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

讀後感7.98K

第一篇:《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

白老師經常會給同學或家長推薦一些書,前不久推薦的這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我是特別的喜歡知道別人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喜歡接受比較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方法。自己的教育女兒的方法不得當,很是想用比較科學的方法"洗腦"這本書拿到後,幾乎一口氣把它讀完的,被裏面的一些教育方法,深深的打動,感覺人家再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絞盡腦汁"應了那句話"人家是把孩子教育大的,而我只是把孩子養活大了。"感動我的是裏面諸多的方法,應該是細膩到家了。給劉心武研究紅樓夢有一拼。太獨到了。

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提倡的適當使用逆向思維。她講了一個故事:三位無聊的年輕人,閒來無事時經常以踹小區的垃圾桶爲樂,居民們不堪其擾,多次勸阻,都無濟於事,別人越說他們踹的越來勁兒。後來,小區搬來一位老人,想了一個方法讓他們不再踹垃圾桶。有一天當他們又踹時,老人來到他們面前說,我喜歡垃圾桶被踢時發出的聲音,如果你們天天這樣幹,我每天給你們一美元報酬。幾個年起人很高興,於是他們更使勁的去踹。過了幾天,老人對他們說,我最近經濟比較緊張,不能給你們那麼多了,只能每天給你們50美分了。三個年輕人不太滿意,在踹時就不那麼買勁了。又過了幾天,老人有對他們說,我最近沒收到養老金支票,只能每天給你們10美分了,請你們諒解。"10美分?你以爲我們會爲了這區區10美分浪費我們的時間?"一個年輕人大聲說,另外兩個人也說:"太少了,我們不幹了!"於是他們揚長而去,不再去踢垃圾桶。老人是位攻心高手,他把幾個年輕人的"樂趣"變成一種"責任"他用減少支出刺激他們對踹垃圾桶產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適當的使用逆向思維,刺激孩子的熱情,不要刺激孩子的厭惡之情。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個人總被別人暗示爲品行端正,善良有愛,他就會在這種氛圍裏漸漸生出自我肯定的意識,相反如果一個人總被暗示爲由某個問題,她就會在這方面不斷的自我否定,逐漸喪失自信,向壞的方向滑去。

我尤其是出現這樣的錯誤。

人最難抗拒的就是"誘惑",最討厭的是"強迫"大人和孩子都一樣。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麼,就去誘惑他;想要他拒絕什麼,就去強迫他--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如果你想讓孩子喜歡課外閱讀,就千萬不要直接要求他"讀書去",也不要總拿他愛不愛讀書這事當話題來聊,更不要用閱讀的是來教訓他。

孩子說謊不外乎兩個原因,一個是模仿大人,一個是迫於壓力。每個孩子最初的謊言都是從這裏來的。

許多家長的失誤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錯誤,所以批評一直貫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長不說,孩子就不懂事的改變,不說就沒有盡到做家長的責任。

我的這個觀念根深蒂固。

在習慣養成中,如果總是製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如果經常讓孩子又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

使教育變成一種破壞性的行爲有兩個最根本的原因;意思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被罰寫作業,就是弄壞胃口的最有效的一招。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很多的實例,看的我心服口服。我真的認爲這本書可以作爲我的一個教育孩子的工具書,讀一次根本不夠,值得反覆讀。只恨沒有早讀到這些文章。

第二篇: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

“媽媽是朋友,媽媽是老師,媽媽是孩子的引路人,媽媽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影響孩子的一生。”封面上的這段話吸引了許多媽媽,同樣也吸引了我。

本書的作者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專家,同時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培養了一位出色的女兒,她用自己16年的教子經驗向我們娓娓道來了教育的最好境界——有心而無痕。全書共分七個章節,每個章節一個主題,從愛、學習、品格、習慣、家長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誤區等多個方面向我們講述了家庭教育原則,內容通俗易懂,實用操作性強,使我深受啓發。 每讀完一節,我就會對照自己,想象一下,如果是自己遇到這樣的情況會怎麼做,通過對比,我找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一些失誤,同時也肯定了自己的一些教育方法。

在每個章節的“特別提示”中,媽媽們總能收穫許多。 “當孩子因爲什麼大哭時,要儘快轉移他的注意力;這比哄啊勸啊有效,更能降低孩子的痛苦感。”我一直是這麼做的,真的很有用。在我家寶寶身上看到了圓圓的影子——“有愛心”,他會把每件東西看做有生命的一樣對待,這讓我很欣喜。在家中,大人捉弄孩子是常有的現象,現在想想爲逗大人一時開心,從而給孩子帶來擔憂和失落真的很不該。現我摘抄以下片段和大家分享、交流:

【摘抄】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哪個家長都可以做到這一點;難的是不替孩子做事。最重要的是經常讓孩子有機會獨自做事,獨自承擔責任,獨自解決問題。凡能讓孩子獨自做的家長就不要包辦,凡能讓孩子獨自想的家長就不要急於給他出主意。在孩子面前,家長要裝得無能一些,無知一些,以便把各種機會留給孩子。

媽媽很注意米同學這個問題的鍛鍊,現在的孩子的家長多半是80後或者像我們這樣70末,家長們自己的依賴性都非常大,更何況孩子。米同學的爸爸就屬於這一類型的,奶奶對爸爸的那個包辦,媽媽堅決不允許出現歷史的重演!現在媽媽就經常要米每天玩完玩具,要自己把玩具放回玩具袋裏,媽媽會和米說:“小米得讓玩具回家哦,要不他們會不高興的,明天就不和小米玩了”。現在每天晚上(白天媽媽不在,也不知道情況),米把玩具收拾好後,還會把袋子遞給我,“嗯——”,小手指着玩具放的地方,要媽媽把玩具袋放到它原來的位置上!很乖吧!等米大些,媽媽會把更多的機會讓米做,比如出門可以讓她幫我們問路。。。但是媽媽對書裏說的讓孩子獨自旅行,媽媽還是持反對意見的,作者在孩子9歲的時候就自己坐17個小時的火車到外地。現在的社會狀況不能讓媽媽給孩子冒這樣的險,不值得,這樣的鍛鍊需要到孩子具有自我保護能力以後纔可以進行。我們還有很多很多的鍛鍊機會的!

【摘抄】家長不應該驕縱孩子睡覺怕吵的習慣,應想辦法讓她逐漸適應生活噪音,學會睡覺不怕吵。一個簡單的生理問題如果一直被錯誤地解決,最後可能會變成一個心理問題。在學習環境方面,既不需要故意製造喧鬧,也不需要過分追求安靜,順其自然纔是最好。

這點媽媽做得非常不好,也可能是媽媽對睡眠的環境要求很高,稍微有些響動媽媽我就睡不着,和同事出差,一定要等別人睡着了,媽媽我才能入睡,要是碰上個會打呼呼的,那媽媽就更慘了。所以潛意識裏,媽媽就給米營造了一個非常安靜的睡眠環境,睡覺都要關上門,儘量不能有響動。米小時候特容易受到驚嚇,上網查了以後知道,小寶寶的神經系統還沒發育完全,就特容易驚跳。爲了讓米睡好,媽媽就更加小心,不能弄出響動。其實在外婆家睡覺的時候,媽媽發現,米其實對環境也沒要求那麼高的,外婆家再怎麼製造也沒法弄得像我們自己家那麼安靜,樓下的汽車、人聲非常多,米其實也能好好睡個整覺的。不過爸爸說,安靜的睡眠環境對寶寶的睡眠質量有保證。但是我覺得作者說的一段話確實如此,媽媽就是這樣:“就像對睡眠環境有安靜的要求,人們也習慣於在學習環境上要求安靜,但也正像適當的噪音有助於良好睡眠習慣的養成,適當的噪音也可以培養孩子們在學習方面的抗干擾的能力,所以在孩子學習環境方面,也不應該過分追求安靜,一面物極必反。”媽媽過去對學習環境也很苛刻,稍微有響動,就不能集中注意力。很多同學都能一邊聽廣播,一邊寫作業,還不出錯,媽媽我就做不到。這恐怕還是有一定關聯的。媽媽我要吸取教訓,可不能讓米養成媽媽這個壞習慣!

【摘抄】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級賓館 婚姻是最深刻的一種人際關係,人性的真實、文化素養、價值觀、愛的能力等等,都在這樣一種關係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它是兩個成年人合寫的生命自傳,是讓他們最親愛的孩子感受生活的幸福,體會生命的美麗,認識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啓蒙教材

兩人之間有衝突的時候,儘量避開孩子,實在避不開,也要儘量剋制自己,至少不讓爭吵嚇着孩子。我們創造了一個孩子,不僅有責任讓她長大,而且有責任讓他幸福。媽媽和爸爸商量好了,絕對不能在米麪前吵架,有問題,都等米睡了我們在討論。不過媽媽我發現,自從有了米,媽媽和爸爸好像都沒怎麼吵過架哦,米就像我們得粘合劑一樣,把我們三個人緊緊黏在一起了!!!

第三篇:《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

又一次心靈的震撼

王秀芬

寒假期間,我懷着虔誠的心又一次拜讀了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借用作者尹建莉老師的一位老同學的說法是這樣的:我原來只看到了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之間的差別。自從看了你的這些文章,才發現這差別原來是我和你之間的——作爲母親,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我其實只是把孩子養活大了。身爲教師,我經常閱讀家教方面的書籍,相對來講卻忽視了專業成長方面的書籍,本身是不是一種失職啊?原來我也曾經有過類似的困惑,但隨着教學生涯的增長,我慢慢的悟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與教育學生是同步的。在教育自己孩子的過程中不斷增長相關的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不斷琢磨相關的技巧,這些對於教育學生來講是通用的。

首先,相信閱讀的神奇魅力,並且注意給孩子閱讀的技巧。尹老師在書中談到第一次拿起一本書給女兒講故事,不是講,而是讀。逐漸地,由開始的媽媽指着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改成由孩子指着,媽媽來讀。孩子指到哪,媽媽讀到哪。這樣,慢慢地使孩子理解了文字的作用,讀得多了,許多“白字”就自然解決了。把學習生字融匯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閱讀基礎上。在與兒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努力踐行這樣的理論,並且現在慢慢的由媽媽講故事孩子聽向孩子給媽媽講故事轉變,這些需要我去慢慢引導,也需要相關的技巧,比如說,孩子講了一個故事之後,媽媽要做好記錄,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也是如此,很多情況下學生能自己處理的問題,能自己閱讀解決的問題都可以放手,換一種方式讓學生去接受,興許學生會和自己的孩子一樣樂此不疲呢!

其次,重視孩子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養。孩子就是一張純潔的白紙,他的人格,智力,情感等等都是在周遭的環境中慢慢建立和培養起來的。如果小孩子犯了錯誤或者做出讓大人們認爲不好的行爲,其實那些都稱不上是錯誤,只不過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小事。硬是歸結爲錯誤的話,也應該先尋找錯誤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應該先從大人們身上去找問題的根源。大人們的一句話,一個細小的動作都可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重大的影響。所以說好媽媽是個關鍵。那如

何成爲一個好媽媽呢?這是一個很難很重大的課題。每個媽媽都想當好媽媽的。可是往往到最後總是會抱怨“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學生的成長亦是如此。非智力因素遠遠重要於智力因素,身爲老師千萬不能把成績作爲衡量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學生成長需要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只要你真心實意的從學生成長的角度出發,發自內心的批評他的錯誤,真誠的表揚他的優點,你會發現其實現在做教師也並不難啊!

最後,在生活習慣方面“不管”是最好的“管”。

現在的家長,分不清教育和教訓的區別,常常自詡爲教育,更多的是“指令”和“監視”不自覺的就奔教訓去了。當然我也是。比如孩子的飯前洗手的習慣,睡前洗涮的習慣,很多時候孩子能想到自己去做,但作爲母親往往在孩子行動之前嘴先動了,並且總是嘮叨個沒完,自以爲是教育,但這種所謂的“教育”和“管”只能適得其反,大多數情況下會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並且不利於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恰恰相反會是孩子形成依賴心理,所以我非常贊同尹老師的“不管”是最好的“管”,作爲母親在必要的情況下提醒一次足矣! 教育就在我們身邊,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機,關鍵是你擁有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導。讓我們記住尹老師的一句話吧!“孩子不是爲了“長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爲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應該有功利性,愛孩子纔要施教,施教應該溶於濃濃的愛中。不求下一代在事業學習上多麼過人,我只希望有一個充滿愛心,不驕不躁,但又不會喪失基本防人之心的高情商孩子。

第四篇: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讀後感

80年代出生的我們這輩人都是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所以非常能夠了解將來自己的小孩也會過得很辛苦。做媽媽已經有五年的時間了,所以作爲家長,既然無力與整個體制抗衡,但是又何必給孩子更多的壓力呢?我給自己訂下的目標就是,儘自己最大的力量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所以,一直在尋覓一本如何和寶貝溝通,更重要的是如何教育寶貝的好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在參加兒子家長會時,幼兒園老師推薦的。剛拿到書覺得本書的簡介就很吸引人,第一,本書首次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章可循;第二,書中給出許多簡單而又實用的操作辦法,理論和實踐完美結合,使父母們不僅立刻獲得許多有效的經驗,教育意識也隨之改善。它是實事求是談家教的典範,是家長們最實用的工具書;第三,本書不但告訴你怎麼能提高孩子成績,而且告訴你怎麼教孩子做人,教你怎麼培養一個自覺、自強、自立的孩子。

雖然這也是媽媽寫如何教育孩子的書,可是它真的與衆不同。作者尹建麗首先是一位母親,其次是一位老師、教育學者,還是一位作家,所以此書寫來讓人感覺是親切感人,樸素生動。最重要的是,她給我們的不是抽象空洞的說教;讓人看時心服口服、看完之後卻不知所從的華而不實的教育理念,而是具體可感的、有着很強實際操作性的方式方法,非常實在。

在這本書裏,我學會了不少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

懂得了作爲一位母親所應擁有的心態。那就是“只有自己堅韌,孩子才能不畏艱險;只有自己上進,孩子才能努力要強;只有自己自律,孩子才能律己自控;只有自己單純,孩子才能善良無暇。”

忍不住在這裏引一小段話,書中這樣精彩的段落比比皆是:我認爲培養孩子在學習上用功勤奮是必須的,但用“刻苦”的言語和思路來要求孩子,則往往是在幹一件南轅北轍的事。

提到“刻苦”或“吃苦”這一類學習態度,我們習慣於欣賞它所表達的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總是忽略它裏面包含的那個令人不快的“苦”的味道。作爲成人,在考慮一個問題的因果關係時,會爲了結果忍受過程的痛苦。把這種經驗推廣到孩子身上,要求他接受學習過程的苦,換取學習成績的甜——這樣的思路在邏輯上是無懈可擊的,但它到了孩子那裏,卻很容易變成一種不良暗示。

下面是我讀本書的一些心得,與大家共勉。

一、不要以爲生了孩子就能做好媽媽。做個好媽媽是個藝術。 需要不斷學習,不斷總結,不斷反思, 不斷進步。做個好媽媽需要付出極大的耐心,這不是一朝一夕能達到的,需要不斷修煉,提高自身素養。本書好在作者並沒有刻意誇耀自己的孩子多麼優秀,僅僅是站在一個母親的角度,以一位母親對孩子的應有的適度的驕傲和自豪去講述孩子成長過程中自己的探索和經驗總結。

在這個過程中,她也有過教育方式不當的時候,她的孩子也有“不聽話”、“頂牛”的時候,正是因爲有這樣的時候,她的教育方法才顯得那麼真實可信。畢竟,沒有那一位成功的母親是天生的,她也需要

不斷學習和摸索,這與孩子的成長是一路同行的。只不過,尹建莉走得比很多家長要順利和坦然,因爲她一直懷揣着對自己孩子的信心和肯定,一直懷揣着對正確教育理念的堅守和學習,我想這就是我們最需要學習和借鑑的地方。

二、首先要學會尊重孩子,不要以爲他小,就可以忽略他的人格。愛孩子是一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之上的,否則就是溺愛。那麼怎麼樣才能做到尊重呢?這就需要了解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有哪些特點,這樣纔能有的放矢。孩子他們有着自己的意願和人格,儘管有些想法奇怪而且天真,但他們在與大人交往過程中,是懂得察言觀色的,並懂得欺騙與敷衍,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把孩子當作一個大人,尊重而平等地對待。

三、儘可能多的給孩子自由的時間與空間, 孩子的天性是不斷學習,不斷探索的,千萬不要扼殺他的好奇心。不記得是在哪裏看到過,自由是創造力的催化劑。給孩子自由的時間與空間,可以讓孩子有更多接觸外界的空間,孩子就會明白大自然有多美麗,明白人世間有多美好。就會明白自己應該怎樣生活,應該如何爲人處世,有了問題該怎樣尋求解決,當孩子自行把問題一個個解決,孩子就真正長大了;給孩子自由的時間和空間,實際上也是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時間; 更是交給了孩子培養想像力激發創造力的時間。

那麼如何給予孩子愛和自由呢?這就是每個父母親一生的課題,沒有標準答案,因爲任何一個來自孩子的體驗及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對於我們能有幸成爲這獨一無二的經歷的體驗者, 我們

應感到無比的幸福。

四、我們應該嘗試着與孩子一起成長。因爲養育孩子是父母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可以說是自已的一個重生,這是孩子賜予的福氣。如果你希望孩子成長的更好, 就必須不斷提高自已的。如果父母所能給予的空間比作大氣球,孩子的成長空間就是小氣球,小氣球是沒有辦法衝破大氣球的,只有父母的空間不斷擴大,才能給予孩子更大的成長空間。雖然這麼說不是絕對的,但是父母的學習能力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的可持續性。

我非常贊同作者在引導女兒閱讀上的做法。書中作者借用小朋友的話語模式簡單地把閱讀分成“好閱讀”和“壞閱讀”。好閱讀儘量用書面語,從一開始,就應該儘量使用標準的、詞彙豐富的語言給孩子講故事。這一點是針對在孩子還不識字,由大人給孩子講故事階段的閱讀而言的,所以,我就開始給寶寶讀詞彙豐富、有情節的故事。其實也沒有太久的時間,就明顯能夠感覺到寶寶會時不時冒出些成語來,而且用的地方比較恰當,這應該算是小有成效了吧。

此外,在此書中我除了看到一位偉大的母親形象,還隱約看到了一位偉大父親的身影。儘管作者着墨不多,但從文中提到的好些事例來看,作者有一位好先生,圓圓有位好父親。他很好地扮演着父親的角色,積極與妻子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當自己有錯時願意低頭向孩子認錯——試問有多少父親能做到這一點?所以,家庭教育絕不單純是母親的事。

當然孟子曾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讀書時應該加以分析,

不能盲目地迷信書本,不能完全相信它,應當辨證地去看問題。而且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立的個性,這個需要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慢慢解讀,其實把孩子比喻成一本書的話,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學會如何好的閱讀,我也是一樣。所以,要在參考本書的同時,儘可能地學會積累自己的經驗,纔是教育自己寶寶的最佳法寶。

第五篇: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感

從朋友處借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中作者反覆強調課外閱讀對孩子的重要性,同樣既作爲一位國中生孩子的媽媽又作爲一名語文老師的我對此深有同感。

“知子莫若母”,首先從兒子的成長過程來看一看。那是在兒子六歲時,一個星期六的上午,我給兒子讀《格林童話選》,現在書已送人了,至於是哪個故事已無從查考,只記得當時我問兒子某件事的原因,書中比較明顯的寫了三條,還有一條隱含在其他段落中,兒子非常確定地說出了四條原因,我記得當時正教國中的我心裏都在暗暗誇獎兒子,真聰敏,說得太好了。即使是我的國中學生,能這樣全面看問題的都不會太多啊。可是兒子現在也讀國中了,雖然他一路走來,我覺得課外閱讀量不少,但現在做閱讀題時,他卻總是得分不高,我幫他分析原因,他有時會不耐煩地說:“這破閱讀題,你只要和答案寫得不一樣就不給分,得不得分就看老天爺的了。”雖然他說得偏激了些,但我們的考試中確實存在着這樣的現象啊。而且,平時的語文教學中。那刻板的分析,甚至要背誦分析,老師唯答案給分的評分標準把孩子身上的靈氣都消磨殆盡了。所以,我還是希望兒子能回到兒童時那無功利的閱讀時代,是有些讀書的靈氣而不是現在的刻板。

兒子國小時作文也不錯,記得一次看到他關於夜空的一段描寫,我都懷疑他是從別的書上背下來的,可他告訴我就是他自己的創作,他說當他想寫夜空時,這些詞、這些句子就閃現在他的頭腦中了。我很高興,這興許就是平時課外閱讀的收穫吧。可是現在再看兒子的作文,整個一假大空,問他,他說作文題連中心都規定了,我沒有內容可寫,只能這樣了。

現在的作文規定太多,評價標準又那麼死板,再加上大量的中大學聯考滿分作文的模板作用,使學生們的作文沒有了一點兒靈氣,戴着鐐銬是怎麼也不能成爲一個優秀的舞者的。

回過頭來再說說我的學生,我要求學生們進行課外閱讀,可是學生們卻訴起苦來,“我的《讀者文摘》被老師收走了。”“我的《意林》也被老師收走了。”“我在自習課時看《紅樓夢》也被老師收走了。”······試想,連老師們都視課外書如洪水猛獸,我們又怎麼能要求家長大力支持孩子閱讀呢?我們又怎能寄希望於學生有大量的閱讀量呢?

有大量的課外閱讀有用嗎?我敢肯定的說確實有用。我現在所教高中班的一個女生,平時不顯山不露水的,可每次作文都寫得很好,每次考試成績也都拔尖。一次閒談中,其他同學告訴我,這位女生從小就閱讀了大量書籍,而且在繁忙的高中生活中還抽時間閱讀。她考試時的舉重若輕、駕輕就熟是其他只靠平時多鑽課本的學生所望塵莫及的。

所以,我想呼籲我們的語文教師們,我們平時少些支離破碎的分析吧,多給孩子們一些自由閱讀的空間吧,讓孩子們多一些自主閱讀的靈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