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經濟學讀後感

讀後感4.39K

經濟學讀後感

經濟學讀後感1

當我聽到這本書的名字時,還再三和同學確認,懷疑是不是自己聽錯了,“牛奶可樂”怎麼會和“經濟學”有關係?接觸、閱讀之後才發現,《牛奶可樂經濟學》其實講的就是生活中一些常見的事物,圍繞這些事物所提出有趣的、常見而沒有人思考過的問題,作者則用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其中潛藏的利益關係。

就舉個例子:

你有一張大歌星埃裏克·克萊普頓的演唱會門票,但你不能轉售。而今晚另一大歌星鮑勃·迪倫也在開演唱會,門票是40美元,當然你可以別的時間去看,可你的心理承受價格是50美元。換言之,如果迪倫的票價高過50美元,你就不想看了。除此之外,看兩人的演出並無其他成本。試問:你去看克萊普頓的機會成本是多少?

作者是這樣解釋的:

去看克萊普頓的演唱會,你就不能去看迪倫的;不去看迪倫的演唱會,你就會錯失對你來說價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時,你也省下了買迪倫演唱會門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你不去看迪倫的演唱會,你放棄的價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覺得看克萊普頓的演唱會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應該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倫的演唱會。

這就是機會成本。這個問題看似十分簡單,可還是有很多人認爲是40或50美元。倘若學生沒花足夠的時間在上面,沒在不同的例子裏反覆演練,也就無法真正理解它。

通過這本妙趣橫生的書,我很驚喜、很意外的看到了生活更深的層面,像我這樣一個不愛思考的人,竟然能耐心看完一本關於經濟學的書。沒錯,經濟學並不一定是枯燥的,它也可以是耐人尋味的。相信越來越多人會認識到這一點,重視這一點。也會有更多人會因此喜歡上經濟學!

經濟學讀後感2

生活中的經濟學是茅於軾先生根據其在美國多年生活的觀察和總結寫出的有關美國市場經濟運作和發展的書,書中記載了許多有關美國的各種生活小事中的經濟學現象,僅僅通過這些小事便將市場中的經濟現象展示給了我們,是我能夠更好地理解許多經濟學規律和原理。

在書中,我印象最深刻之一的便是書中出現的有關賭博現象的描述。由於建立在美國憲法上的美國各州的法律都不一樣,所以有的州的賭博是合法的,而有些州則是非法的。在美國,最著名的則是大西洋城和拉斯維加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隨着合法賭博的進行,旅遊業、服務業等行業的迅速發展,不難發現隨之而來的則是犯罪率和酗酒率的大幅度上升,並給當地造成巨大影響。書中作者通過總效用的現象將賭博中的各種利弊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在大陸,由於賭博不是合法的,每年的掃黃打非工作中都能抓獲大量的賭博分子,尤其是在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一場賭博中,上千萬乃至上的的賭資也已經司空見慣,即使大家都知道賭博中風險大於收穫,但是更多的人都會伴着僥倖心理去試一試,而且每年人數都會有所上升。有甚者竟將賭場開在了高級酒店之中,並且向大城市發展,這種賭博已經對社會的正常發展影響很大了,有人會傾家蕩產,有人將錢財收入囊中卻又受到別人的威脅和控制。

不難看出,不管是允許賭博還是禁止賭博都有其不良的一面,歸根到底還是需要健全的體制進行規範,就像進行賭博一樣,需要制定恰當的規則才能保證參與賭博雙方不出現重大沖突。而對於合理規則的制定,不單單需要的是政府的管理,還需要大衆的參與,雖然短期內很難行得通,但是制定的規則是要適用於大衆的,規則的制定將會促進社會發展,保障個人的利益,所以制定合適的規則就必須得到他們的贊成,只有雙方共同參與,合理協商,才能夠更加合理的完善整個社會制度來保證大衆權力的實現。

經濟學讀後感3

純陽書評二百七十九之《小島經濟學》

最易讀的經濟學入門讀本!最有趣的經濟學入門讀本!但同時也是最偏頗的經濟學讀本,因而也是最不應該讓初學者讀的經濟學入門書!

先說最易讀。作爲一本經濟學讀本,無論多入門,多基礎,都免不了要下定義,立概念,然後在定義和概念的基礎上開始構建理論,而但凡概念和定義都是抽象的,距離生活很遠的,都免不了會增加閱讀難度,帶來閱讀困擾,而這裏恰恰是這本書出彩的地方,堪稱神奇的地方,也是其他衆多經濟學入門書所沒有做到的,或者說做不到的地方,即全書基本上沒有抽象概念,沒有學術術語。正是因爲沒有令不少讀者望而卻步的抽象而費腦的語彙,就爲本書的易讀奠定了紮實的基礎。那麼問題來了,沒有了概念和術語,怎麼去說明道理呢?答案正好與本書的第二個特點相關。

再說最有趣。沒有了概念和術語,作者採用了一種老祖宗就開始使用,因而是最原始,同時又最管用的方式來闡述道理,通過講故事,一個連續的故事來說明最基本的經濟原理。在故事裏,作者通過最樸實的,同時也是最生活化的語言來描述經濟學概念,說明經濟學邏輯,因而一方面很好的迴避了經濟術語的枯燥乏味,顯著降低了讀者的理解負擔,另一方面又通過生動有趣、淺顯而具體的語言和情景有效地增加了趣味性。不是採用不同的故事來分別說明不同的原理,而是採用一個連續的故事來說明所有的原理,所以連續故事本身對讀者所自帶的情節吸引力也增強了這本書的可讀性,往往會令讀者拿起來,就放不下。

最後再說這本書的偏頗。經濟學與其他學科一樣,像一顆大樹一樣會長出衆多枝枝叉叉,這些不同枝叉之間會有分歧,會有爭論,很多時候這些不同觀點都有其合理性,或者說都從某個角度,某個維度對現象做出了更好的解釋,但是單獨拿出任何一個都不能成爲真理本身,更可能的是把這些貌似矛盾的觀點組合起來才更加接近真相。在經濟學中也是如此,作者顯然是堅定的奧地利學派,同時堅定的反對凱恩斯主義,認爲凱恩斯主義是當前世界經濟混亂之源,而且必將進一步帶來混亂。

儘管作者的故事講的很好,但是有關這些內容的故事只是強化了自己觀點的表現力,並沒有絲毫改變觀點本身的真理屬性,但是這樣的表現力對於經濟學入門讀者來講的話,可不是一件好事,很容易給這些讀者帶來先入爲主的成見,因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所以初學者最好別看,如果要看的話,最好看到中間就放下吧。免得中毒啊,說到中毒,還有一毒,必須得提,故事中的中島之國頗有映射中國的意味,儘管可能是作者的無心之作,但是讀了以後免不了會浮想聯翩,不過考慮到作者們這麼偏激的學術觀點,作出這麼極端化的比喻和影射應該也是很可能的。不管怎麼樣,讀了令人不舒服,提出批評,並旗幟鮮明的反對!

經濟學讀後感4

本書就是科普類的地理經濟學,比較簡單的列舉了一些國家的經濟現象和地理環境的關係。讀過此書也粗淺的瞭解了地理對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都有着天然的巨大影響力。大多數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無論是發達還是落後,都相應地得益於地理條件的優越或受制於地理條件的惡劣,經濟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被打上“地理的印記”。

經查閱相關材料,本書的作者宮路秀作是日本的金牌教師,對這本書的行文風格也豁然開朗。這位老師巧妙將自己的教學技巧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地理上的經濟學》一書的寫作上,使得該書很像一本生動活潑、充滿趣味的PPT文檔。

在該書裏,地理並不單單指關於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的學問和知識,還包括農業與工業、貿易、交通、人口、宗教、語言、城市與村落等。該書正是從地理位置、資源、貿易、人口、文化這五個方面來解釋地理和經濟發展的關係,從而讓大家能看懂當下並把握未來走勢。

在書中,大多數例證講的是因地理條件的優越而導致了一個區域甚至一個國家經濟的興旺發展。比如,北歐的冰島由於有很多火山,地熱資源豐富,所以地熱發電量佔據了全國發電總量的26%。同時,由於境內存在很多因冰河侵蝕而形成的U形峽谷,冰島人民就利用這些峽谷的高低落差進行水力發電。到了20xx年,冰島的水力發電量的規模佔到了全國發電總量的71.03%。並且,冰島利用這些資源發電的成本低於通常的火電、核電。於是,冰島便利用這筆天然的地理資本大力發展非常耗電的鋁製品工業,並使鋁製品成爲冰島的主要出口產品。其實,除了書中所舉的例子,現實中類似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我國的東北地區幅員遼闊、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農林礦產資源豐富。以此爲基礎,東北地區建設成爲涵蓋鋼鐵、機械、汽車等部門的重工業基地,同時也是我國重要的“糧倉”,更有一批以大慶爲代表的因礦而生、因礦而興的城市。

在書中,作者以日本爲例,從教育、人口的角度來說明,爲什麼土地和資源都不豐富的日本,卻可以成長爲經濟大國。在作者看來,日本成爲經濟大國,是由於發達的教育和龐大的人口數量。從教育上看,日本在江戶時代就打下了教育基礎,從明治時代開始積極引入西方先進的文化和技術,社會隨之快速發展。教育培養人才,推動了技術進步、研究開發,而國家、社會、企業爲了追求更高的技術水平也需要更多高技術、高學歷的人才。因此國家、社會、企業樂於推動教育,教育又反過來推動國家、社會、企業的發展。就人口而言,作者認爲只有人口夠多,也就是國內需求夠大的國家,纔有強大的可能。

《地理上的經濟學》一書,雖然沒有宏大的理論敘述,但能以問題爲導向,藉助活潑通俗的行文風格,敘述了諸多與地理有關的細微、有趣的經濟現象,讓衆多的“門外漢”甚至專業人士愛看、易懂、有收穫。也有效的指導了我們今後的工作,以區位的特色爲核心發展經濟,繼而以經濟的發展促進區域重點產業的發展。

經濟學讀後感5

最近選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這本書來讀,閒來無事寫一下感受。在以前從未關注過相關的東西,別說思考了。也很少思考過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矛盾有多麼的`不可調和,讀這本書對社會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馬克思在第一手稿論述了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關係,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馬克思認爲工資決定了勞動者和資本家之間是敵對的關係,而此前我一直認爲兩者是互利的關係;此外,由於工資的是由對工人的需求來定的,所以勞動者就變成了一種商品,而工資就是其價格,而且被維持在“工人及其養家餬口所能得到的最低的必要的起碼生活費用,只能維持與畜類一樣的生活。”真是令人震撼!

另一方面,馬克思還對亞當斯密進行了批判。亞當斯密認爲工人的工資只有在社會財富衰落的情況下才會下降;而馬克思認爲這是毫無根據的,他說工人在財富處於衰落狀態受到的痛苦最大,因爲對工人的需求下降,工人將面臨失業;在社會財富增進時,雖然對工人需求增加,但因爲擴大生產而會導致工人的過度疲勞和早死;到社會財富達到頂點時,工人的貧困狀況不變。而且資本家可以較久的沒有工人生活,反過來工人卻不能活的那麼長久。因此工人也離不開資本家。

讀到這些觀點讓我吃驚不小,但我認爲資本家雖然在分享利潤時得到最多的部分是不公平的,但是存在就是合理的,我們應該看到工人就是脫離資本家,他的生活依舊是貧困的,而農民既然想成爲工人,說明工人的收入要比農民的高,可以生活的更好;就像如今的中國,幾乎所有的農民都在外打工,而且越來越多的農民放棄種地。因爲打工掙的錢是種地時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並且我認爲農民成爲工人,農民走進工廠是社會進步的一個必然情況,是社會生產力增加的需求。

另外馬克思說:“只有勞動產品最微小、必不可少的部分回到了勞動者手裏,這是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不相一致的,我很奇怪難道在馬克思眼裏資產階級就不勞動,實際上他們不僅要付出許多腦力勞動,而且還要面對許許多多的不確定的風險因素,工廠倒閉了,工人受到的衝擊小,到對於資本家來說可能是一場滅頂之災。不知出於什麼目的,馬克思把工人說的太可憐了。

1844年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末期,應該說此時的資本主義社會還沒有完善的制度,因爲任何新的事物在剛出現的時候都不會是完善的,都要經歷一個“揚棄”的過程,而且新事物的產生一定會遭到當時人的非議,因爲沒有人可以真正清楚地知道“人類社會要到哪裏去”,只有他逐漸完善才會被人們所接受。

而作爲後人我們還是要感謝馬克思,不是因爲他是偉人,而是因爲他幫我們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病所在,後人纔可以對症下藥,社會主義就是從資本主義的揚棄中誕生的,這是爲什麼社會主義要比資本主義優越的理論基礎;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有時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有必要說明的是,那種社會意識形態更優越,不是有理論就行的,還是要看實際情況,即人民的生活情況。

經濟學讀後感6

分配理論在李嘉圖政治經濟理論體系中是核心。李嘉圖認爲,勞動和資本投入到土地而生產出來的穀物,應分別歸三個階級所有:分給地主階級的就是地租;分給資產階級的就是利潤;分給工人階級的就是工資。李嘉圖認爲土地的利用對商品價值沒有影響。土地所有者只是因爲土地具有優劣之分而能夠收取地租。他舉原始社會的例子對此進行說明:只要幼稚的土地足以養活所有的人,就沒有人支付地租。當人口數量增長,就必須開墾更多的劣質土地,這需要投入更多的勞動力,這使得產品變貴。

擁有肥沃土地的土地所有者也調整自己的價格,這樣他們就獲得了額外的收入,因爲他們的土地並不需要投入更多的勞動力,這筆額外的收入就是他們收取的地租。在李嘉圖看來,工人的貧困是天經地義的: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在他的模型中決定工人的工資。“自然”的工資水平與工人的生存最低標準相符合,以保證工人可以在生產勞動力。如果工人所得到得比他維持生活所需的更多,他們的人口就會增長,勞動力市場上的供應就會增多,工資水平下降。

當工資水平低於生存最低標準時,勞動力供應受損,工資水平重新上漲。在李嘉圖的分配系統中,土地所有者在長期過程中所獲得的利益最多。人口不斷地增長使得越來越多的劣質土地得到開墾。生活資料的價格上漲,地租也上漲。與之相對,資本所有者必須支付更多的工資,也就是支付國名經濟收入的更大部分。工人不能從中得到任何好處,因爲實際上他們的購買力並不比以前大。李嘉圖認爲工人天生貧困這一觀點遭到後世許多經濟學家的反對。

其實知道大衛·李嘉圖已經很久了,但是一直沒有拜讀過他的著作。這學期學習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正好涉及到李嘉圖的理論。於是借了這本書,課餘時間閱讀,也起到了豐富自己知識的作用。

經濟學讀後感7

經濟學這個詞源於希臘語,意爲“管理一個家的人”

在一個家庭面臨許多決策時,它必需決定哪些家庭成員去做什麼,以及回報每個家庭成員得到什麼,誰做飯?誰洗衣服?而誰能在晚餐時多得一個甜筒?簡而言之,家庭必須考慮每個成員的能力,努力和願望,在各個成員中配置稀缺資源。

同樣,一個社會也面臨許多厥詞,社會必須要一個人種糧,做衣……一旦社會分配人們去做各種工作,也該分配他們生產的物品與勞動量。

由於資源稀缺,社會管理就顯得尤爲重要,稀缺性(scarcity)是指社會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一個社會也不能給每個人他們嚮往的最高水平生活。

經濟學(economics)研究社會如何管理字節的稀缺資源。多數中,資源是由成千上萬家庭和企業共同行爲來配置的。

因此,經濟學家研究人們如何去做出決策,他們工作多少,購買什麼,儲蓄多少,以及如何將這些儲蓄用於投資。經濟學家還研究人們互相交易。例如,經濟學家探討一種物衆多的買着與賣者如何共同決定這種物品的銷售價格與銷售量。最後經濟學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響整個經濟的力量和趨勢,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長,找不到工作的人佔總人口的比例以及價格上升的速度。

而以上這只是經濟學所研究的一種方面。

個人做出決策的四個原理:

1.1.1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爲了得到我們喜愛的一樣東西,通常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我們喜愛的東西。做出決策要我們在一個目標和另一個目標之間取捨。

社會棉鈴的另一種權衡取捨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間的。

效率(efficiency)是指實惠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的東西。平等(equity)是指將這些資源的成功公平的分配給社會成員,換句話說,效率指經濟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配這塊蛋糕。在設計政府政策時,這兩個目標往往是不一致的。比如現在我們共同富裕這個目的在於實現更平等的分配經濟福利政策。某些此類證詞如福利制度或失業保障,是要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社會成員。而現在我國GDP數據如此好看就是塊大蛋糕,而社會在於權衡取捨的天枰上就傾向於了效率,而稍稍忽視了平等。

另一方面,另一政策,如個人所得稅,是要求經濟上成功人士對政府給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雖然這些證詞對於實現更大的平等有好處,但它一降低效率爲代價。當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給需要的人時候,就減少了他們對於辛勤工作的獎勵;結果,人們的工作少了,生產的物品與勞務也少了。

換句話說,當政府要把經濟蛋糕切得更均等的小塊時,這塊蛋糕的本身也就變小了。

或許,我單純的認爲,我們的社會將這兩種政策換個位置,相同的權衡取捨,也許能取到更好的效果?去另一個角度增加蛋糕的大小,而我們不應該由於幫助了窮人扭曲了工作激勵而忽視那些成功的人。

所以說,認識到生活中的取捨是重要的,因爲人們只有在瞭解了他們所面臨的選擇才能做出良好的決策。

經濟學讀後感8

讀了《薛兆豐經濟學講義》這本書,給我帶來了深刻的啓發!“我們在經濟學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教訓之一,就是把願望和結果分開來看。願望是一回事,但願望曹誠的結果是另外一回事。”

今天我還是想繼續就昨天提出的那個荒謬的比喻來絮絮叨叨,因爲儘管我嘴上說着那是一個多麼荒謬的想法,但在我的內心裏,彷彿一直有一個聲音在說,順着這個思路,不斷糾纏、辯駁,就能收穫些什麼。

我看到過的每一本經濟學相關教材在講到供給需求的時候總會提到房價這個例子,殊途同歸也好還,異曲同工也罷,這本書也沒有例外。可惜我至今沒搞明白這個問題,我其實挺想知道,那些寫書的經濟學家或者大經濟學家們,他們真的完全搞明白這個問題了嗎?比如說,有沒有誰能準確地告訴我,現如今北京的房價將何去何從,亦或再直白些,什麼時候買個房子最合適?讀後感·當然,不會有人來回答我,但凡回答我的,多半也不是什麼大經濟學家。好吧,也有可能是我的某個師長聽到後,從理論和實際兩個方面對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極有可能。

我並不同意“需求是刻畫人性的”這一提法,人性比需求定律複雜得多。這個提法,恕我直言,看着很有道理,但實際只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說服自己的方式,一種自我疏導的方式——對於一個問題,只要你能想得明白,說得通,理得清,不用需求定律也可以。

需求第三定律,“好東西運到遠方”。我覺得這個還是需要結合“願望和結果沒啥關係”來看,纔算完整。

“經濟體系要解決的首要難題是應付變化的問題”——價格是個有用的工具:

1)傳遞關於稀缺的信息;

2)指導生產;

3)做出獎懲,決定商品分配。

這提醒我,工具變量可以應用到現實生活。具體的思考還需要進一步去做,我還沒有想明白。

經濟學讀後感9

最近讀了張世賢的《經濟學演義》,這是我看到過的中國化的最白話的經濟學書,他把曹操、袁紹、孫權以及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禰衡擊鼓罵曹等膾炙人口的三國人物和情節,嫁接天想(聯想)、彩虹(長虹)、樂哈哈(娃哈哈)、德嘉(嘉德)拍賣等我們耳熟能詳的市場經濟主角,從而引出一個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這種寫作方式令人耳目一新。讀之後我不禁感慨:爲什麼我們看到的其他的專業書,不能像《經濟學演義》這麼寫呢?張世賢的《經濟學演義》既可以說是一部科普著作,但是我看更像一部文學作品。寫這類的書其實也是需要一定文學功底的。經濟學知識要普及需要複合型人才。有些經濟學家喜歡把普通的知識理論弄得深奧些,如果是爲了研究前沿問題,也未嘗不可,但是如果以此顯示自己的學問,把簡單的道理複雜化,則大可不必。《經濟學演義》國中學生就能夠很輕鬆地理解,把複雜的道理簡單化也是一種功夫。老師上課傳授知識就是要把複雜的道理簡單化,讓學生一聽就懂,這樣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學習起來纔會投入,學習纔能有成效。在中國,很少人沒讀過《三國演義》。

《經濟學演義》借用了《三國演義》書中的人物,按照各自的特點,賦予其現實市場經濟的角色。進而,藉助這些角色的經濟行爲,在有意無意之間闡釋經濟學的道理。起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於是,人們有了經濟學的民族化和親切感。《經濟學演義》通過一個一個的生動故事,向我們介紹了一百多個最基本的經濟學概念。例如理髮預期、比較優勢、機會成本、寡頭競爭、差異化戰略等等。直接看着這些概念你會感到抽象、晦澀。由於《經濟學演義》採用了章回體小說的動工,這是一個創舉,這個創舉適合中國人的新聞記者習慣,同時把經濟學知識中國化了,故讀完《經濟學演義》這種抽象將蕩然無存。我國經濟發展舉世矚目,中國經濟在世界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期待出現更多的中國化的通俗易懂的經濟學讀本,以饗讀者。

經濟學讀後感10

這回是真的要改變自己了,從零做起,歸零的心態:我覺得要想成爲一個成功的女人,必須各個方面都做的好,無論外表、內在素質、知識、智慧都得好好修煉一下。最近正好沒有什麼項目,環境也很清靜,社交也很少,好好修煉一下內功吧,我真的很需要,爲了以後能漂亮高貴的走出去,爲了以後的幸福生活。本來想先學習《《每天懂一點人情世故》》了,結果還是因爲太愛錢了,呵呵,先看了這個經濟學的文章,這回事真的看進去了,兩個小時的收穫:

一、要想學會理財,必須得積攢人生的第一桶金,多關注富人和會理財的人,學習和被感染着;

二、貨幣升值時,買不動產或者儲存貨幣;可以從國外過引進產品,千萬不要做何出口有關的生意;

三、通貨膨脹時,儘量減少消費,以存錢爲主,適當理財,反正是不要讓錢外流;

四、瞭解了次貸危機,使我聯想到中國的銀行信用卡亂髮、銀行亂貸款、還有房市價格的飆升,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會會不會也像美國一樣發生次貸危機呀,我覺得這需要國家宏觀調控,之後我要好好研讀一下十二五規劃,很有必要;

五、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是經濟假設人,無論做善事的還是做惡事的都是從自己的經濟利益出發的,沒有人能違背這個經濟常理,因爲他要生存就必須爲自己掙錢,所以不必說誰誰見錢眼開了,我們大家都一樣的;

六、做事要有經濟頭腦,你都付出了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的,就要尋求回報,哥倫布發現新大論就是例子,只有先規劃好強大的經濟收益纔會有巨大的動力,纔會全力付出,纔會成功,纔會收到預期的經濟收益的;

七、知道了什麼是機會成本:凡事都有多種方案,通過比較各種方案的機會成本最後決算那種受益最大。

經濟學讀後感11

一直不懂經濟學,原來是少了一本“寓言書”。

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和哲學一樣,感覺都是高等學府中講授的專業知識,下里巴人接觸不到。《寓言中的經濟學》另闢蹊徑,用寓言和經濟學想結合,做到了深入淺出。

簡單介紹作者:樑小民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經濟學碩士,曾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研究;曾任教於北京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出版專著、譯著等60餘種,多部著作在港臺出版。

經濟學大道理結合寓言,簡單的類比大道理常人馬上也就明白了。下面我來講述我感受最深的二個點:

第一:沒有絕對完美和公平,需正確抉擇

人生在世十有九不易,經濟學的世界也是一樣。要是一味的尋求十全十美有可能適得其反。書中三個小故事是我記得特別清楚。

第一個故事布利丹毛驢,面對兩捆乾草不知道怎麼選擇,最終餓死了。

第二個故事一個貴族臨終前讓兩個兒子分財產,兩個兒子覺得不公平找了一個智者,智者讓他們把所有的財產都破爲兩半,衣服,盤子、銅錢什麼都一分爲二了。

第三個故事中美麗的姑娘一心想找一個十全十美的丈夫。顯貴的來求婚她覺得人無風趣、五官不好看;平常人來她更看不上。時光流逝,最終美麗姑娘失去了身材容貌嫁給了一個粗人。

英國文豪蕭伯納說過:“經濟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藝術”。在書籍中作者通過寓言故事告我們,面對選擇我們需要有一種權衡,這種權衡是我們心中的一杆秤,兩捆草的選擇中我們要求得一種平衡。因爲選擇草和選擇丈夫是一樣的。上升到經濟制度,或者是家庭、工作關係。有衝突和矛盾的存在。我們想要一種十全十美的經濟制度不可能,我們想要完全公平的分割異常也不可能,智者看似公平的分割了異常。這樣的結果和餓死的驢和嫁給粗人的魅力姑娘一樣,都不盡如人意。

如何正確抉擇,如何懂得止損呢?很多時候我們不能一味追求最好。更多的需要正確決斷,這樣纔不至於把自己吊死。當然需要注意的是懂得更多的經濟學原理。

第二:合理利用“私心和興趣”可以實現利益最大化

強扭的瓜不甜,強迫人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一般難於取得預期的效果。書中有個故事:婚禮上一個美麗的姑娘瘋狂抓老鼠的故事,伶鼬通過像愛神祈禱和自己愛的小夥子結婚了,卻改變不了抓老鼠的習慣。亞當斯密提出的理性人的假設,他認爲:每個人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可以實現社會利益。

怎麼來實現呢?伶鼬已經變成美女了。他們夫妻是否可以利用妻子的這個技能來消滅自己家的老鼠或去幫助鄰居抓老鼠來賺錢呢?這裏順帶也就說到了:本性、慾望、私心三個詞。

書中有個“管船破爛”的故事。書中主要講述的是產權的問題,產權決定了我們怎麼對待一個事物,公家的事物就收到“破壞”,因爲人是有私心的,公和私是外和內兩個不一樣的定位。

最後。作者在序言中寫道:“我希望用大家喜聞樂見的寓言故事介紹一些基本經濟思想,分析各種現實問題,能吸引更多人學習經濟學的興趣,也使人們能更容易的接近,港務和接受經濟學。”細緻閱讀作者圍繞這一初衷進行輸出,讓我走進了一個不一樣的經濟學世界。

經濟學讀後感12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經濟學讀本,作者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告訴人們其中的經濟學原理,從中給出一個個經濟學研究的基本思路,如商業是最大的慈善,不要只盯着錢,好東西運到遠方去,如何減少競爭的無謂損失,自由不等於免費,想象力決定生產力,好鋼用在刀刃上,誰的話語權更大,爲何同工不同酬,衆人如何彼此影響等。

書中的一些小故事使我印象深刻。如馬糞到處都有,有人在馬路上撿拾馬糞,並把這些馬糞歸到一堆,但當時並沒有拿走,也沒有標記,結果第二天被人拿走了,等於一天的工作白乾了,結果訴諸法庭。如果法官支持了財富創造者(撿拾馬糞人),就會鼓勵人們去努力創造財富。如果支持了順手牽羊者,就會縱容隨便拿走別人財富的現象。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只有尊重私有財富和勞動所得,才能保護私有財產,纔會保證人們公平創造財富的環境。

如果窗戶都是完好的,人們就都會愛惜,就可以把錢花在其他有用的方面。但如果窗戶被打破一塊,人們就會不在意其他玻璃,窗戶的所有玻璃可能都會被一一打破,人們就只能去更換新窗戶,這就是破窗原理,在經濟學上就會形成一種浪費。

比如有錢人可以先打車,有錢人可以先做心臟搭橋手術,有錢人的孩子可以先上好的學校,有錢人可以先買好地段的房子等等,在資源稀缺的狀態下,根本做不到公平,不可能一碗水端平,這種情況下,就只能靠金錢來分配資源,再或靠權力來分配資源。這樣看似不公平,但作者講到,如果有錢人不比窮人享受更多的特權和優先待遇,那麼誰還會努力成爲有錢人呢?如果有錢人不能享受很多優先,那麼就不會有更多的人努力成爲有錢人,奮發和創新就會逐漸絕跡。

從前火車是燒煤的,燒煤就會噴火星。有一輛火車經過一片亞麻地,農民將700噸亞麻堆在了鐵道邊自己的農田上,火車經過時噴出的火星將亞麻燒着了。這種情況下,訴諸法院後,如果法官判鐵路公司賠償,鐵路公司就會想盡辦法,防止火星燒着亞麻,比如,火車改道或者多買10畝鐵道邊上的土地;如果法官判鐵路公司不賠償或者賠償很少的損失,那麼農民就會想盡辦法,讓火星燒不着亞麻,比如將亞麻放置離鐵道邊比較遠的地方等。

作者作爲經濟學家,贊同亞當斯密的觀點,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大家只要關心好自己的利益,就是在推動社會發展,每個人都這麼想,就會形成那隻看不見的手,均衡的調配資源。最大的慈善是商業,比如對於失學孩子的救助,直接發錢,或者讓他們免費讀書,恐怕未必是好辦法,很多人拿到免費的救助資金,也不會去讓孩子上學,反而用西方的獎學金制度更加有效,讓學習好的孩子得到更多的獎勵,這看上去更是一種投資,而非行善,變相在鼓勵那些窮人家的孩子努力學習。用商業的角度思考問題,調動各階層人員的積極性,才能發揮更持久的救助效果。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通過深厚的經濟學基礎,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從一個獨特視角,告訴人們一些經濟學方面的道理,提出一條經濟學研究的路徑,其中的觀點不一定完全正確,但確值得人們研讀和思考。

經濟學讀後感13

初識茅於軾先生,是在一個關於電影《色戒》談話節目,當嘉賓們都沉溺於有關色戒以及道德層面的口水戰之時,茅先生一句“有些事情我們要看到更高層面的東西,不能拘泥於表面細節。”。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了這位其貌不揚的年邁老人背後偉岸的學者形象,那種沉積多年的寬宏胸懷與高瞻的見識令人敬佩。

《生活中的經濟學》講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學美國,發現美國市場經濟下值得學習和研究種種經濟現象,以淺顯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現給讀者,潛移默化的灌輸經濟學思想,讓讀者以經濟學的視角來分析社會,解讀社會現象。書中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經濟體制三個部分,例如超市管理、後院經濟、環境保護等日常點滴,篇篇反映出令人細細品味的經濟學原理。我不會具體描述本書細節,以下兩點是看完之後的一些思索和感受:

1、爲什麼一本非原理類書籍可以流傳16年之久,翻版14版而經久不衰?——不論多深奧的理論,如果透徹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還原爲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小事情反應大道理。

這個問題一直盤旋在我心中很久,因爲書中大多講述的美國一些先進的市場經濟體制,例如超市中自動掃碼的高效,電梯靠右站給人帶來的便捷。這些種種也許在16年前90年代的中國,看上去非常新鮮轟動,但是對於今天的我們,很多便捷的運作形勢已經採用,爲什麼這本書還會受到這麼多人的追捧?!

後來我漸漸明白,我們學習的是這種做學問學以致用的方法,再深奧的原理,如果透徹理解融會貫通,應用於日常現象,那才真的實現了知識的價值。在生活中,要有敏感性,遇到事情多思考,把自己學到的知識來解釋現象,從現象中獲得知識,形成知識儲備運用的良性循環。

2、節約時間創造財富,社會道德促進發展

書中提到的許多現社會存在的問題,現實依然存在,例如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問題。書中講到:有次作者看到馬路上交通事故,只用了三分鐘,當事人交換了駕駛執照,清理了事故現場,馬路又恢復了平靜。他們有很完善的保險制度,更重要的是雙方尋求可以接受的妥協辦法,把是非放到次要地位。這讓我不禁想起前幾個月在三環上兩輛汽車的刮蹭事件,爲了保持事故現場,兩輛車足足停了4個小時,造成三環交通大癱瘓。如果兩位司機可以放下是非,協商妥協,那麼節約的不僅僅是四個小時,還有這四個小時整個三環帶個社會的財富。

社會道德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強大,良好的社會道德與秩序,可以減少糾紛,節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可以節省社會監督成本,可以促使資本和勞動結合生產出更多財富。所以,“社會成員自覺程度越高,整個社會就越富裕”。

以上是讀罷《生活中的經濟學》感受很深的兩點,尤其佩服茅先生數學、經濟與哲學的綜合素養,以及敏銳獨特的視角。這是一個研究人員最應該具備的兩個素質,以茅老爲目標,學習,學習,再學習。

經濟學讀後感14

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囊括了經濟學中各個方面的問題,並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討論,是西方最流行的的經濟學科學教書和讀物。60年來,《經濟學》歷經挑戰和考驗,但仍然無人能撼動其地位。薩繆爾森不僅開創性地爲現人經濟學設立了框架和標準,而且60年來孜孜不倦,將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錘鍊得近乎完美。

本書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表達原本複雜的經濟學原理,根據世界範圍內的形勢發展以及隨着人類科技不斷進步而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持續着天翻地覆的改變,把各種涉及到經濟學的新元素都加入到最新版《經濟學》裏,使讀者能夠足不出戶就可將當今社會上影響人類生活包括經濟現象、環境變化、世界經濟和整個社會的變動趨勢與經濟學基礎識知相結合進行初步的瞭解。

讀此書沒有特別明顯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書的感覺,簡單的文字,甚至有時略帶幽默的語言,彷彿是在閱讀劇情引人入勝的小說一樣讓人有一發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衝動,對理論的講述間或會結合實際加入些許評價,更是讓人浮想聯翩。

這本書的編排基本上能滿足各個層次讀者的需求,較高深的內容在附錄或特別標明的小節裏單獨安排。第一編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紹了一下學習經濟學的一些必備基礎知識。第二編是微觀經濟學:供給、需求和產品市場,第三編是要素市場:勞動、土地和資本,以上兩篇也是我們在任一本微觀經濟學的書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題。第四篇從微觀的角度主要討論了下國際貿易、政府以及環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講述了宏觀經濟學的相關知識。

當我開始看到供求曲線這章時,腦中不再充斥各種斜率不同的線條以及一成不變的座標圖,我所想到的是各種經濟關係受供求關係這一亙古不變的原理影響的現實生活中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鮮豔畫面。雪災時湖南江西個別停水停電的政府部門管制不嚴厲的小城市裏,純淨水、蔬菜、蠟燭、大米短時間內漲價數十倍,春運時的火車及高速公路的汽車上一包方便麪售價五十元,雖說有些誇張,但這些現象都不難理解,物價短時間內上漲了一些這也都是正常的,只要此後物價恢復正常就行了,實際上必定也會回到原來的價位。適度的進行管制允許物價在一定範圍內浮動纔是明智之舉。我們都知道消費物價指數CPI在不斷上漲,長期的物價上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短期的由供求關係造成的物價上漲也如此。

薩繆爾森的在“宏觀經濟學”中,對經濟落後國家的經濟發展的軌跡進行了研究,並指出了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的四個重要的因素,即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資本和技術。他指出,如何積累資本以求得持續高速發展是經濟落後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因爲這些國家的產出少,可能剛剛能解決生存的問題,無法進行積累以求得未來的發展;而有的國家也許產出較高,但也存在將產出中的多少用於當期的消費,又有多少用於投資的問題。這些國家應當儘量減少當期消費,把儘量多的產出繼續投入,使經濟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進入一種良性循環。

經過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練,薩繆爾森—《經濟學》已經不只是美國的經濟學教科書。它已經成爲全球範圍內經濟學着作的經典—博大精深,與時俱進!

經濟學讀後感15

這是我生平讀到的第一本經濟學著作,它和以往由晦澀的專業術語、複雜的數學公式堆砌成的書籍不同的是,此書主要從發生在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大事小事入手,透過這些小智慧,印象中高深莫測的經濟學原理一一得到解密。

從未想過,一向讓人避之不及的經濟學著作,在作者獨具一格的構思以及妙筆生花的描述下,彷彿就在看故事書一樣,生動有趣。

爲什麼牛奶裝在方盒子裏可樂卻裝在圓瓶子裏?

爲什麼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邊而男士的在右邊?

爲什麼酒吧便宜的白開水收費,而成本更高的花生米卻收費?

爲什麼全新的二手車要比新車便宜得多?

爲什麼餐廳都爲飲料提供免費續杯?

爲什麼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掙得多?

乍一看,你以爲你一不小心進了一個八卦論壇,可是隨着一個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得到解密,你才發現,原來,這些被我們忽略的小細節背後隱藏了那麼多有趣實用的經濟學原理;原來,經濟學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貧瘠的思維一直未挖掘出來而已。

書名《牛奶可樂經濟學》來源於書中一個有趣的問題:爲什麼牛奶盒子是方的,而可樂的瓶子是圓柱形的?通讀本書後,你會發現,這個以爲根本不需要思考的問題,竟然用到了經濟學原理。

拿儲存成本來說,軟性飲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圓柱形容器拿着更稱手,抵消了它所帶來的額外存儲成本。而牛奶,大多數人不會就着盒子直接喝,所以它不大可能裝在圓柱形容器裏販賣。

另外,可樂一般放在便宜的開放式貨架上,牛奶則需要放在冰櫃裏,耗電的同時提高了運營成本,很顯然方形容器比圓柱形容器更節約空間,而在經濟學上,節約就意味着在側面增加收益。

這麼一說,是不是有種腦洞大開的感覺。當然,有趣的還在後頭,接下來,我們繼續。

爲什麼酒吧清水賣4元,花生米是免費的?因爲,對酒吧來說,酒是創造高收益的重要介體,如果用戶喝水多,則意味着對酒的需求降低了,整體收益也跟着走下坡路了。當然,酒吧會絞盡腦汁解決問題的,於是,聰明的老闆就會推出:成本低廉的清水賣4元,成本更高的花生米卻免費。

假如你不懂經濟學,你可能認爲老闆的腦袋被門縫夾了。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花生米是極好的下酒菜,用戶花生米吃多了,就會加大對酒的消費,哪怕表面上花生米的成本要高於清水,可是有了花生米對酒的間接促銷,花生米的成本顯得微不足道了。畢竟,獲得高收益的源頭還在於酒嘛。

本書列舉了很多妙趣橫生的例子,可是書的中心主題就兩個:成本與供需。整本書通讀下來,對作者的思維能力深爲佩服。原來,不論我們做什麼,我們都要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知與判斷,尤其在經濟活動中,我們一定要養成“先謀後動”的習慣,透過現象看本質,只有這樣,我們的一系列規劃纔可能在實踐中有條不紊地進行,儘可能地規避風險,實現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