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精選多篇)

讀後感2.2W

第一篇:《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精選多篇)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

在偶然的一次閱讀中邂逅了《霍亂時期的愛情》,在一個暑假裏對愛情還有着無限神祕感和陌生感的我帶着大腦皮層奇妙的電流反應讀完了這本書。這個故事是一個很長很長的愛情故事,它寫盡了世間情感百態,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橫亙半生的愛情,也是一個男人和他遇到的無數個女人之間糾纏不清的情仇愛恨。當半個世紀的滄桑在指間掠過的時候,纔會感覺出這本書的厚實、宏偉和氣象萬千。

二十歲的時候他們沒有結婚,因爲他們太年輕,彼此不成熟又有那麼多的變數,八十歲的時候他們依然沒有結合,因爲他們太老了,彼此已成爲對方的知己。愛情,是等待一生最終蒼老的蒼白誓言和殘酷現實。時長五十三年七個月零十一天的愛戀與等待,這漫長又瘋狂的等待讓我想起了與同樣是女性的林徽因女士有着萬般聯繫的著名哲學家金嶽霖先生。這可確是有依可據的愛情故事了。在林微因短暫而又充滿傳奇的人生裏,“金嶽霖”三個字卻讓人感動和震撼。金嶽霖先生爲了林終身未娶,他“逐林而居”,這個“林”就是林徽因女士,即使是在林徽因女士已經爲人妻母,甚至到去世??這種發乎情,止乎禮的愛遠遠超出簡單男女之間的傾慕與忠貞,那是矢志不渝的執念,他彷彿在用剩餘的生命等待,等待死亡也許能給他一個新的開始??

第一次知道馬爾克斯是在高中的語文書裏,“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哥倫比亞作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百年孤獨》”,那時候每天早上我們如虔誠的教徒做禱告一般將這些作爲考點的內容一字兒不差地讀一遍,到最後就如吐順口溜一樣順溜了,讓我們再次驚歎於大腦神奇的構造。這條“順口溜”給我最深的作用就是讓我知道《霍亂時期的愛情》的作者是一位大師了。

馬爾克斯稱《霍亂時期的愛情》是他最滿意的作品,儘管《百年孤獨》給他帶來了更多的榮譽,也更爲人熟知,但《百年孤獨》聲名顯赫主要是因爲其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在文學史上開創性的地位。我剛開始看《百年孤獨》,至少到現在,寫這句話時,我覺得在內容上,這位大師晚些年寫的《霍亂時期的愛情》中傾注了他更多的人生洞察,筆法愈發成熟,功力更爲深厚,書中故事情節對我的吸引力更大,你不會想匆匆翻過這一頁??這本書裏純正的拉美風情和深厚的文化底

蘊,爲它的故事戴上了令人想一探究竟的黑紗,爲它講述的這一段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三角戀造就了一個如同重彩油畫一般的背景,展現出了不可思議的愛情和愛情的不可思議,都那麼讓人深思併爲之嚮往。

“??她上了年紀,心有餘而力不足,怎樣也跑不動,她像瘋子似的叫喊着,不知道在枝繁葉茂的芒果樹下發生了什麼事。看到丈夫仰面躺在泥地上時,她的心幾乎要從胸膛裏跳出來了。他已奄奄一息,還在抵抗死神最後的打擊,等候她的到來。他終於在混亂的人羣中認出了她,眼裏含着最後的痛苦的眼淚。他最後看了她一眼,在他們共同生活的半個世紀中,她從來沒有看到過他的目光如此明亮,如此悲傷,如此充滿感激之情,他用盡最後的力氣對她說:“只有上帝才能知道我有多麼愛你。” ??”

“??船長看了一下費爾米納,在她的睫毛上看到了初霜的閃光。然後又看了一眼阿里薩,看到了他那不可戰勝的自制力和勇敢無畏的愛。於是,終於領悟到了生命跟死亡相比,前者纔是無限的這一真諦,這是船長大吃一驚。

“你認爲我們這樣瞎扯淡的未來去去可以繼續道何時?”他問。

阿里薩早在五十三年七個月零十一個日日夜夜之前就準備好了答案。 “永生永世!”他說。”

這是全書的結尾,我想我能夠在腦中清晰的勾畫出這些個情節,從古老的背景格局到人物的外貌動作再到人物的眼神聲音。兩位老人的話不會不在生活在這個物質與浮躁的社會的我們的內心深處激起久久不息的漣漪,哀傷的音樂都能使路人駐足聆聽,這有血有肉的情節怎麼能不催人遐想。每個人都渴望真正的愛情,也幾乎每個人都在苦苦尋找或緬懷真正的愛情,現在青年團體中大多數戀情更多的是應對寂寞的需求或眼神引起荷爾蒙短暫的加速分泌。已經大學的我面對不長不短的未來從沒想過會有什麼至死不渝的愛情發生在我身上,麻煩事兒別太多就足夠了。

費爾米納(《霍》的女主角)是幸運的,幸運得快要使人嫉妒了,有兩個成功的男人一同愛着她從半個世紀到永遠,但她又是不幸的,因爲兩個男人都在同一件事上背叛了她。她在丈夫死後才知道丈夫與好友私通,而另一位在等待她的半個多世紀裏都沉浸在與各色女人的肉慾中,甚至動情,只是不及她而已。但她總是令人羨慕的。兩位男人的背叛是我無法理解的,雨果不是就給他的夫人寫了

一輩子的情書嗎。

半個世紀的滄桑在指間掠過,我又一次清晰的感受到光陰如梭,照鏡子彷彿就想象得出自己老了的樣子,可能是因爲《霍》中比比皆是的長段敘述和排比,充斥着一種歲月沉積的宿命感和滄桑味道。例如阿里薩突然發覺時光逝去的文段:

“十二月的一個星期日,當墓地的玫瑰叢已經戰勝了修枝的大剪子,幾隻燕子停在爲通電燈而剛剛架起的電線上時,他暮然間發現,母親去世後竟已過去了這麼多年,距離奧林皮亞?蘇萊塔被殺,則過去了更多年,而距離那個遙遠的十二月下午,費爾明娜?達薩給他回信說‘可以’,並說‘會永遠愛他’,更不知已經流逝了多少歲月”

“看見燕子停在電線的那個下午,他從最久遠的記憶開始回顧自己的過往,回顧了一樁樁獵豔的情事,回顧了爲爬上發號施令的位置曾躍過的無數處暗礁,以及種種數不清的往事,而這一切皆由他那刻骨的決心而起:他誓要讓費爾明娜?達薩屬於他,而他也屬於她,這個決心高於一切,所向披靡。可直到這一刻,他才發現自己的一生幾乎都已經過去了。五臟六腑的一陣寒戰傳遍他的全身,他眼前一黑,不由得送掉了手中的園藝工具,靠在墓地的圍牆上,這纔沒有因衰老的第一次打擊而倒下。”

我無法感受到古言歲月不饒人的無奈,也體會不了阿里薩對年老去世的恐懼,我想是因爲他們有自己未完成但又放不下的事情吧。有時候我們會突然的發現歲月留在我們身上的印記,不會像童年時候那般忽視熾熱的陽光,自己照鏡子的時候或看着周圍同伴的臉會突然聯想到他老了的樣子,書中也有這樣一句“許多年後,阿里薩對鏡子梳頭時發現了這種相似之處,也只有在那個時候他才明白,一個人最初和父親想象之日,也就是他開始衰老之時。”想想也不無道理。

我想到了自己的未來,我該以怎樣的過程走完我的一生,年老時我會怎樣回憶我的從現在起還能改變的未來。這讓我想起了目標是燈,是路的那首詩來,很勵志的一首詩???

馬爾克斯在這場橫亙了半個世紀的愛情中傾訴了一位智者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愛情理解,絕大部分的情感是細微綿長,波瀾不驚,卻在時光流逝中積累着痛苦和力量,而到阿里薩顯露勇氣,堅定愛情時,就堅定到永生永世。一切徐徐道

來,有着歷盡世事的平靜,要知道這場貫穿了五十三年七個月零十一天的愛情,歷經了漫長的歲月,對愛情,對世界都做出了一定的詮釋。

書中的名句有:“我對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沒能爲愛而死。”人生應真愛過纔不遺憾。在真愛之下樑思成確是比阿里薩幸運多了,林微因對樑思成說過“你給了我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將用我一生的行動來回答你。”

第二篇:《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

董美美

很偶然間,與《霍亂時期的愛情》不期而遇。這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才翻過幾頁,便欲罷不能,一頭扎進,直到最後一個畫面的消失。整部小說,像一棵大樹,作者以冷峻、從容的筆調,先展示樹冠的繁茂,然後順着葉脈、枝幹向樹根走去,把阿里薩、費爾米娜經歷半個多世紀的愛情故事,描寫得跌宕起伏、蕩氣迴腸。那偶爾冒出的或激情或幽默的語句,似草叢中潛伏的鳴蟲,突然跳出攪動你的眼神,趁你咀嚼回味之際,又“倏”地藏起。這大概就是傳說中張弛有度、令人着迷的語言風格了。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是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爲一個天才的、贏得廣泛讚譽的小說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將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起來,創造了一部風雲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獨》(1967年)《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年)。據悉,馬爾克斯已罹患老年癡呆症,今後可能無法再從事創作活動。

本書寫了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愛的故事。他們在二十歲的時候沒能結婚,因爲他們太年輕了;經過各種人生曲折之後,到了八十歲,他們還是沒能結婚,因爲他們太老了。在五十年的時間跨度中,馬爾克斯展示了所有愛情的可能性,所有的愛情方式:幸福的愛情,貧窮的愛情,高尚的愛情,庸俗的愛情,粗暴的愛情,柏拉圖式的愛情,放蕩的愛情,羞怯的愛情??甚至,“連霍亂本身也是一種愛情病”。而透過這些愛情,小說表現的是哥倫比亞的歷史,是哥倫比亞人自己破壞哥倫比亞的歷史。小說以阿里薩和費爾米納之間持續了半個世紀的愛情作爲主線,不失時機地將其他多種愛情磨練成珠,穿綴於這條主線上。而馬爾克斯恨不能將人世間的種種愛情“一網打盡”。不少的愛情在書中只是一筆帶過;不過,幾乎是出現在作品中的每個人物都被作者繫上了“愛情”的紅線。這裏有阿莫烏爾的隱蔽的愛情,但卻“不止一次體驗到了剎那間爆發的幸福”、有阿里薩許許多多的朝露之情、有烏爾比諾和林奇小姐之間羞澀而大膽的愛??變化豐富、形態各異,“真摯火熱”的情感內核卻都是一樣的。它不僅是一部經典的小說更是堪稱是一部充滿啼哭、嘆息、渴望、挫折、不幸、歡樂和極度興奮的愛情教科書。

這是我讀過的最好的以愛情爲題材的小說。所有此類題材的小說無一例外地在糾結一個問題:愛情是什麼?加西亞並未告訴你答案,他只在書中展示了人類所有可能經歷的愛情:一見鍾情,熱戀、苦戀、單戀、三角戀??精神的、身體的??高尚的、卑微的??極少濃墨重彩,大多輕描淡寫,有些甚至只以寥寥數筆帶過。在嚴肅的、頗有分寸的行文風格中,一切都是那麼真實而又深刻:“世界上沒有比愛情更艱難的事了。”“我對死亡感到的唯一痛苦,是沒能爲愛而死。”“她從來沒有想到,好奇也是存在的愛情變種。”“社會生活的癥結在於學會控制膽怯,夫妻生活的癥結在於學會控制反感。”“他們的感覺不像新婚夫妻更不像晚遇的情人。那頗像一下越過了夫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磨難,未經任何曲折,而直接奔向了愛巢。他們像被生活傷害了的一對老夫妻那樣,不聲不響地超脫了激情的陷阱,超越了幻想和醒悟的粗魯的嘲弄,到達了愛情的彼岸。”“??”每一段都意味深長——真實的愛情往往充滿了不凡的氣質,只是有些人連真實的勇氣也沒有。

書中的阿里薩,是個爲愛癡狂的男人。他在一次與費爾米納的意外邂逅後,愛上了她。在那棵開篇被意味幽怨與隱痛氣味的苦扁桃樹下,阿里薩終於把長達七十張紙的情書交給了費米爾納。費米爾納也接受了他熱烈而矜持的愛情,在那減去一半的情書中激切尋找那份想望的熱烈。白山茶花是他們的定情花,純潔美麗充滿青春氣息,之後阿里薩等待費米爾納回信時患上了類似霍亂的相思。阿里薩讀費米爾納第一封信是邊吃玫瑰花邊讀完的。他母親擔心他吃了太多玫瑰花後會拉痢疾,減弱抵抗力患上真正的霍亂。阿里薩寄費米爾納頭髮,費米爾納寄他成爲標本的葉子,蝴蝶。阿里薩寫着自焚發燒的情詩,而費米爾納寫着清淡平常的家務。愛情爆發的不可收拾。

曾經也爲愛瘋狂,這是霍亂時期愛情最閃亮見證。費米爾納離開那座埋葬她愛情的城市之前,給阿里薩信中夾着自己剪掉的頭髮。旅途之中他們的愛情仍在狂熱繼續,實在太藐視當時爆發的一種病症:霍亂了。相思病態類似霍亂,可能是馬爾克斯故設的意外。也給讀者造成不經意的意外,霍亂之所以用於這場愛情的恍惚意義。 在閱讀過程中,我一直在揣測:費米爾納與阿里薩是真的相愛嗎?特別是在費米爾納旅行後,與他第一次相見後說“不必了,忘掉吧”。這就是兩年相愛的結果嗎?一句話把阿里薩打入了地獄。

很多年以後,在費爾米納新婚的那天晚上,年輕的阿里薩躺在“那艘不該載他的被忘卻的輪船的甲板上”,發高燒,說胡話,那時他想起他的初戀情人,流了眼淚,也許是因爲思念,或許是因爲痛苦,也或許是兩者交集,絕望充滿着他的內心,複雜的心情隨着前去馬格達萊納河流域的船隻漸行漸遠??..當阿里薩把提琴放進盒子,頭也不回地沿着死一般寂靜的街道回去的時候,已經覺得他不是次日清晨要出走,而是覺得彷彿在許多年前他就帶着決不回頭的決心出走了,於是他又似乎“有勇氣忘掉過去,並且繼續生存了”。我原以爲他可以忘了她,可對費爾米納的愛是那麼深刻而強烈,他做不到。於是他開始了等待,漫長的等待。他等待着烏爾比諾--費爾米納的丈夫,離開人世的那一天。在五十一年九個月零的等待後,他終於有機會向她再次表明自己的心跡,但又遭到了拒絕。阿里薩又耐心地用兩年時間與費爾米納通信,最後和她登上了“新忠誠號”輪船,開始了等待以久的旅行。

我實在佩服阿里薩那磐石般堅定的耐心,他也等來了他要的結果:小說結尾,阿里薩和費爾米納逆流而上,在船上升起了霍亂標誌的黃色旗幟,再沒有什麼人可以來打擾他們。船長詢問這樣漫無目的的航行還要繼續多久?這個愚蠢的傢伙在費爾米納的睫毛上看到初霜的閃光,在阿里薩的臉上看到勇敢無畏的愛,然後,阿里薩公佈了他在五十三年七個月零十一個日日夜夜之前就已經準備好了的答案:“永生永世!”這實在是難令人不動容。

可我總覺得,費爾米納答應了阿里薩,是因爲老年後的孤獨與寂寞。甚至她和烏爾比諾之間也沒有愛情,他倆的結合是各取所需——他要她的美貌與傲氣;她要他的尊貴與顯赫。在之後的生活中,他們更多的是依賴。當發現丈夫有外遇時,她的憤怒曾使我以爲是出於愛。可後來發現,那是因爲她的自尊遭到踐踏。或許他們之間是有愛情的,只是他們沒發現,我也沒發現罷了??.

馬爾克斯在阿里薩與費爾米納這條主線外,又安排了其他的故事,但都沒逃脫“愛”這個主旋律。在五十年的時間跨度中,馬爾克斯展示了所有愛情的可能性,所有的愛情方式:幸福的愛情,貧窮的愛情,高尚的愛情,庸俗的愛情,粗暴的愛情,柏拉圖式的愛情,放蕩的愛情,羞怯的愛情??而隨着書中人物的遭遇,你也會跟着他們或喜,或悲,或無奈。

我不禁讚歎馬爾克斯那神奇的手筆,用細膩的情感描寫出那麼生動的人物與情感。還有他通過人物,隱祕地表達了自己堪比箴言的看法:

“我對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沒能爲愛而死。”

“軟弱者永遠愛情的王國,愛情的王國是無情和吝嗇的,女人們只肯委身於那些敢做敢爲的男子漢,正是這樣的男子漢能使她們得到她們所渴望的安全感,使她們能正視生活。

“她從來沒有想到,好奇也是潛在的愛情的變種。”

“一個人最初和父親相象之日,也就是他開始衰老之時。”

“社會生活的癥結在於學會控制膽怯,夫妻生活的癥結在於學會控制反感。”

“找出兒童和成年人之間的差別,對她來說殊非易事,但分析來分析去,她還是更喜歡兒童,因爲兒童的觀念更真實。”

小說對老年人心理的關注顯然與作家本人的年齡有關。當作家那回憶的幽靈天使一般在過往的時空裏飛翔時,我們便傾聽到一聲滄桑悠遠的嘆息。嘆息聲吸納了人物的私語聲,還隱藏了作家探求生命價值的慾望。同時,小說又涌動着滔滔激情。這是作家五十多歲時的作品,我們不得不對老馬爾克斯感到敬佩。這樣,一方面,我們聽見了深沉(更多請搜索)的嘆息;另一方面我們又看見了一位老人滿臉熱烈的笑,那是熱愛生命、迴歸青春的笑。這一點在小說最後一章體現得最爲鮮明。費爾米納與阿里薩在半個世紀後走到了一起。看起來兩人仍不太可能結合,但費爾米納早已枯萎的愛情又被激活,且漸漸灼熱起來。當“新忠誠號”在熱帶河流上昂然而行時,兩位老人如患上“霍亂”一般迷醉,他們的愛情似乎冒出了騰騰的蒸汽。這簡直就是愛情挑戰死亡、青春活力衝擊生命極限的神話。我們在不期然中聽到作家的宣告:愛情的最高境界正在於其形而上的永恆品格。舍此,人類所謂的“高尚”、“偉大”必將大打折扣。我們被這個“永恆”所眩惑,恰如被小說結尾阿里薩說出的那句話所震動一樣:船長迷惑地問他來來回回航行要到幾時才停,他用“在五十三年零十一個日日夜夜前就準備好的答案”來回答船長,這個答案便是——“永生永世!”。

我一直以爲,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最最好的地方就是對人性的描述。他並沒有說人性是怎樣怎樣的。可是他小說的人物表現出來的東西顯示他對人性是那麼瞭解。我想他對於這些人是同情的,是理解的。人們總是向着真善美的。可是又有幾個人能成功的突破自己的牢籠,而達到世俗眼中的完美呢,那是不可能的。除非這個人打上虛僞的烙印。我喜歡他那個真實的世界。-人們總是那麼的脆弱而又頑強。脆弱是一點點事就可以觸動一個人。

第三篇: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

當我十四歲時我怎麼看《霍亂時期的愛情》

“多年以後,當他試圖回憶那個被詩歌的魔力理想化了的原本的模樣時,卻發現自己無法將她從昔日那些支離破碎的黃昏中分離出來。即便是在急切地等她的第一封回信的那些日子裏,在他悄悄望着她卻又不敢讓她發現的那些日子裏,他看到的也只是午後兩點的陽光和紛紛揚揚的杏花中她隱約的輪廓,無論季節如何變化,那情景始終都停留在四月。”

《霍亂時期的愛情》從這段話開始打動我。

當弗洛倫蒂諾·阿里薩第一次看到費爾明娜·達薩時,他只有十九歲,而她也只有十五歲。他們可以在一起的時間只有弗洛倫蒂諾坐在和她對面的長椅上捧着書偷偷看她的那些下午。他們對對方的印象,都不過是青澀歲月裏一張清晰的剪影,透過紛紛揚揚的杏花和溫暖的眼光,他們各自在心裏想象着對方的模樣。這便是這場半個多世紀三角戀的開始。

很多人說費爾明娜很幸運,因爲她總是被愛着。也有人說她很不幸,因爲年輕時和弗洛倫蒂諾被拆散,嫁給了一個自己一點也不愛的烏爾比諾一生,他們之間剛剛有了愛他就死了,而最後能和愛的人相守時已經鶴髮雞皮,曾經的纖纖玉體早已不再。

十五歲。她是個早熟的少女,小鹿般高傲的氣質深深吸引了弗洛倫蒂諾。她對這個每天都經過她的人感到好奇。這是倍受嚴格管教的她第一次感覺到愛情的美好。她想着他是一位風度翩翩的男子,想着他深邃的眼窩,優雅的下巴,有力的手指,愛情開始萌芽,她陷入了和弗洛倫蒂諾的火熱戀愛之中。所謂戀愛,不過是定期通信而已,再加上極少能遠遠地望上一眼,她更多的快樂在於那些藏信的日子裏。對她來說弗洛倫蒂諾就是一場冒險,爲她打開了愛情的門。懵懵懂懂的她沉迷於自己的想象。所以就算弗洛倫蒂諾求婚,哪怕只是在信裏,她也答應了。她覺得新鮮,刺激,好玩。她以爲自己很愛他。

而有一天,她真正近距離看到了他,就在自己面前,不過是一個穿着簡樸會寫點文縐縐的情詩的男人——甚至都算不上——的時候,她徹底失望了。

“她回過頭,在距離和自己的雙眼兩拃遠的地方,她看見了他那冰冷的眼睛、青紫色的面龐和因愛情的恐懼而變得僵硬的嘴脣。他離她那麼近,就像在子時彌撒躁動的人羣中看到他的那次一樣。但與那時不同,此刻她沒有感到愛情的震撼,而是墜入了失望的深淵。在那一瞬間,她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對自己撒了一個彌天大謊。她驚慌地自問,怎麼會如此殘酷滴讓那樣一個幻影在自己的心間佔據了那麼長時間。”

就這樣,這場幻夢般的愛情以費爾明娜的驟然驚醒暫時告終。

這時不得不提一下費爾明娜的父親洛倫索·達薩。

雖然他很有錢,把女兒養得像個公主一般,但他終究只是個賣騾子的。他的眼裏只有升官發財,所以絕對不允許自己唯一的女兒嫁給一個小小的電報員。

這時候胡維納爾·烏爾比諾一生出現了。他二十八歲,儀表堂堂,文質彬彬,知識淵博,而且還彈得一手好鋼琴。但對洛倫索·達薩來說,最令人喜愛的是他那殷實的家境。烏爾比諾·德拉卡列家族在當地頗負盛名。他們家族世世代代住在卡薩爾杜埃羅侯爵府,光看這名字就知道很氣派。

但費爾明娜卻完全看不上他,不僅僅是因爲不喜歡,更多的是她高傲的性格使她認爲胡維納爾·烏爾比諾一生是父親的同夥。她生性叛逆,對這樣的人就更是反感,她討厭別人操控她。然而最終她還是帶着萬般恐懼嫁給了這個看似完美的醫生。

他們兩個沒有任何愛情。費爾明娜對他只有恐懼,而胡維納爾對她只有尊敬,並無愛情。 “他心裏明白,自己並不愛她。同她結婚是因爲喜歡她的高傲,她的嚴肅,她的力量,也因爲自己的一點兒虛榮心,但當她第一次吻他時,他確定,沒有什麼阻礙能阻止他們建立一份完美的愛情。”

這就是開始。與其說他們的愛情是一點一點建立起來的,不如說他們只有在度蜜月的時候纔有愛情。甜蜜得抑或是平淡的,他們之間始終沒有。

他們過得很幸福,互相懷着感激,責任,體諒,謙讓,照顧甚至尊敬,它幾乎等同於愛情,但它終究不是。他們的生活非常平淡,像白開水。胡維納爾當醫生掙錢養家,費爾明娜每日在家照顧孩子,打理家務,時常和婆婆拌嘴。她畢竟來自商人的家裏,就算讀過書,也常常被婆婆嫌棄不夠體面。在這個奢華的卡薩爾杜埃羅侯爵府裏,沒有一個人真正愛她,這讓她深深地感到自己的不幸。但她無能爲力,還是要做飯,接孩子,鋪牀單等等一切瑣事,使她徹底失去了擁有愛他的能力。就算有的話,也早已被這種喘不過氣來的無盡黑暗生活所吞沒。

但時間打敗一切。當她意識到自己的抗爭毫無意義時,她選擇順從,因爲在這裏,連丈夫都不會爲他說句話。他們的生活接近於無聲的爭吵,每個動作,表達着對對方的不滿。

她堅持獨立思考,並常常用一句話來詮釋自己:

“讓扇子見鬼去吧,現在已經是微風的季節了。”

而胡維納爾甚至不做出任何努力以改善他們夫妻之間的矛盾,他認爲那源於婚姻本身的性質:一項荒謬的、只能靠上帝的無限仁慈才得以存在的發明。兩個幾乎完全互不瞭解的人,沒有任何血緣關係,性格不同,文化不同,甚至性別都不同,卻突然間不得不承諾生活在一起,睡在同一張牀上,分享彼此也許註定有分歧的命運,這一切本身就是完全違背科學的。

在醫生眼裏,婚姻和愛情是兩碼事。雖然大多數人把他們混爲一談。劉易陽說過:“細節打敗愛情。”何況他們根本就沒有愛情。婚姻只是一種契約,把兩個人聯繫在一起,每個人扮演自己的角色,這個機制纔可以正常運行。他說:“婚姻的問題在於,它終結於每晚做愛之後,卻在第二天早餐之前又必須重新建立起來。”

儘管他們實際上有多麼不相愛,但在外人面前,他們必須裝出一副幸福的樣子。這甚至都不是商量過的,因爲他們都認爲讓別人看到自己幸福是一種勝利。這是兩個強勢的人。

對此,費爾明娜簡單地說:“社交生活的關鍵在於學會控制恐懼,夫妻生活的關鍵在於學會控制厭惡。”

再後來,在他們都已進入中年時,他們的生活才呈現出和諧幸福的一面,至少家裏的氣氛不再那麼陰沉。

有一次,他剛嚐了一口甘菊茶,便把它推到遠處,只說了一句:“這玩意兒有股窗戶味兒。”她和女僕們都大吃一驚,因爲誰也沒聽說過有人喝過水煮窗戶,她們嚐了嚐那壺茶,想弄明白是怎麼回事,結果,還真有股窗戶味兒。

他是個完美丈夫:從不會撿起地上的任何東西,也從不關燈,不關門。黑暗的清晨,如果他發現衣服上缺了一顆釦子,她便會聽見他說:“男人需要兩個妻子,一個用來愛,另一個用來釘釦子。”每天,當他喝第一口咖啡,喝第一勺冒着熱氣的湯時,都要發出一聲撕心裂肺的號叫,大家已經對此不感到害怕了,接着他會長嘆一聲:“等我有一天離開了這個家,你們要明白,那是因爲這種燙嘴的日子我過夠了。”

我不得不承認這一段文字我看一遍樂一遍。這時他們已經學會用輕鬆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像過去那樣冷戰或者直接吵架。

然而費爾明娜始終沒有忘記過弗洛倫蒂諾。她常常回憶起他,在夢中,或者在下雨天。但她相信那並非是對愛的回憶,也不是後悔的回憶,而是對一個曾使她淚水連連的痛苦形象的回憶。

在他們結婚將近三十年時,他們終於徹底互相瞭解。他們一起克服日常生活的誤解,頃刻結下的怨恨,相互間的無理取鬧,以及夫唱婦隨的那種神話般的榮耀之光。

“我對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沒能爲愛而死。”

弗洛倫蒂諾是一個複雜的人。然而他所做的一切原因都是那樣簡單——爲了得到費爾明娜·達薩。

十九歲那年在窗前的驚鴻一瞥,那個高傲而清秀的女子讓他魂牽夢縈了一生。

年輕時候的他極具文采,喜歡讀情詩,連公文報告都會無意識地寫出韻腳。他深愛費爾明娜,即使在她早已不再愛他(如果曾經有過的話),他還是一如既往地愛她。她已結婚生子,有了自己的生活,這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人一個人都極有可能死心,然後結婚,但他沒有。他爲了解除對費爾明娜孤寂而痛苦的綿綿思念,放蕩終生。他有過無數個情婦,每個人都帶給了他不同的意義。那些人大多都很愛他,然而他卻從來沒愛過她們。他也從未對任何人提過費爾明娜,如若他人提起,只是假裝自己和她不熟。

他很自私,因爲他只願索取卻不肯付出。

他的童貞被拿撒勒的寡婦奪走。在他剛剛失去費爾明娜的愛的時候,他對一切世俗的愛都不感興趣。拿撒勒的寡婦是一個代稱,因爲他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的丈夫背叛了她,而後又因某種原因死去。而她說:“我很幸福,因爲只有現在我才十分肯定地知道,他不在家時到底在哪兒。”

是她讓他發現,原來自己對費爾明娜的愛和思念,可以用世俗的交歡來緩解。

漸漸地,他越來越放縱,但仍然深信有一天胡維納爾醫生會死掉,那時候他將一定會得到費爾明娜。那是一種無理由的信念,讓他終身不娶,終身放蕩。他爲了她早早地裝修好自己的房子,時時刻刻準備迎接費爾明娜搬過來。他雖然偷情,但是保密工作一直做得很好,爲了避免傳言傳到費爾明娜耳中,爲了讓她相信他那忠貞不渝的愛情。

他肉體上不忠,心靈上卻死心塌地;不停地努力擺脫自己所受的奴役,卻又從不讓自己的背叛給他帶去痛苦。

他一直堅持寫詩,不是爲了獲獎,只是爲了看到他心愛的費爾明娜在臺上宣讀獲獎名單,年復一年,費爾明娜的身姿早不如當年那般美麗,然而在他眼中依然是那麼完美。在詩歌比賽上他認識了一位女詩人,叫做薩拉·諾列加。他們有着一樣的文學品味,甚至作者暗示的頗爲相似的人生經歷。她是唯一一個知道他愛着費爾明娜的人,並且是她自己看出來的。

她說:“愛情,首先是一種本能。要麼生下來就會,要麼永遠不會。”

在弗洛倫蒂諾爲愛情到底是什麼而困擾時,她平靜地說:“凡赤身裸體乾的事都是愛。靈魂之愛在腰部以上,肉體之愛在腰部以下。”

爲了讓她過上富裕的生活,他轉行成了一家航運公司的職員,憑藉着親戚關係和一位從未和他上過牀的女人的幫助,他坐上了董事長的椅子。然而那時候他已經步入老年,心中開始恐懼。他的頭髮開始漸漸稀疏,牙齒開始鬆動,再後來,假牙配了一副又一副。但他依舊放蕩不羈,八十多歲的他最後一個情婦是一個年僅十四歲的女孩,她叫阿美利加·維庫尼亞。她和費爾明娜是何等相似,使早已衰老的弗洛倫蒂諾一下子又回到十九歲那些下午,十四歲的費爾明娜小母鹿般的走路姿勢。

任時光匆匆流去,從此我愛上的人都很像你。

這句話很新潮,但我沒覺得用在這裏有什麼不妥。

他一直在等待,等待胡維納爾·烏爾比諾死亡的那一天,等待向費爾明娜·達薩宣告自己堅貞不渝的愛情的那一天,等待他們兩個能夠結合的那一天。

那一天終於到來。那時,她和他都已老去。

其實我最後合上本書的時候不禁苦笑。

馬爾克斯的諷刺啊,太耐人尋味。

最後的他終於得到了她,依舊是在船上。那個費爾明娜和胡維納爾最甜蜜的地方。那個弗洛倫蒂諾最初用來消除痛苦的地方。

我認爲費爾明娜之所以會被她打動,不完全是因爲她一直覺得自己有愧於她。更重要的是,他早已不像年輕時那樣張口閉口兒女情長。他給她寫信,敘述自己對於生命的看法,安撫她失去丈夫以後孤寂的心。然而他的成熟,他的睿智不能不說是幾十年來無數個情婦帶給他的。

當他終於可以得到他時,他已經失去了能力。他這麼多年來放蕩不羈只爲消除思念她的痛苦,而如今她就在眼前,自己卻再也不能了。

他一生的愛究竟給了誰。是費爾明娜,還是那些匆匆逝去的情婦們。是她們讓他更加完整。

“在這種想法的驅使下,他鼓足勇氣用指尖去摸她那乾癟的脖頸,像裝有金屬骨架一樣的胸部,塌陷的臀部和老母鹿般的大腿。她閉着眼睛,心滿意足地聽憑他撫摸,沒有顫抖,嘴裏不時吸一口煙,呷一口酒。當他摸到她的小肚子時,她的肚皮裏已經灌滿茵香酒了。

“如果我們一定要於那種事,那就幹吧!”她說,“不過得像大人那樣幹。”

兩個散發着酸味的老人赤身裸體地相對而臥。

她問,爲什麼這麼多年來從未聽說過他有女人。

他說,因爲他爲她保留了童貞。

她不是不知道那是假話,可她選擇不再糾纏。他們已經老了。沒有年輕時的瘋狂了。 當船長問他們準備在船上來來回回走到什麼時候時,他不假思索地說:“一生一世。” 在五十三年七個月零十一天以來的日日夜夜,弗洛倫蒂諾·阿里薩一直都準備好了答案。 這是小說的結尾,但不是現實的結尾。現實生活中,他們有無數種可能,但死亡的腳步每時每刻都在逼近。不得不承認,費爾明娜最好的時光給了胡維納爾,而弗洛倫蒂諾最好的時光給了那些過客一般的情婦。在錯過了一生之後,他們在生命的盡頭終於相守。

可喜。也可悲。

試想,他們當中若是有一個人先死,另一個還能幸福地活在世上嗎?

我不知道。這是十四歲的我,無論如何也答不上來的問題。

《霍亂時期的愛情》講了太多太多。

愛情與性,愛情與婚姻,愛情與現實······

但若要我說,這本書一直在討論的話題,是愛情與死亡。

這本書我一定還會再讀,並且不止一遍。十四歲來讀,只不過是一種好奇。

有些事情沒有親身經歷過又怎麼能理解。

第四篇:《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

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年輕的電報員阿里薩對富家小姐菲爾米娜一見鍾情,他千方百計的接近菲爾米娜,並以情書的方式最終俘獲了這位千金小姐的芳心,然而菲爾米娜的父親,一位以賣驢起家的暴發戶,對這段感情持非常激烈的反對態度,他威脅阿里薩如果不放棄對女兒的追求,就一槍打死他,但是阿里薩回答說:“沒有比殉情更偉大的了。”在勸阻無效的情況下,他把女兒送到了偏遠的鄉村,想以此來阻斷他們的交往。他成功了,一年之後,當菲爾米娜再次回到家鄉見到對她朝思暮想的阿里薩時說的第一句話是:“在我見到你的這一刻,我才意識到我們之間發生的一切都只是幻想,這幻想矇蔽了我的雙眼,忘了吧!”菲爾米娜一句輕描淡寫的“forget it.”讓阿里薩這顆情種一等就是半個多世紀。

之後菲爾米娜嫁給了當地有名望,人也英俊瀟灑的烏爾比諾醫生,並和他相守了51年9個月零4天,烏爾比諾最終死於一隻調皮的鸚鵡,他爲了把它從樹上捉下來摔死了。臨死前,他對妻子說:“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愛你。”雖然菲爾米娜在影片的最後向阿里薩敘述說:“烏爾比諾是一個好丈夫,我想不到比他更好的人了,但是回首往事,我覺得我們的生活中痛苦艱難大過歡樂,許多無謂的爭吵,許多難消的怒火……很難想象,一個人這麼多年,在家庭紛爭中掙扎,還怎麼能快樂起來,該死!還不知道這到底是不是愛。”但可以確定的是烏爾比諾對菲爾米娜的愛絲毫不少於阿里薩五十多年的執着。當他知道阿里薩這個潛在情敵的存在之後,他找到爲了配得上菲爾米娜的高貴身份已經成爲富有而有地位的輪船公司經理人阿里薩,宣戰似地向他表達他對妻子的愛:“我的妻子是我的精神支柱,沒有她我一無是處,我愛我的妻子勝過一切,勝過世上所有人。”雖然,在他們五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中,烏爾比諾也有過一次短暫的婚外戀,但最後他還是放棄了這段感情迴歸了家庭,影片中沒有交代烏爾比諾此時的心理活動,只是說烏爾比諾對家庭的看法是他認爲“婚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安定。”但我以爲,相比阿里薩一生600多個炮友和兩段同年輕姑娘的愛情,這實在算不上什麼。也許有人會說,如果阿里薩當初和菲爾米娜結合的話就不會有之後的這些風流情事。可是這種假設是不成立的,一個不存在的前提推出來的只能是不存在的結論。所以我們無從知道,如果菲爾米娜嫁給了阿里薩是不是更幸福。也不能知道阿里薩是不是比烏爾比諾更忠貞。

故事的結局是在經歷了53年7個月零11個日日夜夜的漫長等待之後,阿里薩終於如常所願的等到了一生最愛的人。像他片中所說的那樣:“我的靈魂終於找到了歸宿,我很高興的發現,真正寬廣無垠的是生命,而不是死亡。”兩位七旬老人最終在阿里薩的輪船上結合並平靜地死去。

基於這個故事,我想到關於愛情的兩個問題。第一,什麼是好的愛情。這是一個非常寬泛的話題。每個人對愛情的理解都不同。《聖經》裏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算是比較的全面了,但不是愛情全部的樣子。在我片面的理解中,好的愛情,首先要冒巨大的風險;好的愛情是兩情相悅,一見鍾情並且日久生情;好的愛情是你們不但在外貌上相互吸引,更重要的是你們的靈魂相互匹配。一見鍾情的是愛情嗎?是,但只是愛情的開始,遠遠不是全部。愛情需要一見鍾情,但是一見鍾情的不都是愛情。後者是前者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他們之間是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的關係。影片中阿里薩對菲爾米娜的愛就是一見鍾情式的愛。但馬爾克斯創作的是有虛構情結的小說,我覺得他在小說中一是虛構了阿里薩對愛情的忠貞不渝——這種忠貞不渝指的是精神上的——以及,作者出於對女主角菲爾米娜的偏愛,而把她塑造成了一個幾乎完美的女神。在現實生活中,我相信沒有幾個人會因爲對某人一見鍾情,而恪守一生的。當然不能否認的確有這樣的存在,比如金嶽霖之於林徽因,我沒有看過關於他們感情的書籍,只是瞭解,金嶽霖先生爲了林徽因先生終生未娶。但這是一種特殊情況。

他的特別之處在於,其一,施愛者,無論是小說中的阿里薩還是現實生活中的金嶽霖都屬於世所罕有的骨灰級情種,也可以說是真正至情至性的人。愛情在這種人眼裏就像陽光空氣一樣是不可或缺的。影片裏阿里薩的叔叔譴責他把商務信件寫得像情書一樣情意綿綿,而阿里薩卻回答說:“因爲我需要愛情呀,我需要愛情。”是的,每個人都需要愛情,它是這世上最美好最值得期待也最有意義的事情,之一。但在這些骨灰級情種眼裏,愛情不是之一,而是全部,類似的情種還包括《霸王別姬》裏張國榮飾演的程蝶衣,“不瘋魔,不成活”;《戀戀筆記本》裏的雷恩·高斯林,《愛你就像愛生命》裏的王小波和李銀河,《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裏的徐靜蕾,等等,他們是真正爲愛而生的人,沒有愛,生活將會暗淡無光。

其二,被愛者,菲爾米娜或者是林徽因,是完美到女神一樣的人物。無論是外在樣貌,還是內在修養上,她們幾乎都達到了完美的境界。菲爾米娜是劇中虛構的人物,所以她的完美可以理解。但是林徽因的完美卻是非常難得的真實之美。無論是外貌,才情,氣度,修養,品德都無可挑剔。這樣的人是值得被人眷戀一生的。也只有像林徽因這樣的美女兼才女有有資格讓人苦守一生。只不過,金嶽霖的不幸在於,他沒有像劇中阿里薩那樣等到了烏爾比諾的死,林徽因先他,更先樑思成一步去了,如果先走一步的是樑思成,那麼金林倒是可以成就一段千古佳話。哈,就像小說裏的結局。而且,不同於菲爾米娜對阿里薩愛情的遊移不定,林徽因是明確表示過她也同樣愛上了金嶽霖的,只不過,彼時“羅敷已有夫”,只能“還君雙明珠”了。

可是話說回來,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幾個林徽因,菲爾米娜,也沒有幾個金嶽霖,阿里薩,我們是生活在世俗生活中的凡人,既不是女神,也不是情種,甚至,有些人連浪漫主義的想法都沒有,或者有,卻不能也不敢實施。愛情在現代人眼裏變得越來越不純潔,我們給愛情附加了諸如房子,車子,票子一類的與愛無關的條件,所以我們一旦見到,哪怕是電影小說裏虛構的專一純潔浪漫愛情都覺得震驚不已。但事實是,本來我們就該如此的。說起來,真是可悲。

由此我想到,普通人的愛情實際上是十分困難的。即使我們做不成女神,也不是情種,但我們依然需要愛情,依然需要一見鍾情爲開端的愛情。我之前所說的愛情需要冒巨大的風險,就在這裏——你並不能確定一見鍾情就是真正適合你的那個人,而且很多時候都不合適。有人說,一見鍾情不就是喜歡這個人的外表嗎,那不就是外貌協會嗎!我說是,一見鍾情就只是喜歡這個人的外表而已,就是膚淺的外貌協會。但是這有什麼不對嗎?如果一個人連外表都吸引不了你,你又怎麼會有興趣去了解他的內在呢。更無從談愛了。但事情的麻煩和複雜就在這裏,一個人光從外表上吸引你的確不靠譜,有很大的可能是這個人在外表之外沒有更多的,更優秀的內在可供你挖掘欣賞了,這也正是一見鍾情的風險之處。很多,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像小說電影裏那樣愛上一個一見鍾情的女神式的人物。兩個人的匹配程度很大一部分在於靈魂和諧程度,也就是日常所說的,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智識和閱歷上幾乎處於同一層面,能夠愉悅的交流分享並一起成長。

第五篇: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

研一下學期開學匆匆忙忙的去圖書館只爲能借到這本書,結果呢,偌大的圖書館竟然沒有,因失落引起的決心可能勝過失落本身,所以最後還是千方百計的從同學的同學那裏借到了。大約三分之一的行程時加西亞馬爾克斯逝世,惋惜之餘似乎也給這趟行程增添了某種色彩,某種以往從未有過的色彩。臨近學期末,也總算看完了,滿腦袋的問號,其中不免有個問號是當初爲什麼那麼執着的非要看她。

2014年6月27日的下午,伴隨着一聲長嘆,這趟難以理解的哥倫比亞式愛情之旅畫上了句號。舍友問:“看完了?”“嗯,看完了。”“什麼感受?”“恕我這個俗人不能理解這樣的愛情。”毫不誇張,這是當時對這本世界名着最大的感受,腦袋中的問號又多了一個,名着怎麼這麼不能理解。

有人曾說《霍亂時期的愛情》是一部愛情的百科全書,她展示了所有愛情的可能性,所有愛情的方式、表現、手段、痛苦、愉快、折磨和幸福。它堪稱是一部充滿啼笑、嘆息、渴望、不幸、和極度興奮的愛情大全。其實看着這段評論我才明白我那滿腦袋的問號到底來源於哪裏。五十一年九個月零四天的時間讓一個人經歷所有的愛情,體驗所有愛情的方式,嚐遍所有愛情的滋味是一件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

對男主人公阿里薩因言,那偶然的一瞥引起了一場愛情的大災難,持續了半個世紀尚未結束。在這半個世紀的等待生活中,他曾在無數女性的身上找尋和迷失。在老年時他想起了所有這些帶給他安慰的女人,感嘆“心房比婊子旅店裏的房間還多”,但所有這些爲愛築起的堡壘都經不起時間的沖刷,於是那心房裏裝着的又只是“戴王冠的仙女”費爾米娜了。愛對於阿里薩來說可能就是一種霍亂,他在這霍亂中沉浸,痛苦但執着的從不肯放手。這樣的人,這樣的執着,這樣有目的的等待不知道爲什麼竟然一點都不能打動我,過於世俗的考慮,使我雖然能理解這樣的堅持,但無法真心的贊同,我終究也只是個世俗的人。相比較,女主人公的選擇倒像是一個正常人所爲。年輕時爲了和阿里薩在一起選擇和父親鬥爭;經歷過生活的考驗,熱情冷卻之後遠距離靜觀義無反顧的選擇終止這場奇怪的愛情;雖然厭煩烏爾比諾,但出於實現的壓迫最終接受了做烏爾比諾太太的宿命;老年守寡之後,被孤獨與痛苦纏繞加上阿里薩的一次又一次接近最終使年輕時候被現實撲滅的愛情之火重新復燃,最終選擇和阿里薩在霍亂保護的船上瘋狂而無憾的了結此生。這兩個主人公的愛情選擇有着很大的差距,前者阿里薩的愛情是激情的也毋寧說是帶有幻想性質的,費爾米娜的愛情是理智的也毋寧說是帶有世俗性質的。作者沒有偏頗,讀者就未必了。

費爾米娜和烏爾比諾的愛情,更準確的應該說是婚姻生活,平淡穩定。就像烏爾比諾說的一樣:婚姻生活中我們需要考慮的不是過的幸不幸福,而是如何讓婚姻生活穩定。聽起來似乎很殘酷,但就家庭生活而言,這可能是每個人的責任。不過費爾米娜最後也感慨一輩子磕磕絆絆的生活竟然會感到幸福,真是見鬼。世俗的幸福不能理解,但毋庸置疑的是俗人也有幸福。

整部小說對話很少,作者在剝奪人物話語權的同時賦予了他們難以想象的傾訴權,似乎每個人的心裏都安裝了一面鏡子,他們內心的想法通過這面神奇的鏡子真實而細微的並毫無保留的呈現在讀者面前。佩服作者,不僅僅是因爲他寫作手法的偉大。更多的因爲他的“貪婪”,而且他有能力爲他的貪婪買單。

草草一記,以後的某年某月當我再次讀過這本書應該會有不一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