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理想國》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3.02W

《理想國》讀後感多篇

理想國讀後感 篇一

《理想國》是柏拉圖(公元前427年—347年)的代表作,它孕於古希臘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記得導師曾今說過《理想國》不是簡簡單單的一本如其書名的政治着作,更是一部教育着作,拜讀之後,倍感如此。其中本書闡述的對護衛者的培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聯想到當今現實,謹對此發表一點鄙薄之見。

在《理想國》構建的城邦裏,作爲守護這座城邦的人——守護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這樣一個重要的羣體是需要更多的時間,“最多的知識和訓練”來培養他們。培養這樣的一個人需要怎樣的教育呢?在此,我想用個別說明一般。

在本書中,要對護衛者進行教育。首先,要選擇有天性基礎的人,天性即天賦,有護衛者的質地,要把愛好智慧和剛烈、敏捷、有力這些品質結合起來。之後,才進行對後天的培養。從教育的內容上看:第一,有選擇性,要選擇善的、真的、積極的故事,排除惡的、假的內容;第二,有序性,先進行教音樂後教體操,教音樂以使其心靈達到對美的愛,教體操已達到身體健康、鍛鍊他心靈的激情部分。從教育方法上看,運用講故事的方法,鼓勵孩子們要模仿就模仿與他們專業有關的人物,模仿那些勇敢、節制、虔誠、自由的人物,不要模仿壞人和鄙夫。當然,前提是故事的內容需要經過精心選擇的。此外,在培養的過程中要注意加強監督,進行考察。

教育過程中,書中尤其強調早期教育,在此期間要重視教育內容的選擇。“凡事開頭最重要,特別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階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鑄造成什麼形式,就能鑄造成什麼形式”。好的故事鑄造他們的心靈,要排除醜惡的假的故事,因爲它先入爲主,早年接受的見解總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改變。有些好的故事從小就應該講給他們聽。柏拉圖提出“兒童階段,文藝教育最關緊要,節奏與和諧浸入了他們的心靈深處”。

反觀我們現在,值得肯定的是部分年輕父母會用優美的音樂或動聽的自然之聲進行胎教以及父母爲兒女的殷殷之心。然而一部分父母太過着急,從小就拿自己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比誰早會認字、數數,比誰背的詩詞多,誰說的英語好。於是,重點班、輔導班氾濫成災,孩子弱小的心靈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失去了童真與應有的童年,與孩子的稱呼不相稱了。還有一些父母,不注重早期教育,忽視了家庭教育,不清楚自己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面前情緒控制不好,一些不好的事件在孩子面前頻頻發生,給孩子心理留下抹不掉的陰影。

對於早期教育,我雖然不贊成柏拉圖書中的教育決定論(你要把他鑄造成什麼形式,就能鑄造成什麼形式),但其重要性也是很明顯的。我信奉環境決定論,受教育者先天條件差別不是很大,而且很好滿足。教育是一個特殊的環境,在後天人的發展中起着主導作用,而早期的教育是後天教育的基礎,尤其是孩子心性的培養,我認爲一些技能的培養可以放在孩子稍大一些培養也不遲。我們的孩子們,早期接受的不應該是一串串的數字、公式,不是一首首拗口晦澀難懂的詩詞,而是讓他們的心靈得到自然的洗禮,善良的浸潤,藝術的薰陶,這樣才能與後天的培養相得益彰,讓他們自然、健康地成長、成才。

理想國讀後感 篇二

美國著名思想家愛默生曾說:“柏拉圖就是哲學,哲學就是柏拉圖燒掉所有的圖書館吧,因爲它的價值都在這本書裏(《理想國》)。”或許,愛默生的這句話多少存在一些誇張的成分,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理想國》在我們人類歷史上的分量確實舉足輕重,正如一句話所說,“柏拉圖因《理想國》而名垂千古,《理想國》因其思想而震古爍今。”

書中,柏拉圖將國家分爲三個階層:受過嚴格哲學教育的統治階層、保衛國家的武士階層、平民階層。他認爲,理想國中統領者必須是哲學家,而哲學家的本質是具有知識,具有智慧、正義、善的美德。因而,“正義”這一概念便在整部書中顯得尤爲重要。此外,正義一直以來在人類哲學史上也同樣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紀美國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羅爾斯,便也撰寫過《正義論》一書,以闡述羅爾斯有關正義的相關思想精髓。因而,我選擇在論文中分析,《理想國》中有關“正義”的這一部分。

書中從討論正義開始,先後辯駁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正義的本質就是最好的和最壞的折衷”等意見,提出了“正義是心靈的德行”、“正義者是快樂的”等知識。但這些並未使衆人達到完全認同。之後,格勞孔等人央求蘇格拉底窮根究底,弄清楚正義和不正義二者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麼。於是柏拉圖撇開單純地從個人身上尋找正義的方法,而期望能從國家這個“大寫的人”身上找到正義,從而“由大見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圖以辯論的形式引出貫穿全書的“正義“這一主題的這一部分。即,“正義之辯”。總的來講,這一部分柏拉圖借用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和他人的談話,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問題,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題“正義“。

文首,蘇格拉底向我們引出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樣的人生纔是幸福的,有意義的?”這似乎看起來與全文沒什麼關係,但卻恰恰是柏拉圖的巧妙設計。他通過科法洛斯老人對人生的看法,引出人們對生活和人生的思考。並非是讀者單純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觀念,而是在全文的一開篇,便引導着讀者自主思考,或者講是與作者共同思考。之後,蘇格拉底與科法洛斯開始討論有關金錢的問題。他們最終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錢不一定幸福。這一道理,現今的我們也很清楚。常有人強調金錢與幸福感並不成正比。金錢並非萬能的,許多東西購買不來。但其實往往有時現實中的許多人慢慢的淡忘了這一真理。

蘇格拉底與科法洛斯老人從老年生活談到人生,財富,似乎只是禮節性的談話,但卻包含許多深層含義。行文至此,蘇格拉底卻將話題轉移到了全文的主線——“正義”上。這種輕鬆而又委婉的轉移,恰恰顯出作者柏拉圖的高明之處。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顯在每一個細節之處的。初次閱讀《理想國》時,我對全書卓爾不羣的對話體形式,感到驚詫。但現在我想,這種寫作格式,或許是柏拉圖的又一高明之處。不得不說,對話使我們有種親身經歷的感覺,對於理解作者的觀點,或許這種方式也更爲生動簡便。

《理想國》讀後感 篇三

曾經以爲智者哲人如柏拉圖者,其著作勢必是艱深、睿智、充滿智慧的火花因而很容易使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如我者迷了眼,如墜雲端而不知所蹤。從來認爲像《理想國》這樣的西方哲學史上有着如此虛無縹緲的書名的煌煌鉅製一定也寫得玄之又玄衆妙之門,使人沒有讀下去的勇氣。曾經因爲看莎士比亞文集,對幾乎是純對話的文體心存恐懼,覺得這樣的作品會因爲情節的缺乏而造成興趣的缺乏,看着太累。

現在不知道是因爲我長大了,對情節沒有過去那樣依賴,還是譯者的水平,還是柏拉圖語言中所達到的婦孺可知,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最高境界,還是我自己的愚昧無知歡樂多,讀同樣是對話體的理想國,第一卷下來我竟絲毫不感到乏味和疲勞。雖然幾乎沒有情節和場面的描寫,但從柏拉圖(儘管書中的主要談話者以蘇格拉底的名義出現,但由於柏拉圖是《理想國》的作者,我願意將他當作柏拉圖。或者說,到底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談話中的思想。)有些俏皮但充滿思辨智慧的語言中,我卻彷彿看到柏拉圖和他的挑戰者們的脣槍舌劍的場景,看到柏拉圖一層層地將對手駁倒,看到一羣啞口無言的人不甘心的眼神、面紅耳赤的模樣和柏拉圖有點壞壞的笑容,看到了他們的一笑一顰,一驚一怒。也可能是大一,大二時候看辯論賽的慣性吧,我居然很享受他們這樣的一種思維的碰撞,語言的交鋒。

肯定的,以我現在的閱歷經驗、知識結構和能力,我對理想國精神實質的理解是相當膚淺和粗陋的,甚至都沒有觸及問題的皮毛極可能是隔靴搔癢。我不可能有見地地發表對理想國的看法的,也沒有辦法很系統的說出它有什麼好來,說出它的價值所在。我只是覺得很快樂罷了,因爲覺得有意思所以笑了。

但是,給不同層次的人不同的理解空間,開卷有益,能領會到多少就是多少,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理想國,這也是許多傳世鉅著的共性吧。儘管這是專業課的推薦書目,我卻不想讓自己的思維侷限在此,這是說得好聽的,其實是說我的思維未必可以達到從專業或者哲學角度思考和分析的高度,我只想記敘自己對書中字句的一些理解以及由他們引起的一些聯想。純系感想,無關學術,如有雷同,實爲巧合。

理想國讀後感 篇四

柏拉圖出生於雅典貴族,曾執教40多年,是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爲古希臘三大哲學家。柏拉圖的一生著述頗豐,他的哲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和《法律篇》中。這本吳獻書先生翻譯的《理想國》由於是文言文的,看起來頗爲費神,但是看到精彩處,也往往爲譯者的深厚文采而感嘆不已。比起本站的翻譯,文言的譯作中又多了一些不同的東西叫我們思考。

在《理想國》中,蘇格拉底與人的辯論,很多地方叫人深有感觸。在第一部分蘇格拉底與賽弗拉(今譯克法洛斯)的一番關於老年和財產的辯論中,蘇格拉底的幾句話對於我們的生活與學習很有用。“蓋餘素視高年人爲已嘗經歷絕遠路程之旅行家,而此路程或亦爲餘將來所必至。故餘對於過來人,深願一詢此路程之難易險夷。”有一門學問是經驗學,在經驗中得來的東西,不是任何書本所能全部記載的。雖然,書本上的東西本來就是人類幾千年發展的經驗,但生活的經驗,每個人都不一樣,有時候一句話便能讓你受益匪淺。人一生就像一條長河,我們和無數的人一樣同遊那一條河,有人在前,有人在左,所經歷見到的東西也不一樣。但那些“過來人”,往往更高的時間層面或者僅僅是路程上就要比我們遊得久、遊得遠,認識的東西也不一樣,與老年人交談,尤其是睿智的老年人交談,總是一件受益的事兒。

賽弗拉對於老年人的一些觀點,很有智慧。他說曾經老年的索福克勒斯——古希臘三大悲劇詩人之一——曾有人向他問問題,“情慾之猶於老年時代有用乎,汝乃昔日之索福克勒斯乎?”索福克勒斯應答說:“居吾語汝,餘甚喜餘已脫離汝曹所謂情慾一端矣。餘覺脫離乎此,宛如脫離一狂暴之主人。”而賽弗拉說,情慾既滅,別有一種清淨與自由之樂境,不只是脫離了一狂暴之主人,簡直就是脫離了無數的狂暴之主人。這段話相當的睿智。對於我們年輕人很難想象若有一天“情慾既滅”那會怎麼樣,沒有情慾豈不是槁木死灰麼。這是一種年齡境界上的思考,讀這樣的書,我們增長的不知是見識,還是一種生活境界、生命境界和情感境界的感悟。

賽弗拉還有一段關於老年人的話,也很有意義。“凡人至自知其將死時,輒有一種素所未有之恐怖及憂慮纏繞於其腦中,即來世之說與今世行爲上所應得之刑罰是也。人固平日視此爲笑譚者,然至此則頗認其說之非虛。於是疑惑驚悸,紛至沓來。使之不得不回憶曩所開罪於人者爲幾何。人之所以至此時而有如是之景象者,大約以年老神衰之故。或又如飄泊扁舟將抵彼岸時,見解能較清晰耳。”一直以來,我們都很難說清楚到底這個世界上是不是有生死輪迴、前世今生的說法,而賽弗拉認爲“人之所以至此時而有如是之景象者,大約以年老神衰之故。或又如飄泊扁舟將抵彼岸時,見解能較清晰耳。”生命長河未到下游未到彼岸我們永遠都不知道真正的河流是什麼樣的。對於人生的瞭解,見仁見智,但卻都有些盲人摸大象之嫌。而老年人,或許是頭眼昏花意識不清了,也或許是將抵彼岸了“見解能較清晰耳”。人在快去世之前,總是有很多奇怪現象這也是不能否認的。

在《理想國》中,蘇格拉底與人辯論,我們第一步的不感嘆蘇格拉底的才學,第二便是他對於事物的認識和思考方式,這對我們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是一個很大的擴展。而最後一個,便是他和各種不同的人之間的辯論,我們從他們的辯論中可以重新的思考“公道”、“政治”、“婚姻”和“教育”這些東西。《理想國》,讀完此書,讓人受益匪淺。

《理想國》讀後感 篇五

看完張唸的《女人的理想國》,她以一名資深編輯和小說家的身份,向文化批評家轉型,並以女性主義的立場,成爲中國女性的理論守護者之一。她的存在模式,在中國是極其稀有的,它已成爲我們用以驗證某種信念的範例。

“人文”作爲一種精神或主義,從古到今東西方都出現過的強調人的地位和價值、關注人的精神和道德、重視人的權利和自由、追求人的旨趣和理想的一般主張。當代中國思想者的研究域從來沒有離開過對中國社會的人文關注。如今,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新時期呼喚新人文,也不斷催生着新人文。

新人文是一種新願景。現代社會使人在工具理性和技術統治面前常感,物質的豐富與精神的幸福之間往往容易失衡。新人文將目光聚焦於人體本身,重塑價值理性,高揚人性尊嚴,喚起內心力量,促進個性自由發展,讓夢想不再貧乏,讓精神充滿希望。

新人文是一種方法論。唯人主義和唯科學主義是現代性的基本組成部分,但兩者的分隔也有漸行漸遠之勢。新人文試圖重新發現科學與人文的內在融通,增進科學與人文的互補作用,讓科學更加昌明,讓人文更加奪目。

新人文是一種行動哲學。繼往聖、開來學不是思想者的唯一目標,理想與現實之間需要架設堅實的橋樑。新人文力圖務實人文基礎,作爲社會的良知而發出公正的呼聲,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讓思想衝破桎梏,用行動構築未來。

女性主義理論的目標,旨在通過性別政治、權利關係與性意識等路徑,探討男女不平等的本質和起源,並尋求解決問題的社會方案。但真正的女性主義,正是中國社會的重大缺環。中國的女性主義,早已被各種官方研究的空話和套話所代替,以“女僕主義”的面貌,成爲學術垃圾場的優秀成員。

在“成爲女人”的後哲學宣言下,本書關切的是漢語中的性別觀念如何影響並建構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歷史以及我們的政治樣態。一種值得期待的政治願景,實際取決於人們對生活方式的選擇與實踐:如何探索自我與發展自我?如何在細小的生活剖面涵養一種權利觀,並將權利轉化成一種人與人之間應有的恰當的態度?平等價值是如何在解放女人的同時製造了女人的倫理難題的?從命運共同體到政治共同體的轉化如何成爲可能?這些僅僅屬於女人的問題,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自由意志與道德理想的平衡性。我認爲,在最根本的意義上,自由女人與自由國家息息相關。

理想國讀後感 篇六

我拿出了很大的勇氣才決定看《理想國》,它還真是沒讓我失望,果然看了一遍簡直是不知所云。所謂的“理想國”我看第一遍之後的感覺就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城邦,那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地方,那裏的人都不是“人”,因爲我相信在現實的社會當中是不存在的。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和它比起來,簡直差遠了。

但是我還是堅信受到那麼多美譽的它,肯定還是有它的獨特之處的,所以我又拿出了12分勇氣看第二遍,雖然是斷斷續續地看了半個多月才把第二遍給看完,但還算是完整的又看了一遍。不過我看了第二遍之後好像更暈了。我現在也不知道自己要怎樣表達我在看了第二遍之後的感想了,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了。

《理想國》是對話體的形式,就是比女人都還能侃的男人在聊其所謂的“理想的城邦”。一開始就在討論關於“正義”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當然是各執一詞。對於這個問題我也不想去糾結了,因爲我搞不懂。不過我對所格拉底和波勒馬赫斯的一個對話印象非常深刻,

蘇:如此一來,豈不把仁人君子當成仇敵,卻把邪惡之徒看作好友了嗎?

波:沒錯,是會這樣。

可是在我看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這樣,蘇似乎把人類看的都太愚蠢了。這樣的情況不是沒有,但是頻率應該不是很大。蘇還有一個類比是把馬受傷,狗受傷之後其本質變化,類推人受傷之後正常的美德也相應地退化,這是不正確的,人是有肉體和精神的高級動物,說一個人身體受傷之後,道德精神層面就會退化,這是不正確的。沒有誰聽說過一個人生病之後信仰就改變了吧。

關於正義問題的討論告一段落之後,他們就對建設一個正義的城邦或者說國家展開了設想。他們想象的城邦是超乎我們常人的想象能力的,至少我是不能在那裏生活下來。那樣的城邦至少在我看來是枯燥無味的。他們所謂的正義就是指每個人做自己的事情,絕對不能做自己本職工作以外的事情,否則城邦就會秩序混亂不堪。他們只允許簡單的音樂、體育、幾何學、天文學等學科的存在。而且音樂的風格要一成不變,不然也是會改變人們是風尚的。我覺得這樣的城邦能一直維持下去嗎,這樣一成不變的生活就真的能夠永久的留存下去,不被破壞嗎?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事物不能更新和進步,那麼遲早是會被淘汰的。這樣的城邦又怎樣始終保持其所謂的合理的秩序呢?還有就是城邦的成員構成,也是分了三個等級的。我姑且先不討論他們這樣有沒有階級歧視,就只說他們對於護衛者這一階級的要求,我覺得是近乎苛刻。他們的付出和收穫是完全不能成正比的,這還有什麼公正和正義可言呢,這樣的城邦還能算是一個正義的城邦嗎?護衛者,在他們看來是最有能力的,也是最辛苦的,對城邦也的貢獻最大的,可是他們不能有一丁點自己的私有財產,否則就會有腐化的危險,所以他們除了給予他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以外,什麼都不給。這樣只有付出沒有回報,公平嗎?

還有,他們認爲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間還有一箇中間地帶,即存在和不存在之間有一條空隙。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有一些東西,看似存在又不存在,它會成爲純粹的存在和絕對不存在之間的媒介”。原來“灰色地帶”也是可以這麼定義的。

當然,這只是我在看了《理想國》之後的一點點小小的想法,都說這是一部大書,要好好地讀、認真地讀。我覺得我的知識和我的見解還沒有達到能體會其中的真諦的時候,還需要經過時間的積澱,有一定認知的時候,再來看看,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

理想國讀後感 篇七

《理想國》又譯作《國家篇》、《共和國》等,與柏拉圖大多數著作一樣以蘇格拉底爲主角用對話體寫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長僅次於《法律篇》,一般認爲屬於柏拉圖中期的作品。這部“哲學大全”不僅是柏拉圖對自己此前哲學思想的概括和總結,而且是當時各門學科的綜合,它探討了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文藝等等各方面的問題,以理念論爲基礎,建立了一個系統的理想國家方案。

在這本書中,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他通過蘇格拉底與玻勒馬霍斯、格勞孔、阿德曼託斯的辯論對話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國理想滲透於其中。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在他的理想國裏,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他認爲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出路在於哲學家掌握政權,也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拯救當時城邦所處的危機。這種信念構成了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系的核心。在他的眼裏“哲學家”有着特殊的內涵。這種構思,不但顯示出哲學家的膽略,更顯示出思辨的智慧。在這內容龐大的十卷中,我就其中的一兩點談談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說,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所以,可以這樣說,《理想國》真正奠定了西方正義學說的基礎。書中把正義範疇作爲討論的中心,並通過歸謬的方法,先提出正義的不確切定義,然後歸納抽象來尋找正義的真正含義,這也就是所謂蘇格拉底真理“助產術”的來源。“什麼是正義?”《理想國》一開頭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第一卷裏,柏拉圖和格勞孔、西蒙尼德、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人先後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從第二捲起,柏拉圖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並認爲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好的城邦應當具備勇敢、智慧和節制。“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裏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其城邦的三個階層(統治者、守衛者和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時候,這個城邦才具備了“正義”的美德。然後,他從城邦的正義類比地推出個人的正義,認爲那是“大”與“小”或“外”與“內”的關係。個人的正義就是“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裏的各個部分互相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同時,“在掙錢、照料身體方面”或“在某《www.》種政治事務或私人事務方面”,保持符合協調的和諧狀態的行爲,就是正義的好的行爲。正義的人是快樂的,不正義的人是痛苦的。

當柏拉圖的理想國——正義的城邦建立完畢,他終於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學家應該爲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爲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裏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嚮往,並不斷地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並利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衆。”

雖然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但是柏拉圖和他的《理想國》仍然散發着光芒,爲現代政治指點迷津。世界政治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變遷,雖然並沒有形成理想國的最終模樣,但其中所論述的許多方面已成爲現實。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裏,理想國將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夠讓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沒好國度。

理想國讀後感 篇八

作爲“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柏拉圖有別於一般的在象牙塔裏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哲學家,他在《理想國》中提出政治就是人民的生活,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提前預告了後世多年來爲政治作鬥爭的人類歷史。

柏拉圖想要締造一個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這也是要建立在政治統一的基礎上的。我國古代也有位與他思想相近的文人,叫陶晉,字淵明,他的《桃花源記》就體現了柏拉圖的這一思想,追求平靜美好、和諧友善的生活。對於這樣的完美,人人趨之若鶩。只是我們是否人人都能做到一輩子波瀾不驚,不與任何人產生矛盾的目標呢?試想一下,難道你能容忍別人毫無理由地指着你的鼻子唾罵而面不改色心不跳嗎?難道你能在戰爭來臨前淡定從容地將生死置之度外嗎?你不能!因爲每個個體都是有缺陷的,是不完美的。而每個人生來不同,有不同的價值觀、人生境遇和思想。

所以,正如永動機的失敗,生物實驗2號的放棄,瑪雅帝國的滅亡,歷史不斷驗證:理想國是不存在的。

《理想啲風箏》,光是念題目,就有着新鮮而深刻啲涵義。每個人都有理想,這裏啲一位老師少了只腿,可他不氣餒,把理想系在風箏上,越飛越高。他一個瘸男人,比躺在病牀上埋怨着自己的腿的人強多了。身爲老師,瘸了是非常麻煩的。也許,他的理想是好好當一位老師,那麼,他的理想系在了風箏上,每次都特別的高,飛得特別的好,他的理想離他根本就不遠了。

“圓木仗”是他的好助手,沒有它,劉老師不可能那麼那麼的偉大,說不定沒了它,劉老師就還在病牀上呻吟呢!那在現實中,這根柺杖就是我們精神的支柱。劉老師瘸了還能這麼的精神,我們呢,四肢齊全,可對自己的理想根本就沒邁過一步,對嗎?

也曾試過把理想系在風箏上,讓它飛高飛遠,讓自己的理想靠自己走,自己向理想走去,可卻沒有達到:我寫過一封書信,上面的內容是懺悔,要自己好好學習,相當於計劃表,可當我想做這件事時,卻身不由己,不由自主地把它給撕了。我實在想不通,劉老師的理想率已經少了一大半,他卻能挺過去,而我,懶惰得連自己條件充足了還不知足,還跟自己的理想慪氣,我真不應該呀!

但願我自己理想啲風箏越飛越高,越飛越遠,有了曲折挺胸擡頭;驕傲了,自己改過;飛高了,永不知足!朝自己的理想飛吧!!

理想國讀後感 篇九

《理想國》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創作的哲學對話體著作。全書主要論述了柏拉圖心中理想國的構建、治理和正義,主題是關於國家的管理。《理想國》一書是柏拉圖的代表作,涉及到了政治學、教育學、倫理學、哲學等多個領域,思想博大精深,幾乎代表了整個希臘的文化。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以故事爲題材,敘述蘇格拉底到貝爾斯禱神,歸途被派拉麥克邀往家中,賓主滔滔談論起來。兩人的辯論從各個角度暴露奴隸主階級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藝術思想及教育思想。故事中的蘇格拉底是虛擬的、假託的,實際上就是柏拉圖的代言人。文中借蘇格拉底之口和人討論正義,分析個人正義與城邦正義之間的互通性,系統地闡述了正義的概念。柏拉圖設計並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國度的藍圖,提出在“理想國”中才能真正實現正義。

對於《理想國》,它的內容十分符合它的名字,理想中的國度。《理想國》中作者爲了實現真正的現實正義,做了很多假設。什麼是理想,百度釋義是對未來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對某事物臻於最完善境界的觀念。而“理想國”中的“理想”即是對一個正義的城邦臻於最完善境界。所以這也就決定了在現實中我們是不可能出現這樣的國度。

理想國是怎樣一個國度?它是一個強大的國度。它強大是因爲它有着一個所向披靡的軍隊。這個軍隊有着這樣的形容詞:兵強馬壯,堅甲利兵,而讓這個軍隊有着這樣的形容詞的原因是它的背後有着一批專門生產糧食的農民,專門打造武器鎧甲的工匠,這些“專人”他們一生中只專一件事,他們不做除自己職業以外的任何職業。因此他們能生產出富足的糧食、鋒利的兵器。而這個軍隊的組成人員,也同樣只專一件事。這羣軍人或者說是勇士,他們從出生開始,所接觸的所有事都是爲一件事做準備——爲城邦而戰。這種專門爲戰爭培養出來的軍隊,如何不會所向披靡?當然,這個國度的強大不僅僅只是因爲有着強大的軍事實力,我覺得它的強大還在其國民的思想的純粹性。它的國民只專與自己職業有關的事,他們都各得其所。這樣的國家如何不令人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