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學與問》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1.84W

《學與問》讀後感多篇

《學與問》讀後感 篇一

學與問,就是邊學邊問。怎樣才能學好呢?只要做到這一點,你便會成爲學習的主人。

波蘭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小時候非常喜歡提問題,他經常問父母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比如:太陽爲什麼從東方升起,從西邊落下;晴朗的夜空爲什麼有那麼多星星,爲什麼到了白天卻消失得無影無蹤……哥白尼能成爲天文學家,正是從這些稀奇古怪的“爲什麼”開始的。

我們這個世界五彩繽紛,日新月異,瞬息萬變。我們應該像哥白尼那樣,請教別人,拜能者爲師。

北宋有個科學家,名叫沈括。他小時候讀白居易的詩《大林寺桃花》,讀完前兩句他想:爲什麼全是桃花,時間卻相差那麼遠?他去問媽媽,媽媽說:“興許是花開花落,有早有遲吧。”沈括覺得不滿意,一直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隨大人去寺廟,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

讀了短文,我明白了:在求知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踏上成功的彼岸。

《學與問》讀後感 篇二

今天,我讀了一篇《學問》的小故事,故事敘述的是:有一位很有學問的老人,在臨終前把帶有“學問”兩個字的匾一分爲二,並分給了他的兩個兒子。兩個兒子各自拿着自己的匾分道揚鑣,結果,兩個兒子都學的稀裏糊塗。讀完這段故事我明白了:“學與問”是不能分開的一個整體,如果丟掉其中的任何一個,做起事來都會一踏糊塗,而且永遠做不成大事。

這不僅讓我想到了我自己。我自認爲自己不是一個很笨的孩子,但我卻是一個嘴巴“懶”的人,因爲我每次學習做事的時候都不愛主動去問別人,這讓我有時候很吃虧。

記得有一次做一張數學卷子,其中有一道應用題是課外的,我想了很久也沒想出答案,可我即沒有去問媽媽,也沒有去問老師,就這樣讓它不了了之的放在了一邊。結果,這道題竟然在月考中出現,哎,我真是後悔!

通過這個故事,我深刻反省了一下自己,我再也不會做只學不問或者只問不學的人了。我會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爲自己,爲父母爭光,做一個優秀的男子漢!

《學與問》讀後感 篇三

看完了《杯子邊的學問》想起了《教育的`智慧》,雖然還是不太明白什麼是智慧的教育,但總算有了些感悟:這智慧的玄機也許在於取捨。

於一堂課來說,這杯壁就是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一篇課文承載的太多的教學目的,到處都是訓練點,面面俱到,什麼都想講,也許結果是什麼都沒講清,也許學生什麼也沒有得到訓練……要讓這杯壁薄之又薄,只要足夠你牢牢地握在手裏,端起滿滿的一泓清泉。難題是如何使杯壁薄之又薄,又能得心應手地應對考試呢?

於一個學生來說,這杯壁就是對他們的評價。厚厚的杯壁就好似要五個手指伸出來一樣長。每個學生都不會一無是處,每個學生也不可能是沒有缺點的,問題是我們忽略了這些細小的優點而總將那些缺點耿耿於懷。因爲我們嘴邊掛着的總不是那些中等學生的名字。難題是怎樣挖掘每個學生的“寶藏”,幫助成就他們自己的奇蹟?

於一個老師來說,這厚厚的杯壁就是太多太多的條例和細則,讓老師沒有了個性發展的空間,沒有了被信任的感覺,沒有了做好的熱情……

教育是一門藝術,有愛心,還要有智慧,而思考是智慧的氧氣。即使是知識的獲得,經常也是困難、艱苦、緩慢的過程;人的成長更是曲折、艱難,有自己的規律,一點也勉強不得。有時候我們簡直沒有辦法使一個人學得更多、學得更好,也沒有辦法讓他迅速形成所謂‘良好的’習慣,我們也經常無法對自己的教育行爲作出恰當的判斷,也無法洞悉一個成長中的兒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麼,我們怎樣才能恰到好處地保護和幫助他。教育其實就是一種互相尋找、發現,彼此增進理解的過程。經常,我們要等待一個兒童的成長:他智慧的覺醒,力量的增強,某種人生信念與價值的確定;他需要你對他這個具體的人而給予的幫助,即溫情的理解,真摯的同情,誠意的鼓勵,恰當的提醒。也許教師最重要的品質,就是耐心、敏感、剋制、清醒的邊界意識,同時要有樂觀的態度,積極恰當的行動能力。願我們每個人都有思考的時間,不要在匆忙中感覺好像生命都不是自己的了。

教育是個難題,智慧的教育更是個難題,既然是難題,就沒有現成的標準答案,我們每個人心中都可以給出自己的答案。

《學與問》讀後感 篇四

人們常把有知識說成“有學問”,這是很有道理的。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

而今天,汪老師就帶我們學習了第23課《學與問》。

這是一篇說理性的課文,說了學與問的觀點。這篇課文是由提出觀點、證實觀點、舉例論證、得出結果所組成的。

首先,課文提出觀點。說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然後舉例證實。說波蘭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從小就對世界充滿的好奇,經常纏着爸爸媽媽問這問那。小時候就有許多稀奇古怪的“爲什麼”,而哥白尼就是通過這些稀奇古怪的“爲什麼”纔得到真知與無窮奧祕的知識的。還有就是說北宋的大科學家沈括也是通過“問”與自己的實踐才知道了其中的奧祕的。他還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巧妙地結合了起來。證實了上面的觀點。

最後,課文總結了: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得出了最終的結果。

通過學習了這篇課文之後,我受益匪淺,是的,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中必定有學與問,正如那一句俗語:小疑者小進,大疑者大進。學與問就像打開知識海洋的金鑰匙,讓我們盡情地翱翔於知識的海洋!

《學與問》讀後感 篇五

今天,老師給我們講了一篇課文是《學與問》,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遇事多問幾個“爲什麼”,學會從平常的事物中發現問題。有了問題,可隨時隨地請教別人,你可以請教父母和老師,也可以請教同學和朋友,只要他確實能給你啓發,給你幫助,不管他年長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爲你的老師,都應該向他請教。

這篇議論文主要哥白尼,正是從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開始的纔會有後來的成就。哥白尼小時候讀白居易的詩《大林寺桃花》,其中有一句寫:“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我喜歡這篇課文,它使我知道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不會時,不管年長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爲你的老師。

《學與問》讀後感 篇六

《學與問》這篇課文讓我受益匪淺。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問”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並列舉了哥白尼和沈括這兩個事例,告訴我們只有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才能成爲學習的主人。學習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問”常常是伴隨成功的伴侶,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多留心觀察,要有好奇心,如果有什麼問題不會,應去請教有學問的人,哥白尼就是從小喜歡問,所以纔有了他對科學的不懈探求。

在求知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在學習中,我們不僅要好問,還要積極地去動腦,最好可以自己去尋找答案,就像沈括那樣,從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尋找問題:爲什麼同是桃花,開花的時間相差那麼遠呢?就是這個問題讓他疑惑不解,他就是靠觀察思考來解決了這個難題。生活中,離不開問,更離不開觀察,我們應該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對於我們學習的知識很重要,有了這個好習慣,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爲將來打下基礎。到那時。你就像一隻小鳥,在知識的天空自由飛翔。

從《學與問》中,我知道到了:我們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去邁向成功的大門,去獲取知識殿堂裏的寶藏。只有學好文化,才能報效祖國。

《學與問》讀後感 篇七

今天我讀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故事,故事的的內容是:從前有個知識老人,他很有學問。他的房間裏掛着一塊匾,上面寫着“學問”兩個金光閃閃的大字。知識老人死後,兩個兒

子分家,家產一人一半,“學問”的匾也被鋸成了兩塊。哥哥照着“學”字,拼命地把書讀呀背、背呀讀,不懂從不問人,結果什麼也學到。弟弟依着“問”字去辦,遇事就請教

別人,可是過後自己從不學習,還是糊里糊塗什麼也不懂。後來哥哥和弟弟找到了失敗的原因,立刻把“學”和“問”兩字合併,像知識老人那樣勤學好問,學到了許多本領。

讀完這個故事我笑了,笑他們弟兄兩人好傻:一個不懂也不問,一個光問也不學,這樣能學到知識才怪。想到這裏時,我卻笑不出來了。因爲我想起了自己,我自己不也是經常有

不會的問題嗎?我問過同學和老師,問過爸爸媽媽嗎?沒有,我也從來沒問過。雖然媽媽經常對我說:不會的就多問問別人。可是有時候我怕同學們笑話我,也怕老師批評我,更

怕爸爸媽媽說我上課不認真聽講,所以,我從來沒問過別人,那些問題都還安安靜靜地躺在那裏。

媽媽問我讀過這個故事明白了什麼?我說,我有好多不會的問題想問你,媽媽開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