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1.25W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精品多篇

《朗讀者》董卿觀後感 篇一

“朗讀亭是我特別喜歡的設置。

當初我們創意是希望能夠讓普通人也慢慢地開始接受有這樣一種傳遞感情的一種手段。

其實朗讀真的應該像唱歌說話一樣,我們有時候可以用這種方式借文傳情。

”正如最近爆紅的節目《朗讀者》的製作人董卿的初衷一樣,朗讀亭是帶着《朗讀者》節目的使命,打通線上與線下的距離,走近每個朗讀者的身邊,將一段六十分鐘的客廳文化轉變爲一場2017最具熱點的全民文化活動。

它的推出旨在讓各行各業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裏稍作暫停,走進“朗讀亭”朗讀名篇片段,用簡單的方式呈現內心中最想表達的情愫,用發至心靈的聲音朗讀自己的人生夢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作爲《朗讀者》節目播出後抵達的第一個城市,朗讀亭在杭州迅速成爲爆款,將杭州人民的朗讀熱情全數激發,引得媒體爭相報道。

浙江大學微信發佈關於朗讀亭的文章也瞬間突破100000+的閱讀量,可見朗讀亭的備受追捧。

京杭運河畔,是朗讀亭在杭州的第一站,一位大爺在亭前揮毫寫意,洋洋灑灑寫下“朗讀亭”三個大字,引發路人圍觀。

緊接着,朗讀亭來到第二站杭州市圖書館,穿戲服的女子、外國留學生各行各業的人都在朗讀亭前駐足,其中,75歲的王佩英奶奶朗讀了病牀上老伴寫的情書,走出亭子時,她淚流滿面,在場的衆人也紛紛爲之動容。

前日,朗讀亭移動到浙江大學站。

這是朗讀亭到杭州的第五天,當天寒風冷雨的惡劣天氣狀況卻絲毫沒有影響到朗讀亭的熱度。

源源不斷的人撐着傘來到朗讀亭前排隊,僅從從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朗讀亭就已傾聽了80多位朗讀者的故事。

他們中有浙大的學子,也有特地趕來的中、國小生,還有不同職業的人、不同年齡的人都聚集在這小小的朗讀亭周圍,渴望朗讀出自己內心的情感。

原定晚上十點的錄製,也到接近零點時才錄完最後一個朗讀者。

一天下來,朗讀亭已經收錄了超過170位朗讀者的朗讀片段,連節目組的導演和攝像,都被杭州人民的這股熱情和毅力嚇到,表示:“今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學者進亭子朗讀,這種狀況我還是第一次碰到。

很多人在冷風裏排了幾小時隊,臉上還是笑呵呵的,這在別的城市也難以想象,沒想到,杭州人爲了朗讀這件事,這麼有恆心,有耐力。

本週末,朗讀亭將會移動到浙江圖書館。

相信還會有更多的人走進朗讀亭,在其中朗讀出自己的故事。

《朗讀者》董卿觀後感 篇二

《朗讀者》向我們展現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大千世界。

一個人,一段文,每季就有近70段文字的深情朗讀通過電視廣爲傳播。

一年有四季,如果精心策劃、組織、傳播,那將是怎樣一種真、善、美的增殖和遞送啊

朗讀者不是不可讀一段自己書寫的文字,但一定要是有較高水準的文字,而更多的應該選擇能夠震撼到自己的文字——經典和準經典的。

如果不僅重視朗讀之人,也重視朗讀之文,那麼《朗讀者》就可能從一檔真人秀的情感類綜藝節目,向人文類提升

消費主義和娛樂至上,使一些從業人員千方百計自以爲是地迎合(實質是在誤導)觀衆,並從娛樂至上走向娛樂至死。

《朗讀者》的出現,可以看成是改變電視文化萎縮的嘗試性努力,用朗讀的方式來重新喚起語言文字所具有的直擊人心引人思考的審美力量

偶然打開電視機,恰好看到央視剛剛開播的《朗讀者》,頗覺耳目一新,印象甚好。

這是董卿主持的又一個文化類節目,而且這次由她兼任製片人,這就意味着她肩負着更大的責任,也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朗讀者》與她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相比,確有許多不同。

《中國詩詞大會》聲勢浩大,有百人團、挑戰者和擂主等衆多變動不居的角色,不僅“詩霸”“詞霸”們的表現出色,而且主持人本人詩詞歌賦的修養也頗令人驚豔,從而贏得“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讚美。

不過,因爲它是競賽類節目,未脫選秀窠臼,考試的氣氛又太濃,不知有多少顆小心臟爲此而蹦蹦亂跳。

《朗讀者》顯然更有獨創性,除了欄目名字使人想起一部德國同名小說和英國改編的同名電影外,並無什麼因襲。

《朗讀者》必有朗讀,語氣卻又重重地落到“者”上。

“者”在此處指發出“朗讀”的人,可見《朗讀者》十分重視朗讀之人。

在這檔節目裏,“人”雖有名人和非名人、專業和非專業之分,或曰有素人和非素人之分,卻一樣地受到尊重。

“素人”是個外來詞,指平民、樸素的人和未經修飾的人。

在第一季前兩期的朗讀者中,企業家柳傳志、國際名模張梓琳、獲國際最高翻譯獎的翻譯家許淵衝、兒童作家鄭淵潔等都是名人,但在朗讀方面他們卻是“素人”;演員濮存昕、蔣雯麗、喬榛等既是名人,又是朗讀者中的專業人士;其他名不見經傳者應該都屬素人之列。

這些顯然經過一番挑選的人,按照節目的設定不是先來一段朗讀,而是先接受主持人採訪,講一段自己的人生故事。

爲了話題集中起見,第一期的主題詞是“遇見”。

有點兒出人意料的是,名人們沒有講他們的“成功學”,如遇見第一個扮演的角色、獲取第一桶金之類,而是講他們在最初的平凡生涯中遇到的偶然如何改變他們的一生。

如柳傳志遇到了挫折——因舅舅是“右派”,他未被錄取爲飛行員,而是進了大學,這才走上了後來的人生道路。

可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濮存昕的經歷更是鮮爲人知,誰也想不到他從小患過小兒麻痹症還被同學起過“濮瘸子”的外號。

要不是後來遇到了榮大夫治好了他的病,根本不可能走上舞臺成爲一名演員。

這樣,榮醫生就成了濮存昕遇到的改變他命運的第一位貴人。

可以說,在第一季第一期的朗讀者中,濮存昕的人生故事是最爲幸運的“遇見”之一,在講述之後的朗讀也最爲出彩。

這除了因爲他有優秀演員的修養外,還因爲他選擇了老舍的散文 《宗月大師》。

老舍對宗月大師助他上學的感激之情,正如濮存昕對榮大夫的感恩一樣,因此朗讀這篇散文真是最貼切不過的了。

我相信,這是作爲北京人藝演員的濮存昕自己的選擇,因爲老舍就是北京人藝傳統的開創者之一,他的作品一定爲濮存昕所熟知。

至於在“素人”中,主動從北京大醫院辭職的“無國界大夫”蔣勵的“遇見”最感人。

她與助產士在阿富汗的戰火中接生了三千多個新生兒,平均每天四十多個,又無一例孕婦死亡,真正體現了一位白衣天使崇高的人道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以及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

她緊接着朗讀的,恰好是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的《答案在風中飄揚》:“炮彈要多少次掠過天空/才能被永遠禁止”,“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被容許自由”,“一個人要有多少隻耳朵/才能聽見人們的悲/要犧牲多少條生命/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經死去/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風中飄揚/答案它在風中飄揚”。

這首民謠充滿了對這個動盪不安世界的關切和悲憤,也代入了朗讀者在阿富汗經歷的切身體驗。

聽到朗讀這首民謠,我們的心完全被震撼到了,爲一種巨大的悲哀和無助深深哭泣,從而想要改變什麼。

這就是文學的力量,也說明爲自己和給他人朗讀的必要。

《朗讀者》每季有十二期,這意味着一季就有近70位各界人士爲觀衆講他們人生中的一個故事,加起來就是近70個非虛構的人生片段,向我們展現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大千世界。

一個人,一段文,那就有近70段文字的深情朗讀通過電視廣爲傳播。

一年有四季,如果精心策劃、組織、傳播,那將是怎樣一種真、善、美的增值和遞送啊!我相信憑現在的團隊,能夠把這檔被定義爲“情感類”的綜藝節目辦得更好。

但既然命名爲“朗讀者”,重人還得重文。

誰是朗讀人,哪是朗讀文,都需要精心挑選。

朗讀者不是不可讀一段自己書寫的文字,但一定要是有較高水準的`文字,而更多的應該選擇能夠震撼到自己的文字——經典和準經典的。

如果不僅重視朗讀之人,也重視朗讀之文,那麼《朗讀者》 就可能從一檔真人秀的情感類綜藝節目,向人文類提升。

《朗讀者》董卿觀後感 篇三

關於董卿對朗讀、朗誦關係的觀點的看法

朗讀者讀的是別人的作品與文字,更多展示的是自己的情感和生活;而朗誦者,是有角色感的,您就是書中的那個人,你的喜怒哀樂,要尊重作者的本意,再現文字的精髓。

朗讀是向內的,通過閱讀極大地豐富自己的內心,遇見更好的自己;朗誦是向外的,我是朗誦者,我在舞臺上表達書中的人物與情感,演繹不同的世界與人生!

——董卿

一舟認爲董卿這段關於朗讀和朗誦的話,最重要兩點是正確的:

1) 朗誦是有角色感的。

2) 朗誦是舞臺上表達書中的人物與情感

但有兩點是值得商榷的:

1)“朗讀者,讀的是別人的作品與文字,更多展示的是自己的情感和生活。”

其實,無論朗讀還是朗誦,都是既讀別人的文字作品,也可讀自己的文字作品。

2)說朗讀是向內的、朗誦是向外的也不準確。

兩者都可向內或向外。

比如課堂朗讀、詩人沙龍朗讀,都是向外的。

一舟關於朗讀與朗誦的區別

一舟曾早年寫過《朗讀與朗誦的區別》,最近正在進一步深入探討這個問題。

先發一些主要觀點:

1、朗讀和朗誦的目的和功用不同,決定了兩種表達範式的區別。

一舟認爲:人類任何行爲範式和目的有關。

剛和一個朋友爭論合作人的標準問題。

我說合作和交友不同,所以要求就不同,我們不能用交友的道德標準要求合夥人。

合作的目的是項目目標和盈利。

不能以個人情感喜好爲之。

朗讀的目的是使聽者從聲音中學習文章的立意、構思、修辭等,而朗誦的目的則是通過聲音感染感動受衆,得到淨化心靈的審美效果。

2、朗讀和朗誦是兩種語言表達範式。

朗讀是轉述(張頌語),朗誦是表演藝術。

朗讀和朗誦最根本的區別是:朗讀者是轉述者。他就是他自己,他始終是他自己,他轉達作者的話語,或作者所寫人物的話語,他不會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這裏雖然,朗讀者轉達作者的文本,轉述作者的話一度轉述,作品中人物語言是二度轉述。公式是:我跟聽衆說----作者說----某某說。而朗誦者要角色,我是作者,我就是作者寫的人物。 我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在說話。

3、朗讀相對朗誦來說,沒有孰高孰低之分。

二者是平行概念。

如果說說話是走路的話,朗讀就是走隊列,朗誦則是跳舞蹈。

走隊到和跳舞蹈都建立在走路的基礎上,都是人體的運動,二者都有可觀性和審美價值。

但兩者在目的、動作、節律和情感代入和表現上卻大不同。

朗讀和朗誦也是這樣,都是人的語言表達,但在表達目的。表達聲音元素運用(字音、氣息、形體、場景等),和節奏、語調、語流都不同。

我們不能用隊列行進的方式和標準去要求舞蹈,同樣也不能用跳舞的方式和標準要求走隊列。

不同適用領域的兩種範式是平行的,不能說朗誦比朗讀更高級,更不能說朗讀的提高就是朗誦。

本無可比性!就象不能說東方紅舞蹈比國慶大閱兵更好一樣!

4、朗誦不是朗讀的延伸或高級階段。

朗讀也不是朗誦的基礎或初級階段。

一舟一直認爲,朗讀、朗誦是兩個東西。

把朗誦當作朗讀的延伸不僅是錯誤的,而且對朗誦是有害的。

目前99%以上的學生的朗誦,幾乎都是朗讀加拖腔。

網絡、微信發佈的朗誦幾乎多半是一字一拍加尾字拖音的形式。

結果是生活感、真情感和音樂感的喪失!

5、從文本層次、受衆接受角度看朗讀、朗誦的關係

1)文本:文字語言一一意象一一意蘊和情感

2)朗讀者:把文字語言變成有聲語言,朗讀要求儘量原本地傳達文本,理解和想象是聽者的事。

受衆接受、聯想、想象和理解中、形成意象和意蘊。

朗讀者的個人理解和情感創造性投入聲音會強加給聽衆作品之外的東西。

甚至破壞受衆對作品的接近!

3)朗誦者:文字語言變成聲音語言,朗誦需要融入投入自我,要有二度創作。

要有角色代入和情感融入。

聲音語言本身已包含意象畫面感和情感,受衆在接受、聯想、想象和理解中和朗誦者聲音給於的意象畫面、情感,共同形成和完成內心的意象、意蘊和情感。

6、由此,朗讀和朗誦的字音、氣息、節奏、語調、語氣、語流的大不同。

兩者的副語言和形體語言的差異。

這個問題容後再議。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 篇四

今日,央視《朗讀者》公佈了第二期宣傳片,面對鏡頭,製作人兼主持人董卿吐露真實心聲,“21年了,終於有機會做一檔自己想要的節目”,同時希望通過《朗讀者》,把世界讀給大家聽。

自上週末,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在央視一套和央視三套黃金檔聯合開播後便火爆熒幕,獲得全媒體的點贊,豆瓣評分最高達9.5。

這一期將以“陪伴”爲主題,嘉賓迎來知名演員蔣雯麗,配音演員喬榛,“童話大王”鄭淵潔,還有普通人楊乃斌、林兆銘。

他們將與董卿分享“陪伴”的故事,並朗讀打動自己的文字。

到底他們將會給觀衆帶來怎樣的精彩?敬請鎖定每週六、日央視一套和央視三套黃金檔聯合播出的《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