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關雎》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1.9W

《關雎》讀後感(多篇)

《關雎》讀後感 篇一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出自《詩經·周南》裏的詩句流傳於大街小巷,從耄耋老人到剛背上書包走進學堂的小朋友,從商務寫字樓到市井街,從書本引言到閒談小敘……不同年齡段、不同身份、不同場合的人都說得出那麼一兩句家喻戶曉的`《詩經》中的詩句,足以可見《詩經》在我國文化中的崇高地位以及它對中華人民的深遠影響。作爲中國文學最古老的典籍,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着特別的位置,而其中第一篇便是《關雎》。可以說,一翻開中國文學的歷史,遇到的就是《關雎》,連孔子都評論其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關雎》是《詩經》國風的首篇,大致描繪了一位青年男子喜歡上一位採荇菜的姑娘後的一系列心理變化過程,從傾心愛慕到刻骨相思,以致渴望與之結婚生活。語言簡潔明快,感情熱烈直率,韻律和諧萬元,滿富民歌情味。

“樂而不淫”。《關雎》中細緻描繪了男子遇見心動女子時的心理活動,他仔細觀察女子的一舉一動,觀察女子洗荇菜時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神態。晚上一個人臥牀時,還在思念女子,以至於輾轉反側、無法入眠。甚至開始想象如何使心上人高興,女子高興時會是什麼樣子。全詩充滿了男子情愫悸動時的緊張、激動、愉悅、迫切……我們閱讀它時,彷彿可以跨過時間與男子感同身受。雖然充滿了愛情,但全詩美好又淳樸,感情表達節制得恰到好處。

“哀而不傷”。在描寫男子思念女子、求而不得時,我們可以體會到男子迫切又無能爲力的心情。他未曾做出什麼出格的舉動來實現這段愛情,他愛的剋制有禮。也正是儒家所歌頌的“感情剋制、行爲謹慎、以婚姻和諧爲目標的愛情”。男子和他所心愛的女子最後的結局我們不得而知,也許他未得到他日思夜想的愛情,但儘管這樣,全詩讀起來也是憂愁而不悲傷。

這首詩本身,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態出現的,之所以如此,大抵與在一般婚姻關係中男方詩主動的乙方有關。就是在現代,一個姑娘心儀一個小夥,也常常會等他先開口。古人更是如此,娶個新娘回來,誇她是個美麗又賢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說自己曾經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討新娘的歡喜。然後再一片琴瑟鐘鼓之樂,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滿的婚姻從這裏開了頭,即使但從詩的情緒結構來說,從見關雎而思淑女,到結成琴瑟之好,中間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來而不易的東西,才特別可貴,特別讓人高興。”

反觀當今社會,我們用《關雎》中的美好愛情來品味當今社會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深思。當網絡環境下用“舔狗”來嘲諷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真心和愛慕,用“前女友的數量”來作爲炫耀的資本,用空間裏的一條說說來“找對象”……這些現象不得不讓我重新思考這個社會的浮躁,是否大多數人已經真的把愛情看作結果而非過程,是否早已無法用赤誠的心感受那份純真,我細細思考,不得結果……

《關雎》讀後感 篇二

《關關雎鳩》這本書,原名叫《日居月諸》,發表在《十月》雜誌上。名如其文,是蔡小容一貫的審美趣味。這本書如果想搏市場,名字或許該叫《美女教師們的愛恨情仇》——作者一定會瘋掉的,所以這本書等了很多年纔出版。不過真是沒白等,等了那麼久,終究還是遇到了對的人。

《關關雎鳩》不靠情節取勝,寫的是筒子樓裏的一羣青年大學教師,他們的小糾葛、小心思、小情感、小算計。出場人物不少,但個性鮮明,幾個動作,幾句對話,惟妙惟肖。主人公小魚是作者自身的投影,抱着心愛的畫集,走在校園的樹影裏,她幾乎忍不住要跳躍起來;頗會來事兒、拿姿作態的“行政女”戴菁;風韻有致、心地善良的“法語女郎”顏立菲;堅毅沉穩的“學術女”柏舟;粗枝大葉卻熱衷撰寫心靈雞湯的圖書館“師傅”張燕……呵呵,儼然一幅象牙塔裏的浮世繪。

這些人物和我八竿子打不着,他(她)們至今仍停留在紙上,可我好像每一個都認識。不管是好是壞,是精明還是愚鈍,是純善還是自私,我喜歡他(她)們每一個人,他(她)們是讓這個世界豐富有趣的音符。

《關關雎鳩》的故事核心一點都不宏大,但讀起來頗有回味。這個時代,色厲內荏的宏大敘事還少嗎?以高屋建瓴之名行粗枝大葉之實的作品還少嗎?一個內心柵欄不遼闊的人,怎麼可能將生活深處繁密豐富的細節一網打盡呢?所以我們可不可以說,這種不宏大背後矗立着的,恰恰是內心錦繡,是對人世間的博大和寬容。

在處理細枝末節上,蔡小容一直是把好手。她的博客裏有這樣一個夜晚:“孩子們放了學都不肯回家,要玩滑滑梯,或者在操場上瘋跑,成羣結隊,跑了一圈又一圈,笑得咯咯的。有時我帶穗去散步,或買東西。天現在黑得早了。校門口那一塊很熱鬧,我們在小販手上挑一兩張影碟;經過燒烤店,她總要求吃一串豆腐乾。我們逛文具店。我們逛玩具店。我們逛鞋店,給她買旅遊鞋、雨鞋、棉拖鞋。快走回家了,巷子裏燈火通明,水果都擺到店子外面來賣,我們挑一些。如果想吃炒板栗,就稱一點。”

——就稱一點。四個字把冬夜的意蘊都稱進紙袋裏了。紙袋裏板栗咧着嘴呵着氣,足夠溫暖這對母女到家之前的那一段塵世行走。

我很喜歡這種看似無意輕緩,卻情深意重的細節。信手拈來,淡而不疏,後勁綿長,恰到好處。這是她的蔡氏化骨綿掌。

她確實什麼都淡。心思恬淡。人際清淡。處世淡然。審美淡雅。凡事順着自己的趣味,一點不理會外面的聲音。知足,自得其樂,不貪求。這些不着力、不刻意落到文字裏,是人跡罕至處滿枝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