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名著讀後感800字精品多篇

讀後感3.27W

名著讀後感800字精品多篇

名著讀後感 篇一

我讀過成千上萬的書,但是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海倫凱勒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常常抱怨命運安排的種種不公。

誰不想活的精彩,過的多姿?我時常慶幸自己的生命中充滿着光明,因爲光明讓我能夠更清楚的看到這個世界。光明——總使我想到一個震撼全世界的人——海倫凱勒。她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給了我很多思考和啓迪。或許,正如馬克吐溫所言:“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是拿破崙,另一個就是海倫凱勒。”她出生於1880年6月27日,誰也沒想到這個可愛的小女孩出生19個月便失去了視力和聽力,最終又失去了說話的能力。更無法預料的是,這個生活失去光、聲、語的女子竟成爲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最後有吧慈愛的雙手伸向了世界。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再和暗中卻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

海倫姐姐一生共寫了14部著作,散文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真實的記載了她艱辛又充滿榮耀的一生。我如飢似渴得看完着本書,已是深夜。熄了燈,我敢肯定海倫姐姐眼中的黑暗絕對要比這黑夜更恐懼,但我不得不承認她心靈深處的光明足以讓她看遍全世界。我自始至終認爲這個度過了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黑暗世界的海倫,無比的偉大。她那堅強的意志、美好的品質讓我深深感動。之前,我並不認爲會失去光明,但自從讀了這本書,我才發現我浪費的光陰足以讓無數個盲人過上三天的光明日子,足以讓他們哪怕只看一眼這美好的世界。我有些慚愧,因爲我目睹了海倫姐姐真實、艱辛的一生目睹了一個奇人對生活的求知慾望,對光明的渴望之心。

它用它那顆堅強不屈的心挑戰光明,挑戰命運,她更用她的故事深深觸動了我,警惕了我。我已經目睹了12年的光明世界,現在,我終於找到了心中那份真正的光明。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二

常聽說《簡愛》感人,帶着好奇心,我翻開了這部小說的第一頁。不想真是讓我感動,幾次不能控制自己的淚腺。

我爲簡·愛在舅媽家被欺負而流淚;爲簡·愛初到孤兒院糟受人格的屈辱而流淚;爲簡·愛的生活境遇而流淚;但這些大多是對簡·愛的同情。真正讓我感動的是爲羅徹斯特最終選擇了沒有社會地位、長相一般的簡·愛。我欣賞羅徹斯特,以他的紳士身份、他的貴族地位、他的淵博知識、他的財富,在當時與從孤兒院出來做家庭教師的簡·愛的結合,從世俗的眼光思考,那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但爲什麼這樣一個完全不可能的事實會成爲現實呢?他看中的是簡·愛的真誠、人格、學識,在中國來看,是簡·愛的可愛與美麗。羅徹斯特可謂獨具慧眼,他沒有看錯,後來發生的一切證明了羅徹斯特的眼光,證明了簡·愛在羅徹斯特一生中重要的意義。

桑菲爾德莊園被瘋女人燒成了廢墟,更糟糕的是英俊、瀟灑、才華橫溢的羅徹斯特被燒成了殘廢。他孤身一人,眼睛再也看不見一切美麗的事物。此時,遠在它鄉的簡·愛彷彿聽到了羅徹斯特的呼喚。她毅然放棄了表哥的愛情,去追求心靈中的真愛。簡·愛回到她朝思暮想的地方,卻已物非人非。可簡·愛“濤聲依舊”,心甘情願的登上了已經破爛不堪的“破船”。驚市駭俗的選擇讓人不禁唏噓。

試問:生活在我們身邊,有多少男子是用心去品評異性,選擇伴侶?那世俗的眼睛看的是什麼?有幾人能像羅徹斯特那樣去欣賞一個與自己很多方面都不搭配的異性呢?人們看到的是外在、金錢與地位,給自己帶來的利益。人格的高貴與人性的美這麼重要的條件卻被忽略了。真是覺得可笑、可悲。

羅徹斯特之所以選擇簡·愛,與簡·愛在人格上要求與他平等是有很大關係的,這使羅徹斯特心靈爲之震動。同樣。這也正是羅徹斯特人格高貴、與衆不同的地方。簡·愛作爲一位在別人眼中與羅徹斯特地位相差懸殊的人與羅徹斯特站在一起,這充分說明了她人格上的獨立,自主維護尊嚴的意識。同樣,這也恰恰是羅徹斯特愛的出發點!很多年過去了,世間男士對女性人格的獨立又有幾人會懂呢。

羅徹斯特對簡·愛的欣賞同樣得到了簡·愛對羅徹斯特的欣賞與回報。他們共同演繹了世間真正的愛。

願——“真愛永恆”。

名著讀後感 篇三

在這五月初夏的晚上,我坐在書桌前默默地出神發呆,可有誰會知道,我的大腦卻在浮想聯翩,高速運轉……檯燈柔和的光線漫射在我面前一紅一藍封面的兩本書上,書名是《200個名人的童年故事》。

這兩本書是我自己在新華書店選購的,自買回家後,三個晚上我就看了一大半,書的內容生動有趣,讓人愛不釋手。講的是古今中外兩百位傑出人物的童年生活。關於他們,有的我早已聽說過,更多的是較爲陌生或第一次知道,但留給我一個很深的印象:他們大多都有一個活潑自由的童年。

在我沒看書之前,很難想象,原來這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小時候也這麼淘氣可愛,但轉眼一想,無論什麼人,不管他取得多大成就,有多大名氣,都是由孩子長大的。也許一個人的童年對於今後的未來來說是很重要的,可能會影響他一輩子。難怪許多文人、作家那麼喜歡深情地回憶童年。

書中的名人,有的出生於名門貴族,如司馬遷、巴金、曼德拉、林肯;有的從小就勤奮好學、聰明過人,如白居易、康有爲、曹禺、黑格爾;也有許多不把精力放在學校的功課上,卻好動貪玩,如劉伯承、蔣介石;有的對功課不怎麼關心,倒是對其他事物特別好奇敏感,如錢仲書、巴爾扎克、拜倫、愛迪生……

儘管這些人家庭、童年不同,個性、事業也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適合自己成長的童年,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爲了著名的學者、將軍、科學家、詩人和藝術家。這說明了一個人的成材,在小時候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和模式,因此,現在大人們也不應該用一種眼光和標準去看所有的孩子。

還是書中前言說的好:“每一個天才曾經都是一個孩子,每一個孩子日後都可能是一個天才。”和“沒有一個人生來就完美,也沒有一個人天生就比別人差。”我十分同意編者的話,因爲它道出了我的心聲。

書看完後,除了得到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名人童年的故事激勵和鼓舞了我,讓我樹立了自信心,內心好象有一個聲音在說:將來我一定行!

名著讀後感 篇四

兩千多年前,有這樣一個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後,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以後的幾千年裏,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後人難以企及更無法超越——這個人就是司馬遷。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爲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獲罪被捕,被判死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報任安書》爲了完成父親遺願,完成《史記》,留與後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後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發憤着書,全力寫作《史記》。

我相信現在的人很少有他這種毅力和勇氣。常人從獄中出來,就自甘墮落,萎靡不振,別說做點有用的事了,就是活出精彩的自己都有點。

史記雖然沒讀明白,很多古文都看不明白什麼意思,可總是讀過一遍了。本紀,世家,記住了一個個人物,可是要表達什麼也看不明白。唯有“太史公曰”讓我記憶在心。

說的不好聽點,司馬遷就是一個太監,一般的太監活的就是一條狗,雖然是皇上養的狗,可到底也是狗。沒辦法,只能按照自己主子的意思行事。

我看,苦,吃的太多容易讓人對生活比較畏懼。如果不吃苦,就回不珍惜生活,不爲生活付出努力。我長這麼大,沒吃過什麼苦,太懶,相信如果讓我放棄現在父母給我的一切,自己的生活都會成問題。

曾經一次和父母吵架,就離家出走。出去兩天,雖然有工作的勇氣和信心,但是沒有機會。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司馬遷爲寫史記付出了多少努力,我就是一時衝動,就想找到一個好點的能掙點錢的工作。太費勁了。至此,我不在相信船到前頭自然直,我只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要有回報。認定的目標一定要努力實現,因爲沒有人會幫我,有些人不願意幫,有些人是相幫幫不了。司馬遷就是個例子,靠的就是自己,就是曾經的努力,現在的堅持,未來的信心。

他成功了!

向司馬遷學習,不求名垂千古,只求無愧於心。

名著讀後感 篇五

生存中,我們見到老師,同硯大概家中長輩,應該禮貌問好。學習《第子規》之前,我對付這一項,有些懶散,見到長輩,總是要怙恃催促兩三遍,纔會小小聲。極不甘心地叫一聲好,怙恃總是很生我的氣,可我照舊覺的很無所謂,這又不是什麼作業,怕什麼。學習《第子規》之後,我才明確,尊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尊老愛幼,要禮貌待人,不行以無規無矩,與長輩晤面時,要主動打招呼,並且精力振作,讓人感觸舒服。從此之後,我與長輩謀面時,總是給他們留下一個好印象,這是《第子規》的勞績啊!學《第子規》,是爲了品味《第子規》之精華;做《第子規》,是爲了領會《第子規》之意會。先學後做,更能表現出一種獨特的美。

《謹》,我們生存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審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切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過量,不要喝醉了,不然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面前評論辯論人家的是非,這樣是欠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與《第子規》的打仗曾經許久了,他教會我許多。尤其是《第子規》讓我懂禮貌當前,我感覺到了學習《第子規》的那種樂趣,每次學習,都會失掉紛歧樣的啓示,人生的啓迪。《第子規》真的很鋒利!

每個人都會有缺點,也許你還找不到辦法改正它,那就要看看《第子規》了,它可以資助你。

近來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矩,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取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重要是教誨我們要孝順怙恃、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爲了我們好,以是無論怎樣,我們都該當服從他們的教導。還有便是,不論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至心去愛他們。因爲,終究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遺忘養育之恩吧?更況且弟子規內裏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論怙恃、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怙恃、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名著讀後感 篇六

《悲慘世界》這本書最終在昨日看完了,這本書裏的人物讓我有太多的思考。

冉阿讓因貧困和飢餓偷了一塊麪包而被判入獄,又因他多次越獄,致使他在獄中做了十九年的苦役。不公正的懲罰讓他由一個好人變成了一個仇恨社會的“壞人”。但幸運的是,冉阿讓遇到了很多影響他一生的人:有善良仁慈的主教米里哀先生;有命運悲慘但心地善良的芳蒂娜;有像太陽一樣的珂賽特……這些人,他們溫暖了老苦役犯的心,使冉阿讓再次變爲好人,甚至是聖人,讓他堅定地朝着光明前進。

在書中,除了冉阿讓,還有很多鮮活的人物。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主教米里哀。

米里哀主教仁慈而簡樸。他來到迪涅時,身邊僅有他的妹妹和一位女傭。他不捨得換新教袍。他的晚飯也僅有水煮蔬菜和素油湯。

迪涅的主教府“屋宇軒昂”,“美輪美奐”,“無比寬敞”。他到任三天後,就去參觀醫院並把院長請到自我家中,詢問狀況。當他明白醫院沒有地方容納病人的時候,他毅然決然地讓出了自我的房子。“你們有二十六個病人,卻僅有五六間小病房。我們僅有三個人,卻佔了五六十人的地方。”他認爲這是一個錯誤。於是第二天主教就搬進了醫院。

米里哀主教對人一視同仁。他不會偏袒富人,也不會厭棄窮人。

正是在這樣的主教的影響下,冉阿讓纔不再仇恨世界。

冉阿讓從監獄裏出來,想要吃飯、住店。可是當店主明白他是一個苦役犯時,都嫌棄他,並且把他轟出去,甚至連馬棚都不讓他睡。當冉阿讓近乎絕望的時候,一位老太太告訴他,讓他去敲主教的門。

主教給他飯吃,並給他準備了牀,讓他取暖,就像不明白冉阿讓是苦役犯一樣,像一個正常的客人一樣對待他。傍晚冉阿讓偷了銀餐具出走又被人抓回來的時候,主教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還把兩個冉阿讓沒有偷走的銀燭臺送給了他。這套餐具是主教爲數不多的財產之一,並且他還不止一次的說過“要我不用銀餐具吃飯,恐怕很難。”主教如此做法,只是爲了讓冉阿讓改過自新。

十九年的牢獄之苦,使“冉阿讓的心漸漸地,卻又不可避免地變得越來越乾涸”。而主教就是一股清泉,緩慢地流入了冉阿讓的心,讓他原本乾涸的心變得充實,讓他再次充滿期望,讓他在這個原本悲慘的世界裏,尋找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