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1.65W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精彩多篇)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一

感恩,你學會了嗎?有人會說:“感恩還用學嗎?當別人向我做出友善之舉時,我就會感謝他呀?”可是,如果別人一再向你伸出友善之手,你還會再像剛開始一樣無比感激嗎?是的,我想肯定有人不會再如開始時那般感激了,甚至有人會把這當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有時還會因此抱怨、生氣。

今天,我們學習了課文《習慣》。講的是卡羅爾爲了向鄰居史密斯夫婦表示友好,做了一個餡餅給他,史密斯夫人無比感激,第二次收到史密斯夫婦也是很感謝,第三次史密斯夫婦只簡短地說了一句“謝謝”,第四次時甚至有些抱怨時間有些晚,接着,卡羅爾因爲忙,沒有做餡餅,史密斯夫人非常生氣。

看了這篇文章,我也很生氣。當別人一直向你表示友好時,你爲什麼會覺得理所應當呢?你怎能可以從驚喜萬分,變得比較激動,變成平淡,再變得抱怨呢?是不是有些貪得無厭了呢?當你接受別人的友善時,爲什麼沒有想到要禮尚往來,也對別人的友善表示一些回報呢?

還記得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被稱爲“宇宙之王”的霍金,只有僅僅3根能微弱活動的手指和一雙不會說話的眼睛,面對記者的提問,霍金用電腦艱難地打出了一下幾句話:

“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愛我和我愛着的親人與朋友。”最後這位科學巨人又艱難地打出了第五句話:“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要心懷感恩的心,在生命的旅程中我首先要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我還要感恩給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更要感恩我身邊的人!

馬驫是我的好朋友,我每天早上都會坐着馬驫爸爸的車去上學。有一次,馬驫爸爸出差了,馬驫姐姐開車送我們去上學。因爲姐姐剛學開車,車開得有些慢,所以我們倆就遲到了,當時我們還埋怨姐姐,現在想一想,真的很慚愧,這麼冷的天,姐姐還早早出門送我們,我怎麼能還埋怨姐姐呢?姐姐,對不起了!

學習了這篇文章後,我會更加留心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情,我會感謝身邊的人對我幫助,對你們心存感恩,就像樹木會感恩陽光的德澤,小草會感恩大地的饋贈,魚兒會感恩海洋的胸懷,飛翔的雄鷹會感恩藍天的遼闊。

感恩要常記心間,真情永駐心田,成長路上,感謝有你!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二

以前收集過這本書的讀書筆記的PPT,覺得這本書對於職業習慣的養成很有幫助。原著沒有花時間認真的讀一遍。這一回認真的把原著看了一遍,仍然的很多的收穫。

習慣的養成,是需要花精力,有意志的刻意練習的。雖然都知道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花21天。但是七個習慣的養成,就不那麼容易了。作者提出的“全面成功”的概念,必須由內而外的塑造自己。說實話,當我把這些原則和標準再梳理一遍的時候,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堅持太難,或者“差不多就可以了”的想法,讓自己放棄了做得更好的機會。

總結一下這七種習慣:主動積極;以終爲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知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從修養內在品德出發,由內而外開啓改變之門,從個人的成功到人際關係的成功,進而達到全面觀照生命的境界。如果說人生最佳的投資,就是“自我投資”,那麼本書中提及的七大習慣,絕對值得我們每個人投資。

我們面對工作和生活,會有各種壓力和機會,我們要做出自己的反饋和選擇。這個時候,就需要知道自己是誰,自己能夠做什麼,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講品德也好,說信念也罷,其實就是“原則”讓我們與別人區別開,讓我們能夠之所以是我,而不是別人,讓自己能夠堅持下去的。最本原的東西。

主動積極是心態。不管是做什麼工作,心態都非常重要。積極的人,象太陽,照到哪裏哪裏亮;消極的人,象月亮,七年級十五不一樣。積極心態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應該是驅動行動的發動機。

以終爲始,是指得目標管理。當我們知道自己的方向和目標在哪裏的時候,我們就不會產生混亂,就不會盲目行動。而目標管理要細化成每年每月每週每一天,纔會有實際的意義。如果目標只是一個數字或者是一幅圖畫,而不是細化成的一張每天應該做什麼的執行表,就沒有做到位。

要事第一,是指時間管理。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都是一天24小時。但是爲什麼有人可以年紀輕輕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因爲他的效率非常高。當我們把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條的時候,當我們每天不是都在做救火隊員的時候,我們的效率就很高。把握時間,其實就是非常嚴格的自我管理。做好要事第一,你就不會產生混亂。

雙贏思維,是爲人處事的一種積極思維。有時候過分強調“利他”,會讓人覺得委屈自己。而雙贏甚至多贏是更積極更平衡的一種思維。我們有時候爲了達到目的,會委曲求全,這其實從本書的角度來看,是錯誤的想法。不能爲了工作而乎略了家庭乃至自己的身體。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是《孫子兵法》裏最著名的一句話。不論是職業的選擇,還是個人的成長,還是具體的工作,這句話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統合綜效,是一種戰略思維,是站在高處看全局的一種思維。往往在工作中,我們只做到了樹木,看到一個點的好與壞,可能會有一些片面的想法。而當我們跳出自己的小圈子,站在全局看問題的時候,我們會更全面,就不會犯錯誤,或者少犯錯誤。

最後一條,就是我們不能停止學習和進步,要不斷的自我迭代和更新。時代的高速發展,知識的不斷創新,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自我更新,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人的成長曆程雖是漸進的,效果卻是革命性的。前三個有關個人成功的習慣,可以大幅度提高你的自信。你將更能認清自己的本質、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個人獨特的才幹與能耐。凡是秉持自己的信念而活的人,就能產生自尊、尊重和自制力,並且內心平和。你會以內在的價值標準,而不是個人的好惡或與別人比較的結果,來衡量自己。這時候,事情對錯的尺度已經無關乎是否會與別人的看法一致。

你會意外地發現,當你不再介意別人怎樣看待你時,你反而會去關心別人、關心他們所處環境以及與他們的關係。你不再讓別人影響自己的情緒,反而更能接受改變,因爲你發現了一些恆久不變的內在本質,可以作爲你的精神支柱。

第四至第六種習慣,能夠重建以往惡化、甚至斷絕了的人際關係。原本不錯的交情則更爲穩固。

第七種習慣可加強前面的六個習慣,時時爲你充電,一步步地達到真正的獨立與成功。

成長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想做最好的自己,只能強化這七個習慣,讓自己保持一顆年輕的心,不被時代淘汰。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三

在日常生活中,別人給我們幫助時,我們如何對待他們的友善之舉呢?很多人的回答是:我們當然要讓感恩常記心間!可我們經常給某一個人奉獻愛心時,他會當成是理所當然,所以有時會讓習慣成自然。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名叫《習慣》。史密斯夫人每一週都能收到卡羅爾(她的鄰居)送來的餡餅,開始她還心存感激,但是往後她變得越來越挑剔,開始抱怨。後來,史密斯夫人沒有收到餡餅,因爲卡羅爾工作,沒有及時給史密斯夫人烘烤餡餅,於是史密斯夫人變得憤怒了。

讀了這篇文章,我學得史密斯夫人是一個得寸進尺,貪得無厭的人。開始的時候驚喜萬分,後來兩次就得平淡,之後又變得抱怨、挑剔,最後變得憤怒。我真想對史密斯夫人說:“卡羅爾沒有義務給你送餡餅,你又沒有僱卡羅爾每週給你送餡餅,當卡羅爾給你奉獻餡餅時,你也應該給卡羅爾送些東西,而你不但沒有送給卡羅爾禮物,並且還一昧抱怨。你們鄰里之間要和睦相處纔對呀!比如有什麼好東西都應該適當的送給別人一點。”

那我有像史密斯夫人那樣嗎?應該沒有吧!待會兒,讓我好好想想!對了,父母每天給我做早飯時,開始我很感謝父母,要不然我就該餓肚子了,最後我便認爲爸爸媽媽給我做早飯理所應當,最後如果做得不好吃,我便抱怨,甚至不吃早飯了,讀過這篇文章,我才知道自己有多麼不應該呀!

由感激到抱怨,這個過程並不十分漫長,但我們還是意識不到其中的變化,但我們還是意識不到其中的變化,今後我對別人要心存感激,知恩圖報,不把別人的奉獻當習慣,不讓習慣成自然,這就是《習慣》這篇文章教會我的!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四

看《掌控習慣》前兩部分,收穫:

身份認同是養成新習慣的核心。想明白自己想成爲什麼樣的人,從現在去代入這種人的習慣。

印象很深的一點:是習慣形成了“自己”。過去總逃學,總賣不出去東西,表白總被拒,自己下意識就會評判自己“不好”。偶爾的雞血來潮,瘋狂運動1星期,看書一週,然後激情灰飛煙滅,自己對“自己”的評價還是不好。只有“習慣”,那些長時間穩定輸出的動作,才形成了現在的“我”。這個時間,按照李笑來老師的說法,新習慣的養成不是21天,可能是3年。時間很長,但就是這樣。

至於,怎麼想明白成爲什麼樣的人,張萌的《人生效率手冊》前幾頁應該有幫助。

看到舊習慣。想養成新習慣,先了解自己的舊習慣。

行動指令。

習慣疊加。這一點和3結合,就是說兩個習慣鏈接起來,而且能很具體。比如早上喝杯水後,就出門跑步30分鐘,比一句:我要減肥,給大腦的指令就清晰很多。

塑造環境。天時地利人和,並不是課本上講的人和最大。遠洋貿易的天時,結合東部沿海和長三角入海口的地利,造就了上海,於是吸引了更多的人。環境很重要。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五

讀完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掩卷沉思,感觸頗深。俗話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因爲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着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着我們的成敗。書中論述的七個習慣不僅僅對於高效能人士有價值,也是人生自我修煉的信條,是非常精闢和正確的人生道理。它表達的是一種新的思想水平,強調以原則爲中心,以品德爲基礎,要求“由內而外”地實現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

作者把習慣定義爲“知識”、“技巧”與“意願”相互交織的結果,知識是理論範疇,指點“做什麼”以及“爲何做”;技巧告訴我們“如何做”;意願促使“想要做”。要養成一種習慣,三者缺一不可。所以說如果想養成一個好的習慣,要通過不斷地閱讀和觀察總結來學習更多的規律和方法論,同時也要注意多實踐,來獲得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打破思維定式,積極向上,讓自己有意願去做一些應該做的事。

書中所論述的七個習慣是密不可分的整體,相輔相成。習慣一:主動積極——個人願景的原則,即採取主動,爲自己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行爲負責,並依據原則及價值觀,而非情緒或外在環境來下決定,創造改變,積極面對一切;習慣二:以終爲始—【】—自我領導的原則,個人、團隊和組織在做任何計劃時,均先擬出願景和目標,並據此塑造未來,全心投注於自己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係及目標之上;習慣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要事第一即實質的創造,是你的目標、願景、價值觀及要事的組織與實踐;習慣四: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雙贏思維是一種基於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意,鼓勵我們解決問題,並協助個人找到互惠的解決辦法,是一種信息、力量、認可及報酬的分享;習慣五:知彼解己——移情溝通的原則,當我們改變以回答的心態,而以瞭解對方的心態去聆聽別人,便能開啓真正的溝通,增進彼此關係,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氣,能平衡兩者,則可大幅提升溝通的效率;習慣六: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統合綜效是創造第三種選擇,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種遠勝過個人之見的辦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使整體獲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習慣七: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則,在四個基本生活方面(生理、社會、情感、心智)中,不斷更新自己,這個習慣提升了其它六個習慣的實施效率。

讀書使人進步,這本書讓我學到很多東西。僅有事業成功只能算成功了一半,唯有兼顧事業、家庭、人際關係、個人成長等人生其它層面的和諧發展纔是真正的成功。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一定要有一個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做任何事情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把要事時刻作爲第一位,避免被偏見、情緒所左右。另外要有雙贏的思想,做到誠信,成熟和自信。在工作中要注意與人的交流合作,如遇到兩人意見不同時,要多與人溝通,在分歧中尋求收穫。因此,我們在學習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時,重要的是一天一點實踐,一天一點努力,才能提升自己成功的高度。最怕看書時一陣激情,結果轉眼就又恢復了原來的自己。在不斷實踐“七個習慣”的過程中,完善自我。自我提升和完善是一種原則,也是一個過程,一個在成長和轉變之間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一個人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六

當別人對你做出友善之舉時候,你是否會心存感激?但是,你會讓這種感激變成一種習慣嗎?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名字叫《習慣》。主要講述了卡羅爾經常給他的鄰居送餡餅,一開始,卡羅爾的鄰居對卡羅爾的善舉心存感激,過了幾次後就覺得這些是理所當然的事。最後,他因爲卡羅爾工作忙,沒給他送餡餅而大喊大叫。

讀完這篇文章,我想對史密斯夫人說:“你的鄰居並沒有義務給你做餡餅,你卻把它當做理所當然的事,這太不應該了。你應該禮尚往來,也給卡羅爾送一些禮物。這樣,你們的鄰里關係纔會變得融洽,和睦。

讀完了這篇文章後,看到了史密斯夫人的所作所爲,我開始反省自己。我以前也幹過這樣的事,爸爸媽媽起早貪黑地上班,辛辛苦苦地爲我們掙錢,下班還要給我做飯,晚上還要給我輔導作業,週末還要送我上特長班。剛開始,我還心存感激,可是到了後來,我把這當成了理所應當的事情。開始向爸爸媽媽發脾氣,有時候媽媽讓我做我不想做的事情時,我就大發雷霆,現在想想真是太不應該了。我以後要對爸爸媽媽心存感激,長大以後報答爸爸媽媽。

有感激到抱怨,也許這個過程並不漫長,但是,我們還是意識不到當中的變化。以後我要對別人的善舉知恩圖報。做一個心存感激,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人。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七

沒有方向的努力,可以說是在黑夜裏行走;每走一步,都不知道其中意義所在。—-題記

我想每一位青年都曾爲了夢想;爲了詩和遠方;爲了所追求的信仰,付出難以描述的努力與艱辛。在這一過程中我相信自律是必不可少,或者說是擁有一個的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就在前幾天我剛剛讀完一本書。

在我讀完《掌握習慣》之後,我發現這本書對我最大的觸動就是做任何事,都會有它的體系,而不是單一的目標。因爲實現一個目標只會暫時的改變我們的生活,而非問題產生的根源。在習慣形成之前我們要認識到一點,那就是新習慣的形成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用來度過潛能蓄積期的,在此時間段我們可能會看不出任何變化。因爲人的大腦至今還保留在即時滿足的狀態下。

在我們確立習慣之前,首先要先確定自己要成爲哪種類型的人,而不是要獲得什麼樣結果。在不違揹人性的前提下,我們還需要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反饋系統,讓我們的習慣、價值觀和身份驅使我們前行。反饋循環迴路大致有四個模塊,它們分別是提示、渴求、反應和獎勵。

所謂的提示就是將我們想要做的事情,讓它顯而易見隨處可碰;渴求就是把我們想要做的事情讓它變得有吸引力,使我們對其感興趣;反應就是讓我們想要做的事情,簡單易行且具有重複性;獎勵就是給我們所做的事情給予肯定,產生動力進行下一次的循環。這就是一個新習慣的形成過程,我們所養成的習慣與自身的差距越大、那麼習慣堅持起來受到的阻力就越大。

當一個新習慣形成之後,厭倦便成了自己完善道路上最大的障礙。真正的成功人士會和其他人一樣感到激情消退,唯一不同的是,儘管感到枯燥乏味,他們會仍然想辦法堅持下去。當然要想改變一個壞習慣,我們只需要破壞它的循環路徑就可以。

習慣的好處是讓我們可以不假思索的做任何事,缺點是會在不經意間暴露出小紕漏。所以說在習慣確立之前,我們要明確自己想要成爲哪種身份的人,我們需要爲這個身份做出什麼樣的調整。就像是從正常距離照鏡子,既不失整體畫面,也能看到應該做出的重大改變。

正所謂常在河邊走那能不溼鞋,不管我們的習慣多麼有條理,總有一天我們固有的生活節奏會被意想不到的事物擾亂。切記一次的打亂是不會對我們造成影響,真正要命的是隨之而來的不斷重複錯誤。當錯誤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的壞習慣就已經養成了,而輸贏的區別往往便在於此。

當然習慣不是用來約束我們的,它是用來創造自由的。在我們達到習慣所形成的目標之後,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繼續下去。我們需要對此做出調整,保留優秀的品質,就像水一樣隨着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不與之抗衡。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這本書的話,我想那一定就是“在做任何事之前,一定要考慮到這件事情的整體體系是什麼樣子”。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八

近日,利用春節假期的時間,拜讀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俯卷仰思,感觸頗深。這本書通俗易懂,讀來頗爲受用,作者史蒂芬。科維博士通過運用大量生活、工作中的實例和生動形象的圖表,向世人介紹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和高效能生活的基本原則,最終告誡我們,如果能遵循這七個原則,並把他們化爲行動,那麼實現真正的卓越的人生就不會遙遠。

這是一本關於每個人的人生成長的書,書中認爲人生成長需要經歷三個階段:

1、依賴階段;

2、獨立階段;

3、互賴階段,也就是從0到一1,1一N的過程。

我們不難發現,處在依賴階段的人,最常用的一個字就是“你”,如“這事都是因爲你,纔會有這樣的結果”,因爲在這個階段中他們常常需要別人來對他的問題負責,需要別人對自己情緒負責,最終需要別人對他的人生負責。如果我們能真正擺脫依賴,那麼,我們的人生就到了第二階段:獨立階段。在獨立的人的語言中,經常會聽到“我”字,比如“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我”的計劃、“我”的觀點。然而,從依賴到獨立是人生成長中最艱難的一公里,很多人都不能完成蛻變。所以,當我們一個人靜下心來的時候,不妨想一想,在人生最艱難的一公里征途中,我們走到了哪裏?是0.1還是0.9?

經歷了前兩個階段,科維認爲接下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互賴。互賴階段的人,追求的是你贏我也贏,即以實現“雙贏”爲目標,他們不僅能看到雙方的差異中各自的價值,也能看到雙方合作的潛力,最終達到1+1>2。

2020年我就要踏上寧杭文旅市場部的新崗位,對我而言面臨的是人生的又一段新的征程,在這樣的時間節點讀到這本書,彷彿讓我看到了一盞明燈。書中講到的兩大思維模式“遵循原則”和“由內而外”,就像是新徵途上的指南針和發動機,可以幫助我理清思路,指引我選擇正確的方向。

文旅工作對我來說既是陌生的又是具有挑戰性的,特別是進入市場銷售這一隊伍,就越發有難度了,這不禁讓我壓力倍增。如何才能快速地適應新崗位,轉變原有的思維模式呢?科維在書中給了我答案,那就是從七個習慣的第一個習慣做起:積極主動。我們常常會說:“人生就像是一場沒有彩排的演出”,我們人生的這場演出,導演就是我們自己。沒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總會經歷一些困難和挫折,面對困難和挫折,我們是失去信心,放棄希望,還是自己當導演,去積極主動地應對困難呢?我的答案,當然是後者。積極主動,是做好每一件事的第一步,也是邁向成功人生的第一步,更是從依賴到獨立最關鍵的一步。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想要真正成功的人,首先要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從正心、修身做起。那麼,在工作中也是一樣,我們不妨經常問一問自己,我是否做到了盡職盡責,我是否保持着一顆“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