最希望她與衆不同,她父親卻最想要她融入人羣,而這兩件事都是不可能的。

愛是陽光,可是太多的愛也容易把人灼傷。極端的愛註定無法喘息,莉迪亞用死終於掙脫了父母早已給她安排好的命運!

我總覺得一個碧玉年華的生命體,會有無數的鮮花掌聲,會有無數的不值得一提的憂慮煩惱,會有無數難忘的悸動美好。不過區區十六歲的莉迪亞,在本該精彩的年紀卻承受了太多不應該承擔的東西。她的敏感脆弱、迎合順從、矛盾掙扎,最終用死亡這種殘忍手段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我無法知道當她走進冰冷的湖水中時是什麼樣的心情,是釋然還是一種自我救贖?

最後莉迪亞終於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如何重新開始,這樣,她就再也不用害怕孤獨了。當她的雙手鬆開纜繩撐起那條小船駛向湖心,她和所有人的生活都將重新來過。所有人都在關於死亡這件事上得到了活第二次的機會。

所幸的是,故事結尾,所有人都獲得重生,一副溫馨柔軟的家庭生活圖景在我眼前緩緩鋪開……

無聲告白,無聲的反抗,也是無聲的提醒。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也就必然有自己的痛苦,迷茫,這些都應該自己通過努力自己解決。對於孩子,他們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既不是上一代生命的延續,也不是所謂的附屬品。他們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以愛之名強加期待,這不是愛,是害!

這個故事裏沒有一個我喜歡的角色,但絲毫不影響它成爲了我最喜歡的書之一。每個人都是普羅米修斯,無論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我們每個人都是。

第5篇: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

給大家帶來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範文,供大家參考!

《無聲告白》是一部小說,16.7萬字,情節不復雜,講述一個16歲女孩自殺之後各個家庭成員之間的`覺醒。題材不算新穎,和千萬個家庭一樣,父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孩子不堪重負,最終自殺。難得的是作者的敘事功底,乾淨利落不拖沓,觀察角度也頗具特色,所有相關人員的心理變化一窺到底,描述起來無渲染、無造作,用詞精準而剋制,閱讀過程着實酣暢淋漓。

這個家庭的矛盾不少,母親瑪麗琳是標準美國人,一直認爲自己最應該過與衆不同的生活,所以找的丈夫也與衆不同,詹姆斯·李,是一個擁有亞洲膚色的中國人。但於外來移民詹姆斯而言,最大的希望卻是減小差異、真正融入美國社交圈,他最討厭的恰恰是與衆不同,夫妻倆兩極分化的矛盾引發了這個家庭裏所有的矛盾。

他們的三個孩子,哥哥內斯是“唯一理解他們家那種奇怪而脆弱的平衡的人”。他看得到母親的好強、父親的懦弱,看得到父母對妹妹的偏愛、對自己的忽略。好在他年齡尚大,已經懂得轉移情緒並用外界環境改善自己的命運,幸運地,他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宇航員,並把它作爲目標成功考上哈佛逃離這個沒有愛的家。唯一遺憾的是他連同妹妹對他的愛也忽略了,這個導火索直接引發了妹妹的自殺。

第二個孩子薩迪亞,那個自殺的16歲女孩,美貌、乖巧,一直最受父母偏愛,作爲全家最“幸福”的人,她感受到的卻只有窒息。她清楚地明白父母對她無微不至的愛背後是什麼,是媽媽那沒有實現的成爲頂級醫生的夢想,是爸爸那沒有完成的融入美國本土社交圈的期盼。所以,小時候媽媽離家出走兩月重新歸來,讓薩迪亞學會了一個本領-假裝,假裝對枯燥的生物學醫學無比熱愛,只爲討好媽媽;假裝擁有無數朋友而每晚拿着根本沒有聲音的電話聽筒煲電話粥,只爲滿足爸爸。但假裝是無法萬全的,內心深處那個不愛生物學、不愛交朋友的真實自己越長越大,終於隨着哥哥一紙哈佛錄取通知書爆發,唯一尚且懂她的人要離開了,她本來害怕失去父親、失去母親、失去家,現在上升爲最高的恐懼是害怕失去哥哥。她形容自己就像“琥珀裏的蒼蠅”,成就了美麗,也失去自由。於是,一個漆黑的夜晚,面對漆黑的湖面,她跳了下去。

最小的孩子漢娜則是全篇最讓人心疼的一個孩子,這個家庭究竟淡漠到什麼程度可以令一個小孩子每天躲在餐桌下以求安全?她羨慕姐姐的得寵,羨慕哥哥的獨立,唯獨她自己小小又無助。但她又那麼敏感,靜靜地觀察家裏的所有人,所以她也是最早知道整個事件真相的人。

倒數第二章是全書的亮點,真相大白就在這一章。薩迪亞划船至湖中央,跳下水之前一系列積極的想法讓很多人認爲她的死不是自殺而是意外。但我更傾向於是自殺,她是想重新開始,重新做自己、重新愛家人,但,不是此時,而是來生。最大的激進往往隱藏着最深的絕望,救不了自己,跳水舉動也許是她最無聲的告白。

最後一章最溫暖,出軌的丈夫(關於詹姆斯出軌這段着實讓人遺憾,但也許這就是生活)、跋扈的妻子,在經歷一切悲傷幡然醒悟之後,見面的第一句話也是唯一一句話:“我以爲你走了。”“我以爲你走了。”

再不需要其他冗句,大家都在,多好。

回顧全篇,書封面上那句話概括得最爲精準: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與所有父母共勉。

第6篇: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

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範文,希望能幫助到你。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題記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莉迪亞是家中的老二,是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作爲中國人父親的黑頭髮和美國人母親的藍眼睛,這對夫妻對她寄予厚望,將所有注意力傾注在她身上,在她的屍體被發現後,家裏一直維持着表面的平靜終於被打破,最終一家人開始了新的生活,而莉迪亞自殺的真相,將會永遠埋藏在小妹妹漢娜的心底。

故事的背景是70年代的美國,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沒有世界名著那樣的波瀾壯闊,但它是如此的扣人心絃,這本書的感情是如此的力透紙背,就好像在一個明媚的秋天的下午,你剛睡醒午覺,帶着再好不過的心情,你拉開了房間的窗簾,然後你發現——陽光灑滿了房間。

也許我們這輩子不會遇到與種族有關的敏感問題,但就如書的封面上的那句話一樣——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有找尋過真正的自己嗎?

沉浸在題海里,因爲覺得自己總有一天能出人頭地,參加各種補習班,一步一步走向父母給自己設定好的未來,沉迷網絡,試圖在虛幻的世界中尋找真實,在所謂的愛情裏糾纏不清,因爲自已還有大把的青春可以揮霍。或者是認爲自己再也無法面對那一雙雙充滿期盼的眼睛,像懦夫那樣逝去。

我們到底忘記了什麼?

忙忙碌碌地過着每一天,自以爲自己找到了一個偉大的理想並且要去實踐它,結果卻在現實中不斷迷失自己,辨不清方向,看不清前途,感受不到親情的溫度,體味不到四季的輪迴……

我們被虛妄的希望拖下水,然後溺亡在希望的深淵。

站起來吧,捫心自省,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心靈的皈依。

我輕輕的合上散發書香的《無聲告白》,站在窗前,看着窗外滿眼的透着生命氣息的綠色,感受初秋的涼意,卸下一身的燥熱,此時,清風拂面,鳴蟲靜默。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6篇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無聲告白的讀書筆記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