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嗟來之食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3.3W

嗟來之食讀後感【精品多篇】

嗟來之食讀後感 篇一

《嗟來之食》講述了【】齊國鬧饑荒,黔敖在路上給災民發放吃的。因爲黔敖不恭敬的施捨,有個災民寧可餓死,也不吃。

這個災民真有骨氣,就算死了也要把自己的美名留在人間。“士可殺,不可辱”!

中華民族有骨氣的人很多,像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孔子,他帶領弟子周遊各國時,有一次在路上斷水了,他十份渴,終於看到了一個泉眼。他剛想喝水,忽然看見這個泉眼的名字叫“盜泉”。孔子忍住了沒有喝盜的水。他又繼續走了好久才滿分作文網找到水。

可能有的人覺得要面子沒必要!只要餓不死,渴不死就行。還管他食物、水是怎麼來的幹啥!我覺這不僅僅是面子的問題,這是有骨氣。我很敬佩這些古人的骨氣——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就是因爲有這些有骨氣的人。我們才能像顆燦爛的明星,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我也要做一個有骨氣的人,絕不會像有些人爲了錢,爲了利就去販毒,做虧心事。我要做個堂堂正正有骨氣的中國人!

嗟來之食讀後感 篇二

週五的語文課上,老師讓我們讀了一篇叫《嗟來之食》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齊國。有一年,齊國遇到了大饑荒,一位富人在路旁把糧食施捨給災民。這一天,走來一位少氣無力的人,富人傲慢地施捨給那人食物,那人不肯吃着嗟來之食,富人向他道了歉,但那人終因不肯吃食餓死了。我覺得那人太固執了,何必寧死不吃食呢?

當老師讓同學們評議《嗟來之食》時,全班同學的意見出現矛盾。一部分同學說不該吃食,另一部分同學認爲該吃食。我同意後者。因爲生命是最寶貴的,只有活着才能更好地體現尊嚴,那堅持不吃食,最終因飢餓而死,又留下了什麼尊嚴呢?那要是吃了食物,度過了荒年,也不一定失去尊嚴,難道生命不比尊嚴更寶貴嗎?吃了別人施捨的食物,並不意味着丟掉了尊嚴,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爲維護尊嚴。歷史上,韓信受胯下之辱,但他輔佐漢高祖劉邦打天下時,被認命爲大將軍,他心胸寬廣、氣度不凡、屢戰屢勝,英名千古流芳;越王勾踐在吳國做了三年苦役,忍辱負重、臥薪嚐膽、立志報國,回國以後,他發奮圖強,一舉打敗吳國,他的故事也永垂青史。

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看,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在此我認爲嗟來之食可以吃,也應該吃。

嗟來之食讀後感 篇三

今天我們學習了《嗟來之食》這一課,同學們都佩服那位窮人寧死不吃嗟來之食,而我卻有與衆不同的看法。

《嗟來之食》的故事是這樣的:一個貧窮的人因不吃有損他尊嚴的嗟來之食而餓死了。

我對那位窮人寧死不吃嗟來之食的骨氣也十分佩服,但是,我卻贊同他吃嗟來之食。原因有三點:

其一,我認爲在生活中,會發生太多太多有損你尊嚴的事,在發生這些事時,應該學會隱忍。比如說嗟來之食這件事,如果那位窮人忍一時之辱,吃下了嗟來之食,至少不會餓死。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嘛!吃下了嗟來之食再立雄心壯志也不遲。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許多君王隱忍的故事。勾踐臥薪嚐膽隱忍了十年,受了數不清的羞辱,而他卻忍住了,最後把吳國消滅了。但勾踐如果像那位窮人一樣學不會忍一時之辱,繼續出兵攻打吳國,說不定早被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國家滅亡了。

其二,我認爲做什麼事情都不能丟掉分寸。就像那個窮人,他已經超出了守護尊嚴的分寸。大人們常常教育我們生命是第一位的,尊嚴是第二位的。而那位窮人卻把尊嚴放在第一,生命放在第二,最後使得自己餓死。就像在生活中,有人罵了一句有損你尊嚴的話,你會不會衝上去把他打得頭破血流?如果是我,我會忍着。你衝上去打他,就已經觸犯了法律,超出守護尊嚴的分寸了。

其三,在古文、譯文中都寫到施主向窮人道歉了,而窮人還是不吃嗟來之食。我認爲此時的嗟來之食已不損他的尊嚴了,可他還不吃。唉!我真爲他感到惋惜。

這篇文章告訴我:做人要學會隱忍。尊嚴固然重要,可生命更重要,因爲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