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

讀後感1.63W

第一篇: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

依照霍金的理論,胚在虛時間的歷史將決定它在實時間的發展。高維泡泡在虛時間中產生一個完全光滑的球形的4維“果殼”的概率是最高的;然而,這又對應於在實時間內以暴脹方式永遠膨脹的胚。星系不能在這種胚世界中形成,從而智慧生命也不會出現。然而,高維泡泡在虛時間中產生一個有點不光滑和偏離球形的4維“果殼”的概率雖然稍低一些,但是卻能與實時間中的減速暴脹過程(胚在開始時有一個加速膨脹——暴脹的相,隨後膨脹又緩慢下來)相對應。在這個減速暴脹過程中,星系可能形成,智慧生命也會出現。有趣的是,這些智慧生命將會創造一種宇宙理論,認識到他們來自於不那麼光滑,也不那麼圓的4維“膜”。

在讀完《果殼中的宇宙》和《宇宙的起源與歸宿》之後,有一種感覺。人類置於茫茫的宇宙之中實在是太渺小了,而且對所存在的宇宙也只是停留在理論階段,完全沒有實力實踐。而當中一些妄想要挑戰自然挑戰宇宙的人類不是太狂妄,太可笑了嗎?雖然他們可以說是人存理論決定這個宇宙,但是沒有確鑿的證據是不能使全世界的人類信服的。而神創論更是無從談起,他們想說他們那個萬能的上帝麼?可惜,親愛的上帝不是萬能的,他能造出一塊自己也搬不起的石頭麼?

人類還有很多未知的世界需要我們不斷探索,我相信,事實只有一個,人類在將來,一定會得到我們想要的答案。

第二篇:《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

今天終於讀完霍金寫的《果殼中的宇宙》了,雖然從頭到尾讀完一次,而且中間通常一句話要看四五次,最後對內容還是一知半解,但還是要寫下我的讀後感......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要跟之前看過的霍金寫的另一本書《宇宙的起源與歸宿》聯繫起來。因爲《宇宙的起源與歸宿》中提到的萬物之理(將所有局部性理論結合成一種“萬物之理”,按霍金的話來講找到的話,將會是理論物理的盡頭、人類的終極勝利)就是《果殼中的宇宙》中提到的m理論(也叫弦論)。其中m理論包括0-異型、ⅰ型、ⅱb、ⅱa、e-異型和11-維超引力。其中設計的的有11-維超引力、p-膜、m-理論、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10-維膜、超弦、黑洞。而m理論中將這些東西聯繫起來的中心就是現今研究需要找出的目標。霍金認爲人是生活在10維或者11維的空間裏的,但人類之所以未覺察到,可能是因爲額外維的尺度小到普朗克尺度(普朗克長度爲10-33釐米,普朗克時間爲10-43秒)或者大到無窮大,所以人類未觀察到。

而宇宙處於膨脹之中已經被普遍認可,因爲根據多普勒效應和從宇宙所接收到的微波輻射已經證實了這一點。

霍金認爲,大的額外維蘊涵着我們生活在一個胚世界中,一個在高維時空中的4維‘面’或‘膜’”中。強力、弱力和電磁力將被限制在這個胚中,所以任何與引力不相關的物理問題就會和在4維時空中的一樣。引力則會彌散到整個高維空間中去。也就是說,引力隨距離的減少可能比以往的估計更快。

這樣,行星軌道會是不穩定的:行星要麼掉到太陽中去,要麼逃離太陽逃逸到太空中去。然而,若額外維在離人類生活其上的胚不遠的另一胚處終結的話,這種效應就不會發生。那麼,對於超過兩個胚相分離的距離,引力就會如上述像電磁力那樣,不能自由地發散開去,而被有效地侷限在胚上,並且減小的速率剛好適合於行星軌道。

霍金在《宇宙的起源於歸宿》中提到,銀河系是棒旋星系。恆星繞銀河系中心作緩慢的轉動,大約2億多年轉動一週。如果套用開普勒定律,外部的恆星的運動速度應當比靠近銀心的轉得慢,但是觀測結果並非如此,整個銀河系內恆星的運動速度大致相同。所以,天文學家認爲銀河系中存在大量暗物質,大部分分佈在銀河系的外圍,從而加快了這部分區域內恆星的運動速度。對星系團內全部星系運動狀況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結論。

霍金認爲,在4維“膜”世界中,人類生活在一個胚中,鄰近還有另一個“影子”胚。因爲光被限制在胚中,不能傳播到另一個胚,所以人類不能看到影子世界。但是人類會感覺到影子胚中的物質的引力影響。這種引力在人類所在的胚世界中會顯示成一種“暗”源。檢測“影子”胚的僅有辦法是通過引力的途徑。

霍金說,弦、膜和胚“與宇宙中任何其他東西一樣,都會有量子起伏。”這些量子起伏就使得胚這樣一類客體會自發地創生和消失。這個過程很有一點像沸騰的水中蒸汽泡形成的過程。量子力學中的海森伯不確定性原理導致了胚從泡泡中創生。如果這個4維泡泡繼續長大,那麼生活在這個泡泡上的人就會感到宇宙正在膨脹。

按照霍金的無邊界設想(霍金在《宇宙的起源與歸宿》中提到宇宙是有限,無界的,就像地球表面,只不過多了兩維,而宇宙邊界的唯一條件就是沒有邊界),胚世界的自發創生有一段虛時間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宇宙像一個果殼:一個4維球面。只是果殼是空的,在這胚世界圖像中的4維果殼是滿的:人類生活其中的胚在虛時間中的歷史是一個4維球,它是一個5維泡泡的邊界,而餘下的5維或6維是捲曲的,並且卷得非常小。

依照霍金的理論,胚在虛時間的歷史將決定它在實時間的發展。高維泡泡在虛時間中產生一個完全光滑的球形的4維“果殼”的概率是最高的;然而,這又對應於在實時間內以暴脹方式永遠膨脹的胚。星系不能在這種胚世界中形成,從而智慧生命也不會出現。然而,高維泡泡在虛時間中產生一個有點不光滑和偏離球形的4維“果殼”的概率雖然稍低一些,但是卻能與實時間中的減速暴脹過程(胚在開始時有一個加速膨脹——暴脹的相,隨後膨脹又緩慢下來)相對應。在這個減速暴脹過程中,星系可能形成,智慧生命也會出現。有趣的是,這些智慧生命將會創造一種宇宙理論,認識到他們來自於不那麼光滑,也不那麼圓的4維“膜”。

在讀完《果殼中的宇宙》和《宇宙的起源與歸宿》之後,有一種感覺。人類置於茫茫的宇宙之中實在是太渺小了,而且對所存在的宇宙也只是停留在理論階段,完全沒有實力實踐。而當中一些妄想要挑戰自然挑戰宇宙的人類不是太狂妄,太可笑了嗎?雖然他們可以說是人存理論決定這個宇宙,但是沒有確鑿的證據是不能使全世界的人類信服的。而神創論更是無從談起,他們想說他們那個萬能的上帝麼?可惜,親愛的上帝不是萬能的,他能造出一塊自己也搬不起的石頭麼?

人類還有很多未知的世界需要我們不斷探索,我相信,事實只有一個,人類在將來,一定會得到我們想要的答案。

第三篇: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

以前我只知道有史蒂芬·霍金這個人,是一個只有一個手指可以活動的殘疾人,一個整天不得不待在輪椅上的人,一個只能靠機器說話的天才科學家,還有與他個人一樣有名的著作——《時間簡史》。我個人對他的瞭解當時也就這麼多, 現在知道他還有一點不一樣——他出生於1942年,而他的生日恰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忌日。現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這一職位曾由艾薩克·牛頓所任)。他廣被推崇爲繼愛因斯坦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被稱爲“輪椅上的愛因斯坦”。他的主要著作是《時間簡史》、《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和《果殼中的宇宙》。我不久前讀過的《果殼中的宇宙》正好是《時間簡史》的姐妹篇。書名的來源:在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名著《哈姆萊特》中,主人公哈姆萊特有這麼一句吟唱:即便把他關在果殼中,他仍然是無限空間之王。

對於《果殼中的宇宙》,先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吧,《果殼中的宇宙》是一本圖文並茂的科普著作,主題是宇宙學,涉及廣義相對論、量子論、黑洞、暴脹、時間旅行、弦論、超引力等諸多前沿概念。當然,這些概念我到現在也沒能完全明白。

這本書先第一章說的是相對論簡史,相對論有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是由愛因斯坦在洛侖茲和龐加萊等人的工作基礎上創立的時空理論,是對牛頓時空觀的拓展和修正。 愛因斯坦以光速不變原理出發,建立了新的時空觀。進一步,閔科夫斯基爲了狹義相對論提供了嚴格的數學基礎, 從而將該理論納入到帶有閔科夫斯基度量的四維空

間之幾何結構中。狹義相對論中最簡單的例子是在加速度和引力場之間存在一個緊密的關係。待在一個封閉的盒子裏,譬如升降機中的某人不能將盒子靜止地處於地球引力場中和盒子在自由空間中被火箭加速這兩種情形區別開來。廣義 相對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推論是質量和能量的關係。愛因斯坦關於光速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應該顯得相同的假設,意味着沒有任何運動的比光還快。當人們應能量加速任何物體,無論是粒子或者空間飛船,實際上發生的是,它的質量增加,使得對她進一步加速更困難。要把一個粒子加速到光速要消耗無限大能量,因而是不可能的,正如愛因斯坦的著名公式總結的:e=mc^2,質量和能量是等效的。我對於相對論瞭解的與此差不多,我記得大學時有一本物理書上說人們可以回到過去,前提是他得以超過光速前進,當時我就迷惘了,因爲書上一邊說我們可以回到過去,但要以超光速,另一邊又說光速無法達到,更不用說超越了,那不就是說我們還是無法回到過去嘍? 第二章說的是時間的形態,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大量的實驗相符合,它提出時間和空間是非常複雜地相互糾纏在一起。人們不能單獨使空間彎曲而不涉及時間。這樣,時間就有了形態。在對時間的形態的研究與探討中,霍金引出了超對稱、超引力、p-膜、弦理論、m-理論、膜、全息原理等概念。p-膜是指在p-維延展的物體。很難想象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多維(四維、八維、十維、更多維)的空間裏。 唉!時間爲何物?!它是否像古老的讚歌說的那樣,把我們所有的夢想一卷而空的東流逝波?抑或像一直前進,卻又回到線上的早先過站。19世紀作家查里斯·朗母寫到:“世間萬物沒有任何東西像時間和空

間那麼使我困惑。然而沒有任何東西比時間和空間更少使我煩惱,因爲我從不想起它們。”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早本部分時間不去考慮時間和空間,不管他們爲何物;但是我們所有人有時極想知道時間是什麼,它如何開始,並且把我們知道何方。關於時間或者任何別的概念的任何可靠性的科學理論,依照我的意見,都必須基於最可操作的科學哲學之上:這就是卡爾·波普和其他人提出的實證主義的方法。按照這種思維方式,科學理論是一種數學模型,它能描述和整理我們所進行的觀測。一種好的理論可在一些最簡單假設的基礎上描述大範圍的現象,並且做出被驗證的預言。如果預言和觀測相一致,則該理論在這個檢驗下存活,儘管它永遠不能被證明是正確的。另一方面,如果觀測和預言先牴觸,人們必須將該理論拋棄或者修正。如果人們如同我們那樣採用實證主義立場,他就不能說時間究竟爲何物。人們說能做的一切,是將所發現的描述成時間的一種非常好的數學模型並且說明它能預言什麼。

第三部分說的是果殼中的宇宙:宇宙具有多重歷史,每一個歷史都是由微小的硬果確定的。霍金認爲空間的最明顯之處是它無限地向外延伸,通過現代儀器,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形狀和尺度的數以億萬計的星系。儘管宇宙似乎在空間的每一位置上都很相同,它肯定是隨時間變化的。霍金的量子宇宙論的意義在於它真正使宇宙論成爲一門成熟的科學,它是一個自足的理論,即在原則上,單憑科學定律我們便可以將宇宙中的一切都預言出來。而量子引力論正是這些書的大部分的主題。哎,這部分真的很難懂,就少說點了。

第四部分說的是預言未來:黑洞中的信息喪失如何降低我們預言未來的能力。如果信息在黑洞中喪失,情況就並非如此,任何事情都可能已經發生過。預言將來的能力也被削減了。我們能夠確定地預言粒子具有相反的自旋,但是如果一個粒子落進黑洞,就不能對餘下的粒子作確定的預言,這意味着在黑洞外不能確定預言任何測量,作出確定預言的能力被減低至半。那麼關於預言將來的能力呢?現在看來它至少在三個層次上受到限制。第一,是動力學系統的混沌行爲,使得拉普拉斯意義上的決定性在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第二,在量子力學中狀態是由波函數描述的,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使得經典意義上的決定性被減半。第三,不平凡的時空拓撲,使波函數被密度矩陣所取代,就在這裏引進了熱力學意義上的隨機性。

第五章說的是護衛過去:時間旅行可能嗎?我覺得不可能,我們大學書上也說不可能,至少來說最近的很多年裏都不可能,因爲我們還沒有把原理完全弄清楚,而且最近的很多年裏我們還造不出那種可以快過光速的時間機器,所以嘛,回到過去我們是不用想了,這輩子別想,下輩子也別想回到過去,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在現在,一種先進的文明能回返以前並改變過去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所有現代有關時間旅行討論的基礎。愛因斯坦方程描述宇宙中的物質和能量如何將空間和時間彎曲和變形,從而使空間和時間變成動力量,有了時空可能彎曲得這麼厲害,在乘空間飛船出發之前即已返回的可能性。

第六部分是我們的未來《星際航行》可行嗎?我覺得不可行,至

少最近的n年內是不可行的,就象我認爲時間旅行是不可行一樣,生物和電子產品畢竟是不一樣的,生物和電子生命將如何不斷加速發展其複雜性。宇宙的未來是怎樣的呢?讓我們的孩子的孩子的孩子???去解決吧!如果我們承認科學定律的普適性和無窮威力,則不管人類的雄心有多大,畢竟要受環境和人口問題的限制,我們不能和這些限制作無望和愚昧的搏鬥。人類只能採用一種明智和節制慾望的生活方式。

第七部分是膜的新奇世界:我們生活在一張膜上,或者我們只不過是張全息圖?霍金說我們的宇宙可能是高維空間中的一個四維膜,我們的宇宙果殼更加新奇了。根據全息術理念,關於發生在時空的一個區域內的一切的信息可以被編碼在邊界上。這樣,也許是因爲我們是發生在泡泡內部的東西在膜上的投影,所以我們自以爲是生活在四維的世界中。

讀過這本書才知道自己對天體物理、對宇宙與生命理解的是這麼少,但我們這爲普通人是沒有辦法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學好自己的東西,爲以後的學習或研究找好基礎,這些高深的理論啊什麼的就讓霍金教授和許多理論物理學家一道,去努力尋求科學的最神聖的精華,然後讓我們學去吧。

第四篇:《果殼中的宇宙》

果殼中的宇宙讀後感 暑假已經放了幾個星期了。我看了一本的課外書,這本書的名字叫:《果殼中的宇宙》。此書的作者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史蒂芬 霍金。

先來介紹一下書名以及作者吧!《果殼中的宇宙》這一書名出自於著名作家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中。史蒂芬霍金,這個名字對於一些人比較熟悉,尤其是那些愛好與科學的人來說耳熟能詳。他出生於1942年,有趣的是霍金的生日恰好是伽利略逝世300週年的紀念日。霍金先生現在的工作時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這恰好是當年著名物理學家牛頓所擔任過的。霍金先生被科學界推崇爲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最傑出的天文物理學家。

《果殼中的宇宙》主要講的是,人們在探索浩瀚的宇宙時所提述的一些理論,並如何才能使這些複雜的理論相處的更加的“和諧”,因而是這些理論不會相互衝突,相互矛盾。在本書中出現的理論有: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p膜,量子力學,黑洞面積論,11維超引力,10維膜,超眩m理論等等等等。讀完這本書後,我感到十分震驚和十分震撼,因爲書中帶我走進了一個讓我感到神祕的世界。在浩瀚的宇宙中還充

滿着令人費解和未知的科學難題,還充滿着許多未知而又神祕的物質,在控制着我們的宇宙。人們已經知道了宇宙是由無數的星系組成的也知道行星是如何誕生的。還讓我們體會到人們在宇宙中是那麼的渺小,,人們對於宇宙還知之甚少,但這又激發了人們要不懈的努力,不懈的探索的探索精神。

如今,人們正利用着尖端的科學儀器探索宇宙,人們對宇宙的探索不會停止。

五(2)班—郭俊愷

第五篇:讀《果殼中的宇宙》後感

讀《果殼中的宇宙》後感

蒼茫的宇宙中,有着無數的星球,無數的奇異生命,或許在星空的另一邊,正有着另一個你也同樣的在注視着星空。

《果殼中的宇宙》這本書對我的感觸很大,通過史蒂芬霍金這位偉大的人類的描述,我看到了生活中更加引人注意的的一面。還有許許多多的神奇的事物。相對論和量子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霍金因疾病被困於輪椅上,只能靠語音合成器講話,卻思考着宇宙學最前沿的問題。《果殼中的宇宙》書名源自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的臺詞:“我即使被關在果殼之中,仍自以爲無限空間之王。”對霍金來說,這句話再合適不過了。這樣一位身殘志堅的人類偉人,超乎常人的毅力,正是因爲他,對愛因斯坦,牛頓等偉大科學家的成果總結,才使我們瞭解到一個平時所不瞭解的世界,讓我們表示對他的崇高敬意。

讀過這本書後,使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改變了,我想像他一樣,向着太空和空間前進,總是幻想着也和偉大的科學家們一樣爲人類的事業做貢獻,爲世界獻出自己微小的力量。所以從現在開始,我會朝着這個方向駛去,朝着更加偉大的理想駛去,雖然我就像大海中的一顆水珠,但依舊有我自己的力量和價值我相信我自己,也相信未來。

讀過這本書,我有很深的感受,我甚至不敢想像,霍金在寫這本書是遇到了多大的困難,遇到了多大的挫折,收到了多大的委屈,有多少的人不去看好他。但是,最後,他用自己的毅力和勇氣,完成了一系列的鉅作。而如今的我們,有着太多的優越,難道不應該好好學習嗎?向“無限之王”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