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沉重的翅膀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1.16W

沉重的翅膀讀後感多篇

沉重的翅膀讀後感1

在讀沉重的翅膀的時候,我的心情確實是比較沉重的,我當時並沒有在意它是不是得了茅盾文學獎的作品,只是把它當做一本普通作品來讀,但在讀到最後的時候,那種沉重感也慢慢減輕直至消失了,從表面上來看,作品的基調是消極悲觀的,但實際上,作者在最後表達的卻是樂觀向上的。

這部作品的誕生與當時的政治思想文化環境密切相關,我們不能用現在的眼光去苛刻的要求作者寫出完全符合我們現在審美的東西,再者,作者的某些語言也確實能打動人,並不是像某些書評裏說的大段說教,對話像發言稿一樣,仔細讀的話便會發現作者的內心想法和她所想表達出的意義。

我喜歡作者鋒利的言辭,在當時的環境下敢於說真話的人並不多;我佩服作者豐富的經濟行業工業建設知識,讀的時候不敢相信作者竟是個女同志;我讚歎作者長遠的眼光和超前的思想,許多還未發生的改革已經被她預見到了。另外,作品在對人物特徵和心靈獨白以及愛情這個美好事物的刻畫上,也顯示出了她作爲女人的細膩與溫柔,猶深深地記着那一句寫莫徵的,他嫉妒那風。因爲風帶走了圓圓說給他聽的甜蜜的情話,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讓人心裏爲之一動。

另一方面,作品中有大段的專業語言讀起來確實比其他種類的小說枯燥,但她寫的就是改革,就是政治,不是單純的言情和倫理,就主題來說,作者也是成功的,打開豆瓣看到的第一句評論是:寫不起就別寫。看到讓人很心寒,不是對作者的心血被人糟蹋的心寒,而是對一部分讀者或狹隘或冷漠的心寒。

沉重的翅膀讀後感2

《沉重的翅膀》是與生活同步的作品。真正的優秀小說,本來就不僅僅是照相式地反映現實,它應該有熱烈的愛憎,應該有自己的思想的支點,有自己對生活獨特的認識和評價。這種思想的評價越接近生活的本質,它的思想價值也就越高,越不會輕易過時。這也正是文學作品高低優劣的一個標誌。《沉重的翅膀》它的真正價值不僅在於描繪了變革初期的社會生活畫卷,更重要的是它的呼喚生活前進和抨擊阻遏社會變革時所表露的藝術家的智慧和勇氣。

沉重之所以是沉重,社會沉重的是被肢解,被忽視了根本;人沉重的是不害怕受到傷害,而是害怕受傷後的荒涼孤寂之感。不知道每個時代之下,都有多少人仰望過寒冷而寂寞的星空?其實,“月光下,即使窮兇極惡的東西也顯得溫柔了,而且還有一種朦朧的神祕感,而星空卻給人一種孤獨感。你會生出一種奇異的感覺,你和那無垠的蒼穹是相通的。”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體會!

一本關於現實主義的書,一本樂觀向上的書,很明顯的在告訴我們:偏見比無知更接近真理!思想的解放不僅僅靠的是一句口號喊出來的,“掙脫世界的束縛也許並不困難,而在掙脫自身的束縛,跨越自己的思想障礙時,人們卻常常失敗”,這是張潔自己的感悟吧?

最喜歡張潔的那種心得,處處在描寫社會的黑暗,又處處在宣揚着生活的美好。“她跟許多善良的人一樣,一點順心的小事都會使她加倍地感到生活的樂趣”“這當然不在於人的文化水平,而在於有些人,天生地具有一專爲體會美好事物的心。光憑這一顆心,就應該得到人們的尊敬”誰能否認,當接觸這些文字的時候,我們會不感到欣慰?書中莫徵是個比較特別的人物,着墨不多卻最顯眼。一個有着慘痛過去的人,最後卻想着:要更多地愛這個世界,愛這世界的人。用心良苦呀。無怪書中所描寫的唯一一段美好的愛情就是降落在他的頭上。

一本寫改革的書,沒有也永遠不可能有結局。這本書就是這樣,結果那不是結果,依然是開始,任重而道遠……

沉重的翅膀讀後感3

在讀《沉重的翅膀》以前,我曾經接觸過不少描寫七八十年代生活、經歷的作品,有宗教問題、情感問題、農民問題,自以爲對那個蟬蛻的時代已經足夠了解了。誰曾想,這一部《沉重的翅膀》又一次讓我感嘆自己的孤陋寡聞。

改革,這是一個讓我們不懈閱讀,探求新知的根源,然而也是非主旋律的少數話題。中國的工業現代化歷經艱難,帶着沉重的翅膀起飛,也該需要有人來寫寫了。張潔動筆較早,涉及較廣,深度足夠,所以一舉成功。

《沉重的翅膀》以七八十年代之交,我國重工業部和所屬工廠的整頓改革爲背景,描寫了從正部長、副部長、司局長到記者、工人和普通羣衆對經濟改革的不同態度以及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不同的生活狀態。小說以強烈的愛憎寫出了改革氾濫時期新與舊、文明與愚昧、解放與僵化、改革與守舊的衝突。雖然沒有多少跌宕的情節,故事也不出奇,卻於一種真實質樸的氛圍中透露出高昂的激情和磅礴的氣勢。

作者張潔基於對現實生活及改革過程的感知,成功的塑造了鄭子云、陳詠明、葉知秋、田守誠等不同身份地位的形象,他們都有着成熟獨立的思想,極力維護自己的信仰或利益,在以鄭子云和田守誠的新舊勢力的悲壯鬥爭中,作者濃彩重墨的描繪了他們的進攻與招架、邁越與受挫、歡欣與憂憤,着力表現他們始終必須面對的傳統意識(普通官員、羣衆)、左傾思想(副部孔祥)、明哲保身心理(汪方亮)、惰性心理、世俗觀念等"慣性心理"的嚴重挑戰,在一張"無形的網"中左衝右突的情況。

鄭子云是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他是新時期文學中較早出現的具有豐滿性格的改革家、政治家形象,是當代中國脊樑式的人物。他生長於戰爭年代,有着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忠誠信仰和高度的理論修養,也有豐富的社會實踐,深信"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最高原則,是最優秀的高級領導幹部。他的個人性格像極了《穆斯林的葬禮》中的韓子奇,在自己所涉及的領域內遊刃有餘,然而卻始終有一本難唸的經,那便是家庭問題。這也驗證了那句"清官難斷家務事"。他和夏竹筠乾癟枯燥的婚姻,和工作中屢屢碰壁的狀況,使他身心疲憊,以致最後一病不起。他力圖從政治思想工作的改革入手,爲企業管理探索一條新路。因此,鄭子云便有了不安分的性格和時感疲憊的內心。

改革難,寫改革也難。作者的創作力與表達的真實性、感人性,讓我驚異。從這本書裏,我讀到了作者所要表達的將此書獻給爲着中華民族振興而忘我工作的人們的心願,也讀到了她對當時社會現狀的折射和反思。

當時的社會,正處於既非資本主義也非共產主義的時代,"非驢非馬的時代,不倫不類",甚至同一屋檐下的人所信奉所追求的都不同。除了少數真正致力於改革的人,所有人都把自己的苦痛看的比整個社會的痛苦還重要。何婷、田守誠、夏竹筠等利益至上的做人原則在今天看來似乎司空見慣,但這種醜惡的現實從七八十年代就開始風行就值得我們深思。這說明中國一貫的發展似乎很早就脫離了"文明、禮儀"這些虛華的名詞。如果說那時侯,因爲資本主義的方興未艾,尚不能斷定是某一個人或某幾個人的錯。那麼,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度繁榮的今天,見風使舵、明哲保身的人比比皆是,就不得不說確實是文明的落後了。

沉重的翅膀讀後感4

這部小說以重工業部和所屬工廠的整頓改革爲背景,描寫了從正副部長、司局長到記者、工人和普通羣衆對經濟改革的不同態度,以及他們豐富的內心畫卷。小說突出的特點,是它那種高昂的激情和磅礴的氣勢,作品以熱烈的愛憎寫出了改革之時新與舊、文明與愚昧、解放與僵化、改革與守舊的衝突,表現了對經濟改革強烈的緊迫感和責任心,揭露了精進改革和社會生活中的重大問題,謳歌了振興中華的努力奮飛和遠大前程,使作品洋溢這政論和哲理的風采,藝術地表現了歷史蛻變期的時代精神。用一種犀利潑辣的筆調直接描繪重大的政治事件,在社會、家庭、現實、歷史的交錯描寫中,展現社會大變革時期的獨特風貌。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堅持以性格、觀念、意識、習慣的尖銳衝突和劇烈碰撞,從對立和對比中凸現人物的個性,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操守。作者依舊重視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緻刻寫,但由於人物的心理已注入了更爲深廣的社會、人生內容,因而這類內心揭示比以往更能折射出時代的光譜。這種創作風格的嬗變,說明了作者爲適應內容的需要所進行的可貴探索和所取得的新成就。

《沉重的翅膀》是與生活同步的作品。真正的優秀小說,本來就不僅僅是照相式地反映現實,它應該有熱烈的愛憎,應該有自己的思想的支點,有自己對生活獨特的認識和評價。這種思想的`評價越接近生活的本質,它的思想價值也就越高,越不會輕易過時。這也正是文學作品高低優劣的一個標誌。《沉重的翅膀》它的真正價值不僅在於描繪了變革初期的社會生活畫卷,更重要的是它的呼喚生活前進和抨擊阻遏社會變革時所表露的藝術家的智慧和勇氣。

我覺得這部作品屬於現實主義的藝術,但它與傳統現實主義已有很大的不同。它沒有曲折的情節,甚至並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性,但是矛盾糾葛卻穿插交迭、一氣呵成。它刻劃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外在行動,而是用日常生活中最富於典型化的細節,全力刻劃人物心靈深處的微妙活動,創造了許多富有時代內容和個性特徵的成功的典型。刻畫人物,除了運用富有典型意義的細節,更多是通過細密的心理剖析來揭示性格。尤其是寫人物心靈之間的交流和碰撞,更深層地反映了人物之間的社會關係。

絕非乾巴巴的政治小說,它在藝術上有許多成功之處。反映生活的新鮮感很真實感,就是它顯著的一個藝術特色。現實生活在作品中,猶如剛長出的瓜果植物一般,給人以清新、鮮嫩和毛絨絨的感覺,顯示了作家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形象的能力。它是一部積極向上、滿懷革命信念的樂觀主義的作品。

巴爾扎克說過:同實在的現實毫無聯繫的作品,以及這類作品全屬虛構的情節,多半成了世界上的死物。至於根據事實,根據觀察,根據親眼看到的生活中的圖畫,根據從生活中得出來的結論寫的書,都享有永恆的光榮。《沉重的翅膀》無疑是根據現實生活、並從中得出正確結論的優秀作品。

沉重的翅膀讀後感5

讀大學時一直想讀的一本書就是張潔的《沉重的翅膀》,只是一直都沒有找到,直到去年在拉闊書吧上看到有電子版的,就下載來,只是一直沒有時間。從過年開始直到最近才斷斷續續的讀完,因爲那是一個我完全陌生的時代,有很多那個時代特有的名詞,是我們這代人無法想象、無法理解的時代。

張潔《沉重的翅膀》最初發表於1981年,1984年修訂後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反映國情、倡導改革想必是當時文壇肩負的使命,作品於是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是在改革開放初期,計劃經濟及舊一套的權力、政制模式仍在主旨着國民思維的年代,作者能夠大膽地表達這些想法,精神可嘉。相信作品面世後所引起的爭議也早在預料之中。

八十年代初,經濟開始試圖衝破積年的重負,帶着沉重的翅膀起飛之時,作家們也在努力衝破歷年生成的思維定勢。經歷過文革時期草木皆兵、步步爲營式的壓抑,如今要解除思想負擔,改變習慣,回覆到自由無束的漫想中去,這需要時間。作者重彩濃墨地描繪鄭子云、陳詠明等人爲整頓、改革而進行的悲壯鬥爭,着力表現他們的進攻與招架、邁越與受挫、歡欣與憂憤,揭示他們不僅不向直接的對立面妥協,且敢於在舊習慣、舊觀念的包圍中高高舉起標新立異的旗幟,義無返顧、一往無前的精神。尤其是鄭子云,這位新時期文學中較早出現的具有豐滿性格的改革家、政治家形象。作爲優秀的高層領導幹部,鄭子云既有高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又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雖然年老多病,但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憂患意識又驅使他勇敢地投入改革的洪流,力圖從政治思想工作的改革入手,爲企業管理探索新路。小說將他放在與對立面人物——田守誠的激烈較量中,放在新舊意識猛烈的碰撞中,揭示他“不安分”的性格和時感疲憊、寂寞的內心,敘說他那悲壯的鬥爭歷程。

我喜歡裏面洋溢的熱情,以及針對一些問題,那些敢於面對和解決的人。雖然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可是文學就是這麼好,也許作者根本沒想來表達什麼,而我們,卻可以想一想,其他的事情,受到一些啓發和引導。感謝作者給了我一些啓發,讓我認真思考下,在這麼大的一個社會下,我,在做些什麼。還有當我們這個時代過去了,會留下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