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字【精品多篇】

讀後感1.49W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字【精品多篇】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爲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篇一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讀研,對於一個沒接觸過經濟學的人來說,他認爲的成本是:“學費+住宿費+生活費+考試費用”,時間是一個不會計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卻認爲:住宿費和生活費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會明白,因爲這些開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會更貴。這樣說來,那不如接着讀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實際的成本卻正是我們所忽略了“機會成本”。如果六年的時間用來工作,我們能賺多少?你想過嗎?最重要的是六年寶貴的工作經驗,提前建立起來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讀書的成本。當然,對於更多繼續讀書深造的人以後所創造的收益會大於所有付出的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層:“自我實現”。

引用這樣一個例子是爲了更好說明“機會成本”。經常用這種想法你會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談到,工作是閒暇的機會成本,正是因爲如此,經濟條件不充裕的人很願意選擇加班,甚至有人會選擇幹副業。同樣曼昆也認爲閒暇是工作的機會成本,這也就是爲什麼旅遊業得以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吧。

經濟類書籍讀書筆記 篇二

經濟學一直是我感興趣的學科,大體是因爲經濟學可以讓我清楚地看到一些社會現象的本質。經典的經濟學入門教材很多,如斯密的《國富論》,斯蒂格利茨《經濟學》等,但我想向大家推薦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一書。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曾創造了兩次吉尼斯世界記錄:一是書還未完稿時,出版商就出價140萬美元買下版權,從而創下經濟學著作賣價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二是書一出版便很快風行美國,出版僅3個月就被300多所大學採用作爲教材,其英文版發行量在1998年出版當年就高達20萬冊,成爲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經濟學教材,其暢銷速度與暢銷數量又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

這本書特點鮮明,簡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邏輯嚴謹,是一本絕對值得去細細品讀的書!我是在2007年夏天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讀後有種醍醐灌頂的新鮮感。

通常認爲,經濟學是一門艱深的學科,常常需要運用大量深奧的數學知識,令人望而卻步,但在讀完本書後,卻有了另一番感受。這主要因爲曼昆從容易理解的經濟學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漸進,旁徵博引,用妙趣橫生的語言向讀者展示經濟學的無窮魅力。限於本人的專業知識與文字駕馭能力,就書中前三條基本原理淺顯地談談我的一些讀後體會。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書中告訴我們,由於資源的稀缺性,我們面臨權衡取捨,這纔會在生活中面臨着一次又一次的選擇。相信大多數人對於其中的道理並不陌生,但能夠時時做出正確取捨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嘆,“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這充分說明了取捨的痛苦,如何取捨,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維模式了。曼昆在提到這個原理時寫到:“也許一個人一生中沒有一種取捨比工作和閒暇之間的權衡取捨更明顯和更重要。”我完全贊同這句話。尤其對於個人來說,時間是最大的稀缺性資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暫的,要是把時間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棄了學會改變境遇的奮鬥和追求。

其實,我們自己也在被取捨中生活着。無論我們在找工作時,還是與他人合作時,甚至找女朋友時,如果想脫穎而出,就必須擁有稀缺性資源,如高學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這樣纔可以發送有效的信號,纔可以讓他人權衡取捨時更多的考慮我們。當然,其信號的成本是昂貴的。

個人行爲的取捨或許是簡單的,當個人組成社會時,將會面臨更多、更難的權衡取捨。對於社會,效率與公平永遠是“魚與熊掌”的關係。效率決定整個經濟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則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當政府想要把經濟蛋糕切得更均勻時,就減少了人們做大蛋糕的熱情,從而這塊蛋糕本身也就變小了。這就要求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取捨。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爲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讀研,對於一個沒接觸過經濟學的人來說,他認爲的成本是:“學費+住宿費+生活費+考試費用”,時間是一個不會計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卻認爲:住宿費和生活費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會明白,因爲這些開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會更貴。這樣說來,那不如接着讀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實際的成本卻正是我們所忽略了“機會成本”。如果六年的時間用來工作,我們能賺多少?你想過嗎?最重要的是六年寶貴的工作經驗,提前建立起來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讀書的成本。當然,對於更多繼續讀書深造的人以後所創造的收益會大於所有付出的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層:“自我實現”。

引用這樣一個例子是爲了更好說明“機會成本”。經常用這種想法你會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談到,工作是閒暇的機會成本,正是因爲如此,經濟條件不充裕的人很願意選擇加班,甚至有人會選擇幹副業。同樣曼昆也認爲閒暇是工作的機會成本,這也就是爲什麼旅遊業得以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吧。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剛讀書時好好學習是爲了爭當“三好學生”,讀到中學挑燈夜戰是爲了“會考”“大學聯考”,在大學博覽衆書是爲了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崗位上還得爲了職稱拼死拼活,也許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奮鬥,從一個頂點向另一個頂點攀登,不知疲憊。而這一切完全是符合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原理: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這常常可以作爲我們工作的出發點。作爲一個職業人,能夠儘可能考慮你的同事、下屬和領導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諧。

往大的方面說,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需要準確把握民衆的利益所在。曼昆在書中舉了一個關於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對房屋實行最高限價,長期中會導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爲此時政府限制了潛在房東的激勵,誰也不願做不賺錢的生意,此時房子的質量環境都會大打折扣,反而未達到政策制定的初衷,這也說明政府的任何一個政策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艱難的事。現實生活中我們接觸太多由於引進激勵機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爲什麼國有企業改革的呼聲不絕於耳,我想應該有一個因素是因爲國有企業的激勵機制不高吧。這值得我們深思。

也許我們的專業與經濟無關,但我們的生活本身卻離不開經濟學的知識。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讓我這個經濟學門外漢領略到了經濟學的魅力。而在寫這篇讀後感的過程中,也加深了我對經濟學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學着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身邊的一些社會現象。但現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現象,遠非如書中所說那樣的簡單易懂,而是複雜多變的。也正是如此,讓我覺得自己所學只是皮毛。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篇三

剛讀書時好好學習是爲了爭當“三好學生”,讀到中學挑燈夜戰是爲了“會考”“大學聯考”,在大學博覽衆書是爲了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崗位上還得爲了職稱拼死拼活……也許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奮鬥,從一個頂點向另一個頂點攀登,不知疲憊。而這一切完全是符合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原理: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這常常可以作爲我們工作的出發點。作爲一個職業人,能夠儘可能考慮你的同事、下屬和領導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諧。

往大的方面說,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需要準確把握民衆的利益所在。曼昆在書中舉了一個關於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對房屋實行最高限價,長期中會導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爲此時政府限制了潛在房東的激勵,誰也不願做不賺錢的生意,此時房子的質量環境都會大打折扣,反而未達到政策制定的初衷,這也說明政府的任何一個政策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艱難的事。現實生活中我們接觸太多由於引進激勵機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爲什麼國有企業改革的呼聲不絕於耳,我想應該有一個因素是因爲國有企業的激勵機制不高吧。這值得我們深思。

也許我們的專業與經濟無關,但我們的生活本身卻離不開經濟學的知識。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讓我這個經濟學門外漢領略到了經濟學的魅力。而在寫這篇讀後感的過程中,也加深了我對經濟學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學着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身邊的一些社會現象。但現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現象,遠非如書中所說那樣的簡單易懂,而是複雜多變的。也正是如此,讓我覺得自己所學只是皮毛。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篇四

書中告訴我們,由於資源的稀缺性,我們面臨權衡取捨,這纔會在生活中面臨着一次又一次的選擇。相信大多數人對於其中的道理並不陌生,但能夠時時做出正確取捨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嘆,“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這充分說明了取捨的痛苦,如何取捨,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維模式了。曼昆在提到這個原理時寫到:“也許一個人一生中沒有一種取捨比工作和閒暇之間的權衡取捨更明顯和更重要。”我完全贊同這句話。尤其對於個人來說,時間是最大的稀缺性資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暫的,要是把時間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棄了學會改變境遇的奮鬥和追求。

其實,我們自己也在被取捨中生活着。無論我們在找工作時,還是與他人合作時,甚至找女朋友時,如果想脫穎而出,就必須擁有稀缺性資源,如高學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這樣纔可以發送有效的信號,纔可以讓他人權衡取捨時更多的考慮我們。當然,其信號的成本是昂貴的。

個人行爲的取捨或許是簡單的,當個人組成社會時,將會面臨更多、更難的權衡取捨。對於社會,效率與公平永遠是“魚與熊掌”的關係。效率決定整個經濟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則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當政府想要把經濟蛋糕切得更均勻時,就減少了人們做大蛋糕的熱情,從而這塊蛋糕本身也就變小了。這就要求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取捨。

經濟類書籍讀書筆記 篇五

這幾天,到圖書館查找有關經濟類的書籍,發現了張五常先生的《經濟解釋》。讀完之後頓覺受益匪淺,同時也發現原來經濟學的文章還可以這樣寫,這的確是本很有意思的書。

張五常是一位天賦極高的華裔經濟學家,他在產權理論方面造詣很深。拜讀完《經濟解釋》後,卻發現張五常竟把經濟學的文章用散文的體裁寫出來,而且寫得是如此生動有趣,一下子讓原本枯燥無味的經濟理論變得栩栩如生起來,這讓我的精神爲之一振,讓我深深地敬佩起張先生淵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了。

在幽默詼諧且充滿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氣通讀了一遍,仍覺意猶未盡,便十分想推薦給更多的同學,所謂"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但又不免猶豫,因爲《經濟解釋》這本書就如同張五常先生本人一樣充滿了爭議。正如張先生自己在文中寫到的一樣:"《經濟解釋》這本書不是課本,選修經濟的學生可以讀,也應該讀,但因爲我往往不依常規,學生考試時用上我的答案,不免凶多吉少。"也許,張先生在這裏是高估了他的讀者,認爲他們應該已掌握了傳統的經濟理論,現在已不需要他像經濟學課堂上一樣灌輸所謂的經典理論,而他所要做的就是要從一個全新角度去闡釋最爲簡單的經濟學道理。

《經濟解釋》這本書確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學課本。它兼有散文的基本特徵與經濟學的靈魂主線,即所謂的"形散而神不散"。"形散"只是"散"在其形式上,而"神不散"是不散在其經濟學的脈絡上,是不散經濟學的靈魂思想上,即我們所謂的"理性經濟人"假定、稀缺、競爭、效用(在《經濟解釋》中張先生使用了"功用"這一翻譯)以及需求定律和交易理論等。實際上張先生也正是按照這樣的脈絡來爲讀者講授他所理解的經濟學。當然我不敢苟同他所有的觀點,也許這也正合乎張先生的處事原則,因爲在他的《經濟解釋》之中也同樣充滿了對權威觀點的懷疑。這正如他在"經濟解釋之三"中所明確指出那樣,"世上沒有不可替代的理論"。但我對張先生的學識之淵博,行文之流暢,觀點之新穎確是十分欽佩的。

張先生把《經濟解釋》的第一章便定爲了"科學的方法"。在這一章中張先生則更像一位哲學家,向讀者傳授着他的經濟哲學。而這種經濟哲學正體現了張先生科學的精神,這種科學的精神與態度則正是我們在學習和研究經濟學問題時所必不可少的。這一章一開始,便介紹了兩種極端理論,一爲特殊理論;一爲套套邏輯。所謂特殊理論,即是特殊到只能解釋一個現象的理論,這種理論是不具一般解釋力。所謂套套邏輯,是指一些言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是錯的,例如說"四足動物有四隻腳"便是一個套套邏輯。這兩種理論實際是無用的,我們應儘量避免走入這兩種極端。但有時對特殊理論而言總要比完全沒有理論好。

張先生對待學問是十分嚴謹,極具科學精神。但書中的有些觀點我不能完全認同。張先生在對馬克思的評價時帶有極強的個人偏見,特別在談到意識形態方面的作用時,我覺得偏離了他一貫所堅持的科學的立場。例如張先生認爲"最有名的模糊不清的理論,是馬克思的《資本論》"。因爲"馬克思的理論從來沒有人試用事實加以驗證。"對此我並不認同。另外,在談到剩餘價值時,書中說道:"剩餘價值究竟是什麼?一些學者說是租值,一些說是利息,一些說是利潤,另有一些說是完全沒有這樣的一回事。""說來說去都不清楚。"在我看來,這就好比在冬天我們穿棉襖,夏天穿汗衫,無論穿什麼都不會改變我們是同一個人的本質。

不過,如果我們避開書中所謂的"個人偏見","科學的方法"這一章對指導我們的學習和研究是十分有益的。正如張先生在文中指出的一樣,"本書是爲中國人而寫的,我認爲,科學方法論對中國人比對其他好些民族更爲重要。"因爲中國人始終是一個感性重於理性的民族,他們似乎更容易成爲藝術家而不是科學家。科學的精神對我們這樣一個更注重感性的民族而言又是何等的重要。

張五常先生雖名爲"五常",但他似乎從不會被傳統的東西所束縛。《經濟解釋》成功地避開了枯燥無味的教科書模式,它舉例甚多且始終圍繞着生活,因爲張先生更強調的是經濟理論的解釋作用。張五常無所畏懼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也拋下了一連串的爭議給他的讀者。

我想《經濟解釋》這本書至少向我們說明了兩個問題,即經濟理論的解釋性問題和爭議性問題。也許張五常正是想藉此激發我們對經濟學的興趣,也正因爭議,才讓我們有了對權威指手劃腳的勇氣。讀完此書並體會到這兩點,我更加認爲這是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經濟類書籍讀書筆記 篇六

近期看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感慨頗深,全書沒有晦澀難懂的抽象概念,也沒有複雜深奧的近代數學知識,這是一本適合平民大衆閱讀的作品,圖文並茂,深入淺出。另一方面,其內容是博大精深,返璞歸真,用平易的語言向讀者展現了現代經濟學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徹,在當今衆多的經濟學着作中璀璨而奪目。

什麼叫經濟學?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義,經濟學是研究和處理社會中人一般生活事務的學科。該定義簡單而扼要,闡明瞭經濟學所研究和處理的對象是人類的一般生活事務,指出了經濟在人類一般事務中的基礎地位。據此,如果一個生活在當代的年輕人連一些基本的經濟學概念都不具備,全然無知,那麼某種程度上,其可以形同於現代意義上的社會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這是一本給下一代閱讀的書籍,作爲留給下一代的另一種貢獻。

本書第一章就有十大原理:前面七大原理闡述了人們如何做出選擇,以及人們之間如何相互貿易。像這樣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出決策,以及他們如何在市場上相互交易的領域叫微觀經濟學。而接下來的三大原理描述了整個經濟運行的輪廓,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原理九:當政府發行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在這是個原理裏,就有內容、體系結構到表述、體例都體現了“經濟學學生的入門教科書”的定位。給讀者很大的吸引,對一些不是學本專業的學生和看者來說,是個很好的入門教材。讓人懂得生活中學經濟,這本書的特點就是通俗易懂,我不需要把他全部看完。書是要慢慢的琢磨,不是把他讀完就可以了,而是讀出他的精華,那樣只是一點,你也受益匪淺。然而這十大原理,讓我明白經濟學的博大精深。在各個領域中,經濟運行特點,對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帶來的影響。小到我們家庭瑣事,大到國家經濟實力。從簡單的例子到複雜的,在此期間,你可以提高閱讀能力,辨別經濟力度。這本書的內容側重於應用和政策,而不是象同類教科書那樣側重於正式的經濟理論。作者試圖使讀者通過這本書的學習,在將來讀書看報、經商或從政時都能夠應用經濟學知識。但是這不意味着這本書沒有提供系統的經濟學基本理論,事實上這本書包含了經濟學初級教程所有的中心論題和基本原理。

剛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很好奇這是一本什麼書。可是網上的評價讓我匪夷所思,在我覺得一本寫理論的書,是乏味的,但是我卻看到了這本書的影響力不是一般的大,讓我很有興趣去看他。並且看了後也沒有失望,這本書的特點之一是在每闡述一個經濟學原理以後就儘可能地回到與這種原理有關的應用和政策上來。例如,這本書在第4章到第6章闡述了供給和需求的基本原理以後,緊接着在第7章至第9章把這些原理應用於市場經濟社會所面臨的三個重要問題:爲什麼自由市場制度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的途徑?稅收是如何妨礙市場機制運行的?誰是國際貿易的贏家和輸家?“案例研究”原本是工商管理課程中常用的教學方法,現在曼昆把它運用於經濟學原理教科書,來說明如何應用經濟學原理。《經濟學原理》一書的絕大多數章節都有相關的案例研究。除此之外,這本書的大多數章節還設有“新聞信箱”,引用報紙上的新聞來說明如何運用經濟學思想來闡述當前的社會問題。最後,這本書的體系結構也不同於流行的經濟學初級教程。它不是從“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或“經濟學研究什麼”開始,而是在開篇第一章集中概述了經濟學的十個基本原理,這使初學者一開始就能抓住經濟學的精髓。這本書也沒有嚴格遵守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傳統二分法,而是儘量模糊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界限。第一章的“經濟學的十個原理”既有微觀經濟學原理,也有宏觀經濟學原理。

《原理》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讀者分析能力的培養,闡述了經濟現象分析的一般步驟,並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寬讀者的思路,激發讀者聯繫實際分析問題的興趣,進而從分析中形成觀點。在分析完市場失靈下政府的作用後,書籍循序漸進,水到渠成,重點介紹了企業的微觀組織行爲,分別對完全競爭、壟斷、寡頭和壟斷競爭四類市場環境下企業產品的供需關係和企業運作行爲作了詳盡的理論剖析,這部分內容非常精彩,前面章節的鋪墊終於滋育出了豐碩的果實,使讀者大飽口福,受益匪淺。

在全書微觀經濟理論體系構建中,曼昆顯然覺得還有必要對生產要素市場展開一些闡釋,進而向讀者展示了重要的勞動力價格原理:一個競爭的、利潤最大企業僱用的工人數要達到勞動的邊際產量值等於工資的那一點,邊際產量曲線即爲勞動需求曲線。至此,《微觀經濟學分冊》似乎可以劃上了句號。但着者顯然不滿足於此,在書籍的最後還拋出了不對稱信息、消費偏好、政治經濟和行爲學等現代經濟的一些基本思想,爲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了一個今後學習的更加廣闊的空間。

經濟類書籍讀書筆記 篇七

《經濟發展理論》這部著作是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阿羅斯·熊彼特先生在1912年發表的,首次提出了他影響深遠的創新理論,而後他利用該書再版以及出版其他著作的機會對該理論進行了不斷的補充完善,使該理論成爲了他經濟理論體系中最重要的理論,並構成了他的許多其他理論的基礎。

熊彼特先生指出,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往往通過創建新的企業來實現,新組合意味着通過競爭消滅舊組合。同時,新組合還意味着對經濟體系中現有的生產手段做不同的使用,利用現有的社會資源去做新的事情,也就是把生產手段從循環流轉中抽出來,並把它們分配到新的產品或者新的工藝上。熊彼特先生還發現,從投資的角度看,這種新的分配通常要通過信用來完成。在創新理論中,熊彼特先生明確了企業家的職能,認爲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也就是創新。熊彼特先生還區分了創新和發明,在他看來,創新是一個經濟學範疇而不是技術範疇,發明(invention)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發現(discovery),而創新(innovation)則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實施(implementation),雖然發明往往構成創新的一個環節,但創新並不一定需要發明,而發明也只有用於生產實踐之中並且實現了商業利潤才能夠被算做創新。熊彼特先生的“創新理論”具體可以概括爲以下幾個要點:

1、創新是生產過程中內生的。他說:“我們所指的‘發展’只是經濟生活中並非從外部強加於它的,而是從內部自行發生的變化。”這種變化是那麼多的重要經濟現象的原因,所以,爲它建立一種理論似乎是值得的。這種經濟變化就是“創新”。

2、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本質規定。熊彼特先生力圖引入創新概念以便從機制上解釋經濟發展。他認爲,可以把經濟區分爲“增長”與“發展”兩種情況。所謂經濟增長,如果是由人口和資本的增長所導致的,並不能稱作發展。“因爲它沒有產生在質上是新的現象,而只有同一種適應過程,像在自然數據中的變化一樣。”發展是經濟循環流轉過程的中斷,也就是實現了創新,創新是發展的本質規定。

3、創新是一種“革命性”變化。熊彼特先生認爲,這種“革命性”變化的發生,纔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問題。創新有突發性和間斷性的特點,要對經濟發展進行“動態”性分析研究。

4、創新必須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熊彼特先生認爲,先有發明,後有創新;發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發現,而創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應用。“只要發明還沒有得到實際上的應用,那麼在經濟上就是不起作用的。”

5、“企業家”是創新的主體。熊彼特先生把“新組合”的實現稱爲“企業”,把實現這個“新組合”爲職業的人稱爲“企業家”。“企業家”的核心職能不是經營管理,而是看其是否能夠執行這種“新組合”。熊彼特先生說:“充當一個企業家並不是一種職業,一般說也不是一種持久的狀況,所以企業家並不形成從專門意義講的社會階級”。

6、創新同時意味着毀滅。在競爭性的經濟生活中,新的組合意味着對舊組織通過競爭加以消滅。在完全競爭狀態下的創新和毀滅往往發生在兩個不同的經濟實體之間,隨着經濟的發展,經濟實體的擴大,創新更多轉化爲一種經濟實體的內部自我更新。

在“創新理論”基礎上,熊彼特先生又提出了他的“經濟週期理論”。他認爲,一種“創新”在擴散過程中,能刺激大規模的投資,引起經濟高漲;經濟高漲導致價格下跌,一旦投資機會消失,經濟便轉入了衰退。由於“創新”的引進不是連續平穩的,而是時高時低的,這樣就產生了經濟波動或“經濟週期”。熊彼特先生理論的精華在於對創新和企業家作用的闡釋,熊彼特先生提出的“創造性的破壞(creativedestruction)”在今天人們解讀信息革命的影響時仍然是一個關鍵的詞彙。

熊彼特先生的理論正確地強調了企業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然而卻低估了科學家、發明家和普通羣衆在產業革命中的作用。實際上,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推動社會前進的主力是不同的社會羣體。在技術革命時期,推動社會進步的主力是科學家和發明家,在草根革命時期,推動社會進步的主力則是人民大衆,只有在商務革命時期,企業家才擔當革命主力的角色。企業家也並非是創新唯一的實施者,按照創新的本質含義,科學技術人員的研發活動也可以算作創新,因爲他們把大量的社會資源投入到了前所未有的探索活動中,並沒有重複以前的工作。就連消費者也可能成爲創新的實施者,因爲人們已經認識到,消費者在消費的過程中也創造附加價值。

總而言之,馬熊彼特先生的企業家創造歷史的觀點在經濟學發展歷程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使我受益匪淺。

經濟類書籍讀書筆記 篇八

今天讀了一本書《經濟學原理》的第一章,雖然還沒有完全讀完,但是還是從這裏面學到一些誒東西。在這裏,真想向很多有機會讀書的人讀一下,這本書看似非常深刻,作者卻用了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很多社會上我們習以爲常而一旦問起來卻很難以回答的問題,想爲什麼裝牛奶的容器多是方的,而那些裝軟飲料的容器多是圓的的原因,想爲什麼硬幣上的頭像多是側面而紙幣上的頭像多是正面的原因等等,這些看似很平凡不過的事情,真正解釋起來還真是很有意思。所以很高興讀到這麼一本非常感興趣的書。儘管是美國作家所著,有很多的文化差異和社會差異,但是作爲經濟學的原理都是一致的,這是偉大的經濟學家馬歇爾所著,真的很好,希望和我一樣對經濟學感興趣的人讀一下。

現在就像用這種機會成本的原理來解釋一種比較常見的社會現象:爲什麼國內瘋狂追星的多是女歌迷,而極少數是男歌迷?首先,i從機會成本的定義來看,如果女孩子一旦喜歡上了某個明星,她們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在上面,而男孩子則沒有這麼誇張,從這個程度上來講,女孩子如果明明知道明星就在附近還是堅持工作的話她們肯定會心不在焉,還不如直接去關注,而男孩子則會比較理智比較容易去控制,這大概是爲什麼那麼多接機的都是女孩子而很少看到男孩子的原因吧;另外,在我們中國這個相對比較傳統的社會,對於女孩子來說,人生很有可能在結婚這件事情上有一個很大的突變,而男孩子可能性則很小,像時下的什麼鳳凰男和麻雀女的故事一樣這很容易成爲悲劇,還有就是這個社會大男子主義還是非常常見的,所以男性更加務實,更傾向與和與自己情況相似或差的女孩子結爲伴侶,而明星給我們的感覺是高高在上,收入頗豐,每天光鮮亮麗,這些讓女孩子更加瘋狂,讓男孩子更加辛苦的工作,因爲對於他們而言這纔是最經濟的最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