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2.63W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精彩多篇)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 篇一

在真正的中國人身上,有一種閒適的、平靜的、穩重成熟的氣息,就像你在一塊冶煉適度的鋼鐵中看到的特質一樣。——辜鴻銘

初讀這句印在封面上的話,好似發現了靈泉寶玉一樣,驚喜之餘會心一笑,便開始靜心拜讀辜鴻銘先生的大作。民國時期大師雲集,名作也頗豐,可謂是中華史上最後一個文化燦爛的時代了。高中時對這個時代有一些瞭解,對這個時代的人特別敬佩,過於敬佩便不敢輕易走進,不敢輕易翻開他們的著作,每次都要先正身靜心安神,雖然很多時候求甚解而不得,讀完亦酣暢淋漓

這本《中國人的精神》有點抽象,我的智商還不足以悟得其中大道,僅有一些感想想寫下來,也不妄我讀它一場。

“在中國戰爭是偶然的,然而在歐洲戰爭卻成爲了一種必然。我們中國也可能會發生戰爭,但是我們不會生活在持續不斷的戰爭陰影之下。”對比中歐歷史就會發現這句話的妙處,中國二十多個正統王朝,每一次大一統都是一次長期的和平,少有百年大戰。和平的連續性在當時的世界可謂非常之罕見。再看歐洲,經歷了一千多年中世紀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因而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這樣比較起來,古代中國人民要幸福得多了。如今歐洲也不太平,中東地區戰亂不斷吶。

本書最關注的是中國的人性類型,以反駁阿瑟。史密斯的《中國人的特徵》。當時的外國人寫中國人的特徵難免狹隘,不能深入。但通讀本書,覺得作者筆下的中國人也不可代表千年來的中國人,甚至以我一孔之見,不能代表清末民國時代的中國人。

書篇上的有句話是對真正中國人特徵的概括,閒適,平靜,穩重成熟,總覺得這是一種君子特質,是君子之道,可當時的中國雖信奉儒家思想,然而教育並未普及,我想小商小販,鄉野村夫不會有這種精神。至少魯迅先生筆下那爲數衆多的麻木看客們不會有此種特質。而且本書作者筆下的中國人是良民,順民,道德之民,良順二字的近義詞近乎麻木。尤其到中國婦女這塊,中國婦女皆是典型的良家婦女,三從四德,勇於奉獻我覺得這些婦女,看似“幽閒”,實則悲哀,穿越到現代恐難有立足之地。他對中國婦女的描寫,毫不吝嗇讚賞之詞,像爲過去的時代作碑文一樣。總之時代不同我是不敢苟同。

全書中最欣賞的是學漢語需要保持一顆孩童之心,這樣你就不僅可以進入天國,而且也能學會漢語。這句話是作者給想學漢語的外國人說的,有點幽默有趣,也頗有道理,現在我們常說要有一顆赤子之心,看來學語言學文化都需要持赤子之心,初心不變方有所成呀,上可入天國,下可知古今。

書讀的一知半解,也許我還沒到這本書的適用年齡,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斗膽胡評大師之作,也是爲了進一步理解此書,過些日子,腦子好使了定當再拜讀一番。

Lina說,其實對於辜鴻銘老先生最初的認識來源於蓋爺,就記得某節歷史課上,蓋爺提到的北京大學的一個依舊留着小辮子的老教授,精通好多國家的語言,是一個相當厲害,又相當有意思的一個人。本來是預備和33一起讀這本書來着,無奈內容太過枯燥繁雜,就放棄了,所以,只有33讀完並寫下這篇讀後感悟。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 篇二

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我會不邀遊伴,不與父母,必會攜我的知心好友——書,來陪我遊歷明川大河。因爲我確確實實被我的這一位良師益友所折服。

何謂“良師益友”?我想閱讀書籍將會是最完美的答案。品茗書香,進入我神馳已久的書海,在其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遨遊,我把生活的喧囂拋諸腦後,在天堂飛翔。因爲閱讀我聽懂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明白了“書如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領悟到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中華文明如此多嬌,引得無數文人競折腰。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口到,眼到”。讀書之時,我對古人之雲心領神會。我喜歡把指尖輕劃在書頁上,享受那集富韻味的書質;喜歡口中不斷朗誦文中之精髓,讓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愛讓自己的思緒插上翅膀,不斷揣摩,思考文學,飛到文學的彼岸……

仍記得往日裏,茶餘飯後之時,總願意一個人坐在家門口,看着落日的餘暉,帶着崇高的敬意欣賞辜鴻銘老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穿過晚霞,我彷佛看到一個世紀前中國文明被“進步”的西方文化衝擊的時刻,幾乎所有所謂的進步分子都要將西方文化全盤代替中國文明,有一個堅強不屈的聲音宛如開天闢地般咆哮,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般捍衛中國傳統文化!

他的淳淳細語迴響在我的耳畔“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又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淳樸,此外還有靈敏”。我頷首沉思:百年前與百年後,都有人崇洋媚外,誰來傳承中華文明和優秀得道德傳統?他告訴了我,在許多生活的瑣事之中,透其細節我們都能摸索到中國人的精神。平日裏,父母教育我們要尊老愛幼,我們注重的禮節孝悌,這難道不是我的中國文化優秀得傳承嗎?

是否還記得1861年北京的戰火,那是從“萬園之園”圓明園升起的硝煙。正如雨果反語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東方“野蠻人”的圓明園。在醜陋貪婪中,西方人摒棄了他們所謂的道德約束,喪失了他們的信仰,宗教,法律。而我們中國人即使身處在戰爭年代,“粗繒大布裹生涯”,依然自強不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就是我們中國人骨子裏流淌的無可言語的文雅和傲骨。最終戰勝艱難險阻,建設美好新中國。

我迷戀着“‘一個永不衰老的民族’,一個‘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祕密’的民族,這個‘像孩童一樣過着心靈生活’的民族”。這句話,因爲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的精神!

白馬過隙,我們的祖國來到了21世紀,她在充滿着鳥語花香的陽光大道上前行,歷史的重任擔在了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寬大的臂膀上,中國不斷前行,不斷在充滿未知的富強之路摸索,而我們應該要拿起我們的“武器”——中國人的精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我們的日月新天。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 篇三

《中國人的精神》是《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譯本,是辜鴻銘留下的不多的作品中最爲重要的作品。寫這篇文章的讀後感我認爲最好是用英文來寫,但是我的英文水平實在太差,無法寫出對這本書的感受,所以只能用中文了。

說實在話,能夠用英文寫文章到如此流暢,並且旁徵博引中外經典的人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者,估計後人要超越他也是很難的。

在這裏我想先介紹一下作者辜鴻銘的生平。辜鴻銘少年出洋,遊學歐洲十餘載,通曉英、德、法、拉丁和希臘等近十門語言,曾獲得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和柏林大學土木工程學文憑。回國後,他先是在張之洞慕府作了17年的洋文案,後有督辦過黃埔浚治局,清末曾當過外務部的左丞。民國初年,他任北京大學教授,1928年4月病逝於北京,享年72歲。

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一戰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於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爲陷於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

前三章的標題:真正的中國人,中國婦女,中國語言--------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

真正的中國人:他過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卻具有孩童的心靈這樣一種生活。即真正的中國人具有成人的頭腦和孩子的心靈。因此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祕密是什麼?難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的結合產物。什麼是正義的法則?正義的法則就是真實、守信、忠誠。如今在中國,不需要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公正和爭議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義務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

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徵:博大、精深、淳樸。如果學習中國文明,美國人將變得精深;英國人將變得博大;德國人將變得淳樸;法國人將得到所有,以及比現在更精緻的優雅。學習中國的著作的文學,對歐洲和所有的美國人都有益。

真正或真實的中國女人是輕鬆快活而迷人、是羞澀靦腆而又廉恥的,殷勤有力而優雅的,只有具備了這三個特徵的女人,纔是中國女性的觀念。孔子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寧靜祥和的心態讓我們看清了萬物的生命,這就是充滿想象力的理性,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

最後是一篇關於時政的文章。可以證明中國文明的價值,學習中國文明有助於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

自私和懦弱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敵人:()我們的自私和懦弱結合在一起,就是重商主義。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即有所圖。只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我們每一個人首先都不要考慮利益、私利,而是考慮正義。

在這本書裏辜鴻銘詳細的闡述了他對中國人的看法,對中國文化的看法,對西方文化的揭露。

在這本書裏面,他形象的描繪中國人是活在心靈生活裏面的`:我認爲一位最下層的中國人與一個同階層的歐洲人相比,他身上的動物性(即德國人說的野蠻)也要少的多。事實上在我看來,用一個詞可以典型的中國人所給你留下來的印象歸納出來,這就是“溫良”(gentle)。我所謂的溫良,並不意味着懦弱或是軟弱的服從。……在真正的中國式的人之中,你能發現一種溫和平靜、莊重老誠的神態,正如你在一塊冶煉適度的金屬製品中所能夠看到的那樣。……真正的中國人或不免粗魯,但不至於粗俗下流;或不免於難看,但不至於醜陋駭人;或不免於粗率鄙陋,但不至於放肆狂妄;或不免於遲鈍,但不至於愚蠢可笑;或不免於圓滑乖巧,但不至於邪惡害人。……

在這本書裏面他還談到了民主、中國語言、戰爭等等,雖然我們現在看來不免有侷限性,但是他那犀利的筆鋒和獨到的見解依然讓你感到佩服無比。當然,辜鴻銘對於中國婦女的闡述是我非常不贊同的,可是在當時的環境下,有他那樣的想法的大有人在,這是不能脫離當時時代的。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 篇四

從這本書的的簡介得知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一戰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於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爲陷於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即儒教傳統下的中國文明。

從真正的中國人,中國禮儀,中國語言——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真正的中國人:他過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卻具有孩童的心靈這樣一種生活。即真正的中國人具有成人的頭腦和孩子的心靈。因此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祕密是什麼?難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的結合物。什麼是愛的法則?愛的法則就是愛你的父母。什麼是正義的法則?正義的法則就是真實、守信、忠誠,好公民的最高義務就是忠誠的義務,不僅是行爲上的忠誠,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誠。如今在中國,不需要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公正和爭議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義務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徵:博大、精深、淳樸。如果學習中國文明,美國人將變得精深;英國人將變得博大;德國人將變得淳樸;法國人將得到所有,以及比現在更精緻的優雅。學習中國的著作的文學,對歐洲和所有的美國人都有益。

中國禮儀,學習正確的循規蹈矩。這就是中國文明的祕密,做正確的事並遵守禮法。是中國文明的精髓和靈魂,是中國人精神的本質。

那麼他們有哪些表現,或者說在那些細節可以體現出中國人的精神?

首先,中國的語言。中國的語言也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個很明顯的事實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其兒童和未受教育者學習中文比成年人和受過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於兒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靈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相反,受過教育者,特別是受過理性教育的現代歐洲人,他們是用大腦和智慧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的。有一種關於極樂世界的說法也同樣適用於對中國語言的學習:除非你變成一個孩子,否則你就難以學會它。

其次,中國人具有驚人的記憶力,其祕密何在?就在於中國人是用心而非腦去記憶。用具同情力量的心靈記事比用頭腦或智力要好得多,後者是枯燥乏味的。舉例來說,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兒童時代的記憶力要強過成年後的記憶力。因爲兒童就象中國人一樣,是用心而非用腦去記憶。再有,中國人的禮貌。中國一向被視爲禮儀之邦,那麼其禮貌的本質是什麼呢?這就是體諒、照顧他人的感情。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爲他們過着一種心靈的`生活。他們完全瞭解自己的這份情感,很容易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顯示出體諒、照顧他人情感的特徵。中國人的禮貌雖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樣繁雜,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禮貌則是繁雜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經聽到了一些外國人的抱怨。折衷禮貌或許應該被稱爲排練式的禮貌──如劇院排戲一樣,需要死記硬背。它不是發自內心、出於自然的禮貌。事實上,日本人的禮貌是一朵沒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國人的禮貌則是發自內心、充滿了一種類似於名貴香水般奇異的芳香。

現實生活中的細節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人的精神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善於去觀察,我們都可以發現它。所以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最初提出的問題了──什麼是真正的中國人?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真正的中國人就是有着赤字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過着心靈生活的這樣一種人。簡言之,真正的中國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國人的精神是一種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中國人永遠年輕的祕密又何在呢?諸位一定記得我曾經說過:是同情或真正的人類的智能造就了中國式的人之類型,從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國人那種難以言表的溫良。這種真正的人類的智能,是同情與智能的有機結合,它使人的心與腦得以調和。總之,它是心靈與理智的和諧。如果說中華民族之精神是一種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麼,民族精神不朽的祕密就是中國人心靈與理智的完美諧和。

看了《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對我感觸頗多。從中學到許多,對我們青年的要求及期望也很多。總之,我從這本書的閱讀給自己的人生找到了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