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巴金作品《家》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2.64W

巴金作品《家》讀後感(多篇)

巴金家讀後感 篇一

激情,熱情,是人追求自己對象的本質力量。巴金說:“我不是用文學技巧,只是用作者的精神世界打動讀者,鼓舞他前進。”巴金在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和經歷,使他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和薰陶,爲他愛憎分明,感情豐富的性格特徵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隨着年齡的增長,巴金看清了大家庭內部的種種矛盾愈演愈烈。長輩的專橫,各種人的無恥和罪惡一幕幕的表演着。看到他所親近的一些青年,特別是女子,遭受禮教的凌遲和折磨,使他格外痛心。處於長房長孫地位,性格軟弱的大哥協助家族掌管家務,然而他卻常常屈服於長輩的壓力,忍受着非難和攻擊,由於祖父反對送子女進新學校,巴金失去了進中學的機會。只能在家中跟着表哥學英語。現實像沉重的石塊,壓制着渴望發展的巴金。他對自己所處的大家庭充滿了厭惡,乃至憎恨的情緒,他恨"上人"的虛僞與做作,恨封建家庭的專制與殘暴,恨耳聞目睹的壓迫,欺凌與不義,恨一切惡勢力和不合理的現象。因爲它們摧殘着愛,阻礙着愛的實現。

也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巴金創作了《激流三部曲》的開篇——《家》。

巴金一再宣稱,是過去的生活“逼”他拿起筆來。巴金在談到他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成功時,說:“倘使我沒有在封建大家庭生活過十幾年,不曾身受過舊社會的種種痛苦,不曾目睹過人吃人的悲劇,倘使我對剝削人,壓迫人的制度並不深惡痛絕,對真誠,純潔的青年男女並未無熱愛,那麼我決不會寫《家》,《春》,《秋》那樣的書。”

巴金曾說:“我把我大哥作爲小說的一個主人公,他是《家》裏面兩個真實人物中的一個。”“覺新是我的大哥,他是我一生愛得最多的人。”

時至今日,幾十年後,巴金仍深深懷念着他的大哥,認爲“覺新不能見到今天的陽光,不能使得年輕的生命發出一點點光和熱,確是一件使我非常痛心的事。”“他三十多年的生活,那是一部多麼慘痛的歷史啊!(《家》附錄一《呈現給一個人》初版代序)”

可以說,巴金創作《家》,是因爲目睹無數年輕可愛的生命橫遭摧殘,他的心因爲愛憐而痛苦,“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是流着淚寫的。

巴金家讀後感 篇二

《家》作爲巴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和中國現代最傑出的長篇小說之一,標誌着巴金思想、藝術的最高成就。

《家》主要講述了擁護新思想的青年人與封建大家長的鬥爭和以高覺新爲代表的既接受新思想又逆來順受,奉行“作揖主義”的矛盾羣體在社會轉型期中的艱苦掙扎,以及封建家長制的不斷沒落。

《家》裏的感情激流之所以特別能扣動人們的心扉,那是因爲作品裏許多悲慘的情節,大都來自於作者的親身經歷,其中浸染着作者強烈的愛和恨。看過《家》的人以及瞭解巴金先生生平的人都隱約感覺到《家》是巴金老先生根據自己青年時期的背景經歷寫成的,高覺慧的身上有巴金先生的影子,而高覺新則是巴金先生因破產自殺的大哥的縮影。

其次,在情節結構方面,小說擅於把衆多的人物、自相的矛盾和紛繁的事件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幅富有時代特點的生活畫面。

再次,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說裏的青年大都有見月傷懷、感花流淚的時代憂鬱症,但作者卻從他們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中,寫出了他們絕不相同的風情神采,從而表現了鮮明的性格特徵。

一部成功的長篇小說免不了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個性鮮明,充實飽滿的典型形象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故事情節的不斷髮展使典型形象不斷豐滿起來,《家》——不是以跌宕起伏取勝,而是從各個細節,各個側面去塑造人物的典型性,讓每個人物都是活生生的從紙上走出來,歸位於真實環境中的各階層人羣。

在對比中刻畫人物性格,是《家》塑造人物形象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作品通過不同性格的反比,相近性格的類比,以及同一人物在不同境況中的自比,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徵和複雜性,以及人物性格之間的對立和差別。這種對比,常常通過在同一事件或場面中各人的不同表現得到展現,這就使不同的性格或同一人物的不同側面在映襯中更加鮮明。比如,寫三兄弟都不相信“血光之災”的鬼話,但覺新“擔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只好含淚依從;覺民要覺新去講道理,對長輩還有所期待;覺慧態度堅決,主張不能屈服,“應該反抗”。三人的不同性格,表現的多麼明晰。又如,寫士娼出生的連長太太到高家借住,克明維護家庭的和自己的尊嚴,大膽衛道護法;克安明哲保身,溜之大吉;克定卻想入非非,意欲引狼入室。刻畫同是衛道者的不同面目和心態,入木三分。

觀看《家》巴金小說觀後感600字大全 篇三

《家》主要描述民國時期一個處於封建社會的紳士大家族的衰落,反映的是封建社會對青年們的摧殘和迫害,以及具有新思想的青年如何反抗和救贖的故事。這個大家族有克字輩、覺字輩、淑字輩,全文主要以覺字輩的大哥覺新、二哥覺民、三弟覺慧爲主要角色,講述了這個封建大家族對青年(如覺新)的迫害,揭露了封建社會對青年產生的巨大影響。

覺慧,覺字輩的老三,一個反抗封建社會的大有作爲的熱血青年。在失去了家中愛他的人之後,他將封建社會視爲他的敵人。他恨哥哥覺新爲什麼不反抗!爲什麼那麼懦弱!那麼無藥可救!他不想再看到更多的生命走這條几千年讓人失去愛的路。於是,他決定幫助二哥得到愛,在他的幫助下二哥覺民最後開闢了一條從來沒有人走過的新路,他成功了,勝利了。事後,他認爲自己無法再在這樣的家庭中生活下去,便脫離了家庭,到上海去開創新的社會、迎接新的生活去了。

《家》塑造了“反抗派”覺慧和”服從派”覺新這樣兩個有着強烈對比的人物。覺新不反抗封建社會,一直服從於封建大家庭,成爲了讓人玩弄的傀儡,成爲了封建社會的犧牲品。而有着反抗精神的覺慧,在遭遇了愛人的離去之後,毅然地擺脫家庭的束縛,走上了反抗之路,昂首闊步地邁向新生活。

小說中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思想,使我感到憤憤不平。因爲迷信“血光之災”,使覺新的妻子瑞珏難產而死。對此覺慧非常生氣,我也生氣到極點。覺新太懦弱、太無用了,他怎能那樣聽從別人呢,難道一點都不能自己做主嗎?那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啊,就這樣在所謂的盡孝道的愚蠢想法下死去了。

人,不能懦弱,要勇於反抗。人不是木偶、傀儡,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我命由我不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