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第七天》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4.83K

《第七天》讀後感精品多篇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篇一

真的非常佩服餘華的才華,用七天的故事敘寫了一本書。語言也是像往常的風格一樣,平素但又有力量。讀餘華的書真的能夠了解很多以前從未接觸過的人情事故,懂很多的痛苦和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

《第七天》這本書也有很多的不同點在於講一個死者因爲沒有墓地等問題重遊故地,回憶起很多的以前的時光。因爲看到前妻死亡的消息,所以在火災中沒有逃出來。回憶起她的前妻,父親,鄰居,親生父母親等等一切與他相關的人事。

讀這本書我最大的感觸是一切都太有緣分了,在現實生活中不能相遇的人,在死後的日子裏能夠相遇,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那麼幸運。楊飛死前不能找到自己的父親,死後通過種種人的介紹,尋找,最終找到自己的父親;楊飛死前沒有見到李青,死後在尋找回憶的路上,來到他們共同生活的地方見到了李青等等有緣分的事情。這所以的一切都是像命運安排那樣的隨其自然。

我想我能夠明白餘華寫這本書的寓意,從這些死的人看出社會的動盪不安,人們的死亡都很委屈,但是這是無法改變的命運。金錢和權力是多麼的重要無論是在現實的生活還是在死後的生活。有錢死後可以有更好的歸宿,不怕屍體被腐爛,不怕靈魂沒有歸宿。雖然沒有錢死後生活的條件也沒有很差,但是隨時間的流逝,屍體日月腐爛,最終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找不到最終的歸宿。

一切的一切都是緣分,希望能夠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享受生活,享受身邊的愛,但同時不要怕給予別人你的愛。

《第七天》讀後感 篇二

關於婚姻

楊飛與李青

一起的日子久了,猜透了對方會做什麼的時候,有了這一輩子看到頭的悲傷,於是蠢蠢欲動開始了新的尋找。一方能明察秋毫另一方能坦誠相對那麼也還算誠不我欺。心中裝着一份愛而離開的有幾分決絕?心中裝着一份愛而放手的有幾分隱忍?無數個深夜裏的思念又有幾人能懂?性格不同秉性不同,最初的那一些好感與吸引是真實的愛情模樣嗎?當初選擇了的時候會想到有一天因爲同樣的點又選擇拋棄嗎?當一切塵埃落定是後悔最初的選擇還是後悔中途的拋棄,還是都不後悔?如果時光可以重來,會怎麼選?

伍超與劉梅

終究是太年輕氣盛了無所畏懼了吧。作爲普通百姓或者說底層小人物,哪裏有不苦哪裏有不累?用來餬口的打工,咋能說不幹就不幹,賺不來工錢買不來飯啊。一不小心中了你的毒心甘情願爲你死心塌地,吵不散打不散,可是一個欺騙哪怕明知是善意的謊言卻成了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最後的倔強,多想他來哄一鬨,可是他的不出現加上網絡的推動讓她最終失去了所有。他聰慧他勤勞他有着可期的未來,爲了爭她的一口氣放棄了前途一次又一次,最終連命都捨去了。以愛情的名義,忘記了生活需要麪包。

關於仇恨

活着時我恨你不惜取了你的命,死了卻願意爲你放棄安息之地在這死無葬身之地一直陪着你,等候你的一份希望。

關於貧富

有錢人的生活窮人想象不出來,活着如此,死了亦如此。這等級森嚴的看了太讓人絕望了,不過還好還好,我一直都沒有野心一直隨遇而安無所謂了。

關於黑暗

暴力強拆,暴力逼供,小生意人的舉步維艱,普通百姓的命不值錢……多年過去了,有些再慢慢變好了,有些……我期待能更好。

關於輪迴

作爲新來的,被先來的帶到死無葬身之地,慢慢地,我成了先來的,帶着後來的來到這死無葬身之地,介紹着這裏的故事,生生不息。

有點疑惑

愛情,讓兩個人死了都能在冥冥之中相遇,親情就不行了嗎?口口聲聲在尋找的親情居然弱到相遇了都不認識的地步嗎?

世界是有多小,活着是這些人這些事死了還是這些人這些事,說好的去更大的世界看看呢?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篇三

當我們還在嘲笑中國現代文學的作者在制度的壓制下殘缺的靈魂只能寫出膚淺的文字,當所謂的世界享譽的作家也只敢觸碰文革的題材點到即止時,餘華的《第七天》對我們當下的社會顯現出了更大的力量的抨擊,這種批判的聲音或許更有意義。

很顯然,餘華專心的蒐集了起碼7年左右的社會的黑暗面的新聞,比如強拆,比如移民,比如刑訊逼供,比如媒體的不公報道,比如官方的不作爲和很不作爲,比如上訪……等等,近些年發生過的能在網絡上掀起批判的新聞基本在書裏都能找到影子。魔法現實主義的手法讓讀者輕易的代入了角色,重新回顧了過去的社會進展,然後捫心自問,此時此刻,當下,社會進步了嗎?

如果說餘華的《活着》講述的30年前的社會,那麼《第七天》便是當今社會的沒有靈魂的體制下的新版《活着》,《第七天》以死後靈魂的視角快速的掃描出這個世界,這個活着時無論是愛情還是親情連幸福都顯得可悲的世界,卻在死後,有墓地的靈魂可以安息,沒有墓地的靈魂也有一片青山流水的伊甸園,看完不得不感慨這真是絕佳的諷刺。

但是,真正震撼的恐怖是,我們這些讀者,我們都還活在和書中描述絕無出入的社會裏,想到這,不禁讓人顫慄。

如果可以,我會很高興慶祝這個社會的頭七,也很希望,創世紀的第七天從書裏死人的世界裏來到活着的人間。

儘管,餘華還僅僅是點到即止,但是,很明顯,能讓人感覺到他盡力了,一個作家的盡力,這種盡力,是一種歇斯底里的,迫切的,要求社會進步的吶喊。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篇四

餘華的《活着》寫滿了人間的艱辛和無奈,餘華的《第七天》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閱讀《第七天》的時候,有一種很好的閱讀感受:就是裏面所有的人說的話都是真實的,沒有虛僞,沒有做作。這些人已經死了,它們是靈魂,這種沒有做作的對話,讓人閱讀起來不累,不善言辭的我很嚮往這樣來互相交流。有些話,則給人以想象,更讓人看清虛無和浮誇。

比如李青說的一句話,"我的朋友們在等我,他們給我準備了盛大的葬禮。",看到這句話時,心靈爲之一振:都已經死了,盛大的葬禮能用來幹什麼?對於已經死去的李青的靈魂又有何用?

許多現實的畫面:假意的微笑;須臾的奉承;同一桌酒但關係並不好的各種身軀;火急火燎地趕一個聚會;拿到一張獎狀或一個頭銜時的忘乎所以……

這些都是虛假的,如同李青說的“他們給我準備了盛大的葬禮”一樣,對於一個靈魂來說,毫無意義。

《第七天》寫的是一個人死去之後,所見所聞。是以一個死去的人看人間事物的角度,來描寫現實生活。人間的人常說,生死事大。是的,生死事大,如果都已經死了,也就放下了所有的包袱,說一些真實的話了。

裏面一個靈魂說,“他們說的話,我連標點符號都不信。”,這麼簡單的文字,描述了真實的人間事情。及其豐富的語言,卻在活人之間傳遞不了真實情感。說者有所掩蓋地說,聽者有過濾並猜測地聽。豐富的語言又如何?在活人之間也不能完成真正的信息傳遞。如果彼此信任無我無他,幾個字足矣傳遞。

比如,甲:你有騙我嗎?乙:沒有。很明確地傳遞了信息。但在人間,甲會信你個大頭鬼。

裏面有一句:“寬廣的沉默裏暗暗涌動着千言萬語,那是很多的卑微人生在自我訴說”。很多時候的沉默,並不是我們很智慧。很智慧的沉默纔是真正的徹底的沉默,大多數人選擇的沉默,只是人微言輕或是沒機會發聲的沉默。

活着的時候,有太多的束縛,太多的放不下放不開,把人活的像個奴隸似的。“如果你的世界沒有痛苦的害怕,沒有尊嚴的擔憂,沒有富貴和貧賤,沒有暖寒的交替,沒有外貌的困擾,沒有男女的區分,沒有你我之分,沒有生死顧慮,你纔會離"真正的活着"越來越近。”

裏面的一段:“走過去吧,那裏的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那裏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恨……那裏人人死而平等。他問,那是什麼地方,我說,死無葬身之地。”

上面這一段話和釋迦牟尼佛描述的西方極樂世界一樣:

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三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唸佛、念法、念僧之心。

所有的鳥,所有的樹都會發出微妙的法音,連惡的名稱都聽不到,哪還有惡的行動。

古代文人陶淵明描繪了世外桃源,看起來沒心沒肺的李誕說了人間不值得,怎麼看都像認真生活的餘華講了死無葬身之地。

這些人,有古有今。

只要不死就得活着,好過賴過都是要過,既然都過不好,那就好好過,像《第七天》裏的靈魂,放下包袱,真實地過,不猜忌,不做作。

餘華《第七天》讀後感 篇五

有些話一旦說出口就會被認定爲憤青,沒多少人願意去聽,可餘華把他裝飾成亡靈的交談,俗套中別具魅力。

其實這本書最打動我的不是人間辛酸,而是死人也有一個世界。活着對我們來說很好,辛酸也好,痛苦也罷,都有一份獨特的味覺,和值得我們珍惜並擁有的幸福。可死人的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身邊逝去的親人他們在冥界過着怎樣的日子,這不得而知。當第七天到來,楊飛終於無話可說,他的見聞到此結束,最終向命運屈服。這預示着,即使死後,也不一定就是生命的解脫,沒有哪個算命先生真的看過豬跑。

作品從親近到疏遠,從模糊到清晰的描述,環環相扣,詳略搭配,在這個讓你想丟下書本又好奇後面發展的故事裏,時刻都用快要來臨掩蓋不會來臨的真相,形成了棄之可惜的獨特風味。寫這本書就跟周星馳喜劇一樣,給人鋌而走險的感覺,但俗套中卻將要表達的哲理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正是作者筆力的最好體現。當雕刻的世界凋零,死無葬身之地還是憤青的歸宿,堅持原則的人似乎就該被潛規則破壞,而他們的子子孫孫似乎又隨着墳墓,迎來正義的譴責。儘管作品只有烏雲,卻預示着一場暴風雨。

看完第四天,我就知道後面餘華會講什麼,可我還是去看。因爲他敘事和蓄勢都很好,新奇帶着些沉重的幽默,靜悄悄的世界總爲醞釀轟動埋下伏筆,看完第七天我才發現該來的總會來,該走的遲早會走。至於我爲何要深夜嘗試寫讀後感,我想大概是怕明天會忘記。

作爲一個不諳世故卻整天幻想連篇的都市寫手,我認爲我寫玄幻更好,在架空的世界總能有更懸念和入心的情節,如果我想告訴世人些悲劇不妨給他們講個笑話,如果我想捅破些黑暗,不妨模仿水滸傳。人內心都是內斂的,委婉的,說話做事都一樣。因爲每個人都有殘酷一面。不要說你開放我直接,開放和直接遲早有底線,而羞澀和避諱將會在那裏對侵犯者體無完膚的否決。爲了更好的做個問心無愧,而又始終如一的人,儘量不得罪大多數人,我們就要學會講寓言故事,說另有深意的話,也要學會聽寓言故事和深意的話。否則,行走世間不是踽踽獨立就是臭名遠揚。